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2:10:02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实用14篇)
时间:2023-12-08 12:10:02     小编:紫衣梦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历、成果等进行回顾和归纳的方式。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一

摘要: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如此下来,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渐减弱,习惯依葫芦画瓢,直至这种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美术教学应强调以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展为核心,促使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教育主要是技能型的专业性教育,注重技能教育,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对幼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局限,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以后的幼儿教育能力。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努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作为学生,我们要求他们不模仿、抄袭、独立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这便是他们创造力的基本体现。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想象是美术的主要特征,不管是欣赏课、绘画课还是手工制作课,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的同时,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欣赏到了艺术的美,而且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树立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作用不在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甚至可以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课上应多设疑点,让学生反复质疑,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教师本身所具备的那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身上天性的创新创造的唤醒。

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原料,思维加工的素材,创造常是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学习多样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开发大脑,而且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赋予艺术新的活力。与美术相关的姐妹学科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创造。因此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对话、交叉、融合,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尝试用一些优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创作。

三、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创新。若使每个学生完成一样的作品,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指导。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四、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美术课上老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的垂头丧气。本来具有情趣、表现自由的美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更加厌学。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多媒体、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组织一次讨论,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也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如在美术《油画棒技法》中,我在网上收集油画棒幼儿教学视频,在上课放映时,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我乘机联系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讲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

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新能力。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写生、看画展等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美术教学的独特性是不可代替的: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美术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良好的基础,将对他们一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刘爽单位:丹东市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通顺主编.《中国美术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二

20世纪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较深刻的指出了“美育”具有净化人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的特点。新课标也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是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由于社会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巨大挑战。目前美育的困境既与社会文化有关,又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分不开,学校美育收到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干扰,中小学教师在一个学期中苦口婆心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可以在一个假期中丧失殆尽,辛辛苦苦几年所达到的效果抵不过考学的思想波动,学校美育在学校中受到智育的排挤,而所谓的智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考试和升学率,相形之下,美育变得可有可无,在教学上得不到保证,加上美育的目的内容弄不明确,一般偏重于初步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人文导向目标感不强烈,加上美育形式偏于陈旧、落后和单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够,严重影响到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所以审美教育是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中学里,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美术里寻找到表现的乐趣,就是一种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途径。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了解人类的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都是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美术。

最后我想说的是,培养美术醒悟并将美术列入教学必备的学科目标,意义是积极地。倘若一个学生在学习美术后不是对美术兴趣浓厚,而是越来越厌恶美术,我们的美术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所以在培养学生中,一定要根据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要求,一步步有意识的将美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并且让美术对其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三

摘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实现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适应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学前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课堂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对创造力的魅力进行感受和体会。学前解读那的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本文对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

现阶段,学前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中的焦点内容,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做好学生的美术课程教育,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是美术教学中新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美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绘画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教育仅仅是让学生对绘画的基础和绘画能力进行学习和掌握,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美术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美和文化进行了解,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传统的标准是像或者不像,不利于学生天赋的发挥和想象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开发,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着不同的事物,学生有着的不同的潜在创造能力。通过美术教学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扩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或者能够,促进学生联想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促使学生创造更好的美术作品。

美术是一门灵活性的艺术学科,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能够被传授的,是在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接触逐渐培养出来的。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情景的还原、在线,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情景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开发和培养。例如,在动物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对动物日常的形态进行表演,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针对一些小的动物如兔子、小白鼠等,教师可以把它们带到课堂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创造出更好的美术作品。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大的潜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促进美术教学课程的拓展延伸。

在学前美术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有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在绘画教学中,可以对其进一步细化,设置简笔画、水彩画、线条画等,在绘画的过程中,对绘画题目进行科学的制定,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手工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剪纸、折纸、泥塑艺术、布艺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学以致用;美术欣赏时美术教学中很容易忽视的内容,却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美术欣赏能够促进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审美观念和标准的形成,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开发。

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美术的热爱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才能够发散思维进行更好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意是进行创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传统知识中不断创新,逐渐的探索。例如,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发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课堂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综合性人才在社会中受到关注并且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军生.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18):157.

