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总结都是必要而重要的。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词汇,以突出主题和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参考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一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是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年轻时就酷爱读史,阅读了很多古籍,记下了很多读史心德。在司马光生活的时代和他所记述的漫长的年月里,中国只有皇帝,没有专制,没有民主。
《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国。主要是政治斗争史记录的人物。有的故事大多篇幅短小,其中的人物很有个性,故事很有趣耐人寻味。其中有个故事“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是: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群雄纷争的局面,许多有政治抱负的人都想统一中原,刘备是汉朝皇族之后,他是当朝皇帝的叔叔辈。刘备问别人:“谁是?伏龙,谁是?凤雏”司马徽说:“伏龙,是诸葛亮,凤雏叫庞统。”徐遮推荐说:诸葛亮是一条潜藏着的龙,刘备大喜,于是登门拜访诸葛亮,但是,他接连去了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去拜访,终于见到了。刘备与诸葛亮单独谈话。刘备说:“东汉王朝就快完了,奸臣曹操把持大权。我下一步该怎么做?”诸葛亮说:“先生如果能拥有荆州、益州两个地方,据守险要地势,再跟孙权搞好睦邻关系,那么一定可以完成霸主大业,大汉王朝再度复兴有望!”顿时刘备豁然开朗,好像高屋建筑。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二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三
最近,我读了司马光这位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写的一本书,那就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绝对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有可以教会我们的成千上万的大道理。我今天就先来说说礼教和品行吧!
接下来讲的是仁厚,也就是品行。晋国的君主立继承人的故事,君主想立智瑶为继承人,大臣智果听说后,便前来苦口婆心地劝君主说:“智瑶虽然有美而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这五项长处,但是他的人品却很差。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他就会用这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变得无恶不作,那智氏宗族的人一定会灭亡的。”可君主根本不听劝说,最后,因为智瑶的昏庸无道,晋国被韩、魏、赵三国打败。所以选择人才,不仅要看他的才能,更要看他的品行。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四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巨作。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内容是东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这本书主要记录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也透露出古人或好或坏的品质。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颜真卿坚贞不屈:
颜真卿,自,清臣。是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他创造了“颜体”。而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唐明皇不问政事,沉湎酒色,把国事管交给奸臣。当时有个叫安禄山的,颜真卿早已发现他有谋反的趋势。当颜真卿上任范阳管辖时,他引一批人每天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当安禄山通过密探知道这些情况时,嘲笑说:“这颜真卿真是一个酸文人,胸无大志啊,一失意便潦倒如此,何足挂虑。”
后来安禄山真的谋反了,谁都挡不住,只有颜真卿挡住了太原地区。谁都不相信平时游山玩水的颜真卿竟一直关注形势。唐明皇和杨贵妃怎么都不相信,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禄山怎么会背叛。唐明皇一阵感叹:听说他(颜真卿)以前在朝中任职,可惜我可惜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
安禄山不管如何威胁颜真卿,但颜真卿宁死不屈。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五
我从小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自然读了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着;还有令我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总之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我从小与众不一样,喜爱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常事。《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到达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就应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历代虽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着之人也不计其数。秦始皇虽有统一六国的盖世功勋,但其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他焚书坑儒,荒淫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荒淫暴虐,使得原本的繁荣盛世变得民不聊生。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我更就应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己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学习圣天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历史是辉煌的,这茫茫史海,让我畅游其中。毛主席的《沁园春》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认为,只要我们综合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优点,真英雄还在现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们更就应汲取前人的优点,牢记前人的过失,奋发向上,成为一个真英雄!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六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读书能增加我们人生的厚度。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巨作。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内容是东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这本书主要记录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也透露出古人或好或坏的品质。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颜真卿坚贞不屈:
颜真卿,自,清臣。是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他创造了“颜体”。而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唐明皇不问政事,沉湎酒色,把国事管交给奸臣。当时有个叫安禄山的,颜真卿早已发现他有谋反的趋势。当颜真卿上任范阳管辖时,他引一批人每天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当安禄山通过密探知道这些情况时,嘲笑说:“这颜真卿真是一个酸文人,胸无大志啊,一失意便潦倒如此,何足挂虑。”
后来安禄山真的谋反了,谁都挡不住,只有颜真卿挡住了太原地区。谁都不相信平时游山玩水的颜真卿竟一直关注形势。唐明皇和杨贵妃怎么都不相信,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禄山怎么会背叛。唐明皇一阵感叹:听说他(颜真卿)以前在朝中任职,可惜我可惜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
安禄山不管如何威胁颜真卿,但颜真卿宁死不屈。
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兵法,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侧谋。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年体通史,就已经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我一定会多读这种历史故事,来更多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的还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文学名著,博览群书,使我们陶冶情操,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让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灵。
历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还是文学,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七
柏杨版的《白话资治通鉴》是个好东西,虽然据说柏杨是个分子,虽然他执拗地非要把尧舜叫做"尹放勋先生""姚重华先生",但如其本人所说,现代的青年的确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古文修为来读拗口的通鉴。读史可以以史为鉴,可以增强古文文学修养,也可以像读故事一样只是为了好玩,只要不是为了增强古文修养,不去读原本而只是从白话版通鉴读起,大概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事情。非要讲究读史书原本才算读史,无非是为了增强少数专业人士的优越感罢了。
但即使是白话版的资治通鉴,也未免太厚太长。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一共72本,我从第一本开始读,读到第七本,已经开始觉得读不下去了,因为前面的内容开始遗忘,往往有"接不上头"的感觉,这可能也是看大部头著作的常见痛苦吧。无奈,打算边看边写笔记,以加深印象。既然是笔记,肯定是见识浅薄谬误极多,无非自娱自乐而已。
既然是自娱自乐,当然最好有自己的方式。我的方式是把书上记载的历史,分割成以10~20xx年为区间的时代,命名为某人的时代,并对时代中主要人物进行评分。评分采用四维制:
a.当世功业;。
主要指此人有生之年在国家统一、开疆拓土、促进民生、宏扬文化方面的贡献;最高分不得超过200。
b.后世影响;。
主要指此人身后,其开创的局面对后人的影响,侧重疆域、制度、文化上的影响;最高分不得超过200.
c.技能;。
指人的个人才华,包括军事、内政、战略、文学、科技等等。最高分不得超过50.
d.私德。
指人的个人品德。最高分不超过50.
影响指数=a+b+c+d。
存在指数=(a+b+c+d)^1/2。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八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拜读《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封建统治有此认识,更何况我辈学子?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九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非常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够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十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20xx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20xx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十一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透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透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刻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联。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状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到达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因此载舟,亦因此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联,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发奋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资料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_告诫全党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初一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十二
从20xx年开始到现在,历时近三年,终于将《资治通鉴》看完。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33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