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步骤,它能够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这些教案涵盖了各个学科和年级,内容丰富多样。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一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再读莲叶青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四、品析5-7自然段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夏天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大屏幕出示)。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二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分米5米=()厘米。
2平方米=()平方分米45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1000分米3,1m3=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分米5米=()厘米。
2平方米=()平方分米45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1米3=1000分米3。
1升=1000毫升1m3=1000dm3。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三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的和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是整个操场“1”的,是整个操场“1”的。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四
1.分一分,引导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画一画:引导完成27页的画一画,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完成28页的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归纳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总结归纳计算法则。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五
第一课时:直方图(1)。
学习目标:了解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步骤。
重点、难点: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
问题一:下面数据是截止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年龄分组划记频数。
合计。
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练习:
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
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学;。
(2)组距是,组数是;。
(3)跳绳次数在范围的同学有人,占全班同学%;(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组别次数x频数(人数)。
第1组801006。
第2组1001208。
第3组10a。
第4组140。
第5组160。
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的a=______.
(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140为合格,140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二课时:直方图(二)。
学习目标:能正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画频数折线图。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过程:
解:(1)计算极差:(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列频数分布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41l。
8421。
2443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七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九色鹿》和阅读与表达第18页的《韦利救人》。
教学要求: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读写议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待人。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人物形象。
2。让学生联系生活知道如何待人。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写,议相结合,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看插图导入新课。
2.师介绍童话故事。
3.顺势板书:九色鹿。
二.检查预习,走进课文。
1.抽查读课文情况。
2幻灯出示自读提示:
a.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和--------之间的故事。
b.用三两句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3.学生练习说话。
三.细读,品味。
1.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划出文中关键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九色鹿和落水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词语概括更好)。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师顺势板书。
四.学习以一带多篇目《韦利救人》。
一.导入:
学了《九色鹿》一文,我们心目中有了善良,不图回报的九色鹿形象以及。
贪利忘义,恩将仇报的落水者形象,现在再来看一看《韦利救人》一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请同学们打开阅读与表达第18页。
二合作学习。
1.幻灯出示学习提示。
2.小组内学习讨论。师巡回指导。
3.全班讨论交流。
三.联系生活,谈感受。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幻灯出示)。
板书设计。
九色鹿韦利救人。
九色鹿落水者韦利救人韦利被救。
善良仁慈贪利负义奉献爱心被人关爱。
见义勇为利欲熏心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不图回报衣冠禽兽。
守信、知恩图报爱、真诚是相互的。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落水者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全文的重点。
1、教学删繁就简,把握清晰思路。
语文教学中目标要集中,环节要简化。千头万绪、盘根交错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本课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为主线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落水者见了什么利忘了义?背了什么信弃了义?得了什么恩?又是怎样回报的呢?”从而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九色鹿发现落水者出卖了自己是怎么想的?”“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会说些什么?”写话练习“你有什么话想对九色鹿、或者落水者、或者国王说吗?”中灵活运用这些词语。说、写离不开读,读为说、写打下基础。学生通过个性解读,在情感上喜爱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落水者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此时让学生来展开想象说、写,学生自然就有话好说,而且写得生动。将读与说、写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彰显学生个性,提高思维能力。
结合课文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留白处的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如分角色读九色鹿和落水者的对话;演一演落水者的郑重起誓;想象说国王斥责、重罚落水者、下令保护九色鹿的话,体会国王惭愧的原因。在交流“面对此时的落水者,九色鹿非常气愤,它想到了什么?”时,学生们说:“九色鹿想到当初救落水者的情景。”“九色鹿觉得落水者感激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九色鹿想到落水者当初发下的可是重誓、毒誓啊!现在他竟然背信弃义。”
“落水者为了金钱竟然出卖自己,真是‘见利忘义’!”“落水者还带领军队来加害我,他不但没有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学生们飞扬的个性得到彰显,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与文本、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内化语言。
3、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自导自演课本剧为合作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由于担心学生演课本剧会笑场,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放弃了演课本剧的形式,但发现后半部分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课后反思,感觉课本剧还是应该演一演,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半部分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要解决“如何有效的进行课本剧表演指导?怎样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这两个问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预设,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得到收获。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算一算。
5.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随堂反思: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九
(2)把小数化成百分数。0.251.4(3)把分数化成百分数14。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黄豆情景图,问:“从图中你了解到黄豆含有哪些成分?”(生答)。
2、师:要求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算式怎样列?你能列式求出黄豆中其他成分的含量吗?
250×36﹪250×18.4﹪250×25﹪。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板书)。
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题中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其它的一个数乘百分数?
b.是不是所有的百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和小数?
c.如何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百分数化成小数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通过举例验证,交流讨论,学生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
师板书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生齐读。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集体校对:
1.生任选250×18.4%,250×25%两道中的一题来求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集体订正并板书。
2.完成数学书70页1.3.4题。
四、知识拓展。
小丽家这个月的总收入是3000元,买食品支出的的钱数占总钱数的60﹪,买文化用品支出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买玩具支出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0﹪。小丽家这个月买食品,买文化用品,买玩具各支出多少元?生解答后.
师:你认为小丽家的这个月支出合理吗?如果是你,打算怎样支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十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十一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十二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十三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十四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3.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十五
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案数学篇十六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32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