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结果。读后感的写作要尽量避免主观性过强,要注重客观评价和实事求是的观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华读后感样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一
《鱼翅与花椒》是一本很神奇的书,透过书,简直能闻到阵阵菜香味。这本书翻译的非常地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嘛。
书中提到了川菜、湘菜、广式早茶、淮扬菜等等,不仅介绍了菜的做法,同时也介绍了这些菜系的由来以及中国这几十、上百年间形成的文化。书中的介绍也让我进行了一番反思,对于吃,我只属于好吃,只逞口舌之快,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道菜的食材、烹饪技巧、背后的文化。
《鱼翅与花椒》更是将我拉入到这个真实细腻、充满烟火气的世界里,之前看的书多为心理学、方法论,太虚幻、太缥缈、甚至太不切实际,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生活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什么是追求,丰富精彩的人生又是什么,引我不断地去思考和反思自己。
这是最近难得的一本无比惊喜的书,每打开一个章节,就忍不住将整章一口气看完,太引人入胜了。不仅书的内容太让我感到惊喜之外,还感慨身为一位女性独自闯荡在中国大地上的羡慕之情,因为有着一重外国人的身份,让很多独自行动的危险性和困难性降低了。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二
好吃嘴,四川话里面形容一个人很好吃。作者扶霞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申请奖学金,堂而皇之地在申请表上填写前往中国做研究的意义,脑子里都想着水煮牛蛙、鱼香茄子。
真实地记录了在成都留学生生活的状态,经历如何展开学术研究的徘徊以后,下定决心投入到成都辛辣的烟火生活中去。作者也做过跟多真实地查阅,关于四川为何好辛辣引经据典展开了分析。
担担面,相传成都挑夫们走街串巷挑着扁担吆喝叫卖而得名。行文从谢老板不起眼的街边面食店开始,讲述了成都街边小吃文化的演变,钟水饺、赖汤圆再到后来上海炸鸡、新疆土豆、烤肉烤串。文末留下了谢老板担担面的食谱,好想试着做一下呀,哈哈哈。
活色生香地描述了四川人做饭讲究的一个鲜字,通俗又称点杀,现吃现杀。文中比较了中西方对内脏的不同处理,下水向来是中国百姓家常美食之一。通过冯锐,简洁探讨了大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所谓“君子远庖厨”,知识分子向来是不啻与庖厨一类为伍。
扶霞抱着投桃报李的心情想让身边的朋友了解到西餐的多姿多彩,改变西餐在朋友们心中单调刻板野蛮的印象,却不甚有效。进去到专门的烹饪学校,开始正规化的烹饪学习。我很感动扶霞在若尔盖途中嗅到四川酱心中涌起的归家之感,她是真的喜爱川菜呀。
调味和火候是中国菜里至关重要的环节。川菜富含多种复合口味的调制手段,极具包容性。自味精问世以后,大部分四川厨师都会选择用味精代替高汤熬制加入菜品中,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西方的营养学本不健全,相反,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食补之方显得神奇而有效,根据不同的季节变化,年龄阶段,来选择食物,达到调理身体,滋养精神的目的。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三
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西北边的偏僻后街上,水泥建筑里一扇敞开的窗户传出切菜的声音,轻柔而充满韵律的捶打声、瓷勺与瓷碗的碰撞声在空气中产生共鸣……这里是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课堂。
正在这时,两张“洋鬼子”的面孔满含着急切与兴奋地冲进房间,在师生们当中引起一阵骚乱。原来作为美食发烧友的英国女留学生扶霞和她的德国朋友沃尔克打算到这里偷师学艺。
他们等来了一场漫长的谈判。办公室里,烟抽了一包又一包,烟灰缸都装满了;茶杯里一次又一次地续上热水,又不断地被喝光。经过各种讨论和善意的讨价还价,终于定下了费用、上课形式和时间。在流连于餐馆和小摊,在朋友家中开眼尝鲜之后,扶霞这才正式进入四川美食的堂奥。
这还是她在成都居住的第一年。早在1992年,扶霞初次看到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开始学习汉语,试验一些中国菜谱。两年后,她前往四川大学留学。也是去国离乡的生活,让她开始重新省视自我的认同。“我来中国到底是干嘛的呢?”过往的生活好像一条传送带,她顺着它走,用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上剑桥大学,走向新闻事业,从事学术工作,这却并不是她真正感兴趣的,成为专业厨师的想法一直以来被压在心底。抛开了过去的世界,她自然而然追随异国他乡的指引,重新发现并探索自我的方向。
