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小故事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14:05:05
家风家训小故事范文(16篇)
时间:2023-12-10 14:05:05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一种反思的机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经验和成长。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过去的一段时间,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示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延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育。在中国,人们喜欢以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或者说,家训是中国人期望家风长久流传的最主要表达方式。那么,就让我们穿梭于古代和现实之间,体味家训中传递的家风。

家风教育伴随文明产生。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家风教育大概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的家训了。在《尚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周公告诫侄子周成王(姬诵)的一篇诰辞。文中,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这样的家风教育至今还在延续着。

在《说苑反质》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病重时写下家训,藏于柱中,要妻子等儿子长大后拿给他看。这份家训嘱咐儿子布帛不可用尽,用尽了就无法再做衣服;牛马不可将其力气用尽,用尽了就无法再使用牛马耕田驾车;任事者不可对其过分苛刻,否则就无人帮你做事了。由此看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家风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

在诸葛亮的思想观念里,人要注重加强道德修养,要不断学习,要清心寡欲,要静思反省,要不急不躁。他把自己这些思想和行动指南以家训的形式传递给他的儿子,希望这能成为诸葛家风。可能连诸葛亮自己都没想到,他的这些教诲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训家风,影响至今。

颜之推教子“威严而有慈”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专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家训之一。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他要求家人在婴儿能识得别人的脸色、懂得别人的喜怒时,就对其加以教诲。颜之推还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意思是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了。“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大意是,对于子女,父母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通过这些语句,颜家家风跃然纸上。

颜之推身历三朝,对世事沧桑、人情世故体会很深,因此在《颜氏家训》中,他教育其后人要“少欲而足”、“无多言,无多事”、“虑祸养生”等。这些家训既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颜氏家训》后,家训著作渐多,差不多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代表性家训产生。如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宋若莘的《女论语》,李恕的《戒子拾遗》;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明代姚舜牧的《药言》,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规》,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清代爱新觉罗玄烨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郑燮的《家书十六通》,曾国藩的《教子书》,甘树椿的《甘氏家训》,邹歧山的《启后留言》等。这些家训,影响深远,对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司马光训子节俭朴素。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也是被历代人们称道的家训,这是写给他的儿子康的家训。

司马光的家训别具一格,首先说明自己是怎样的人:“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r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大致意思是说,他本来出身贫寒,一代一代都继承着清白的家风相。他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他一向穿衣只求抵御寒冷,吃饭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他却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实际上,这就是司马家的家风。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和天章阁待制,为人廉洁,干一辈子,家无余财。这样的家风影响了司马光,司马光也是“以清白相承”,并认为“侈,恶之大也”。

在《训俭示康》中,他举出历代许多“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例子,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要求他的儿子把勤俭持家的家风传给下一代。

曾国藩家书传家风。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但说到近代家训,绕不开曾国藩,有人说曾国藩的家书在家训方面超过《颜氏家训》。

曾家是望族,曾国藩的祖父曾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道光年间,曾国藩做了京官,其父亲在给他的家书中写了三戒,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曾国藩做官的几十年里,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他的家信体现了他对家风的要求。他在家信中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他教育家人要勤快:“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他要亲属坚持读书:“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也教育家人放下架子去劳动:“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他还要家人勤劳节俭:“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读《曾国藩家书》,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从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在闲聊中展现出曾家家风。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人讲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讲勤俭持家,重视家庭伦理,这些在今天仍有可汲取的营养。一代代的家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二

一个家庭的道德标准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组成局部,而在我们的家庭里,也有一种家庭作风,那就是如何做人。“做人要善待他人。〞小时候父母教育我要尊重长辈,要老实,不做坏事,不骂人。和孩子交往要友好,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会伤感情。做一个宽容有教养的女生。父母在严格要求我的同时,也努力在生活中营造良好的环境。他们同意尽量不在我面前吵架,最近在学习《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父母来电,不宜耽误;父母,不要偷懒。〞是关于在家孝顺父母的。父母给我们打电话,要及时接听,不要拖泥带水。父母要求我们做的是马上去做,不要推脱,不要偷懒。

记得有一次我在看电视,妈妈下班回来问我:“逸泽,作业做完了吗?〞周末你打算去哪里玩?“当时的电视剧是我最喜欢的《火力少年王之传奇再现五》,我已经参与了电视剧情,但是我几乎听不到窗外的任何声音。这时,电视突然关掉了。我以为是停电了。我抬头一看,灯还亮着。就在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我妈怒气冲冲地站在我面前说:“不管谁跟你说话,你都要认真听。是对人的根本尊重。“我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做错了。我主动向妈妈认错,保证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这件事开始,我对《弟子规》有了更深的了解。

