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04:52:06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热门17篇)
时间:2023-12-11 04:52:06     小编:ZS文王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在教案的编写中,我们需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同学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俺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时,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发明: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俺的眼前.

俺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诗篇.”“不朽”有哪。

8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10“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2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5指名读,生评议.

16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局部,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6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安排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二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

5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8“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3、指名读,生评议.

14、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3、做一名小导游。向游客(学生)介绍一下长城和运河的情况。

板书设计: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课的开头我和学生共同回忆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古代伟大的工程。如:故宫、圆明园、运河等,由此导入新课。

许漪:在指导朗读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了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这时再让学生读出应有和自豪来。在听读的过程中还启发学生能从别人的朗读中听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写字。

驾折蜒谱朽篇创簇绸。

1学生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

4指导学生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指导学生说。

6指导学生写字。

蜒左右结构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学生描红。

8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设计。

1形近字组词。

架()蜒()谱()拆()。

驾()蜓()普()折()。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来。

六板书设计。

驾(惊喜而自豪)。

许漪:

在本课的板书是我是采用以下的方式:

(像巨龙)(像绸带)。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在讲解完诗歌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看图说一段话,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这篇文章要求背诵,所以要在课堂上充分地让学生朗读。

教后记:

文章教完后,当让学生看长城和运河的图进行说话时,许多同学都不能说出看到的美景,有的说出来也是不太完整的句子。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还是要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不时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积累。

本文的比喻句非常精当,既突出了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又使诗文生动形象,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精读感悟的基础上,仿照例句造句子,以达到掌握比喻句的目标。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三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3、指名读,生评议.

14、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驾、驶、壮、谱、创、华、丝、首、京、堂”十个生字,积累“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等词语,正确书写“壮、创、华、京、堂”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诗歌的节奏。能带着自豪的情感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能根据提示填空。

4、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知道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诗歌的节奏,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相关词语。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录象资料。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介绍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看长城图、运河图,认识长城和运河。

(1)说出画面上所画的地方。

(2)板书:长城运河。

(3)运河: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道。

二、初步感知,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1)学习生字:驾驶、壮。

(2)读句子。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课文,说说:诗中写到的长城和运河是怎样的?并完成课文填空。

填空内容: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2、指导朗读第一节。

(1)观看介绍长城的录像片。

(2)听录音,展开想象,模仿读。(看图,做动作理解:连绵起伏和曲折蜿蜒的意思)。

(3)学习生字:谱、创、华。

(4)自由练读。

(5)指名或分组赛读。

3、展开想象,自主学习,朗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丝、首、京、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

2、总结: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们。

3、指导背诵。

4、拓展练习: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其他一些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想象说话: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它像,又看到了,它像。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壮”。

3、自行练习,书写其他生字。

板书设计:

像巨龙像丝带。

中华民族的祖先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五

一、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六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两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3、指名读,生评议。

14、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板书设计: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教后感:

俺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同学借助长城和同学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同学感受到发明长城这一奇迹是不朽的诗篇。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同学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俺们就应该让同学读,让同学诵,让长城成为同学心中的一个“美”点。

另外,这一课还给着同学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一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同学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俺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种期待来引导同学读,引导同学诵,因为同学的期待,才干真正的在自身的大脑寻找。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同学读文,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就能够明白祖先发明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把它放在自身的心中?同学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发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指导朗读。

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2、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略)。

1、同学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

4、指导同学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怎么记住的?

