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教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具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教案样本,帮助大家提高备课质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1、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一)教学例1。
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甲倒给乙40毫升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相关策略我们解决呢?自己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交流。先想好的同学可以帮助组里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一下。根据小组的交流,发现你们有以下这么几种想法:
(1)示意图请画图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2)画线段图。
他这样做也是先求什么?然后再把甲倒给乙的40毫升还回去,求出原来甲。
乙各有多少毫升。
(3)表格。
刚才同学们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想一想,不管你用的.是哪种方法,都是先从什么出发?然后再根据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求出什么?这就是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把例1看一遍,再体验一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教学例2。
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请看大屏幕例2。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想个办法来信息,清晰地表明邮票变化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现在请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信息与解答的呢。
教师板书。
原有?张收集24张送走30张还剩52张”
“原有?张去掉24张要回30张还剩52张”
说出意思。
我刚才在下面发现有个同学也是用箭头表示,不过不象我们用文字叙述,而是用符合来表示的,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得明白吗?来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同时这掌声也是送给你们自己,你们的想法都不错,表现让我非常满意。
请看书上89页的练一练。甲、乙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独立完成。
请黑板上板演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我刚才发现有两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25*2+1,发现这种解法错在什么地方,做错的同学能不能自己主动站起来勇敢地说一说。同学们你看这位同学说得多好,我们不怕犯错误,关键是错了能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及时地改正过来,这是最珍贵的,我希望同学们在有错误时都能象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过来,做一个诚实的人。掌声送给他,勇敢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堂练习本,把书上90页的第1、2题做在本子上。
通过刚才的作业我发现同学们这节课掌握得不错,只有两个同学计算时粗心错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对用倒过来推想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已知结果,求原来。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示意图、线段图、表格、箭头图等分析题意,如果对刚才课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们下课与我交流,好,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二
第三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综合练习课)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2、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40+3090-50100-8095-580-8060+640+20+880-50+440+50-3090-60-10(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40+3090-50100-8095-580-8060+640+20+880-50+440+50-3090-60-103、听算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10+40+3040+20+3070-40-3060-20-30二、读一读,算一算1、(课件出示p609t)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2、磁性教具摆出10t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3、课件出示11t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三、思维训练p60的思考题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1~4t)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2、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1、30+65+2060+49+4030+6050+2060+4050+50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2、小组讨论: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3、合作探究: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5、全班反馈: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1、p61的做一做。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2)指名说53+4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3)你是怎么算的?(4)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出示p63:3图(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4)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四、全课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三
程老师听说呀,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好样的!上课时,每位同学都能坐得端端正正,而且善于开动小脑筋。今天,咱们也让在座的这些老师们看看我们的精彩表现,好吗?这里,老师还特意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礼物盒,咱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组学得最棒,得到的礼物最多!
师:现在,程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下秋天里的景色。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配乐情景:美丽的秋天)。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秋天美吗?
师:确实很美!那你们知道吗,在这些美丽的画面中还藏着好多的数学问题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去发现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习例1。
师:请看,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这几个小朋友玩得可开心啦!
(课件出示扑蝴蝶图)。
师:同学们好好看看,左边有几个小朋友?
生:4个。
师:那么,右边呢?
生:2个。
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左边有4个小朋友,右边有2个小朋友。你们能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吗?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讨论)。
师:好,谁能把你提出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生1:4+2=7。
师:4加2等于“7”吗?
生:不是,应该等于6。
师:你再说说,4加2等于几?
生1:4加2等于6。
生1:好。
师:谁再来说说你提出的问题!
生2:合起来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真不错,都已经学会提问了!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问题?
生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瞧瞧!这位同学也会提问啦!他提出的问题也是“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真是好样的`!
师:那你们知道“一共”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合起来。
(生活动,师引导)。
非常棒!你们知道吗?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合起来。
(板书:)。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适时板书:?人)老师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一个问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问号!问号表示这是一个问题。
师:那么,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列式呢?
