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主张(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06:19:11
我教学主张(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8 06:19:11     小编:笔舞

写作是培养语文表达能力的关键。广泛收集反馈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我教学主张篇一

上个学期,我初来大洋,在金老师的引领下,我加入了我们的先锋队组织(作文实验班),并购买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系列作文教学丛书。带着这次交流的任务,结合平时自己在班级作文教学的问题,我细品了管老师《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收获很多,感触颇深。以下我谈谈三方面的收获: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教学这么多年下来,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确实是少之又少。兴趣偶尔易得,却又难以持久。那么,该如何将这难得的兴趣持久下去呢?管老师认为,比培养作文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志。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意志,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必须要教师扎扎实实的带班,每一天,每一周到每一月,每一个学期,整个过程都需要老师的引导与激励来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联想到班里的孩子写日记,颇有同感。这学期,自开学以来,几乎每天都让学生写日记,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细想一下,除了认真批阅和周报刊出之外,还有激励措施:每次日记积分的累加,达到一定的数量,期末就可以获得一份礼物或满足一个切合实际的愿望。由于有了写的动力,学生的每日一记就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兴趣,写日记也就没那么怕了(当然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写作的兴趣)。前一星期,因为临近期末,我停下了每天写日记的作业,让他们一周一记,当时宣布这一个决定的时候,许多孩子开心得不得了,但也有部分孩子问:"这是为什么?写日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写我会觉得很难过的。"听到这样的质问声,我甚是欣慰,不为别的,就为"写作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已离不开写作".

对于写作,每一个孩子的敏感点、兴奋点和痛点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金矿。男孩和女孩的"写作金矿"不一样,文静的学生和调皮的学生的"写作金矿"也是不一样的。

在这方面,我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孩子,如汪运凯,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作文方面时好时差,刚开始有几次写小动物的日记,我甚至怀疑他写的作文是抄的,去网络上也查证过,结果没有找到雷同的作文。后来我又在想会不会是孩子在某一本作文书上抄的,网上还没有。直到有一次,我特意找他聊天,他告诉我,他家里养了好多的小动物,有鹦鹉、有刺猬、有松鼠、有小仓鼠……总之好多好多。我还是半信半疑,于是我让他回家后拍几张这些小动物拍的照片给我看看,当天晚上我果然看到了这些照片。从此,我再也不敢怀疑该孩子的作文了。

类似于这种情况的还有几个,一个特别喜欢写和家人打球类方面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都写得不错。一个特别喜欢改写故事或编写故事。一个特别喜欢写自己小制作方面的……原来他们的敏感点、兴奋点和痛点所在便是他们的写作金矿,写作范围只要是在他们的写作金矿里,他们便会侃侃而谈、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三分写,七分改".对于作文修改的重要性,我们都懂。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改"大部分都持排斥态度,所以将"改"贯彻到底真得很难。

管老师在他"我要改"的系统中,详细地介绍了"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的六次修改,让我为之震撼。第一次,周末写好稿件写"自荐语";第二次,周一同学间"互改"、"自荐";第三次,被初选回家修改;第四次,终选录用输入电脑;第五次,周报样张裁开校正;第六次,周报刊出后小组利用双休改。六次不同形式的修改,让原本单调、乏味的修改丰富起来,更赋予了它以"活力".小小的一篇习作,历经六次修改而臻于完美,而负责修改的小主人们也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到一次次作文能力的提升。

"六次修改"系统,这一学期我们班还没有行动起来,下一学期,我将会带领我的孩子们一起行动起来,希望孩子们能在这一修改系统中成长。

之前,我不曾想过,也不曾听说过"写作意志"和"写作金矿"等词,读到这本书我才初次接触并理解其中的意思。我觉得参加作文实验班是我最正确的选择,有了大家的引领和示范,以及管老师的作文教学系列丛书给我带来了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法,让我有种拿到作文教学驾照,明明白白教作文的感觉。初拿作文驾照的我,还是新手上路,路上还有许多磕磕碰碰,今后希望大家多多指导,感谢作文教学路上有大家的陪伴!

我教学主张篇二

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必少不了研究一个人——管建刚。最近一直在拜读他的著作《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心中涌动着一股激情,崇拜之情胜过许多歌迷、影迷。今天笔者不揣浅陋,略谈一下读《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后的一些感想和做法。

朱文君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这本书的序里说作文教学“蒙尘”了多年。“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管老师是去擦亮那颗叫“兴趣”、叫“生活”、叫“发现”、叫“真实”的星星,所以管老师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书中,管老师打破旧的作文教学程式,以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语言,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学主张:“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那犀利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让你不得不掩卷深思,不得不注目品味。现向读者摘录主张5“多改”重于“多写”的一些观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写作数量制约写作质量。

文老师,几个能坚持写日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的话。

阅读教学,也使劲挤进“写”。姑且不论,“挤”进去的“写”,对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至少能看出,大家都在想办法让学生“多写”。数量上,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至少会写一篇,一个学期20周,作文总量不会少于20篇;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作文总量不会少于40篇。

语文老师中有几个人能连续多年,一个星期写一两篇文章?没几个。我们的学生就是一星期写一两篇作文,写了一年又一年。奇怪,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总是“原地踏步”!