5、指导同学说。

6、指导同学写字。

蜒左右结构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同学描红。

8、同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设计。

1、形近字组词。

架()蜒()谱()拆()。

驾()蜓()普()折()。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来。

七、板书设计。

蜒长城和运河(雄伟而壮丽)。

驾(惊喜而自豪)。

教后感:

教师能根据诗歌的教学特点,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引导同学诵读,感悟其中的意思,让同学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能突现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自身去考虑运河的特点。同学在考虑中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还将课文内化成自身的东西。通过比较的方法锻炼了同学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教学各行诗的朗读是,教师注重了引导和点拨,使同学体会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做到了披情入文。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正确、规范的默写课文。

3、在理解课文中三句话意思的基础上,能联系学习的实际,说说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从中学习古人的那种学习精神。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论学习这篇古文。

1、自由读这篇古文。

2、试着背诵。小组互相检查。

3、指名背诵。

4、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

5、结合你现在的学习,你能从课文中学到什么?(自由发言,谈感受,同时也是对这篇古文的理解。)

6、这篇古文指引了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那么让我们把它牢牢的记住吧!试着默写。

7、小组检查,有错误的地方,再默写。

大家能够把你学习的感受说出来,老师希望你能用这三句话指引你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面对学习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对学习充满兴趣,同时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这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还要实在。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一、复习听写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

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

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6)朗读全文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曲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挂图,多媒体,录音机。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课文录音,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曲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动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课后反思: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十

1、通过品析两个小节的词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基本常识,体会它们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难点:通过诵读感悟,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同桌间互相检查、订正。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感知课文。

录音机范读,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a、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b、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

欣赏描写“长城”奇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观,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2)穿行在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3)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会怎样?(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的前四句。(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惊喜的语气来。)。

(4)出示地图让学生找找山海关到嘉峪关所跨越的省市,深化学生对长城”长“的特点的.体悟。

3、了解长城的建筑、作用、规模等方面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样一座前看不见头,后看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们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呢?这奇迹是谁创造的呢?(我们的祖先)面对如此勤劳、智慧的祖先,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赞美祖先)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赞美咱们的祖先。齐读最后两行诗。(带着敬佩和自豪的语气)。

三、自学课文第二节。

1、同学们,长城留给我们的是高大、雄伟、壮观的景象,而京杭大运河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请同学们各自读课文第二节,然后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小组交流讨论,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举手提问。

2、学生分小组自学。老师适当进行个别点拨。

3、全班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着重体会运河如“绸带漂落大地”的美景,了解运河的基本常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所付出的艰巨劳动。

4、朗读第二节。

(1)各自练习朗读。

(2)指名感情朗读。

(3)同桌间互相品读。

四、总结深化。

1、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文章两部分的读法完全一样吗?(第一部分应该略显庄重,第二部分应略显欢快)。

(1)从形式和内容上把握这首诗歌的层次和特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长城”、“运河”是中国的两大奇迹,本文仅仅是赞美了它们吗?

总结:“长城”、“运河”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奇迹,但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如故宫、圆明园、秦始皇兵马俑、三峡工程等。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和搜集相关的文章及资料。

板书设计:

长城(雄伟、壮丽)。

人间奇迹运河(秀丽、动人)劳动人民创造。

课后反思:《长城和运河》一文中所描述的两大中华奇迹,本班多数学生只是闻其名,并没有观光过,所以,对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秀丽动人无法感受到,对于它们修筑的历史背景,修筑过程及其作用更是一无所知。所以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图,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凭借有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美读成诵,让学生感悟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秀丽动人。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十一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十二

2、朗读、背诵诗歌,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以及大海对“我”的意志品格的影响。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语文能力。

“我让奔腾的浪花钻进我黝黑的身体”这句话的理解。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浪》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看你对本课的生字掌握的怎么样?那就让我们开上小火车来读一读吧。

2、指生分节读诗歌。

二、感情朗读诗歌,品析词句,感受诗情。

同学们读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踏着这美丽的浪花走进诗歌,去感受大海的浩瀚与博大吧。

学生汇报诗歌写了哪几个人?教师板书:爸爸、妈妈、我

爸爸把海浪装进录音机,你知道他喜欢的是海浪的什么吗?

