教案是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依据。教案应当包含明确的课时安排和教学活动设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一
方程(equation)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下面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大全,请参考!
类型一(简单的一步方程)。
4、学校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六年级各班之间比赛收集易拉罐。其中六二班收集了60个,六二班共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收集多少个?(用除法)。
类型二(几倍多多少/少多少):
1、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少千克?
2、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类型三(买东西和卖东西):
1、小明有面值2角和5角的共9元,其中2角的有10张,5角的有多少张?
类型四(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1、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480包,大米的包数是面粉的3倍,运来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包?
2、小强妈妈的年龄是小强的4倍,小强比妈妈小27岁,他们两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类型五(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鸡兔同笼)。
类型六(和差问题):
1、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2、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97,这两个自然分别是多少?
3、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53,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画示意图解以现实为背景的应用题。
2、让学生利用画图直观分析、探究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实际创造有趣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
4、在《小组竞赛学习法》督促下,逐步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难点:
1、通过学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2、通过小组竞赛做题的竞争,慢慢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竞赛学习法》。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创设悬念提出问题。
(上课的提前一天或周五下午,给学生每人一份学案,让学生充分讨论准备迎接小组比赛,后面备有学案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老师出示学案的答案(选做题暂不给答案,下课后,学生可用u盘烤走当参考),宣布评卷规则。要求:学案每做一题(不包括选做题),不管对错得1分,能作对的加一分,并会讲的再加一分,选做题做了并对且会讲的应加倍给分。(选做题让教师讲解后再让学生讲的不加倍给分。
小组组员之间先互帮互学对改答案,准备迎接其它组的检查。(大约用20分-30分钟,小组准备的越充分越好,若多数学生没准备好,可以再多给点时间让其准备,千万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准备不好的话,先不小组比赛,下节课才小组比赛也行),此时老师巡回抽查每组中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情况调整互帮互学时间,对于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可以演讲让优生先学会,再帮助差生学会。
二、小组推磨检查,一般每小组的前四名检查下组的后四名,(8人一个组)。
三、各组长统计分数并让被检组认可,教师统计各组分数,对全班小组排列顺序,分数最低的小组起立向大家敬礼表示失败,(也可以对第一名小组奖励)教师把比赛结果记录在专用本子上,准备一周的`总分评比。一周的总分数少的小组要替第一名小组打扫卫生一次。每周比赛结果也记录在专用本子上,准备一学期的总分评比。
四、布置下节自学任务而结束本节上课。
以下是备用内容。
学生自学内容(就是学案)。
先给大家讲一个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故事,苏步青教授在法国遇到一个很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数学家在电车里给苏教授出了个题目:
苏教授一下子便回答出来了,你能回答上述问题吗?你能把解决的方法步骤写出来并给大家讲一下吗?”
请同学们先画出示意图:
再由图填空:甲乙相遇时,他们共行的路程为()。
从路程的角度分析: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为()。
从时间角度分析:甲走的时间=乙走的时间。
如果设甲、乙相遇时他们所用时间为x小时,此时相等关系: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即甲行走的速度×甲行走的()+乙行走的()×乙行走的时间=()。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三
一﹑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应用题基础训练是学习应用题的基础,只有认真扎实抓好应用题的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王老师的这节课就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从复习题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训练,再到例2让学生动手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再到巩固练习时第一题找标准题,比较量,并说出求比较题的数量关系式,第二题的看图列式题,都是应用题的基础训练,教师整一节课都在围绕着应用题的基础训练进行。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只有像王老师那样,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使学生充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达到以说促学的良好效果。从这节课学生说解题思路说得非常好,我们也可以看出王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王老师能把数量关系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最好了。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问题。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利用了学生的演示作用,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五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应用题阅读量大、建模难度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很多学生看见应用题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于是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试着运用表格分析法来进行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有章可循,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案例展示。
分析:题中涉及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量关系,甲、乙两种状态。根据题意,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钟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用表格分析问题。
步骤一:列出表格。
步骤二:依次填写表格信息。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六
_四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学案例。
知识目标: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3.735+4.075。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例2、计算12、03+0、875。
(1)大家商讨。
(2)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12、03。
+0、875。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2.教学例2:
出示例3(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2)通过列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一样。
(3)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试算,二人板书,教师板书(错误的)。
(2)观察、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强调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
(3)延伸思考:教师提问:咱们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练习:
1、个人班级aa制比赛(书写漂亮、计算正确)。
反馈练习:7.81-4.075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2.16+5.3470.4-0.125。
2、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例3。
2、出示例36.08+12.3+9.72=。
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每个小组推出一名学生板书。
4、集体订正。
3、计算器速算赛。
先发表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
速算赛:每人手拿计算器,老师和学生一起计算,老师一边说数,一边和学生一起输入计算,老师说答案,对的学生马上起立,再算再起立,如此反复。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谁能说到点子上?这节课你要嘱咐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探究活动)。
《小管家》。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
3.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
结合自己家里,设计一个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年×月-----×月×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总计。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
-----。
-----。
-----。
-----。
-----。
-----。
-----。
-----。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现在来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计算练习。
(1)做教科书第32页第l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认真审题。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1、2题。
第l题,让学生独立填空、列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选左面一组的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计算,然后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在列综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
第一单元。
(3)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检验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2.做练习八的第3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第(2)、(3)题,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整理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3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让学生改编应用题。
教师:把上面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然后集体订正改编的题目。再让学生用一种解法分步解答。
让学生独立检验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做练习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的第l一3题,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和连乘、连除应用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现在来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计算练习。
(1)做教科书第32页第l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认真审题。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1、2题。
