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必修五教学计划(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05:09:04
最新必修五教学计划(优质12篇)
时间:2023-12-08 05:09:04     小编:紫薇儿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任务和目标,如学习、工作、生活等。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制定计划。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2.方法与过程

(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

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

(方向时刻在改变)

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

学生:猜想

教师:现在咱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

当b点无限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变成了曲线在a点的切线,这一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变成了a点的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所以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也应该沿试管出口处的切线方向。

下面咱们通过“钢珠滚落”的实验视频验证咱们的猜想及理论推导是否正确。

学生:观看视频

总结: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沿曲线某一点的切线方向。

教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

学生:砂轮打磨过程中砂轮边缘的火星是沿砂轮边沿的切线方向飞出;下雨天我们撑着伞将伞快速转动时,我们发现雨滴不再沿着伞的边沿竖直下落,而是沿着伞边沿的切线方向飞出去。

学生: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不断在变化的。

画一画:画一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在轨迹上任意取四个点,作出在这四个点时,物体运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类比直线运动中速度,从实验猜想、理论推导再到实验验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四个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对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探讨,强化学生对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的认识,突出本节的重难点。

3.曲线运动的条件

思考:物体做曲线运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教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的视频,看看钢球在不同条件下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钢珠在没有受到侧面磁铁的作用时做直线运动,受到侧面磁铁作用时,偏离原来直线的的运动轨迹,做曲线运动。

教师:咱们一起分析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生:画出钢球曲线运动轨迹上任意四点出的'速度方向和大致的受力方向

教师:大家观察每一点处钢珠的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有什么特点?

学生: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力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大家再观察各点的受力方向与钢珠运动轨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力都指向轨迹弯曲的一侧。

4.拓展

为什么砂轮?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

设计意图:新旧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二

有关“序跋”

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讨论明确文章大意

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2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明确: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

崇山峻岭清流急湍

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默读浏览全文,讨论课后练习二

诗集的由来

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内容的产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诗集的行成)。

编集的目的

句子:“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

行文的妙处

在说明二者时,作者并不特别予以指出,而是采用交错的手法自然带出。正是由于“群贤”、“少长”至集于宜人的景色之中,“流觞曲水”,才有“畅叙幽情”的“一觞一咏”;正是由生之乐,想到生之“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所以才有“列叙是人,录其所述”之举,并使之传于后世,这样才能达到“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的编集目的。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三

《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完王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梁祝这两位有情人最后只能化为蝶才能双双飞,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就是封建制度,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一对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梳理情节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全诗可分为五部分:

(一)开端1-6(兰芝被遣)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之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家。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已成定局。

(二)发展7-12(夫妻誓别)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五)尾声32(告诫后人)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两人化为鸳鸯。

四,探究阅读

话题: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通过问题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五

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梁小嫦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爱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氓》来感受另一类的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字词正音

学生齐读全文,老师正音。

老师补充多音词:将、裳、渐、载遂

三、朗读品味,感知诗作,引导思考

明确: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2、全诗写了女主人公婚恋的哪几阶段的内容?

明确: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

第一章,提示氓、之、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的意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第二章,提示垣、复关、涕、载、筮、咎、贿等字词的意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明确:“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前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痴情,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

明确:恋爱阶段。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意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第四章,提示而、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爽、罔极等字词意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3:这两章为什么都提到桑葚,第三章提到斑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广大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问题4:如何理解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句话?请大家讨论,先请一位男生来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明确: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遂、至于、a、悼等字词意义。

问题5:这三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处于婚变阶段。通过女子的自述,可总结为:女子性格,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凶恶粗暴。

因为想到婚后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变心和粗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第六章,提示隰、泮、总角、晏晏等字词音义,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的翻译。

明确:前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淇水有岸,隰则有泮来喻自己对男子的变化无常、用情不专、粗暴凶恶的忍耐是有限度。后者是女子觉醒后的决绝表现。女子的性格:觉醒、坚强、刚烈。

四、再次感知全诗,集体朗读全诗四,引导学生总结

1、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梁小嫦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六

