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7:26:03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7 17:26:03     小编:薇儿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着桥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改进和创新。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一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赏析: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甚爱颍州西湖风光。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它写湖面饮酒赏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二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简析。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但是欧阳修面对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却别有会心发出了赞美的声音。往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也已经不复存在,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赏析。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三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词的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在结句中“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整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而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平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整首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四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

一、由作者导入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怅廖廓峥嵘遏。

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教读词的上阙:

(一)、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二)、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三)、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四)、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教读词的下阙。

(一)、总结上阙,导入对词下阙的分析。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2、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四)、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五)、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八、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采桑子重阳》。

一、由上节课导入新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本词的写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b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病中的心情。

三、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词: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退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2、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五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1残红。飞絮濛濛2。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3。垂下帘栊4。双燕归来细雨中。

1、群芳:百花。谢朓《酬德赋》:“览斯物之用舍,相群芳之动植。”狼藉:纵横散乱。

2、濛濛:雨点细小的样子。这里形容柳絮漫天飞扬如细雨。

3、春空:春意消失。

4、帘栊:即窗帘。窗棂为栊。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升月照帘栊。”

本篇通过描写颍州西湖暮春景物,表现作者晚年退休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古诗词中春游题材的作品,一般都喜欢描写群芳正盛时的美景与乐事,本篇却偏偏选取万花凋零的时刻来进行描绘,从中觅取寂静之境,体验恬淡之趣,可谓别具一格。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章法来构建全篇:上片写暮春湖上“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景致,是实写;下片写游人散尽之后自己体验到的无边安静与几分寂寞,是虚写。此词通体皆佳,然以首句“群芳过后西湖好”最受词论家称赏,它好就好在突兀而起,笼罩全篇,是写景抒情之关纽,以后的优美情景都由此句生发出来。清代词话家谭献评论说:“‘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又:“‘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谭评《词辨》卷一)近人俞陛云则评论此词全篇之美曰:“西湖在宋时堤上香车,湖中画舸,极游观之盛。此词独写静景,别有意味。”(《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六

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二。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其三。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五。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其六。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其七。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其八。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其十。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翻译】。

其一。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其二。

春光深浓,雨过天晴,西湖景色更显美好。百花百草争奇斗艳,蝴蝶蜜蜂纷飞喧闹,晴朗的阳光照耀花儿暖热得像要燃烧一样。

木兰做的船桨划着画舸悠然离去,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光辉返照湖上碧波,水面辽阔,风高气爽,船上的人悠扬地奏起了管弦。

其三。

西湖风光真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不禁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其四。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的柳絮狂乱飞舞,迷迷蒙蒙,垂柳轻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其五。

什么人能理解欣赏西湖风光的美好,西湖无时无刻不是良辰美景。奔驰的马车互相追逐,用玉杯饮酒作乐于花团锦簇间。

谁知道在闲来倚凭栏杆的地方,远远望去,芳草莽莽,斜晖脉脉。水面悠远,烟雾微茫,在那湖岸边上白鹭一点天上飞。

其六。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其七。

西湖风光真是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着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其八。

西湖风光真是好,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

其九。

日暮时,在天边夕阳和残霞的斜照下,西湖风格尤其好。花坞苹汀,十顷湖面水波平静,野草丛生的湖岸边一艘无人小船横向湖心。

月亮挂在天的西南边,上边浮云消散,倚靠在栏杆边凉意顿生。湖上的莲花传来一阵阵清新的香气,水面凉风吹到脸上惊醒了酒意。

其十。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可富贵就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地已经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拓展延伸】。

欧阳修这一生,很受伤。轰动一时的两次绯闻案件,曾将欧阳修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推向人生的最低谷。

第一件,是欧阳修与其“外甥女”的是是非非。

这个“外甥女”,其实也不是他的亲外甥女。欧阳修的妹妹嫁给一个叫张龟正的人,张龟正有个女儿,是前妻所生。张龟正死后,欧阳修的妹妹带着小女孩投奔哥哥,在哥哥家中寄住过一段时间。

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嫁给欧阳修的堂侄,和堂侄家的仆人私通,*情暴露后,案件在开封府审理。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张氏突然说自己未嫁时曾和欧阳修有私情。王《默记》说:“张惧罪,且图自解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也就是说当时张氏想减轻自己的罪行,在公堂上说了欧阳修的一些坏话,很难听。

