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改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总结应注意个人观点与客观事实的结合,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这些总结范文凝练了大量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一
中国的习俗有很多,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但我最喜欢的是元宵节!
我喜欢元宵节不仅仅是我喜欢吃元宵,更是因为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
元宵它有很多口味儿有:黑芝麻,巧克力,草莓,杏仁,红豆沙,花生碎等等好多好多的口味,而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黑芝麻和巧克力味儿的元宵。
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个问题,困扰了他们很久,就是元宵和汤圆是否是一种食物,其实他们并不是一种食物:元宵是包出来的,表面光滑粘糯;汤圆是滚出来的,表面干燥松软。所以他们两个真的不一样。
自我国古代,每年农历的正月成为”元月“,月圆之夜成为”宵“,所以正月十五成为元宵节,自此以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春节的延续,人们采取各种方式来庆祝,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上风上水,所以也成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习俗其实并不是只有吃元宵一个,还有:吃汤圆、赏灯、猜灯谜、耍龙灯……
在中国各种传统节日当中,我最喜欢元宵节。
给你一碗元宵,里面放点糖,然后加点盐,分开是咸的,见面是甜的,最后才知一切都是幸福的!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二
自古以来,中国都有非常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国庆等等,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的一个传统风俗——赛龙舟。
赛龙舟不仅仅是端午节的习俗,还是我们家乡的习俗。至今为止,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一场激动人心的龙舟赛。
那是一个在别的地方看似再平凡不过的端午节,在我们那,可是热闹翻了。那天天公也作美,把坏天气收拾得远远的,把云朵排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笑脸,仿佛它们也想观看这场比赛。一大早,我就被妈妈拉了起来,虽说到底还是有些不情愿,但想到马上就要举行的龙舟赛,心中便欣喜万分,毫无一丝怨念。
我们乘车赶到赛场上时,发现场地上的人已经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了,他们全都兴奋地大声叫着,喊着,仿佛他们的激动是释放不完的。我妈妈拉着我往里挤,过了好半天,才能看到完整情况:龙舟已经准备就绪了,舟上的那些选手们全部对着我们招手。此时,我也按捺不住我的激动,大声尖叫起来。
终于,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到来了。裁判一声“预备”,选手们就做好准备,打鼓的准备打鼓,划船的准备划船,指挥的准备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始!!!”裁判的声音映入每个人的耳膜,选手们顿时如狂牛一样:“预备,划!”“一!二!三!四!”一句句有力的话语,一声声嘹亮的口号,甚至是一曲曲令人兴奋不已的号子,无一不体现出了这些“战士”们的倔强。他们你追上我,我又追上你,不亦乐乎。
慢慢地,龙舟远去了,群众们都追过去看,我也不例外,那阵阵鼓声如惊雷一般,震撼着我。
终于,在终点线,我看到有一条龙舟正极速前进。队员们喊着“嘿!哈!嘿!哈!”鼓声“咚咚”地响,它风一般地冲过了终点线。顿时,人群中欢呼了起来。我一看,这不正是那条“腾云驾雾”的龙舟吗?没想到它还真“飞”过来了!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三
上中学后,母亲就教会了我做各种点心和花样馒头,而在家的时候,每次过春节,同族的一些嫂子和大娘都会把我喊去帮她们做馒头,她们说我的手变出的花样特别好看,()走亲戚带上那些馒头都会被人夸呢。
总之,那两天每家每户都会做很多馒头,放在草编的或者木制的箱子里,这样一个正月都不会坏,每天要吃的时候只需要拿出来些蒸一下就可以了。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四
端午习俗端午习俗。
倘甸镇虎街小学三年级舒湘。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是我们在端午节唱的。
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各户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竟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等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以及孩子们最最喜爱的`红鸭鸡蛋黄。这一天,家长积极主动的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个“王”字,同时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高中优秀作文原创分享,在厨房里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因此想屈原、爱屈原的端午节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辅导教师:赵金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五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腊八,即腊八节。
