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备课教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6:02:07
论语备课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2-10 06:02:07     小编:念青松

教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互动和交流。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材的分析和解读,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教案是一份详细规划教学活动的文件,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信息。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备课教案篇一

1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人教版)小学教科书第八册:

教学过程:

一、结合旧课《倔强的小红军》,导入新课。

(师生)在《倔强的小红军》中我们学习了:在长征过草地途中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作者通过小红军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聪明坚强,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拖累别人的故事.红军要战胜困难,什么样的精神是最关键的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丰碑》将给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板书)。

3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重重).三、请同学默读课文。

划出描写风雪和描写人物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悟文章思想感情(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

(一)学习课文1-5段。

1.请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略。

2、齐读第2自然段,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

一只红军队伍在翻越大雪山,恶劣的气候,残酷的战斗,重要的使命,这些与红军装备很差形成了矛盾,这自然引起了最高指挥官将军的担心:

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境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

3、读课文3-5自然段,回答问题。

(师)将军对军备差的担心果然发生了,从将军的行动描写中我们可。

以看出将军着急到了极点,所以什么话也没说.这里的“愣”是失神,发呆的意思。

(3)(师)请同学和我一起思考,队伍中冻死了人,将军首先要追究谁的责任?

对,是追究负责管衣服的长官—军需供给的军需处长.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下将军找军需处长这段话。

其他同学思考:找的结果是什么?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将军怎样的心情.交流讨论。

(师)找不到军需处长。

描写将军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小组合作完成)。

语言描写(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神态描写(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4)再读课文。

找一位同学读一下将军知道事实真相后感情变化的句子.思考环境描写此时的作用.提问(略)。

将军感情的变化:将军知道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从愤怒(将军愣住了)。

到震惊(他久久站立在雪地里)。

到感动(他的眼睛湿润了)。

到敬佩(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起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到坚定(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中,脚步沉重又坚定)。

风雪渲染了将军知道真相后悲痛的心情.3、(一)(师)请同学看屏幕。

将军的情绪由开始时担心军队装备差到相信军队必胜.(由开始认为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到结果对军需处长的感动和敬佩。)感情的转变为他自己解除了忧虑,也给了我们的疑问一个解答,(二)交流讨论:。

我们以将军的视角看军需处长,前后形象有何不同,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下第七自然段,请同学思考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反馈:。

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一尊塑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交流)丰碑的本意是什么?

(师)丰碑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

由塑像到丰碑,可见在将军的眼中军需处长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了.转变的原因是误会的解除.将军对军需处长由误会失职、愤怒到感动和敬佩。

(演示)从外形上看军需处长的遗体因冰冻而晶莹确实好像是。

一座高大的石碑.从精神上看,军需处长的这种行为是舍己为人,一心为公,自我牺牲崇高的革命精神是一座高大的石碑.本文中丰碑就有了两层含义,重点是象征.本文中丰碑是一语双关..我们看板书,在军备很差的情况下,红军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关键的就是这种精神.4、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将军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沉重”是因为迎着风雪,行军艰难.更因为牺牲了战友,心情沉。

小结。

丰碑:。

军需处长:。

2006年5月16日。

论语备课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2.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3.面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1.讲授法

2.讨论分析法

3.游戏活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初中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引导学生对小学和中学的生活、学习状况做比较。

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让学生认识角色变化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展板作息时间表多媒体课件传统的黑板学校的相片。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这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的老师张新,很高兴认识大家,并能与大家一起共度美好的一学期。现在呢,我要跟大家一起玩一个游戏叫做“找不同”,请大家看看幻灯片上的这两张图,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有没有同学看出来了,看出来的同学告诉我好吗?(展示幻灯片中的两个图片)没错,它们的不同就在这些地方。这是一个很细微的区别需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走进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新鲜有趣的事物呢。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去发现。

二、活动体验

活动1:校园寻宝大行动

大家在这新的学校也待了几天了,有没有发现我们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现在我们以6个同学为一组,大家一起说说你们到学校的见闻,然后把它们在纸上标示你们对学校有关情况的了解。我们将请各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校园藏宝图”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校园藏宝图”设计得最有创意,介绍的,挖掘的“宝贝”最有价值。

