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0:01:13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8 10:01:13     小编:念青松

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教案中的评价要科学、客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实用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下载。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一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地方风俗习惯。

2、学习儿歌,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3、尝试仿编儿歌,体验创作的快乐。

经验准备:了解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物质准备:教学课件。

1、谈话交流,回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提问:端午节就要到了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2、结合教学课件欣赏诗歌,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2)根据幼儿的回答,播放相应的课件,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3、结合课件,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提问:为什么这些音听起来很像?

(3)引导幼儿朗诵儿歌,感受作品的节奏感。

提问:第1段儿歌前两句有几个字?最后一句话有几个字?第2段、

第3段呢?这样朗诵起来有神们感觉?

4、引导幼儿有节奏的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5、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尝试仿编儿歌。

端午节。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在园内,我们要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节日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了解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

1.认识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了解“包粽子”典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锻炼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色彩感觉和观察能力;

3.促进亲子互动,增强父母的参与感和责任意识,强化幼儿家庭观念;

4.建设和谐家园,营造愉快的节日氛围,增进师生感情。

2.教学难点: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如何安全使用剪刀、粘贴剪纸等。

1.亲子互动教学法。

2.游戏式学习法。

3.示范-引导教学法。

1.制作五彩纸粽。

教学目标:通过制作五彩纸粽,了解端午节的著名典故“屈原与披麻揽粽子”传说,培养幼儿用手做事情的能力和动手协调能力,提高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和颜色观察能力。

教学步骤:

(1)准备工具和材料:五彩纸、胶水、剪刀、棉线、蜡烛等。

(2)教师示范:教师示范制作五彩纸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手工技巧。

(3)幼儿操作:让幼儿根据教师示范和要求动手制作五彩纸粽。

(4)粘贴彩纸:将五彩纸剪成方形,折叠成三明治状,粘贴贴纸,制作成“粽子”的形状。

(5)绑扎粽子:将制作好的“粽子”用棉线绑扎紧实。

(6)点缀粽子:将制作好的粽子点缀上棉线的美丽花纹和蜡烛的颜色。

2.制作五彩线艾草人。

教学目标:通过制作五彩线艾草人,了解一些端午节的有趣知识,培养幼儿灵敏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1)准备工具和材料:五彩线、艾草、棉线、剪刀等。

(2)教师示范:教师示范制作五彩线艾草人,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手工技巧。

(3)幼儿操作:让幼儿根据教师示范和要求动手制作五彩线艾草人。

(4)用线玩耍:将五彩线通过艾草,将艾草系在线上。

(5)线结:根据幼儿的想象和创意,进行线的结合和固定。

(6)装饰艾草人:将艾草人的头、身体、手、脚等部分装饰成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再在艾草人的胸前,系上三根五彩的线,象征端午节的粽子、龙舟和百草香。

2.准备材料,保证充足数量和质量。

3.安排时间,与家长沟通,开展亲子活动,加强家园联系。

4.组织幼儿积极参加制作活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和创意。

5.对制作过程中情况进行安全检查,视频记录活动过程,方便随时回放和总结。

6.活动结束后,对幼儿和家长进行表扬和评价,分享成功的感悟和经验。

1.通过家长反馈,听取家长对幼儿制作活动的评价和意见。

2.记录活动过程,观察幼儿各项能力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3.组织评优活动,选拔出优秀作品,并在园内展示,鼓励幼儿努力进取。

幼儿园中班端午节美术手工教案,本着让孩子们在开心中获得学习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艺术能力,还促进了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孩子们在亲子互动中学习到端午节的良好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这个美好的活动,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三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幼儿通过参加体验和端午节相关的`知识竞赛、趣味游戏、品尝美食等活动。

2、幼儿进一步丰富对端午节的理解认识,掌握端午节的相关传统活动和习俗。

3、引导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的感情,中班孩子主动关心弟弟妹妹,彼此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与弟弟妹妹一起感受体验,快快乐乐过端午节。

