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感受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思想和情感,我觉得读后感对于提升阅读水平非常有帮助。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并且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读后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记忆和巩固书中的知识。写读后感时,要尊重书籍作者的意图,不要随意歪曲和曲解书中的内容。以下是一些读者们对不同类型作品的读后感,希望能给你一些思考和启示。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一
一封信,能让我们抒发情感;一封信,能让我们打开心结;一封信,能让我们心存感激;一封信,能让我们永久幸福………然而就有这么一位住在布罗镇的邮递员,送出了这样的一封封信。
主人公阿洛是一个从小就没有爹娘的孤儿。他长得十分瘦弱,头发蓬松凌乱像个鸟窝,从小就吃不饱饭。
直到有一天,采弥收养了阿洛,使阿洛成为了一名邮递员。从那天起,阿洛的生活便有了改善。阿洛每天背着装满许多信的邮包,穿梭在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分自在。在这许许多多的信里,有一封信却来自于――森林,信上既没有收信人的名字,也没有任何信息,只写了6个字“森林榛子书屋”。布罗镇上的人们常说森林里很可怕,见不到一丝阳光,到处阴森森的。但是阿洛丝毫没有被谣言吓坏,决定把这封信送到森林里去。经过一番摸索,阿洛找到了信上的地址“森林榛子书屋”。书屋住着一位松鼠先生,可他不识字,请求阿洛帮忙读信。阿洛仔细地读着,松鼠仔细地听着。“嘀嗒,嘀嗒”松鼠听着听着,不禁潸然泪下。原来,写信人是镇上修钟表的特沃。特沃曾与松鼠有误解,现在还没有和好,特沃以写信方式来得到松鼠的谅解。后来,当松鼠拿着特沃送给他的信时,选择原谅他了。
也许,这就是信的魅力。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二
《罗辑思维》读后感本书根据罗振宇的互联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是我所有读过的小说,故事中最特别的,读它的过程亦是最痛苦的。闲暇之时打开它,我总是如饥似渴地舔舐过每一个字,可品读之时不知怎么就像被无数蚂蚁侵占了身体,不由自主地在发抖,或是准确来说,为之震颤。渴望一直看下去,享受阅读,但一两篇过后我不得不放下它,打开窗户,深吸一口气。
犹记得一篇《地狱变》。画师良秀真的成疯成魔了吗?当他亲眼看着他的女儿葬身火海,只为了满足他画那一幅惊为天人的“地狱变”时,他呆然伫立,干瘪的脸上闪现着难以言喻的,心醉神迷的光芒,像人们梦中的愤怒雄狮般威严……作者的描写细腻又真实到了极致,而我的眼泪早已止不住地往下流,为可怜的女子,为陪伴她跳入火海的小猴,为这壮烈的悲剧,为伟大画师毕生如疯魔忘我的贡献,为惊叹于文字的力量,为感叹自己的无知。
在我这个年龄,还未经历多少世事沉浮,还未能看透多少事物的本质。很多时候是人云亦云,基于他人的故事做出一些自以为是又轻巧的判断。的确,某些句子情节我无法理解透彻其真正的含义,也许只能是草草读过,不自主地说一句“好有道理“。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开始思考。
人性本善还是恶?人们相信正义鄙视邪恶,在现实中却不能坚持正义,并存侥幸心态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最终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对于“人性“,也许我们没有对其顶礼膜拜的勇气,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善恶也好,快乐与否,衡量二者的尺度是什么呢?他们似乎存在于对立面,但他们又不是完全不相容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融为一体的;人生比地狱更像地狱;如果不能改变人性,就不能建造乌托邦,可当改变了人性,完美的乌托邦就突然不完美了。这些只是芥川龙之介表达出来的我所记得并有所思考的内容的一部分。
如今的我可能不应该对世界感到悲观,应该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与斗志。但我仍然因为没有错过这一本好书而感到幸运。懂得思考的代价或许是失去纯粹的快乐。十年,二十年过后,再翻开这本书,我相信展现在我眼前的会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郭姜燕,她的作品曾入选“五个一工程”,还得过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呢!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阿洛的孩子,他是一个邮递员,他认识神秘森林中的每一个动物,还跟榛子树洞的松鼠长老是酒友呢!结果阿洛的“妈妈”彩弥生病了,阿洛想找到花树向它求救,没想到在路上认识了小树精――安,从此部落镇改为森林镇。
这本书中的阿洛令我赞叹不已,因为他坚持不懈,舍己为人,为人善良,真是十全十美。我和阿洛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太胆小,而且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想到这里,我不禁脸红了。
合上这本书,阿洛在森林里送信的场景在我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五
“爱”,是一个多美的词啊!它可以形容人们的品质、人们的生活习性等等。在我的心目中,有着一种令我敬佩的“爱,”它是这么的伟大、这么的惊人。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不小的道理。