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草的日子到了中午,汗水把草滴到了土里。谁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是硬的。〞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也让我明白了劳动的艰辛。偶尔会把吃不到的东西扔出去。有许多孩子生活在贫困地区。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穿不上暖和的衣服,买不起学校的设备,也不吃零食。可惜我们还在浪费!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把勤俭节约付诸行动,而不是当口号。

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家庭的全貌。我要牢记在心,发扬光大。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三

一个有好的家训家风的家庭一定至少有一个好的家训家风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300字的家训家风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xx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钱基博乃一代。

国学。

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0xx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0xx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四

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想:家风到底是什么?原来啊,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我家的家风是“孝”,俗话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小时候妈妈总会问我,现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你那么好,如果以后他们老了会不会对他们更好?那时候的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责任,但是我依旧会害羞地笑笑说:“我会”。现在已经是12岁的我在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会非常勇敢的非常大声的告诉他们我会对那些爱我的人加倍的好。其实都是受妈妈的熏陶:那时候奶奶生病了,要开刀,爸爸和爷爷在北京。于是这个重担就落到了妈妈的身上,妈妈一边要照顾年幼的我,一边要照顾生病的奶奶。虽然有时候她会非常累,但她在我们面前总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妈妈的照顾下,奶奶的身体渐渐好起来。

我们家的家风也是“善”,与人为善、团结邻里。

我们家住在老街,我家所在的这栋楼有十一个家庭,有刚上六年级的学弟;有快上高三的大姐姐:有刚刚学会走路小妹妹。记得有一次我要进楼下的防盗门,可是翻遍书包也没有找到磁卡,这时我才想到妈妈放在桌上提醒我别忘了,我竟然还真的忘了。哎,这可如何是好?正埋头苦思之时,刚准备打开家门的陈阿姨看见了我,她匆匆下楼给我开门,并提醒我下次别忘了。

还有这个寒假,晚上去倒垃圾的我正好遇到三楼的李奶奶。李奶奶看见我拎着一袋垃圾,她说:“小璇啊,垃圾给奶奶吧,奶奶正好要出去。”谢过了老奶奶,我就上楼了。那时候的我心里涌过一阵暖流。

我的好家风有“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有“善”,与人为善、团结邻里。还有非常多,但是家风教会了我非常多在世面上看不见的知识。谢谢爸爸妈妈和邻居!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五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三班穆锐,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家风家训伴我成长》。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的家风家训是:对人要有礼貌,吃饭的.时候必须要等家人全部到齐了才能吃。有一次,有客人到我家来玩,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客人还没有来我就先吃上了,结果被我爸爸发现了,爸爸严厉地批评了我,还惩罚我站着吃饭。

还有就是不许说脏话,因为脏话本身就是不文明的语言,说脏话那就更加不文明了。有一次,我爸爸在家里说脏话,就被我奶奶发现了,奶奶把我爸爸狠狠的训了一顿。从此我爸爸再也没有说过脏话了,我也因此受到爸爸的影响,从不说脏话。

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比如:洗碗,扫地,带半岁的妹妹,擦桌子……还有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作业做完了,才能出去玩。

这些家规都是爸爸妈妈定的,从小,爸爸妈妈就以家规家训来要求我,所以,我得感恩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的家规家训成就了我的良好生活习惯。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六

孝老爱亲、善良有爱心。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家风家训——孝老爱亲、善良有爱心》。

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太爷爷,太姥姥,爷爷、奶奶,好多大伯叔叔。所以我从小就被大家捧在手心里。尽管有这么多人宠爱着我,但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一定要孝老爱亲。从我刚学会说话,每次到爷爷家,我就会被妈妈抱到太爷爷身边,用我稚嫩的声音喊“太爷爷”这时老人们别提多开心了。慢慢地我长大点后,我会自己主动地跑到他们身边,亲切地、大声地叫他们,这时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传出的开心的笑声是对我最大的奖赏。每逢过年,我也一定早早地去给他们拜年;家中聚餐的时候,我也一定“忙里忙外”给他们搬凳子、夹菜、倒酒、倒茶。

那一次,我们家大聚餐,因为我刚打完球,实在太饿了。菜刚一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准备开动。这时,爸爸立刻严厉地瞅了我一眼,我慌忙放下筷子,眼泪顿时在眼眶里直打转。这时爷爷看到了,他一把搂住我,说:“别吓着孩子,孩子刚打完球,饿坏了,先吃口怎么了。”这时满屋的人都说:没关系、没关系,他饿了,先让他吃。最后还是太爷爷拿起筷子,象征性的吃了一口,然后我才开始吃的。

