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某个经验或事件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产物。避免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的表达,保持客观和理性。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或许会有你需要的灵感和观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一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每次读这首诗,我都非常感动。想起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很多,却从没有要求回报。就像我的妈妈,每天为我检查作业签字,陪我上英语课,她从不说累。
所以我今后要好好孝敬妈妈,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做个有用的人,不让妈妈伤心。
妈妈,您辛苦了,我爱妈妈。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二
女人,永远是一种感性动物。为了感情,总是能够奋不顾身到失去自我,却偏执的认为爱上心中的那个他是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我开始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只是叙述一个失去心爱的儿子的女人向一个陌生人倾诉其对儿子的爱与不舍的故事,可故事的发展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个女人,却是向那位收信的作家吐露了自我对他穷尽一生的爱恋。
从十三岁开始,那个女人便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位在她看来是风度翩翩、儒雅、富有的男人,对了,他还是个作家,一个比她身边那些脏兮兮或是没素质的男人要牛逼的多的上流社会人士。他不像之前的邻居会欺凌她,会拿雪球把她的头砸的头破血流,他会发出迷人的、温暖的微笑,他会看很多的书,尽管他也经常带各色各样的女人回到住所。从十三开始,他就是她的世界,她会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嗅他吸过的烟头,她爱他爱得无可救药,即使是在随妈妈改嫁到斯鲁巴克,即使继父待她如亲生女儿,生活无忧,她却认为离开他生活便失去了阳光,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十七八岁的时候孤身一人跑到原先的住所旁边工作,无数次站在路口只想让他想起他,想不起也罢,注意到也便是莫大的欣慰。
为了爱他,她把自我的姿态放得那么低,低到了尘埃里,最终,作家注意到这个美丽的女孩,带回了住所,一夜春宵,女孩只带走了四朵白玫瑰。肉体的欲望终究是人类致命的弱点,他们又有了两次,女孩把她当做一生中最完美的日子,在她的心里,作家是最高尚的,甚至之后她说,在生下孩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发誓没让别的男人碰过她的身体,她觉得,他碰过的身体多么圣洁啊,怎能让别人猥亵。自此,我不明白我抱得是一种什么心态,对于一个随意将各种各样的男人,这个女人还将他视为神祗,是该赞美的坚定的少女情怀还是爱的盲目我真的不懂。为了作家的儿子能够像他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爸爸一样吃的舒心,穿的体面,女人去卖身。因为作家,女人拒绝过很多男人的求婚,甚至是在多年后再次碰到作家时,她都要撇下一个对他的极好的工厂主,却急于向作家献身,只想要作家想起她来,想起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七岁的少女,可惜,一夜春宵后作家却给了她钱,多么可笑的结果。
女人最终还是和她的孩子一同死去了。作家看完信后亦只是震惊,却想不起那个为他耗尽一生的女人是谁,亦才发现,今年的生日没有了女人默默送的白玫瑰。看完后,我不明白自我有没有看懂,我不明白对于这个女人的这一生是否该用值不值去评价,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责怪过作家,自始至终都在为作家着想,可是谁又能鄙夷她谁又能说她不值得呢她有信仰,她爱他,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他,她做的所有只是为了让他注意她和想起她,即使没有成功过。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理性或感性的思维去评判她,毕竟,爱,不忍心责怪。毕竟,我们自我,亦做不到她那般的奋不顾身。
作为小说来说,用“击节之作”来形容它毫可是分,我很讶异于一个男性作家能将一个女人的心思描述的这么细腻,绝望、欣喜,少女的缱绻情怀,早年徐静蕾将他翻拍成电影,不知晓效果如何。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不免觉得与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并寄了封信过去,而收到情书的女生并不认识渡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三
