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 冬至传统节日的演讲稿(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20:33:08
2023年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 冬至传统节日的演讲稿(优质15篇)
时间:2023-12-10 20:33:08     小编:紫衣梦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一

尊敬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9)班的xxx,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冬至大如年》。

冬至被人们当做一个重大节日,从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动,宫廷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这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因此应该庆祝。《晋书》上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可见古代人民对冬至的重视。冬至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会进行“九九消寒”的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老时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与一大碗肉汤一起分给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关于冬至,还有许多数不完道不尽的习俗。

然而,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远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还知道多少?虽然我们今年冬至将在学校里度过,但我们依旧可以以简单的行动体验冬至的韵味:为家人打通电话,在他们耳边呢喃一句“冬至安心”;见到老师同学,亲切地打声招呼“冬至安好”;期待着食堂会不会也有一碗热乎乎的汤圆或饺子呢?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传承我们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我是高二(9)班的xxx。我来自浩瀚人海,但我要成为海面倒映着我的光影的那轮红日;我并不是脑子最好使的那一个,但我的双手会尽全力补助;也许以后我的名字并不被人所广知,但我会让它印刻在每一个人生命中。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二

在吴地,一直有“邑人最重冬至节”的说法,老苏州通常将冬至看作是个重大的节日。近期,在玄妙观社区的活动室里,来自祖国南北不同地域的新老苏州人们一同提前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冬至节”。

一听到要在社区过“冬至节”,马阿姨志愿服务队的老阿姨们一早就忙活开了,张罗着买面粉、买肉买菜、制作馅料,计划着要制作冬至团、馄饨等等时令美食。我们苏州人讲究“冬至馄饨夏至面”,要过一个像样的冬至节,怎么能少得了一碗地地道道的苏式馄饨呢?今天要让新苏州们好好品尝下我们的手艺。

这边来自北方的张阿姨和于燕也没闲着,和面、洗菜、剁肉,技艺娴熟。来自东北的张阿姨说,我们北方啊冬至节也很隆重,就像谚语说的:“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的饺子意味着“交子”,如果吃了饺子就代表着团圆、顺利。馅料的选择和寓意也有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包含着“久财”之意。

于燕一家来自河南,一家三口在苏州已经有7个多年头,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年的'冬至都不能回家过。她说他们那边和苏州冬至习俗不一样,他们不吃馄饨,历来也只吃饺子。据传是与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典故有关。

张仲景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奶奶,我也要学包馄饨。”于燕7岁的女儿娇娇好奇地喊着。“好,过来奶奶教你。”罗阿姨耐心地拉过娇娇。先把方方的面皮铺开,放一些馅料,然后从外往里对折,再对折,然后用两个大拇指捏住长方形面皮的两角,往外一圈,把两只角捏在一起就好哉。包好的馄饨要能站起来,像一个个元宝一样。娇娇在罗阿姨的帮助下小手小心翼翼地学得有模有样。旁边一排排诱人的馄饨和饺子,还有社区面点好手齐阿姨特别赶来制作的白切馒头,都等着入锅变成美食。

社区负责人庄谨介绍说,玄妙观社区里的老苏州很多,冬至节的气氛也很浓厚,刚好街道隆重推出“冬至大如年”的品牌特色活动,社区就想着让新老苏州人一同过一个温暖的'冬至节,正好也学习到南北方在这个传统民俗节日的习俗差异。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三

1、对朗诵诗歌感兴趣,进一步体会冬至日的节日特点。

2、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景和意境,并用相应的表情、语气表现诗歌。

有关于冬至节的认知与理解。

1、教师朗诵儿歌冬至节2—3遍:幼儿欣赏。

2、幼儿朗诵冬至节

3、鼓励幼儿个体朗诵冬至节,根据幼儿情况实施给予鼓励及表现建议。

活动区时间,美工区的幼儿可以自主为冬至节儿歌配上自己想到的绘画作品。

传统节日冬至主题班会5

冬至暖阳、快乐高三;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高三十班冬至日“吃饺子、话高三”主题班会

一、班会指导思想:高三不是剑拔弩张的血腥,它应该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源于内心的丰盈和生活的充实。一切学问的深层次获取,必须是在“心空“的`的前提下,佛祖说“心是明镜台”即是如此。心中填满了欲望,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是很难搞好高三学习的。当然,高三的快乐不是放纵,而是生活充实,学习充实后内心的灿烂。