读到这里,仿佛觉得管老师正在对我进行批评。想自己自工作以来,为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而百般努力,见一些老教师让学生写周记,写日记,竟也跟着效仿起来,心中顿生歉意。

管老师说: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不是“少写”的问题,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很多老师“知道”,但仅停留于“知道”:

第一,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没有“修改”的切肤体验。想当年,我写“十二月”,每个月只写一篇,然而每一篇文章都是改了又改,改了足足一个月。我想着要发表,不能不竭尽全力改好,尽可能地改“完美”。

次作文”,很有意思。只是还不够,步子还要大些、再大些。真正的写作,改一次,哪够呢?哪位作家的作品不是改了又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光开头就换了20多个,注意,是“换”,不是“改”。列夫·托尔斯泰感慨地说:“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再请注意,老托说的“十次二十次”,绝非信口开河,糊弄我等。第三,一线教师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数越多,才越有“筋力”;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拌泥,只有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能均匀光洁。

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都是低水平重复、原地踏步走,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次写作都到达他们的发展极限,进入作文的潜能开发区,“改”,几乎是唯一途径。

二、变“要我改”为“我要该”

拿起笔来作文,要尽量一口气将全文写出来,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本是个“毛坯”,只有个大致的框架。“修改”,要将那个“毛坯”雕琢成“精装房”。

但是,太多的学生错把“毛坯房”当成“精装房”,一停笔,读上一两遍,交给老师完事。这不是学生的错。作为老师的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到:“校读”和“修改”是两码事。

都是笔误、标点和字词,学生所谓的“修改”大多只局限于此。

一篇文章的“毛坯”可能一个小时就出来了,从“毛坯”走向“精品”往往还要三个小时。

绝大多数语文老师,误把“修改”等同于“校读”。叶圣陶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老舍也调皮地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由此以为一读“解百病”,那绝对是个不负责任的想法。修改离不开读;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么读、再怎么念,也读不出来、念不出来。有的老师让学生小组“互改”,以期望“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殊不知,三个臭皮匠在一起,还是三个臭皮匠;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成了一个臭皮匠的事,倒也时常上演。

三、仅仅交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老舍、叶圣陶说“读”重要;管建刚说,“读”不能解决多少事。大师们糊弄人,还是管建刚糊弄人?大师们没有,我也没有。

大师们一念,一读,马上找到症结,改过来了。大师们写了那么多年,心里头早形成了文字上的审美图式,一念,就动用了“念”背后的审美功夫。

那种写作上的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具体例子。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犹如一个有经验的老中医,有丰富的作文“病例”,和治愈这些“病例”的“药方”。

四、作者是第一修改责任人。

管老师着重强调:“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只有学生自己才最清楚、明白所经历的事,最清楚、明白内心的感受,只有学生自改,才最忠实于自我的本真。今后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间的互改,在互改的过程中让优秀的学生为差的指明方向,找出不足,让差的可以学会欣赏。

管建刚发动的作文教学革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向我这个迷茫的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一定要用管老师来自作文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起来实践吧!

我教学主张篇三

7月,有幸参加管建刚“我的作文革命”主题论讲座,感谢领导让我拥有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管建刚等四位老师优美的谈吐,流畅的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学结构都让我折服。29日,潘新和教授和管建刚老师睿智和幽默的名家讲坛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的明白儿童习作,不仅映射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更外化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篇儿童的习作其实就是儿童一朵心灵之,,就是儿童的一棵精神之树。花朵的鲜艳、树木的茁壮,全在于儿童的心灵世界的洁净程度。这也是佛家倡导的“相由心生”、“见心见性”的道理。作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要站在守护童年的高度,首先给儿童营造一个纯洁美好,充满童真、童趣的的情感世界。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座谈。他幽默风趣的语言着实让人着迷。我们被管建刚老师的睿智与坚持而感动着,更被管建刚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深刻见地与执着而感叹着。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其实刚开始每个人都很想知道,他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其实他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他还说如果不能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

原因在于坚持。他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他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最后我深刻地明白“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我教学主张篇四

“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是作文课的两大课型。当前流行的课型是“作前指导”,它主要落在两点:

1、“指导”学生“写什么”。

2、“指导”学生“怎样写”。

学生作文前,套用林语堂的说法,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百分之九十的“作前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我不上作前指导,我只上作后讲评。

“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的“指导”。“讲评”课,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一个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讲评”是点不到位的。

一个老师重视讲评了,上好讲评课了,对学生的作文状态了如指掌,学生的作文绝不会差!