整部小说是一封陌生女人的信件,整个故事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暗恋。
十三岁时对男主一见钟情,直到她搬家也一直没有告诉过他;她攒够了钱回去“偶遇”他,和他有了一夜情,他又以出差的理由离开;她默默地为他生下孩子,为了孩子能有好的生活委身于他人,再次与他相遇时他却根本没有认出他。即便如此,她还是一直爱着他,同时又隐瞒着这份爱,直到孩子病重身亡才写信告诉他所有的真相。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这周又读了一遍。以前读的时候只觉得悲情,还会觉得女主很傻。“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所以即使她怀上了他的孩子也对他守口如瓶,为了让孩子过上贵族的生活她宁愿卖身做有钱人的情人也不向他要钱。大概很多人都会觉得女主这样做根本就不值得,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耗尽了自己的一生。
但几年过后的现在,见过了身边人的分分合合,听过了很多别人的故事,慢慢开始理解了这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中的爱恨纠缠。就像小说中女主角对男主角一见钟情的场景:“亲爱的,在一刹那接触到你充满柔情蜜意的眼光后,我就明白,我已经完全属于你了。”“我以为,你眼中的柔情蜜意只是针对我一个人的。就在这一瞬间,我内心的热情全被点燃了。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成熟了,变成一个完全属于你的女人。”现在再读这本书,反而觉得很羡慕女主身上那种跨越时代的坚韧和勇敢,因为很难想象有人能这样地去爱另一个人,所以看到这样的故事会觉得格外感动。
我一直觉得,爱一个人是一种能力。有的人也许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有的人也许天生就没有爱人的能力——比如我,我总觉得我爱自己更多一些。可是当读到女主角说的:“我仿佛是你口袋里的怀表,绷紧着发条,而你却感觉不到。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一分一秒,为你计算时间,带着沉默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你可能只会匆匆地瞥它一眼。”我还是会觉得很感动,好像自己在一瞬间就感受到了爱情。
记得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整本书里最让我泪目的就是这句:“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看完觉得心里很难受,释怀是避免痛苦的出路,但爱情偏偏不易释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四
除了你再也没有一个我可以爱的人了。但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呢,你从来也没有认出过我,你从我身边走过,就像从一条河边走过,你踩在我的身上,就像踩在了一块石头上面,你总是走啊,走啊,不停地向前走着,却叫我在等待中逝去了一生。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餍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他们经常听人谈论爱情,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他们知道,爱情乃是人们共同的命运。他们玩弄爱情,就像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象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五
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
我等着,等着,等着你,就象等待我的命运。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六
我真正在剧场看的第一部剧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个独角戏。那是一个小剧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看的很清楚。不过令我介意的是,周围要么是女观众要么成双入对的情侣,像我这种独来独往的男同志倒是少的可怜,在候场时让我有些尴尬。最初买票时我也没想太多,不过感觉这么名字很吸引人。和之前在学校看的话剧不同,这个小剧场最大的不同除了是要花钱之外,就是舞台布置好像山峰一般,而非平地。
这个故事是一个女人临死之前的回忆,讲述了她对花花公子疯狂而不顾一切的痴情。情节方面就不过多了赘述了,真正令我激动的是独角戏这种形式。真的看完了全程还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个人独撑两小时,从十六岁演到孕育演到生命最后一刻,黄湘丽小姐姐(主演)从头至尾用满含深情的表演彻底打动了我。十六岁的俏皮,初尝禁果时的不顾一切,分娩前被迫进入贫民区的对自尊的抛弃,再相遇时的希望,得知真相的绝望和决定与世界永别的决绝……种种的感情、种种的人生状态,就在没有镜头处理、没有长时间换装的情况下赤裸裸展现在我们几百个人的几百双眼睛下。几百个人看着她,她也看着我们几百个人。这是一种交流,她为我们讲述着撕心裂肺的故事,我们向她回馈着听者的悲哀和对与她的同情。这种真实的感官在当时冲击着我,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剧场的魅力、独角戏的魅力。