[2]张书维.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初探[j].大众文艺,,(18):241.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四

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一个自信十足的人,能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在现代社会中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群远比缺乏自信的人群成功的概率要高的多,对于儿童来说从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美术学科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

其他

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缺乏自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怎样

让你的学生真正的获得自信,

上你的美术课呢?除了在平时处处播撒暖人的话语、露出会心的微笑、投去赞许的眼神,更重要的是,你的美术课能让孩子们喜欢。

在感恩节前夕的一节绘画的课上,我让学生在亲手画一幅画并写上感恩词,回家送给他们的父母。一下课一个小女孩儿害羞的跑到我的面前,把她亲手画的画递到我的手上,神秘的说:“等一会儿再看”微笑着跑远了。当我打开那张他亲手绘制的图画时,一串大大小小的字映入我的眼帘“张老师,我很喜欢你,很喜欢画画,谢谢你”,后面有一个大大的笑脸,虽然这幅画画的很粗糙,画的也不是非常的精美,但却是我收到的好的“礼物”。

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了这个腼腆的小女孩儿刚入学时的样子。在第一节绘画课上,

同学

都开心地在画画。她却拿着笔不敢画,我走到她旁边,用手轻抚着她的头:“小同学,你怎么不画画?”我问,她说:“我画不好”,“”她慢慢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你写得字很漂亮,会画圆形吗?”我边鼓励边引导,她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形,我问她这个圆形像

什么

?她说像太阳,我启发她把圆形添画成太阳后又因势利导:你还会画什么形状?她又画出了三角形、方形等,在我的耐心启发下,她把各种形状都添画了出来。由于过分胆怯缺乏自信,使得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听到她的声音。于是在美术课上我经常制造机会请她回答问题。当我给予她回答的肯定“说的真棒”时,她露出了开心的微笑。这学期在小组长选拔时我也请她做临时小组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辅导和鼓励,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慢慢消除了胆怯害怕的心理,克服了她不敢下笔画画,不敢大胆发言的心理障碍。现在这个小女孩儿已经喜欢上画画了,也就有了开头的那幕。

在教育的长河中,我们伸手可触的地方,就是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只有把握住每一个细节,我们教育的田野,才会蓬勃着碧绿的春意,喧腾着

生活

的甜蜜,流淌着生命的魅力。只要我们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收获得将是一张张笑脸。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

学习

、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信心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它不仅关系着学生性格的形成和

成绩

的优劣,甚至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及事业都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假如学习是一艘行进中的船的话,那么兴趣是舵,而自信心则是桨,是学习的动力。下面我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自信心的一点看法。

一、美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发觉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也在学生的作画中体现出来。比如,学生作画时线条断断续续、物体形象简单微小等,都是学生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很多同学本来都是喜欢美术课的,但是由于以前阶段的美术课都被自习课取代,或没有

专业

的老师指导,虽然喜欢却又因为自认为画不好、不会画而疏于画画,在鉴赏课中也就表现缺乏积极性,这些都体现出同学们的自信心严重不足,我相信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必能学好美术课。

二、美术课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学生厌学、不愿学的情况,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而导致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能把该课程学好。通常情况下,在其他学科学生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不敢或极少发言,很少与老师交流,不敢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在美术教学中还不止这些,如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作业总觉得不好,上课害怕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欣赏,下笔时不敢肯定落笔,在老师在旁边时常用手挡住作业或将作业藏起来等等。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1、

赞美

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途径

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自然有增无减,当每个学生完成一幅作业后,想到的必然是希望老师或其他人看到后给予赞美、表扬或肯定。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自信心自然也就得到提高,从而会更加努力去完成下一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让这样一种潜在力量发挥它巨大的作用,使学生保持充沛的学习动力。

