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03:48:37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优秀18篇)
时间:2023-12-11 03:48:37     小编:QJ墨客

感悟可以给予我们新的思考角度,让我们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感悟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一

2022年10月12日,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三位宇航员为我们教授了一节太空科普课。

在课堂开始之前,主持人和宇航员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了之前天宫课堂的讲述内容,包括浮力消失实验,以及太空冰雪实验等等。同时,也提到了神舟十四会开展多次医学实验,并检测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充分体现了对宇航员身体健康情况的重视。

随后我们便与空间站中的三位宇航员取得了联系,他们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趣又实用的原理。比如在水球变“懒”的实验中,加入小球会使流体的速度变慢;毛细效应实验表明在不同重力下,液柱的上升速度不同;太空中喝水的方式因重力等因素而和地球上截然相反;旋转实验中,扳手会因为不同方式、不同质量分布而在旋转时出现调头的现象。同时,我们也近距离地观摩了利用mr眼镜进行拟南芥样本的采集,从而对宇航员的工作及工作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

在之后的解惑环节,同学们都踊跃提问,很多问题都问出了我的心声。有人问道:植物的生长周期是否会改变?对此,宇航员们的回答是,在微重力的条件下,一些植物的生长周期会发生改变,如拟南芥。关于植物能否接受充分自然光照,答案则是,植物可以接受充分的人工光照,而自然光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次课堂中,我了解到了空间站宇航员们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也清楚地认识到了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二

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航天员老师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他们传授给我们很多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手可及!

航天员老师们首先向我们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次,航天员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了毛细效应实验和水球变“懒”实验。原本剧烈晃动的水球加了一颗空心的钢珠后,再受到冲击后就不会变得那么剧烈晃动了,真是神奇极了!

紧接着,航天员老师们又向我们展示了太空趣味饮水,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会调头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以及植物生长研究。最后又进行了有趣的学生问答。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无不彰显着太空的奥秘。但更让我深有体会的,则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强大。

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到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未来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高度!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三

东南营小学组织师生观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第二次太空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这个距离地球370公里之外的课堂,让青少年和科技的梦想“零距离”接触。

天宫课堂于当天15时40分开始。宇航员进行了“冰雪”实验、液桥实验等,让学生明白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中,水油分层现象消失,宇航员需要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才能实现水油分层。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地心引力,物体不会掉落地面,而是飘浮空中。天地互动提问环节增加了授课的趣味性,不仅引发在场师生的共鸣,也解答了学生的许多疑惑。在观看“天宫课堂”的同时,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上台讲述。

观看结束后,该校科学教师郑丽娜、李晓雅分别为学生展示了水油分离实验以及彩虹水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与老师一起探索科学世界。“本次活动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航天梦,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该校负责人说。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四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蓝,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五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人们常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有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再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航天事业永恒的主题。

的使命,而是要在在艰苦、困难的坏境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敬业”两个字体现得直接而深刻,“敬业”是一个航天人品质与德行修养的最基本的素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脸上总是写满了兴奋,早出晚归,不知疲惫,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有的同学不顾集体利益,一心只为自己。例如在班中来回走动,看见一张桌子跌在地上,他不但不把桌子弄好,而且还残忍地踢上一两脚,是桌子雪上加伤。又例如拔河,内部不团结,那肯定是全军覆没。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我们身为21世纪的接班人,必须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句。

探索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是我们接班人的任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更应该把所学到的航天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好好学习是我们伟大的使命,建设祖国是我们永远的目标,任重道远。团结是力量,刻苦是精神,科学是基石。

老一辈航天人陆续离开了他们所钟爱的航天事业,把航天精神传承给了新的一代,新老两代航天人对航天事业有着不同的理解。老职工们注重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多年积淀而成的航天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年轻的航天人更注重求新、求变,更注重做强、做大,做到高水平。

有了航天精神的支撑,有了航天文化的底蕴,有了新一代航天人的开拓创新。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六

这场疫情,对我们来说,即是灾难,也是成长。

灾难,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抗击疫情的战争中,我们要与祖国一起成长,用成长踩踏灾难,把不幸当做通往幸福的桥梁。

这次疫情,对我们的自主性、选择性、忍耐性都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只有努力克服,才能收获美好。

抗疫同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无名战士,怎敢拂袖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识我。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同死神手里抢人罢了。

生命只有一次,但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不惧危难,顶立在病毒肆虐之时。

愿那些牺牲的战士,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每当看到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属热泪送别,祝福,我的心里便五味杂陈,十分感动。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湄公河行动》中的这句话用在这些“最美逆行者”再合适不过了。