回家后,爸爸妈妈很严肃地告诉我:你生长在一个有很多长辈的家庭里,孝敬老人,爱每一位家人绝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表现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上的。对老人不光要孝,还要顺,关心他们的冷暖,更要关注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陪他们干他们爱干的事情,尽可能多地陪伴在他们身边。从那以后,我才明白,孝老爱亲绝不是一句空话,它更多地应该付诸行动上。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弟弟的出生让我的童年不再孤独。我们两个彼此陪伴,彼此玩耍,我再也不会感到孤独了。同时也更让我懂得分享和爱。现在我们家更热闹了,也更和谐了。我爱你————弟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庆幸我就有这样的一对父母。爸爸是一名医生,他的工作非常忙碌。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好不容易休息一天,一个电话就又马上回医院了。他经常说:病人那么信任你,病人的家属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你的身上,必须以精湛的医技挽救一切可以挽救的人。为此,在妈妈怀弟弟最辛苦的时候,爸爸还去北京进修学习。妈妈也是,生下弟弟还不到一百天,就又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在行业技能比赛中,被评为“人民的好医生”。妈妈连续三年获得了“能手”称号;前一段时间妈妈上报纸了。起因是一个重伤妈妈因伤无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结果才几个月大的孩子被饿得一直哇哇大哭。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我妈妈毅然地抱起孩子给孩子喂奶。望着报纸上妈妈给他喂奶的照片,我觉得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父母的行为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在学校里,我努力做好老师的小助手:抱书的时候,我会抢在最前面,也会抱的最多;放学排队时,我会帮老师组织好队伍;上自习时,我会管理好同学不要打闹,维持好秩序,哪位同学有困难,也都一定会找我帮忙。在家里,我会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刷碗、扫地、拖地、哄弟弟,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等。在路上,见到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我会过去搀扶他们;看到有人摔倒,我会及时上前扶住他们。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实在太热了,我向爸爸要钱买冰淇淋,就在我欢天喜地地冲向摊点时,我看到在马路旁边趴着一个全身脏兮兮、蓬头垢面的大叔。他拿着一个瓷杯子,头碰到地上,不住地哀求:行行好,行行好吧。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我手中的五十元钱,又回头望了望背后的冰淇淋,最终我还是把钱放到了那位大叔的瓷杯子里。当我回到爸爸身边时,他向我竖起了大拇指。他说:“一个有爱心、善良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的。你能在诱惑下依然保持一颗善良的爱心,孩子,你的人生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爸妈为你感到骄傲。”我重重地点了一个头,那一刻,我比吃了冰淇淋还感到高兴。

因为品学兼优,我被评为历山街道办的“好少年”,我的照片还被贴上了光荣榜呢。

我希望我能好好遵循我家的家风家训,把我家的家风家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且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充满正能量!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七

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

教育。

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

人生。

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xx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钱基博乃一代。

国学。

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0xx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0xx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

胡适。

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八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九

我们家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家,但是我的父母打小时候起就告诫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直到现在我还在用这些家训监督自己。如:“诚实守信,清白做人”、“玩地时候开开心心地玩,学习时认认真真地学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孩子都有一个天性―爱吃糖,我也一样。

5岁那年,我自从吃了一颗糖后,就迷上了那闻起来香吃起来甜的味道。有一次,趁爸爸妈妈不注意,我?刷?得一下把桌子上的糖攥在手中,接着假装上厕所把糖毫不客气地吃了。随后,我蹑手蹑脚地把糖纸扔到了床铺底下,做完这些我开心地笑了,心想:爸爸妈妈肯定不会发现床下那些糖纸,而我就可以大饱口福啦!正当我得意忘形时,妈妈来了,她眉头紧皱一脸愤怒的气息:“儿子,你是不是偷吃糖了!”“没有。”我一脸无辜的样子。“那床底下的糖纸是怎么回事?”妈妈凶得像只豹子。在证据面前,我只好低下了头。爸爸闻讯赶来,他拿起我的手用尺子用力敲我的手训斥道:“爸爸不是跟你说了吗,我们不怕做错事,要诚实,一个人要是没有一颗诚实的心,谁还会和他交朋友?谁还会信任他?儿子,爸爸希望你能明白?诚实?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爸爸这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使我深受启发,从此我再也没有偷偷做事了。“诚实守信,清白做人”我要牢牢记住这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

五岁时,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但是吃饭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还常常剩饭。并且我洗手时,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费半盆水,洗完后水龙头也不关,白白浪费了很多水。妈妈知道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以后,对我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饭了,并且要节约水资源。”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俭节约”。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一

