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案的编写需要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学心得。教案的编写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一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2、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二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口算卡、投影片。
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三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四
多媒体课件。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习四第2、3题。
98。
+215。
————————。
123。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身边的数据。
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数的知识?能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更大这样的数,你瞧:(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数据,你呢?(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展示。)。
二、认识计数单位“万”
1、故事竞猜:课件出示故事画面。
森林里小猪、小熊、小猴比赛数数,大象当裁判。它们从989开始数,比比谁先数到5000。
小熊是这样数的:989、990、991、992、993……。
小猴是这样数的:989、990、1000、、3000……。
(1)小朋友你猜猜谁先数到5000?为什么?数数都可以怎样数?
(2)你能像小猴这样继续数下去吗?试试看。
(4)今天学了“万”你觉得应该怎样补充数位顺序表?
(5)读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
2、感知“一万”。
问: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用过“万”这个计数单位吗?你们觉得万这个计数单位大不大呢?你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少吗?我们来看看吧。
a、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邢慧娜获得了女子10000米跑的冠军。你知道她围着体育场的跑道跑了多少圈吗?(25圈)(课件二)。
b、我们学校有多少人?(1036)想象一下,一万人大约有多少?(10个我们学校这么多人。)(课件三)。
c、一张纸非常薄,10张纸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一万张纸叠起来有多厚呢?(1米)(课件四)。
d、如果每秒数一个数,连续不停的数,数到一万,大约需要多长时间?(3小时,就是同学们从上早自习起到第三节课下课那么长的时间。)(课件五)。
3、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刚才听你们读起这些数时都那么流利,真不错。那你们是怎么读的呢?
(1)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
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再在千位上拨上2个千。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千位上的“2”读作“二千”,百上的“3读作“三百”,十位上的“6”读作“六十”,个位上的“5”读作“五”。)学生齐读一遍。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并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2)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a、去掉百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7个十、6个一)。
问:这个数是怎样组成的?你能读出它是多少吗?(强调:百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读作“零”。)你能写出来吗?(一生板演)。
b、去掉十位上所有的珠(3个千、6个一)。
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应该怎样读?
学生试读,指名汇报,强调: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
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
练习:师写出6003,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和读法。
独立练习p17第2题(强调:末尾的0不读)。
问:像这样的万以内的数,你们在生活中遇见过吗?把你们收集到的数据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
请几生汇报:1202,6078,,6008,2260,2200,2000。读一读。
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三、练一练。
1、p18d3。
2、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5)写一个比3205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9080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10000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7839小2000的数。
(9)写一个比6045大5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0、6、0、1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六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七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内容:认识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概念。(2)使学生能正确读出和写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3)让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时间单位时、分。(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际操作及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举和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关键:1、重点:时间单位的进率及钟面的认识。2、难点:时间单位的进率队及推算经过的时间。3、关键:通过直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产,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感情性认识,熟记时间单位间的进率。课时安排:3课时认识时间(一)………………………………………………………………1课时认识时间(二)………………………………………………………………1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商店…………………………………………………………1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时间(一)教学内容:认识时间(教科书第81页例1练习十五1―3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时、分,掌握时、分的进率,能够准确读和写出钟面上的时刻。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看分针指在各个数字上的时刻;会读、写几时几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倾听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2、难点:使学生学会看分针指在各个数字上的.时刻。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1、认识时间:分(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实物钟,演示分针走1小格)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2)、一边在实物钟演示,一边提问: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2、认识时。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3、认识时间。(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师:认真观察这个钟面,说说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生:时针指着3多一点,是3时,分针指着1,是5分。师:那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呢?生:3时5分。(2)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3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即:3:05。)(3)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第二、三个钟面。3、认识时、分的关系(1)学生分组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2)学生反馈,教师出示操作课件: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一大格。(3)引出“1时=60分”师: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生:60分。师: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生:1时。师:过大家的操作,我们可以知道:1时=60分(教师板书)三、动手实践、巩固新操作结果。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四、教学效果测评1、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3、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4、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师生互动游戏操作,认读时刻,师拔生说、生拔师说,同桌一人拔一人说,并交换。五、课后小结: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八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九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复习过程:
1.口算。
(1)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先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相同?再计算下面各题。
(1)指名说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教师巡视、辅导。
1.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说一说下面哪道题用分数计算比较简便,哪道题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再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哪道题怎么计算简便。
(2)学生自己计算。
(3)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混合乘除时,一般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让学生自己完成。
(2)指名说说是怎样进行简便运算的。
(3)小结: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考虑怎样计算才简便。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揭示学生应注意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2)axbx=c的方程,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axbx。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师: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下课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课找同学汇报。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一
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利率调整的原因,知道如何是收益最大;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3:情感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深化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掌握百分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强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或小组到家附近的银行做调查、网上调查。
教学用具:多媒体、堂上小组汇总用纸: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中,只要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内容,才是生动的最具创造性的素材。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也才真正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复习引入。
2:利息是计算方法?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利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可以说“利息”也是我们生财之道。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那怎么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多的回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与百分数》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调查最新的利率,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1:自己或小组为单位,汇报家附近银行最新的利率、国债和理财产品。
(给一个调查表学生自己填写,并用于小组讨论与汇总)。
2:汇报完后与课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3:提出问题,你知道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吗?