疫情就要过去了,武汉大学的樱花也开的正艳!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七

飞天梦瑰丽,乐章总嘹亮。每一次神舟发射都会给我们奏响诸多“首次”交响乐——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等等。每一个“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创新的成果,每一个首次都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结晶,正是在这些“首次”中,中国航天事业昂首阔步,中国复兴伟业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荣,任务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壮美事业的伟大音符,是总结,是升华,是更上层楼的力量凝聚。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通过神舟十三号任务,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神舟十三号任务结束后,还将组织进行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所以说,其任务意义非凡而深远。

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组合完美,“老中青”结合,抒写完美中国太空新记录。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两弹一星”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挥毫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丽传奇,刮目奇迹。九霄逐梦问天,阔步强国征程。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共和国发展壮美诗篇。

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伟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员王亚平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我们期待除夕守岁时,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神舟十三号任务展现中国为载人航天探索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中国必然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八

这场直播激发了我对神秘宇宙的向往,我幻想自己也能有一天飞向宇宙,去体验童话般的天外生活,同样,不仅是我,也有无数的青少年对太空对宇宙充满幻想,这种授课方式,让我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完只有一个字:燃!

还有一个让我敬佩的人,她就是王亚平阿姨。作为三人中唯一的女生她在授课时语言幽默,随和从容。彰显出了中国这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她带领我们参观了核心舱,又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实验带我们进入太空。她说:“面对浩瀚的太空,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能够与大家一起去感知探索神秘而其妙的太空!”

这个故事永远没有结尾,面对浩瀚的太空我们从未停下脚步。

太空科技,奥秘无限,未来属于我们!

在这节神奇的太空课上,有些问题还有可能在飞船上得到验证和解答,让奇思妙想变成“眼前的现实”,这个“天地连线”的课堂,还有全国亿万人民的密集关注,强烈鼓舞了同学们,他们的科学意识、想象力、求异思维终于呈现了井喷。为我们搭建了宽敞的思维平台,提问机会,允许学生思想奔放甚至撒野奔跑,充分理解、包容其不足,同学们潜在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够喷薄而出。

一堂课,让奇思妙想和怪想终于得到了回归,这种精神收获,要比课堂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平时的教育,也能想方设法,给我们制造提问机会,鼓励我们多提问、善提问,这对于我们学生潜在的发展,以及创造活力,肯定是一个积极的推进。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九

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里的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给我们开展了一堂奇妙的。天宫课堂。航天员们给我们演示了各种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水油分离实验。众所周知,水和油混合后会因密度不同而分层。那么,在太空中,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后,还能分开吗?这个小问号在我心中悄然而生。

课堂中,王亚平老师使劲晃动瓶子,使水油混合,过了一会儿,水油还是混合的状态。原来,太空中是微重力,所以水和油混合后并不会分开。“该怎么把水和油再次分开呢”,随着老师的演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和油又能分开了!我马上去查了资料,原来离心力的本领很大呢。

太空实验太有趣了!希望将来我也能在中国空间站里做各种实验,探索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

3月23日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轨驻留的第159天。返程在即,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为青少年们讲授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此次的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分课堂设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当天下午,记者走进中国科技馆,在地面主课堂同青少年们一起聆听了这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15时44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课。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很开心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我们的‘天宫课堂’第二课……”“我是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拍摄工作。”“我是航天员叶光富,很高兴能够再次给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学知识。”

熟悉的声音响起,“太空教师团队”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天宫课堂”,立刻就将同学们“带入”奇妙的太空。

镜头一在中国空间站做“冰雪”实验。

前不久,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让人们领略了冰雪运动的魅力。“太空教师”王亚平首先展示的便是太空“冰雪”实验。只见她拿出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连接着一根吸管。接着,她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挤出溶液,经过几次尝试后,在吸管口渐渐地形成一个透明液体球。“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王亚平用提前沾了点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触球体,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透明球迅速变成了结晶球,看起来像一颗“冰球”。

“乙酸钠溶液在温度较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在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的结晶核颗粒,就能打破它的稳定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王亚平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而在析出晶体时,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这颗“冰球”摸起来有发热的感觉。

在空间站内,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挤出的液体形成了饱满均匀的液体球。为了向同学们更直观地展示表面张力,王亚平紧接着做了第二个实验。只见她手里拿着两块塑料板,叶光富拿着装有饮用水的袋子向两块塑料板的表面分别挤上一个水球。与此同时,地面主课堂的学生们也在做着一样的实验。王亚平将两个水球靠在一起直至相融后,又将它们缓缓拉开,一座奇特的液桥搭建而成。

在地面主课堂现场,记者观察到,同学们手中并没有出现相同的现象。“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告诉记者,液桥是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联结起来所形成的。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下,水有一点点的表面张力就可以形成液桥。而在地面有重力的因素,需要运用高压等条件才能实现,两者的实验原理也不相同。

镜头二“冰墩墩”亮相“天宫课堂”