家乡腊八节的习俗一:煮腊八粥。
腊八节大多数家庭都要煮上一大锅腊八粥,这一天如有邻居谁家没煮腊八粥,准会有人了解后盛上一大碗送过去,据说还有祈求丰收和吉祥的含意呢!乡亲煮腊八粥不可少的'原料有:大米、糯米、干洋角(豇豆)、红赤(角)豆、萝卜块、山芋块、萝卜菜(或青菜)。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六
我的家乡在十堰,城市虽然不是很大,但是过节的时候却非常热闹。
端午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陆续买车票回家团圆,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粽子可是这天必不可少的,它有很多不同的馅儿一一白糖、肉、蜜枣、花生、水果……至于粽子的包法,其实非常简单:第一步先要准备竹笋叶或青粽叶、糯米、馅和红绳。第二步将糯米洗净放在水里泡半天,泡好了之后再洗一遍,第三步要将叶子用水煮,然后卷成三角形放三分之一的糯米,再放馅,然后用糯米填满后封口,最后捆紧用水煮半个小时就可以吃了。
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在五月初五这天,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了,人们怕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敬畏与哀悼之情,于是就往水里扔粽子,后来慢慢形成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的习俗可不只有吃粽子,还有赛龙舟。十堰虽是山城,四面八方都是山,但丹江是一个比较大的湖,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在丹江赛龙舟。赛龙舟就是把船做成龙头的样子,人在上面划,先划到终点的即为胜利者。龙州有很多颜色一一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在最前面的是龙头,中间的是龙的身体,最后面的则是龙尾。划船的人一般有15个左边一列七个,右边一列七个,还有一个人在最前面敲鼓给队友打气。比赛时14个人,整齐,划一的划着龙舟,鼓声越大划船的人就越有干劲,人们都在岸上观战一个个目不转睛的盯着,生怕落下一秒。
这就是我的家乡十堰,平凡但不平庸,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城市里的人,让我的记忆中多了一份温暖的色彩。而家乡的习俗,则早已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永不能忘。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七
我的家乡在铅山,这是一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习俗非常多,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家乡的端午习俗吧。
粽子飘香。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当你经过别人家门口时,总会看见一些大人用糯米、粽叶、苇草做出一个个结实的粽子,有圆的,有枕形的,好可爱啊!再把它们放进一口大锅里蒸,整间屋子都弥漫一种清香味,让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贪吃的小孩还时不时到厨房里转一转,一个劲问粽子熟了没有。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把粽子扎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个。有一个最大,另外四个比较小,好像是一只母鸡在呵护着小鸡,象征着孩子们在长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咸的。
洒雄黄。
吃完粽子,到外面活动活动,咦?他们在看什么,一位长辈在洒一种黄黄的东西,还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着什么字,一问才知道,这种东西叫雄黄酒,专门用来驱虫的。因为正值夏天虫子繁殖季节,难免一些虫子、毒蛇会钻进家里,但洒这种酒,它们闻到酒的气味就不敢来了,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把这种酒在孩子们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龙舟竟渡。
“咚咚咚,”从沿河边传来一阵阵锣鼓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信江河里正在举行每年一度的龙舟赛,每艘船上坐着二、三十个人。他们穿着颜色一致的队服,红的、黄的、白的都有,还有的干脆光着膀子。大家动作一致,船桨上下挥动,激起阵阵浪花,船尾鼓手拼命击鼓,两岸观众呐喊助阵,那场面异常热闹。
据史料记载,我们家乡龙舟赛前船员们先做龙头的。龙头做好以后由船员们抬着挨家挨户暮集一些钱,人们会把大门敞开,用清水浇洒龙头,乞求今年能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端午节午饭后正式开赛,在船头放一只鸭子,哪只船先抓住鸭子就算获胜。
家乡的端午风俗很多,也很独特,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的话,就来我家乡找我吧!