半年多过去,这部剧的开场我还记忆犹新。在主持人介绍完之后,剧场的灯全部关闭,剧场似乎从上一秒的纷纷扰扰瞬间切换成了静音模式,灯光渐渐打开,只能听到周围人的呼吸声。一个女子从舞台后方缓缓走出,一声不吭地向我投射出冷冷的目光,在舞台前方从这头到那头,从那头走到这头。从头到尾,窒息般的沉默和那冷冷的目光不断地提示我,好像我才是那个信中的渣男w先生。好像剧名一般,我才是那个收到来信的人。
最令人撕心裂肺的片段,是主人公生下孩子,迫于生计选择混迹风尘的那段演绎。她站立在舞台中央,向下脱去一层层黑色的内裤(特别说明:并无任何ghs之意)。每脱一层,就好像在生活面前低头了一次头,就放弃了一次自尊。配合着现场压抑的音乐,我整个人不由得冒起了鸡皮疙瘩。正常看来,这一幕色情的要命,但是在当认真地看清楚来龙去脉之后,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一幕既神圣又苍白,既合理又荒诞。最后当她脱去最后一层黑色的内裤只剩下白色内裤时,一个电话铃声打断了一切。在我眼里,那白色内裤好像象征着她内心的最后一丝贞洁,她对于w先生最后一丝的希望,她活下来的意义。这种大尺度而又撕心裂肺的演出,只有在小剧场中才能够看到,夸张而又恰到好处。
最终女主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这段令人绝望的浪漫,演出结束,观众散场。看完剧后,心情有些起伏,但不久之后就随着着急赶车消散了,之后每次想起有感动、有惋惜,但没有过多的悲伤。对于我来说,话剧的魅力就在于此吧,找两小时完整的时间面对面地与演员交流,专注、认真,随着演员的音容笑貌而情感起伏。我不认为两小时能对我人生有多么大的启发,而是让我更多地放空自己,有些不一样的思考罢了。喜爱却不痴迷,这是我作为平凡剧迷的基本定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七
如同我看陈丹青笔下的专门描述旧上海女子上官的女儿露露的命运那般让人窝心和难过。
一切还没开始便已宣告了结束。
什么是什么啊?什么又是什么啊?一切都是什么?人生就是被这样的什么给毁灭了,可毁灭的操纵者,竟然还是自己。
只是因为喜欢一个男子,宿命般的喜欢,便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
可是,又因为爱,百般的隐忍,爱得如此低调和黯然失色。只为,所爱的这个男子是个滥情之人,如同胡兰成,每到一处总是拈花惹草,风流韵事不断,亦不觉心愧。而这个滥情之人,一点儿也没觉察这个爱他到极点的女人,为了他怀孕,为了他忍受了一切的痛苦是是非,为了他千般的等待万般的企盼,却依旧没有得到他的任何一点关注。
不就是一夜情吗?通过这种方式接近的男子,转身,这个男子就已经忘记了她。
她的所有为爱忍受的一切痛苦,他不知道,孩子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但是,因果知道的。最直接最残忍的惩罚,是这个孩子的因病夭折。而这一切,这个孩子的父亲,竟然还是一无所知。从一开始就不自知的,所有,到最后还是不自知。知道的时候,这个属于他的孩子已经远去,而这个爱他到骨子里的女人,也是和他永别的时刻了。
女人用一封厚厚的信,将前因后果来来回回仔仔细细啰里啰唆的全部讲述给了他听,包括如何开始注意他,包括他如何用眼神征服了她。其实,他的眼神不只是对着她一个人的,所有经过他身边的女人都能享受他的这种眼神,那种充满柔情蜜意的,天生就会诱惑女人的眼神,脉脉含情,又荡人心魄。彼时,这个女子还是个女孩,才13岁,缺乏呵护缺乏关爱毫无抵抗能力的爱上了这种注定是悲剧的眼神。
死心塌地、舍身忘己的爱着这个花心的男人,年少的爱恋那么幼稚那么肤浅那么愚蠢,以为爱上了就不会再变心了,过去是这样,以后也就这样,就这样会爱一个人一辈子到老了。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觉察的爱情更让一个孩子觉得内心有种隐秘的快乐了。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女子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的一头栽进了自己编织梦里,自己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成天心情压抑,郁郁寡欢。这个时候,内心极度缺乏关爱的女孩遇上了这么温柔的一个眼神,就这样爱上了。即便这个男子不值得爱,但是因为那样的一个眼神,他就成了她的一切,世界上的一切都成了他,尽管他一点也不知情。无数次的想象接近它靠近他温暖他关怀他,同时也被这种想象温暖了自己。
若是这种温暖的想象一直持续下去,那有多好。可是,为了接近他,她去了夜总会做小姐。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他。是的,在夜总会,她如愿以偿。他把她当成了一个小姐,一点都不知道她从一个孩子的时代起就狂热的恋上了他。一夜情之后,他就忘了她,如同忘了其他曾经和他有过肌肤接触的女子,那般绝情那般平淡。是的,就这样。
收到她的信,看完信的他,还想不起来,她到底长得什么模样,但是,拿着信的手却止不住的哆嗦了,然后陷入了长时间的凝神沉思。那个没见过面的他的孩子,那个邻家女孩,一切似乎都在梦中出现过,一切又都是那么的飘忽让人捉摸不定,像幻觉,只是梦见过而已。不曾想,这梦境,还真是一个现实。