一、教材概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必修(2)共有六章,其中的前五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第六章是了解性的知识。每一章涉及到的基本上是一个中心问题,并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拓展再到应用。如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的运动,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是第一节中讲述的复杂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方法的时候,再进入抛体运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以匀速圆周运动不同于其它运动的特殊性及其周尔复始的规律,阐述了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进而得到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然后将这一概念和公式演绎到了一般的圆周运动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3章动能的变化和机械功,从合外力做功入手,定义动能的概念分析得出了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的关系,由此得出了动能定理,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第四章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以物体受力中只有重力做功为主线,定义了重力势能的定量计算式,并以重力做功引起重力势能变化也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结合起来得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第五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以近代天文学家的探究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后再引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万有引力结合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概念应用到天体运行的过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了解性的知识,不是高中物理的重点。

二、吃透课程标准要求,恰当组织教学内容。

物理必修(2)共有三个二级主题:

(一)机械能和能源:

(1)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联系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2)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5)了角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定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离心现象。

(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的内容属于了解性的,重点是前面两面个主题。

三、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树立情景意识。

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物理物理概念理解不清,问题情景意识不浓。如:有一条渡船要渡河,河宽为260m,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6km/h,水的流速为15km/h,为了尽快到达对岸,应怎样渡河?用了多少时间?这个问题,依照题意要求尽快到达对岸,是以时间为限制条件的,而时间最短的条件是船厂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应垂直河岸,合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斜向下游。可是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让人感到思维过程是乱的,感觉他们的分析有时毫无逻辑可言。细想起来,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概念不清,有两个障碍,一是时间最短的条件认识不清,二是学生对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同时性理解不透,也没有画草图,帮助思维的得为习惯,所以学习效率低下。

再比如:关于斜抛物体的运动性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变加速运动b匀加速运动c匀速率曲线运动d不可能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这个题目,学生选a答案的很多,究其原因也是概念不清,把力、加速度、运动性质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认识不清,也有是对这几个答案的安面含义不知道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人们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概括建立起物理概念,再以物理概念为因子,将物理现象概括上升为数学公式,得出物理规律,也就是说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通过物理概念描述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如什么是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什么是分运动与合运动及它们的同时性;提供的向心力和需要的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是否是一回事;等等。

四、理顺关系、理解等式是实现知识迁移、提高能力的基础。

如:一质量为m,高度为h1,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f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上升到h2时的速度为v2,由动能定理可得如下的关系式:

wf一wg=ek2一ek1

上式表示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将wg=gh2一gh1=ep2一ep1代入上式变形得到

wf=(ek2+ep2)一(ek1+ep1)

上式表示非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当wf等于零时,初末态的机械能守恒。由此得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同时也说明一个物体机械能的改变不是重力和弹力作用的结果,而是除了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其它力作用的结果。这样就理顺了各力的功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才能运用准确自如。

五、一点意见:

一是关于排课上的连堂问题,我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有体会,这样排是极不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个意见上学期就说过,从全国课改区的情况看,也极少有这样排的,我想创新也应遵守自然规律,更何况这是课改的实验,既是实验就应有错立改。二是应当将物理科目全学期排,物理学科本身就难,时间长一点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巩固大有益处的。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不对之处请请指正。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2、从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探究动能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发学生的争论,学生提出动能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等有关。根据小球推木块,将木块推的远近来判断木块能够做功的多少,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排除质量因素,所以选同一木块,从不同位置(高度)处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时获得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位置处滑下,看到质量大的木块将木块推得远。

4、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5、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6、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7、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3、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高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4、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如摆锤、滚摆)能量及其转化,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能量和采恒规律普遍意义的认识。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愁”;

2、了解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研究意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词人无国无家之“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诗词的意象特征;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品味诗词中所表露出的无国无家的悲痛;

2、背诵全词。

教学方法:

3、讨论法。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电子课件配乐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巾帼不让须眉”引出词坛女将李清照,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句《如梦令》。

二、李清照简介

出示投影

三、名家配乐朗诵,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基调。

四、疏通字词,为进一步鉴赏诗词做好准备。

五、具体鉴赏诗词。

1、开头叠字的运用,定下愁苦的感情基调;

2.意象的运用,掌握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酒--愁的浓烈

雁--思的悲苦

黄花--韶华已逝凄惨

梧桐细雨--愁的无穷

4、总结本词的意象效果。

六、比较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研究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1、演示南渡前作品《点绛唇》和《一剪梅》,前者表现的是一个天真、娇羞、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后者则表现了一个深于情、专于情的痴情女子的形象。

