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6:05:12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实用13篇)
时间:2023-12-09 06:05:12     小编:灵魂曲

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它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背景。教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下是一些经典教案供大家参考。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知道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观察茶叶泡水后有何变化,了解渴茶的好处。

3、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各种甜饮料、干茶叶。

2、录相带、磁带各一。

活动过程:。

1、品尝饮料。

请幼儿谈谈各种饮料的颜色、味道,以及是用什么做成的。

2、幼儿讨论:喝茶有什么好处。

3、幼儿观察比较各种茶叶的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

4、幼儿讨论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5、录像。

讨论:你从录像里看到什么、·知道什么。

6、茶叶泡水后会有哪些变化呢?

7、律动:采茶舞。

活动延伸:

关于茶叶的由来,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请幼儿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助查找资料,下次活动时请小朋友们互相讲讲关于茶叶的故事。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二

1.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感情。

3.学习词”毛茸茸“”蹦蹦跳跳“活动准备:小兔子,多准备些食物。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朋友,大家快来看看这位好朋友是谁(直接出示小兔子)

教师提出问题”小兔子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由交流。

让幼儿观察小兔子的头部和眼睛,提出问题为什么兔子的眼睛是红色,再观察,小兔子的身体让幼儿去触摸小兔子,问幼儿兔子身体是什么颜色,问小朋友摸小兔有什么感觉?学习”毛茸茸“:教师同幼儿一起兔子的外部特征,”小兔子长什么样“。

小兔子都吃什么

1.小兔子的生活习性,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2.实验:

让幼儿喂小兔子,让幼儿拿各种各样的.青菜喂。

3.问幼儿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并学习词蹦蹦跳跳

让幼儿说说喜欢小兔子的理由,教师问喜欢小兔子,那么我们应该为小兔子做点什么?

知识拓展

教师问幼儿,你们除了见过小白兔小朋友们还见过那些小兔子,出示图片给幼儿观察,各自交流。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三

1、认识数字4,理解数字4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进一步理解4以内数之间的量的关系。

教具:数字卡1-4数字卡、4面小旗、4本书

学具:雪花片人手若干

师:现在我们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片,小朋友看看是数字几,数字是几就拍几下手,看看那个小朋友最聪明了。(拍完后说说:数字几,你们拍了几下)

1、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1)小朋友看看老师带什么来了?出示3面小旗,让幼儿说出小旗的总理,并用手指比划出来。

(2)提问

如果再添上一面小旗是几面小旗?再出示1面小旗,引导幼儿说出3添上1是4。

教师将讲述过程,幼儿操作,集体说出结果:3面小旗添上1面小旗是4面小旗。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本书添上1本书是4本书。

(4)、教师将讲述过程,幼儿操作,集体说出结果:3本书添上1本书是5本书。

(5)、教师演示,幼儿集体说说4的形成。

1、拿雪花片(请小朋友拿3个雪花片,看看怎样变成4个雪花片,集体说说操作过程)

2、变手指数量。

1、问:4面旗子、4本书、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它们的数量(圆点、数字)

小结:数字4可以表示4面旗子、4本书。

2、请小朋友找找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四

1.了解花生的组成结构,认识花生的生长过程。

2.学习从内向外有序的观察。

3.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对花生的认识。

1.每组准备一小筐花生。

2.投影仪。

3.花生的生长过程图片(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4.铅笔、记录纸(每人一份)。

5.各类花生制成的食品。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布袋):“我的袋子里有一样东西,我要让你们来摸一摸,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

2.个别幼儿上台隔着布袋摸一摸并说出自己的猜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及理由。

3.教师倒出布袋中的东西证实幼儿的猜测结果。根据幼儿猜测的理由初步印证花生的外部特征。如:硬硬的、麻麻得不光滑。等等。

二、幼儿探索。

(一)探索花生的外部特征。

1.每桌发放一筐花生。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拿到的花生的外型特征。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每人拿出一颗花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先看看花生长的什么模样?”

教师:“花生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教师:“最后我们来闻一闻,花生是什么味道?”

3.教师小节:把幼儿对花生外型的感知进行总结。

4.利用投影仪集体观察。

把幼儿的观察结果对照投影仪上的实物说一遍。花生的外壳颜色是乳白色的,样子像麻花、摸起来麻麻的、不光滑。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都是花生最外面的样子。在花生的硬壳壳里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想知道吗?”

(二)、探索花生的内部特征。

1.教师:“花生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回答)。

“是你猜的,还是你看到的?”