1、班会当天上午请吴苏昌母亲、恒生母亲准备包饺子素材(饺皮、馅子、盆、电磁炉、保鲜膜等)

2、晚上六点半请两位嘉宾家长和部分女生(男生愿意参与也欢迎)到三楼办公室包饺子。

3、煮饺子、吃饺子,清扫办公室、教室。

4、学生代表感谢两位嘉宾家长,赠送纪念品。

5、班主任组织全部学生参与“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主题班会。

6、班会课件播放结束后学生自愿参与演说、研讨。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四

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夜——这美好的一夜,北半球白昼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傍晚,我和妹妹一放学就来到了奶奶家,说好了,要与他们共同度过这温馨的一夜。爷爷、奶奶也正要出门乐呵呵地迎接我们呢!该吃晚饭了,奶奶端上了白切羊肉、红烧排骨,热气腾腾的香菇鸡汤全是我们爱吃的菜。奶奶说:“有句老话说啊,冬至夜,‘有铜钱人吃一夜;呒铜钱人冻一夜’旧社会中有多少人家,在这个时候穷人都只有挨冻的份啊!”奶奶在与我们忆苦思甜呢。是啊,爷爷接着说:“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们多幸福啊!

你们知不知道有关冬至的来历呢?”

晚饭后爷爷给我们讲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以后就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来过了,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籽习俗。怪不到早上我们吃的就是奶奶从穆桂英美食店买回的糯米团籽啊!

同时,爷爷说道:“冬至也是一个节气,太阳的照射有过了冬,长一葱;过了年,长块田之说。每年冬至节也告诉我们气候都要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交冬数九就是从冬至开始。有农彦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过了今晚明天就是冬至节了,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天也就离我们不远了,冬至节前我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冬至夜!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五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温州传统节日冬至

作文

,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是冬至,我们学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们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听老人说,这一天北方人吃水饺,南方人吃汤圆过节。冬至这一天,我们全家喜气洋洋,过节的气氛非常浓烈。奶奶、妈妈在和汤圆粉,我在一边帮着剥花生。当奶奶把花生米炒过后,我争着把它们碾碎。把汤圆粉和成泥后,我们就开始搓汤圆了,奶奶和妈妈的速度很快,谈话间就搓出了许多,圆圆的,油光闪亮的,好诱人啊!

不用说,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妈妈,我也要搓。”我卷起衣袖,抓过一些汤圆泥,搓了起来,边搓边想:这有什么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给你们瞧瞧。但动手后,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手里的汤圆泥好像是专门跟我作对,一点都不听话。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圆不起来。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汤圆摔在盘子里,大喊一声:“气死我了,我不玩啦!”

妈妈笑了笑,叫我不要气馁,并手把手地教我两手如何用力:“你啊,心不要太急,刚开始时要稍微用点劲,把手里的汤圆泥多搓几遍,这样汤圆韧性才够,不容易破,口感也好。接下来两手用力要均匀,轻轻地把泥搓成圆。”我听了试了试,果然效果很好。我越搓越好,越搓越来劲。当厨房里飘来阵阵香气,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奶奶先盛了一碗给我,边往汤圆上撒些白糖和花生粉,边说:“宝贝,慢慢吃,小心烫着。”我头都没抬地说:“奶奶,这我早就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谚语

里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着,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劳动啊!

冬至,在我们眼中,或许只是一个在地理书上记过的日子,一个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国古代,我们的老祖先们对这一天却极为重视。

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人们对冬至的重视。人们认为:冬至过去,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许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许多动物的形象,放入蒸笼,蒸好后将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亲戚们还要一同举杯畅饮,联络感情,称为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风俗习惯并没有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说是无影无踪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层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见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心。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们高度重视:从除夕春节,到元宵清明端午节,再到七夕重阳,冬至,每个节日都有着各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改革中的中国,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民俗节日也受到了外国洋节的猛烈冲击,正一步步走向社会的边缘。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而春节,冬至一类的节日正在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寻找冬至,寻找的不仅仅是冬至这个节日,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每个人时刻铭记着句话,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脉才不会中断。

倾听着20xx年的脚步声,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夜――这美好的一夜,北半球白昼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来到了外婆家,想与他们共同度过这温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乐呵呵的迎接我们呢!