在随后太空中的浮力实验中,王亚平遇到了“难题”。在屏幕中可以看到,她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有两种液体,分别是透明的水和黄色的食用油。王亚平和同学们一起将各自手中的瓶子进行摇晃并静置后,天地课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同学们手中瓶子里的液体渐渐形成分层,而王亚平的瓶子里水油还是混合在一起。

怎么办?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一位同学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人工离心机”叶光富随即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瓶子,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水油混合液就分层了。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体现象后,王亚平开始进行最后一项实验——太空抛物。此时,一个小巧可爱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天宫课堂”闪亮登场。据了解,这位顶流“助教”去年就随着神舟十三号乘组一起进驻中国空间站。

只见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冰墩墩”径直慢慢飘向不远处的叶光富。叶光富接住后,又将其推向王亚平,“冰墩墩”在两人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平抛运动指的是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一个物体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并受重力作用的运动。”“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告诉记者,“‘冰墩墩’能在空间站里做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在空间站微重力的环境下,物体是几乎不受重力影响的。”

镜头三“太空教具”科学实验柜首次登场。

有趣的实验演示完毕,中国空间站上两个炫酷的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首次登场,通过现场介绍和实验视频回放,“太空教师”们利用“太空教具”实验柜形象地展示了本次任务中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科学实验是助力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柜是我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主要设施,等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还将会增加更多的实验柜,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表示,中国空间站内还有生命科学实验柜、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柜等十几个科学实验柜,未来将支撑开展大规模科学实验。

“到那时候,中外科学家都可以依托实验柜来开展研究,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科学平台。”叶光富说,“同学们,我们也热切地期待你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实验设想,说不定下一次我们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的实验项目了。”

镜头四天地互动,精彩继续。

太空实验让人意犹未尽,天地之间的精彩互动还在延续。

“在空间站流眼泪,是像果冻一样在眼角拉得很长还是会蹦出来,一颗颗地飘起来?”

“空间站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看到的一样吗?”

“太空中的水能烧开吗?”

“如何成为一名到空间站里做实验的科学家?”

…………。

在天地互动环节中,网友们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抛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3位航天员耐心详细作答。

王亚平与同学们分享了在空间站流泪的感受:“在空间站里飞行这么久,我们也经历过许多心情激动乃至热泪盈眶的时刻。但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强忍眼泪故作坚强也许很难,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

叶光富更是鼓励同学们未来到空间站上来做实验,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提交到空间站,然后在地面上远程操作。他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要勇敢追梦,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很快,就到了告别的时刻,3名航天员分别向同学们送出祝福和期望——。

翟志刚说:“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叶光富说。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妙,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课后,北京中学学生徐一航告诉记者,很高兴自己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太空教师”解决水油分离的问题。“这次与航天员的交流令我非常难忘,也点燃了我的科学梦想。我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无比骄傲和自豪!”徐一航动情地说。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

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地面主课堂设置在北京中国科技馆,分课堂分别设置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没有看够,再多来点儿吧!”“国家真是强大了,现在我坐在家里都能听航天员讲课,太高大上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直播结束后,网友们纷纷感慨留言。伴随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点燃对太空的无限热情。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一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呀习也飞不高……”我哼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走在路上,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鸟,我是人,人怎么能飞呢?一想到这儿,我就十分沮丧。不过我有时还是想入非非:我的梦想就是也能乘坐飞船火箭,飞到太空去遨游一番,去寻找新的有生命的星球或其他任务,呵呵,那就太爽了!不过好像不太现实,神舟五号也才载了杨利伟一个人,那能轮得上我呢?唉!

要计划一下,争取当一名宇航员,到太空去遨游一番!

做宇航员所必备的条件是:高超的飞行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高超的飞行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以后可以慢慢培养,现在我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练,增强体质,同时更要抓紧学习,积累知识,希望长大以后成为一名航天员。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飞天梦想将成为现实,我一定会圆了这个梦!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二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天宫。

合集。

人间课堂观后感。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三

今天我们老师在大屏幕上给我们放了太空课堂,太空可真神奇啊!宇航员老师们首先做了一个实验,那就是拿一个圆圆的圆框,把水袋里的水慢慢一滴一滴的挤到水框里,令人惊奇的是,水框里的水竟然没有撒出去,这可真神奇呀!宇航员老师们为了见证水框里的水到底会不会撒出去就又往水框里滴了几滴水,滴完水之后,水框的水没有洒出来,宇航员老师们又往里面一滴一滴的滴了几滴水,水框里的水都变成了圆球球了,但是水也没有撒出去,这可真令人好奇,于是宇航员老师们又往里面加了一滴蓝色的色素,令人更神奇的是水球不仅变成了蓝色的,而且水也没有爆裂开。

到了最后,做完实验的时候宇航员老师们和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他们的身体都飘了起来,你的左半身往右面,你的右半身就会往左面,太空悬浮这可真有趣呀!