2、增加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教育方法

有效的心理暗示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扬长避短,采取可行的方式发展和完善自己。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多方面的指导,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用鼓励语言暗示,像“这张画画得很有创意”“相信你能画好的”等,这些鼓励性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任何一种尝试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第二,用表情暗示。当我们在看学生作品时尽量要保持积极向上的面部表情,如微笑、肯定的目光等,千万不能因为发现学生有画得不好的地方而产生异样的表情,这样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沉重的打击。第三,用行动暗示。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要经常接近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老师是他们的,用和善的行为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而丰富的情感,这会成为他们自信心的心理基础。通过以上方法,不但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紧张,更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是提高自信心的教育手段

对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老师要鼓励学生既可运用大胆肯定、粗犷豪放的线条进行简明概括地勾勒,也可以运用精细柔美、细致如丝的线条去精心描绘;既可以运用绚丽多彩的色调多层次点彩法,也可以运用单纯色块的平涂组合法,分别表现出自己的艺术感受。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变形及拟人的手法去表达对相同主题的不同感受。比如我们在讲速写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学生采用多样的表现方法去画,让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去画,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笔下画出的线条也会有差异,这就得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诸如白描型的或者明暗型的,不一定要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去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这样针对缺乏自信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实践,找准规律,获得感悟和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技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4、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美术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长效途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如参与

校园

黑板报、

班级

手抄报的版面设计与制作,参与学校大型活动(运动会、节日庆典等)宣传画的制作或会场布置等等,多让学生当助理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动手来增强信任感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在创造的时候,是他们表现自我,表达感情,张扬个性的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提高其自信心。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信心是不利于其兴趣的培养及创新思维的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引导它们,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无拘无束、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五

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国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

[1] [2] [3] [4]。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六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活动能力,即个体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与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及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应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敏锐性、突发性等特点,还应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的统一,也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于西方国家流行多年的“头脑风暴法”我们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而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创造性思维的上述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运用挂图、投影、录像及cai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相近、相关及相反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对应激性与适应性的比较,对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作用的比较,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对呆小症与侏儒症的症状及成因的比较,对几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对保护色与警戒色、拟态的比较等等。要培养学生进行归纳、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一题多解、集思广益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个人具有的创造力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序上依赖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和释放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学习探究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爱好,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有助于激发创造性。

例如在进行“性别决定”的教学时,先给学生提供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会积极探索生男生女的奥秘。在学习了教材中关于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的知识后,再回顾女儿村的情况,请学生分析原因,学生考虑到了可能含y染色体的精子失去了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含y染色体的精子丧失了机会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最后教师解释:该女儿村的产生是因为该村附近有个废锌矿,男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锌、镉离子的水,影响了含y染色体精子的运动能力。2、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要有宽容精神,鼓励学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想象和论证。另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测验,要尽量避免评价性,应以诊断性为主。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第斯多惠曾经指出:“就学生学习课业、掌握知识而言,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代替他学习,他必须自己获得一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要有对科学的怀疑精神,赞扬学生的首创性。例如在进行“植物生长素的运输”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有横向运输,又有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指的是生长素从植物的形态上端向形态下端运输的方式。此时,可鼓励学生怀疑:教师讲的一定对吗?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错误尝试,最终得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案。

三、创造性环境的创设。

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思想,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造气氛。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注重引导学生举例,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和主动探索。

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教师在实验课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及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为什么要采用0.3g/ml?用0.1g/ml、0.2g/ml、0.4g/ml或0.5g/ml,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蔗糖进行这一实验?如果用0.7g/ml的尿素溶液、0.1g/ml的硝酸钾溶液、0.5g/ml的酒精溶液进行此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实验课时,给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并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创造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更应该注重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在开发自己的创造性的过程中,就会更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更能鼓励学生创造,并能从中找到培养学生的适宜的创造性方法。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七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的任务中,“创造美”是一个关键词,它是感受美、认识美的目的,是最具显性特点的美育目标。通过美育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方向的一致性。

美具有情感性。审美主体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养的、心态与情绪的种种差别,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就产生了种种区别,决定了表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审美创造的个性化特征。这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把美术课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美术文化是艺术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遍及寰宇,与人类的文明史同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与它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创新实践的伟大成果。学生在了解、学习和继承优秀的美术文化的过程中,必能深刻理解创造、创新实践对美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美术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渗透力,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深刻而又具体的作用难以取代。