该吃晚饭了,外婆端来两碗赤豆糯米饭,笑着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我听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弟弟也想早点长大,一边夸饭香,一边埋头“苦干”哩。

吃完饭,我开始听外公讲有关冬至的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还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

“百鬼夜行,午夜12点鬼门开,晚上记得早点回家睡觉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吓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骗你的啦!”外婆笑着说。“不过,也应该早点睡,添岁嘛!”在全家的笑声之中,我想起了杜甫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第二天醒来,是冬至节,太阳开始回来了,春天也越来越近……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2015年12月22日凌晨1:11,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2500年的历史。

这一节令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仅仅是是划分时间的标记,甚至一个无关紧要的日子;然而在我国传统社会里,冬至具有的人文意义可能盛于新年:殷周时期,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每年冬至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唐人以“小岁”称冬至;宋人甚至有“肥冬瘦年”之说;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为什么冬至的影响这么大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先民们最容易直接观察到这些气象的变化,毕竟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太阳升得最低;也因此,冬至的极寒对于先民们是最危险的。而过了冬至,阳气反生,下一个循环就开始了。老人又过了一个寒冬,孩子又长了一岁;太阳要高起来了,冰雪要化下去了;天要亮起来了,水要动起来了因此,冬至是轮回的起点,是值得庆贺的大吉之日。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古人在年年的轮回中品味出自然规律,他们以节令作为标志,按照亘古不变的土地的法则安排着自己的活动。然而在现代,在这个我们已经离土地很远的时代,在这个气候混乱、难以寻觅规律的时代,在这个冬的极寒已经不再能造成任何威胁的时代,冬至,和其他的节令一样,似乎要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在人工安排的时间表中丢失了轨迹、丢失了规律;在充满目标的生活中忘记了安静,忘记了家。然而,气候、土地在我们的血液中留下的痕迹,绝不是能够轻易磨灭的。还总是应该有这样一个时节,让天气肃敛,让人心安定,让游子回家。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七

以冬至为话题的作文篇一

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冬至又到了,我很兴奋,又可以搓汤圆了。

那天早上,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做汤圆,我和姐姐也跟着起来了。妈妈把糯米粉放进盆里,让姐姐把温开水倒进粉里,就开始和糯米团了。妈妈还告诉我,要是太干了,就再加进一些温开水。过了十多分钟后,妈妈把糯米粉揉成了一团,我想拿一点糯米团来搓汤圆。姐姐说:“妹妹,你太小,不要搓汤圆了,去睡觉吧!”我说:“我会认真搓的。”于是,妈妈拿一小块糯米团给我搓,我搓的汤圆有大有小,姐姐看了不兴奋说:“叫你别搓你就不听,看你把汤圆搓成这样子!”妈妈说:“没关系,这是祖孙父子圆,这样才像一家子嘛,圆圆满满的。”听了妈妈说的话后,我自得地向姐姐扮了个鬼脸。

汤圆搓好了,妈妈拿到厨房去煮。不一会儿,汤圆煮熟了,妈妈把两颗汤圆放在门的上面。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妈妈说:“汤圆又甜又圆,表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妈妈舀了几碗汤圆给我们吃,说:“吃了汤圆又长一岁了,你们可要更懂事啊!”

冬至吃汤圆是我们潮汕的民俗,我喜欢吃汤圆,更喜欢搓冬至圆!

以冬至为话题的作文篇二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以冬至为话题的作文篇三

今天是冬至,我们学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们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听老人说,这一天北方人吃水饺,南方人吃汤圆过节。冬至这一天,我们全家喜气洋洋,过节的气氛非常浓烈。奶奶、妈妈在和汤圆粉,我在一边帮着剥花生。当奶奶把花生米炒过后,我争着把它们碾碎。把汤圆粉和成泥后,我们就开始搓汤圆了,奶奶和妈妈的速度很快,谈话间就搓出了许多,圆圆的,油光闪亮的,好诱人啊!

不用说,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妈妈,我也要搓。”我卷起衣袖,抓过一些汤圆泥,搓了起来,边搓边想:这有什么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给你们瞧瞧。但动手后,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手里的汤圆泥好像是专门跟我作对,一点都不听话。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圆不起来。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汤圆摔在盘子里,大喊一声:“气死我了,我不玩啦!”