生:加法。
师:你们同意吗?
师:老师也同意!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我们就用加法计算。(板书:+)。
师:谁来列一道加法算式?
生:4+2=6。
师:对!这里的“4”表示什么?“2”呢?很好!把左边的“4个”小朋友和右边的“2个”小朋友加起来,一共是6个小朋友!4+2=6。请大家齐读一遍!
(板书:4+2=6。生齐读)。
师:谁还能列一道加法算式?
生:2+4=6。
师:对吗?
三、做一做2。
师:其实啊,这些蝴蝶已经飞到咱们身边来了!看看!每个小组都有一块这样的小白板,白板的左边和右边各有几只蝴蝶。(出示师白板)。
师:请大家先在小组内数一数小白板的左边和右边各有几只蝴蝶,组长负责写在白板上。好了,请组长把小白板拿到桌上来!开始吧!(出示)。
(师巡视,走到一组,停下)。
师:你们也说得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那合起来呢?(手势)合起来可以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什么符号表示?(大括号)。
师:同意吗?老师为每个组各准备了一个大括号,小组的同学商量商量,商量好了,就贴上去吧!
师:贴完了吗?好,我来看看!嗯,不错!我再看看其它几个组(巡视),你们都很棒!
师:大括号贴好了,现在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好,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上一个“?”,表示你们的问题。(师边举白板边说)。
师:我们来看看,这是第2组的。你们提的问题是什么?(指“?”)你们组谁来告诉大家?(生)。
师:你们组呢?(转向另一组)。
生:也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师:其它组的问题也和他们一样吗?好,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列式计算吧!组长在小白板上列式!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的算式!
生:4+3=7。
师:你们同意吗?哦,你们组一共有7只蝴蝶。
师:很好。还有哪个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算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3)追问:威慑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很重要。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五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间:08月12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教学意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引导交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随机贴出杯子图3、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4、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提炼到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上来)5、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6、(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7、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器不一样。杯子的数量也不一样,只告诉我们这些杯子里果汁的总量720毫升,那怎样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呢?8、讨论讨论,想想曹冲称象的故事给我们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呢?9、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10、小结学生的方法:不管是大杯换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板书:替换11、过渡: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每个同学的桌上有这样的一张作业纸,拿出来四人小组合作。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小组展示汇报。12、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1)学生根据投影出来的方法说一说解答思路。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画的图可以怎么想?(2)哪些同学是和他一样的做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交流第二种方法。13、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你觉得小杯的容量加上大杯的容量满足720毫升以后,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14、回顾反思(1)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2)我们又是怎样来替换的?15、小结:在解决这一过程中,原来是有大杯和小杯两种不同的`量,用替换的策略简化成了都是小杯这同一种量,而且总量也告诉我们,这样要求小杯的容量就方便了;同样用替换的方法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使题目中只出现了大杯这同一种量,要求大杯的容量也方便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借助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广告1、播放达能广告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1)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2)与前面两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你准备怎样替换?还有不同的替换吗?(学生说,教师演示部分课件)(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5)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进行替换,请在练习纸上完成(6)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让学生说说总数有没有发生变化?(7)口头检验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1)画一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2)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我们新桥村有一个农家乐,今天高老师就当回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有什么新奇的,好玩的等者我们大家,大家想不想去呀?下面我们的游玩开始。
尝试题:
请看大屏幕:(王大叔有一个农场,他想用“2、3、4”这三个数字给自己的农场编一个三位数的门牌号,这个三位数可能是哪些?)。
师: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
组织全体同学交流围法。
观察分析:长与宽的和是多少?长与宽的和与周长有什么关系?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已经把符合条件的长和宽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了,我们还可以借助表格来列举。请你根据刚才的思考在作业纸上填一填这张表格。
交流填表情况。
谈话:像刚才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问题的答案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一一列举。(板书)。
一一列举时还要注意什么?(有条理、有顺序)。
过渡:王大叔要是它的羊养的更多的话,应该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当周长一定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越大,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过渡:(同学们真爱动脑筋,一一列举后还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游玩中的问题很多,下面的问题你会解决吗?)你是否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
二、教学例2。
(1)呈现问题,理解题意。
我们帮王大叔解决了羊圈问题,王大叔想扩大他的养殖业想借阅下面的杂志。
(2)分组自学。
(3)个别展示,集体交流。
(4)引导反思,突出关键。
问:刚才我们是分几部分来完成列举的?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有的时候列举时要先分类,再逐类进行列举。这样做就“不重复,也不遗漏”。
