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06:21:08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8 06:21:08     小编:雁落霞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清晰地传达教学意图。在教案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里有一些经典的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大班科学教案篇一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桃子和小动物图片。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提问:看这是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你们喜欢吃吗?

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小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引导提问: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

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他们决定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引导提问: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你们猜,他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长颈鹿正要去吃桃子,可猴子说:"这样不行"。

引导提问: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小动物反对呢?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这样也不对"猴子大喊了一声。

引导提问: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 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提问: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

"不行!"河马使劲地跺着脚说。

3、按动物的高矮、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排序。

"不行!"这时一点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了一声。

引导提问:毛毛虫那么小,猜猜看,他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教师小结。

三、品尝桃子

四、拓展活动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篇二

1、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

2、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幼儿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动物翅膀的资料、卡片等,布置“动物翅膀”展。

2、实物投影仪。

3、观察记录表若干。胶棒、记号笔人手一支。

一、带领幼儿参观翅膀展,初步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参观动物翅膀展。(幼儿搜集的资料图片、手工、玩具、图书)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翅膀展,在参观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 “它会飞吗?”

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动物们的翅膀是不同样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没有;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只有一对;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现在我们再去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二、第二次参观,学会使用观察记录表。

1、出示、介绍观察记录表“首先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将它们的小图贴在左上角,然后根据你观察的内容分别记录在下面”。

第一:“它的翅膀上有羽毛吗?如果有,我们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标记?没有又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讨论,回答)

第二:“它有几对翅膀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幼儿讨论)

第三:“它会飞吗?可以做什么标记?”(幼儿讨论)

2、幼儿自由观察记录,教师在旁给予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拿上记录表,选择你感兴趣的动物去观察吧!”

3、集体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自己记录的结果。

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动物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不是)“哪些会飞哪些不会呢?”(鸡、鸭、鹅等不会飞,鸟、蜜蜂、蝴蝶等会飞。)

2、“哪些动物的翅膀有羽毛?”(鸡、鸭、鸟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没有。)

3、“哪些动物有一对翅膀,哪些有两对呢?”(鸟、鸡等有一对,蝴蝶、蜻蜓等有两对。)

4、“你还知道有那些动物也有翅膀呢?它们的翅膀又是怎样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人也有翅膀那该多好呀!你们想要翅膀吗?如果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幼儿畅谈。

“小朋友们想得真好,我们一起到班上去把我们美好的愿望画出来吧!”

带幼儿出活动室

大班科学教案篇三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手电筒,课件-音乐:如果感到幸福

2.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

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

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3.幼儿交流

(1)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2)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了解电池

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1.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

(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录音机里装电池的情况,并放录音让录音机响起来,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3.幼儿操作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教育幼儿要节约用电)

4、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

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三、再次放录音

音乐《如果感到幸福》,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篇四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2)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大班科学教案篇五

1、 激发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主动探究的愿望,并从中体验快乐。

2、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气球里的空气往外排出时会产生反作用力,探索吸管的不同与气球速度的关系。

3、 学习做气球船,提高幼儿用透明胶固定气球和吸管的能力。

活动准备:小河,吹好的气球一个,气球若干,剪刀,透明胶和吸管,毛巾。

1、 小实验“气球船”。

——小朋友们看一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气球)

——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吗?

——今天老师想用这些气球小实验,看看他们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 讨论幼儿观察的现象,教师总结。

——小朋友刚刚看到了什么?

3、幼儿尝试做气球船,教师给与引导和支持。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气球船的制作方法。

——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气球、吸管、透明胶、剪刀和毛巾。现在请小朋友上桌做一个漂亮的气球船放到小河里试一试。

——教师个别指导幼儿用胶带和放到水中引导幼儿观察速度不同。

——刚才老师做的气球船时小朋友发现了气球船有吸管排气才能在水上行驶,现在小朋友仔细观察水池中你做的气球船和别人的气球船有什么不同。(气球船的速度为什么不一样呢?)

——小朋友说的真好,吸管粗的跑得快,细的跑得慢。

——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说为什么气球插上吸管排气时就能在水中行驶呢?

——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我们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 放录像,师幼共同寻找“气球船”的原理。

——刚才我们看了录像了,谁告诉我你看到火箭是怎样升空的?

——是靠向后排出气体才向前运动的。

——小朋友现在想一想我们的气球船为什么能在水里行驶呢?