第l题,让学生独立填空、列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选左面一组的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计算,然后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在列综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
(3)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检验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2.做练习八的第3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第(2)、(3)题,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整理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3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让学生改编应用题。
教师:把上面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然后集体订正改编的题目。再让学生用一种解法分步解答。
让学生独立检验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做练习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四年级数学教案——《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练习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
好习惯。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二、新课。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
教师同样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怎么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2这就需要对解答的过程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上面这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决一个问题看一看与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样,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师让学生翻开书第11页,自己解答题目:四年级有43名学生,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学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要求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这题要求的是新增加5台冰箱一年的用电数,即多用电的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且检验。检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检验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可以带着集体进行检验。
2.做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且进行检验。
3.做练习三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提问:怎样把上面这道题改编成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多少千克?之后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选做练习三的第11*、12*题。
这两题是选做题,教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做,教师个别辅导。
第11*题,可启发学生想:根据“每组人数相等。”这个条件联系前面的已知条件,就可以确定是把180个同学平均分成了9组(5+4组),每一组的人数是180÷(5+4)=20(个)。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个同学,就是求5个组是多少人,即20×5=100(个)。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180÷(5+4)×5=100(个)。
第12*题,可启发学生想:要想求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台碾米机3小时碾米4860千克,求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这是我们刚学过的连除应用题,我们会解答。求出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3200千克。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八
执教人:上海市兴陇中学李炯。
教学目标:利用代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创设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正课: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一下如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应用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九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做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初步学会解答一半用图画一半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为正式学习解答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图文应用题。
主体图和小棒。
1.口算。
9+3=9-4=19-9=9+6=9+8=9-9=10-9=9+9=。
2.9+7,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完成课本102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填在书上。
1.出示课本101页的例3的主体图。
(1)提问:图中告诉我们有什么?(乐队有5人)又告诉我们什么?(唱歌的有9人)要我们求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写出来,都把它叫做已知条件。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叫做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已学过的题目,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同桌的互相说一说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和问题。
(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为什么?(因为是把唱歌的人和乐队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小学数学教案《图文应用题》。)。
列式:9+5。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一半用文字表示的应用题叫图文应用题。(板书课题)。
小结:我们以后做这样的应用题时,都要首先看清楚题中告诉我们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算式来。
(3)9+5怎样计算呢?
请同桌的同学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讨论9+5怎样计算。
9+5=14(人)。
教师:在14后面写有“(人)”,这“(人)”是单位名称,应用题解答完后都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2.完成课本101页的做一做。
出示主体图。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原来有9个,小朋友拿来6个南瓜。)。
请大家把这道题的两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该怎样列式。
列式:9+6=15(个)。
2.完成课本102页的第3题。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汇报: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用图和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并通过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或条件,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归总问题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改变条件或问题使其成为三步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书第49页。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强调:要求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先知道这条路长多少米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现在每天修15米”这个条件直接给了,而“这条路长多少米”题中没有给,必须要先算出来,才能算出现在几天修完。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第49页)。
指名读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生口述。
教师:由此可知,例3的数量关系和复习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只要求现在几天修完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这道题要用三步才能计算出结果。
(2)完成例3的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然后集体订正,并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同桌检查。
2、改变应用题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师:现在我把复习题的问题改一下,谁还会解答?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指名说说。
教师:这就是说,当我们弄清了条件和问题以后,可以从问题出发倒推,找齐必须要知道的条件,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也可以从条件出发,依次算出可以求出的结果,再和问题联系起来,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50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12、13题,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研究了一些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这些应用题也是在以前学过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要按照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去想、去做,注意弄清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解答出各种不同的应用题。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1、14、15、16、17题。
六、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
线段图解题过程。
检验过程改编应用题。
七、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第四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成两步应用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这就是说,计划烧的和实际烧的都是这1吨煤。要想求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先知道实际每天烧多少煤。实际每天烧多少煤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告诉我们“每天节省5千克”。谁知道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小组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
教师:好,数量关系弄清楚后,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注意算出得数以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4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你们还会解答吗?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54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同时指名板演,然后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应该怎样分析和解答这道题。
2、练习十三第4、5题。
这是两道与例题有所不同的题目,解答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一道题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3题。
