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下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意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言优美。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热门书籍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一
阿廖沙父母双亡,而新家庭中,却有脾气暴躁的外祖父,自私自利的舅舅。疼爱他的,就只有外祖母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正是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所处的那个时代,与现在相比,实在是困苦。
今天,咱们这些小孩大都被父母宠着。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回家还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如果有人欺负你,爸爸妈妈会毫不犹豫地为你打抱不平。阿廖沙却没有人为他打抱不平,因为欺负他的是他的长辈;他没有大鱼大肉,它们都在沙俄达官贵人的肚子里。
然而,他却顽强地走了过来。并且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充满的心。最终,他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看到这些,我真想把他们放到黑暗的沙俄时代,让他们体验体验什么叫做“生活”。
在黑暗时代,高尔基挺了过来。而咱们这个“光明时代”,有些人却没有挺过来。污水中的心,竟然比净水中的心还要干净?这值得深思。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二
初读《童年》这本书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
校课堂。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现在的我们,与阿廖沙相比,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留恋的美好,我们也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三
《童年的味道》这本书里虽然有不同的感人故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围绕着童年里酸、甜、苦、辣、咸,让人看到了那一幕幕动楚人心的画面,尝到了童年幸福的味道。
在这本书里,有两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狗仔》和《老潘》。这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家庭有关,描写细腻,但形式不一样。《狗仔》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幸福家庭,所描述的小女孩出生在幸福家庭中,妈妈和蔼,爸爸也和蔼。狗仔爱问问题,虽然爸爸妈妈很急很恼火,但他们都会耐心回答所有的提问,有时他们会给狗仔开玩笑,让狗仔开心;另外,《老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母亲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父亲老潘到处打工,儿子脾气很大,动不动打人。使老师经常找老潘谈话,后来经过多次周折,儿子终于归顺老潘。虽然两篇文章的内容迥然不同,但都有相同点,就是重点突出亲情,用具体事例表达明确的中心,这一点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力。
看了《童年的味道》这本书,触发了我创作的灵感,于是脑海里出现了一篇关于我和妹妹的亲情故事:《一朵梅花》。
还记得这棵梅花树是我小时候栽的,那时候奶奶一手拿着一株梅花树苗,一手扶着趔趔趄趄走的我,水汪汪的眼睛无助而又迷茫,加上肥嘟嘟的脸蛋,显得我是那么的可爱,奶奶握着我的手,手把手的把这株梅花树栽下,从那时起,我跟这小梅花树结成了好朋友。每天,我都跑到小梅花树下,跟他做游戏,让她不再孤单。
时间过得真快呀,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妹妹,她的脸蛋红润红润的,她总爱调皮捣蛋,当她每次吵着要吃梅花羹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反对,而妹妹每次眼里流露出几丝生气,然后再生气地吐出红润润的舌头,我有时候也会还她几个“舌头”。
终于有一天,妹妹还是像往常一样吵着吃梅花羹,我一如既往地强烈反对,可能我严肃的表情,把妹妹给气哭了。这一哭招来了妈妈,妈妈只好把所有梅花都摘光,并用来做梅花羹,妹妹这时才肯破涕为笑跑到外面玩耍去。等妈妈把梅花羹做好,她惩罚我去把妹妹找回来。我来到草地上,看见一堆石头上,坐着一位少女。她背对阳光,刺眼的阳光让我看不清她的样子。那少女见我来了,站起来跑到我跟前,原来是妹妹。我正要不耐烦地把妹妹拉回家时,“哥哥……”妹妹两只手抓住我的手,“给你吧。”妹妹把一个东西在塞进我的手里。啊,原来是一朵小梅花!妈妈在摘梅花的时候落下的,被妹妹捡起来了。“对不起,是我不对,”她低下头微语道。“好啦,我也不怪你了。”我摸着妹妹的头,妹妹见我笑了,她也笑起来,就像盛开的梅花啊!