用自己喜欢的列举方式进行吧!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拓展应用。
1、转了一上午大家也有点累了,正好王大叔的农场里有个游乐休闲区。大家想不想放松放松?(课件)下面请进入王大叔的休闲区。
2、还有更好玩的游戏等着我们请看(课件)。
师:愉快的牧场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牧场了,牧场的门口是1路和2路公交车起始站站台,请看大屏幕(课件)。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全课小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要做到有条理,有顺序,这样才会不重复,不遗漏。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板书设计:
——一一列举。
有条理、有顺序。
不重复、不遗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七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新课。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
4.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二、巩固练习.。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习。
1、根据各国金牌数关系进行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算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八
生汇报,师适时提问。师:你怎么知道小船是4只呢?能坐多少人?你怎么想到大船要变成2只呢?(大船太多了;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能多坐2人…….)师:哦,我明白了,你就是把一只小船——换成了一只大船。现在要坐21人,怎么办?(再把一只小船替换成一只大船)课件演示过程。师:这时候,大船是几只?小船是几只?能坐多少人?问题解决了吗?齐答。小结:刚才,我们先满足5只这个条件,想大船1只小船4只,发现总人数17人不满足第二个条件,就用替换的方法,把小船替换成大船,直到两个条件都满足为止。其实,我们就是假设了大船是1只,小船是4只来思考的。你还有别的假设方法吗?(还可以怎样假设?)(2)假设全是大船师:那也就是说大船几只?小船呢?总人数25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5×5=25人)师:需要5只大船吗?为什么不需要?(因为还有4个空位)4个空位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5-21=4人)怎样才能减少这4个空位呢?(把大船替换成小船)师:哦,把大船替换成小船,替换1次,结果会怎样?(减少2个空位)2个空位你是怎样得到的?(板书:5-3)师:可现在有4个空位,要替换几次?2次可以怎样算?(板书:4÷(5-3)=2)师:我们把大船替换成小船,替换了2次就可以得到哪种船的只数?为什么?(大替换成小,替换了2次就有2只小船。)(板书:小)(3)假设全是小船师:也就是说大船几只?小船呢?15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3×5=15人)你怎么知道还有6人没坐到船?该怎么办?(把小船替换成大船)为什么要把小替换成大?(能多坐2人)替换几次?可以怎样算?(板书:6÷(5-3)=3)替换了3次就得到3只什么船?3、小结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什么策略?有的同学用了一一列举、列表、画图……你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三、巩固练习1、师:你们都比较喜欢这种方法,那你能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呢?出示师:260件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把大展板替换成小展板?替换6次是怎样想的?替换6次就有6块什么展板?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师:你能用假设和替换的策略解决下面一题吗?出示:学生汇报做法,说明每一《www.》步的想法。师:可以怎样检验?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策略?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我们在解答时可以灵活选择策略。像今天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直接找到解答的方法,就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先满足一个条件,再进行替换满足第二个条件,最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九
课次。
1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条理,有序的思考问题。
学法指导。
一一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思。
课次。
2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练一练”练习十一4-5。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列表整理。
学法指导。
有序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导入新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运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景,讲授新知1、谈话 2、教学例3。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括号里的话是什么意思?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3、这道题很适合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我们知道列举要有条理、有顺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讨论一下。4、大家都认为,可以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也可以按2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我们先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为了方便记录和观察,我们可以先画个表格。(出示表格)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板书算式:23-3=20(人),20/2=10(间),并在表里填写1和10。接下去,如果住2个3人间,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请计算出来。教师板书:3*2=6(人),23-6=17(人),17/2=8(间)……1(人)提问:这样2人间怎样安排?符合题目要求吗?谈话: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这次列举的内容要否定掉。可以在2人间里对应的格子里画“—“,表示否定。(板书:—)谈话:你们会这样列举了吗?接下去应该怎样想?在小组里讨论。注意:组内每个人至少要说一种。指名说答案,教师板书。
6、比较:两次列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哪种列举比较简便?让学生把答句填写完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思。
课次。
3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一6-9。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化方法。
学法指导。
有序的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板书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
单元教材分析。
二
单元目标要求。
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
单元设计意图。
1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1)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
(2)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 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
(1)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
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时间: 年 月 日。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元。
小军。
( )本。
42元。
时间: 年 月 日。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梨 树4 行。
桃 树。
3 行每行7棵。
苹果树。