妈妈笑了笑,叫我不要气馁,并手把手地教我两手如何用力:“你啊,心不要太急,刚开始时要稍微用点劲,把手里的汤圆泥多搓几遍,这样汤圆韧性才够,不容易破,口感也好。接下来两手用力要均匀,轻轻地把泥搓成圆。”我听了试了试,果然效果很好。我越搓越好,越搓越来劲。当厨房里飘来阵阵香气,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奶奶先盛了一碗给我,边往汤圆上撒些白糖和花生粉,边说:“宝贝,慢慢吃,小心烫着。”我头都没抬地说:“奶奶,这我早就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谚语

里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着,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劳动啊!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八

冬至在我们莆田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因为我们一般都会在这天上山扫墓祭祖。

冬至的前一夜,莆仙人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红烛通明,在一个大簸箕里摆上桔子,供上筷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大块,桔子上插“三春”,同时点燃一对红烛。全家人围在“大簸箕”四周,开始搓汤圆。有的还捏上一些元宝、聚宝盆、小狗等,寓“运气好,狗仔衔元宝(来)”的吉利之意;有的搓成只有豆粒大小的“(饲)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全家人围在一起,边搓“丸仔”边聊天,其乐融融,脸上充满喜气和幸福。

我们家也不例外,你瞧我和弟弟早早地洗好了手,就等奶奶把糯米粉和好。终于,奶奶终于摆好了祭品,开始和糯米了。

奶奶先把糯米粉撒进一个大盆子,再倒上热热腾腾的热水,先用筷子搅拌均匀,等糯米粉不是那么烫了,再用手使劲揉、摁、揉、摁······,这样才会有韧性,吃起来会qq的。在奶奶和面的过程中,弟弟“口水流下三千尺”。“可以搓汤圆了吗?”这句话是他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奶奶把糯米粉和均匀了,我们就开始搓汤圆了!首先要揪下一下块糯米团,用手把它搓圆,就可以了。可是弟弟却用手使劲的搓,把汤圆都搓成扁扁的“面饼”了,奶奶看了哭笑不得,说:“宝宝,搓汤圆不能太用力,不然会扁扁的,就不是汤圆了。”可宸宝却像没听到似的,仍然很卖力的搓汤圆,玩的不亦乐乎,这糯米团就像一块橡皮泥一样,任由他捏来捏去。

哈!终于把所有糯米团都搓好了,明年的冬至一定会比今天更加有趣!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九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冬至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冬至以及它的特点。搜集和冬至有关的谚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

《节气歌》应该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谣,上课开始齐声朗诵,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

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

【设计意图】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导学习字词:

地窖蚯蚓呓语藤条

预设:“窖“字容易写成宝盖头;注意“藤”字的正确笔画。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呓语:梦话。

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缝隙。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字、新词,能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

1.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读完的感受如何?

2.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3.全班交流。

预设: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侯的“我”,从冬至开始就做着春天的梦:冬至过后,万物萌动,大地复苏,一切生命都焕发出生机。人们盼望着春天,迎接着春天。

感受:冬天就要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作者特别向往春天,对生活无限热爱。

……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2.交流:

第一自然段:冬至是怎么回事。

第二自然段:冬至过后,春天悄悄地走来。

第三自然段:冬至的等待。

第四自然段:冬至的梦。

第五自然段:冬至的记忆。

一、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回顾课文。

【设计意图】

教师的范读有很好的感染作用,能为学习课文创设一个较好的氛围。

二、品读课文,畅谈感受。

1.提出中心话题,学生自读学习,做好批注。

话题: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并作出批注。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应把握神不可散。通过一个具体的中心话题,可以引领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自由地去理解学习。既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又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批注的习惯。

3.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反复读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咀嚼品味,体会语言的内涵,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文本的灵性要靠理解、咀嚼、品味来激活,言语的精妙要靠体悟得以实现。

预设——交流时从以下语言文字中感受:

“但是那谁也看不见的春天,也就在这一天随着飘落的白雪向我们走来。只不过,她不愿意那么快地与人们见面,但她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开始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引导解读: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赋予春天人的性格。她如此含蓄温婉,如此诗意浪漫。就像我们平时描述的那样——春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悄悄地唤醒一切生命,让他们迎接新的一年。从苹果树、葡萄枝、小麦,到冬眠的青蛙、蚯蚓,都在做着春天的梦,这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引导解读:作者心中因为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所以他用心倾听了生命的声音,用心观察了生命的变化。只有心怀热爱,才能欣喜地发现春天的脚步近了。

(说得多好!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着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带着体会读一读吧!)

