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密切相关。要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要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小编整理了一些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请大家务必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一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自学指导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当堂检测。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二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1课时。
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三、学生问题提出与讨论。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三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找骆驼》。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四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一)导入新课。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五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1、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1)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6)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7)朗读这段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六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七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紧接着结合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自学要完成的两个问题。在汇报交流时体现出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的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八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九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
1、你认为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做什么?(读书,把书读好)
2、学生自由认认真真地读课文。
1、解题:题目中的“这”指___,“我”指___。
2、谁来介绍一下居里夫人。
(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波兰人,在德国工作,发现了镭元素,制造用的,两次获诺贝尔奖等)
3、谁来介绍一下老妇人。
(白发苍苍,坐在轮椅上)
1、文中还有什么东西很重要?(板书:鲜花)
有多少鲜花?板书:一大束。
比较:一大束与一束、一朵
2、形成板书:把一大束鲜花献给。
3、练习:
人们把一大束鲜花献给居里夫人,是因为_______。
读第2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人们对居里夫人的尊敬?
讨论、朗读指导与练习。
4、练习:
居里夫人又把一大束鲜花献给老妇人,是因为______。
读第3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居里夫人对老妇人的尊敬?
讨论、朗读。
5、有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学习第1句“这位老妇人是谁?”
(1)这是什么句?
(2)应该怎么读?朗读练习。
(3)谁在问?
(4)人们为什么这样问?
板书:人们想:________________。
3、居里夫人怎么说?深情什么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居里夫人的话。
4、学习第3句
(1)重点词是哪一个?“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 哪些地方说明“肃然起敬”?
(2)谁对谁肃然起敬?(人们对老妇人和居里夫人)
(3)练习:
全场的人对老妇人肃然起敬,是因为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是因为_________。
5、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1、你觉得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人,她哪一点最值得我们学习?(成名后仍不忘小学老师)
2、你能这样做吗?
3、练习:
(1)今天,你是我小学的老师。
(2)明天,你__是我的老师。
(3)10年后,你__是我的老师。
(4)不管何时何地,你__是我的老师。
完成作业本第4、5、6、7题。
板书: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老妇人 尊敬 居里夫人
鲜花
人们
人们把一大束鲜花献给居里夫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里夫人又把一大束鲜花献给老妇人,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老妇人肃然起敬,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场的人对居里夫人肃然起敬,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你是我的老师。
明天,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10年后,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不管何时何地,你_______是我的老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一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7)朗读这段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二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2、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三、教具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
四、教学设计:
(一)谜语揭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今天出大事儿了!你看,动物法官牛伯伯家门口围着一大群动物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牛伯伯在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评理呢!
生:老师,到底是谁在争论呢?
师:这个呀,老师也不知道啊!不过,牛伯伯给大家出了两则谜语,大家猜一猜就知道了!
课件:谜面1——?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到谁,开口叫妈妈。
谜底——(图片)山羊。
谜面2——?沙漠一只船,船上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呱呱。
谜底——(图片)骆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就是:(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他俩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呢?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两种动物的对比图。(让学生感受骆驼的“高”和羊的“矮”。)。
听两种动物的对话。回答:骆驼和羊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起来了?
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师:两只动物都想要用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是对的,他们分别会怎样去做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看屏幕:
课件(课文图一)。
(骆驼得意洋洋地想:看,我比你强吧!这样的美味你吃得着吗?还跟我比,哼!你比得过吗?认输吧!)。
(羊很不以为然地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服气呢!我会让你明白自己说的是错的!走着瞧!)。
3、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讨论:骆驼为什么要把羊带到这里来?羊为什么不服输?
(骆驼想借自己个儿高的优势来贬低羊。而羊认为个子矮才是优势,所以不服输。)。
5、再齐读课文。
小结:尽管羊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骆驼还是证明了“高比矮好”。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总会证明给你看的,等着瞧!
2、出示课件(课文图二)。
(羊得意地想:进来呀!你那么大个子能进来吗?哈哈……认输吧你!)。
(哼!得意什么!你刚才还不是输了吗?)。
4、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5、讨论:这次,羊为什么要把骆驼带到这里来呢?为什么骆驼也不服气呢?
小结:尽管骆驼也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羊还是证明了“矮比高好”。
四、小结第二、三自然段。
1、这两段的叙述顺序是相同的,都是先写来到什么地方,再写看到什么、分别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最后写对方的态度。
2、出示课件——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骆驼摇了摇头,也不肯认输。
3、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总得有个结果啊!哎——!没办法,他们只好去森林法庭找牛伯伯评理。
想不想去看看结果如何呢?(想!)森林法庭往哪里走啊?你知道吗?(不知道!)。
4、课件:小鸟:“我知道,我知道!小朋友们,跟我来。咱们出发!”
音乐起。课间活动。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仔细观察图画,理解老牛说的话。
1、师:森林法庭到了,来听听牛伯伯是怎么说的吧!