语文老师一定要知道,研读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最为有力的起点。

阅读教学要研究文本,作文教学也要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作文。

讲评课,它无法演练,无法磨课,无法反复,“一次性”是它的特征,它与“一劳永逸”无缘。

上好“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

第一,欣赏。写作很辛苦,它需要热情而真切的赞美。

第二,挑剔。讲评课不能光讲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

第三,训练。要上好讲评课的“练”,老师要有一个写作训练系统,不具备写作训练系统,不能一看到学生的作文中的问题就马上链接到一个写作训练点,那也枉然。

主张五:“多改”重于“多写”

一、写作数量制约写作质量。

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却都在低水平重复,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一次写作,都到达写作的极限区域,进入写作的潜能区域。“改”,几乎是进入的唯一途径。

不要再拿“多写”来折磨学生。一个在低水平重复自己的人,一个永远只会做“毛坯”的人,永远做不了“精品”。教学,要从“写多”转向“写精”。

二、仅仅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

修改离不开“读”;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唯一条件。

三、作者是第一修改责任人。

看到有的语文老师,把时间都折腾到写作文批语上,我很心疼,心疼老师花了时间、精力,得到的回报几乎等于零;有几个学生是从老师的评语里,获得写作的长进?我还看有的语文老师,不厌其烦地帮学生“改”作文。有几个学生,看你老师的“改”呢?能从你老师的“改”里琢磨出道道呢?我从不写公文式的“批语”。我把时间腾出来,研究有效的、有用的“讲评”。

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重在自改。只有学生自己才最清楚、明白所经历的事,最清楚、明白内心感受,只有学生自改,才最忠实于自我的本真。

我教学主张篇五

主张7“文心”重于“文字”

1.作文有技巧还是无技巧。

“文字技巧”易看见,“文心技巧”难觉察;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这就是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代价。

2.“文心技巧”离我们很近又很远。

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老师的作业,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3.文心技巧:“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

写作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写作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

有了读者意识,写作中的很多问题都能不破自解。“读者意思”的重要内涵是“读者假想”。写作时,你要假象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

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和创生的唯一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4.关注写作文的那个“人”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文字技巧”和“文心技巧”的分水岭,也是我的作文教学和当前病态的作文教学的分水岭。

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个“力”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想象思辨力”。

主张8“课外”重于“课内”

1.从“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说起。

于永正:“一个语文老师要教好语文,先看自己怎么学好语文的;自己怎么学好语文的,就怎么教语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2.“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

赞科夫:“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3.“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我们的教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似,汇报式的综合实践课,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真正的主阵地是参与的过程,活动的过程,是课外的搜集资料,课外的采访,课外的实践,等等。

老师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有出路,就要从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读”和“写”。这就是管建刚所说的要让学生到课外的“七分”去“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学生能主动地到广阔的课外去写自己的文,用自己的文,这是管建刚所认同的作文教学的最佳出路,也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所践行的路。

6.从“练”作文走向“用”作文。

“练”作文,学生的写作重心,指向课堂的“练习”;“用”作文,学生的写作重心,指向课外的“实践”。

“练”作文,老师的精力主要落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写作文;“用”作文,老师的精力主要落在课外,激励学生到课外广阔的生活的海洋里去“用”作文,“用”作文说话,“用”作文宣泄,“用”作文展现才情,“用”作文获得尊严,“用”作文赢得荣耀。写作,从“练”走向“用”,从狭窄的“课堂”走向无边的“课外”,作文教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文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用”作文,不能狭义地指向“交际性”作文,不能简单地指向“写封信”之类的实际使用;写作的“用”,更在精神的“用”,精神的发泄,情绪的宣泄,观点的争鸣。

我教学主张篇六

以作文教学为语文教学的突破点,以“文心”技巧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培育学生写作上的发表意识、读者意思、真话意识和作品;以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为作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认为写作兴趣是写作的第一能力,写作意志是写作的第二能力,让学生有兴趣写、有意志写是写作教学上的最最重要的事情。以讲评课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课型,倡导先写后教,以写定教,顺学而教,老师应该是学生作文的把脉人、处方人。以作文教学为突破点,融入整个作文教学活动的大面积阅读:学生在写作的指引、指向下的高品质阅读,发动一场指向“写作”的阅读的教学改革。(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比“兴趣”更重要的一。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二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

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

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以上内容摘自綦江教研网)。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二——比“文字”更重要的一。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二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

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

“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现象思辨力”是中国人最缺的“写作力”。几千年,中国文人大都在“风花雪月”中吟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以上内容摘自綦江教研网)。

我教学主张篇七

如果一本教育方面的书能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深刻的实际的影响,那么这样的书一定是一本好书。我认为《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本书中,作者以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语言,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学主张,它们是:“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可以说,他提出的每一个主张都让我深有触动。

管老师对作前指导的看法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说:在我看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样说来,对作文难道就一概不指导了吗?指导况且写出歪瓜裂枣的文章,不指导的文章长什么样,我都不敢想。再往下读:写作没有自由,世上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家,也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品。写作,要那多的“裹脚布”干什么!是啊,想想我们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要表达的,是外力强加给你的,你能写出活生生的好文章来吗?学生的每日故事是我最想看的,因为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也好像走进了他们丰富的童年世界,喜怒衰乐,这样的文章有人指导吗?再想想每个单元的单元作文,读起来千篇一律,原来是我指导造的孽啊。学生作文前,套用林语堂的说法,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宁要真实的贫穷,也不要虚假的繁荣;宁要不完美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这是对待一切问题应该秉有的求真态度。作前指导,你还没见到学生的作文呢,你还没给病人把脉呢,也没给病人做化验,想当然地给病人吃药,这是什么逻辑?杀人不见血的庸医的逻辑。丢了“作前指导”,写作最需要的,不是技巧,不是知道,是自由,是自在,是自我。重视“作后讲评”吧,它“绿色无公害”,它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帮助。偏偏,嘿,偏偏作后的“讲评”在作文教学界,一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关键是怎样操作讲评,每个人的都讲评吗,这在50多人的大班可是一个不太实际的问题。也许读书读出来了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且往下看:小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用心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句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那段写得好,段落就该这么写;那篇的结构好,结构就该这么处理,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号召没有这些问题的同学,一起来帮助解决。潜存这些问题的同学,由此也获得了潜在的教益。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老师认认真真研读学生的作文,由学生的作文现头,引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点,这就是实实在在原“指导”。