虽然梅花已经谢了,但它还在我心里绽放,我和妹妹之间的感情像这朵梅花一样,散发淡淡的清香。
我创作的《一朵梅花》这篇文章与《香豌豆的春天》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香豌豆的春天》这篇文章里,主人公看着那位男生时,一瞬间长大了,而我的《一朵梅花》里妹妹把手中攥着的梅花给我时,我瞬间读懂了妹妹的心思,两者都在那一瞬间我们都明白了、温暖着我们的心房;《香豌豆的春天》与《那一朵梅花》的不同之处,《香豌豆的春天》是对男生的喜好从热变冷,《那一朵梅花》是我对妹妹的亲热度从冷淡转为热。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只要取长补短才能进步得更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词,描写了童年的天真烂漫,诗人通过儿童追黄蝶这一意象,延伸出所有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由此打开了童年的一扇门,找寻回家的路;诗人以孩子的视角,呈现了童年时光里的游戏想象,同时通过充满场景感的画面,传递了爱的温暖和诗意,也正是这本《童年的味道》所带给我们的享受。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四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而感到震惊和同情。
《童年》这本书描述了阿廖沙(即高尔基)三岁时,失去了父亲,随勤劳、干事利索的母亲生活在外祖父家。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外祖父脾气暴躁、爱财如命。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欧。在这个家里,阿廖沙看见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个家庭,便丢下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不久,母亲突然回来,而后再婚,可她的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常挨后父打。不久,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十分敬佩高而基,他童年生活是那么悲惨,亲人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却能够顽强地生活下去,在同情他的同时,我清醒得认识到高而基童年生活的时代正是社会走向衰败的时候,在这个衰败的社会,大多数人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高而基当时的家庭生活情况和悲惨的童年只不过是这些千千万万穷苦家庭的一个缩影,有着痛苦童年的孩子何止高而基一个人啊!是没落的国家,是无情的社会造成了高尔基悲惨的童年,同时辛酸的生活也磨炼了他的意志。
我之所以敬佩和同情高尔基,是因为高尔基即使身处动荡社会和贫困家庭,他也没有气馁,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因为他已经充分领悟了生命的宝贵。
难道这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么?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五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一样的童年。在大家的心理,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可自从我读《童年》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人的童年并不一定都是美好快乐的。
小说所写的是19世纪沙俄统治时期作者童年经历的苦难。我喜欢阿辽纱。彼什科夫这一个人物,他是个可怜的孩子。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期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呵护,爱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一种现实生活中存在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岁,阿辽纱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产可,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曾当过鞋店里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绘图员的亲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过名日“学徒”的小佣人。无论在哪儿,他都要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可低层劳苦大众的非人般奴隶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围着他的市侩生活,同时也发现劳动人民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我应该向他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小我就生活在幸福快乐的家庭,家人都很疼爱我,给我一切最好的东西,我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我花着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钱,不会省吃俭用,我的生活物质条件很好,但不会好好利用这样的条件。我没有挨饿受冻过。阿辽纱在11岁的时候就开始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了,靠自己的努力去奋斗。而我却享受着家人的呵护,不努力的学习,只知道玩,不懂得怎么省吃俭用,不懂得怎么去努力学习。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不能辜负爸爸妈妈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栽培,不能,浪费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一分一毛。我要努力的学习,我要更懂事点,将来要好好的孝顺他们。它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成长故事。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不断地争吵、斗殴。一天,他把一块白桌布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阿廖沙的生活从此失去了原本就不多的光彩。但在这种污浊的环境里,外祖母的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给阿廖沙很深刻的影响,让他在悲惨的环境中依旧保持着正直,善良的心。
这部作品取自于作家的真实生活经历,不但再现了作者幼时的悲惨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残暴统治的缩影,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与社会的腐败。
所以,请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拥有的一切!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六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悲惨。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辽沙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辽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二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遍以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到爸爸来教,我已经做出来了。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教官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洗到后来,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祖母,她胸怀宽阔,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七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的目标,大学的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的,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的。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的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的某种小的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的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的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的生长的最大帮助。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的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的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的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每天学习物理学的我,突然有一种想去研究儿童教育的冲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的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的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八
高尔基的《童年》,我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但是,以前看的时候,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这几天,我又重新地看了一次,这一次,我得到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一部,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它讲述的是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生活,同时也影射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廖沙刚来到外祖父家时舅舅们为了争家产而争吵的一幕。“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的龇着牙”,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舅舅们激烈的争吵。我的心被震撼了: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最珍贵的感情——亲情,在这个家里丝毫没有体现,反而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为了金钱,可以把亲情抛到九霄云外,可以和至亲争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同时,我也感到很惭愧:父母亲每天辛辛苦苦地挣钱,而我们却不知道好好地感恩父母,把这一切当成是理所当然。也许你会说,我们还年幼,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当他们下班时,我们可以为他们拿双鞋子、倒杯茶;当他们累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他们捶捶背;当他们过节日的时候,我们可以亲手制作一份礼物?或许,对他们说一声:“我爱您”,对于他们都是一份惊喜!从今天起,不,从现在起,我要学会感恩,我要把亲情珍藏起来,就像酒一样,越来越浓!