课件——(课文图三)听录音。(理解:长处、短处)。
2、看图观察羊和骆驼的神情,思考:
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以后,会怎么想?(学生回答)。
3、指导朗读牛伯伯的话。
说一说牛伯伯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朗读全文。
(四)表演课本剧。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可真算没有白来这动物法庭,通过羊和骆驼比高矮这件事情,让大家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别人学习,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六)布置作业。
回家把《骆驼和羊》这个故事以及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的道理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一听。
板书:
7.骆驼(图)和羊(图)。
高矮。
伸出围墙的树叶一抬头就吃到吃不着。
(长处)(短处)。
又窄又矮的门钻不进去大模大样。
(短处)(长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先复习《蜜蜂引路》一文,预习本课,进行联系比较学习。
(2)学习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3)在熟读,分角色读文的基础上,学会用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四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2、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观看课文动画。边看边想:他俩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呢?
(三)学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两种动物的对比图。(让学生感受骆驼的“高”和羊的“矮”。)骆驼和羊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起来了?请同学们读课文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
两只动物都想要用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是对的,他们分别会怎样去做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骆驼——得意洋洋,羊——很不以为然。)。
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于是他也做了一件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件,理解老牛说的话。
(2)指导朗读老牛的话。
(3)讨论: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以后,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呢?
(四)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通过羊和骆驼比高矮这件事情,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才能不断的进步!
(六)拓展: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七)作业:课后练习第1题、第2题。
板书:
高矮。
(长处)一抬头,吃到举、扒、伸,吃不着(短处)。
(短处)跪、低、钻,进不去大模大样,走进(长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五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在路上碰见了一位老人,就赶上去问,老人给商人说了那只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骆驼藏在老人那里,其实是老人自己观察到的。
老人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地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才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才知道骆驼驮的是这两样东西;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叶子上有牙齿印,才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我应该学习老人仔细观察,认真留意事物变化的特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六
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只骆驼,他就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说:“你的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还缺一颗牙齿。”丢骆驼的人说:“你是不是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老人说:“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我又看见路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我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他缺一颗牙齿。你应该顺着他的脚印去找。”最后,丢骆驼的人找到了他的骆驼。
这是一篇阿拉伯民间故事。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要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七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八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学写诗句。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内容:选取典型景物。
形式:对仗、押韵。
总结: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最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对仗和押韵更好,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写美了。
3、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出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十九
我读了《找骆驼》,里面写了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商人看见一位老人家在前面走着,商人就走过去问:“老人家,你有没有看见一只骆驮”。老人说:“你说的是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商人说:“不错”。老人又说:“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商人说:“对极了,您知道它往哪儿去了吗?”老人说:“那我就不知道了”。商人生气的说:“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
老人不紧不慢的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商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过去,果然找到了走失了骆驼。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老人观察事物很仔细,他看见地上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他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的牙齿印,几知道骆驼缺了颗牙。而商人没经过思考就冤枉别人,这种行为是错的。我们一定要和老人一样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不要像商人那样,做没经过大脑思考的事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二十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也许这诗真实地反应祥子的生活,只能灰暗,没有明亮。
祥子,一个平凡车夫,充满光明,老实又坚强,有一个简单的梦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车”梦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辛苦了三年,省吃俭用,终于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却因为自己的贪心,连人带车被抢走了。但也许他积德行善太多,老天帮他逃出来了。他又坚定信念,相信祸兮福所倚。
祥子一直保持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心态,相信眼前的生活是光明的。为了“车”梦,他在昼夜与风雨中奔跑。他质朴,执着,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美好的内心。在黑夜拉曹先生回家的路上,不小心翻了车,车坏人伤。他引咎自责,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这是一个多么有责任感与荣誉感的劳动者;在严冬深夜的小茶馆,他看见老马祖孙饥寒难耐,买羊肉包子,给他们充饥,这是一个多么有真诚的关心和深深的同情的劳动者。在他身上充满着光明,让人渴望。
但在那个时代,再明亮的光也会被黑暗所淹没。老天终究没有放过他,祥子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以黯淡惨败告终。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再加上封建愚昧的礼教思想,最终,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走上下坡路,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奸诈、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生活有明,也有暗,只是有时黑暗太久太久,让人无法坚持等到明亮的到来。
在我看来,祥子有比骆驼更艰难的逆境:二十年代黑暗的旧中国;有比骆驼背更起伏的人生:买车三起三落。但他却没有跟骆驼一样,坚持到生命的最后。祥子真的很祥吗?不,他一点也不祥。也许,在我看来,这是幽默风趣的舍予老先生故意的。
《骆驼祥子》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是一个悲惨黑暗的现实世界。祥子既是底层阶级劳动者之一,也代表了整个底层阶级劳动者的现状,他们都想要光明,却都不祥,都在走下坡路,走向绝路、灰暗。这些人物的灰暗凄惨,构成了整个大悲剧的社会,使整个社会的每一角一处都变得黑暗,毫无明亮。这就是祥子生活本来的面目。祥子在与命运的反抗之中,他努力了,坚持了,这是不能否定的,但他却没有拼尽全力,一再的失败、无力,这让他沦为与其他人力车夫一样的地痞无赖。也许他努力坚持到最后,不是像老马头死在街头,而是像刘四爷拥有自己的车厂,名扬一方。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下层劳动者根本就无法决定和反抗自己的命运。祥子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买车梦,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而如今,我们生活在和谐安宁、科技创新的中国,人人平等,社会充满光明。我们一定不能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要时刻将自己与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篇二十一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9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