中小学学生美术学习的思维特点、实践性和物化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理论研究指出:“所谓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所谓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其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美术课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有一首题画诗写道:“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最简单的因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他以科学家的眼光和语言讲明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道理,也说出了美术实践智能型操作的特点。美术学习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时间、方式和成果鉴定等方面,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

美术学习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高山大川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类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智慧结晶;美好的社会万千物质更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的产物。美术学习所接触的内容无不与汲取大自然造物的营养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创造实践有关,因此美术学习即使对中小学生抑或是学前儿童,也是一种程度不等的接受人类创新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

美术学习具有使知识技能物化性特点,也就是说美术学习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美术作品,因此美术学习离不开工具和材料。美术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为了处理那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包括专用的正规的美术材料,和那些被“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中的多种多样的材料,就要用上数不胜数的造型手段。发现新材料、处理与运用材料、使用工具(包括自制工具和发现替代工具)和艺术造型,离开创造、创新和实践是绝对不可能的。

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由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美术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教学物质材料、学习的思维特点和成果形式等方方面面,保证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能进一步消除专业化倾向的影响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以科。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的如下特点要予以重视和研究。

1、中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起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能以社会价值去衡量和要求他们的创造,产生“这也叫创造?”、“这是什么创新?”之类的怀疑,从而造成教学中把握失度,使师生双方都失去发展创造力的信心。

3、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教师常向学生提出美术创作要求: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是常见现象。教师为此而苦恼,以为方法不当或启发不力。其实,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作,其可能具有的新颖性是主要的,即从他们自身的纵向比较中,他们的作品的确有了“新意”。如某生过去在画背景时只想到画上太阳,而这次有了变化:背景中出现了树林,校园,或是一群小鸟……同别人比较,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他自己却已是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多留心学生个体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的事实证据不胜枚举,无需过多说明。然而须要特别关注另外一种情况,有关调查资料讲:儿童从学前期到小学期随着年龄递增,其创造力骤减的速度十分惊人。美术学习也有这种情况,儿童年龄越长,越不敢画,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有论者分析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若果真如此,“知识的经验”的增多和“规律性”的掌握,反而造成了“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丧失,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但如果说学生会被死记的“知识的经验”和硬灌的“规律性”所束缚,因而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试图“独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缩,倒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只有这样的因果关系,才能使我们有理由去做教学改革的探索,去设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再津津乐道于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摹凤”的“乖孩子”,而应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必需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才能落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方法的有效性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教学充分突出学科特点有密切关系。能作到要求适度,易于被学生接受,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选择教学方法还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通过培养美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引发创造愿望,而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知难而进、百折不回,兴趣不减也是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重要的在于开其心窍,“悟”则精神振奋、思维流畅;授其基本方法,“通”才可求变、得心应手;使其看到美的成果,“成”能增强信心、激励进取。应当明确,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活动本身中去,才能对培养其创新精神有意义,而在美术教学中忘记了培养目标、想博学生一乐的所谓激发兴趣,只会转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实行教学民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美术教学因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更适合在实验、探索、讨论、活动和实际操作中进行,而要采用这些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讨论研究、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鼓励质疑与善于启迪、热情帮助和耐心辅导,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创造才能的发挥。

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改变评价导向。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向创新型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除应制订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外,评价观念更新至为关键。例如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把创造力仅看作是一种智力特征,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造力不与智力正相关,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综合素质正相关。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其探索行为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赞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创新精神就会发扬。再如评价美术学习的“效果”,以往只关注作业如何,并以能模仿的“肖似”为优。由此把学生引导到离开“样子”就不能画画的地步。但以创新教育观评价“效果”,它应该既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程度的“画面效果”、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如此,才能有利学生的发展。