教师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并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

大家的讨论还是蛮热烈的,都发现了初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也发现了很多新奇的事情。其中变化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没错,我们发现我们所学的科目增多了,所学的知识的难度也增加了,家庭作业也多了等等。

过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我们将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回答)从你们的回答我概括为两种感觉: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同时呢我们又会感到茫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刚才也讨论了中学与小学的不同,我们所学的知识增多了,学习任务加重了,所处的又是一个新的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不安与不便。而对它的陌生又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好奇感、新鲜感,这促使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去了解它。

活动2:我的作息时间表

教师:大家看看我们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和我们的课程表,上了初中之后我们的作息时间改变,所学科目增多,家庭作业也增多了等等,这些有时候会使同学们上课迟到,作业没有完成等。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合理的安排时间。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在开学之始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自己制定小计划,计划每天我们要做什么呢?现在大家可以根据我们学校的课程表,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保证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去。大家呢,可以参照我们的课程表将自己每天的计划填写在我发给你们的这张表格上,也可以参照幻灯片所提供的作息表参考。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认真填写表格。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活动内容要全面考虑,既要学习也要给自己玩耍的时间,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事情,做这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要把它具体标出来,对这份作息表呢要严肃对待,坚决执行,每天检查,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话,可以找爸爸妈妈或者同学帮忙。

教师:大家都设计好了自己的作息时表了吗?请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时间表。(给予鼓励和掌声)大家的作息时间表都做得不错,都根据学校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做了很好的安排。

我们每天的课程是不一样的,我们该完成的任务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根据你们今天所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来制定每天的作息时间和每周的作息时间,这样我们的生活将更有规律,也让我们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始我们的初中生活。

三、课堂小结

背景音乐:《明天会更好》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这个新的学校有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观察、去了解、认识它,在这了解、认识的过程中使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的环境。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新的学校、新的生活、新的开始,请大家跟我一起说:我能行!

论语备课教案篇三

1.能够通过提示准确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的语句,体会表达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军需处长的表现,产生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体会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云中山脚下,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冒着风雪,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着。(出示多媒体形声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影像。)。

这支红军队伍正在艰难地爬雪山。在天寒地冻、漫天飞雪的云中山,红军战士会遇到什么困难?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创造意境,读中感悟。

自由品读课文,板书课题,进一步走进军需处长,来理解课题《丰碑》的真正含义。

三、以读悟文,用心感受。

(一)师生交流:

师:“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艰难的前进-----”这只部队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仔细默读第二段,找出描写有关词语。

师:首先军长听到了有人冻死的消息。他是什么表情?怎么做的?

生:朗读“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师:为什么“愣了一下”?生: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没想到。

师:来到人群中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多媒体播放老战士冻死的画面引导观看)再次朗读课文中此处的描写。出示(风雪中,一位老战士,……贴在身上。)生范读。自己有感情读。

生:1.战士们都已经穿上了棉衣,能够抵御严寒,胜利前进了,我的任务完成了。

2.我不能让战士们看出我很冷,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能影响大家的情绪。

师:从“一身破旧的单衣”“贴”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少是冻死的;

师:他为什么没穿棉衣?他的棉衣哪里去了?

生:1.可能因为环境艰苦,旧棉衣也不够一人一件,发到最后,他自己没有了。

2.行军途中,他看到掉队的伤员,把棉衣送给了更需要的战友……。

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多么伟大的战士啊!

师: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在想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指名读,出示投影。

生:(他看到一位老战士大冷天只穿单衣而被冻死,感到心疼,为这个战士没有领到棉衣而气愤,要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师:此时此刻将军是什么样的心情?用“愤怒”的语气朗读。指名读。

师: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军长,……军需处长)。

师:这时,他的情感从愤怒突然转为冷静他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庄严的行了一个军礼。(多媒体出示将军敬礼画面)

内疚、悲痛、敬佩、感动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

军需处长全心为着他人的崇高品质是值得崇敬的,将军为有这样的好干部而自豪;这么好的军需处长自己不了解,刚才还迁怒于他,他为此而内疚、自责。

师:在严寒面前,有一件棉衣就能继续前进,就能活下去,而军需处长这个管棉衣的人,在这样及其寒冷的天气里,把棉衣让给了别人,也就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出示投影。师:引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棉衣?冻死前他可能在想什么?小组讨论。(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师:此时此刻军长是什么样的心情?