阿廖沙在外祖父家里,简直就是在地狱般。幸而,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就像阿廖沙的外祖母,她给予阿廖沙无微不至的关爱;还有小茨冈、格里戈里?这些身上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给了阿廖沙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这也是为什么阿廖沙没有沾染上坏习性,反倒拥有善良的心、单纯的思想、高尚的品质的原因。
正如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所说的: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童年时的苦难,磨练着高尔基。因为这些宝贵的磨难,高尔基成为了一位伟人!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九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够平静,想了许多许多。高尔基那悲惨、令人怜悯的故事,顿时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故事主要写了高尔基童年时的痛苦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我从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这时,我的脑子里也随着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个市长,那该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够实现理想,我必定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能够把幻想变成现实,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长大成人,当上了江门市市长,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领导各阶层人民,把江门市建设成为第一的城市。要江门市舍弃以前的旧面目,不再希望有高尔基那童年般的生活。当我一上任,会执行任务:第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抓好社会治安管理。因为只有这样做,社会才会进步,才不再有贪污的现象,人们才不再过上被压迫的生活。第二:抓好教育事业。要多设一些专门学校,让失学儿童读上书,使学生能够茁壮地成长成为国之栋梁。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无依的儿童,还可以为国家培育人才。其次,还要多设儿童场所,发展儿童的智力,锻炼儿童的身体,做到劳逸结合。第三:设老人福利院。无论是孤寡老人,还是退休职工、干部,都可以搬进去休养,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并且特意派出专门人员为老人服务。这样便能够减少孤苦无依的老人。待到所有设施都实行后,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变少,由少变无,那时侯的江门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荣。
虽然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愿望,但是我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这个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为了能早日实现这个理想,我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如同即将冲锋的战士,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
童年,就像一颗流星,美丽却短暂,绚烂却又转瞬即逝。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凄苦而又悲惨的。
每当捧起《童年》这本书,我的心情就会立刻沉重下来。它真实地描述了作者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虚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
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亲眼目睹并感受了那么多的丑陋、污秽和残忍,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会受到腐蚀和摧残的,但年幼的阿廖沙并没有被这些黑暗的丑事和腐蚀心灵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而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的人,这是因为除了现实中的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是他们给了他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阿廖沙说:“孩提时,我想像自己是一个蜂窝,各种不同的普通粗人都像蜜蜂似的把自己的蜜——生活的知识和思想送进蜂窝里,他们尽可能地、慷慨地丰富着我的心灵。”第一个,也是最多地把蜜送到他的蜂窝里去的人就是外祖母,是外祖母优美的、动人的童话和民间故事培养并陶冶了阿廖沙崇高的情操,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除了外祖母,乐观善良的“小茨冈”、忠厚老实的老长工格里高利、献身科学的“好事情”……正是这些善良而又平凡的人们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童年》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自我批判的精神的统领下暴露国民的弱点,气氛不免有些压抑,但作者把深沉的忧患意识同深遂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展示出光明的未来前景,这就使作品仍然洋溢着积极向上、明快乐观的精神。
是啊,没有吃得苦中苦,怎能成为人上人?我也要向阿廖沙学习,做一个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的人。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坚强地面对生活。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一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的,这是三部自传体其中的一部。我读完之后,有很多的感受,这本书描写了十九世纪的70到90年代的苏联社会风貌。
阿廖沙的父亲得了病就早早的死去了,3岁的阿廖沙和他的外祖父,母亲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在他读过小学三年级就上人间谋生了。
外祖母改变了他的一生,文中有一句话说:“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对那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难的生活”外祖母的爱给予阿廖沙坚强的力量,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的庇护,关心着阿廖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但是外祖父的脾气暴躁,曾经狠狠的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工人应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昏死过去。幼小地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的是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怂恿工人偷东西。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我们的生活却是那么的.美好,我们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的讲课,回家有美味佳肴,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心,现在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应该好好学习。