在书中,扶霞用她的生花妙笔记录了她浸淫于成都的美食、文化和城市生活之中的感受。细腻而鲜活的场景,铺陈这个城市的声色犬马,如同中国古诗的意象连绵排布,从中可见她卓异的观察力和发自内心的好奇、包容和热忱。食物和场景刺激着她的多重感官,成为油腻腻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画,留下回味无穷的记忆与关于文化和自我的反思。
美食事关美味,还事关身体和文化,乃至于宗教、祭祀、爱情、亲情、生意往来、行贿受贿。经由美食,扶霞拥抱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使之嵌入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之中,剥离了从小在欧洲生长起来的文化和习俗,“像一条蛇一样慢慢蜕皮”。自我的探寻和改变这条线索隐藏在她在成都最初的跨文化体验背后,也贯穿了她日后走遍大江南北品尝和考察的路途。比如,她接受了英式价值观认为“恶心”的中国食物,接受了用食物的凉性或热性疗愈身心,关注属于食物本身的口感,放弃了原来的“干净”或“安全”的标准,对英国人可能认为的危险见怪不怪……总之,“奋不顾身”投入到不同文化的冒险之中。
融入了这片“友谊的绿洲”,研究中遭遇的任何挫折和不快都能在爱和欢乐中化解。她感到自己这才真正将自我迷失在了中国,在与当地好朋友的对话中,思维方式也变得和他们相似,“我可真是个变色龙,再也记不起自己原本的颜色。”
“变色”后的扶霞面临回家势必陷入身份转变的危机,她选择在香港这个多元文化之都寻求缓冲,正如她初次去成都时一样。中国的吸引力与回家的渴望、以及中国与英国的不同自我在互相冲突,正如香港本身也充满了反差及大的几种元素之间的角力——贫富、东西、传统和现代,她在这座都市身上看到了胶着中的自己的面影。
当然,扶霞也有过厌倦了中国的时候。面对这里“疯狂”的生活方式和食物,她倦怠了;面对正在高速改建中的老城,她失望了。乡愁牵引着她,回归到年少时的生活。
直到2007年,她来到扬州,老城的姗姗古意、温柔收敛的淮扬菜,成为了一剂有效的补药,化解了她面对中国狂飙突进的发展和自己的研究的疲累。她从之前打仗一般的研究中脱身,同时也离开中国积贫积弱而后暴饮暴食的历史,遇见了中国人对吃开始有品位和讲究的时代,重见这个国家的优雅和古朴。
许多记忆在脑海中翻滚而来:她学会了中文,会烧中国菜,改变了自己的口味,广交中国朋友,甚至丢失了妈妈从小为她苦心培养起来的英式餐桌礼仪。但无论在她朋友眼中,还是自己看来,她仍然是一个外国人,只是突破了西方习俗的界限,敢于自己决定自己吃什么和怎么吃,“老娘一点儿也不管别人怎么想。”
通过饮食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意味着一种内心深处的自由。只有被地大物博的神州所滋养和磨练过的心灵,才能享有这般丰盛,得以自如地被安放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而不迷失。这关乎吃,也关乎身份和自尊。那个自我认知的灵光时刻,扶霞记了很久很久。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四
当你热爱,便有价值。
初看书名及封面,以为只是一本美食流水账,翻了几页之后,发现并不是。当然,书里介绍了很多四川美食,正经川菜和路边小吃,包括制作方法都介绍得极为自然,不禁感叹扶霞对于外国食物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包容度。(比绝大部分人都强)。
书中另一个很打动我的部分,是关于她作为一个留学生,来到异国他乡,被思乡之情笼罩又与异国文化不和,成为了孤独的个体。在这种情形中,完成与自我的沟通。
一直以来,很多人按部就班地走着其他人的路,并没有真正了解或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去上学、去工作,去做“应该”的事情。
社会默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去做厨师,或是进入所谓“不匹配”的行业。而当这样的外部舆论终结,进入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反而可能最容易抛开以前的负担,走进自己的内心。真正去做想做、愿做、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生命所付诸的事情。从中感受到挚爱、生命的力量与温度,哪怕并不伟大,并不辉煌。
真的勇敢就应该迈出第一步,去真正做点什么。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五
作者:昕之所向。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吃是秉持一种吃饱即可的态度,偶尔也有一点口舌之欲,但大多数时候都不太在乎,可能在我心里,去学习,去提高才是人生正经要事,吃在这些面前得往后排。于是,在家人问我想吃什么,我都敷衍以“随便”,自己下厨的时候更是草草对付了事。
及至生病居家休养,脱离了以前相对快速的学习工作节奏,然而长期在各种爱好之间徘徊后,有一日顿觉做什么事都索然无味,日常趣事乏善可陈。这时我才知道,我失去的不光是味觉,而是对于烟火人间的感觉。