(指导教师丁铭军)。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八
圣诞,英文是christmas,美国韦氏辞典,认为这个字是由christ+mass合成的`,其意义是“基督祭典”,而英国牛津辞典亦做相同解释。央格鲁撒克逊语“圣诞”一句,也一样是基督祭典之意。
其它非英语系统国家,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圣诞”则有“生日”的意思。至于德国人,称圣诞节为“圣诞季”,但其原文则含有“圣夜”之意。圣诞节是一个普天同庆,人人皆欢乐的日子。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民族因为传统习惯的不同,其圣诞节习俗也各有差异。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九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一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晚饭可是最重要的。大家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年夜饭我们南方人喜欢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北方人喜欢吃饺子,预示着来年好运连连。
父亲为了开阔我的视野,多些了解外面的风土习俗,决定趁寒假带我去湖南的朋友家过春节。
他的家住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据说以前是一些大泥砖砌的房屋,现在映入我的眼幕中的是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式的新楼房;户户都有大屏幕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空调、有的还有小汽车……在我的想像之中,山区都是穷山沟,不论是物质与文化都是贫穷落后的。当我目睹这一切的时候,彻底打破了我的想像,在这样交通不发达,却过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通过几天的交流我认识了附近的几个朋友,有时在爬山,有时去钓鱼。有一天,我们在湖里钓了一些小鲤鱼,便在山上一块空地烤鱼,突然一位叫胡小文的朋友大叫:“我爸爸回来了”另一个也说同一句话。我抬起头一看。一辆客运面包车载着返乡的人小心翼翼的'行驶。朋友们冲下山帮忙拿行李。难道他们是倦鸟归巢?非也,他们是不辞劳苦,四面八方地赶回来家乡,为的是一家团圆,让家人一起过春节。
今天是大年三十,今天可真忙,一早就得搞吃的,如:“糍粑、芝麻酥糖等等”,除夕当晚叔叔在大门之上挂了一个大红灯笼。晚上6点多钟时大家开始吃团圆饭了,今天还算挺丰盛的,有鱼肉、羊肉、鸡肉还有猪肉,大人们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聊天;而小孩子与女人则吃肉看电视。7点多了,晚饭也吃完了,大家一起看联春晚会,突然数十个烟花点燃了,数十个烟花在空中散开,刹时把整个天空照得像白天一样亮。不知不觉已是12点了,叔叔在大门外点起了一串鞭炮。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照例早早地起床,当时虽以6点多了,但天空早以亮了,我下了楼,发现老奶奶已起床为我们煮早餐,老奶奶是我爸爸朋友的妈妈。7点了,我刚爬完山回来时,大家都醒了,早餐是一碗鸡蛋红枣糖水和薯面。8点时叔叔带我们去他的大鱼塘钓鱼玩乐。
最后还有几天就上学了,我和爸爸也要离开了,离开时,他们一家人站在门1口烧炮竹欢送我们。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一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一,在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就是正月不推头,推头方舅舅。所以刚出正月,爸爸就对我说:“你头上的”小草“该修理一下了。”随后,我拿起雨披披在身上,防止头发粘在身上,爸爸拿出推子,没几分钟就给我理完了。
爸爸说自己的头发也长了,让我当理发师,给他把头发理掉。我当时心情特别激动,怕理不好了,爸爸说没关系,咱们先理光头,好理。
我小心翼翼地拿着电推子,左手轻轻地扶着爸爸的头,慢慢的开始工作了。先理头顶上面的,我觉得也没什么难推,后来推到耳朵旁边和脖子处,特别难推。真不容易啊,过了好大一会儿,我才把爸爸的头理完。我看着自己的“作品”,开心的笑了。这真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呀。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二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包饺子、放鞭炮,去拜年,而且还会领到红包。
在除夕那天,大人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去粘春联,等到了傍晚,爸爸就让我去点燃鞭炮,刚一点着噼里啪啦便响起来,那声音呀,可大了。
等我们放完了炮,就去吃饺子了。来到屋里,奶奶说,他在一个饺子里放了一块钱,谁吃到了,他就有福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心想:一定要吃到那一块钱。可是我已经吃了五碗了,还没有吃到那一块钱。弟弟却吃到了。于是奶奶说,弟弟真是幸运,是个有福之人。
天完全黑了下来,每一家又都放一些好看的烟花。我们家的烟花放完了,我们就会坐在房顶上面,观赏别人家的烟花。
到了正月十五,我们都会吃元宵,妈妈买的元宵,有山楂口味和黑芝麻口味的,吃到嘴里,甜甜的,而且还非常的松软可口。
到了晚上,孩子们都会挑着小灯笼出来逛灯会,玩游戏。
到了正月十六,早上天刚刚亮每家每户门前都会燃起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大人们会拿着小孩子的衣服在上面烤,听说烤一烤还能治百病呢。
我起床后马上拿了一个苹果,把一根棍子扎进了苹果里面,把它放到火上慢慢烤,终于我把苹果烧的红彤彤,热乎乎的.,摸一下还有可能会烫到手呢。于是我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这个又大又甜的苹果。
这就是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我从里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三
哇,盼望已久的春节,最终又到了,人们是多么高兴啊!新的一年来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裤子,还换了新鞋,洗好脸,怀着兴奋的心境和大人一齐去燃放喜庆的烟花炮竹。之后,就是吃年早餐了。