有了深刻的符合规律的认识,“方法”也就在其中了认识的提高在于加强学习,要不断深化认识,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认真学习和勇于实践,是承担起“重点”工作的根本条件。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八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也更加重视,特别是小学的美术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生活有效的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美术教学的改革中,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当前的美术教学改革,从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对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进行了有效分析。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兴趣培养和创新精神萌芽的关键时期,因此,有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推进,小学的美术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实现对学生综合培养和教学的重要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学的改革中,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重要问题。

1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小学的美术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往往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教学的有效性很难把握,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如果兴趣不高,就很难进行教学,导致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教学。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发展,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和结果,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猜字谜等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1]。

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比较低,所以,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导,促进学生的发展[2]。另外,今天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对学生也不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教师要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故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活动,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兴趣培养。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所以,教师要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广泛的涉猎课堂学习之外的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效的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进行知识的拓展,养成学生知识积累的习惯,所以,教学中应该有足够的`重视,让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学生的能力提高有效的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形象化的展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美术教学,在教学中受到了很多局限性,色彩的表现也不到位,所以,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3]。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图画、声音等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更加形象的展现了出来,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另外,多媒体教学也要进行合理使用,不能过多的使用,否则会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影响。5加强实践教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锻炼,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是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和进步。另外,在过一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制作一些贺卡之类的小礼物,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和发展。6结束语小学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十

摘要:美术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调动学生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创新精神;美术教学;美的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我国各时期的名画佳作,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作品欣赏,向学生介绍有关画家的生平事迹、艺苑轶事。如徐悲鸿先生是我国近代负有盛名的爱国主义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许多作品,倾注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他笔下的奔马,扬鬃奋蹄、奔腾飞跃,洋溢着一种不屈不挠、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

一、教师利用练习导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练习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就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导向,把“游戏式”或“悬念式”的练习放在导人课题时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结合《家乡的果树》一课,引导学生画一画“家乡的水果”。学生有的画“家乡的甘蔗”,有的画“家乡的蜜桔”,还有的画“农场大西瓜”……画出了家乡的特色,画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更多的领域里尝试、感受,在他们的观念里形成美术课不只是拿着画笔去画,还可以用一把剪刀、几张彩色纸,撕剪粘贴,便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粘贴画。

二、用艺术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审美教育,是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完美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艺术作品“美”的观点,让学生探视艺术美的真谛,从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更是人类美育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美术教材中中国画部分是以欣赏和临摹为主,我在指导欣赏中由浅入深地揭示中国画美之所在,在指导临摹中让学生品味中国画美的表现。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在表现形式、创造意境和工艺技法等方面凝聚了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反映出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它注重写意传神,讲究线的表现,融诗、画、书、印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情趣成为东方艺术之瑰宝。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更要注重让学生在戏墨弄笔中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感受中国画的美,使之更加热爱祖国文化。

无数山水画、风景画都是自然和艺术美的精妙结合,从小学低年级的风景添画到高年级的临摹和独立写生都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挚爱感情。

在教学中深入发掘教材本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克服纯知识性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我在教《临摹彩陶文样》一课时,就向学生介绍彩陶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告诉学生,彩陶为我国图案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它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审美和物质生产水平,五千年前世界上只有我们的祖先能够创造和烧制出如此精美的彩陶。这样一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改变了他们以前认为是“破瓦罐”的说法,从而由衷地感到中华民族之伟大。这样,同学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较好地完成了临摹作业。

几年来的美术教学实践,反复证明了在美术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较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三、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挥动画笔。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绘画是认识的反映,情感的抒发,生活的再现。”这种反映与再现绝对不是原原本本的事物本身,而是经过孩子心灵的创造,在创造中获得乐趣。看到小鸟时,他们会梦想翱翔于天际;看到小鱼时,他们会渴望与水亲昵;看到蝴蝶时,他们又会希望和它们翩翩起舞……因此,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的创造想象长上翅膀,在格林童话中奔跑,在节日焰火中放飞,让他们创造出一个个更好更动听的故事,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