“怎样打开花生?”(幼儿说出自己的方法)。

2.剥开花生。

教师:“用你自己的方法打开花生,并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

3.幼儿剥花生并观察记录。

教师巡视幼儿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

4.幼儿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把幼儿的观察记录放在投影仪上,让其对照自己的'记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5.幼儿在记录方法上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说观察结果时可适度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利用投影仪集体观察花生剥开后的各部分及生长过程。

1.教师对照花生的实物从外向内介绍花生。

2.教师:“花生是生长在哪里的?”(幼儿回答)。

3.教师把花生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利用投影仪向幼儿呈。

现。

教师对照图片向幼儿介绍花生的生长过程。以及根据花生的结果实时的特点,向幼儿介绍花生又叫“落花生”。

1.教师:“人们很聪明,不仅知道花生可以吃,还把花生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美味食品。你知道花生以做什么食品呢”

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看到的、吃到的花生制品。

2.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花生的药用价值。如:花生红皮可治疗贫血、胃不好的人常吃花生可以养胃等等。

五、品尝花生制品。

幼儿边品尝边说出所品尝食品的味道。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幼儿探究为主。探究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幼儿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发展、生长,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本次活动教师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等)自主动脑、动手去探究花生的秘密。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五

1.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通过观察及尝试活动,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

3.每天准时起床、来园、睡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幼儿第二次尝试练习:。

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相应的钟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帮助幼儿理解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归纳: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延伸活动: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六

认识荷花的外形特征,知道荷花在夏季开放,欣赏荷花的美丽。

请家长利用假日带领幼儿到公园欣赏荷花。

1.教师请幼儿说说假日里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好不好看,香不香?引起幼儿对于荷花的兴趣。

2.观察荷花。请幼儿观察图片,说说荷花是什么颜色,花朵像什么?荷叶像什么?

3.教师总结,夏天的时候荷花开了真是好看。

4.观察莲蓬。教师出示莲蓬,告诉幼儿莲子宝宝就藏在莲蓬里,请幼儿来找一找。

――莲蓬像什么?莲子都藏在莲蓬的什么地方?

――尝一尝莲子的味道怎样?

5.教师总结。请幼儿将莲子放在科学区内供大家观察。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摆一摆”、“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过程。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组角、活动角。

三角板和长方形、三角形纸片、塑料小棒、做活动角的硬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创情引题,初步感知。

课件显示:美丽的树林里有一座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构成的小屋。小兔们正在乔迁新居。

师:小朋友们,兔子家的小屋漂亮吗?谁能在小兔的新房上,找到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学生回答后,电脑逐步抽拉出小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其实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一种新的'图形,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自然生成。

(一)欣赏生活中的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课件分别显示:剪刀上面的角、钟表上面的角、红领巾上面的角。

(二)体验角的特征。

1、摆角。

师: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

学生摆完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边摆边说出是如何摆的。

2、摸角。

学生活动:先摸角,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尖尖的、直直的)。

3、认识角。

师:我们把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叫做角的两条边。(师在一个角上标出)同时教学角的写法和读法。

4、判断下面各图是不是角。

5、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除了这些角之外,你还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角呢?现在就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找一找、说一说、看一看哪个小组找得准,找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寻找身边和周围物体上的角。)。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八

花生是幼儿爱吃的食品,“好吃的花生”这一活动,可以幼儿亲自动手剥花生,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自己的能力,体会到一种自我发现的价值。在剥剥、吃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思考、表达,有机融合各领域内容,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空盘若干只、人手一只杯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情景,介绍故事的内容,了解故事捕捉信息。

(1)师:小松鼠给小朋友带来一份礼物。

二、认识花生。

(1)直观形象了解了花生的外部特征。

师: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呀?(一颗花生)。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花生的果实长在哪里吗?(地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花生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花生是白色的,有长的,有短的;摸一摸,表面是不光滑的很粗糙;捏一捏,硬硬的。(观察花生的'颜色、形状,体会摸上去的感受。)。

(2)探索剥花生的方法,及进行剥花生比赛,激发幼儿兴趣。

(3)直观形象了解花生米的外部特征。

师:硬硬的花生壳里面住着花生宝宝,是什么?(花生米)看看,里面住着几个花生宝宝?我们一起来数一下!(宝宝有的多有的少)。

师:那小朋友看看这个花生宝宝它长的什么样子呀?(穿着一件红衣服)。

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

总结:一颗花生外面有硬硬的花生壳,里面的多花生米有的多有的少,白白的花生米穿着一件红衣服。

三、了解花生的吃法。

启发幼儿说出花生可以怎么吃:炒、煮、炸,做成各种花生制品,如:花生酥、花生饼干、花生酱等,边说边一一展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花生,知道了花生的营养丰富,要多吃花生,现在把我们剥的花生,可以送给好朋友吃,也可以送给客人老师吃。