等不及也要再等等啊。我们那糊得严严实实的小窗现在还不能打开,我们插在草垛上和挂在屋檐下的风车还不能摘下来。我们冬至的梦,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才可以真正地在春天里醒来呢!这是多么难熬的八十一天!

引导解读:等待总是显得那么漫长。从“再等等”、“还不能”、“还要”、“多么难熬”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我们是怀着梦想、怀着希望来等待的。这种等待感觉很美好,很温暖!

哦,我多么向往明朗的温暖的春天,我更深深地怀念那无数个漫长的冬夜里曾经做过的温暖的梦!

引导解读:春天是美好的,为什么说冬天里的等待更让他怀念?

因为等待总是让我们心怀希望,心怀向往。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憧憬美丽的春天,盼望温暖的春天:憧憬在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盼望脱掉厚重的棉衣棉鞋。结果很美,过程更美,因此,冬夜里,我们的梦是温暖无比的。

5.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师: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与热爱,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吧,在朗读中让我们回味我们心中的那个梦。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咀嚼品味,才可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再读课题,重温梦境。

师:“冬至的梦”究竟是怎样的梦?

预设:是温暖的、美好的、让人怀念的……

2.细细品味,感悟情之源头。

思考: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分别写出了我和爷爷怎样的情感?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

预设:在春天来临前的等待中,爷爷用美丽的梅花图来计数,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多美好的事情。从这里看出爷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老人。

【设计意图】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体会,深入理解这份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有源之水”。

3.带着情感,再次走进课文,感情朗读。

四、拓展阅读,情感升华。

1.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关于“冬至”的诗歌,推荐朗读。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与“冬至”有关的谚语等。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十

秋凉已过,冬寒将至。枝头那零散的,摇摇欲坠的枯叶,似乎仍在寻找它的归宿。而我正离开学校,拖着一周疲惫的身躯去往家的途中。

是这般不宁静的夜,寒风肆意,掀起阵阵声响。我的心情也随着这杂乱无章的乱奏,越来越乱。

走到校道门口,昏暗的灯光下,一位母亲,在寒风中,身子打着哆嗦,哈着气给自己的手取暖,看着似乎早已等候多时,在她漫长焦急的等待中,终于她一把搂住了迎面跑来的孩子,她连忙挡住风口,摸了摸孩子那被风吹得通红的脸,随后摘下系在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孩子系上。而我,沮丧着埋着头,尽量少让些风钻进来。多希望此刻也有个可以为我挡风取暖的人啊。直到分岔路的路口,霓虹灯下,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

途中路过的每一家店,都开着暖气。阵阵暖意,也随之扑面而来。

走到街头转角,漫无目的踢着脚边的石子。顺着石子的方向望去,是两位打着伞依偎在一起的银发老夫妻。老头杵着拐杖,身旁的老伴一手打着伞,一手搀扶老头。他们走得很慢,颤颤巍巍的,我眼中那背影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模糊不清。一股暖意只戳心头,似乎每一根神经都能感受到。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舒展开来。

落叶找到了它的归宿,安然的停在了树下,蜷缩在一起。

回到家中,香味四溢的鸡汤味儿充满了整个屋子。卸下一身的精疲力尽,躺在椅子上。母亲从厨房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端来。雾气模糊了镜片,捧着一碗热乎乎的汤,浓郁的鲜香停满了整个味蕾了。从指尖传来的温度,暖和了我的身子。窗户外寒风的凛冽,我早已感受不到了。

这一周的坏心情都被寒吹得烟消云散了。这一路的暖流,温暖了整个冬至。这个冬至,似乎不太冷。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十一

“啊呜”!好吃!在冬天,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讲,最难忘的,当然是吃冬至圆。

在冬至这天,来碗冬至圆,热乎乎的,暖心暖胃,还寓意团团圆圆。看,在学校食堂里,想吃冬至圆的人排队都排到了大门口,长龙似的队伍不断升级。打了饭,并不急着吃,而是放下餐具,走到队伍后排着。大家都议论着,今年的冬至圆是什么馅。大家就为了吃那么四五个冬至圆,愿意饿着肚子等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终于,我看到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冬至圆。阿姨飞快地给我的碗里装了四个“小兄弟”。我捧着碗,小心翼翼地回到座位上,赶紧用筷子点点“小兄弟”中最小的弟弟。马上,豆沙从“白大衣”中,一点一点钻了出来,好像被我弄得不高兴似的左右摇摆。我立马将它送入肠胃滑滑梯,啊!太美味!外面的表皮很有弹性,也很有嚼劲。里面的豆沙馅醇香可口,带着久吃不腻的甜味滑进肚中,再喝一口银白色的汤,身上立刻寒气散走,取而代之的是融融的暖意,真是太棒了!