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斯台芬茨威格,他无比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描述手法,很容易让人看着他的故事就这样的陷入了进去。这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让人赞叹的是,他讲故事的细致和能力,不知不觉地就把读者带进了他所要描述的故事中去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八
她再一次的告别这个男人,在清晨的庭院里,与男人的管家相遇。
管家颤栗了,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次的相逢,他稍稍平静下来,便一如当年见到十二三岁的她时一样,喊着一声“早啊,小姐。”
此时,万种心酸如蚁虫爬过心头,轻轻噬咬,她最后忍不住眼眶中蓄满泪滴,这管家他在她的人生每个阶段里见过她,是她多年来的心迹和际遇的见证人。
“全世界的人都明白我爱你,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明了。”她只能任凭心潮澎湃,任凭自己强忍辛酸和内心的痛苦,走过去,经过管家,把那男人给她的钱塞在管家手里,然后义无返顾冲出门外——就像她义无返顾如飞蛾扑火扑向这段感情一样的姿势。
男人收到信,看完信,在他四十一岁的生日这一天。
花瓶将永远没有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白玫瑰,而这个男人此刻心中才多少有了一些女人依稀的倩影。
他顺着窗子往外看去,镜头推推推,一向推向遥远的过去,他似乎沿着黑暗,迈进了时光隧道,他看见一双执着坦白的眼睛,属于一个少女,闪烁在迎向他的灯光处的窗户里。
少年时代,她睁着一双坦白而无辜的眼睛,静静怯怯躲在角落里,看着和她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成熟男人的身影。那时的她是一张白纸,母亲寡居,生活如一潭死水。那男人搬近她家,无论朝气、神彩还是许多许多书堆积起来的儒雅,音乐、歌声、笑语包括年少的.她未必能够理解的风流神态,先是将她吸引,而后彻底收服年少的心。他是第一个她接触的真正好处上的男人,她清楚的意识到那是男人——如同《大明宫词》里小小的太平公主,看到面具下明媚的一张脸开始,她的心被打动,于是这张脸,这个人便成为青涩少女心灵所可容纳的全部梦想。
他和她的距离太遥远,是她刻意在拉近。
少女时代,她趴在窗口执扭的望着对面的灯光;借故帮这个男人的管家收被子,闯进男人的家里;到之后离开北平六年后,再考大学回到这个男人的身边,继续看他和一个又一个女人调笑着,飘过她,没有任何熟悉的感觉——她是幽怨的,但她又很倔强。一旦有机会,在一个傍晚意外和他相遇,她便抛弃了少女应有的矜持,投入向往已久的怀抱里。
当她赤裸的躺在这个男人身边的第一夜时,她独白道,她仿佛亲近了年少的梦想。这一点,从她触摸年少时在这个男人房间里看见的外国女人的雕像时温存的指法开始,我就明白了。
长时间的等待,自少女起萌生的爱,使她心中常怀绝望,而这种绝望,把这个男人变成她的理想。是理想,她便有足够的勇气去争取,也肯理解失败。因此只要获取一点点,接近一点点,她就满足,她的内心里还是那个趴在窗台向往对面的一线光的年少的自己。
他说,他会快回来,回来就会找她;就这样轻易而拙劣的离开她。
咬了一半的苹果,与他以前赠她的那朵白玫瑰一样,无论以前多么新鲜,最终都会腐烂,在男人心里不留半点痕迹。她却怀了他的孩子,远走他乡,在战乱里奔波,她每年在男人生日这一天送上一束白玫瑰,作为曾停留在他生命里的一点纪念,她其实在心里期望男人会因为那束白玫瑰想到以前有过那么一个女孩出现。
然而他却什么都忘了。
日后,她成了高级妓女,出没欢场,为生活。
几经周折,她依旧落入这个男人的怀抱里,他却又一次没有认出她,没有认出她作为十二三岁的少女住在隔壁,也没有认出她作为清丽的女学生曾出此刻他的生命里。
当她最后用女人的方式和这个男人纠缠在一齐时,她却从未改变过自童年时代起固执青涩的感情——一个属于女孩子的,不肯移动的爱,一如当年她离开北平时母亲眼睛里的不可解释不明事理的执拗——她未肯长大。
她其实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她走出房门,那一瞬间,我怀疑幼年的她躲在房屋的一角窥测着她自己成熟的身影——如今的她便是幼年时期看到的爱人领回家的一个个随随便便的女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但除了这种方式,她也无法接近她的唯一爱人。
他没有认出她,可他摆脱她的方式,却是一模一样的。她说,我该走了;站起来,麻木的穿衣服,戴首饰,麻木的看着男人往她的包里塞嫖资,她走到门前,却看到自己送的白玫瑰,她要求男人送她一朵,男人一点不迟疑,但不迟疑,不清楚这白玫瑰来自谁,分明这么多年来她的心意,他毫不知情;而以前的她的出现,他根本没有记忆。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那种细腻的心理体验,只有女人才能理解。
谈奉献吗?不。
讨论的是这种爱的方式吗?也不。
不要跟我说,这种感情是不对的,这个人未必值得你爱,也不要和我说,女人要自强自立,要懂得取舍。这部电影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不是每部电影都是《地道战》《焦裕禄》,让你总结教育好处。