1、师幼共同搜集端午节的资料并布置环境。

2、师幼共同准备端午知识竞答题、龙舟拼图、端午食品头饰等。

3、师幼共同准备才艺展示节目。

4、端午美食。

1、教师将中班孩子和小班孩子先汇合一起,教师先出示粽子,引出端午节的话题。

(1)大班、小班幼儿混合编成以端午食品命名的5~6组,交代活动规则和要求。

(2)你们知道什么是端午节吗?在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四

活动一端午节赛龙舟(语言)。

《端午节赛龙舟》是一个情节生动易于幼儿理解的儿童故事,以端午节的由来为线索,描绘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国尽忠却惨遭陷害而伤心投江,人们借划龙舟、投粽子驱散江中之鱼,保护自己敬爱的英雄。故事形象鲜明,情节耐人寻味。活动中通引导幼儿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幼儿的崇敬之情。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2、能说出人们为什么喜欢屈原,用什么方法保护屈原的身体。

3、对爱国主义屈原产生崇敬之情,萌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

4、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1、和家长一起搜集赛龙舟资料,了解赛龙舟的`传说。

2、教学课件。

1、播放赛龙舟图片,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提问:这是哪个节日的习俗?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2、利用教学课件,采用关键中断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1)故事第1段后提问:每年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做哪些事情?引导幼儿说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2)讲述故事第2段提问:人们为什么喜欢屈原?谗臣为什么要把屈原赶走?他们是怎么做的?楚王又是怎么做的?楚国最后怎么了?引导幼儿理解屈原的伟大成就和精忠报国之心以及楚王听信谗言导致亡国之痛。丰富词汇:谗臣、吞并。

(3)讲述故事第3段提问:屈原为什么伤心?他为什么要投江?引导幼儿理解屈原因报国无门,不愿受丧国之辱而投江。并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感受祖国的强大和生活的幸福。

(4)讲述故事第4段提问:屈原投江后,他的仆人是怎样做的?附近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人们对屈原的敬爱之情和急于寻找屈原的焦急。

(5)讲述故事第4段提问:人们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他们做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人们对屈原的敬爱之情。

3、完整欣赏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屈原的悲壮经历,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4、播放人民代表大会视频,激发幼儿学好本领张大为祖国做贡献的愿望。

小结: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各地人民代表将人们的好建议通过大会反映给国家领导人,然后共同商量出好办法,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学好各种本领,长大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五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活动介绍: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2

(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4)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六

1、体验民俗文化,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喜欢劳动,乐于参加家务。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视频(端午节:如何包粽子)粽叶、细线、已经弄好的粽子馅、安全剪刀、盆子。

1、导入部分。

小朋友:粽子。

小朋友:愿意。

小朋友:可以。

老师:小朋友们真好。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下面来和老师一起一起看一个动画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由来以及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老师:看了动画片,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会吃粽子了吧?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听看。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视频,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们可要帮助老师喔。(放视频)老师:小朋友们,看看那你们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来。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过视频学习及老师的示范,部分幼儿能自己摸索着包出一个大概,对于还不会或者无从下手的幼儿采用同伴帮助及老师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学习,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结束部分老师总结:哇,小朋友们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让老师忍不住要流口水啦。这下老师不用担心没法招呼客人了。谢谢小朋友们。希望大家能度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告诉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吃,并给爸爸妈妈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端午节。

在设计活动的的时候想到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由于自己本身也没有包过粽子,不知道包粽子是难是易。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七

端午节是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幼儿园中班授课教师将设计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学习中感知端午的传统文化风情。

准备工作:

1、教学用品:彩纸、剪刀、胶水、麻绳、彩绸、毛笔、颜料、宣纸、文房四宝、五彩糯米、荷叶、竹叶、等。

2、教学场地:教室和操场等。

3、教材:《端午节》、《屈原》、《艾草》、《粽子》等。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起源和历史背景,明确其节日意义,增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延续。