这个故事叫《浪漫鼠德佩罗》,它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德佩罗?缔林是一只小老鼠,他从小体弱多病,好不容易才长大,跟哥哥姐姐们在图书馆里吃书度日。他学会了认字,而且热衷阅读,尤其喜欢那些“英雄救美”的故事。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位名叫“碗豆”的公主,公主也喜欢上了这只可爱的小老鼠。因为女仆的嫉妒和坏耗子的憎恨,可怜的公主被他们胁持进了黑暗的地牢。德佩罗挺身而出,单枪匹马营救公主脱离了危险。
看完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有价值的启发:在我们身边,应该多一份“爱”,因为只有“爱,”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健康、和谐,残忍又冷酷的“战争”才会向我们离去。我们也要变得更加勇敢。我还懂得了做每一件事一定要坚持,只要坚持一定就能成功。从这本书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无时无刻不能忘记学习,因为有了知识我才会变得强大。需要懂得的一切世间真理--爱、友谊、宽容、勇气、救赎和坚持。
从这只小老鼠身上,我发现自己的缺点,没有耐心,还有不够认真学习。想想自己上课的时候喜欢做小动作,虽然也是在听老师讲课。在家做作业的时候老是写一会就停久会,家人如果让我多写几个字,我就发火。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心不在嫣的老想着写作业的时间太久了,所以这些缺点我都得改掉,我要做个好学生,就得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认真上课。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六
今天一次性花了4时来观看这个视频,因为也是第一次听罗胖演讲,所以老实说来,有些内容还有待消化。
罗胖谈,现在处于互联网恐慌的时代,什么是互联网恐慌呢?刚一听到这词我就蒙了,后来才慢慢听明白,恐慌的商界大佬们,好多商界大佬都想倾尽家产来换取成功的转型,为什么商界大亨会有这样的担忧?因为互联网的影响力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如果只是一昧的东施效颦,那岂不是成四不象了!罗胖说:中国就算拿着吊瓶跑马拉松不照样还是拿第一嘛!所以何须转型,只要生长。
现在这个时代是连疯子都在创业,疯子和精英都是一个国家的风向标,但是从逻辑思维提供的数据来看,在北京,一个刚毕业实习的大学生月收入才4800,而且这还是增长后的数据!而一个o2o上门服务的美甲师月收入甚至有186000元,看到了这个数据。我当时就愤慨了,读了那么多的书,我会得到什么?有一位商业大亨曾说过,最应该创业的是聪明、年轻、贫穷的人。罗胖也鼓励大学生去创业,我觉得非常好,我们不怕输,因为我们没什么可输的,虽然输掉了时间,但我们得到的是不敢尝试的人永远也没有的经历。
在oto大战中,滴滴和快的合并,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等等一系列大事件都告诉我们,通过资本也推出了大量的协作活动,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阶层的工作人民越来越有职业自由、职业尊严的意识,阿里巴巴让世界更清楚的了解人,腾讯让人更高效的看到世界。
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应该跟上时尚的潮流,抓住ip存在感、交易入口、社交货币。我非常喜欢罗胖说的一句话:你的价值并不是与你所付出的劳动成正比,而是与你不可取代的价值成正比所以,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要从长远考虑。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个童话,平淡的在作者的回忆中慢慢展开的一个记忆。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细节,却埋藏着引人深思的内涵。只能用心去贴近和体会,用自己已经慢慢在变成大人的思想来辨别体味,一点点的找回那种纯净的感受,还有对单纯的思念。
这是一个平实的故事,一个童话。但这仅仅是一个童话吗?它用那么平实的语言,来向你倾诉着一些隐藏在事实背后的东西,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就像小王子所说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
我们做过孩子。是的。为了一颗丢失的糖果而哭泣,为了一条花裙子而开心的孩子。我们那曾经还是孩子的世界里,太阳不一定是金色的,圆的,月亮可能会睡着,草不一定是绿的,只要愿意,我们可以让它像鲜花一样微笑。
但是我们长大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八
之前一直没有关注过政治,所以对政治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左派,右派是什么,看过罗辑思维之后,又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左派是极力支持毛及其领导下的共产党,反对现政权,批判当今的腐败,社会不公,批判市场经济和私有化,赞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主张回到毛时代新左派号称要继承社会主义文化遗产。而右派则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罗辑思维中一共介绍了四个不同时代的左派代表,我觉得这是对他们的赞扬和对当今某些左派的嘲讽。我很崇拜其中的两个人,托马斯莫尔和罗伯特欧文。