结果去网上翻了一段原文,暗暗佩服,扶霞的原文就是这样刻木三分地叙述的。看了关于刀工的那段描述,我深夜忍不住去看了好几个刀法视频,恨不得马上买一把好菜刀和一兜土豆来练习。看到豉汁蒸凤爪这道菜谱,我更是食指大动,这是我喝早茶时必点,可惜家常却很少见,而看菜谱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心中暗许,准备自己亲自试试。还有关于美食的一些思考,包括家乡美食勾起的乡愁,人与动物的关系,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还有贫富差距的感叹,让我渐渐体悟到,食物其实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我也渐渐找回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中午精心炖了一锅土豆鸡翅,赶紧码下这段书评,去品尝人间烟火了。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六
今天把《鱼翅与花椒》看完了。很佩服这位英国姐姐,能以这么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中国的美食,因为好些东西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也接受无能的,这跟“土生土长”“爱国”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虫,也不能吃正在蠕动的海味。
除开美食,作者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活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了我不同的角度和启发。在寻找美食的路上,亦或是人生的道路中,有很多困惑和分歧,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场和解,抉择和舍弃并存。
在我看来,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你喜欢美食,可以读一读这本轻松的小书,真诚提醒最好别在晚上观看,容易流口水哟。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七
临时改了这本书,两天时间读完。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外国人写的纪实作品,越来越喜欢这种风格。简单、客观、真实,读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一直以来的梦想,可以在自己身体允许、财务自由的时候,在中国的每一个小镇居住半年以上,能真正看到每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就那样每天出入当地的菜市场,在大街小巷毫无目的地自由穿梭。
也想起了那次在厦门和朋友自由行,误入一家小区楼下的小门店,已经过了午饭的点,没有灶火,竟然吃到了很符合自己口味的饭菜:土豆丝,清淡的排骨汤以及小碗米饭。没有在外面吃饭后常有的口渴,没有对肉汤油腻的反感,至今记忆犹新。
有些人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挑战自己的口味,有的人可能永远只追随一种。
我属于前者,就像作者一样,眼睛一闭,至少想要尝尝这个味道,但这是三十岁之前的经历。我生活在贫困的西北山区,饮食习惯应该和书中提到的刘复兴的家乡类似。在离开家乡读大学之前,我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会做蒜薹炒肉,会做一大盆羊肉胡萝卜馅来包饺子,其余时间,我们吃的基本上都是面食和土豆的多种变化。所以刚上大学,我竟然疯狂地迷上了一种叫米线的小吃,再配上一碗凉皮,两块钱就可以解决一餐,几乎整个学期都没有在学校的食堂吃过饭。后来听同宿舍的同学说想吃肉,就去熟肉店买一两块鸡胗吃,我到如今还是没有去尝试那个东西的味道。但是15块一条的烤鲶鱼让我开始爱上了吃鱼吃肉,虽然很奢侈,但是很贪恋那个味道。后来回了山西,自己租房子住后,还自己学着做了红烧肉、咖喱牛肉给弟弟吃,找对象的时候也会刻意不想找同乡,理由是实在不想天天吃面配烩菜,喝稀饭。
我的老公和我竟然是高中一个学校同一级的校友。我们认识三个月就领了结婚证,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人根本无暇顾及什么饮食爱好。这一直是个梗。
到底是因为我和他在一起生活被他影响了还是我自己主动选择了素食?就像作者也会在体验了饕餮大餐之后想要回归生活的本质一样。总之,我爱人就像刘复兴一样坚守,从我认识他的时候就是喜欢喝稀饭吃蒸土豆,或者一碗面就够了,到现在,我们结婚十年,无论我怎么引导、怎么奚落,他没有任何变化。稀饭里必加苦菜,甚至吃个方便面也不加任何调料包,只加苦菜,每次吃都还要大声称赞人间美味。
因为我的儿子有一个完全迥异的口味。他不喝一口稀饭,甚至不怎么爱吃面,除了意大利面。他可以在大早晨吃下整块牛排,一次可以吃8个可乐鸡翅,他喜欢榴莲、牛油果我们见都没见过的水果的味道,看见美食纪录片上经常加各种奶酪更是垂涎三尺。疫情期间,我学会了红烧牛肉、炖牛尾汤、咖喱鸡块、烤鸭、各种面包、蛋糕、冰淇淋,我在做这些的时候完全不尝味道,因为我现在也基本咽不下任何肉食,以前不敢吃面的人可以吃下一大碗油泼面了。
所以,如果只有儿子在家,我会按照他喜欢的方式,一份米饭加一些肉,稍微配点蔬菜,我只要吃剩下的蔬菜就可以了。如果老公也回来吃,我基本需要做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餐,我们在一个餐桌上吃饭,但基本是各吃各的,互不影响。
这本书除了让我想起我们这个小家庭奇葩的饮食爱好之外,也让我常常想起我这两年认识的几个我认为的知识分子。包括在《江城》那本书,我有一样的感受。他们都是外国人,但是他们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这里的文化,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读到这样的文字,常常让我热泪盈眶,让我愧疚。