学生在前面一路自由欢快地小跑,老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地方,告诉学生,停下,慢慢走欣赏啊。学生摔了个跟头,老师后面喊,停,有人受伤,原地休息,包扎一下,调整一下。后者,就是以“讲评”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收获:本学期作文在还没学之前就让学生把单元作文写好,教师系统看完,从中找出精彩之处,叫学生看,学生之间互改,不足之处让大家帮忙改正。作前不指导,作后重点讲评。这一章节写得最好,把操作讲评课的方法写得很明白,易于效仿,但须反复琢磨,怎样才能和自己班情况有机结合。在这一章节的最后,管老师说:唯一的遗憾,作后讲评太累。这次备好的课,下一届带班派不上“现买现卖”的用场。但,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尽管多么遥远、多么艰难,作后讲评,就是那颗遥远的星星,我正搭着摇摇欲坠的梯子,擦那颗灰暗的星。

学生作文,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老师们“知道”也只停留于“知道”。切中要害,老师会改还不行,关键的是得让习作者本人会改,要让他们知道改哪,如何改,这个是最难的。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却都是在低水平重复,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一次的写作,都到达写作的极限区域,进入写作的潜能区域。“改”,几乎是进入的唯一途径。我在疑问了:这样的改有时间吗?学生还有这样那样的作业,且别说别的,光是语文基础知识就已经占走了多少时间啊。

我教学主张篇八

有幸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新主张,收获很多,感触很深。收获一:培养写作意志比兴趣更重要。

我们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教学这么多年下来,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确实是少之又少。对写作缺少兴趣与热情,作文水平原地踏步。那么,该如何着手呢?管建刚老师认为,比培养作文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志。给学生一定的鼓励,会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意志,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必须要教师扎扎实实的带班,每一天,每一周到每一月,每一个学期。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的引导与激励。联想到班里的学生写每日一记的事,颇有同感。这学期,自开学以来,几乎每天都让学生写每日一记,坚持下来,觉得有进步。细想一下,除了认真批阅之外,还有激励措施:只要积满十个优加星就在光荣榜上盖一个章,满十个章就可以收获一份礼物。由于有了写的动力,学生的每日一记就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兴趣,写日记也就没那么怕了。

收获二:作后指导比作前指导更重要。

在管老师的主张四里,这样一些话语,时时敲打着我的心灵。“……学生作文前,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的、割掉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的“指导”。

重视讲评,这是管老师的作文风格,很欣赏上他的“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欣赏。让孩子互相欣赏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学生感到荣耀,整个欣赏的过程也成为孩子写作的动力。第二件事是挑刺。挑刺一般着力于“句病”。第三件事是训练。讲评课的练主要来自两处:一是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引伸出来。从课文、优秀作文选中引出的例子,学生有畏难感,从同伴作文中来,学生觉得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二是从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引伸再来,好几个同学缺少心理描写,教师创设一个场景,大家一起练一练,学一学,写一写心理的活动。由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想到我们平时重指导,对讲评重视不够,讲评重于指导。我们的讲评课往往不受重视,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讲评,学生的习作基本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较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更难以体会习作的快乐。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系列给我们带来了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拿到教作文的驾照,明明白白教作文。

我教学主张篇九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一——比“兴趣”更重要的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二——比“文字”更重要的一。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

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

推荐: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三——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一。

一次,总务主任拿了张纸条对我苦笑。纸上写:“范老师,我们班的班牌坏了,请你帮我们修一下,好吗?”哦,那同学没写明哪个班。他没有想到,范老师不是他们班的。不是他写得不具体,是他没有“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英国的母语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写其他种类的依时间顺序的作文。”“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吴忠豪评说,日本的写作教学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夏丏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一句话,站在“读者意识”前面的,叫“发表意识”。

我一直以为,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国家元首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

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不发表,你怎么“与人交流”?很多人把“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理解为并列关系,我不赞成。“自我表达”主要是为了“与人交流”。要不,你“表达”来干嘛?有人说,写日记,只给自己看,不给别人看。绝大多数日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连主人也险些忘了的动机:有机会,要把里面的话给别人看,给该看到的人看。

近年来,博客写作很火,原因之一便是能满足发表欲、交流欲。文字发表了,“公开”了,作者却隐在背后,有安全感。

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学生作文不怎么样,博文却叫人另眼相看,为什么?原因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博文写作有“发表”功能——它有读者。这里说的“发表”,是面对全班学生的“发表”。以往的“发表”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现在有“博客”“班刊”“班报”。

我看好“班报”。比起作文墙的张贴,它能让人随时随地看,不只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亲朋好友都能看;比起班级博客,它便捷,随身携带,随时携带。“报”的周期短,更替快,利于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况且,人对纸质的传媒,至今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办了10年《班级作文周报》,500多期、500多万字的“周报”,我用10年的实践说话:只要你办两个月的“周报”,学生马上知道,作文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