过年的早餐与平常的不一样。心境自然是很高兴的,再有大人们是不让我们乱说话的,否则不吉利。记得前三年,妈妈还用纸擦过我的嘴,那样,说错话也就百无禁忌了。此刻我长大了,昨日,妈妈提醒了我,所以我今日早上异常地乖,每吃一样都说了一句好话。吃一颗红枣,说句“上学天天起得早。”吃上圆圆的鸡蛋,说句“今日我们一家大团圆。”端着肉丝长面,说了“吃了长寿面,长命百岁。”哥哥也是和我一样乖巧。其实不只是我家,我们这儿家家都一样。就算今日小孩犯了错,长辈都原谅了,决不会骂,更不会挨打。
今年的春节,有外公、外婆和我们一齐过的。吃好了早饭,外公和外婆都给我和哥哥每人一个红包,说:“你们大一岁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我和哥哥早就准备了一对喜娃,回敬给两位老人,以示双双对对,和和气气,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摆着在苏州工作的舅舅为外公捎来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对我们的祝福。
喜庆的欢乐充满了整个大年初一。人们都穿着崭新洁净的衣物走家串户,三五成群地诉说一年里劳动的收获;有的玩牌,打麻将取乐;有的听音乐,唱歌;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点放鞭炮、爆竹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各家各户的彩色电视机都全天播放着精彩的节目,有全国各大剧种的戏曲,有各省市的联欢晚会等等,我最爱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节晚会》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这一天里发现有些人家里,来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来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妈妈和外婆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年年有余的红烧鲫鱼、带鱼、鳜鱼;有红烧肉片、清炖猪肉;有烤鸡、腌鸭肉;还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种豆腐品,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饱了我的肚子。
欢乐喜庆的夜宴结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别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满天,然而四周围的夜空确是“闪电”不断。我看不见其它村庄人们欢乐的情景,可他们的祝福的火花和我们这儿庆祝的焰火却一齐腾向蓝蓝的天空,普天同庆这欢乐无限的春节。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四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一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仅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齐玩。
元宵到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我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欢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午时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我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五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美丽小城扬州。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大概从腊月二十四左右就要算起了,那时候已经充分感觉新年的脚步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
我们家乡一般腊月二十四这天掸尘,用鸡毛做的掸子将屋里的所有旮旯角落的灰尘都要打扫干净,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帖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送灶王爷上天,禀明今年在我家一年的待遇情况,和我们家的大小事情。记得那时在家给灶王爷上香帖对联要相当严肃的,要诚心诚意的,这样灶王爷才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保我家平安。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别人一来,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我们打牌,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
第二天早上,我们兄妹几个都会起得很早,去放自来水,也叫抢财神水,谁第一个抢到谁今年就会行大运。然后开大门,看见木材,要说发财,讨得吉利,看见芝麻要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好运。然后放鞭炮,拿吉礼。就是每人一个托盘,托盘里有一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一个桔子,寓意运气好,一条糕,寓意甜甜蜜蜜,一个红包,寓意红红火火。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六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清明,与以往不同,不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而是天公做美,阳光灿烂;不再是点香、烧纸、燃鞭炮,而是文明的祭祀,绿色的祭祀。
今年的清明节,我跟爸爸、妈妈并没有像去年一样,带上纸钱、蜡烛、鞭炮等东西,只买了几束白色的鲜花和几棵小柏树。今天的天气格外好。到处春意盎然,小草绿油油的,许多不知名儿的小野花开得正旺。我们找到太公、太婆的墓,磕了三个头,我们怀着哀伤的心情把鲜花放在太公和太婆的墓前。看着去世的太公、太婆的墓碑,我和妈妈就有点伤感。我妈妈对太公、太婆说:“要保佑我们一家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保佑我家淇淇考个好成绩。”爸爸告诉我,太公是个慈祥的人,太婆是个心地特别善良的人。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太公和太婆:我已经长大了,念五年级了,太公、太婆,你们现在要是还活着,那有多好啊!