熟悉碳钢刀片青灰的色调。我喜欢握刀在手,感觉那种踏实的轻盈;把手掌放在刀面上,贴近胸口。这把刀让我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这是手艺人的工具,用途广泛、无比迷人。这把刀是专属于我的啊,需要我悉心的照料,要时时拿去磨刀石上打磨,要细细地涂油,免得生锈。
就这样一段简单的文字,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我甚至不清楚我为什么感动。
我看到了他们穿梭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在为我们引以自豪的经济发展而惋惜,我看到了我每天必看的老师的朋友圈,他看起来一直在骂,骂老师、骂媒体、骂各种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但他从没有放弃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他比任何人都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太平,能够有一点点进步,我们大家可以幸福安康。我们身边大部分口口声声大喊爱过的人可能只是想怎么样投机取巧将更多的国家利益装进自己的腰包。
我说我需要看到你的信息来了解这个真实的社会,因为我们本来的生活太过于封闭,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我可能从来不知道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我试着去从他发表的文章当中获取一点信息不让自己被虚假缥缈的信息流淹没,也试图努力看书让自己有一点分辨力,但很无力,太匮乏了。
他们写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如何吃,如何做事,我看到了自己的愚昧。
刚到中国的时候,我真是个忧心忡忡的“事儿妈”。吃饭之前要用开水烫洗碗筷;大巴司机在青藏高原一片漆黑的晚上开车之前习惯喝半瓶白酒,我还要去询问阻止。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如果你想在不同的文化中来一场真正的冒险,就得丢掉过去的桎梏。你要跟那里的人们“分享食物”,这话既是现实又是比喻;而危险正是这旅程的一部分。日子长了,我对危险也很迟钝了。
对危险的迟钝、对各种化学物品添加剂的迟钝、对思想的迟钝、对自由的迟钝。
我讨厌迟钝。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八
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忱毫不逊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还参杂着奇闻异事更添加不少趣味。这本书虽然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描述,却引发了很多国人的共鸣。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中国饮食的热爱。由于热爱,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投入。热爱激发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实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厨的摸索实践。二则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亲身体验,文章中有很多引言来自我国古代名篇,引经据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亲身经历更是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九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十
太久没好好看东西,也太久没写东西,主要还是整个人有些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写什么。多数看到的总觉得讲都是一样的,写的总是觉得难以将内容结构化的规整。总之一切的理由,落下的最终结果就是成天啥也没干,光在想象和蹉跎中度过。
今天算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能好好让自己静下来,不过多瞎想,且略微多一些自律,这样为数不多时候了。好好静下心去阅读,去全心投入到事情,也让虚无的感受少了很多。也突然有了想法,以后不管有多少思绪,或许想到什么就记些什么,不给自己太多没有意义的约束才是更好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从《鱼翅与花椒》中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作者从一开始和其他外国人一样鄙夷中国的食物连同鄙夷中国的一些文化,到逐步的通过尝试中国的美食,探索和了解中国美食背后的种种,慢慢开始转变,开始更能明白中国美食的美,以及中国文化的美。这中间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不断的亲身实践与感受,不断的拨开遮盖的云雾去探索背后的因果,慢慢的看见和接受认可。也正是因为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件事物它背后所蕴藏的真正意义。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十一