8 行每行6棵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选择典型题展示共同交流(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被展示者的分析思路)比较小结1、用列表的方法,来算算,用这些栅栏还可以围成长是几米的长方形?长(米)8765宽(米)1234面积(平方米)8141820想一想,如何围面积最大?独立列表整理,互相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独立列式解答检查订正3×7=21(棵) 8×6=48(棵)48-21=27(棵)独立提问题,设计表格,填表列式解答 互相交流引导观察:刚才我们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出很多种情况。指出:在确定长方形周长后,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2、“想想做做”第1、3题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一
p63~64例题和试一试、p65“想想做做”
(1)让学生学习有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无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哪些方法可取,比较好?
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场景
(1)说一说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提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问题:
(1)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元?
(2)小军用42元可以买多少本?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二
你能根据题意自己独立画线段图整理。
展示学生的线段图,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补充合适的问题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的时候分别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比较两题,找联系。
说说两题有什么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一个是相向的,一个是相背的)做手势。
什么相同?(都是求两断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分别算出各自的距离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合起来的`速度再算总的路程。……)
1、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2、读题后问:这道题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想?把你的算式写在作业本上。
3、读题后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联系?你会解答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三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而本节课将为我们后面要学习的解决更复杂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要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理念,联系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要理清楚新的数量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复习引导教学、讲授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他们去感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两道关于果汁的问题,这道题目是根据教材中的例题改编过来的。读题并提问:“同学们,你会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提问:“你能说说每一道题目都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的吗?(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问题)接着提问:“每一道题目中都有几种类型的杯子?”接着指出:只求一种杯子的容量是比较简单的。
然后,出示例1,先让学生齐读题目,体会和上面两道题目的不同。接着,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审题与表达的能力。根据题目的异同点引出课题,今天就来学习解决这类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的策略。通过改编例题也会学生解决例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解决这道题目似乎有些困难,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一下题意,找出两个数量关系式。
然后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再联系以前的知识,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第一种:列方程,让学生说出怎么设未知数,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则大杯的容量是3x毫升。第二种:画线段图的方法。引导指出一般我们先画单倍量。小杯共9段,大杯共3段。第三种:全部换成小杯,一个大杯就可以换成3个小杯,一共9个小杯。学生只要说出思路即可,然后事实总结三中思路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能够发现: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了一种杯子(小杯)。根据学生们的发现,可以指出:像这样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策略假设,运用假设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揭示课题。
接下来,让学生打开课本69页,任选其中的一个思路解决这个问题,填写在书上,并提醒学生要检验。教师巡视,观察并引导学生的解题方法。学生完成后,选择使用列方程和画线段图的学生说说解题过程。因为这两种方法是以前学过的,这节课就一带过过,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而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三种思路全都换成小杯,也就是假设全是小杯,需要重点讲解。根据课件辅助教学运用假设全是小杯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提供给学生一种思考过程,因为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请了3位学生按照该思路想一遍,然后再让全班学生想一遍。思路比较明确了,学生比较容易的根据思路列出算式,教师根据学生想法板书解题过程,以及检验过程。学生容易忽略检验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提问:刚才假设全是小杯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让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解决问题,还要多加思考用不同的假设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还可以假设全是大杯。同样,根据课件讲解思考过程,这一遍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想,独立完成解答。
第二环节:归纳整体,提炼策略。
讲完例题后,及时回顾整个例题,总结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步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策略。根据刚才解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总结出5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题意,找到数量关系,发现要求两个未知量,需要使用假设策略。第二步,做出假设,假设全是小杯或假设全是大杯,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第三步,根据假设,调整数量关系,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第四步,列式解答。第五步,检验反思。
第三环节:运用策略,掌握策略。