师:是啊,大海就象是个调皮而有善变的孩子,它时而轻柔、舒缓,时而又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爸爸又怎么能不喜爱它呢?你能读出爸爸对海浪的喜爱之情吗?(相机指导朗读)

2、爸爸对海浪是如此的喜爱,那妈妈呢,她又钟情于海浪的什么呢?

你们想的真美啊,那就让我们带着美美的感觉去读出海浪的美来吧。朗读第二节。(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发散思维训练:爸爸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海浪的喜爱,那你能想像一下: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用谁,把海浪在他的里,说句子。

5、作者喜欢让奔腾的浪花进他黝黑的身体,想象一下:奔腾

的浪花是什么样?(不断涌起的,向前不断推进)

6、哎呀,浪花怎么会钻进我的身体里呢?

7、查字典理解“坚毅”的意思。

8、什么叫“无穷无尽”?还可以用“无穷无尽”形容什么?

“无”--“无”—的词语都是表示没有的意思,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9、想像:于是,我有了……

小结:在海浪的洗涤之下,小诗人得到了锻炼,他有了强健的体魄,塑造坚韧了品格。让我们带着对大海的热爱与赞美来读读3到5节诗吧。

三、欣赏美丽的大海。

大海是博大的,大海也是宽广的,下面就让我们乘着海浪去感受一下大海的浩瀚无边吧。课件欣赏美丽的大海。学生说感受。

四、欣赏儿歌

五、仿写:模仿本文诗歌的形式,写出你对大海的喜爱。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十三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十四

默读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通过两张账单的对比,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一、导入

1、板书“060”,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2、(在算式下方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只要同学们把课文读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3、出示课题,读题,理解“账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反复地读,读到自己认为满意了再停止。

2、出示难读的词: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蹑手蹑脚小心翼翼

指名读,结合理解

小心翼翼、蹑手蹑脚

3、默读课文,用上“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几个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师:课文所写的这件事中有两份帐单,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份帐单。

1、学习彼得账单。

a、出示彼得账单。

b、请你仔细看这份账单的每条款项,一条一条读,指读。

从这一份账单上,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

句式:我觉得他是一个()的孩子,因为他()。

过渡:妈妈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说。妈妈当时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晚上,小彼得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所要的报酬。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份妈妈写给他的账单。妈妈的账单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读“妈妈的账单”。

(1)请你仔细读读妈妈的账单,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妈妈的账单上后面的金额写的都是0芬尼。)

是啊,这是一份特殊的账单,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十年,妈妈把彼得渐渐地拉扯大,她给了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却只要——(生回答)十年里,妈妈每天照料着彼得的一日三餐,仍然只要——(生回答)当彼得生病的时候,妈妈……却只要——(生回答),妈妈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牵挂都给了小彼得,还是只要——(生回答)。多么特别的一份帐单呐!这难道仅仅是一张薄薄的账单呢?这是一份()的账单,一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母爱呀!

(3)、彼得手拿妈妈这份爱的账单,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许多往事拥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里妈妈亲手洗的衣服是那样干净,舒适;十年里,妈妈的怀抱是那样的温暖;十年里,妈妈每天做的饭菜都是那么可口;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长中的故事。让我们也跟着小彼得回忆成长中妈妈给予我们的爱吧!

想起了自己过生日时,妈妈()

想起了天冷的时候,妈妈()

想起了生病发高烧时,妈妈()

想起了自己有了一点进步时,妈妈()

想起了(),妈妈()……

(妈妈为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妈妈不要你的钱;母爱是无法用价钱来衡量的。)

4、你能替他深情地读读这份账单吧

师:妈妈的爱,记不清,也数不尽。当小彼得感受到妈妈无处不在的爱时,面对这份自己开给妈妈的账单,你一定能猜到小彼得此时此刻的内心。

出示:羞愧万分。什么叫“羞愧万分”?

5、你们从那些词句中知道小彼得羞愧万分的?

四、联系生活总结。

1、我们的妈妈,也是用这样的爱陪伴着我们长大的,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呢?