有了发表,“读者对象”“读者意识”就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读者意识”源自“读者假想”。假想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你给校报校刊写文章,跟给市报、省报写文章是不一样的;你给一线教师写文章,与跟专家讨论、商榷也是不一样的。我办《班级作文周报》,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同学、老师,送到教导处、校长室,邀请家长一起读,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除了班上同学,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多一些“读者关照”,作文中会自觉地从虚拟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写作——这大概就是夏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带您——亲爱的读者,重温这些温暖的话语:“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发表的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具有“读者意识”。只有“发表”出来,才能让一个又一个读的人不断传阅、传扬。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它给作者带来尊严和荣耀。是的,写作本质上属于“公众的言说”。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目的和荣耀,正在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

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使作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久,刺激着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写作。广播、电视也能使人声音传播得更远、更久,不同的是,获得广播、电视上的说话资格,比起写作要难得多。广播、电视上的说话更“贵族化”。文字的声音,具有平民性。“穷文富武”,只要你买得起纸和笔,你就有望拥有它。网络时代,连纸笔都省了,你只要拥有一个电脑终端,一切就成为可能。

是的,我以为,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就是发表意识。

韩寒说过一句风趣辛辣我的作文教学的话: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确实已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很多学生的“真”作文,只能叫“不假”。学生作文里写:老师叫我去订正作业,我订正好了,高高兴兴回家了。或写:星期天,我到同学家去玩,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玩电脑,很开心。这样的事有没有发生?发生了。这样的作文真不真实?真实。可你读来总觉得没劲,为什么?写的都是些没意思、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真”话。

写作文,决不能停留在这样的“真”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真话”作文。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

我们班的同学最拿手的是写反驳、反击的作文,下笔一两千字,一点也不觉得累,为什么?有强烈的情感、情绪在推动。不是没有话写,而是怕文字追不上、够不着情感。——这才是真正的作文状态。这样写作文,说内心的大实话、大白话,多好,多痛快!前提是,你要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不健康的话。成人肚子里错误的真话,要比正确的真话多,何况小孩子呢?这是我至今坚持的观点。大人善于将自己不确定的、可能错误的真话闷在肚里,不说。小孩子肚子里错误的真话也很多,他还没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所以经常说“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话,撞了一个又一个青青肿肿的“包”,就慢慢学乖了,学大人,闷在肚里,不说。非要他说不可,就挑一些你喜欢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真理处于不断修正中。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那叫发展。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说?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在不断的错误中趋向于正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句话,选入《新周刊》编写的《2008年度语录》:“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允许他讲错话!”能人选“语录”的话,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受众反应。汪洋的话道出了官场真实的状态:套话、空话、照本宣科的话泛滥成灾。为什么?怕说错话。说错一句话,永无翻身之日,你还敢说吗?你不敢说,场合应酬中又非得说上几句不可,说什么?只能说些官话、套话、空话。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

有一位男生,写文章批评某同学。我说:“你把文章输入电脑,发给我。我把它发到《班级作文周报》上。”迟迟不见他把电子稿传过来。一问,家长不同意,说会得罪人,会人缘不好,下次班会选举没人投你票。

有一位女生,写作文批评老师。老师的确说错了话。录用了,她给我留言:“管老师,我真怕那老师看到了骂我。”写“不好听”的真话,要有勇气,大勇气。鲁迅是一名勇士和斗士,我打心眼里认同。不勇敢的人,不敢说真话、心里话的人,从来享受不到写作酣畅淋漓的快感。

世上的确有很多的美好和高尚,教育的一大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和高尚。不过,你也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发现丑陋、发现肮脏、发现缺陷,你就阻碍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灵的自由呼吸,阻碍了一份社会进步的、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可怕”或“平庸”,我们都不希望拥有。

你看学生的日记就能发现,其中大都表述自己的不满和生气,烦恼和困惑。他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看老师不顺眼,看父母不顺眼。他有那么多的“气话”,你却非逼他说“谁的恩情比海深”,他说得出来吗?要说也只能说些“假话、空话、套话”。一次,我受邀做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筷子长的孩子,国家对他们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有多少话呢?能写“我和我的妈妈”,已经很不错了。我看得头晕眼花,心烦意乱,差点吐血而亡。“气”在哪里?不是为学生说了“气话”而“气”,而是为那千篇1律、空洞无力的“豪言壮语”而“气”。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教你一个靠谱的“招”,让学生写你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需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辞和语气。难点是,你要有勇气和胸怀,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你要能从学生作文中,听到一片“你说我不好”“我说你有问题”的吵闹声。“吵闹”是真民主的前奏。“吵闹”的背后是无限的活力。集权制度下的安静,往往是无尽的死寂。

你的学生能够写“不好听的真话”了,恭喜你,你已经走向了“真民主”。不过,你还要注意,优等生是否霸占了话语权?中等生、后进生,是否成为优等13生话语强权下的倾听者?要消除优秀学生的霸权,让“底层的人”也说出逼在心头的话。那更“乱”了,却更真实了,更民主了,更“人文”与“人性”了。