四、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追求美的教育。

美术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调动学生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愿望。在陶艺课上,我让学生欣赏精美的陶艺作品图片,那些即实用又美观的陶制器皿和工艺品,有的运用了对比与和谐;有的运用了对称与均衡;有的运用了节奏与韵律;还有的运用了多样与统一的形式法则。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启迪,从而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如造型奇特的笔插、美丽的瓶花、可爱的小动物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等,显示出了他们的才能与力量,也获得了自信。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十一

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1] [2]。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十二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在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在艺术教育视野下从多方面着手开展这一审美教育。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鉴赏能力;艺术素质。

从当前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内容看,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忽视了审美教育。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一些高校教师并没有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也没有整合美术作品的意义、内容和形式,这致使美术鉴赏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于此,本文对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

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头,要想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活动,需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把目光投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中获得艺术真味。比如,在随处可见的平面广告、视频广告中,有一些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广告,教师可以多启发大学生,引导他们从中寻找和发现经典。比如,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和《向日葵》以及《蒙娜丽莎》等以多种形式融入了广告画中,不仅赋予了广告画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广告的效益极好。此外,在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生活中的一些绘画作品展、建筑作品、雕塑作品等,让他们进行鉴赏和对比。总之,大学生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便能抓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的事物。

二、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

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时,应选用有生活气息的美术鉴赏作品,也就是选择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大学生鉴赏。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美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大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和折射的社会生活。比如,欣赏油画《开国大典》这一作品时,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这幅油画的喜庆及庄严感,不能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之美。所以,为了让大学生体会这一作品的庄严和喜庆,教师可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帮助大学生理解这一作品所承载的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作品所具备的形式美。事实上,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美术作品类型不同,形式美也有所不同。通常,美术作品可分为建筑作品、工艺作品、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等。而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需让其了解各种作品形式的特点。绘画作品可分为素描、水粉画、油画和国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比如,油画注重质感的浓烈、色彩的丰富和浓厚,而国画则强调用墨韵味以及笔端变化。无论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其明暗、肌理、色彩、构造、点线面等都可以对美术的形式美进行充分表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鉴赏和解读美术作品。另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作品所散发的意蕴。同文学作品一样,美术作品也需对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能将深刻的意蕴美展现出来。美术作品所拥有的内在意蕴,唯有用心欣赏才可真正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和体现的内在意蕴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先让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所处时代的特征,再对美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行鉴赏。比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因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教师可引导大学生领会美术作品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

三、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

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欣赏名家作品,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其抓住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教师在对作品进行介绍时,既要介绍作品主题及作品内涵,还要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对作品进行解读。比如,鉴赏《呐喊》这一美术作品时,由于这幅画视觉刺激性较强,感情极为激烈,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藏的苦闷和孤独等情绪,所以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创作者的身世及其一生的境遇。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的内涵,能使大学生深刻体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在对《掷铁饼者》这一作品进行鉴赏时,虽然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传递着什么精神,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内心感受。对此,教师可对奥运精神的发展以及孕育历程、时代背景进行讲述,让大学生深刻体悟奥运精神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还可以让他们深受启发,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组织美术鉴赏活动时,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主旨,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01).

[2]王鹏.综合性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外经典绘画鉴赏课程设计为例[j].艺术教育,(08).

[3]郭明生.“生本理念”下的大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十三

情感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调整好学生的情感状态,往往能大大改善作文教学效果。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的艺术更多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以“情”驭文,以“情”蓄势,以“情”雕文,最终达到文情并茂。

(一)感情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现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原因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封闭式的,作文内容与生活脱节,重课内轻课外,加上许多教师不让学生的情感自由驰骋,逼他们写千篇一律的应试作文。教师逼作,学生憋写,学生主观上没有作文的积极情感,作文就会成为折磨人的苦差役,学生则会消极应付,生编硬造。这样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文以传情,文以载道。文章是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的情感体验或者理性认知。要写好文章,情感是基础。苏辙说过: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此“气”,就是酝酿在心的情感和理趣。清朝王夫之也说: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就是说,文章没有技巧,而要靠个人内心的意趣。世上真能写文章的人,都是有了长期的情感积蓄,促使其非说非写不可,一旦为某种契机触发了情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并满怀情感地进行写作,不能自止。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材料的贫乏单一,脸谱化、公式化、情感的苍白和空白化,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历史沉疴。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把引导学生思想积淀、情感体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感悟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将假话、空话、套话拒之门外。引导学生如何去感悟人情、人性、感悟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善良、孝心、正义感,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观。