对我来说,这本关于美食的书有些长。里面走过了文革,还涉及了非典。感觉自己也和扶霞一起从90年代一路走到了现在。
最初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外国人对我们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国人害怕鸡爪,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看了这本书,真的写出了那种恐惧都嘛!(说实话,已经有点影响我吃卤鸡爪了,哈哈)。而且,从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逼别人吃我狂爱的食物了,真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永远不知道你挚爱,一般人还不推荐,给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的食物,在别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当热爱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时,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经常误以为自己是个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种恍惚感,缓过神来也会傻笑吧。啊,扶霞,好开心,当年你来到了四川,选择了四川。想对那个姑娘说一声,谢谢你。
扶霞,当你经历经热爱,失望,再到热爱之后,你真正地爱上了中国。中国也爱你!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十二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
这本书很美。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两个奇妙的感受。
第一个是,你会觉得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支完整的生活交响曲,虽不达恢弘大气,却非常完整且富有节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且回味无穷。
第二个是,明明是一本纯文字的书,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画面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全国各地的美食仿佛尽收眼底,令人垂涎。
这本书很用心。藏在各个细节角落中,等着你发现之时,你会拥有一种小确幸的美好。
一本书从开始选题、到策划、到设计等等,中间会经历特别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被不同的人解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别好的稿子变得无比平凡,没有销路。若不是这位策划者的用心和各种机缘巧合,这本书也不会这么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手中。
在书中,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而扶霞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用一种新的眼光,带你认识这个你再熟悉再热爱不过的国家。
于是,也出现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红楼梦“那一章中,说自己阅读《红楼梦》后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小说写到后面,基调变得阴暗沉郁起来,出现了自杀、绑架和疯狂的背叛。“竟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啥意思。但细细一想,好像也没毛病!
关于吃,扶霞总是能通过细致的描述,让你你会到她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由于我个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对她前几章所描述的川菜还真没太多的感觉,甚至会因为她对辣的描述而让自己感觉舌尖发痛,干脆迅速略过。又由于超爱吃螃蟹,对“‘蟹’绝入口”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边提到蟹痴李渔,岁岁储钱待蟹,就特别想笑,这人是有多馋呐!也让我觉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时空的知己,原来自己并非茕茕孑立之人,在400年前,还有一个和我一样爱吃螃蟹并会上瘾的吃货!