虽然我们的童年快没有了,但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童年,好好度过现在的每一分钟!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二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墙,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我们的童年是充满美好回忆,开心幸福的;但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悲惨恐怖的。
在暑假里,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主要记述了高尔基的悲惨童年——高尔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随后和母亲等人来到了姥爷家生活。姥爷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对高尔基又打又骂,年幼的高尔基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相反,姥姥对高尔基疼爱有加,处处护着他。尽管如此,高尔基还是生活在一个黑暗的家庭中。姥爷的儿子们,也就是高尔基的舅舅,总是为了争夺家产而闹得整个家鸡犬不宁。在这么一家子人中,只有姥姥经常和高尔基聊天,安慰他,尽管没多大用处,但姥姥不想让高尔基对这个世界绝望,毕竟他还小。高尔基在姥姥的安慰下时常会有些许笑容。就这样,高尔基在黑暗的环境生活着最后,高尔基的母亲因为劳累过度又比较忧郁而病死了。从此,高尔基也走入了“人间”。
合上书,我不禁百感交集。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同时又不由得有一丝寒意在我心中泛起,是同情吧,也是惭愧吧。书中的高尔基仅仅十一岁就独立谋生,自己照顾自己,而我们呢?就像泡在蜜罐里的蜜蜂一样,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堪一折。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呵护,什么事都不会做,生活起居也需要人照顾,更别说是像高尔基那样独立了。高尔基这样一个孩童本该享受接受教育学习的权利,可是他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学习。想想我们这一群“90”后的孩子,个个都像“小皇帝”,“小公主”似的,有美丽的校园,有博学的教师,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却不努力学习,不懂得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绚丽多彩的,是没有黑暗的,没有欺凌的,没有忧虑的。但高尔基的童年却是黑暗无比的,身心还要遭受到折磨相对于我们的童年,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要知足常乐。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在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人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真理始终是不变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但前提是你能够坚持下来。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三
“在漫长而单调的日子里,不幸就是它的节日,火灾时它的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
高尔基在俄语里的意思就是苦难。
父亲在阿廖沙年仅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便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外祖父家的生活一言难尽,吝啬脾气暴躁的外祖父经常对阿廖沙拳打脚踢,两个舅舅自私自利,残忍狠心,经常在家里闹事情。
只有外祖母的温暖和爱,温暖着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苦难,在童年里到处都是,周围都是小市民一般自私自利贪婪残暴的人,阿廖沙的心灵可以说是遍体鳞伤,但他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却如向日葵般顽强生长。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是黑暗海洋中的唯一一座灯塔,照耀阿廖沙人生的小航船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外祖母经常给阿廖沙讲童话故事,故事中人物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勇敢坚强不会苦难充满爱心,外祖母乐观坚强,在外祖父破产后,只身一人供养年幼的阿廖沙,他勤劳勇敢,尽自己一身力气挣钱养活祖孙两人。外祖母在火灾中镇定自若指挥所,有人有序灭火,不慌不乱同外祖父形成鲜明的对比,还帮舅妈接生,他是一束光,照亮阿廖沙人生的黑暗。
本书中的阿廖沙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他没有向黑暗低头,他勇于抗争,不向命运的它,它高昂的头颅,一个人在人生的三至十岁,经历这样黑暗的家庭环境而不沉沦气馁,没有和那些自私自利,残暴愚蠢的人成为一种人是多么不易,这种斗争性是多么可贵,让人心生尊敬,对比我们的童年三至十岁的生活,这又是多么的可贵。
读完书的最后一页,阿廖沙的童年雅结束了,他开始到人间去谋生了,等待他的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
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苦。“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请把生活中的不幸与磨难,看作是生活对我们的磨炼。穿过迷雾,我们终将抵达光明。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四
每个星期四下午最后一节课,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来到阅读教室,尽情地徜徉书海,阅读教室的墙上,挂着“海青书屋”,整整齐齐地摆着桌椅,有的桌子上还有一个小小的书架,几个大的书架上全是书,有:《格林童话》《昆虫记》《三国演义》......而我就在书上勾画词语,理解内容,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高尔基的《童年》。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体会到了阿廖沙童年的悲惨,他三岁时父亲去世,外祖父经常打他,母亲再嫁,我最喜欢的就是书中的外祖母,外祖母在阿廖沙把桌布染色后,外公要打廖沙,外祖母护住他,在外祖父殴打外祖母时,外祖母一声不吭,体现了外祖母包容他人,爱护、疼爱我。
阿廖沙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天壤之别,我们饭来张口,每天在教室里学习,我们的家庭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我们生活的很快乐、美好,而阿廖沙的童年却是悲惨的,他11岁的时候便出去谋生了,不过阿廖沙在外祖母的呵护下,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而我们呢?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是想到放弃,特别是我曾经有过逃学的经历,因为在作业中遇到困难,因为总想贪玩儿,所以总把作业放在一边,而且我们现在有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都会向爸爸妈妈诉说,让他们帮着自己解决,阿廖沙却完全不同,他在困难和挫折中学会了生存,慢慢长大,慢慢成长。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坚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坚强,勇敢。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五
很多人都拥有快乐的童年,童年是人们一生中最快乐,最值得回忆的时光,而高尔基的童年则和大多数人不同。
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我们十分悲惨。他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的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逝世了,母亲也改嫁了,高尔基只有住在他的外祖父家,外祖父脾气暴躁,高尔基受不了这份罪就在11岁时出外谋生。