接着,我和爸爸动起手来,准备给太公、太婆墓前种上两棵小柏树。种完树,我环视四周,看见周围的人都在忙,有的在虔诚的跪拜,有的在插花,还有的在种树。
看着这个,我就想起了去年的清明节,爸爸说我已长大了,该参加家族的扫墓活动了,那可是我第一次参加扫墓活动,我有些兴奋,也有点紧张。整个过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坟墓前烧纸。记得那时侯,纸烧起来,黑色的烟不停地向上窜,风一吹,迷得我的眼睛都睁不开来,有的时候还把烧出来的灰吹的满天飞。烧完之后,在地上留下了那一滩所谓“冥币”的黑灰。其实烧纸很不文明,对环境是一大污染。烧纸的黑烟把蓝蓝的天都遮起来,天就变得阴沉沉的,我们人的心情也变得郁郁寡欢。再者说,难道烧纸那逝去的人就可以真的收到“钱币”吗?回家后,我把我的想法和爸爸一说,没想到他也赞同我的看法。回家后,爸妈和家族的叔叔伯伯们一合议,就做出了新的决定:以后清明采用文明祭祀,不烧纸,不燃鞭炮,改为锄草、插鲜花和种树。
现在,许多人都用黄色的花或白色的花代替烧纸,这是明智之选!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嘛!扫完墓,我们准备回家。临走时,我掉转头,看见那束白花,在灰色的坟墓前是那样的明显,低着头好像在默哀呢。
在走出公墓的路上,我在众多坟墓前没有看见一点烧纸流下的痕迹,但明显,他们是来扫过墓的——因为墓前有一束鲜花。既表达了感恩之情,又体现了“低碳清明、绿色环保”的新风尚,这样的清明节,真好!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七
我家在濮阳,在濮阳有许多的习俗。例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
在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齐,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大人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人们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我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关于对联还有一个来历: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之后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氛围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女同志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老人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我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期望自我能走好运。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人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朋友“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可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八
我的家乡有很多节日习俗,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如春节舞狮、舞龙、放鞭炮,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清明节祭祖、踏青……这些跟其他地方并无多大差别,而有几个我要跟大家讲讲。
或许大家并没有猜到了我的家乡,没关系。我觉得习俗必须是要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性质,节日是大家都过的,而习俗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习惯、风俗,是具有特殊性的。
社日是我的家乡特殊节日之一它包括了春社和秋社,人们常常凑钱在社庙里举行祭神仪式,杀猪煮肉,就地分食,而吃不完的肉就带回家供神。
牛王诞是个蛮有趣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传说是牛王的诞辰,所以称为牛王诞。而这一天村民们不能驱使牛去干活,让牛好好休息。还要在牛栏门口供奉牛,大人们则嘱咐小孩们爱护耕牛。牛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威严的动物啊!
而“三月三”是属于壮族人民的节日,但不身为壮族的大部分人在我们这个地区也和他们一样过这个习俗。
说起我们“三月三”习俗的来历,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两件事——一,“三月三”是指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二,传说它与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的日子相同,且又同盘古的诞辰时间一样。虽然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此有意义的一天,活动当然多种多样了。俗话说得好:最香不比五色饭,最美不过三月三!这五色饭即为五色糯米饭,里面有紫、黄、黑、白、红五种颜色的米饭,把他们蒸好舀出来时会散发古朴而醇香的气味,五谷杂粮一般的味道,极吊人胃口。
三月三的双人对歌也是极常见的,我们家乡人有唱山歌的传统,经过我的调查与生活经验,我发现除了日常生活中、娱乐、劳作等自歌或对歌,还形成了歌圩(就是对歌的专门时间,村民常常会聚在一起对歌庆祝),他们唱的歌都是一些古朴的民谣,很具有年代感。
每到三月三,无论宅在家里还是出街游玩,都会时不时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气势磅礴、震耳欲聋。他们的鼓声和铜锣搅拌在一起有条不紊,还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前排的人们舞着狮头,后面的人负责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家乡的三月三热闹得像过某一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一样,它不像春节那样更加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反而只是小小地庆祝这个节日,常常过了三月三跟没过并无多大差别。
家乡的习俗让游子们都想回去,脱下繁忙的包袱,与他们最亲爱的家人们一起庆祝,一起欢笑。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十九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家乡,每个家乡也有各不相同的节日习俗,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如:中秋、端午、清明、国庆、春节等……说到春节,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按照老河口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老人们经常说:“腊八要喝腊八粥,不喝一年就要冻耳冷手。”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根据每个人自己的口味来熬的。腊八粥是用八种不同食物组成的。如我家就是用面条、绿豆、大米、肉丁、土豆丁、黄豆、花生、萝卜丁放在一起煮成的粥,乱七八糟的一大锅,不过很好吃的。除此之外,还要泡醋蒜瓣,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做配菜,因为在我的家乡,过年时家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饺子。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碌。他们正准备着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好在过年时彰显出辞旧迎新的喜气洋洋。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迎春的一个礼节,各家都忙着打扫屋子。