出示练一练,及时巩固新知。练一练是和例题类似的题目,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去思考并解决这个题目。这道题可能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第一步分析题意,让学生找到数量关系。接下来的4步就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步时提醒学生假设全是什么更方便解题。一些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完整得做完这一题。这就说明他们学会了运用假设策略。通过本题提问为什么不假设全是桌子,让学生明白在做假设时要选择方便解题的那个假设。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过假设策略。让学生先回想一下,小学生的联系知识能力并不强,可能不能一下子想出来。于是,教师让学生观察老师想出来的,让他们判断一下是否运用了假设策略,进一步加深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联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用新知联系旧知,让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的意识。
第四环节:运用策略,闯关练习。
简单总结一下所学新知,设计三个题目,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题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第一关,填空题,有一个是看图填空,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通过,这便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继续闯关的欲望。第二关,稍有难度,但题目中提供了解题思路,根据解题思路,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解答出来,启发学生课下运用第二种假设解决该题目。第三关,图文题目,先让学生从图中读出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用奖品激励大家认真完成,并找出运用不同假设策略解决问题并且书写完整和完美的学生,放到展示台上供大家学习。
第四个环节:归纳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两个未知量假设一个未知量。
复杂简单。
假设全是小杯分析题意。
共有:31+6=9(个)。
小杯:7209=80(毫升)作出假设。
大杯:803=240(毫升)。
检验:806+240=720(毫升)调整关系。
803=240(毫升)。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列式解答。
容量是240毫升。
检验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四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三、再次体验。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五、全课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思考;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灵活确定解题思路,合理选择解题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2.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并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具有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升对解题策略价值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理一理。
1.列表。
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便于分析数量关系。
2.画图。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如:可以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还可以用一一列举、还原、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练一练。
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出不同的围法,然后交流,再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题,然后交流。
学生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学生用假设法来解决,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这一题,然后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三、补充练习。
1.小明有5元和2元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37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6.一套西服84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2/5。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
课后反思:
本课时内容与后一课时内容合并为一课时进行了复习。从复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以前学习的这些内容。难度不大的有关找规律或是用假设、替换等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也都能正确解答。在运用假设法或替换法解决实际问题后,检验也很重要,课上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我请学生在列式计算后再进行检验,看看是否符合已知信息。
和沈老师一样,感到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复习中学习困难生就感到困难重重,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
课后反思: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完成的不错,补充习题的第3题和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可以理解,在之前学习的时候,第3小题也是学生有错误的。而第4小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分倍数和差数关系,题中如果告诉我们的是倍数关系,则总量是不变的,如果是差数关系,则总量要发生变化。另外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判断不出用替换还是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则可以让学生用列方程来解答。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学生采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在没有明确用哪种方法解答时,这也未尝不可。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90页例一、练一练和练习十七第一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学《曹冲称象》,并分组,准备大量铅笔约20支。
课前给学生合作要求纸。正面题目1和要求,反面自编题目。
打开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学生举手)。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平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换什么?(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替换有什么好处?
2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410.4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平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5角硬币1元硬币储蓄罐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七
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二、新课: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假设:
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2)研究调整:
发现矛盾引发思考: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板书:多出8人)。
追问: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多出8人需要怎样调整?(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集体交流: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调整策略:一条大船调整成一条小船会少了2人,每划去2人就相当于将一只大船替换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观察书上p91页表格,发现什么?