看来太空有无穷的奥秘知识?我真希望我长大可以当一个宇航员去探索太空。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四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范文大全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范文参考网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五

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_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他们讲得精彩、讲得成功,备受欢迎。而继第一堂课后,“天宫课堂”第二课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例如,太空“冰雪”实验,演示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六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里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等这些内容,我学习到了以前不曾了解过的太空奥秘,同时通过介绍我也知道了我们的空间站在不断升级中,设备与技术也在不断的升级中,这是我们祖国日益强大的最好证明。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七

宇宙浩瀚无边,宇宙中有大约上亿个星系,每个星系中又有无数个星球星球,就如同地球上的沙土式的数不胜数,而我们人类就是沙土中的成千上万个微生物。今天我观看了“天空课堂第一课”,让我对祖国的航空事业理解更深入了。

这次由三位宇航员老师在太空授课。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给我们展示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和“企鹅服”的用法。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看起来就是胖胖的。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出现了不少搞笑的场面,逗得我哈哈大笑。

接着,就是太空实验环节。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用强大的表面张力做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接着向水球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近水球时,水球里竟出现一个正着的脸和一个倒着的脸。老师解释道,这时由于气泡将水球分为两个部分,使其出现一正一反两个像。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天宫课堂第一课”结束了。这次课堂让我体会到了太空的趣味和大自然的奇妙。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帮助祖国完成航天梦!

天宫课堂节目感悟心得篇十八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行授课,这是在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因受疫情影响,我市不少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但精彩授课内容不容错过,各学校纷纷提前安排学生准时收看“天宫课堂”直播,尤其是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再一次出现在“天宫课堂”中,这让家乡烟台的学生非常兴奋,秒变“太空迷”,激发学习航天知识的浓厚兴趣。

在“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时,航天员老师王亚平亲切地给“地面上”的学生们打招呼后,问他们:“还记得第一课的实验吗?是否记得复习?”2021年12月9日,三名航天员开讲“天宫课堂”第一课。这次和上次不同,上一次“天宫课堂”授课时,我市中小学生均在学校上课,不少学校为了让学生尽情感受“天宫课堂”的实验奥秘,还提前进行了各种实验器材的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观看“天宫课堂”,并进行实验操作,激发起学生对太空探索的浓厚兴趣。

而这次受疫情影响,我市很多学生目前正在家上网课,但精彩的“太空课”依然不能错过,各学校提前纷纷布置学生在家观看“天宫课堂”,提前将太空实验课的课程表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写观后感。

王亚平利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在“天宫课堂”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太空可用液体搭一座桥。在“天宫课堂”太空抛物实验中,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亮相中国空间站,和航天员王亚平同框,神奇的是冰墩墩在被抛出后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吸引着烟台中小学生纷纷观看。本次太空授课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一个个神奇的实验现象,天宫课堂让同学们大开眼界。烟台二中莱山校区组织全校师生收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现场直播,龙口第十中学为保证学生收看效果,直接采用腾讯会议的形式组织各班学生集体观看,观看完后还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初三五班曲虹晨表示,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空间站里的有趣的科学研究,它不仅与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细胞收缩有关,更与人们的健康和长寿联系起来,在空间站里做实验与地面上做实验是大大不同的,在空间站中的环境是特别的,它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微重力环境,这是地面上很难一比一还原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开始憧憬太空,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到微重力环境中体验一下。

为使学生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福山一中组织高一高二全体学生在家中观看了“天宫课堂”直播,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福山一中王老师表示,福山一中作为航天员王亚平的母校,学生们常以这位学姐为榜样,不断激励着学子们努力学习。这次太空授课,感染和感动着每一个学生,广袤的太空和未知的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继而将求知欲转化为爱祖国、爱科学、爱学习的深刻情感,立志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向王亚平师姐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天地对话环节,“太空”老师们回答了很多大家好奇的“问题”,比如,在太空会不会流眼泪,会不会皮肤变得更好?水能烧开吗?将来能不能到太空做实验等问题。对此,也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地球上做以上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呢?”御龙山学校的学生连麦向老师提出“疑问”,对此,老师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进行太空实验的操作,该校校长潘菲表示,等学生恢复线下课后,这些“天宫课堂”实验,都会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可以直观的了解实验原理,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索太空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

在天地互动环节中,航天员们通过天地连线,回答了北京、西藏、新疆等地同学们的问题,并且激励同学们去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福山一中学生曹坤表示,在回答新疆同学的提问时,亚平学姐微笑着肯定这位同学:“太空不仅欢迎科学家的实验,也欢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你的想法与科学家不谋而合!”亚平学姐的话大大激励了我,我们青年一代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踔厉奋发,笃行不殆。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5570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