师:军长向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庄严的行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敬佩之情再来读第二自然段吧!读出将军从着急——愤怒——冷静——敬佩的复杂心情。

师:读到这儿,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军需处长?

板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克己奉公。

(二)学习课文,理解“丰碑”。

1.“丰碑”本义是什么?从这画面上看是指什么?

2.为什么作者说“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四、拓展思维训练。

1.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丰碑。

单薄破旧。

安详镇定。

舍己为人。

论语备课教案篇四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4.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理解“同样多”的含义和会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一、提问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故事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三只小猪》。大家想听吗?

教师讲故事。

问: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三、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都玩过拔河游戏吧。你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对拔河的认识,明白拔河时两边人数要相等。

出示图片:一个班的小朋友在玩拔河游戏。学生观察,发现人数的问题。

课堂一点通。

课堂巧活动。

四、摆一摆,摆出精彩。

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铅笔、橡皮、三角形、圆片、花朵片等若干个。让同桌2人合作摆一摆这些学具,要求摆得同样多。教师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多余的?充分认识“同样多”。

五、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教师问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生用学具中的圆片代替小猪,用三角形代替木头摆一摆。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论语备课教案篇五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各种朗读、背诵的形式,训练正确的朗读、背诵的姿势及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及背诵习惯。

2、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健康的课外书报的习惯。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背书姿势及方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教学难点:

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健康的课外书报的习惯。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

1、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朗读的?

二、小结要领。

身正肩平双手拿书目光课本保持距离眼睛课本距离一尺。

三、模仿评判。

1、请几个学生模仿练习,并由大家给予评判。

2、评判中指出一些错误姿势的危害。

四、集体训练。

1、观察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小朋友朗读时身子怎样,两臂怎样,怎样拿书,眼睛和课本的距离怎样。

3、复习要领,全体学生参与姿势训练。

4、指名几个学生摆正姿势,朗读一篇短文。

5、集体评判。

6、学生齐读已学过的课文,看学生是否达到要求。

五、整体感知图画。

1、指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简说图意。

六、指导学生观察集体背诵图(一、二幅)。

1、提问:背诵时课本和文具盒怎么摆放?

眼向前方态度认真。

3、背诵时还要注意什么/声音响亮边背边想正确流利富有感情。

4、全班学生模仿图上的学生,集体背诵一段已学过的课文,教师检查评判。

七、观察三幅小图,按图模仿训练板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观察上边三幅图。

1、从第一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2、图上的一位小朋友借到一本心爱的课外书,他笑的多开心啊!阅读课外书的好处真多,意义真大啊!

学习两条格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观察第二幅图。

学生先演示朗读时正确的姿势、态度、表情,然后告诉学生读课外书报与朗读的姿势一样,态度认真,神情专一,但是为了保护阅览室的安静,阅读时要做到眼看、心记、不出声。

4、观察第三幅图。

5、图上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则怎样?

6、小结三幅图: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二、观察下边三幅图。

1、从第一幅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在干什么?

2、说说去阅览室看书的过程。

3、在阅览室看书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观察第二、三幅图讲解。

三、小结:

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这些习惯,可以学到许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好处。还可以请班上课外阅读较好的同学教教大家怎么读以及有什么收获。板书:

教学反思:

论语备课教案篇六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数一数)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用实物投影仪出示第2——3页的图画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论语备课教案篇七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约分。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多学生能较快的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同时理解了互质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学习本课应该较为容易。但快速并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对少部分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约分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实践探究,理解约分的含义。

此环节分为五个部分

1.根据图形找分数。先让学生找到第一个分数,然后再创造其它的分数。学生会根据前所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快找到其它的分数。

2、观察比较。先比较这些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找出这些分数中与众不同的分数,引出最简分数。

3、归纳概括,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最简分数的定义,得出定义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最简分数,为下面的约分打基础。(转自数学 吧 )

4、引导迁移,掌握约分

根据前面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说一说,如何把2/3变成12/18吗?