又是在这一章,作者扶霞在书中提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曾经在中国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还有连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事件,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并导致了她情绪的一次爆发,也引起了一些极端读者的攻击,认为扶霞是在说中国的不好,不配成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幼稚)。
还是在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国出版对言论的逐步开放,记得还不多年前,出现这类言论会被直接毙掉的。相信一个愿意直面自己过往错误的国家,是会真正强大起来的。
从蟹开始,以粥结束,设计巧妙且意味深长。跟着作者的情绪走,从最初的简单纯粹,到后面的浮华经历,再到厌倦不堪,最后回归最初简单而又沉甸甸的质朴。这也着实是一个外乡人的真实情绪。一个地方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当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会开始怀念。
当然还有很多章节,我想,很多人的关注点应该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侧重,虽然她全本书写得都很详尽生动。
书中还随着寻觅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们的观念、处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顽不灵让人难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跃着转变着的新思想。而中国,就在着一轮轮、一波波的冲击下,疯狂又野蛮地生长。
如果眼泪有颜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动,有感慨,有悲愤,有心酸,有无力,有温暖……也正如一盘盘食物,饱含着酸甜苦辣咸。
而全书最后的那只菜虫,便是她的立场和态度,纯粹明了,那个“老娘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这本书能够成功,真的是每环每节都充满了用心和缘分。如果这本书交到一位专业严谨的翻译手中,可能它又会是另一副样子。可就是那么美妙,这本书被送到了译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刚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这本书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跃。我相信,他们在见面时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应景!就像两位第一次见面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忌口,什么都吃“,这更是一种包容和豁达,一种对文化差异表现出的态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译过程中的快乐,而她在后记中也确实如是说。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十三
她留在四川大学学习,并成为当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国学徒。其实在挺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们和一个外国朋友吃火锅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肯吃鸡爪、火腿肠、鸭肠和脑花。很多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才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江城》如此,《长乐路》如此,《再会老北京》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
没有政商巨子的伟大成就,没有知识精英的傲人成果,没有冠绝全球的华彩建筑,没有傲啸四方的杰出事迹,书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们每日所见的普通街市。但是这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成都的老城区也正在被拆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留给它的`成熟风尘,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嫩的小姑娘,这里的一些记录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铭。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十四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十五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十六
作者扶霞·邓洛普在香港工作时对中国味道产生了兴趣,在中国四川大学留学期间因为喜欢中国美食而到厨艺学校学习川菜,后又深受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诱惑多次来返中国前往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去追寻中国各地区的美食特色,从最先的花椒豆瓣酱的家常菜带来的满足感,到后来鱼翅麂子山珍海味带来的奢侈体验,扶霞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对中国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篇十七
1.前面一半很不错,后面一半像知乎。
或许是我境界太低,只喜欢跟我自己一样阶层的市民审美,越接地气越好。前一半内容,是作者二十五六岁一文不名来中国留学的时候写的,刚好是黄金年龄,遇到的开放时代,城市旧改还没有开始,半新半旧,所有都是刚刚好。成名以后再看21世纪初的中国,视角非常中产阶级化,内容也很不错,拿来看看也很好,就是有点难共情。
2.知识的关联。
总而言之,看多了关联起来一捋,能更好看懂时代下的趣味。
近来正在看的林毅夫近期演讲发言汇集成的文书,比看学术著作容易懂,比看公众号口水话的体系性强多了,中间位置刚刚好,然后发现好些公众号的分析观点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林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3.读书就像吃饭。
搞清楚,啥子是甜点,啥子是主食。
虽然越来越像年轻时我不屑一顾的实用主义人群。
不得不承认的,能够让自己谋生的就是主食,需要持续努力;而放松神经缓解疲劳的爱好就像甜点;都要吃,而且要分清主次,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饮食结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33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