(2)借助表格调整:
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了2人)。
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4.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检验结果。
想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65+43=42(人)这是对什么进行检验?如果还需要对船只进行检验怎么办呢?6+4=10(条)。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六、巩固提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的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下面,为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再现典型的小故事,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1、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与例1,让学生通过比较题型,体会到什么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的问题。
2、教学例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替换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汇报时,教师同时多媒体演示以上两种替换过程。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替换方法,进行计算。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替换的方法,重点说明算式:720÷(6+3)中“3”的含义以及720÷(6÷3+1)中“6÷3”的含义。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坚信今天所学的替换策略是正确可行的,并检验例题1所求答案是否正确,因此要进行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接着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将“练一练”进行了改编,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改编的目的在于:不让学生的思维中断,继续思考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替换。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在上面例题的思维定势下,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了、总量是怎样变的。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再独立计算,集体评讲,千万别忘记检验。
2、讨论交流: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带领学生归纳认识出:当两个量成倍数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当两个量成相差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1、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评讲时,请学生说说体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接着用课件帮助演示替换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替换的方法,注意检验。
3、课件出示:“练一练”
将“练一练”作为习题巩固相差关系之用。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由于刚接触六年级教材,很多方面都考虑不够成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替换”“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多种解题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解题策略,你能举例说明吗?(请几位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解题策略来解决这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6.1元钱买4分一张和8分一张的邮票共20张,应买4分邮票多少张?
小结:运用“替换”或“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后都应该及时进行检验。
三、拓展练习。
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解答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综合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二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 ;再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要进一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感知的方法尝试自主探究这一策略,这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析为主,让学生相互补充,力求说具体,说完整。
(四)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引导通过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再次体会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理解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从而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检验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现在到原来,是倒推的策略;检验的思路是从原来到现在,是按题意进行顺推。
(五)矫正反馈 ,拓展延伸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 六)课堂总结,课外运用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再次重申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倒推策略。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练习体现了层次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二十一
本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游戏方式引入,以帮助王大叔“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一一列举”,并能熟练运用“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采取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22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本课知识我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游戏机导入,体验列举;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
(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五)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一)游戏机导入,体验列举。
游戏的方式更容易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4人握手,每两个同学只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手导入。并找4位同学演一演,更形象的展示握手过程,顺势板书所有握手情况,并揭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用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
出示例题图,提问: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题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主要明确以下几点:
(1)围成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
(2)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3)围法是多种多样的。
基于以上讨论追问:
既然围成长方形的方法有很多种,那么究竟怎样围面积最大?明确: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从而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可以用22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也可以列举的方法解决。放手先让学生围一围,交流并展示围法。再组织学生用列举的方法解决。
(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提出问题:
列举长和宽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知道:长+宽=11。紧接着,带领学生填出一组数据,其他则放手学生自己做。凸显由扶到放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填写,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
如何填写的?对比两位学生的填写方法(有序列举,无序列举)哪张更好?为什么?使学生注意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提问:
列举法和小棒摆一摆的方法哪种更好?使学生自觉优化解决问题方法,并感知列举策略的应用。最后提醒学生列举完后还有重要的一部要完成,即对列举的结果进行比较,做出选择。感知列举的意义。例题完成,思考还在继续,继续对学生提问:表格里还隐藏着一个小规律,你发现了吗?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发现周长一定,长和宽越接近,围成的长方形面积越大。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一方面通过回想解题过程,使学生能自觉的意识到列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体会列举策略的价值,在回顾中加深对列举策略应用过程的认识,丰富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1、练一练第1题,通过讨论明确: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学生在做“练一练”时课提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列举思考的过程,巩固了所学知识。
2、练一练第2题,明确题意后,通过先填表再回答,着重让他们进一步积累运用策略的经验。
通过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所学,所想,及问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7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