你若不穿上那个人的新鞋走一公里,你没资格讨论她这天的情绪。
真正爱一个人,是说不出口的。
我那么爱你,你叫我怎样忍心告诉你我那么爱你,让如此不完美的自己玷污你的生活。
我不能确定,我能给你完美的感情;但是,我能确定我自己。
所以,就让一切在沉默中完美的谢幕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九
还在中戏的徐静蕾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写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哭了。当她把这部小说改成电影时不明白又让多少女孩子哭了。
这电影放我电脑里好久了,我一向想看,可总是看了一会儿就睡着了,这天倒是提起精神把电影看完了。
哎,拍得好矫情啊,写了这么个傻娘儿们,写了这么个风流鬼,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了,诚然好多细节都做得很到位,可很多演员真的是没入戏,略显粗糙。
以前老觉得关于感情,女人的心就像钻石一样,闪着动人心魄的光,漂亮,夺目,让人追捧,男人们总想把这颗心占为己有,但是时间长了才明白,那无非是块石头,冰冷的,而且用那闪着光芒的棱角伤人来是能够致命的。
此刻觉得自己的心也像块石头了,粗粗的,沙沙的,好像用刀捅也不会疼的。只是看到一些话还是让我想到了一些人、一些事,关于我的。于是有了触动:
【看着小小的她在快乐地奔跑,这个时候在她心里什么都没有,满脑子只有一个人,就是那个压根没记过她的那个骄傲的他,这种对爱的承诺谁还会去质疑呢?因为这爱里只有白色的没受人染指的光,没有一丝欲望。】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明白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骄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但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那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得上一个孩子,不被人察觉的感情。
【爱里掺杂了太多的崇拜,那个平凡的人就变得无比伟岸与可敬,像神一般不可触犯,每一次见面都像是一次隆重的朝圣。】我闻到了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阵使人昏沉的幸福……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
【孩子,你好傻啊,明明生命还有很长,为什么在这一刻,当你明白你务必要离开那里离开他甚至不明白这辈子还能否再见他时如此绝望,又为什么要在那个离别的夜里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寻找他,当看到他与别人交欢时泪似泉涌,却又不敢哭出声。】那个夜里,我突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鸣凤曾对觉慧说过,我不愿意给您添一丝麻烦。是啊,她宁愿这样远远地看着他,不愿意自己心爱的三少爷为自己背一点烦恼。爱一个人爱痴了就真的什么都不顾了,只要那个人得到了幸福,自己就算死了嘴角都会挂着笑的。片中的她怀了他的孩子后,决定离开北平,孤独地承受这一切。】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意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期望你能想起我来总是怀着感情,怀着感念……但是当然,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的三是吉祥数,因为3是稳定的,当一个家庭的人数从2变到了3那才真的稳定下来。其实我觉得,很早以前全世界的聪明人都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当她的孩子生下来后,她觉得生命又变了,因为感情的缘故生下来的孩子不仅仅仅只是一个孩子,因为他的身上还流着自己热烈爱着的那个人一半的血。】我不能把你留住,但是此刻我能够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能够在你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成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到一齐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无比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身边溜走了。
【老是有人问我,什么“我又去找她了”,“我们又和好了”,“我是不是很贱?”云云,诚然,是不怎样贵。但是感情的力量能够使男人屈膝,使女人解衣。没有什么贱不贱的。大家都干但是命运,更躲但是那个注定了会折磨你一生,一向残留在你记忆里最珍贵的地方的那个最特殊人。所以当她再一次投入他这个风流鬼的怀抱的时候,还会那么陶醉而且坦然。】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现出一种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最后的蒙太奇用得好漂亮,我觉得是那个剪辑师张一凡和摄影师李屏宾做的最漂亮的一个镜头了。当她看到那个老佣人傻傻地盯着她时,她也怔住了。佣人没有忘记她,但是主人怎样就是记不住呢?他颤抖着喊了声:早啊,小姐。她倔强地走到他面前把他偷偷地藏在她衣服里的钱塞给了佣人。跟他睡觉哪里是稀罕那个男人的臭钱啊。