(学生根据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再汇报)。
综合网络的结果,调整理利率的原因大体如下:
a: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规划。如:为了限制房地产过热,可以调高利息。
b:抑制通货膨胀,调高利率,引导储蓄,减少市场上资金的流动。
c:控制外汇汇率及外汇储备,调高利率,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增加有利于人民币的升值。
活动(二)利用调查的利率来给李阿姨设计收益最大的储蓄方法。
1:带着以上的问题,让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方法?
3:各小组补充?
4:开始计算。
5:小组汇报你选用了那种方法,并把答案算出来。(温馨提示:理财产品有很多种,越高回报率的产品存在的风险越大)(同时板书)。
6:学生自己看结果选取最优方案(尝试成功的喜悦)。
7:总结:确定储蓄原则:
能定期不活期,
能长期不短期,
能国债不储蓄。
8: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老师有1万元钱,有两种理财方式:一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4.5%;另一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3%,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年后,哪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活动(三)了解千分数、万分数。
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百分数,但你知道吗?除了百分数还有千分数、万分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页,自己阅读学习。
1:交流感知;练习本自己写千分号、万分号!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看自己能写多少个千分数和万分数!
2:尝试让孩子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千分数、万分数(自己准备好ppt展示)。
三:本课小结。
让孩子自己说说自己本课的收获,并回家分享给爸妈知道,自己的理财经验。
四:拓展练习:
结合自己调查的利率表,给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供自己六年后上大学用,并算出到期后的本息,明天汇报!
板书设计:
生活与百分数。
整存整取国债理财产品。
a:1+1+1+1+1+1a:1+1+1+1+1+1a:一次6年。
b:2+2+2b:3+3。
c:3+3。
确定储蓄原则。
能定期不活期能长期不短期能国债不储蓄。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三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1、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段视频。
2、出示主题图。(出示课件)。
3、师生互动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这些图片上都有什么?(师简单介绍图片上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情况。)。
4、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第一名?你们高兴吗?
(课件出示奥运金牌榜的前五名。)。
(一)教学例1。
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师引导学生提问)。
板题:《不退位减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课件出示)代表团金牌数。
美国36。
俄罗斯23。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反馈。)列出算式并板书:36—23=。
2、怎样计算呢?
(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然后指名汇报)。
(1)口算。
方法:先算6—3=3再算30—20=10最后算10+3=13。
(2)列竖式计算。
师:那么根据摆圆片的方法,你会笔算吗?(其他同学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式计算,并试着说出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教师: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突出笔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1、数学医院。
师:数学医院的小朋友得病了,你会诊断吗?
(同桌交流,找出错因,并正确计算。)。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1)个位上的零起占位的作用,不能去掉;
(2)相同数位应对齐。
2、游戏互动:猜数字。
猜猜花朵上蝴蝶下面藏着的是数字几,猜对了蝴蝶就会飞走。(出示课件)。
完成课堂作业。(课本第20页练习三,第1~3题)教师巡回指导。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五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序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审清题意。
关键。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训练。
三、小结1、出示图。
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6+4=10。
师:这帽图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4+6=10。
师:在日常生活中,6+4=10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例子,说说加法算式的其他内涵。
2、出示图。
(1)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反馈,并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1、做课本97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计算答案写在算式的下面,以便于连线和比较大小。
2、做题单中的加减混合运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做课本97页的第8题。
(1)比一比谁开的花最美。
教师说明完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做对的你的花才能开得美。
(2)填空,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学互相订正。
4、做98页的第13题。
(1)想一想,算一算。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出算式的规律后,独立完成。
(2)破密码。
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最快打开保险箱的门。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还要自己复习两个加法表和两个减法表。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做口算游戏。每个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快速口算。
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时,师巡视。作为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方向与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方向与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一、复小结引出新课,表示位置的时候,区域小,没有参照点时可以用数对表示,比如第一小题。区域大有参照点时要用方向表示,如第二问,可是在学校西北方向的建筑还有很多,比如水泵厂家属楼,锦山市民广场,西府加油站等等,怎样能更具体的表示出旗医院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二、新课探究。
1、出示课本情境图,说一说图中讲述的是什么事?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1:a市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学生先说,说的不准确不完整。师:说的有道理,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a市东偏南30°是以a市为顶点,以正东方向为起始边,向南旋转30°的过程。)。
预设2:在图中怎样画东偏南30°?(这个问题稍后解决)。
预设3:是以谁为参照点的东偏南30°。(谁能回答他的问题?“a市”你们是这样想的吗?不错)。
预设4:台风中心在哪个大的区域内?(谁能回答他的问题?“a市及周边”你们是这样想的吗?你的想法与老师的不谋而合)。
先画出4个方向的方位图;再画出方向,标出度数;用一条。
线段表示一定的距离,标出图上的距离;标出各个名称。
想一想: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哪几点?方向、距离。
二、巩固练独立完成课本20页的“做一做”,再在小组里交流。
想一想: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哪几点?方向、距离。
四、我的收获与思考。
五、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具体位置:方向、距离。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七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八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探究、交流、引导。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2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