说内心翻腾的话,哪怕不好听、不正确,这一步最难。难在会得罪同学,得罪老师,得罪家长。但这是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真正的写作文,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人也不多。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人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要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不文明的、不尊重人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没有过“真切”而直接跳人“真诚”,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步入“少年奸猾”。

由“假的”到“真的”,一些老师在跨越,一些学生在跨越。由“真的”到“真切”,跨越的老师、学生就少一些。由“真切”到“真诚”,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不谈也罢。

杂谈。

鲁迅先生说,写文章的秘诀在于“多看和练习”。

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读了很多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也有很多人泪流满面地读了很多琼瑶、席绢、岑凯伦,至今一个短篇的爱情故事也写不出来。

一位老师说,学校搞“大阅读”,挺扎实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只是作文没多大变化。

另一位老师说,教了二十年语文,有一个现象引起我关注: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必定爱看课外书;那些爱看课外书的,却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曾国藩的儿子,没读几天书,急着要做文章。老曾教育小曾,不要急吼吼,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文章自然会写了。

老曾教子,我同意。那时候,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言,完全不一样。大量地阅读、背诵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材料,日后才能作文。

白话文流行这么多年了,口头的话跟书面的话,有差别,却不大。现代人写作文,不用像曾国藩的儿子那样,一定要“读”很多的“文言”,才能战战兢兢拿起笔来。生活里,到处是语言。你去山上,一木牌写着“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能毁灭无数棵大树”,多妙的话!去上厕所,墙上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多有创意的话!电视、电脑、广播、网络、广告、包装袋、说明书、宣传纸,到处是语言,活泼泼的语言,充满生活味的语言。

一定要“多读”,才能写作,这道理越来越变得没道理了。我当然不是说,写作可以不读书。读书的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我只是说,别拿“多读”来吓人。哪怕一个字也不识,哪怕一本书也没读,孩子已经可以“写”了。不过不是用圆珠笔,用录音笔罢了。

你到书店买书,第一要做的事是找书。你绝不会书架上随便抓一本就去收银台。你在寻找,寻找自己需要的书。

近年,给儿童、青少年写东西的作家多了,祖国大地,一夜春风,冒出了无数的“儿童作家”“校园作家”。小孩子读书,凭的是感性,觉得那故事好玩,那故事和自己身边的差不多,买。就像老婆大人,什么电视都能迷上一阵子,都觉得挺好。那样看一辈子电视,也不会拍出一个片子。

我以为,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不同于当年看“金庸”,它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读书这件事上,我认同林语堂的观点,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b作家。这“喜欢”,不只内容,还有语言风格、言语个性、表达气质。

一些人,读一辈子书,一本气质相近的书也没有找到。他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师傅”,也始终不会“写作”。他的阅读,从来就没指向过“写作”。他也不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是什么。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我以为,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

一个人寻找到属于“他”的书,质变的时刻就快要到来了。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

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是发掘,是呵护儿童的语言,纵容儿童的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的语言来写作。

著名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用自己的话作文》,说的是小时候,赵丽宏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私下里,老师还要求赵丽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好的语言。很多同学也学着赵丽宏摘抄。赵丽宏先生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不久就发觉,这不就是抄袭吗,不就没了自己的话了吗?可老师要检查“摘录本”,怎么办?把自己的话写到“摘抄本”上,交给老师检查。

幸好赵先生发现了“摘录”的没意思,他成了赵丽宏。那些跟在他屁股后面一起摘录的同学,一个也没成为张丽宏、王丽宏。读书重要。然而,我反对以积累语言为目的的阅读,更反对以“摘抄”为目的的阅读。我反对猎取语言以丰富儿童语言、为儿童写作打好基础的观点。我反对将儿童看作没有语言个性、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表达能力的理论假设。很多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摘录到最后,学生对摘录深恶痛绝,继而对阅读也害怕起来。

我还反对以读书的名义,用作家的语言来同化儿童的语言。每个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最流畅的,最贴己的,最有自己的温度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同样的,一个人语言的本性,或许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表达,呈现出鲜明的语言个性———每个人只要放开心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个性。一个人10岁的时候有10岁的个性,20岁的时候有20岁的个性,40岁的时候有40岁的个性。个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作为老师,你发现他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你就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正如于永正老师经常念叨的,中学的他写了篇作文,老师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建议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说,课后,他就把找得到的老舍的书啃了个遍。

这有点难,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遗憾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如此打通的语文老师,太少了。

一味讲求“多读”,追求阅读的量,对于消遣是件好事,对于作文未必有用。

我教学主张篇十

读此本书,我看到了数学的丰富,数学教育中蕴含的多彩的乐趣。不禁感叹:做任勇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任勇老师崇尚“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比依,小法必活。”我也很赞同。书中提到了26个主张,很多都让人耳目一新,能感受到任老师是一个拥有远大抱负和数学教育情怀的专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思想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地促进学生丰富的数学情感的催发。有料有趣!任意一个主张拿来实践,都会有很好的效果。任老师这样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乐在其中的态度也极大地鼓舞了我。