原先,他们都没有变。那个连发型都没变过的老佣人还有那个他和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十
女人,永远是一种感性动物。为了爱情,总是可以奋不顾身到失去自己,却偏执的认为爱上心中的那个他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开始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只是叙述一个失去心爱的儿子的女人向一个陌生人倾诉其对儿子的爱与不舍的故事,可故事的发展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这个女人,却是向那位收信的作家吐露了自己对他穷尽一生的爱恋。
从十三岁开始,那个女人便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位在她看来是风度翩翩、儒雅、富有的男人,对了,他还是个作家,一个比她身边那些脏兮兮或是没素质的男人要牛逼的多的上流社会人士。他不像之前的邻居会欺凌她,会拿雪球把她的头砸的头破血流,他会发出迷人的、温暖的微笑,他会看很多的书,尽管他也经常带各色各样的女人回到住所。从十三开始,他就是她的世界,她会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嗅他吸过的烟头,她爱他爱得无可救药,即使是在随妈妈改嫁到斯鲁巴克,即使继父待她如亲生女儿,生活无忧,她却认为离开他生活便失去了阳光,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十七八岁的时候孤身一人跑到原来的住所旁边工作,无数次站在路口只想让他想起他,想不起也罢,注意到也便是莫大的欣慰。
为了爱他,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那么低,低到了尘埃里,终于,作家注意到这个美丽的女孩,带回了住所,一夜春宵,女孩只带走了四朵白玫瑰。肉体的欲望终究是人类致命的弱点,他们又有了两次,女孩把她当做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在她的心里,作家是最高尚的,甚至后来她说,在生下孩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发誓没让别的男人碰过她的身体,她觉得,他碰过的身体多么圣洁啊,怎能让别人猥亵。自此,我不知道我抱得是一种什么心态,对于一个随意将各种各样的男人,这个女人还将他视为神祗,是该赞美的坚定的少女情怀还是爱的盲目?我真的不懂。为了作家的儿子能够像他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爸爸一样吃的舒心,穿的体面,女人去卖身。因为作家,女人拒绝过很多男人的求婚,甚至是在多年后再次碰到作家时,她都要撇下一个对他的极好的工厂主,却急于向作家献身,只想要作家想起她来,想起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七岁的少女,可惜,一夜春宵后作家却给了她钱,多么可笑的结果。
女人最终还是和她的孩子一同死去了。作家看完信后亦只是震惊,却想不起那个为他耗尽一生的女人是谁,亦才发现,今年的生日没有了女人默默送的白玫瑰。看完后,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看懂,我不知道对于这个女人的这一生是否该用值不值去评价,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责怪过作家,自始至终都在为作家着想,可是谁又能鄙夷她?谁又能说她不值得呢?她有信仰,她爱他,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他,她做的所有只是为了让他注意她和想起她,即使没有成功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理性或感性的思维去评判她,毕竟,爱,不忍心责怪。毕竟,我们自己,亦做不到她那般的奋不顾身。
作为小说来说,用“击节之作”来形容它毫不过分,我很讶异于一个男性作家能将一个女人的心思描述的这么细腻,绝望、欣喜,少女的缱绻情怀,早年徐静蕾将他翻拍成电影,不知晓效果如何。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不免觉得与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并寄了封信过去,而收到情书的女生并不认识渡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十一
二十年前读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很是羡慕男作家的艳遇;二十年后在电影院里看中国版的同名电影,心态大变。艳遇还是那个艳遇,羡慕却不再是一样的羡慕了。此刻羡慕的,是女主人公独立的、充满自尊的人格。