1478年的托马斯莫尔是英国伟大的空想主义者,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他认为,私有制乃万恶之渊薮。私有制使“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落到最坏的人手中,而其余的人都穷困不堪。”所以他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问题。他说: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然而,即使是最低级的奴隶,如果他肯付出代价,也能享有自由。虽然亨利八世不能理解他,但是不论左派还是右派都很认可他,因为左派发现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右派发现了他的对天主教的忠诚。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制度,指出劳动人民的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他幻想建立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反对通过暴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他同情工人阶级的处境,但不了解这个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作了铺垫,可以说,如果没有以罗伯特?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至少要晚些年才能产生。
罗说一个好的左派就应该像托马斯.莫尔一样坚持信仰,像欧文一样有实验精神。我觉得他们拥有的不仅是当今某些左派所缺少的,也是我们社会上大多数人所缺少的,很少有人像托马斯莫尔一样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即使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很少有人像罗伯特欧文一样具有实验精神,即使不确定这个实验能否成功。很大一部分的人把钱当他们的信仰,为了更多的钱,不惜做一些违法的事;很大一部分人不敢实验,因为他们不知到结果,只有确定可以成功之后才小心翼翼的去尝试,更多的则是墨守成规,不敢创新亦或不想创新。所以现在“中国制造”有很多,但是“中国创造”却屈指可数。我们去法国旅游会买香水,去韩国会买化妆品,去瑞士会买手表,但是外国友人来中国更多的则是看风景,似乎到现在中国拿的出手的还只是我们的大好河山,我们的茶文化,我们的瓷器。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应该拿出点魄力,创造属于我们的新文化,不能只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
“这就是人性当中的两个目标,人总是一边追求自由,一边追求安定,一边追求更多的财富,一边又追求更多的保障”,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这也是左派和右派也会一直争论下去的原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发展的很好,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之际,还说“中国睡狮已醒,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而且再过六年,中国极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人均gdp也跨过一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将跨入发达国家行列。所以我觉得其实没有真正的谁对谁错,国家的政策应该适应本国的基本国情。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九
几乎一口气读完《布罗镇的邮递员》。很满足,仿佛看到远方的风景,那里有美好,有希望,还有梦想的达成。
那个远方,是不起眼的小小的布罗镇和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作者郭姜燕为我们描述的童话故事的发生地,其中有叫阿洛的邮递员,还有林林种种生活在小镇或森林里的人和动物。童话就从阿洛身负的送信工作开始,采用系列故事的写法,写了十五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孤儿阿洛,这个看似瘦弱,却因为善良和勇敢,行走在小镇和森林之间的邮递员,以信为媒,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发生,不断为大家送去温暖,创造奇迹,化解一次次危难。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之间,互相关联,层层递进,交织起各种奇妙想象和真诚情感,让优雅、幽默、正义、温暖和各种美好情愫一点点积聚,直至充盈在每个人的心间,最终抵达高潮,完成救赎。
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整个童话散发着令人喜悦的暖流,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还有闪烁着的阳光和智慧——那是独特的属于东方的想象和哲思,看似简单的故事、对话,却能让阅读者在阅读的某个瞬间频频点头,发现故事背后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信的传递,成为所有故事的核心。因为想取得对方的原谅,特沃先生不断给松鼠写信表达歉意,终于在这本书结尾时获得松鼠的谅解;怕寂寞又患了健忘症的獾,用自己写信自己收信的办法来争取阿洛做他的听众;小镇的人们用包裹的互寄表达对彼此的爱心……就是在送信的过程中,阿洛发现了许多秘密和误会,也一步步解开了小镇居民和森林动物之间的种种疙瘩和矛盾。
大熊为被偷去了美好的梦而沮丧,鸟儿因为不断被陷害和射杀而采取报复的行动,刺猬与老鼠的无奈,夜行怪物的怪癖爱好,所有的奇怪行径和对人类的仇视都有来由,背后藏着不光彩的逻辑关联。最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森林深处搁浅的大船,船上的树精女孩“安”与老树精一起织就了一张牢不可破的树网,解救了惊慌失措的人们和四处逃散的动物。当大地重归安宁,美好与和谐的氛围终于让小镇与森林合二为一,美丽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我特别惊讶于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笔调,那种举重若轻的信手拈来,仿佛只是在讲述一个好听的故事,却在故事里藏下了许多能量等着读者自己去发现和感受。