其实张氏这样做,对她减轻罪行也并无帮助。但不管如何,在当时,这件事无异于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欧阳修被传讯到开封府,开封府审理数月,也没有头绪,因为原告的诉讼不明确,被告的辩词也无法验证,只好将欧阳修放了,但这事被欧阳修的政敌钱勰知道后,他举出欧阳修诗词中的句子,顺藤摸瓜,对号入座,弄得欧阳修极为狼狈。

这事越闹越大,欧阳修的老对头吕夷简趁机打压欧阳修,将他贬至滁州,当了“醉翁”。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起绯闻案件,也就没有《醉翁亭记》的千古流传了。

第二件,是欧阳修与其媳有染的所谓“故事”。

无论古今,打击敌人的一个最阴险的手段,就是玷污他的私生活。民间传说中,王安石、苏轼,都曾对美丽的儿媳表示好感。把儿媳比作琵琶,自己想在上面“弹一曲”,儿媳也风流大胆开放,作诗回应:假如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好个“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在翁媳作诗传情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公公只好将写在墙上或者桌上的诗仓促抹掉。

这样荷尔蒙战胜道德的故事,既能放在王安石身上,又能套在苏轼身上,可见根本没有什么可信度。

当时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了事,受到弹劾,薛宗孺本来希望欧阳修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为他开脱,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及时处理。薛宗孺大为光火,就造谣说欧阳修与其大儿媳吴春燕有染。由于薛宗孺与欧阳修的亲戚关系,外人当然认为他的话可信度高,以为是“家丑”曝光,这种谣言的传播速度当然是最快的。当时有位御史蒋之奇,本来,欧阳修对他有推荐之恩,但此人为了变法党争中的个人利益,逮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上书弹劾欧阳修有违人伦、道德败坏。那时候有个很“文雅”的说法,叫“帷簿不修”。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并不亚于前一场绯闻案,但当时不满二十岁的神宗皇帝很有主见,他是相信欧阳修的,亲自过问此事,主持公道,将诬告欧阳修的蒋之奇贬为监道州酒税。

这两件“绯闻案”对欧阳修的打击很大,他心灰意冷,一再请求辞职,但未被允许。这之后,不过几年时间,欧阳修就去世了。

回过头来看,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艳情绯闻的确有一定杀伤力,但为何能一下子将欧阳修击垮呢?这与他平时的风流不羁有关。欧阳修平时喜欢与妓*玩乐,他曾发明一种传花喝酒的游戏,就是让一位妓*拿一枝花,传给酒宴上的客人,每传到一位客人手中,这位客人就摘掉花上的一片叶子,谁摘光了这枝花的最后一片叶子,就罚谁喝酒。客人们玩得很高兴,往往夜半尽兴才归。

有一人说:“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有一人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轮到欧阳修,他却说:“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这文诌诌的酒令让酒客们大惑不解,问他的这两句诗与犯罪行为哪点沾边,他笑着解释说:“酒喝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欧阳修不虚伪,也不回避。人性中的“黑洞”,谁也无法避免,连“一代道宗”欧阳修,间或都有犯罪的想法,虽然,那只是刹那。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七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1云物:指天空的云霞。赵嘏《长安秋望》诗:“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2琼田:形容湖面莹洁,有如玉田。旧题东方朔《十洲记》:“东海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

3骖鸾:指仙人骑着鸾鸟在天空遨游。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4“人在”句:典出《后汉书·郭太传》:“林宗(郭太)惟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本篇通过描写昼晴夜朗的日子里西湖上空(天容)和湖面(水色)之美,创造出一个莹澈高迥的神仙般境界。上片写日丽天青的昼景:红轮高照,云物俱鲜,暖气融融,鸥鹭闲眠,这时最宜于在湖上以闲暇的心态聆听音乐。下片写风清月白的夜景:天空,明月皎皎,莹澈无边;湖面,银波闪闪,宛如万顷琼田。月光把天空和湖面粘合成为一体,使人实在难以分辨何处是天,何处是湖。此时如果在湖面泛舟,会使人觉得是在天上行驶,自认为已经进入仙境,不再羡慕那些骖鸾驾鹤的神仙了。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八