书中26个主张,每个都是“高招”,我选取了对我影响很大的几点,均和数学育人相关。

主张5中,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融氛围之美、数学之美、探索之美、发现之美于教学中。唤醒学生积极地数学情感。这一点是很多数学教师欠缺的,也包括我。主张1中“每课一趣”,用和当节知识有关的数学游戏、数学智力题、或是趣味数学故事等,自然融入,激活思维,活跃课堂。

主张10中,数学教学应“大气”一些,不应局限于考试知识重复单一训练,应追求对数学知识的火热的思考。这也会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灵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有益的。数学教学的“大气”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积累、能力水平、文化素养有关。这些逐渐形成老师的数学教育观。教师有开阔的知识面,有一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眼光,积累和数学相关的趣事,并且能从某一个角度切入,融入到日常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真情投入,激情教学,数学教师先要热爱数学教育教学,就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朝气。数学作为自然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人类精神生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刘旭亮老师提到“理科老师要文化”,文化的育人力量是强大的,能真正切实地塑造学生的素质。

总之,阅读本书,我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和内在的力量,更期盼自己的数学教学“气”象万千。

我教学主张篇十一

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艺术,而教学主张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提炼教学主张的重要性。在此,我将结合个人经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提炼教学主张对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利用课堂调研、小组合作和个性化评价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然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差异化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更高。

第二段: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提升,他们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三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课外拓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们更积极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情商和生活技能。我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通过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我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五段:结语。

提炼教学主张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综合应用以上教学主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提炼教学主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我教学主张篇十二

纵观全国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每位都能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讲起王崧舟,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诗意语文”;提起吴正宪,自然会想到她知情交融的“八大特色课堂”......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对教学问题认识深刻,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和独特的教学思想,个性化的教学主张成为他们显著的标志。

作为名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仅有复制和模仿,没有自己教学的灵魂,只是教书匠和知识搬运工;如果没有教学主张的引领和统率,共同体就没有共同的灵魂和旗帜。

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有效的招数、好用的.方、得力的措施,都可能是智慧的源泉。贴近教学实际,将这些经验进行系统梳理,遴选出有价值的,再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就能够在梳理中逐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思想层面逐步构建模型,并在教学工作中丰富模型,充实内容。如果能够对这一模型进行高质量和深层次的加工,并把所写所悟与更多教师共同分享,与专家讨论,与同行切磋,那么在加工过程中提炼出教学主张便成为可能。

余文森教授曾说,要把经验加工、提炼、升华为理论,还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反驳、批判、充实、引领自己的实践经验。

理论的提升是一次厚积薄发的过程,每个人都会遇到一道道坎,也会在一次次失败后产生迷茫,最困难的,就是提升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要历经多次研究和讨论,进行专题化的研究。在一次次的研究中,模糊的认识才能变得清晰起来。散乱的经验才能逐渐被梳理得有序,处于隐形状态的教学主张才能慢慢被挖掘出来,在不断的修订中教学主义主张才能逐渐丰满起来。

为了让课堂显得厚重,厚研教材成为研究的常态,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研读专家对课的分析,研究名师的教学设计,收集众多教师的观点,融合大家的智慧,汇集多种巧妙的设计。

失败是反思最好的机会,为何课堂上会出现问题?怎样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你要找到失败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需要对自己每天在课堂中所说的、做的、想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果仅仅是想想而已,那么实践与思考将如同过眼云烟,但如果把思考经过书面化之后,不仅条理更加清晰,而且促进思考的持续发展。

明师不同于名师,要成为名师,路径有很多,方式也很多元,但首要的要成为实干家。再多的想法,再多的理论,再多的经验,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条路可能布满荆棘,路途遥远,但只要有一种信念,就一定会达到目的。

我教学主张篇十三

教学主张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并经过实践验证的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理论和原则。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理解并贯彻好教学主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本文将会从五个方面展开,阐述关于教学主张的心得体会。

教学主张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所实施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主张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有目的地安排教学任务和活动。同时,教学主张将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并不是脱离实践的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财富。教学主张的理论支撑,是以研究实践为基础的,是在实践中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套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理论一定是要和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了,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关注个性化教育。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对的是每一个有自身特点的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开展个性化教育,不仅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生活,也能引导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才能。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主张鼓励我们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的积极性和动力。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运用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处理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通过终身学习,可以提高对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学主张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个性化教育、人际交往和持续的终身学习,并根据具体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以在相对短期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教学主张篇十四

最近,学生们的作文扣分很多,于是感慨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能力不足,便找来了管建刚老师的书开始阅读。

看着书,就让我联想到自己平日的工作过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就是等到了作文训练之前,再急急忙忙地说上几句没有深度有话语。

而管老师让我看到了在作文教学方面不一样的见解。他把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是呀,自己有没有想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是生硬地讲解,机械地批改,那还有什么提升空间呢?其实,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再去谈其他的。可是如今的课堂,自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于是,学生们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没有兴趣参加到写作文的活动中来。

管老师却进行班级周报的活动,把学生们优秀的习作进行改编,发到班级小报中进行有效地奖励。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家长们也都拭目以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是,要想得到不一样的成绩,必须走一条适合学生的道路,必须让学生们能够愿意去尝试,愿意在这个活动中去体验一下。