转眼到了除夕。除夕可真热闹,家家飘散着鸡鸭鱼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漂亮的新装,门前贴着倒着的“福”字,代表着福到了的意思,门前也贴着红红的对联。除夕家家都有放鞭炮、吃团年饭、看春节联欢晚会什么的。这一夜,外面的夜空是炫亮、彩色的。一会儿哪一家门外放个“蝴蝶仙子”,一只小小的纸蝴蝶带着银白色的尾巴,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落下;一会儿这家放一个“冲天炮”,火芯冲上天空,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我自己放了一个“银色喷泉”,一点点银色火芯从圆锥桶里慢慢喷出,随后越喷越多,越喷越高,短暂而美丽,如真的银色喷泉一般,涓涓细流,绚丽多彩。到了深夜12点,还要放一大挂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
初一早上还要穿起新衣,放一挂大鞭。初一断然没有除夕的热闹非凡,却也不那么平静,大家都忙着去给长辈、亲戚们拜年。
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光景依如初一,崭新而又快乐。
元宵上市,又一个节日高潮到来了,元宵节条条大路,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卖灯笼、放烟花的人们。各式各样的花灯都很漂亮,有动物外形的,有五棱柱旋转的,还有的边旋转边发出优美歌声,真是各具特色。
当然,元宵节这一天还要吃汤圆,这才能保证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内团团圆圆。
元宵节过罢,也同时暗示着忙碌的新一年即将真正开始。
一眨眼,昔日的美好时光已过去了,大人们又开始上班忙碌起来,小孩子也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这就是我家乡最重要的习俗——春节,很热闹、和谐、美满吧?请您有时间了也来我的家乡做做客,和我们一起分享家乡的幸福快乐吧!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二十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之后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能够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此刻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此刻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我写的,别人一来,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自我好不得意。所以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我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齐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向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我们打牌,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二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向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家乡习俗的小学生篇二十一
哦!过年喽!你猜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今天是除夕啊!
我高兴地拿出火箭炮,迫不及待地点燃,只听见砰的一声,炮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正当我疑惑不解时,突然头顶上噼噼啪啪的吓我一大跳。啊!原来是鞭炮啊!虚惊一场!终于到激动人心的时刻了,只见哥哥拿出一个大三角,用打火机一点,那大三角喷出了五颜六色的火星,正当我们以为它快熄灭时,突然,天空又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烟花。哇!好美啊!姐姐不禁叫了起来。
你们知道这天为什么叫除夕吗?而且还要放炮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从前,山上有个怪物,叫做夕,夕无恶不作,每到新年的前夕,就下山吃动物吃人,谁见了它都吓的魂飞魄散,人们恨之入骨,却又无能为力。后来,有个神仙告诉人们吓跑夕的方法。第二年,当夕再下山时,突然发现大量的火光,夕惊慌失措,这时,到处都响起了爆竹声,夕更是惊恐万状,立刻拔腿逃跑,从此,夕再也没有来害人了。
当然,我的家乡过年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吃饺子,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的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幸运;还拜年,每拜一次年,我立刻就变成了大富翁;还有吃团圆饭。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包含着炎黄子孙浓浓的情感。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_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爸爸说,我们是客家人,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客家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老家村里的乡亲会聚在一个庙堂里,祈求新的一年里众人平安的话语。
在老家过年,是我感到最好玩的时候了。看着大家团聚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大家在烟雾环绕的庙堂里,听着长辈们祈求平安的声音,看着庙堂的昏暗光线,有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上完香后,准备放鞭炮的时候,我赶紧捂上耳朵,跟一群小孩跑出庙堂,准备看放鞭炮。大人们把鞭炮铺好后,大伯拿起火机,往点火线上一点,不一会,漫天都是一片红红的颜色,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鞭炮放完后,一些胆大的孩子,回家拿了香,等鞭炮上的烟散了,就在其中寻觅没有点完的鞭炮,拿着香触碰了引线,也来不及看到底有没有点着就跳开背过去,听着后面一声爆响,真是惊心动魄啊。
过年时去别人家串门总是很让人高兴的,叔公叔婆一个个叫着,红包那个多呀,收的我那个心花怒放啊。
过年的放烟花也总是让人兴奋的,放一种叫冲天炮的烟花时只有我一个人把它们插在沙堆上玩,我一个人点火速度不够快跑去找哥哥姐姐他们一起点,但是他们都不敢,玩完烟花后他们还一个劲地夸我胆子大。
过年的饭菜丰盛得能让人口水流成河,桌上可谓是山珍海味样样俱全呢,五彩缤纷,色香味俱全,在这里呆上几天,吃上几天就胖了好几圈。
关于客家过年的习俗其实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如果想了解,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30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