——老师告诉你们,这两种现象是一个道理叫“动量守恒”。

5、小结:师幼共同尝试做气球火箭。

——请小朋友到水里拿出你刚才做的气球船给他吹满气,捏住先不发射这次我们来个飞行比赛大家一起发射。

——幼儿吹气球

——预备齐——发射。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温州第四幼儿园:金笛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大班科学教案篇六

1、通过调查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桥,讲述桥梁的名称,感知桥的形状及组成,了解桥的发展史。

2、通过阅读《幼儿用书》认识各种各样的桥梁,初步感知桥梁的建筑结构,知道桥的作用。

3、对桥梁感兴趣,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4、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完成调查表并收集一些桥的图片。并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桥梁。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3、制作桥的发展史的ppt。

(一)、展示《桥》的调查表,引导幼儿说说各种各样的桥。

1、幼儿与同伴交流

2、在集体中交流。

师:现在谁来介绍你调查到的桥?

(二)、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认识各种各样的桥。

1、教师:这是什么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带领幼儿逐页地观察画面,感知不同结构特点的桥梁。

引导幼儿认识独木桥、木桥、铁索桥、拱桥、公路桥、铁路桥、钢架桥、斜拉桥、立交桥等。

(1)、按建桥地点来分,可分成架在河面上的桥和架在陆地上的桥两类。

(2)、按建桥材料来分,可分成木桥、石桥、铁桥、钢筋混凝土桥等几类。

(3)、按桥的形态来分,可分成桥中间有桥墩的和没桥墩的两类。

2、向幼儿介绍中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师: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有名的桥?

例如:伦敦桥、美国金门大桥、中国江阴长江大桥以及日本明石海峡桥等。

(三)、引导幼儿讨论各种各样的桥梁的用途。

2、幼儿开展讨论,说出自己的发现和认识。

3、小结:桥梁的最初功用是用来跨越江河的。如今,除了架在江河上的桥以外,还有架在十字路口的立交桥、人行天桥。这些桥不仅保证了道路的安全畅通,而且已成为现代城市的漂亮建筑。

(四)引导幼儿观看ppt,了解桥的发展史。

2、幼儿观看关于桥发展史的ppt,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

(五)活动延伸

如果你来设计一座桥的话,你想怎样设计?

大班科学教案篇七

1、初步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2、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

一、隐身妙招。

1、师讲述故事《隐身妙招》。

2、故事中有些什么动物?

3、老虎来了以后,小动物们躲在哪里?为什么老虎找不到它们?

4、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防护本领?

(隐身:让自己身上的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接近,把自己隐蔽起来,让老虎发现不了自己)。

二、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出示ppt:蝴蝶、青蛙、骆驼、北极熊。

师: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

(与花丛、青草、沙漠、雪地、颜色相近,能保护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出示乌龟、刺猬、鱼、鸟的图片,讨论。

师: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

(用硬壳、刺、鳞保护自己,羽毛软、暖、轻。)。

3、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变色龙——变色,狐狸——装死,壁虎——断尾,黄鼠狼——臭气,龟——硬壳,

刺猬——硬刺,鹿——快跑,牛——角,蜜蜂——刺。

4、小结:

小动物们很聪明,想出了许多方法保护自己的,有的会变色,有的会装死、有的会快跑等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动物。

三、迁移联想:

故事:隐身妙招。

森林里的动物正在热热闹闹地开舞会。突然,远处传来老虎的吼叫声。“啊!老虎来了。快躲起来!”正在跳舞的枯叶蝶飞到了树枝上,停在枯树叶的旁边。枯叶蝶就同枯树叶一模一样,谁也认不出它来。蜥蜴趴在土推上,它的皮肤和泥土的颜色一样,分不出哪是泥土,哪是蜥蜴。青蛙钻到草丛中,绿绿的青蛙闭上眼睛,谁也找不到它。

老虎跑过来一看,咦,刚才还有很多动物在唱歌、跳舞,怎么一下子都不见了?老虎瞪大眼睛,仔细地找来找去,只看到绿绿草丛、泥土堆和树上的枯树叶。

老虎走远了。小动物们都跑出来:“哈哈,我们都有躲起来的好办法。老虎瞪大眼睛也找不着我们。”

青蛙唱起歌,蜥蜴敲起鼓,枯叶蝶跳起舞。小动物们又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舞会。

大班科学教案篇八

1、明白钟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

2、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了解不一样钟表的不一样特征和功能。

3、对有关自我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表

2、实物:闹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钟表的兴趣。

此刻几点了?你怎样明白的?(看钟表)

你还见过哪些钟表?在哪里见到的?

二、欣赏不一样的钟表

1、课件:各种各样的表

引导幼儿调动多感官参与观察钟表。

(1)那里有很多不一样的钟表。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启发幼儿在观察时,能够开展一些适宜的讨论)

(2)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欣赏。

(1)这是什么钟?这些钟有什么特点?