今天,尝试了一种不同的方式跟学生们一起写作文,效果稍微好了一些。可是有些基础差的同学还是跟不上趟儿,总是在那里乱写一气。只写了几行字,还有的根本就不动了,无动于衷的样子。没办法了。实在是无语了。

有时候,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应对各种突发的事件。

有时候,只顾着找学生的毛病了,却没有想到如何让他们的内心真正喜欢上习作,真正让他们把心里想说的话诉诸笔端。应该让那些正在努力的同学看到他们的进步,看到他们的提升空间,让每个孩子者做他们最好的自己。

虽然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可是,我们还是要坚守着心中那个梦想,勇敢地走着,走向那个心中的百花园。也许这条路并不平坦,也许还有很多路并未开辟,可是,我们只要努力地走下去,努力地朝着那个目标奋进,我想,最终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都会受到梦想的青睐,都会感受到坚持的力量的。

我教学主张篇十五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的栋梁之责。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教学主张的提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提炼教学主张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实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具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能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炼教学主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自主学习是21世纪教育的特点之一,也是提炼教学主张中的重要内容。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到“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学习资源,自主规划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提炼教学主张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改进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性的活动、组织一些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最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也是提炼教学主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和应对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提炼教学主张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不断提炼教学主张,才能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我教学主张篇十六

教学主张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关键之一。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主张,这正是他们教课的指南和指针。我的教学主张是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放在首位,注重创造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发展和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第二段:注意力的靶点——学生。

我的教学主张的核心就是学生。我始终坚信教师讲授知识不仅仅包括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学生的健康和成长。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亲近他们,耐心倾听他们的话。正确地理解学生的想法,能够为我们提供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启示和方法。除此之外,也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自由,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第三段:学生扮演的角色。

我的教学主张同样关注学生的角色和职责。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活力、有独立精神的个体,而不仅是一个听众。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和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创设一个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是重要的,他们也有义务提出问题和做出决策。

第四段:课堂教学与应用——方法的重要性。

从表面上看,教学主张有很多元素,而正确的方法通常是最重要的。对于我而言,我总是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改进我的教学方法。我会在合适的时候交给学生一些挑战性的作业或课题,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我也会创设能够鼓励学生学习的环境并提供有效的数据来衡量学生的进步情况。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快乐、轻松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

第五段:结论。

教学主张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为此我们而存在。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授课内容和方法相辅相成的教学主张,帮助我取得了很棒的成绩。尽管每个人的教学主张是不同的,但总体而言,这些主张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好的、更好的教育环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真正的成就感。

我教学主张篇十七

出于教书育人的需求,阅读教育著作成了业余的习惯之一。办公室里摆了许多的著作,也确实有很多书令人爱不释手,但最先拿起的来阅读的却是《我的教学勇气》,不仅因它是《教学勇气》的姊妹篇而心向往之,也因为在此阶段,“勇气”一词与我的教学心理不谋而合。

我生来不像苏珊·埃瑟丽姬被她的大学导师赞为“你天生就是教师”,也不像多数人那样充满自信和勇气,但我该努力地使自己成为后天的教师。作为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有满腔的热情,在这热情还没消逝前,我必须为多数人的预言做好准备,我不想自己为师多年后就消极懈怠。

《我的教学勇气》第一篇“转向内部:维系我们独有的心灵”里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着实令人动容。我惊诧他们的经历和内心体验竟也能在我的身上找到,原来教学旅途上我并不孤单,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有焦虑与愁苦的,那些优秀教师也不例外,这样想以后心情似乎舒坦了一些。从教以来,我常常思索要如何改进教学,如何更好的管理课堂,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却始终无果。因为我始终被教学琐事束缚而不能真正转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听听自己的心声更不用说走向外界求助于他人。“没有独处,与人频繁来往是倍感伤神,最终可能使人渐失本色。你不能天天为了别人与别人吃饭,总得从里面带给你一点提神鼓劲的东西。”作者反借萨特的这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终日面对学生、纠结于教学得失差点使自己渐失本色。“独处”对于我来说是在太难能可贵了,我必须从“里面”带给自己一点提神鼓劲的东西。就在上周末,我毅然决定一个人留在寂静空荡的校园里面。难得周末,有家不回,同事不解,我笑而不答,何不就这样留下一人静静思索的空间,听听自己心灵的呼唤。

我的这种独处勇气源何?书中布吉兰的话或许可以解答:如果你对难以指明的事物感到渴望,为不知如何行动感到悲伤,那么毫无疑问,这时你就像所有势必成长的生物那样正在成长,升华到更高远的自我。因了这句话,我的勇气倍增,同时我也始终记住自己天生不是教师,我需要这样的付出。

我教学主张篇十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文作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不少教学主张和心得体会。在今天的社会中,教育教学领域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更详实的知识体系,是每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总结自己的教学主张和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二段:关于教学方法的主张。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作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极轻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点,从而达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需要注重与时俱进,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三段:关于师生关系的主张。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应该以爱和尊重学生为前提,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发展,以此建立起积极的师生关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定制的课程计划和学习指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价值,提高自信和学习动力。

第四段:关于学科分类教学的主张。

学科分类教学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本文作者认为,在学科分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每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难点,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通,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第五段:结论。

本文作者从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科分类教学等多个角度总结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和心得体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既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入掌握,也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386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