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深度、有触动力的读后感呢?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一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中计,就派主力袭击白马,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从近代来看,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二
道理:要捉住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周瑜采用部属黄盖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的兵力大北曹军八十万雄师的故事。这是我国战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在此次的战争中,我学到了黄盖身上了几个优点,一是正确估计了双方气力,利用对方的不足,发扬了自己的优点,采纳火船攻击的方式对付曹军。
二是利用了天时地利上下团结,假意投靠曹操。商定在起风的黑夜,筹办了20条大火船,像箭一样冲入了曹军水寨。
第三考虑周密,筹办工作安排有序。还知道利用曹操狐疑重的这个致命弱点,用信来表达"投降",而不是亲自去告诉曹操,让曹操消除了有阴谋的想法;带兵士和粮草去"投降",就是为了暗示自己投降的"诚意",让曹操对自己更加信托,从而轻易地带上火种实行火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捉住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三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粮草是否充足,士气是否高昂,军队人数的多少,地理环境的优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帅能力的强弱。
许攸是袁绍的一位很好的谋士。一日,曹军的粮草吃完了,曹操写信并派人去许昌催督粮草。不料这封信落入许攸之手,他十分欣喜,急忙拿信来见袁绍。袁绍却不以为然,说曹操诡计多端,怕这信中有假,竟不听许攸建议。还说许攸和曹操是同窗,这次和曹操里应外合来算计他。许攸一气之下离开了袁绍,去投奔曹操。
当许攸来到曹营的时候,曹操正在睡午觉。曹操忽然听到帐外许攸的喊声,知道许攸来投。曹操非常高兴,急忙起身出帐相迎。由于走得太急,以至于连鞋子也没有来得及穿,就迎了出来。这令许攸大为感动,便帮助曹操出谋策划,终于打败了袁绍。
袁绍轻贤漫才,刚愎自用;曹操尊贤重士,求贤若渴。袁绍虽兵多粮足,手下谋士如云,而他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处事不当,以至于处处失误。曹操虽兵稀粮少,但他能明辨是非,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手下人心团结,军心稳定,往往能化险为夷,事事主动。因此官渡之战,在决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争事例,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如赤壁大战,孙刘联合总共不过十几万人,却大败曹军八十三万人。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统帅能力的强弱,其中包括他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四
公元197-2,曹操统一了北方,遂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攻东吴消灭刘备,孙刘联军不过五万,军事上处于劣势。曹军进驻赤壁,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军不习惯水战,加之曹操骄慢不得人心,庞统故意叫曹操把船用铁索连在一起,铺上木板,黄盖便用“苦肉计”诈降曹操,然后乘机火攻曹操水师,大破曹军。
我认为孙刘两家之所以能破曹,是因为孙刘两家善用计谋,以少胜多,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战斗的结果。
在赤壁大战中,有人说孔明功劳大,因为他草船借箭并预测三天后有东南风,为东吴破曹立下了很大战功;有人说,黄盖的功劳大,是他用苦肉计骗得曹操上当,为破曹,他做出很大牺牲;有人说赤壁大战不能没有庞统的连环计,所以庞统功劳大……我认为谁都很重要,不必争论功劳大小。
曹军八十万有余,孙刘联军却不过五万,孙刘联军却能破敌。所以做什么事都要用脑袋,不可强攻硬拼,要靠智谋,比如:我们下象棋,不能一味横冲直撞,要想办法吃掉别人的“将”。特别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不能硬拼,要用计谋赢敌,智慧战胜力量。
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说明同心协力能成大事,比如:我们学校拔河比赛,有的人身材较小,出的力少一些,有的人身材大,出的力也大一些,但不能说身材小的人功劳小,就算你高大威猛,你一个人也不能拔赢对方的整支队伍。
我们应该学习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还有东吴黄盖舍身为国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五
《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要数官渡之战:东汉末年,袁绍率领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官渡摆开了阵势。此时,袁绍号称有十万大军,而曹操人马很少,力量对比悬殊。经过几次交战,袁绍不仅没占上风,反而损失了几员大将。袁绍气急败坏,要与曹操决一死战。谋士沮授劝袁绍与曹操开展持久战。因曹操兵少而粮草将尽,人心惶惶,在接下来的战役中,曹操败下阵来,不少百姓都纷纷投奔袁绍。曹操正焦急万分之时,听说许攸前来投奔,高兴地赤脚相迎。最终曹操听从了许攸烧毁敌人的粮草的建议,把袁军全面击溃,缴获了大量的粮草与辎重,并占领了大片的领土。
读完官渡之战,我对替解决曹操燃眉之急的许攸肃然起敬,也对曹操在人马匮乏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打败拥有十万大军的袁绍由衷的敬佩。也让我明白: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不能不战而退。要知道,再强大的敌人,也会有破绽,也会有致命的弱点。在危险面前,我们不应该手忙脚乱,乱了方寸。应该要沉着冷静,安静的思考破敌地方法。想到这里,想着南宋君臣不战而退,苟且偷安的行径感到厌恶。这充分显示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无能。正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因此,我们要像许攸一般,拥有超凡的智慧。在强敌面前不服输的精神。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六