随着一件件往事的冰释前嫌,小镇和森林间的误会慢慢化解,而小读者也终于可以会心一笑,继而感受这个童话带来的特有的温度和启迪。
阿洛的善良和诚信,为他赢得了森林动物的爱戴,也因此成就了他希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童话的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爱和信任的表达,点点滴滴,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比如,走进森林别带凶器,表达了人与人应有的信赖和尊重;面对爱讲故事又患了健忘症的獾,最好的办法是为他寻找不同的听众,于是,阿洛为獾安排了一个迎来送往的旅店,让獾在与旅行者的叙述中寻找安慰;面对伤心的琴师,阿洛采取的是不动声色的帮助,七七四十九天送去毯子、酒和糕点,以诚信和温暖打动了琴师;而面对迷路的小绿蛇,阿洛舍得放下自己的紧急事情,伸出援手帮一把。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举动,但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在最后关头为阿洛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大家一起携手战胜了洪水的袭击。而这些品格,也在不经意间深藏孩子们内心,种下了一颗颗友善的种子,给他们以铮铮筋骨和成就梦想所需要的坚韧。
一个地图上看不见的小镇,一个平凡的男生阿洛,一份不起眼的邮递员工作,却因为善良、友善,因为愿意帮助别人的心,更因为勇气和果敢,因为正义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阿洛以他的方式,改变了小镇和森林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固有的偏见,融化坚冰,重建人与人之间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个童话也因为这些细碎有趣的故事,变得真切、真情,真实感人,充满力量。
这里不得不说作者郭姜燕的高明,她只说故事,不现身说教,点到为止,让读者在情节的展开中去发现故事背后的道理,在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中去领悟和感受。从头到尾,行文的风格非常朴实,仿佛会讲故事的长者,只需把内心丰富的宝藏拿出一二,以故事吸引别人,而不需要在故事外包装太多华丽的语言。这也颇符合郭姜燕的个性,她是出色的语文老师,为人处世不张扬、不渲染,喜欢孩子,面对他们即刻呈现出为人师长的关怀和爱护,希望张开双臂拥抱他们,给他们的未来以希望,看到他们快乐的笑脸。
在《布罗镇的邮递员》中,她用文学和故事来温暖、鼓舞、启迪孩子,激励他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0-。
国籍:美国。
所获奖项: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brodsky,1940~)苏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摄影师,布罗茨基自小酷爱自由,因不满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
布罗茨基从1955年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所办的刊物《句法》上,并通过诗朗诵和手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卓异的诗才很快使他崭露头角,被称作“街头诗人”,并受到阿赫玛托娃和其他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赏识。1963年发表的著名长诗《悼约翰·邓》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1964年,布罗茨基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送往边远的劳改营服苦役。服刑18个月后,经过一些苏联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而被释放,获准回到列宁格勒。从此,布罗茨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陆续在国外出版。从1965年起,布罗茨基的诗选陆续在美国、法国、西德和英国出版,主要诗集有《韵文与诗》(1965)、《山丘和其他》(1966)、《诗集》(1966)、《悼约翰·邓及其他》(1967)、《荒野中的停留》(1970)等。
1972年,布罗茨基被苏联驱逐出境。不久,他接受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邀请,担任住校诗人,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教书、写作生涯。1977年,加入美国国籍,现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全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会员,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侨居国外期间,布罗茨基又以十多种语言出版了他的选集,其中尤以《诗选》(1973)和《言语的一部分》(198o)影响为最大。此外,还有散文集《小于一》(1986)、《论悲伤与理智》(1996)等。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布罗茨基声誉鹊起,成为当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思想开阔而坦荡,感情真挚而温和。他的诗充满了俄罗斯风味,特别是在流亡国外之后,怀乡更成为他的重要诗歌主题之一。在艺术上,他始终“贴近两位前辈诗人,阿赫玛托娃和奥登”,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音韵的和谐。1987年,由于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读完了《布罗镇的邮递员》这本书,我被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叫阿洛的孩子打动了。