谁又能把12/18变为2/3吗?

(1).根据化简的过程找寻约分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同时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注意观察约分的过程)

(2).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并提示要注意约分方法中关键的地方。

1除外;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3).交流汇报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b、一次约分法。

(指出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4)、让学生观察师是如何进行约分的。(注意书写的格式)

5、课内练习,知识延伸

用课件出示各类题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归纳。

(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三、巩固深化、培养技能。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梯度性练习。

这是第一题,目的是巩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约分的方法。

第二题以“找公因数2、3、5”为载体,培养约分技能。

通过第三题,使学生感受约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回顾梳理。

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还会有待完善之处,恳请大家来指正。谢谢大家!

论语备课教案篇八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4、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理解“同样多”的含义和会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一、提问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故事导入

教师讲故事。

问: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三、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都玩过拔河游戏吧。你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对拔河的认识,明白拔河时两边人数要相等。

出示图片:一个班的小朋友在玩拔河游戏。学生观察,发现人数的问题。

课堂一点通

课堂巧活动

四、摆一摆,摆出精彩。

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铅笔、橡皮、三角形、圆片、花朵片等若干个。让同桌2人合作摆一摆这些学具,要求摆得同样多。教师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多余的?充分认识“同样多” 。

五、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教师问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生用学具中的圆片代替小猪,用三角形代替木头摆一摆。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论语备课教案篇九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难点:运笔的技法。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乐育小学四年级。

李善文。

2010年9月。

论语备课教案篇十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的词语,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课时安排: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规范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

重点难点: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教具准备: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才能称为好园丁?

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他读课文。

3、全班齐读。

1、抽读生词,同桌互查。

2、抽个别读。

3、开火车读。

4、交流识字方法。

1、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2、说给同桌听。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园丁的美好情怀。

重点难点: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cd。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

2、默写生字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

1、学习起因部分。

(1)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勾画有关诗句,交流理解。

(2)想一想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老奶奶是个“好园丁”,堪称“绿手指”。

2、学习经过部分。

(1)哪一句话能概括老奶奶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的过程?勾画出来,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谈体会。

(2)这部分中,又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奶奶堪称“绿手指”。

3、学习结果部分。

(1)重点读老奶奶话,体会她内心活动。

(2)想想从哪里看出老奶奶堪称“绿手指”。

黑色金盏花还能开放吗?

黑色金盏花还能开放吗?写一写。

论语备课教案篇十一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

2.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4我的“长生果

认识“扉、瘾”等12个生字.学生互相提醒认清字型,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

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运用平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

3.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部分画下来.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1)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2)指导朗读相关的句段.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ll、14自然段.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等

词语.

3.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4.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书是.-j-~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积累语言.交流感受

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2.课外积累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

论语备课教案篇十二

一、教学内容: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2)家庭的因素。

(3)学生的心理因素。

5相互交流。

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置作业。

论语备课教案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本教学,学生独立走进文本自读、自悟,产生多姿多彩的独特感受与阅读体验。

一上课,教师便出示一幅动画:天空中飘着几朵乌云,云层里陆陆续续向下飘落雨点。老师指着画面说: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一滴滴可爱的小雨点从天上落下来了。它们落到哪儿去了?在那儿干什么?小朋友们想知道吗?答案就在第2课《雨点》中,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去找?小朋友都被吸引住了,齐声回答:愿意!然后画面推出整篇课文内容,不等老师发令,学生都抢着去自由读课文了。

学生初读课文后,都找到了雨点落在哪儿,在那儿干什么的答案。但他们却不明白:同样是雨点,为什么落到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正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便叫学生自己找答案。然后依次出现下列四幅动画让学生观察。第一幅:美丽的田野间有个明镜般的池塘,雨点儿落下来,水面荡起一点儿涟漪,马上又平静如镜了。可爱的小雨点安详地在水中睡觉。第二幅:一条小溪伴着柔和的音乐,在山间慢慢向前流淌。几滴雨点儿落下来,随着水流的速度缓缓地向前散步。第三幅:山间一条宽阔的大河,大河里的水正哗哗向东流去,雨点儿一落到河里,就在水流冲击下奔跑起来。第四幅: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雨点儿落下来,被波浪冲得一会儿飞上半空,一会儿跌入浪谷,一会儿又冲上浪尖。波涛的`声音像惊雷滚动。通过声、像的渲染,学生人人都找到了答案,而且形象深刻地记住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种自然事物的不同特征,对课文内容全都心神领会了。