2、感受和了解端午节传统文化元素,如艾草、龙舟、饮雄黄酒、包粽子等。

3、通过制作粽子、包艾草、绘制端午节图案、赏龙舟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在活动开始前,老师将通过教材、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然后组织孩子们进行有关端午节的知识问答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传统。

活动二:制作艾草装饰品。

端午节中艾草是很重要的一种植物,它具有清香、消炎、驱蚊的功效。老师会向孩子们讲解和展示艾草及其制作方法,并指导孩子们用彩纸和棉签等材料制作艾草装饰品。孩子们在制作中了解更多关于艾草的知识,并锻炼手部协调和创造力。

活动三:包粽子比赛。

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美食之一,老师会与孩子们一起制作粽子,并组织包粽子比赛。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创意,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粽子的馅料和颜色,并用高超的包粽技巧制作出美味的粽子,分享给小伙伴们尝试。

端午节是一个色彩鲜艳的节日,有许多有趣的图案,如龙舟、蒲公英等。老师会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图案的文化内涵,并指导孩子们使用毛笔和颜料在宣纸上绘制端午节图案。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来了解端午节图案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同时锻炼他们的绘画能力和想象力。

活动五:赏龙舟比赛。

赏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老师会向孩子们介绍龙舟赛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在操场上模拟竞赛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端午氛围的浓郁和活力。同时,孩子们还可以在小组或班级之间进行龙舟比赛,唤起孩子们对竞赛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总结:通过上述一系列精彩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和加强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在游戏和互动中享受到端午节的快乐氛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八

1、学习朗诵童谣,感受童谣表现的端午划龙舟的民俗风情和热闹的节庆气氛。

2、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尝试配上打击乐表现划龙舟的欢乐情景。

学习朗诵童谣。

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两种节奏型的结合让孩子们对节奏有些混淆。

提问:哪一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那一项活动最热闹?

人们是怎么划龙舟的?

人们在划龙舟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1、欣赏童谣并讨论。

2、感受童谣的节奏。

3、学习打节奏。

1、配上节奏朗诵童谣。

2、游戏:划龙舟、赛龙舟。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九

活动准备:

1、有条件的话,在墙上张贴有关雕塑艺术品的图片。

2、橡皮泥、节奏明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雕塑游戏。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雕塑家雕塑作品的游戏。老师来扮“雕塑家”,你们每人都是一块“橡皮泥”橡皮泥软软的,可以被人们随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雕塑家”作出塑造状,“橡皮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塑造出各种大树。如身体站直,两只胳膊伸过头顶,两手相交在头的上方,形成一个半圆形树冠,塑造出一棵大树。

——“雕塑家”逐一说出各种物品的名称,如茶壶、桌子、山、房子等,请幼儿一一塑造。

——教师请个别幼儿扮做“雕塑家”,想出要塑造的作品,让其他幼儿表现。

——请幼儿两人合作模仿跷跷板,体验协调行动的必要。

——启发幼儿两两合作,模仿一台机器,协调行动,共同表现出它们“工作”的情况。如吸尘器、洗衣机、推土机等,一个幼儿做机器的一部分,另一个幼儿做另一部分,还可以配上声响效果。

2、即兴表演。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模仿一个物体,请其余幼儿猜猜是什么。

——在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组织幼儿进行“超市”游戏。一至两个幼儿扮演顾客,其余幼儿以较快的速度摆好一件物品的造型,保持不动,教师也参与其中,等待顾客来询问、挑选。当顾客问“你是什么”时,幼儿要立即回答,并尽可能让顾客挑走,被挑走的幼儿就跟随在顾客后面。

活动目标:

1、用身体动作表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提高身体的表达能力。

2、发展对空间、形状的感知。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增强团结意识,传承中华文化。

3.培养惜食节食的好习惯。

4.活动中培养孩子们分类整理、制作环保节礼盒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整理关于端午节的图片、书籍等教具。