阿洛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从小就吃不饱饭,长的瘦瘦弱弱的,被一个收废品的采弥老婆婆收养了。阿洛整天在邮局里面守着柜台,呆呆地坐着。他最羡慕的是邮局里真正的邮递员,想着他什么时候也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邮递员呢?就在阿洛想当一名真正的邮递员想的快要发疯的时候,一个名叫果桑的'老邮递员多年的腿病犯了,让阿洛帮他送信,阿洛激动的不行,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邮递员了。阿洛工作非常热情,布罗镇的居民都很喜欢他。他工作认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哪怕是脚底起了十八个水泡,汗水浸湿了三层衣服,但他依然开开心心的工作,阿洛还是个勇敢的人,为了送信,走进了几十年没有人敢进的恐怖森林。他用真诚和善良与动物们成为了好朋友,化解了人们和动物之间的矛盾,并且将布罗镇改名叫森林小镇。
读完这本书我被主人公阿洛身上的真诚善良热情勇敢打动了,我要向他学习。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十二
这时我才明白可儿爸爸的心意,他想一生的爱全部留给自己最爱的女儿。我这才发现,虽然可儿的爸爸走了,但是他的爱比生命还长,爸爸的爱将陪伴温暖可儿的一生。
从可儿的爸爸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爸爸的影子。以前,我在周末去县城练跆拳道,在车子上的时候,我总会犯困,于是,爸爸的臂膀就成了我的枕头,当我美美地睡了一觉下车时,爸爸却又在痛苦地甩着他的手臂,妈妈说爸爸怕打扰我睡觉,所以一路上手臂累了麻了也不愿活动一下。回到家,我又练起了跆拳道,自然,爸爸就成了我的靶子,虽然他被我打得落花流水,但他是对着我笑嘻嘻的,背地里,他却让妈妈为他揉着背,还在夸我:“女儿的拳头还真挺有劲的!。”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似乎也读懂了爸爸的爱。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十三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真的,我读完《布罗镇的邮递员》这本童话书,眼睛都湿了,我被文中的小男孩阿洛深深地打动了。
我读完后,眼中浮现出了一个小镇子和一片幽暗的森林。我读到“特沃他是你的仇人”吗?这时,我想阿洛一定会去帮助松鼠,让特沃向松鼠道歉,可是,我想错了。我为什么只为自己想,而不问问对方原因呢?我不由得想起有一次我朋友不和我的同学玩了,就叫我也不和他玩,只为了让他来道歉,但是他道了歉也不跟他玩,而他们只是为了一根跳绳,最后他们和好了。
最使我感动的是,信的魅力,成为所有故事的核心。因为想取得对方的原谅,特沃先生不断的给松鼠先生写信道歉,终于在这本书结尾时获得了松鼠的谅解,怕寂寞又患了健忘症的獾,用自己写信自己收信的办法来争取阿洛做他的听众,小镇的人们用包裹互寄传达他们对彼此的爱……就是在为大家送信的过程中,阿洛发现了许多秘密,也一步步解开了小镇居民和森林的种种误会。
一个地图上看不见的小镇,一个平凡的男生阿洛,一份不起眼的工作却因为善良,因为友善,因为愿意帮助别人的心,更因为勇敢和果断,因为正义和对美好未来的.撞景,阿洛以他的方式,改变了小镇和森林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偏见,而这个美好的童话,也因为这些细碎有趣的故事,会走进更多孩子的心田。
这里不得不说郭老师是高明的,她只说故事,不现身说教,让小读者在情节的展开中去发现故事背后的东西,让小读者在人物的对话中领悟和感动。在《布罗镇的邮递员》中,她用文学和故事来温暖、鼓舞、启迪孩子,激励他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阅读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整个童话散发着令人喜悦的味道,闻到那种沁人心扉的花香,看似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话,却让我在阅读某个瞬间频频点头,发现故事背后的能量。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十四
在生活中,看书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普希金曾说过:“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暑假中我看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布罗镇的邮递员》了。
《布罗镇的邮递员》这本书是中国著名文学作家郭姜燕写的,这本书是一部充满魅力的经典童话。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布罗镇有一个人叫阿洛,他是一个孤儿,采弥可怜他,所以收留了阿洛,阿洛长大后,经过重重困难,得到了机会,成为了他梦寐以求的邮递员。
因为阿洛的善良和诚信,才得到了森林中动物们的爱戴。比如:他走进森林,不带凶器,也不会中陷阱,他一次一次地听得了健忘症獾讲它的历险故事,让獾不再孤单;有一个琴师很伤心,给小镇上的人带来了痛苦,阿洛天天给琴师送食物,水,毯子……慢慢的,琴师又感到了快乐;最后安说,森林和小镇可能会发生一场洪水,因为阿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大家都手把手地挺过了这场灾害,最后大家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把小镇的名字改成了“森林小镇”,把邮局的名字改成了“森林邮局”。