我现在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没有高尔基那样悲惨,但我的生活如果也像高尔基一样黑暗,那么我能像高尔基一样坚强吗?他只要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觉得知足了,而我们大多数人是不能够如此就满足的。
我的童年就是幸福的。那次去妈妈的单位,我看到办公楼一旁有一个小池塘,我就在里边逮鱼,虽然那种灰色的小鱼很小,但是毕竟地方小,捉它们还是不难的。我将捉来的小鱼放在瓶子中,嘴上说着好话回家后送给妈妈当礼物,但我相信我当时爱不释手的样子是绝对不肯送给别人的。回到家,妈妈开玩笑似的跟我要小鱼,我们两个争着抢着把瓶子中的水撒了一地。
我的童年就是如此的幸福,如此的充满了阳光,它将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六
今天我读了《童年》这本书,这本书让我非常感动。
童年写的是高尔基3岁到11岁的一段时间。把人物描写地栩栩如生,巧妙地写出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到的俄罗斯人的闪光点和恶劣处的所在。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高尔基的外祖母也有一个小毛病:爱喝甜酒。(暂时我只知道高尔基的外祖母只有这个毛病)如果外祖母改掉这些毛病的话,她就更加完美了。
还有一个人对于高尔基后来成为作家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起码我认为是这样的)。她就是:赫里桑佛主教!她那一次和高尔基知心交心的谈话,令高尔基有信心继续去上学,并且为以后成为作家打好了基础。
这本高尔基的著作《童年》真好看!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七
作为新世纪的孩子,我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可是,在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每个人的童年可能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童年》是根据高尔基的童年而改写的。
高尔基从7岁开始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生活,别的小孩都有好几件新的衣服,但是高尔基就没有,他有的就是几件打满补丁衣服和一个破破烂烂的书包。然而,他并没有埋怨妈妈么有给她买新衣服,而是更加努力的读书,准备用量的成绩去孝敬母亲。
跟高尔基比,我们就太幸福了。就好比一个在天上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另一个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我们每天做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但是我们有的人并没有好好珍惜这宝贵的条件去学习,但高尔基呢?他每天在一个破旧的学校里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放过任何一条重点,努力的去学习。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输给了高尔基。
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之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他的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难没有使他退缩,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之下,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候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着,关心着,保护着。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的社会里,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更加开阔、光明。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八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听着这首歌,让我知道了童年使我们生中珍贵的宝藏,每个人都有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而高尔基的童年却与我们与众不同,他的《童年》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个贫苦的人家里,他幼年丧父,又受到了外祖父的虐待,是他吃尽了苦头,就这样度过了艰难的童年。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个“小公主”了。整天,父母呵护我们,老师鼓励我们,有了困难同学帮助我们。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中蜜罐里,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啊!
虽然我们过着公主般的生活,但有的同学还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仿佛是温室里的花朵,不能在外面独立生存,好比是只要破蛹而出的蝴蝶,只破壳而出的蝉,娇生惯养,不能经历点磨难。恐怕我们以后的身影就是那只瘸蝉。所以,只有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享到别人享不到的福。也就是说:想要幸福,首先要吃苦。
记得有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个七岁的孩子从小吃苦耐劳,而且经常用句名言鼓励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我认为:块石子,不经风沙的百般冲洗不会变成颗晶莹的钻石;棵小树苗,不经常年的风吹雨打也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人也样,不经历磨砺,也不会成为个大写的“人”字。
是的,当时生活的困苦,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拥有的切,努力奋斗,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同学们,还等什么?让我们去追求吧!做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童年的读后感参考篇十九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童年》,它让我深深的感到羞愧,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与高尔基有多大的区别。
阿廖沙四岁丧父,随着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祖父家,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东西,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两位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吝啬、小气、贪婪的外公,每一天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吵,从善良与邪恶之间,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与他相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幸福的.;没有痛苦与斗争,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就从这一点上看来我们就与阿廖沙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我们拥有了许多,但是我们还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间更好,更多想要的东西。
我们以前一直对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他们是自己的避风港,从不自己在人世间闯荡,而他却是在每天残忍的,带着血腥味的生活中坚强,生存。然后,再离开。
现在,我们要学会坚强,既使一次的失败也没关系,被人再多的指责你也没关系,我们要像艾文森那样,坚信自己不管之前的生活有多黑暗,不管自己的生命之花有没有盛开,不管漫长的冬天有没有过去,都是相信属于自己的季节回来到,所以,我们也要努力,学会在生活中自己独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41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