【内容】: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表现出深婉而清丽的风格。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谢。

西湖:此指安徽颖州之西湖。

狼籍:散乱样子。

春空:春意消失。

【赏析】:

这首词别具一格,写残春而不伤春,反而写了残春景色之美,字面亦疏隽可喜。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九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写作背景:

这组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颍州西湖时所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写作手法: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十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十一

这篇作品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晚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花坞苹汀”。晚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花池里的'花,长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晚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西湖好”的景色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作者这篇作品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十二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花坞苹汀”。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花池里的花,长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西湖好”的美景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然后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移动,云也移动,似乎人和船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而自己行舟两层天空之间。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十三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题目(6分)。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

(2)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人们乘坐彩绘的游船,音乐助兴,美酒作陪,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白云朵朵,蓝天悠悠,这一切倒影在水中,船在行走,云也在游动,似乎是人和船在天上飞。描绘了一幅优美、惬意的西湖泛舟图。(2分)。

(此题关键是抓住意象分析即可,关键意象有“画船”“急管”“玉盏”“酒”“空水澄澈”。如果只罗列意象,没有归纳画面特点,只给1分)。

表达了作者泛舟江上的轻松愉悦、惬意的心情。(1分)。

(2)用得好(“同意”也可)(1分)。“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酒,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2分)。

(此题答出观点1分,解释含义,描绘画面1分,作者心情1分)。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十四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篇十五

《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组联章词。下面是关于采桑子其二欧阳修的内容,欢迎阅读!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春光深浓,雨过天晴,西湖景色更显美好。百花百草争奇斗艳,蝴蝶蜜蜂纷飞喧闹,晴朗的阳光照耀花儿暖热得像要燃烧一样。

木兰做的船桨划着画舸悠然离去,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光辉返照湖上碧波,水面辽阔,风高气爽,船上的人悠扬地奏起了管弦。

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亦如此。文人词从萌芽到晚唐、五代,逐渐把题材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写作手法也少有变化。至北宋,新的形势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变革要求,欧阳修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在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作家。《采桑子十首》,是词人生活内容的真实反映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从内容、手法和风格上都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较大的词史影响。

首先,《采桑子》组词在内容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作专以抒写浓重的忧伤情绪为主要内容的格局,以清丽明快之景入词,抒发词人对西湖胜景的喜爱之情和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调,从而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作之前有一段《西湖念语》:

“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

作为组词的开场白,念语交代了欧阳修创作这一组词的背景与心态:历经患难之后退居西湖,置身于佳山胜水之间,一觞一咏而兴味无穷。从表现内容上看,组词尽管偶尔也流露出微微的惆怅,但总体上都是以清丽之景来写愉悦之情,而词人作为“闲人”对各种景物欢然欣赏,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是以“属私”之“自我”与“属官”之“他我”相抗衡,从而标举了文人士大夫人格独立的价值。从题材内容上看,《采桑子十首》突破了传统词作多以男欢女爱、离愁别绪为基本内容的创作倾向而趋向于雅,使词的表现内容得到了拓展。抒发真实情感,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欧阳修这一组词作对后世词的创作能突破“艳科”篱藩所产生的重大启示。

其次,在宋代,欧阳修是最早将民歌鼓子词的联章体形式引入词的创作的文学家,为宋词的创作发展了一条新的途径。所谓联章体,是指由两首以上相同词牌的词联合组织在一起,歌咏同一类事物或性质相同的事物的词体形式。《采桑子十首》合咏西湖美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有机的形式集中地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成为宋词联章体形式的创作典范。后来效仿者颇众,如赵令《商调蝶恋花十二首》,黄裳《渔家傲咏月七首》、《蝶恋花月词十首》,洪适《渔家傲引十二首》,李子正《减兰十梅》,王安中《安阳好九首》等,均为以联章体的形式来体物抒情的组词。这与欧阳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再次,《采桑子十首》中所体现出来的明丽轻快的情调与清新淡雅的风格,与晚唐五代以来或柔婉或丽的词风,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引领了宋词的一种新的风尚。虽然这些清新、淡雅的词在欧词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其所呈现出独特、趋新的风格特征,给词坛带来了一番新气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如毛滂、朱敦儒等创作的词作,在题材、情感表现和审美风格上,都与欧阳修的《采桑子十首》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570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