笔者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主题为“我的好朋友”的作文,一开始,笔者从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使用语言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指导,但到落笔时,学生仍然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交作文者寥寥;后来,笔者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把好朋友在学校中的表现向他们的家长汇报。学生都觉得这样的作文有意思,激发了向家长汇报的激情。这样一来,学生都觉得有许多要说的话,产生“情动而辞发”的效果,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二)感情对写作活动起到催化作用。

有情才有文,情动而辞发。著名作家巴金说他自己“不是为了当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所谓“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写作活动中,情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作品莫不是“郁于中而泄于外”,“为情而造文”,为情感促动而写成。,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手写我心,将自己的所看、所感、所说、所做、所想表达出来。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剂,它影响着人的认知,激发推动着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了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就能使被认识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无情为有情,化无生命为有生命。如果没有思想和情感做基础,在描述事物时缺乏人的情感,对所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刻情感体验,作文就会平淡、枯燥、无味,那作文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无缘之木。而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能够观察、活跃思维及大胆想象,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学生作文,才有成功感和创造欲,精神就振奋,就心灵手巧,面对作文题目,就能自觉地集中注意,精心思考,敞开心扉,寻找材料,挖掘储备,选择那些恨得要死或爱得要命的人、事、景、物来写,有时甚至可以达到酣畅淋漓、飞流直下的境地。一位教师曾布置学生写以“幸福”为主题的文章,有个男生非常喜欢足球,就选择了我国足球队在出线的一刹那来写,那时刻他感到无比幸福。全文一气呵成,感情充沛真挚,言之达意,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好文章。由此可见,学生写作情绪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途径有三:

(一)立足生活,引进活水。

生活之水永远是鲜活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既体验”,这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而不是在教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观察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没有这种真切体验,作为一切作文精神底色的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感情、阅读水平、智力技能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思想经历、人生经历、生活空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从多个层面去开拓学生的视野空间,就硬逼着他们去写许多话题,这也许会扭曲学生的心灵,不符合实际,甚至会出现假话、空话、套话、大话等现象,学生作文水平不会真正提高。他们参加实际活动,就有东西可写,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指导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去作文,抓住最感兴趣的某项活动场面及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学生在有了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头脑中储备的表象丰富了,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开拓学生的视野,方式和途径有很多,比如报纸、杂志、政治、自然、社会、影视、新闻节目、小小说、读者、故事会等,也可以是引导学生的视野去触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诚与虚伪的人性体验,心与心的碰撞,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带领学生走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花草虫鱼,走进集贸市场,看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产品,看不同人的菜篮子;欣赏歌曲,感悟意境;留心身边的热点、大事等。总之,即是要把学生的视野伸向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层面,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识天地,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领悟美的情趣,触发作文情感,写作才有话可说,情趣才能有所依附,立意才能深远,才能敞开心扉,表现出不可遏止的创作欲。