2.准备米、糯米、麻绳等材料。

3.打印小龙虾的图案。(可将小龙虾的图案相应缩小,使其适合孩子制作)。

4.准备各类环保材料和小器具。

5.布置环保材料台及教室桌椅。

1.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及介绍端午节的.起源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2.让孩子们跟随老师起立,一起借助拍手打节拍或唱歌《五月五日》,从而增强孩子们对端午节的印象。

3.播放电影《大闹天宫》,引导孩子们了解屈原的故事。

1.制作小龙虾:现在流行在端午节期间制作小龙虾,让孩子们用省略纸成龙虾的第一步尝试制作。

2.制作粽子:制作粽子是一个需要孩子们进行协作的体验,可以让大家分工合作。老师要及时指出如何正确地操作及注意事项。

3.完成各种节礼盒:利用环保材料制作可“食用”的节礼盒。

1.让孩子们观看粽子制作视频,提醒大家在制作粽子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卫生。

2.孩子们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手工作品,由老师带领画一张珍藏的集体纪念照。

3.整理环境,收拾好现场。(注意堆放垃圾及固体废物与环保事宜)。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明白了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惜食节食的好习惯。同时,通过制作环保节礼盒的活动,也注重教育孩子们珍惜资源、环保和分类整理的能力。整个活动体验轻松、富有意义,也有助于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一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看图片、视频、游戏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了解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

二、知道只有讲规则,团结合作才能划好龙舟。

三、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

重点:了解划龙舟这一运动。

难点: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一、划龙舟视频。

二、图片:龙舟、划手、鼓手、掌舵人。

三、纸折的船、塑料门洞。

一、出示纸折的小船,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

2、“你们知道它在哪里行驶吗?”(幼儿回答:河上、海里、水里等)。

3、“你们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船呢?”(幼儿回答:冒烟的木头、轮船、很长很长的船、两层的船等等)。

二、出示图片认识龙舟。

1、教师出示龙舟图片,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师:“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条船,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船吗?”

(2)告诉幼儿图片上船的名字叫龙舟。

2、引导幼儿认识龙舟。

(1)“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长长的、前面有一个龙头、后面还有一个尾、有船桨)。

(2)“你知道它是用来看什么的吗?”(幼儿回答:划船的,比赛的)。

(3)教师小结:每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三、观看视频,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及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及其重要性。

1、教师播放视频,幼儿观看划龙舟比赛。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

(1)师:你们看到船上有哪些人?(幼儿回答:有戴帽子的人,敲鼓的人,还有坐在后面的人等。)。

(2)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敲鼓、在划船)。

3、出示图片进一步认识龙舟上三种人的名称、分工及重要性。

(1)分别出示三张图片,一一介绍龙舟上的三种人,分别叫:鼓手、划手、掌舵人。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龙舟上三种人是做什么的。

教师小结:在龙舟上面,“鼓手”坐在龙头前敲鼓给划船的人发号口令;“划手”听着鼓点拿着船桨划船;“掌舵人”站在船尾拿着舵掌握方向。

(3)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三种人不同的工作。

(4)和幼儿一起谈话,了解各自分工的重要性。

师:“如果有的划手不按照鼓手的节奏来划船,会怎么样呢?”

“划船的时候鼓手敲鼓的节奏忽快忽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如果掌舵的人控制不好方向船会怎么样呢?”

(5)教师小结:在龙舟上有划船的、有敲鼓的人、有掌舵的人,在划龙舟的时候他们需要团结合作各尽其责才能到达终点。

四。游戏体验。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规定做不同的动作。(第一组:拍手第二组:拍膝盖第三组:跺脚)。

2、教师讲游戏规则。

规则:听音乐看教师指挥,该哪组做动作或哪两组做动作,其它组则休息,如有人犯规则音乐重新开始。

3、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4、师幼讨论:

(1)在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我们重新开始了几次,为什么会这样呢?

(2)后来我们是怎样成功的?

五、谈话小结,将规则意识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1、划龙舟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又快又稳到达终点?