我很喜欢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前几天读了《赤壁之战》,现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的感想。
首先,我认为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曹操战胜袁绍得了60万大军,所以骄傲自大;
二、曹操想统一天下,求胜心切,日行三百里,部队的士兵很疲惫;
三、曹操的部队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而周瑜的部队精通水战。
其次,周瑜只有十万人马,如何战胜曹操的百万大军呢?周瑜联合刘备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第一、黄盖假装不满周瑜,被周瑜打了50军棍,黄盖投降曹操;
第二、周瑜用计让曹操错杀了熟悉水战的降将蔡冒、张允;
第三、庞统诈降曹操献计把军中大小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解决北方军队水土不服、常常晕船的问题。
最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登坛做法,借来东风,黄盖率船诈降曹操并引火冲向曹营,火烧曹营,曹操大败。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七
冬季,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准备把灵柩送往曲沃停放。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发出声音像牛叫一般。卜偃让大夫们都向着棺材跪拜,说:“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拦击它,一定大获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
报告。
说:“郑国人让我掌管我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派军队前来,他们的国都都是可以到手的。”秦穆公向蹇叔请教。蹇叔说:“让军队辛辛苦苦去偷袭远方的国家,这是我没有听说过的。军队辛苦劳累而气力衰竭,远国的君主又有了防范,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也一定知道。军队辛辛苦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产生怨恨的念头。而且行军千里,谁还不知道?”秦穆公拒绝蹇叔的意见。穆公召见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可是看不到他们回来了!”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抵御我军一定是在殽这个地方,这里有两座大山。它南面的大山,是夏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大山,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的中间,我在那里收捡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就此向东进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经过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边的士兵脱去头盔下车,但马上又跳上车去的共有三百辆战车的士兵。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这种情形,对周天子说:“秦军轻狂而无礼,一定要打败仗。轻狂就缺少谋略,无礼就粗心大意。深入险地却粗心大意,又不会出谋划策,能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要到周地去做买卖,遇到了秦军。他先送去四张熟牛皮,要用十二头犒劳秦军,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大夫们将要行军来到敝国,让我冒昧犒劳您的部下。不富裕的敝国,作为您部下的久留之地,要是住下来,我们就准备一天的食用给养;要是离开,我们就准备一夜的安全保卫。”一面又派了接力快马向郑国。
报告。
消息。
郑穆公叫人侦察杞子等人住的宾馆,原来他们已经捆扎行装,磨利兵器,喂饮战马。穆公派皇武子请他们离开,说:“各位大夫在敝国逗留久了,因此敝国的干肉、粮食、鲜肉和牲口也耗尽了。各位大夫将要离开了,郑国有个猎场苑囿,正像秦国有个猎场具囿一样,各位大夫猎取那里的麋鹿,也好让敝国休息休息,怎么样?”这样,杞子就逃往齐国,逢孙和扬孙逃往宋国。
孟明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了。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就灭了滑国回去。
晋国的先轸说:“秦国不听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让百姓劳累,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机会。机会不能失去,敌人不能放走。放走敌人,就会生出祸患,违背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攻打秦兵。”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反而去打他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先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国丧而哀伤,反而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秦国就是自己无礼,还有什么恩惠可言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一旦放走敌人,就是几代人的祸患。’我们为后世子孙着想,可以有理由对先君说了吧?”于是发布了起兵的命令,并迅速动员了姜戎的兵力。晋襄公染黑了丧服出征,梁弘替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
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回到晋国。于是染黑了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从这时候开始使用黑色的丧服。