小结:挂钟适合挂在家中的墙壁上,大家都能看见,并且看起来会很方便。

座钟适合放在桌子或柜子上,比挂钟小,拿放很方便。手表能够随身携带等等。

(2)讨论钟表的不一样功能及特征

向幼儿介绍钟表,机械钟表、电子钟表的特殊性。

使幼儿了解到:虽然看起来差不多,可是有很大区别。

机械表需要旋转轴,靠转轴带动手表;

电子表需要电池带动手表;

有的手表还防水,潜水员在海里也能够看到时间。

(3)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告诉我们时间。

为了满足不一样的人的需要,所以设计者设计出不一样的钟表。

有的又大又重很华丽,有的又小又轻很方便;有的能够亮灯,黑的地方也能够看见;

有的能够报时;还有各种各样形象的钟表。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阅读幼儿用书,认识各种钟表,进一步感知钟表的内部结构。

大班科学教案篇九

1、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尝试排列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有保护青蛙的意识。

1、小蝌蚪变青蛙的课件,音乐。

2、排列卡片每人一张,排列材料每人一套。

1、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朋友,听,谁来了?(放青蛙的叫声)

2、你们喜欢青蛙么?为什么?

小结: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是益虫,我们都要保护它。

1、青蛙妈妈生了许多宝宝,它的宝宝一天天长大,会变成谁呀?

2、那小蝌蚪怎么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请你来排一排。

排在这张纸上,看看这张纸上有什么秘密?

幼儿尝试排列,教师巡回指导。

3、你是怎么排的?

4、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蝌蚪到底是怎么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看ppt,第二遍师幼一起说

第三遍自己检验

再次观看课件。

1、我们一起也来变一变。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你们抓到虫子了么?

你们都是抓虫的小能手,保护庄稼的小卫士。我们以后要保护青蛙。

大班科学教案篇十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一、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教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教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二、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教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三、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2、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一

1、幼儿初步了解图意对加法算式含义的讨论,让幼儿了解5以内加法的实际意义。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分析图意,并能根据图意列式。

1、船不同颜色衣服的宇航员,大小、形状不同的宇宙飞船。

2、写有5以内加法的算式的钥匙。

3、5以内数字若干。

了解图意对加法算式含义、了解5以内加法的实际意义。

仔细观察、分析图意,并能根据图意列式。

一、导入主题。

1、出示飞船,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宇宙飞船)。

2、宇宙飞船能上太空,让幼儿观察宇宙飞船上有几个宇航员,再让幼儿观察有几个宇航员在太空采标本,文友而一共有几个宇航员在太空,请幼儿列式计算。

3、让幼儿观察宇航员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在进行列式计算。

4、出示图片太空上有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宇宙飞船。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意,在进行列式。

5、小结:看懂图意,不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

二、游戏:为宇宙飞船找钥匙。

1、出示钥匙引导幼儿观察。

2、讨论:怎样为飞船找钥匙。

3、幼儿游戏。

三:延伸活动。

送宇航员回宇宙飞船。

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二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的家族,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有鸽子等。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1、认识鸟的外形特征及其对人类的益处。

2、培养幼儿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比较,并用语言积极表达。

3、感受鸟和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爱鸟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各种鸟的图片,鸟鸣的背景音乐,歌曲《百鸟朝凤》,鸟的本领的汉字

一、 活动导入

1、听自然界鸟叫录音,引导幼儿进入鸟的世界。

师:猜猜是什么鸟?

(1)身穿黑长袍,尾巴像剪刀,爱在屋檐下,捉虫喂宝宝。(燕子)

(2)说它像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像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孔雀)

(3)有种鸟儿本领高,尖嘴会给树开刀,坏树皮全啄掉,勾出害虫一条条。(啄木鸟)

(4)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觉。(猫头鹰)

二、 鸟的外形特征

1、 分组讨论:观察鸟的图片,说说鸟的外形特征。

三、启发性提问

1、师:会飞的动物都是鸟吗?(蝙蝠、蝴蝶)

师小结:蝙蝠是哺乳动物,胎生。蝴蝶是昆虫。

2、师:会生蛋的动物都是鸟吗?(乌龟、蛇等)

师小结:乌龟是两栖爬行动物,蛇是软体爬行动物,鸭嘴兽是唯一卵生的原始哺乳动物。

3、师:有翅膀但不会飞的动物是不是鸟?(鸵鸟、企鹅、鸡、鸭、鹅)