在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司马迁最终能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离不开其父司马谈的家训和价值观,即对“孝之大者”的理解。

司马谈学富五车,他的才学也赢得了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官职: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死后的400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若作为一名太史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必会惶惧不安。为此,他非常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于是,在临死的时候,司马谈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他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有了这样的家训,司马迁终不辱使命。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二

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说”谢谢“。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请对方递个东西,都会说一声”谢谢“。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比较生分,但是我觉得很好。因为人往往会对身边最亲近的人放下应有的礼貌,反倒无意中造成最深的伤害。说一声”谢谢“,提醒我们,就算是至亲的家人,他们的付出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要时时记得去回报,去感恩。因为一声”谢谢“,对方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并没有被无视。

可能是这种习惯在我们家已经根深蒂固,儿子今年才两岁,从会说话开始,带他出门,都会主动跟人家说”谢谢“,不论是坐出租车,还是去餐馆吃饭,或者是去医院看病,他都不忘跟人家说一声”谢谢“。而对方也总是会开心的微笑并惊喜的夸奖他,这也让他感受到礼貌带给他人的快乐。感恩他人,相互尊重,这是整个社会需要的一种风尚,也是说一声”谢谢“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对身边的人说一声”谢谢“,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温暖,更和谐。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三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帮”之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家的家风家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家的每个人。

“诚信”的外公,就是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待人,外公常常和我讲:小孩子要诚实,不可以骗人,答应别人的事要说到做到。

“节约”的外婆,就是处处把家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什么事儿都要节约再节约。外婆常常把洗手的水装起来,用来冲厕所;提醒大家随手关灯;饭桌上要求我们“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

“尊老”的爸爸,就是以身体力行传统美德:孝道。外公外婆长年和我们一赶居住,我们一家一直其乐融融。有时家里会因小事起争执时,爸爸从不顶撞他们,跟他们讲道理,开导他们。外公外婆家里需要帮忙时,他总是冲在第一位。

“严格”的妈妈,就是对我要求苛刻、严格。妈妈给我订了规定:回家必须先写作业,八点前必须写完作业;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没有做到就要面壁思过。她还要求我必须守时,有一次,我去邻居家玩,约定的时间到了,我玩得不亦乐乎把时间给忘了,回来时妈妈就将我关在门外,告诉我晚回多久就站门外多久,要我做一个守时的孩子。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训,对我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督导作用。让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一个严谨的家。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四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五

今天,我们老师让我们写“家风。”“家风是什么?”我回到家问妈妈。

妈妈说:“家风,家风就是我家的风俗,要靠你自己去发现。”

到了吃饭时间,看着满满一大桌我爱吃的菜,我拿起筷子就要加菜。爸爸叫住了我,说:“爷爷开始吃了,你才能吃。”我明白了,家风就是尊敬长辈,吃饭时长辈先吃,我们后吃。有一次,我盛了一碗汤,头趴在桌子上,嘴里不断发出声响。妈妈就对我说,吃饭不能发出声音。我明白了,家风就是吃饭不声,吃自己面前的菜,不挑食。

一次,叔叔来我家做客,我见了连忙说:“叔叔好,叔叔请坐!”叔叔夸我懂礼貌,我心里非常高兴。知道了懂礼貌也是一种家风。妈妈就对我说:“你帮我做点家务,就有新的家风了。”于是我就去扫地,扫完地又去洗菜。妈妈就夸我做得好。真的我又知道了讲卫生爱劳动也是家风。

我家对面有一个小孩,他很坏,经常和小伙伴打架,骂别人。妈妈对我说:“一个孩子要有教养,不打人不骂人。”

家风就是尊老爱幼懂礼貌,讲文明,讲卫生。一个家庭如果有一种良好的家风,就会益于子孙后代。我们一起带领家人建一个好的家风。

家风家训小故事篇十六

家风总是由长辈们言传身教。记得小时候,年初二上外婆家过年,母亲总是准备很多的礼物,外婆的,舅舅的,大姨二姨小姨的。大家互赠礼物,按长幼次序先给外婆拜年,弟妹们依序给哥哥姐姐们拜年,小辈跟着自家父母给长辈们拜年。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仍不住饿,吵着要吃饭,母亲则会告诉我再等等,要等外婆等所有的长辈们都到齐了才能吃,吃饭的时候菜要请外婆先动筷,只有长辈们动过筷的菜我们才可以吃。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长大后我又将母亲的话重复给我的小辈们,从小教育孩子们要尊老爱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4621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