2、师小结:一句真诚的祝福,一杯浓浓的热茶,都是回报妈妈的一种好方式。老师希望,大家对妈妈的回报不仅是表现在今天,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十五

1、认字8个,写字7个。学习多音字“处”,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叮嘱、开凿、欣欣向荣、敬仰”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认识生字、学习新词。

能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看图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你知道图上的人物是谁吗?(大禹

2、简介大禹。

3、今天咱们就去学习关于大禹的故事。揭示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2)指名逐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理解“叮嘱、开凿、欣欣向荣、敬仰”等词语的意思。

(4)重点指导书写:野、塞。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轮流读课文,思考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作业布置:

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十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历史性的转变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课程建设争取各方面的力量。

《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师的期望。但这只是从师幼关系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与幼儿互动,还有其他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的互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讨论教师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必须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这个大环境中,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与教室,这样才能对幼儿教师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下面试从教师与课程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及教师自身这四个角度分析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实现的角色转变。

3000年前的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

传统意义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是知识传授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是不受重视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启动和渐趋深化,势必会引发一场作为具体实践者的教师与最大受益者的幼儿之间权利再分配的革命。教师应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和行为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师道尊严”的阴影,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纲要》在第一部分“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课改革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家长视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尊重家长在课程建设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来,积极争取家庭、社区的共同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课程执行者”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园本课程开发时,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中的核心人物,作为课程建设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有责任研究自己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极应对教育新思想,课程新理念、新方法。

新课程综合、统整的发展趋势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教育能力,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走进新课程。

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思想中还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观念更新的过程是新旧教育理念不断斗争和转化的过程,教师思想上的矛盾可能使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则又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观念的更新是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和基础,这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思考。教育管理者、其他教师、幼儿及其家长、社区等都是幼儿教师学习的资源。一方面,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外界也应该为教师学习提供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如幼儿园应该多给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课程专家应该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等等。所以,作为角色转变的内部主体的教师应在自身基础争取与外部因素的积极互动,从而推进角色转变的进程。

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篇十七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轻、没、重、心”四个字,注意读准前后鼻音。

2能正确认读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3读儿歌能大致了解儿歌内容;朗读时能努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4复习笔画“卧钩”,了解“心、鱼”的笔顺,并能在田字格中认真描摹着两个汉字。

1引入:(出示螃蟹吹泡泡图)

师:图上有什么?谁能有一句话把图上的内容说清楚?注意发言时声音响亮让大家都听清。

说明:

结合启发谈话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练习说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说到螃蟹的动作、数量等,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表扬。

2出示课题:35吹泡泡(chuipaopao)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题读准!

及时评讲:拼读时是否做到声音响亮,发音准确。

提醒学生注意“chui”是翘舌音。

(自由练拼指名拼读齐读课题)

说明:

本篇课文位于读儿歌识字学拼音单元末,拼音的初步学习也接近尾声。小朋友们跃跃欲试,都想来尝试拼拼各种音节。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拼拼音节来读准字音,学习独立认读生字,并在拼读课题音节的过程中巩固所学韵母(ui、ao)、;为“读儿歌识字学拼音”阶段转入“看拼音读课文识字”阶段,做必要的过渡衔接。

3了解“螃”字的结构拼读它的音节。

(1)出示螃蟹图及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师:原来儿歌的内容和螃蟹吹泡泡有关啊,一定很有趣!

读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2)分析“螃”的结构,练习拼读“螃”的音节。

师:大家要仔细听,认真记,看看谁最先听清“螃”的读音、记住“螃”的字形。

说明:

听的训练目标指向要明确,要让学生听清、记住哪些内容,一定让全体学生心知肚明,这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训练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师述:“螃”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虫,右边是旁边的旁,合起来是也念螃。但是是螃蟹的螃,同学们可要记清它的字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说明:

同音字的概念可适时渗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区分同音字的字形。

师述:“螃”的音节是“pang”,音节中有我们今天新认识的后鼻韵母a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自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说明:

借助螃蟹的螃,学习后鼻韵母ang,要求同学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并且积极投入每一次练习活动中。

1听课文录音。

师:先来听听录音,你们要边听边记:小螃蟹是怎么吹泡泡的?怎样吹,泡泡才能满天飘?(再听一遍,努力记住!)