那样长久地、痴迷地爱着一个男人,甚至能够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了。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人格上不独立的表现。但实际上这个女孩却有着真正独立的人格。她就那样任由自己爱着,她的爱不受男人的花心的影响,不受其他女人的影响,也不受另外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影响,更加不受世俗的条条框框的影响。
我们能够比较着想想另外一种类型的女人的爱可能是什么样貌:男人的花心可能会使她愤怒,因为她会认为这是对她的忽略与贬低;其他的女人会被她看成竞争对手;另外一个男人的关注会使她脆弱的自尊得到暂时的安慰;她还会时时顾及到自己的言行会使别人怎样看自己;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格上不独立的表现,因为这样的女人总生活在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和牵制之中。
在舞会上,男记者三言两语就让“陌生女人”跟自己回家了。女人的话外音说,“我不管什么自尊不自尊了”。但她这样做这却是最大的自尊。自尊意味着对自己的愿望的尊重。还有什么愿望比爱和被爱的愿望更重要、更强烈呢?她爱那个男人,在那个男人召唤时她如果不去,那就完全不是自尊了,说好听一点那是“尊重他人的意愿”,说不好听一点是“向他人或者世俗规则行贿”。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一夜欢愉之后,男记者偷偷地将一些钱放到了“陌生女人”的手包里。这个行为无意间将爱他的女人变成了妓女,同时将自己变成了嫖客。陌生女人没有像很多人可能预期的那样,当着男记者的面愤怒地撕碎那些钱,以证明自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爱才那样做的。她拿着装着足以让她蒙羞的钱离开了那个不太自尊的男人,在路上遇到了男人的男仆,就把钱给了他而没有让那个男人看到。这是何等的自尊啊:我自己明白自己不是妓女就能够了,你知不明白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跟那些总是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清白的人相比,这个女人简直有着女王般的高贵和尊严。
还有一个细节。背景是乡下的湖和湖边的草丛,女人的画外音说:我怀上了你的孩子,我不想用孩子来要挟你,我要让你觉得我和你的其他女人都不一样。这也是自尊,自尊得不屑于跟凡夫俗子为伍。
男记者的艳遇,的确有让人羡慕的地方;被一个甚至多个女人那样地爱着,肯定是十分幸福的事。但往深处想,至少对“陌生女人”来说,男记者在某种好处上但是是一个道具而已。当然,陌生女人并不是有意这样做。而且,在多大程度上是道具,完全取决于男记者本人。他越是认真地回应女人的爱,他就越不会是道具,他的爱会使他自己变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物;但如果他只是抱着“玩一玩”的态度,那自己成为玩物的命运就不可改变了。别人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爱着,你却在那里像木偶一样游戏,谁比谁更高明、谁比谁更有尊严呢?在电影院观众的无数双慧眼里,谁真正像一个人一样活着或者死去,谁活着就像死了、死了就好像从来就没有活过,是一件再清楚但是的事情。也许不谙世事的少年会羡慕那个男记者,但稍有阅历的人看他,会觉得他除了可怜还是可怜。
每个男人都会梦想自己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把爱看得高于一切的奇女子。但在进入她爱的疆域之前,你可要想好了:你务必具有与她对等的爱的潜力;如果你没有,那就别进去,因为那里面的魔镜能够照出你人格的全部平庸、鄙俗和肮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十二
去年,看了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电影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由著名演员徐静蕾导演,将故事搬到了中国。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却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按陌生女子信中所述,他们也曾有过几次邂逅,但对这位作家来讲,这仅仅是他无数风流韵事中的一桩而已,在他的生活中未曾激起任何涟漪。可这个女子却为这爱情付出了一切,还生下一个孩子。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遇,并且再次燃烧起一段恋情,但这个男人根本没认出这是当年的她,而她也没提起往事和她们的儿子。不久,由于战争等原因,他们再次的分手。随着他们的儿子夭折,使这个女人感到绝望。她留下这封信,留下她的爱情,自己却要告别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她生前默默无闻地活过,爱过,她也将无声无息地死去,不朽的是这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前几天,和朋友谈起这个电影,也引发一些思考。
比如:在这部电影里,谁更悲哀呢?表面看,肯定是这个女人更悲哀。她那么爱一个男人,却没有得到对方的爱,自己还至死不渝,这是多么悲哀呀!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个男人可能比那个女人更悲哀!