文嬴请求释放孟明等三位大将,说:“他们正是挑拨离间秦晋两国国君的人,我们国君如果把他们抓住,吃他们的肉也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戮,使我们国君的心愿得到满足,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徒。襄公说:“母亲替他们求情,我把他们放了!”先轸非常愤怒,说:“将士出死力才在战场上捉到他们,一个女人匆忙之间就从国都里把他们放走,断送了我们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亡国要不了几天了!”头也不回就吐唾沫。
襄公派了阳处父追赶孟明他们,追到黄河边上,孟明几个已经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战车左边的马,用晋襄公的名义送给孟明。孟明叩首说:“承蒙国君的恩惠,不拿我这被俘之臣来取血祭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罚。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处死,死了也能永垂后世。倘若遵从晋君的好意而赦免我们,三年之后,我将会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了白色的丧服在郊处等待着,向回来的秦国军队哭着说:“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各位受到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呀!”穆公不撤掉孟明的宫,并且说:“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大夫有什么罪呢?况且我也不能因为一次小过失而埋没了你们的大功劳啊!”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八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说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故事。书中通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战事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变幻的历史风云,也刻画了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各路枭雄的鲜明形象。
《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之战的故事。曹操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后,率领大军顺长江东下,攻打刘备,并且写信给东吴的孙权,威胁孙权投降。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孙权,使东吴决定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对峙开战。
曹操的军队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惯行船。为此,曹操下令将战船全部连在一起,使军队可在船上平稳行走、操练。曹操还派手下的谋士蒋干前往东吴探听情况,并伺机策反孙权的主将周瑜。结果蒋干却被周瑜以群英会戏弄,还中了反间计,致使曹操自毁长城,杀了手下两名精通水战的将领。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带领下,确定使用火攻的策略。周瑜和东吴老将黄盖上演了一场苦肉计,再由黄盖诈降骗过了曹操;而诸葛亮不但用草船借箭,还非常神奇地请到了东风。最终孙刘联军借助风势,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则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为什么胜利的却是孙刘联军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曹军不善于打水战,但却到江东地区,与善于水战的东吴军队开战,这本身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暴露自己的弱点。其次,曹操在长坂坡打败刘备之后,自信心爆棚,对孙刘联军过于轻敌,正是骄兵必败。
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注意戒骄戒躁,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迈向成功。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第44至48回,这几回用详细的笔墨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时最精彩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
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准备进攻东吴,加快他一统天下的进度。而处于弱势的孙刘两方却联合起来共同抗曹。蒋干奉命劝降周瑜,反被周瑜设计,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除掉了曹方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使曹军中再也没有懂得水战的将领。老将黄盖舍生取义献上苦肉计,诈降曹操,曹操将降书翻来覆去看了十多次,终于还是相信了黄盖。庞统巧施连环计,利用曹操忧虑曹军晕船、不适应水战的心理,建议曹军将战船用铁环连锁,首尾相连,再铺上木板,即如履平地,免去江中颠簸之不适。在黄盖与曹操约定投降之夜,诸葛亮神机妙算借东风,黄盖带着二十只火船逼近曹军,曹操仍未察觉有诈,还在中军帐中遥望隔江,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读到这里,我不仅为这位一代枭雄感到叹息。距曹军仅二里水面时,终于被大将程昱看出破绽——船又轻又浮,不像是装有粮草的样子!仓促应战,哪还来得及!二十只火船借着风势撞入了曹军的水寨,而曹军的战船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曹军大败,八十万大军仅余几百人。
这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之后,孙刘两方逐步强大起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我一口气读完这几章,遥想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上,多少英雄豪杰斗志斗勇,计中计,谍中谍,真是相当的过瘾!