课文内容理解后,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好、背好,老师把上述四幅画面连成一个整体,并在每幅画面上方出示相应的课文句子,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再自己试读课文,并思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篇课文读好。

在学生齐背课文时,教师又将黑板上诗歌中每句的后半句调换,变成:

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

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

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

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

生:老师,黑板上少了几个字。

师:是啊,真少了几个字,可能是趁我们背书的时候偷偷地溜出去玩了,没关系,我们请小雨点来帮忙。

教师从挂图上取下小雨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图,教师贴图,故意贴错,变成:

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散步。

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奔跑。

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跳跃。

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睡觉。

生:老师,你贴错了。

师:错在哪里呢?

生1:雨点落进池塘里,不是在池塘里散步,应该在池塘里睡觉。

生2:雨点落进小溪里,不是在小溪里奔跑,应该在小溪里散步。

生3:雨点落进江河里,不是在江河里跳跃,应该在江河里奔跑。

生4:雨点落进海洋里,不是在海洋里睡觉,应该在海洋里跳跃。

(学生皱着眉头,很是不解,并七嘴八舌地说着“这不可以”,“那不可以”。)

师:零点的不可以吗,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的一篇有关大海的课文吗?

生1:老师,我知道,是《大海睡了》。(学生不由自主地齐背这篇课文)。

生2:老师我知道了,小雨点能在海洋里睡觉。

师:小雨点什么时候在海洋里睡觉呢?

生2:当海边一点风也没有,海面上风平浪静时,大海睡了,小雨点落在海洋里,也在海洋里睡觉。

(这个学生的发言,使其他学生很受启发,其他同学茅塞顿开,积极踊跃发言)

生3:当一阵微风吹到水面上时,小雨点就会在池塘里散步。

生4:一阵狂风吹来,江河里一浪高过一浪,后浪推前浪,小雨点会在江河里奔跑。

生5:小溪边吹来一阵大风,落在小溪里的小雨点也会奔跑起来。

生6:老师,小雨点也可以在池塘里奔跑呢!

师:(作诧异状)真的吗?

生6:当池塘边的风很大时,池塘的水流得很快,小雨点在池塘里快速奔跑起来。

……

(学生思维活跃,讨论激烈而精彩,教师还及时地给予充满激励的表扬。)

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但是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个点,先说一说,再来写一写。

调皮的姜欢是这样写的:“雨点落在地上,越积越多,淹了我们的班级环境区(因为那儿较低)。雨点落在刘艳荣的头上,把她的头发湿透了,她今天可能要挨训……”有位叫王葶的小女孩最让我感动。请看她的《雨点》:

雨 点

雨点落在屋檐上,嘀嘀嗒嗒在唱歌。

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树叶上,在给树叶洗澡。

雨点落在小草上,在小草上玩滑滑梯。

当我听完,有一种冲动,还有比这更好的课堂巩固和练习的形式吗?教者在学生已经完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打乱课文的编排顺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不可以这样改,启迪学生的多元思维。这样的训练,打破学生贯有的思维定势,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

论语备课教案篇十四

参与人员:语文组全体成员。

作文: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

——学习写得有文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好的文章必须同时具备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

指导学生写出能表现某一思想或意愿的句子。【教学难点】。

让学生跳出有限的理论,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创意】。

本节作文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去,轻轻松松地走出来。

一、导入。

谈话式导入。

二、文质兼美。

活动欣赏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出示课件一(美丽的灵魂)。

感悟成熟是人的一种气质,是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经历着的,我为了把这样一个琐碎的、无形的的内容写得具体,就想到把“成熟”与人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比如乐观、执着、甘于寂寞等,然而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还要锤炼语言。于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出示课件二)我以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喻体:成熟是面对荒凉仍要破土而萌的小草,成熟是无人欣赏也要亭亭玉立的野荷,成熟是懂得适时绽放的金菊,否则哪有人记得菊花的清香,成熟是不轻言放弃的残雪。