师小结:鸵鸟是鸟,但不会飞,只会在沙漠里跑。企鹅也是鸟,但它也不飞,它善于潜水游泳。鸡、鸭、鹅以前是鸟,但由于人们长时间把它们饲养在家里,造成它们飞行本领退化。现在人们称它们为家禽。

四、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1)幼儿讨论:

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交流介绍几种鸟 森林医生啄木鸟 捕鼠能手猫头鹰 学舌高手鹦鹉 预测天气燕子 师小结: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的益处。有的鸟能为庄稼除害虫;有的能够为树木治病,有的能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有着漂亮的羽毛和动听叫声的鸟儿还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小朋友要保护它们,千万不要伤害它们。

五、结束(歌曲)

师:鸟在天空中飞翔的样子多自在呀!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鸟飞飞看。

活动思:

活动一开始,我带幼儿欣赏鸟的图片,各种各样的鸟深深吸引了幼儿,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鸟的世界中。接下来,我和幼儿共同谈论自己喜欢的鸟,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让幼儿分组探索,根据幼儿的讲述,有机灵活地出现他们讲到的鸟,然后我再补充,其实就是灵活地将幼儿没有讲到的讲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在幼儿对鸟的种类有致的了解后,我带幼儿进入下一环节“鸟的特征”的学习。这一环节运用提问,加深幼儿的印象,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以上环节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活动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还要让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继续探索鸟的世界,让这一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活动的生活化,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三

1、了解种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种子食品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

2、愿意用自己的方式统计记录种子食品。

3、乐意与同伴分享种子食品,体验分享的乐趣。

1、请幼儿带各种种子食品,并对自己所带的种子食品有所了解,并将桌子布置成长条状,布置种子食品展览。。

2、种子妈妈形象。

3、幼儿有关于种子的知识经验准备。

4、每人一份记录表、笔。

1、以谈话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了解种子的作用。

(出示种子妈妈形象)“种子妈妈听说小朋友最近对种子特别感兴趣,所以今天她赶来了,想考考小朋友呢!”

教师以种子妈妈的身份进行提问,引导幼儿讨论,从而了解种子的作用。

(1)你知道哪些种子?

(2)种子主要有什么用?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种子可以繁殖后代,知道在大自然中种子巡回生长的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种子可以食用。

(3)你知道哪些种子可以食用吗?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可以食用的的种子种类,如稻、麦、豆、花生、玉米、核桃....

(4)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植物,没有了种子,会怎么样?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种子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植物,没有了种子,人类就很难生存下去,因为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种子。

教师小结:种子除了可以繁殖后代以外,它还可以食用,它是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人们每天都在食用着种子,我们离不开种子。

2、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种子食品。

(1)了解种子食品的含义。

教师:种子可以食用,那么用种子做成的食品就叫做种子食品。

(2)幼儿围坐在长条桌旁,以信息发布的形式请幼儿自由介绍自己所带来的种子食品,说说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通过对种子的炒、煮、爆等加工方法可以制成种子食品。

教师小结:今天的种子食品可真多呀!有花生、有瓜子、有玉米、有松子,有毛豆、有蚕豆、有核桃等等,它们有的是炒着吃的,有的是煮着吃的,有的是爆着吃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加工方法呢。

(3)了解一些需多次加工的,外形变化很大的种子食品。

教师:除了这些种子食品,你还知道有哪些种子食品?

组织幼儿讨论:蛋糕、饼干是种子食品吗?

教师引导幼儿得出还有许多种子食品就在我们身边,如蛋糕、饼干、馒头等,只不过这些种子食品种子需要经过多次的加工,它们的变化很大。

3、组织幼儿品尝种子食品,并进行统计。

(1)激发幼儿品尝种子食品的兴趣。

教师:今天种子妈妈来举行一个种子食品品尝会,请小朋友来品尝各种各样的种子食品。

(2)出示记录单,提出种子食品品尝会的要求。

教师引导幼儿在品尝种子食品时还要做好统计记录,在记录单上先统计今天一共有多少种种子食品,然后可以品尝一下每种种子食品,再将你自己喜欢的种子食品记录在记录单上。提醒幼儿注意卫生,随时将垃圾放入垃圾桶中。

(3)幼儿自由记录并选取种子食品进行品尝。

教师引导幼儿品尝种子食品,并能和同伴交流种子食品的味道,如用“香喷喷”“脆生生”等词语形容品尝种子后的口感。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些种子食品。

4、幼儿拿好记录单,一起交流种子食品品尝会的感受。

教师:今天这里一共有多少种子食品?你最喜欢吃的种子食品是什么?为什么?

