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某本书籍、文章或其他文学作品后,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受的一种记录和表达,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读作品,还可以促使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成长。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评论和评价,也可以是作者触发的思考和启示。写读后感前,我们可以先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理解书籍和写作有所帮助。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二
读完《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我心中充满自豪与怨恨,文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企图侵占宛平城。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卢沟桥。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名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宛平城扑来。”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接着,我又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这一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中国守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听到我军那荡气回肠的杀喊声,仿佛看到了那哭爹喊娘的狼狈样,我此时无比自豪。同时,也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天下兴亡,是我自己的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自己的责任。
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我们一定有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中国的新历史。让我们重温历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美好,我们要时刻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四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五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想占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而引起的1937年7月7日的战争,又称“七七事变”。
那天夜里,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向卢沟桥摸来,随后中国军官发现了敌情,就向日军要口令,日军不知道口令,就向中国军官吼了几句,中国军官当即严词拒绝。
然后日军恼羞成怒,就向中国军官开火,中国军官看到情况后,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中国军官寡不敌众,守桥官兵伤亡很大,只能退守到桥东头的宛平县城来。
可是日军第二天凌晨,就向宛平县城进攻了,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打退了日军,日军吃了亏后,就拉来了大炮,把县城的大门炸开了,然后中国守军端上了刺刀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只见鬼子的头纷纷落下来,只见刀光乱闪,鲜血乱溅,日寇被打得哭爹喊娘。
当天晚上,中国士兵们手握大刀,腰插手榴弹,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中国守兵便与日军展开了激战,日军猝不及防,一个个尸横桥头,随后授军又从敌军后面杀来,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重新回到中国军队手中。
我读完这篇故事后,我想: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一定会打败所有的对手,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六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七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六、板书设计
我军英勇奋战
卢沟桥烽火
敌军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八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有关“。
7、7”事变的资料。有关卢沟桥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艺术班由老师查找)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其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重点是写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第一段:
(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重点段)第三段:
(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别人补充后一部分。)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4、通过看图和学习你都联想到了什么?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有的:蹲坐长吼有的:低头听有的:偎依熟睡有的:藏游戏有的:按淘气(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4)通过看图和学习我们明白卢沟桥的修建是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所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四、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通俗点说就是没事找事。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九
今天,老师教我们第五课的课文《卢沟桥烽火》,《卢沟桥烽火》的大概内容是: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了事端,企图侵占宛平城。
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卢沟桥。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我真想加入到我们的军队中去,同仇敌忾,让我心中的愤怒消除点!接着,我又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日本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这一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中国守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听到我军那荡气回肠的喊杀声,仿佛看到了敌人那哭爹喊娘的狼狈相,我此刻无比的自豪。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读完了《卢沟桥烽火》,我明白了:日军想霸占中国,可被中国军打得鬼哭狼嚎。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十
读了卢沟桥烽火之后,我的感受特别的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依然对日本人有着鄙视的心情。
这篇文章主要讲日本关冰箱侵占我们的全中国,可是不得不经过卢沟桥一代,他们在一个星光黯淡的夜晚,偷偷的向卢沟桥摸来,守桥的官兵发现了敌情,大声喝道:“谁!口令!”日本官兵气势汹汹的说:“我们的士兵失踪了,要来搜查!”中国官兵严词拒绝,日本官兵向卢沟桥开启火来,中国的官兵立即防守,但由于众寡悬殊,战士推到了宛平县城内,第二天晚上,中国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配手榴弹,冲了进去,把他们啥的片甲不留,最后,日本官兵全被灭。可是,日本官兵又想别的地方发起了进攻。中国的官兵多么英勇啊!为了把日本官兵赶出自己的祖国,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老师常常说的一句话。实施其却如此,日本为什么这么容易的就寝站了我们的东北三省?那是因为中国的科技实在是太落后了,日本官兵打哪里,那里就要沦陷,到了最后,红军不得不长征了。中国官兵手里的抢几乎是从日本人手里抢来的。这些为题都说明了一点,中国的科技实在是太差了。但不过,中国官兵的英勇值得我们学习。
记得上一次我和朋友们上房顶,我眼巴巴的看着朋友们一个一个的都上去了,在上面大喊:“你们快看啊!这都能看见我们的学校!”“是呀,看,还有几个人在那里打篮球。”“是呀”!我也学朋友的们,可是都失败了,一次,两次,三次……渐渐的渐渐的,我是去了耐心,自信,可是想到在卢沟桥烽火的中国官兵都不怕死,而我只是把首层破,我终于鼓起了勇气,再试了一次,终于上去了。
到了现在日本人还想侵占我们的钓鱼x,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也一定要坚决反对,绝不能让日本人侵占我们的钓鱼x!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十二
《卢沟桥烽火》是小学语文第12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令我震撼的一篇课文。
打开课文,我瞬时穿越时空的长廊,来到了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中日两国正在激烈地交火,双方死伤惨重。战火中,中国军人手持大刀奋力向敌人砍去;硝烟里,战士紧攥手雷倒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断梁残壁被鲜血染成了红色......中国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歌,用他们的坚强的毅力震撼了我,让我了解了“抛头颅,洒热血”的真谛!
今天,我才真正了解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祖国的今天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想,祖国的未来不管发展得多快,作为接班人的我们,都不能放弃先烈们的精神!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十三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知识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敌我双方表现,激发对侵略者憎恨和对我军民打击侵略者行为的敬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军的崇敬之情。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卢沟桥烽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和课文插图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和观看图片,给学生直觉上感受。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入新课1、听写词语。
咽喉妄图挑衅狼狈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如火如荼。
指名板演反馈讲评矫正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问:卢沟桥事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在不懂处做个记号。
3
引导学生抓住“蚕食”、“魔爪”、“东北三省”、“华北”、“咽喉”等重点词语朗读小结板书:
日寇蚕食,欲占交通要道。
过渡: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二)品读第二段。
浏览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位交流,指名说师摘要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举动关键词语。
体会1937年7月7日深夜敌人我军。
第二天凌晨敌人我军。
当天晚上。
敌人我军。
敌方:全副武装气势汹汹首先我军:喝问严词拒绝还击。
4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小结:可见事件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板书:
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日军:人仰马翻狼狈我军:同仇敌忾举冒。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生通过抓重点词语、句朗读并想象体会日军的残暴以及我军民不怕强敌的英勇气概。
播放录音片段学生边听边想象。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小结板书:
同仇敌忾大举进攻。
当天晚上。
日军:猝不及防抱头鼠窜我军:手握腰佩悄悄。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十四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日寇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看出这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这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都积极从文中找依据,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课文中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而从“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体会日军的可耻下场;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体会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感受中国守军不畏、英勇顽强的精神,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激发与释放。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篇十五
《卢沟桥烽火》是小学语文第12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令我震撼的一篇课文。
打开课文,我瞬时穿越时空的长廊,来到了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中日两国正在激烈地交火,双方死伤惨重。战火中,中国军人手持大刀奋力向敌人砍去;硝烟里,战士紧攥手雷倒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断梁残壁被鲜血染成了红色......中国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歌,用他们的坚强的毅力震撼了我,让我了解了“抛头颅,洒热血”的真谛!
今天,我才真正了解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祖国的今天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想,祖国的未来不管发展得多快,作为接班人的我们,都不能放弃先烈们的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22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