四、品尝花生,交流花生的味道,结束教学活动。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4,理解数字4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进一步理解4以内数之间的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卡1――4数字卡、4面小旗、4本书。

学具:雪花片人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认识数字1、2、3。(拍手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片,小朋友看看是数字几,数字是几就拍几下手,看看那个小朋友最聪明了。(拍完后说说:数字几,你们拍了几下)。

二、学习4的形成。

1、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1)小朋友看看老师带什么来了?出示3面小旗,让幼儿说出小旗的总理,并用手指比划出来。

(2)提问。

如果再添上一面小旗是几面小旗?再出示1面小旗,引导幼儿说出3添上1是4。

教师将讲述过程,幼儿操作,集体说出结果:3面小旗添上1面小旗是4面小旗。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本书添上1本书是4本书。

(4)、教师将讲述过程,幼儿操作,集体说出结果:3本书添上1本书是5本书。

(5)、教师演示,幼儿集体说说4的形成。

三、复习3的形成。

1、拿雪花片(请小朋友拿3个雪花片,看看怎样变成4个雪花片,集体说说操作过程)。

2、变手指数量。

四、初步认识数字。

1、问:4面旗子、4本书、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它们的数量(圆点、数字)。

小结:数字4可以表示4面旗子、4本书。

2、请小朋友找找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五、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十

活动准备:红萝卜、白萝卜图片,萝卜种子若干、小锄头、洒水桶。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看看、说说萝卜。

师:小朋友,看它是谁?

(2)认识萝卜种子。

师:我带来了萝卜种子,你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

2.给萝卜找家,体验种植的乐趣。

(1)师:你们知道怎么给这些萝卜找家?

你还认识这两个农具吗?看我用小锄头做什么?幼:挖泥土。师:我在松土,把大块的泥土敲碎了,种子住在里面才舒服的。师:我又在做什么?幼:扔种子。师:我在撒种子,撒种子的时候要分开来撒,靠的太紧了,萝卜就没有地方长了。现在我在做什么?幼:浇水。师:种子找到了家,要给它们喝点水,这样能快点长大。

(2)师:我们给萝卜找家,要先做什么?幼:松土。师:然后呢?幼:撒种子。师:最后要做什么?幼:给种子浇水。师:现在我们排队出发去种植园啦!

3.带领幼儿种萝卜。

(1)尝试松土。

(2)撒种子。

(3)浇水。

(4)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真能干!萝卜种子刚才告诉我,它们很高兴能有新家,你们松土后,还给我们浇水,我们住得很舒服。谢谢你们,记得每天都要看我们哦。

(幼儿通过初步了解种萝卜的过程,然后自己尝试松土、撒种、浇水,体验到种植活动的.乐趣,同时探索了一种播种的方法。)。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萝卜种子和白萝卜种子。

2.尝试给萝卜种子找家,学习松土、播种和浇水。

3.体验种植活动的乐趣,愿意连续观察自己种的萝卜。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1、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2、认识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3、培养幼儿节约能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小瓶子每人一个,瓶盖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个。

老师:玻璃杯两个,分别装水和牛奶,装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个,瓷扣2个,每人一个盆子。

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水勺,泡沫板。

过程:

1、请幼儿观察水是什么颜色的?并出示牛奶和水请幼儿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知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无色”的字卡。

2、拿两颗瓷扣,分别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较观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请幼儿闻一闻,说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再闻闻水的气味,说说水有没有气味?知道水是无味的,并出示“无味”字卡。

4、实验:水是怎样到桶里的?

6、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7、请幼儿讨论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8、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节约水。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2、认识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3、培养幼儿节约能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小瓶子每人一个,瓶盖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个。

老师:玻璃杯两个,分别装水和牛奶,装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个,瓷扣2个,每人一个盆子。

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水勺,泡沫板。

过程:

1、请幼儿观察水是什么颜色的?并出示牛奶和水请幼儿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知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无色”的字卡。

2、拿两颗瓷扣,分别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较观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请幼儿闻一闻,说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再闻闻水的气味,说说水有没有气味?知道水是无味的,并出示“无味”字卡。

4、实验:

水是怎样到桶里的?

老师把杯子里的和盆里的水分别水倒另一个盆里,并问幼儿水怎么到另一个盆里的?象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瀑布一样,流到另一个盆里)。

总结:

水是流到盆里的,出示“可流动的液体”。

总结:

水装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并出示“无形”的字卡。

6、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7、请幼儿讨论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8、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节约水。

9,游戏运水.

认识电子琴活动教案篇十三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

2、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二、活动准备: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三、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简单介绍记录表。

2、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儿讲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让幼儿或教师进行演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862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