2、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怎样做才能完成游戏?

3、小朋友在喝水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4、在玩滑滑梯的时候我们要讲什么规则呢?

作为一节社会课,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知道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从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感受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准备粽子图片、端午节ppt、儿歌。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节日特有的韵味。

一、导入环节。

出示粽子图片导入活动。

"你认识图片里的食物?""每一个不同的传统节日都会有不一样的食物,例如中秋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那么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二:基本环节。

1、播放ppt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你知道为什么叫端午节吗?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特色活动吗?"。

2、逐页播放ppt学习端午节的相关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已经流传两千多年。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小得像手指一般最有名的粽子:在嘉兴,称为'五芳斋粽子'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赤豆粽、红枣粽等"喝雄黄酒。

"端午时节后,气候开始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各种疫病容易感染。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刚好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的脸,耳朵和鼻子以及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希望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佩戴香包五色手环。

挂艾草和菖蒲。

"挂艾草和菖蒲有什么作用呢?"编制蛋袋。

"为什么要编蛋袋呢?他是一个神话传说……、"。

3、学习端午儿歌。

"我们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边念儿歌你就会记住端午习俗。"。

三、结束环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戴香包、挂艾草和菖蒲、编制蛋袋等习俗,端午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是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传承。"。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二

幼儿园中班(3-4岁)是一个特别的年龄段,幼儿们初次接触社会,这时候启蒙教育特别重要,对于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习,而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可以成为中班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端午节主题活动,让中班幼儿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1.为幼儿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制作制作相关的物品等。

2.设计活动方案,准备食材、工具和场地。

1.制作粽子。

制作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制作粽子的由来和方法,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并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

2.制作剪纸。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而端午节也是剪纸的重要节日之一。老师可以通过选择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图案,如五子棋、龙舟等,引导孩子们进行剪纸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制作,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3.讲解故事。

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如屈原、粽子和龙舟比赛等等。老师通过讲述这些传说故事,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内涵,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性理解。

在主题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应该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以便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感性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同时,对于幼儿园的其他主题活动也应该注重文化传承,让孩子们生动形象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在活动之外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三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看图片、视频、游戏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了解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

二、知道只有讲规则,团结合作才能划好龙舟。

三、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

重点:了解划龙舟这一运动。

难点: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一、划龙舟视频。

二、图片:龙舟、划手、鼓手、掌舵人。

三、纸折的船、塑料门洞。

一、出示纸折的小船,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

2、“你们知道它在哪里行驶吗?”(幼儿回答:河上、海里、水里等)。

3、“你们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船呢?”(幼儿回答:冒烟的木头、轮船、很长很长的船、两层的船等等)。

二、出示图片认识龙舟。

1、教师出示龙舟图片,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师:“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条船,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船吗?”

(2)告诉幼儿图片上船的名字叫龙舟。

2、引导幼儿认识龙舟。

(1)“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长长的、前面有一个龙头、后面还有一个尾、有船桨)。

(2)“你知道它是用来看什么的吗?”(幼儿回答:划船的,比赛的)。

(3)教师小结:每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三、观看视频,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及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及其重要性。

1、教师播放视频,幼儿观看划龙舟比赛。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龙舟上三种人的分工。

(1)师:你们看到船上有哪些人?(幼儿回答:有戴帽子的人,敲鼓的人,还有坐在后面的人等。)。

(2)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敲鼓、在划船)。

3、出示图片进一步认识龙舟上三种人的名称、分工及重要性。

(1)分别出示三张图片,一一介绍龙舟上的三种人,分别叫:鼓手、划手、掌舵人。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龙舟上三种人是做什么的。

教师小结:在龙舟上面,“鼓手”坐在龙头前敲鼓给划船的人发号口令;“划手”听着鼓点拿着船桨划船;“掌舵人”站在船尾拿着舵掌握方向。

(3)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三种人不同的工作。

(4)和幼儿一起谈话,了解各自分工的重要性。

师:“如果有的划手不按照鼓手的节奏来划船,会怎么样呢?”