1、请幼儿进行种子粘贴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篇十四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对身体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1.多媒体课件ppt

2.动画视频。饼干。

一、教师与幼儿每人吃一块小饼干,谈话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一块好吃的饼干,你们开心吗?那我们一起来尝尝。好吃吗?

二、欣赏故事,感知作品内容的有趣,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欣赏故事视频

三、回忆内容,体验自己身体的.消化器官

1.听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知道食物去人体旅行,都去了些什么地方?

幼儿说到哪个部位,教师点击相应图片。

口腔(咀嚼功能)嘴巴-它还有呢外一个名称叫口腔,它有什么本领呢?

食道(运输功能)脖子-对脖子,它里面有一根细细的长长的管子,你们知道叫什么吗?(食道)它可以干什么呢?食道就像滑梯一样,帮助人体运送食物。

2.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知道食物经过人体都去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它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丰富词汇"消化器官"。)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这些消化器官,这些消化器官在我们身体里工作着……口腔里的牙齿能咬碎食物、食道像滑梯一样往下运送食物、胃把食物颠来倒去地,像搅拌机一样把食物绞成稀泥糊糊、、小肠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大肠是食物垃圾聚集的仓库、大肠的终点就是,负责把垃圾排出人的体外。

四、游戏"翻翻乐",巩固和拓展相关经验

1.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翻翻乐"的游戏。(放ppt),这个游戏一共有六道题,不管你指到谁,它就会翻开,给你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回答正确方能过关,才能进入下一题。小朋友加油喓!

2.关于人体消化器官,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游戏:对错猜猜猜。

1.吃饭时细嚼慢咽(对)

2.运动后马上喝水(错)

3.吃完后慢慢地散步(对)

4.饭后剧烈运动(错)

5.天热时多喝开水,少喝饮料(对)

6.吃汤泡饭(错)

7.一边吃饭一边讲话(错)

8.不吃早饭(错)

五.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坐了这么长时间,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那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2."游戏真好玩呀,大便先憋一下吧。"这样的做法可以吗?为什么?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拉肚子呢?"你能说出原因吗?

3.身体里哪个消化器官有点像搅拌机?为什么说胃或口腔像搅拌机?

4.暴饮暴食对吗?

5.经常吃粗粮好吗?(可以追问:粗粮有哪些?)

6.睡觉蹬被子对吗?

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五

1、感知土壤的特点:有多种颜色、有干有湿和硬软之分、里面有空气......

2、全面了解土壤上面和下面的世界以及土壤的其它作用。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1)上面可以种植许多的植物:花草树木、庄稼。还有许多美丽的建筑

(2)下面生存有许多的生物:蚯蚓、蛇、青蛙、刺猬、泥鳅、蚂蚁......

3、掌握保护宝贵的土壤的方法。

4、培养幼儿动手探究的能力,让孩子们对这个快乐的世界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每人一份:小杯子、小勺子,每组一杯水、一个盘子(里面有:红、黄、白、干、湿的土壤)

2、一幅土壤的剖面图。活动图片:树、草、花、庄稼、树根、和土壤里生存的小生物。

3、各种颜色、干的、湿的、软的、硬的土壤。

4、用土壤捏的各种泥人、动物。

5、几个与土壤相关的字卡:干、湿、软、硬、土壤......

6、让家长先带着幼儿初步的认识土壤,让孩子们对平凡的土壤产生浓厚的兴趣。

2、根据自己观察和采集的经验,告诉家:

(1)捏捏土壤,有什么样的感觉?(幼儿边说师边出示:软、硬二字卡)

(2)什么样的土壤是软的?什么样的土壤是硬的?(干、湿二字卡)

(3)仔细观察,土壤有些什么颜色?(出示颜色的字卡)

3、出示土壤剖面图:(了解土壤的作用)

a、土壤上面的世界:可以种植植物(幼儿边说教师边把相应的物体的图片贴在剖面图上)

b、土壤里面有什么:有许多的小生物(幼儿边说教师边把相应的物体的图片贴在剖面图上)

4、土壤里面的小动物要呼吸空气呀,为什么它们不死呢?

让幼儿做个小试验:放块比较硬的、块的土壤放进玻璃杯,发现什么了?(有许多的气泡,得出结论:土壤里有空气,所以小动物不会死)

6、活动的延伸:土壤还有哪些有趣的作用?(师出示:一些用泥烧制的陶器、雕塑、把准备好的泥人、泥动物、并现场捏制小动物,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在此活动后,玩:有趣的泥土)

根据班幼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植物的家园“土壤”这一课题。意在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初步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重点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一般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培养幼儿观察事物、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390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