反馈:同桌之间把记住的内容告诉对方。

说明:

此时不出示儿歌内容,只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养成边听边记的良好的听记习惯,并试着把听到内容与同桌分享交流。

2朗读儿歌,学习生字和韵母。

(1)师生互动读、同桌配合读

师:原来,小螃蟹只有——生:不轻(qing)不重(zhong)小心(xin)吹,

师:才能——生:吹得泡泡满天飘。

(同桌互读)

(2)学习后鼻韵母ingong

师:“轻”和“重”是一对反义词,在儿歌中指的是小螃蟹吹泡泡用的力气有大有小。

(师指到音节zhong)大家看,这是“重”的音节,里面又有我们今天要新认识的后鼻韵母o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字的读音中带有后鼻韵母ong的发音呢?(给学生想的时间)

(闹钟、中国、巨龙,从前等)

师: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两遍)瞧!“小心”的“心”是前鼻韵母!同学们可要分清ing和in的读音。(做快速反应游戏: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吹泡泡》教案七》,来自网!

抽读韵母ing和in)

师:小朋友一定发现后鼻韵母末尾的发音和上海话“鱼”的发音类似,小朋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说明:

后鼻韵母ing和in的发音比较容易混淆,结合起来教授,并推荐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法,帮助学生区分。

(3)整体认读音节ying(出示ying及四声)我们一起开滑板车读一读!

说明:

用开“滑板车”的方法,借助形体动作,帮助学生记住四声声调,寓教于乐。

3再读儿歌,思考问题。

师:小螃蟹真聪明,不轻不重小心吹,吹得泡泡满天飘。可是小螃蟹是一开始就知道这样吹吗?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轻轻吹,泡泡小,

猛(meng)一吹,没(mei)泡泡,

师:小螃蟹一开始是怎么吹泡泡的呢?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猛”和“没”是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左右结构)“没”字前一课我们已经会写了,我们一起再来书空一遍!

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记住“猛”字。

师:“猛”的音节中带有后鼻韵母eng,我们请出eng的好朋友前鼻韵母en,再用上刚才老师推荐给你们记后鼻韵母的方法来念准音eng。

说明:

“猛、没”两个生字在字形(左右结构)上稍作强调,再次适时渗透部首的概念及记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记字做准备。后鼻韵母eng的教授让学生借助en以及前面老师推荐的办法来读准音,学以致用。

4齐读儿歌。

师: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小螃蟹,亲自尝试把事情做好,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1读angengingong以及ying的四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习用一定的句式说话。

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哪里)有(什么)。

说明:

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通过做一回小小导游员来巩固认读新授的拼音,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如学生在介绍时能用上合适的量词,做到条理清晰等,老师要大力表扬,鼓励学生多说,帮助学生说得规范。

四写字指导

1新授笔画“卧钩”。

(出示“卧钩”)

师:大家看,“卧钩”多像一个人半躺在床上。

(师范写生模仿写师生齐书空)

2描摹“心”。

(出示“心”字的笔顺框)

师:看看第几笔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画“卧钩”。

师:写“心”字时要注意观察三个点,找准了位置,“心”字就写得好看了。

3描摹“鱼”。

(出示鱼图)师:鱼的字形和实物鱼特别象,这样的字叫象形字。

(出示“鱼”字的笔顺框)同学们根据笔顺框学会“鱼”的笔顺,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

4生写,同桌互评

(1)写字姿势要正确。

(2)关键笔画的位置要摆准。

说明:

通过形象的比喻教授“卧钩”、“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字时,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关键笔画,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57528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