“划船的时候鼓手敲鼓的节奏忽快忽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如果掌舵的人控制不好方向船会怎么样呢?”

(5)教师小结:在龙舟上有划船的、有敲鼓的人、有掌舵的人,在划龙舟的时候他们需要团结合作各尽其责才能到达终点。

四.游戏体验。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规定做不同的动作。(第一组:拍手第二组:拍膝盖第三组:跺脚)。

2、教师讲游戏规则。

规则:听音乐看教师指挥,该哪组做动作或哪两组做动作,其它组则休息,如有人犯规则音乐重新开始。

3、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4、师幼讨论:

(1)在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我们重新开始了几次,为什么会这样呢?

(2)后来我们是怎样成功的?

五、谈话小结,将规则意识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1、划龙舟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又快又稳到达终点?

2、刚才的节奏游戏中,怎样做才能完成游戏?

3、小朋友在喝水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4、在玩滑滑梯的时候我们要讲什么规则呢?

作为一节社会课,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知道划龙舟的人员的及其工作,从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及规则游戏带来的乐趣。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条理清晰。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四

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油菜花的主要特征。

2、学习分工合作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春天油菜花金灿灿的美景。准备:1、油菜花实物若干,供幼儿实际观察。

2、春游时的照片,让幼儿感知油菜花漫山遍野金黄色的美景。

3、教师画好油菜花枝干的画纸若干(每桌一张),水彩笔、油画棒过程:1、导入:师:上次我们春游时,在野外看到了一种金黄色的花,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来看看它叫什么名字?(油菜花)2、观察油菜花的外形。1)观察花的外形。师:请你们来看看它有几个花瓣?花瓣是什么形状的?油菜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油菜花是怎么排列在肢干上的?像什么?你还见过什么花?油菜花和那些花一样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总结:油菜花是金黄色的,有四个花瓣,花瓣是椭圆形的。2)观察枝干及菜叶。师:油菜花的枝干是一根还是有很多根?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油菜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怎样排列生长在枝干上的?幼儿观察后回答。

3、幼儿合作绘画。师:今天我们就把油菜花画出来,打扮我们的教室。1)幼儿自主商量分工。师:前些日子,我们画过美丽的台布,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台布我们是怎样画的呀?幼儿回忆上次合作绘画的场景。“今天我们也想画台布一样画油菜花,现在请每桌小朋友自己商量一下,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花瓣,哪几个人负责画油菜花的叶子。”幼儿学习自己分工,分好后向大家作介绍,让大家听一听合不合理。

2)幼儿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画好后再添画一些别的事物。

4、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

5、教师小结。表扬分工合理、绘画有创意的绘画小组(共坐一桌的幼儿)。大班美术活动3:我设计的花车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活动准备: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活动过程:一、讨论:

1、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2、与我们平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幼儿设计草图1、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平时见到的车辆。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讲评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介绍自己设计的“花车”。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五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幼儿表现: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目标: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幼儿表现: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感受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准备粽子图片、端午节ppt、儿歌。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节日特有的韵味。

一、导入环节。

出示粽子图片导入活动。

"你认识图片里的食物?""每一个不同的传统节日都会有不一样的食物,例如中秋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那么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二:基本环节。

1、播放ppt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你知道为什么叫端午节吗?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特色活动吗?"。

2、逐页播放ppt学习端午节的相关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已经流传两千多年。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小得像手指一般最有名的粽子:在嘉兴,称为'五芳斋粽子'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赤豆粽、红枣粽等"喝雄黄酒。

"端午时节后,气候开始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各种疫病容易感染。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刚好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的脸,耳朵和鼻子以及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希望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佩戴香包五色手环。