小结写文章首先必须有个好的思想,继而找到使这种深刻思想得以彰显,得以成熟的优美文字,即为自己的心灵、思想寻找到一个有温度有力度的字眼,这样写成的文章就具备了“文质兼美”(出示课件三)的特点。

三、讲究文采。

过渡语这里的“文”就是文章的文采,“质”就是文章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称为有文采呢?就是要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下面我们就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

出示课件四。

(一)词语生动。

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河畔,那一片沙漠荒原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不畏风沙干旱,严寒酷暑,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比生长出地面的枝叶还要庞大,据说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下面是对胡杨树的一个描写片断。

出示课件五。

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赏析语段描写的是胡杨树在风沙的卷裹下,周身都是破损的树皮,皴裂着粗大的口子,“扭曲”一词不仅写出了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胡杨树与风暴斗争的痕迹,狂风袭来,胡杨被吹弯了站起来,狂风再一次袭来,胡杨树倒地后又爬起来,逐渐成了扭曲状,如果换成“弯曲”,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这里偶尔遭遇一下风雪,路旁的树都呈现出一种顺势而倒的情形,那就是弯曲。再看“绷开”一词,用得很有力度,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就像一个钢琴家甩开臂膀大开大合的演奏,也像运动员挥动球拍给出的致使一击,“饱绽”一词呼应“绷开”,更是体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仿佛有个有趣的情形,肆虐的狂风本意要撕破胡杨树的衣服出一下胡杨的丑,谁知反而被胡杨饱绽的生命给震慑住了,在这里,作者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胡杨树的力量之美,可文段不着一个“力”字,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

小结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要求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褒义像蜘蛛结网一样,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的结局。贬义像蜘蛛结网一样,企图网住别人也网住自己。

四、积累方法。

过渡语大家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也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谓一字传神,还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锤炼语言虽然辛苦,但十分重要,所以老师给出一个锤炼语言的方向。

五、课堂小结。

由抽象的思想到具体的文字,就像过一座独木桥,桥下的流水会让你战战兢兢,桥身的颤动会让你时时止步,总之,你得小心翼翼,不那么顺利地走过去,过去了,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在每一个思想的背后都有这样一座独木桥,那就看同学们愿不愿意走,走多了,走顺了,就能达到“妙手偶得”,浑然天成的境界了。

六、习作训练。

请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请自拟题目,按要求写作;

2.文体不限;

3.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学习写得有文采。

论语备课教案篇十五

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教学进度安排,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数,考虑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实践活动。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进程,选择本课时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板书与课堂练习。

4.备课教材的使用一教材为主,以资料为辅,注意把握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备课,并参与教学。

1.备教材专研教材:懂,透,化。组织教材:紧扣教材,吃透用活教材。

2.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水平与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3.备教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类型,优化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课后反思。

写教案的方法1.文字表达法--------讲稿式详案和纲要式简案。

2.列表法------------将各项要求分项列出。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谈话法。

论语备课教案篇十六

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知加减法间的联系。

2、逐步培养同学数学考虑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一、创设情景。

瞧,今天俺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松鼠。

今天俺们就到松鼠家里云做客吧。

课件出示小松鼠。

二、合作练习。

1、课件出示松鼠过早。

看,松鼠妈妈有6颗松子,小松鼠有4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那你能算出来吗?

2、你们可真聪明,小松鼠们要出门去采果子了,他们要动脑才干拿到自身的篮子,出示题卡。

小松鼠手上的数用10去减,得到的结果就是篮子上的`数。

比一比,哪个同学做的快?

3、小松鼠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在路上遇到了美丽的孔雀,花孔雀正在整理自身的羽毛。

课件出示p68孔雀图。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算算孔雀身上的羽毛是多少?

4、松鼠妈妈和儿子竞赛捡松子,捡完了他们摆在地上比谁捡的多。

课件出示p688独立看图并填空。

5、p687看邻居小白兔在忙啥呢?数一数屋后的冬瓜。

三、练习。

第。68面的第9、10题看松鼠来到了学校,你看图中哪些可用7+3=10来表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3439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