2、总结词风变化的原因,以及南渡前后期间词的内容。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dd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dd沉哀凄苦

七、总结全词,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略)

九、作业

1、背诵全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会其词的艺术风格。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八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

16.《孔乙己》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小说反映的现实生活。

3.体会语言的精练、深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语言的精练和深刻。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小黑板等。

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与死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这两种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一目了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看看课文主人公孔乙己,人们对他的生与死是怎样的看法,他的生死与社会有什么联系?(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补充鲁迅的作品。

要求:记住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出示课件l。)

《孔乙己》是鲁迅在他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一篇,发表于19冬。中国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与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要求:了解背景。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1.掌握字词。

2.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3.假如孑l乙己和丁举人一样爬了上去,请你想像一下他会是一副什么姿态呢?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班内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

1.给加点的字注音。(找一位同学回答,如回答有误,其他同学纠正。)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2.学生讨论:孔乙己活着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他活着的价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进行分析。)

明确:(1)外貌、语言、动作分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他的外貌描写揭示他的不幸遭遇,服饰的细节写出了他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特性,作者通过一件破衣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前后外貌对比更突出了这一点。)

要求:学生仿照上例进行语言、动作分析。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封建统治阶级让百姓麻木不仁。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是劣质的,只值得奚落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和孔乙己同样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只知道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明确:(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明确:(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明确:(社会原因:社会制度使民众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摧残将他送上死路。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

五、研读赏析

阅读孔乙己的第二次出场,让我们再次感受其命运的悲惨;讨论并完成下列题目。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句中“摸”能换成“排”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4。)

明确:(动作的对比,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

(“摸”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得严实,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精神肉体受摧残之深。已经没有“排”的炫耀之心和力气。)

2.作者描写孔乙己的方法有。

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3.写酒客和掌柜的笑的作用是。

明确:(突出当时人们的麻木,点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4.两次写“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用是。

明确:(说明孔乙己之所以让人惦记是因为他欠了十九个钱,辛辣地揭露了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有价值的残酷现实。)

(体会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结尾一句“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表明没有亲见,只是一种猜测,“的确”是猜测后的结果,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六、梳理巩固

学生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麻木不仁笑声中出场人情冷漠

好吃懒做笑声中死去社会黑暗

祁瑶波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九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

二、鉴赏《声声慢》

(一)怎样入愁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

(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你觉得该怎么读?你给我们试一试好吗?

b、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该怎么读?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又该怎么读呢?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生: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要求:(1)基于文本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意象探究:

a、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b、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e、梧桐细雨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师总结: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从11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

李清照大事记:

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

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

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十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 …a20 =_ 10 ____.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 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高潮,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十一

课型:新授课时:2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蜡烛》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五教学计划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张衡,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课文中的难写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创造吗?谁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由学生回答的引出人物张衡。

----大家了解张衡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从小爱科学,后来有许多重大发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张衡的故事。师生共同板书课题,提示“衡”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同学们平时读书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a、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看课文讲的是张衡的什么故事?

2、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b、请同学当小老师领其他同学认读词语。

c、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三、鼓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介绍的是什么时候谁的什么事?

2、他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3、你从课文中还知道了什么?

四、质疑:默读课文,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咱们下节课一起来解决你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我是火眼金睛。

记状

纪壮

洒偏格

酒骗洛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发生发明发现

1、他认真记录、研究地震现象,经过细心考察和分析,()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2、同学们继续向前走着,突然()小路旁的大树上,挂着一条条像蜡烛一样的东西。

3、这个故事在离现在差不多两千多年的东汉时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8年,汶川大地震惊动了整个世界,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失去亲人的彻骨的伤痛。地震以它强大的破坏力和难以预测性威震四方。可是你们知道吗,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的张衡就已经发明出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课文中看个究竟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的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指名读三个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词语:“杰出”。

东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张衡。

(1)你能把“杰出”,换意思相近的词吗?

(2)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3)体会小泡泡“不吉利的说法”。

(4)理解“发明”的意思,说说它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做课后第三题,区分发明和发现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描写地动仪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地动仪的样子介绍清楚的?

(3)课件出示重点词句,学生反复朗读

根据老师提示,画一画地动仪的样子

(4)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呢?谁来说说?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如果()方发生了地震,朝着()的龙就会()嘴巴,铜球。铜球一声,正好落在的嘴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220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