学校里,一个女孩正在狼吞虎咽着美味佳肴,她就是我。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十二

俗话说:“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所以我们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会吃饺子,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哩!

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张仲景便决心为百姓治病。在回乡的路上,他看到一些穷苦百姓耳朵都冻烂了,心里特别难受,于是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人们吃完以后便觉得浑身有劲,于是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

冬至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在今天会有一桌好菜,但我最喜欢的食物还是饺子。饺子的馅儿还有寓意,最常见的馅儿是韭菜馅儿的,它代表久财之意;还有白菜羊肉馅儿,它代表百财之意,希望来年可以财源滚滚来,而且羊肉还有驱寒的功效,可以补身体。望着那盘已经上桌的韭菜猪肉馅儿水饺,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啊!

今天过冬至,吃饺子,知道有关冬至节日的典故,还写冬至的作文,我有一份特别的快乐哦!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十三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冬至

作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就是冬至。冬至要吃汤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

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奶奶家,奶奶家可真热闹,有许多人正在等我们,哥哥、姐姐、等许多人都在。开始搓汤圆了,我们围成一桌,爷爷和奶奶在搓一条一条糯米粉,爸爸和妈妈将爷爷奶奶搓好的糯米条切成一段一段,我和哥哥负责搓汤圆,老少一家齐动手,不一会就搓好了,爸爸将我们搓好的汤圆拿去煮,望着锅里一颗又一颗地浮出水面,汤圆煮熟了。爸爸盛着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粒汤圆,吃完之后,我大声地说:“太好吃了。”我吃着自已亲手搓的汤圆,觉得又香又可口。

我从这次搓汤圆中,觉得做每一件事都认真、仔细,如果是集体的事情我们就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认真对待,才有美满的结果。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饺子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气更冷了,数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听爸爸说,冬至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长的一天。按照地理课上讲,冬至那一天呀,太阳跑得离北半球最远,也就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了。怪不得,快到冬至了,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太阳公公偏心眼了,把热量都给了南半球啦!

冬至很重要,家家户户都要过的,尤其北方。妈妈说,冬至以后就开始数九,三九天是最冷的,冷的会冻坏耳朵的。所以每年冬至,大人都会给孩子们包饺子吃的,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坏了,真有意思!

其实,围绕冬至,还有好多学问呢。冬至之前是大雪,冬至之后是小寒,小寒之后还有大寒呢,大寒才是最冷的时候。小朋友们,你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开心地迎接冬至的到来吧,可千万记住要吃饺子呀!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十四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间,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每天的白昼时间就要逐渐拉长。过了冬至,年味越来越浓了,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说到冬至,吃麻团和菜包饺是我们家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冬至早晨,每家每户都有吃麻团的习俗。麻团用糯米粉做成,就是把煮好的汤团,滚上一圈黄豆粉及黄糖,吃过麻团后,常有吃过“冬至麻团”的人就会大一岁的说法。我家也不例外,奶奶做的汤团柔软而细腻,再撒上一些香香的黄豆粉,味道好极了。

菜包饺,也是裹馅的,有青的,也有白的,造型也丰富,有圆的、饺子型的,这是过冬至的传统小吃。一口下去,丰富的菜馅和面皮完美融合,让人忍不住吞口气。菜包饺是为了吃了以后把嘴巴夹牢不骂人,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冬至是一年的尾声,过了冬至就是年,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我喜欢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气。

传统节日冬至班会教案篇十五

今天是冬至,白天我们要上课,下课了之后我们就去外婆家过节。一下课,我和弟弟就直接去外婆家,到家的时候,外公外婆也正乐呵呵的迎接我们呢!

该吃晚饭了,外婆端来两碗赤豆糯米饭,笑着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我听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弟弟也想早点长大,一边夸饭香,一边埋头“苦干”哩。

吃完饭,我开始听外公讲有关冬至的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还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

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这个快乐的冬至过去了,希望明天又是开心的一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5470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