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阿洛、特沃、松鼠、獾、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阿洛,因为他善良、诚信,值得大家信任、信赖。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发洪水的时候,那时天地之间混沌一片,洪水吞噬房屋,漫进森林,有些人和动物爬进了大船,大船浮出了水面,人和动物互相帮助,一起面对着眼前的灾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携手解决了困难,最后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要学习阿洛的善良、诚信的品质,动物和人最后团结一致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的好:“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善良、诚信对付困难要团结一致。
读了这本书,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运用到生活中。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十五
北川悦吏子和金美助的书,李亨民的电影。很早前就看了书,后来才看的电影。《天国的邮递员》保持着韩国一贯的风格,画面清新唯美。书里干净和自然的气息在这些唯美的场景里一一铺展开来,洗尽了一切不纯粹的感情。比起细腻的文笔描写,电影的节奏似乎更快,友情、爱情的展现也更为直接,虽然故事在梦境和现实中穿插,但却也不突兀,好像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真实。所以,这部电影里的人们不是活在梦境里,也不是活在现实,而是徘徊在两者之间。
男主人公在俊因为一场车祸意外变成了植物人,上帝用再给他两周的寿命作为条件让在俊来担任天国的邮递员。于是在俊就这样往返于天国和人间送信,给失爱人的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一句话总结,这个故事讲述了在生死边缘,彼此生活在不同世界上两个男女的爱情故事。然而在我看来,除却爱情,它也让我们更多的认识到了要让现实中的人能够对逝者释怀的心情,那不是忘记,而是放在心底永久的铭记。梦境里的故事,好像不那么真实,电影中妈妈给死女儿的信,姐姐给死弟弟的信,包括在电影里用浓厚笔墨勾画的老人给死妻子的`信,中年父亲给在空难中死的儿子寄的信虽然都是编剧的想象,但是任何一个小故事所传达到感情拿回到现实却是真实的。
亲情的实与虚。
电影中的爷爷在老伴世后收拾遗物时发现了一封信和照片,于是他心里就留下了一个结——那英俊的儿子真的是自己的儿子吗?已经死的奶奶似乎爱着别人。荷娜和在俊联手制作了假的dna验证书寄给爷爷,在面对着验证书上99.99%的字样面前,爷爷终于舒展开了笑容。而影片最后,那是在俊在回到人间的路上,他看到正往天国的人们。镜头里有一位老妇人坐在长椅上,等待来到天国的老伴,那不是别人,是之前在俊和荷娜帮助过的那个爷爷,在俊看着他们相拥,携手走向散发着光的地方。电影中的那一幕幕导演想展现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死亡的淡然,我觉得看到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离开我们的人们不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是到了另一个充满爱的地方继续生活着。
在电影里故事是真,而寄到天国的信是假,所谓的邮递员好像是假,但所有的感情却是真。在后来的故事里,荷娜和在俊在邮筒中发现了一位父亲给自己死孩子寄的信。因为工作而疏忽了家人并最终导致妻子病逝,从此父亲与儿子形同陌路。大叔时时刻刻都在对儿子进行忏悔,内心也一直受到煎熬,可是还没等到一句原谅,儿子也因为飞机失事而亡。他拿起了相机开始继续儿子的事业,每天用胶片来记录天空,他认为这样就能和儿子进行沟通并得到原谅。可是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也逃不了摩擦。荷娜觉得,即使是谎言也好,只要让活在世上的人感到宽慰,他们正在做的事就是有意思的。可是在俊认为,有些谎言是永远不能编造的,荷娜的想法只有软弱的人才会有,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得到的并不是真正轻松地生活,只有真正的放下,才能开始新生活。造假了遗言的荷娜被在俊揭穿,两人争执不下,却最终让大叔舒心。在这里,儿子的遗言是假,那种想被原谅的心情是真,而在俊和荷娜他们两个人目前那样的生活于在俊而言是梦境,但于荷娜而言,是现实。
爱情的真实与幻境。
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女主角荷娜在咖啡店选着饮品,目光穿过排队的人群看向窗边的座位,原本坐在那里望向窗外的男主角在俊突然消失。嘈杂的背景音乐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闷悲伤地音乐。荷娜在那一瞬间仿佛意识到“只有对死的人的思念强的人才能看见我”不是空话,“对逝者的思念淡薄了的话,就开始一点点看不见我了。”荷娜对在俊产生了感情所以以前的恋人就这么成为了过式,在她逐渐的从以前的悲痛中缓过来时,在俊也逐渐的在她生命中扎根,但是现在看起来似乎也不是那么好,因为在俊偶尔开始消失了,像是变成透明人一样,荷娜看不见了。荷娜开始慢慢思考,在俊口中的幽灵和邮递员这份工作的真假,即使不愿意相信,但荷娜也一定知道,在俊的所有话都是真的,她爱上他也是真的,可能在这里唯一是幻境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相遇,好像是一场永远醒不过来的梦,真实的可怕。
“你的任务完成了,回吧。”
“那我的记忆呢?”
“记忆?都会消失的。”
“荷娜呢?”
“就像是梦里遇到的人一样。”
“太残忍了吧?”
“我如果残忍的话你还能回得吗?”