(二)激发兴趣,以情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兴趣,触发情感,“以境生情,以情激情”。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如果学生能从厌恶作文转变为喜欢作文,那作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教师一旦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写作时才会文思敏捷,一气呵成,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以情生情的方法,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我要写”的欲望。一位教师在布置作文《我的父亲》之前,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说说自己的父亲。学生身处其中渐渐进入由讨论造成的气氛中,对父亲的记忆和情感也积聚到心头,成为不可不说的话语,情绪高涨,情动而辞发,产生“我要写”的欲望。另外,在讨论中,学生会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一方面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另一方面使得情感的积累更多更深刻。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三)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作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下面学生恹恹欲睡,等到动笔时,学生还是不懂怎样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惘然,无从下笔。这样的作文指导是徒劳的,没有感情的作文指导是苍白无力的。当教师传递出的是冷漠鄙视的情感时,学生会拒绝接受他传递的知识;当教师表现出关爱、信任的态度时,学生会欣然接受并努力记住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情感的融洽为作文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学生就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作文向教师表露,教师也应真诚地给予回应。教师指导作文必须做到耐心、热情、细致、周到,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立意新、选材精、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情感真实等加以肯定,从而达到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青少年学生自尊心很强,喜欢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首肯,鼓励适当,能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习作中的点滴优点,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作文的兴趣与进取心。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实事求是地指出,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言语中肯,态度和蔼。既要让学生认识到习作中的不足,又要保护好他们写作的积极性,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闪耀着情感的光彩,教师的情感是联结作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只有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师,自己胸中燃起一团火,才能点燃全班学生那一片火,才能产生一种感染力、辐射力,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渠道,挖掘深藏于心的写作资源,才会催生文情并茂的佳作,作文教学也因情感的渗透和诱发而获得不朽的生命。

【参考文献】。

[2]孙春城。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点培养论文篇十四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我们如今的高职美术教学,应视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发展重心。高等职业教育的美术教师也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更应该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理念;个性与创新;意识。

一、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思考。

根据目前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来看,各个行业都需要创新,不同岗位工作能力的创新深度不同,为了同学们提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此我们老师可以提前把创新搬上课堂,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容易融入到社会,去建设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当前我们高职教师通过努力挖掘学生个性,才能彰显学生社会就业的丰富性,丰富学生在各行各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如果高职学生没有自身个性的存在,没有自身个性的表现空间,就无法走向社会去创造和实现价值。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大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如今的美术教学,确实应视大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从事美术教育是一门很深、很专业的学问。当前高职专科美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学科,它再不是简单的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提高审美观念和创新的精神的培养,高职美术教师需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

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个别化的趋势,而教育的个别化则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品质,只有每个人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个性,社会才能迸发出丰富而巨大的创造力。作为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美术的独特教育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是我们美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因为美术课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中,美术学科对发展学生个性、强化学生创新品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现今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其中一点就是侧重培养个性品质”这句话更体现了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在高职美术教学中这一点同样重要。高职美术教育不同于研究型的专业美术教育,它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美术教育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征,结合学生基础实际能力查漏补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中要要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实用学生就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作业得到较准确的反馈而对症提高学生能力。课堂作业是美术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物质层面的重要评价依据。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展开的轨迹都会在学生的作业里真实的留下来。无论教师在各环节安排上如何多姿多彩,课堂语言如何生动丰富,但若无法在学生作业上得到真正的落实,便显得其“精彩”内涵的苍白无力。因此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重要标准,是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标准。

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培养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建设开发智力的需要。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有助于当前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对学生适应就业和社会需要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我国的传统教育。

实现教学创新突破,是课堂教学突破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室要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突破高职美术教学创新总结如下:

1.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设立广阔的思维空间。

具体的创新对专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更主要的是在专科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精神,这就需在日常教学氛围中慢慢形成。美术课堂氛围可影响高职学生的绘画情绪,轻松愉悦氛围的高职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所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可在抓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美术课过程中,可留给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创新的力点上发挥极致。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鼓励告知学生大胆创新、猜想、假设,引导他们自己去发挥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出创新的高质量作品。

2.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如果当前高职学生负载着积极的情感,那么挖掘高职学生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教师是关键,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新的教师气焰,教书育人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它是一份承载着太多期望的艰巨责任,这份责任,催促着我们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可以唤醒学生无限的潜能,教师在学生研究上不断进步,学生却能在教师的言行中成长。当我们关闭古老陈旧的信息大门时,开启的就是一扇光芒四射的大门,这扇大门永远向我们大家敞开,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愿意享受成长与进步,新的信息时代能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

作者:万正强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透析基础美术教育》作者:周信达,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6月1日).

[3]《学习与教学》作者:(美)格雷勒(gredle,m.)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0-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213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