六、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第五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55页第6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
教师选出上节课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一、两道题,请一、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强调和补充,并纠正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第(1)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怎样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呢?可以有几种分析方法?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1)题中告诉我们,原计划每天做300套,还告诉我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这样就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2)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由后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再用4500套除以实际每天做的套数,就得到完成原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再请一名学生读第(2)题。
小组讨论。
让学生把第(2)题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指名请两、三名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2、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使学生理解“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和“提前2个月完成”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计划是12个月完成,实际是(12-2)个月完成。弄清计划与实际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弄清“照这样的速度”是哪样的速度。经过分析,学生弄清计划生产与实际生产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从今天的练习题来看,分析时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去找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能从已知条件先算出来为止;也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依次考虑可以算出哪些结果直到能与所求的问题联系上为止。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想。
在遇到与计划数和实际数有关的应用题时,要分清哪个是计划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哪个是实际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总之,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应用题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实践的题目。在数学上,应用题分两大类:一个是数学应用。另一个是实际应用。下面是七年行程应用题及答案请参考!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所以乙丙相遇时间=270÷(67.5-60)=36分钟,所以路程=36×(60+75)=4860米。
解:根据总结:第一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4个全程,乙比甲快,相遇又在p点,所以可以根据总结和画图推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第一个p点到第二个p点,路程正好是第一次的路程。所以假设一个全程为3份,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第二次相遇,乙正好走了1份到b地,又返回走了1份。这样根据总结:2个全程里乙走了(540÷3)×4=180×4=720千米,乙总共走了720×3=2160千米。
4、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
解: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30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总路程就是=100×30=3000米。
解:画示意图如下。
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
3.5×3=10.5(千米)。
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
10.5-2=8.5(千米)。
3.5×7=24.5(千米),
24.5=8.5+8.5+7.5(千米)。
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
8.5-7.5=1(千米)。
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顺序和运算定规律进行灵活、准确的计算。
教学策略:
1、加强口算的基本训练。
2、例6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运算顺序。
3、适当增加带分数乘法和分数连乘的计算式题。掌握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例:黑板的宽是米,长是宽的2倍,黑板的长是多少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知道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4、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思考分析并明确:三个分数相乘,如果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数,为了简便,可以先把所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再把约简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要培养学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选择算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5、教学中仍然注意复习运算顺序的使用前提,不要盲目简算。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使学生能够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2、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内容:
式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云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培养学生计算四则混合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
(2)250×200÷50。
(3)250+200×50。
提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如果只有乘除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做?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式题。
2、概括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级运算时的运算顺序。
(2)250×40÷125×8。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
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什么顺序计算?
师:我们通常把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把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问:(1)题里只有加减法,我们就说它只含有什么运算?
(2)题呢?
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当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结论: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的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
3、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的运算顺序。
(2)136÷17+12×4。
问:第(1)题中含有哪些运算?第(2)题中含有哪些运算?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4、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师: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3024÷。
师:“”叫中括号。
这道题有哪几种括号?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板书:3024÷。
=3024÷。
=3024÷252。
=12。
总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20÷。
(2)×6。
三、巩固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作业:
p35-1、2、3。
五、板书设计: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式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归纳。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应用。
教材第78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课堂作业。
教材78页第2题。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 揭示课题
二、复习基本思路
三、对比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1、口答列式
(1)78的1/3是多少?
(2)36的3/4是多少?
(3)4/7的1/2是多少?
提问: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怎样算?
2、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单位1的量,说出数量关系式。(见可件)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在分数应用题里,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的数量,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的规律,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这是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做复习第11题
2、做复习第13题
3、做复习第14题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这两题都是比的知识的应用题,为什么列式不一样?
复习题9、12、13题
教学气氛好,同学们的表现欲强
解应用题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内容:
课本p102页3t,练习二十四10t,11t,12t.
目标: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重点:。
掌握解题思路。
难点:
认真审题,细心解答的习惯。
教法:
讲解法,归纳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
课件。
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师生共同理解。
三.自主探究。
内容:
课本p102页。
时间:
5分钟。
方法:
独立思考。
要求:
1.这张情境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搜集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小东摘了多少个?
(2).——————————,—————————,小丽摘了多少个?
汇报交流:
条件:1.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
2.小丽摘得是小明的'3倍。
3.小东摘的比小明多8个。
问题:1.小东摘了多少个?
2.小丽摘了多少个?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应用题补充完整。
1.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小东摘得比小明多8个,小东摘了多少个?
5+8=13(个)。
答:小东摘了13个。
2小明摘了5个西红柿,小丽摘的是小明的3倍,小丽摘了多少个?
5ⅹ3=15(个)。
答:小丽摘了15个。
拓展应用:
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解答?
思考交流,指名回答:
1.小东摘的比小李多多少个?
2.小丽摘的比小东少多少个?
3.小东和小丽一共摘多少个?
四.全课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问题补充条件并解答,又学习了根据条件提问题并解答,及拓展为根据算式编应用题。
五.当堂检测。
课本p107页,10t,11t,12t.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63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