……。
在邮局和在俊的再次相遇荷娜几乎是不敢相信的。这一段影片被拍的很唯美,也很温暖。按照在俊说的,他们的相遇算是一场梦。只是那并不是荷娜的梦,而是荷娜进入到了在俊的梦。梦虽然是虚幻的,但是在俊却真实地活着。所以,在梦里他们所共同拥有过的时光,绝不会如同梦境一般飘渺无垠又很快烟消云散。于是镜头不断地在两人之间切换,他们曾一起走过的地方就这么从彼此口中说出,简单而动人。影片结尾的画外音荷娜说“如果有人问起,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不要只当做那是搭讪,也许他就是你命里的那个人。”不管是现实还是梦境,总有那么一个人在该出现时就会出现的。
回到电影本身来说,它以通往天堂信件的方式让活在世上的人找到了一个与逝亲人倾诉内心世界的连结点,一如尼采所说:死的人是在亲人的记忆里而继续活着的。活在现实世界里的我们总是在谋求一种不可能的方式来记住已逝的人,但现实总是会在某种适当的场合给人以当头棒喝。《天国的邮递员》就是如此,给予生者希望,但却在希望边缘透露着一丝绝望,然后把人从虚无的梦境里回到现实。电影中女主角荷娜和男孩在俊的爱情也就像是这样,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相遇,两人相识。当荷娜没有爱上在俊的时候,他总是如常的出现在她的世界里,当荷娜爱上在俊时,却又不得不面对他将消失而的悲情。就这样,在俊偶尔消失的身影让荷娜一瞬间回到现实,不知道是梦还是现实,她很困顿,但是爱的真实感却一直存在。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篇十六
喜欢外国诗歌的读者,想必知道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的名字,知道这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写出过跟中国有关的诗歌作品《明朝书信》;可是未必知道他翻译过中国诗歌——早期跟汉学家合作,翻译中国古诗,后来学习汉语,直接依据原作把唐诗翻译成俄语。
布罗茨基出生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海军军,曾在中国工作过。布罗茨基15岁时厌倦了学校刻板的教育,自动退学,步入社会,自谋生路,当过医院太平间看守、勘探队的勤杂工,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18岁时他开始写诗,21岁时结识了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成了她的学生,这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罗茨基对阿赫玛托娃的悲剧意识、哀婉凝重的诗风,有深切的理解。他也知道,阿赫玛托娃翻译过中国大诗人屈原的《离骚》,翻译过李白、李商隐的诗歌作品,这是他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缘由。
1963年,23岁的布罗茨基认识了另一位汉学家鲍里斯·瓦赫金(1930—1981),此人翻译出版过《汉乐府》诗集。他十分赏识布罗茨基的才华,正是他建议布罗茨基尝试翻译中国古诗。他为年轻诗人提供了原作逐词逐句的翻译初稿,让他加工润色,完成诗化译本的最后一道工序。他们俩合作翻译的诗歌当中有孟浩然的《春晓》。布罗茨基请瓦赫金朗读他的初译稿,他听了以后,沉默了几分钟,当场写出了诗行很长的译文,回译成汉语是:
春天,我不想起床,聆听鸟儿鸣叫,我长时间回忆,昨天夜晚狂风呼啸,被风吹落的花瓣不知道该有多少。
瓦赫金感到非常惊奇,他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新颖的译诗。他高兴地说:“约瑟夫,从来没有人像这样翻译中国诗。在你之前所有的译者都想方设法把诗行译得简短,因为中文词句在俄罗斯人的耳朵里听起来出奇地简短。可与此同时,每个方块字比一个俄语词的内在含义却要多很多。这种汉字与俄语单词内在容量的差别,是让翻译家最感头疼和棘手的难题。没想到你以这种方式来解决……能够以这种长长的诗行翻译古典诗歌,事情就好办了……”
此后,瓦赫金还曾鼓励布罗茨基说:“你最好能多翻译几首中国古诗。如果你不译,许多读者都还以为中国古诗就像艾德林想象出来的那种样子——没有乐感、没有韵、没有节奏,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只不过是光秃秃的逐词逐句的翻译初稿……”
艾德林(1909—1985)是享有盛名的学者和翻译家,他翻译过陶渊明、白居易的诗歌。遵从他的老师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主张,他翻译中国古诗历来都不押韵,他认为押韵会“以词害义”。而瓦赫金则认为押韵是汉语古诗的本质性特点,这是他跟艾德林的主要分歧,也是他对艾德林翻译文本不满意的原因。不过,客观地讲,他对艾德林译作的评价有失偏颇。因为艾德林的译诗虽不押韵,但节奏感还是相当鲜明和严谨的。
1964年,24岁的布罗茨基遭遇打击,被列宁格勒当局以“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的罪名判处五年流放。诗人阿赫玛托娃、汉学家瓦赫金、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等文化界名人纷纷出面为他奔走呼吁,一年半以后,布罗茨基终于返回了列宁格勒。但是他写的诗仍然难以发表,这使他感到精神压抑,又过了几年,他终于在1972年离开了苏联,成了流亡诗人。1977年,布罗茨基加入了美国籍。