我认为,孙刘联盟能够获胜,一是因为他们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明白自己的处境,团结起来,以自己的强项,击曹操的弱项。二是孙刘双方拥有诸葛亮、黄盖、赵云、阚泽等人才,有勇有谋,而且他们信任自己的部下,大战在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是他们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一步步将曹操引入圈套中,正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最终一统天下的却是曹操,蜀、吴两国为什么败落?司马氏又为何篡权成功?等我看完这本书再告诉你吧!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十
曹操一心想夺取江南并消灭孙权和刘备一统平原。另一边,孙权则和刘备联合在一起,由周瑜率三万大军驻在赤壁,与曹操的兵相对。曹操不识水性,把所有的军船都连在一起,中间有木板,像一块陆地一样。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名叫黄盖。他看中了曹操把所有的船连在一起这点,献上火攻之计,曹操的船连在一起,不易逃走。最后,诸葛亮算中那天会有东风,配合火攻以三万军大胜曹操八十万大军。曹操只得逃走。
曹操呀你到底为什么会失败?兵力不够吗?八十万和三万的差距,这可不是1加1等于2这么简单的。难道是士气低落吗?想当年你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士气肯定非常高。那到底是因为什么?我猜想:也许是你不识水性,也许是你水土不服,也许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不过,我最相信的还是曹操的生性多疑,不相信别人。因为我也有过亲身经历:
一次,我的钢笔丢了,我就一直怀疑是我同桌拿的,但我的同桌去一直说不是他那的。最后,不欢而散。直到我的钢笔在床底找到,我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相信别人。其实相信别人也是一种美德,不相信别人,就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有例外)我想曹操也后悔当初。
直到现在,文学界中的名人也还在讨论:曹操的失败到底是为什么?是人为?还是天意?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三国归晋,时代结束。其中描写了人物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在精彩的战争中详细的写出了谋略和怎样使用、笼络人才,将一个“活”字在字里行间清楚地显现出来。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火烧赤壁前夕的斗智斗勇和火烧赤壁后,曹操逃跑时的狼狈不堪。
当时曹操掌管了国家大权,文武百官稍有不慎,就会被曹操杀害。曹操也已经灭袁绍、定刘表,没有哪方势力能与之抗衡。而北方人不习水性,所以,盘踞在江东的、利用长江天险保卫自己的.孙权早已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曹操将能调过来的部队全都带走,差不多有一百万。并且曹操自己亲率百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盘踞在江东的孙权,不留任何反抗的余地。
曹操大军来到了江东,曹操派出使者招降吴国,使者却被周瑜斩了。曹操一怒之下倾巢出动,但是北方人根本不会水战,所以,周瑜虽然人少,但是还占了不少便宜。曹操便让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但是夜晚,周瑜看那边火光冲天,便亲自去探探虚实,知道了蔡张二人是水军都督。曹操知道后,又气又恼,蒋干看自己是周瑜的故友,便自告奋勇的去劝降周瑜。但是蒋干既没有劝成周瑜还中计,误把假书信当成真情报,将蔡张二人当成叛军,被曹军斩了。蔡张二人刚被斩,曹操便知中计。看这计不成用那计——诈降。(读后感)于是,派蔡和、蔡中二人假意投降于东吴。周瑜知道后,便跟黄盖一起使苦肉计。阚泽知是苦肉计,便帮黄盖送诈降书,骗了曹操。阚泽还去甘宁营里,帮助甘宁诈降,又骗过曹操。最后,庞统的连环计,孔明的借东风,使曹军的士兵活活的烧死在船上。
曹操逃窜时,还说什么孔明没他聪明。结果,先被赵子龙拦截,又被张飞厮杀,最后华容道被关羽用义气放走。曹操带着二十余骑狼狈地逃走了。
我觉得周瑜和孔明太聪明了,周瑜能料到蒋干会翻假书信,并和黄盖使苦肉计。孔明能借东风,并且要不是被关羽放走,孔明设的埋伏绝对让曹于此地。阚泽也跟黄盖、甘宁配合默契,成功骗过曹操。曹操虽是一代奸雄,虽然有勇有谋,但是主要靠的还是运气、福气。
我长大以后也要像周瑜和孔明那样,有着机智的头脑和神奇的计策。不像曹操那样,骄傲自满。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十二
国庆期间,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心中有很多的感慨。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进而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试想曹操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
秦晋殽之战读后感篇十三
周瑜和诸葛亮是全剧最主要人物,周瑜是第一男主角。吴宇森的《赤壁》试图超越《三国演义》,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周瑜是第一功臣,并且年纪比诸葛亮大,只是后来在演义中由于罗贯中“拥刘”的写作立场,才将功劳全都摊在诸葛亮身上。并且在演义中将诸葛亮塑造成神仙似的人物,长髯飘飘,羽扇纶巾,把周郎塑造成嫉贤妒能的白面后生。
从吴导演最初的设定,由周润发和梁朝伟分饰周瑜和诸葛亮,后来发哥退出改由梁朝伟饰周瑜来看,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小乔有戏。花那么多银子请来林志玲大概是要渲染周瑜的感情戏,这是一个卖点,周郎和小乔是历史上羡煞旁人的情侣。
剧中大概会让美貌与智慧兼得的小乔来启发周瑜的计谋,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孙权的寡嫂、孙策的妻子大乔也由林志玲扮演,大概戏份不会太多,只意在表现林志玲有分饰两角的表演能力,此外无他。孙尚香在赤壁之战期间就与刘备有情义,非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后才因“周郎妙计安天下”认识刘备,误打误撞成就与刘皇叔的婚姻,但戏份也不会太多。
剧中赤壁期间刘备与孙尚香的感情戏大概是在赵云的掩护下得以实施。大小乔的作用还表现在曹操的感情戏上。——这充分说明《赤壁》是战争大片之外的感情大戏。曹操的感情戏大概表现为觊觎大小乔的美貌上,然后铜雀台横槊赋诗,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与历史上的许多战事由美貌女人引发一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4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