挂艾草和菖蒲。

"挂艾草和菖蒲有什么作用呢?"编制蛋袋。

"为什么要编蛋袋呢?他是一个神话传说……、"。

3、学习端午儿歌。

"我们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边念儿歌你就会记住端午习俗。"。

三、结束环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戴香包、挂艾草和菖蒲、编制蛋袋等习俗,端午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是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传承。"。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六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画、撕、剪、贴等多种方式和同伴共同装饰美丽的龙舟。

2、乐意和同伴共同协商,分工装饰龙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幼儿有参观赛龙舟活动的相关经验。赛龙舟的照片、未装饰的龙舟、彩纸、笔、剪刀、胶水、抹布等。

1、观察端午节龙舟比赛的照片,回忆龙舟的外形特征,激发装饰龙舟的兴趣。

2、观察龙舟,讨论装饰龙舟的方法,激发合作装饰的兴趣。

3、分组协商、分工装饰龙舟。(观察幼儿合作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指导。)。

4、举办“美丽的龙舟展”,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本次的活动内容"赛龙舟"选材教好。首先考虑到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赛龙舟"活动具有民族特点,与亚运会也有相关性。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七

活动准备:

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2.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活动的相关材料。

活动过程:

(一)了解端午节的名称及时间。

1.出示粽子实物,引发幼儿兴趣。

师: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节日的时候我们会吃粽子呢?

教师小结:五月五日,是端午。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1.观看端午节的'故事。

2.提问帮助理解。

师:刚才故事里说了什么?

教师小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要吃粽子呢。吃粽子,忆屈原。

(三)组织幼儿开始画有关端午节的元素。

(四)自主探索,通过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有趣的活动,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一些习俗。

1.提供实物、录像等,幼儿分组探索端午节的常见习俗。

2.幼儿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小结: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着人们希望一家团聚,生活美满的心愿呢!

(五)结束活动,儿歌总结。

1.教师念儿歌总结。

活动延伸:

美工区:用彩色纸折粽子,尝试编蛋网兜。

中班德育端午节教案篇十八

一、主题目标:

1、初步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及简单的生长过程。

2、了解植物对人类、动物生存的重要性,知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二、主题网络:

领域。

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健康。

1、体育活动《拣树叶》。

观察各种树叶的形状,了解其名称。

2、体育游戏《爱护小树》。

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的好习惯。

3、体育游戏〈冲出原始森林〉。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语言。

1、木偶剧《树公公的生日》。

让幼儿知道树可以净化空气。

2、故事《小蜜蜂与梨树公公》。

掌握一棵树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3、儿歌〈爱护人类的朋友—森林〉。

了解植物对人类、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社会。

1、《认识植树节》。

知道植树节“3.12”,以及植树的重要性。

2、劳动:植树。

了解、实践植树过程。

3、参观:植物园。

了解各种树木的名称、形状、作用。

科学。

1、可爱的种子。

知道种子发芽的条件以及过程。

2、小实验《植物生长》。

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艺术。

1、歌曲《种树》。

从歌曲中体会、巩固种树的过程及乐趣。

2、音乐游戏《美丽的树林》。

通过歌曲萌发幼儿对植物的情感。

3、律动《花儿朵朵》。

对美丽环境的向往。

4、剪贴〈美丽的花圃〉。

让幼儿表达对美化环境的体验。

5、手工《树叶拼印画》。

让幼儿对树叶的美好想象。

三、环境创设:

1、壁画〈植物真有用〉。

2、活动室四周摆放各种盆栽植物。

3、图书角:提供有关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的书籍。

四、区域设置:

1、自然角:种子发芽。

准备各种豆子(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蚕豆)。

2、语言角:木偶戏〈树公公的生日〉。

准备故事图片、角色指偶。

3、手工角:制作小树。

准备彩纸、瓦楞纸、剪刀、胶水。

4、游戏角:有关〈植物的生长〉、〈保护植物〉等自制的游戏棋。

五、家园互动:

1、丰富孩子关于植物的知识。

2、和孩子动手美化家庭。

3、带孩子外出时,提醒孩子要爱护植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917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