这个男人和那么多女人好过,最后连好过多少人都忘记了,他真的就爱过了吗?他知道什么是爱吗?爱不是占有,爱是一种付出,或者说,爱是一种精神的投入。他真的投入过吗?他表面上和那么多女人好过,但他其实,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他只知道占有。女主人公,表面很悲哀,但她爱了,真爱了,她始终在爱,到她死还写信给他,她的一生,始终在爱。爱情就是这样:谁爱,就是谁的!
《论语》里有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冉有另一个学生子贡:“这次事件,夫子会帮助卫国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一下。”他进房间见到孔子就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啊?”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继续问:“他们怨恨吗?”孔子说:“求仁而得到仁,又何来怨恨?”子贡出来说:“夫子不会帮卫君啊。”。孔子的原话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这个电影的导演是徐静蕾,她肯定被作品感动了,她理解了那种爱。据说,她曾经很喜欢王朔,王朔是他偶像,王朔后来情况不好,徐静蕾就去帮助他,给予了很大支持,因为她曾经爱他,这次,她终于有机会了,她们两个后来并没走到一起,但徐静蕾也算实现了心中一个梦,所以,她拍摄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她曾经那样疯狂的爱一个人,给予一个圆满的解释。这是我的猜想。
多年以前,我看过霍桑一篇小说,故事大致是说一个很普通的石匠,以为别人加工一些雕像为生。突然有一天,她爱上了自己雕塑的美女雕像,这个时候,美女就出现在他眼前,出现在石头里,他就努力去雕刻,那个美丽的雕像就从石头显露里出来了,后来有一天,这个石头美女居然活了,他娶了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随后,他就根据这个女人,雕刻了很多作品,销路非常的好。所有看过雕塑的人,都被其迷倒,感叹雕像怎么那么传神,那么美呢!他也从一个石匠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大师。十多年后,那个女人突然病世,他很受打击,很长时间无法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开始工作,继续雕刻,但是,他再也没有雕刻出受人欢迎的美丽雕像。他又变成了一个石匠,甚至无法欣赏自己过去的`作品。
是爱,使他内心中的美丽被激发出来,使他从一个石匠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同样,爱的消失也使他从一个艺术家重新变成一个石匠。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就是爱的缩影――谁爱了,爱就是谁的!当你不相信那爱的时候,那爱也就消失了。你甚至都怀疑,你是否真的曾经爱过,甚至无法欣赏你曾经经历的那段美好爱情岁月。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爱,那爱就永远不会泯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得体会篇十三
中秋假期,终于把茨威格大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完完整整地读完了。不得不赞叹,茨威格果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懂女人心理的作家”,敏感细腻的心理描写,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尤其是他的文字,字里行间无一不洋溢着大胆勇敢的炽热爱恋和爱而不得的撕裂伤痛。
“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都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却一无所知。”整个故事的概括大抵便是这句话。
可以这样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本书。虽然我并不赞同书中女主为了所谓美好的爱情而近乎卑微牺牲一切也要将爱进行到底的选择,但所有的爱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与价值。我十分佩服女主为了爱情不顾一切,飞蛾扑火,燃烧自我的勇敢与热情,那是我不曾拥有也不曾敢想的“大胆与偏执”。
女主在书中没有准确的名字,“一个陌生女人”便是她所有的代名词。那个陌生女人,从花季少女的13岁初遇邻居的他,到她死亡的那一刻,陌生女人的一生彻彻底底就是一场漫长无声的暗恋。在她的眼里,他是她“心上白月光”,是她“一生的爱恋”。
与此同时,她也无比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个不折不扣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哪怕他们曾三度春宵,他依旧记不住她。哪怕她为他生下儿子,并偷偷扶养他的孩子,甚至因此去卖身。每年生日给他送上一朵白玫瑰,他也依然没有注意到,更别提参透白玫瑰背后深情的涵义——一个女子一生一尘不染的爱。至始至终,都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恰如她的自白,“我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仿若跌入深渊。”
有关暗恋这个深情的词,大抵便是“我爱你,与你无关”,亦是“我毫无指望地爱你”,更是“我,穷极一生都未曾因爱你而疲倦”。而读完这本书却只能道一句,“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8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