在美国生活期间,布罗茨基结识了汉学家塔吉雅娜·阿伊斯特,她成了诗人的汉语教师。有一次阿伊斯特给布罗茨基讲解汉字“道”的结构与含义。她说:“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的意思是道路,或者说是行走。另一部分是‘首’,像戴帽子的官员的头,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走人生该走的道路。”布罗茨基问:“为什么普通农民不能走自己的路呢?”阿伊斯特回答说:“当然可以。”“那为什么不说是农民的头,而说是官员的头呢?”阿伊斯特被问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后来她解释说:“或许是因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官员吧?……”她边说边笑,以这种方式自我解嘲。不过,她坚持说,“道”不能跟“群众性”混淆,也不能跟“民主”的概念混淆。
在塔吉雅娜·阿伊斯特的帮助下,布罗茨基开始直接从汉语原作翻译中国古诗,其中就有李白的《夜静思》。诗人远离祖国,远离他父母所在的城市列宁格勒,远离他的诗友莱茵、奈曼、库什涅尔,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这首诗蕴涵的情绪跟他的心情十分贴近。他把题目译成了《我怀念亲爱的家乡》,诗行翻译得比较随意,加入了自己的感受与想象:
在我看来月光像雪一样,
寒冷的风忽然从窗口吹来……。
我朋友们居住的房子上空。
此刻想必也有这样的月亮。
阿伊斯特肯定了布罗茨基的翻译,认为他译得流畅简练,原作四行,译作也四行。与此同时,她批评指责另一位翻译家吉托维奇的《夜静思》译文“加词太多,水分太多”。原来吉托维奇把四行绝句译成了八行:
在我床头前面。
横着一道月光。
或许,这是霜?——。
自己颇费猜详。
我把头颅仰起——。
望着窗中月亮,
我把头颅垂下——。
不禁想念家乡。
塔吉雅娜·阿伊斯特认为,李白是天才的诗人,吉托维奇却把他的杰作译成了可笑的“现实主义”小诗。诗人仿佛喝醉了酒,要跟什么人争吵似的,眼睛盯着窗户,却不清楚究竟要看什么。随后在床上做起了体操——抬头,低头,不知道他究竟要干什么?……翻译家吉托维奇信守一条原则,总是把汉语诗的一行译成两行。在阿伊斯特看来,这种方法很笨拙,并不可取。
阿伊斯特对吉托维奇译作的评价也不公允,她跟瓦赫金一样有些偏激,对他们喜欢的人,赞赏有加,而对他们不喜欢的人,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大概是俄罗斯人爱走极端的性格特点。其实,吉托维奇是个严肃认真的诗歌翻译家,他翻译过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出版过唐朝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的译诗集,他的译著拥有众多的读者,也得到著名汉学家的肯定,比如费德林对他的译诗就很欣赏。他翻译中国古诗付出了十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其成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轻易否定与抹杀的。
话说回来,布罗茨基喜欢李白的作品。他在美国大学讲课,曾向他的学生推荐李白的诗,建议他们阅读《长干行》。他认为李白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叙述与丈夫的离别之苦,堪称哀歌当中的杰作。
布罗茨基不仅喜欢李白,也很欣赏诗人王维,说来有趣,因为他觉得,王维的名字汉语发音很像英语的oneway。而way就是“道”,是《道德经》的“道”。王维有一首诗《鹿柴》,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布罗茨基很欣赏这首诗,把它译成了俄语,回译成汉语如下:
山上无人,不见人影的山。
只听得见山中溪水流淌的声音。
月光穿过树枝茂密的空隙。
在紫色苔藓上留下奇妙的花纹。
除了孟浩然、李白、王维的诗歌,布罗茨基还翻译过杜牧等诗人的作品。他翻译的中国古诗大都是唐朝诗人的绝句。从本质上说,他以诗人的眼光与胸怀进行了独特的体验,并用另一种文字给予再现,他的译诗语言富有诗意,具备自己的特色。他的翻译方法较为自由和灵活,但与原文对照,时有出入,可谓有得有失。
除了唐诗,布罗茨基还喜欢老子的《道德经》。他也渴望访问中国,想踏上产生了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的土地,可惜他在56岁时一病不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说他曾收到中国台湾的约请,可惜未能成行,这大概也是他临终前的一点遗憾。
莫斯科《文学日报》的主编弗拉基米尔·邦达连科是俄罗斯当代作家、评论家,多次来中国访问,喜欢中国文化。不久前我从网上看到他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布罗茨基受“道”的影响》。他对布罗茨基的中国情结有详细的描述,使我大开眼界,受益良多。我这篇短文借用和参考了他提供的新鲜资料,特向他表达由衷的感谢。我愿意把阅读的喜悦、发现的惊奇与爱诗的朋友们一道分享,正是邦达连科的文章帮助我进一步了解了诗人布罗茨基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使我明白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何以能写出《明朝书信》那样的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7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