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导游词(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4:47:04
敦煌导游词(精选11篇)
时间:2023-12-07 14:47:04     小编:ZS文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敦煌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游的导游,我叫殷佳怡。希望能在我的介绍下,让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但是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位于敦煌市东南部,距城约25公里,洞若观火窟开在鸣沙山东的断崖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也是佛教艺术中心。 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这几个朝代都修建过。

现在,大家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们看,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个洞窟:西千佛洞,你们猜这个洞有多长吗?一定不知道吧,其实这个洞有2。5公里长呢!这些泥巴彩塑在这个洞里有34个呢,但是整个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个呢!

各种各样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和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画作。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就去参观下一个景观吧!

大家看到了吗?这个建筑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下面请大家自由活动。在活动之前,我还是那句老话:请大家保护环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仅是游览名胜地 ,还是我们中国的骄傲,让我们共同祝愿:拥有无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永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 欢迎有机会再到这里来玩。

敦煌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先生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游客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阳关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长廊,风格殊具,可参观当地民俗。

敦煌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

这里是敦煌莫高窟景区。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龚,大这可以叫我龚导。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它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大家向下望,四周丰满沙丘,再抬头望一望,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大家可以想象,修筑这宏伟的敦煌莫高窟的人民多么不容易。为了保护这些遗产,请大家在内不扔垃圾,不拍照。

现在我闪已经到了彩塑展厅。这里的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精妙绝伦。我左边这尊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右边这尊是威风凛凛的大王;右上方这尊是强壮勇猛的力士。最宏伟的是我身后这尊卧佛了。它一共有16米长,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祥。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禁不住啧啧赞叹。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壁画展厅。这里的壁画有很多,内容丰富多彩。我左边是记录佛教故事的描绘神佛形像的,右边的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和描摹自然风光。大家知道我身后的壁画是什么吗?对了,那就是引人注目的飞天。这一个飞天臂挎花篮,采摘鲜花;这一个飞天怀抱琵琶,银拨银弦;这一个飞天倒悬身子,自天而降;这一个飞天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而这一个飞天舒展双壁,翩翩起舞。你们看了这些壁画是否觉得进入了艺术殿堂?是的,我告诉你们,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好了,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请大家细细游赏,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

敦煌导游词篇四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先生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沙滩上的古董之所以多,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带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这个传说是野史还是正史,不得而知。

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俯拾皆是。故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

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说到阳关,就不得不提它和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开辟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是其中一个。经过阳关后,商队穿过沙漠,到达鄯善(今____若羌),再到于阗,接着经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后,和从玉门关出发的商队会合,再到塞琉西亚,最远到达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区。

敦煌导游词篇五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阳关在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早在公元前1,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敦煌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先生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游客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阳关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长廊,风格殊具,可参观当地民俗。

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敦煌石窟导游词

甘肃旅游导游词

甘肃旅游景点导游词

甘肃的鸣沙山导游词

甘肃省导游词简介

敦煌医学灸法

敦煌俗赋的文学含义

西夏统治时期的敦煌研究

敦煌导游词篇七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先生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敦煌导游词篇八

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说到阳关,就不得不提它和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开辟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是其中一个。经过阳关后,商队穿过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阗,接着经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后,和从玉门关出发的商队会合,再到塞琉西亚,最远到达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区。阳关石碑及古董滩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

《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而得名。在古董滩随手捡到古代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并不稀奇,所以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沙滩上的古董为什么多呢?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带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这个传说是野史还是正史,不得而知。

评价如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俯拾皆是。故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除此之外,这里还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敦煌导游词篇九

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说到阳关,就不得不提它和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开辟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是其中一个。经过阳关后,商队穿过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阗,接着经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后,和从玉门关出发的商队会合,再到塞琉西亚,最远到达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区。阳关石碑及古董滩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而得名。在古董滩随手捡到古代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并不稀奇,所以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沙滩上的古董为什么多呢?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带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

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这个传说是野史还是正史,不得而知。评价如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

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俯拾皆是。故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除此之外,这里还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相关诗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风宣玄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须忆重还当遂志,莫因此别便伤神,前程万里鲲鹏运。

名位三台雕鹗伸。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渭水自潺湲。祖饯临岐一晌间。执手笑谈辞故旧。转头重叠是云山。牵衣更把瑶琴束。折柳休将玉液闲。分携不独长亭别。曲栏杆外是阳关。渭城微雨洒青莎。客路无尘景物多。念我邀朋同一饯。劝君须尽酒三螺。忽闻绿柳鸣鹦鹉。又见苍松卦薜萝。行色匆匆留不住。回头不忍意如何。渭城微雨洗青山。柳绿花红万物鲜。翠袖唉留行客住。青莎柔衬醉人眠。离情默默重斟酒。话别匆匆暂歇鞭。可惜何戡诚意切。不分重叠唱阳关。渭城晓霁碧天晴。弱柳垂青花绽红。道义养充方静定。功名引惹又西东。举头渭水陈情处。执手阳关话别中。饯酒劝君须饮尽。离忧何苦即忡忡。晓雨初情出渭城。同临渭水送君行。菱花琐碎荷花整。草穗高低麦穗平。美景鲜妍宽眼界。新诗奇巧快心情。劝君酒到休停手。唱彻阳关几断声。新情晓出渭城西。花柳争妍鸟乱啼。酌酒慢留临路马。停鞭遥听叫村鸡。丈夫志欲功名遂。君子心期道德齐。聚散往来今古有。阳关回首莫凄凄。莫凄凄。西出阳关屡送行。渭滨渭水几浑清。秋天云外闻征雁。春日林间听巧莺。曰交曰朋皆老去。或卿或相半凋零。故人为友何戡在。又与殷勤唱渭城。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嬴得恨悠悠。

敦煌导游词篇十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先生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敦煌导游词篇十一

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许多外国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它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时刻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显现,被称为“东方卢浮宫”。“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画洞窟,所以俗称“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的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莫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有记载,唐代沙洲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名,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敦煌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莲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1961年我过国务院确定气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举世无双的人类瑰宝。

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的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弟16号洞窟通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南都僧统共讧的“影窟”,有碑文记载这一事实。说到藏经洞大家就会想到王道士。是他发现了藏经洞,但也是由于他的无知导致了藏经洞大部分文物损坏、丢失。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箓的愚昧,使这些珍贵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窃。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树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盗走约九百多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以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是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索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冒矛盾,既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步。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是,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是他们不是考虑如何的保护它,而是千方百计的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真所谓是“敦煌千古事,苦乐谁人知!”

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被密封的呢?

一说是11世纪初,西夏侵入敦煌是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切的神经圣典收集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宗教徒破话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参观了藏经洞,了解了它的掠夺史,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壁画艺术。通过壁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我过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风俗习惯、衣冠服饰、音乐舞蹈等。它不仅是一部生动的敦煌画史,也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画的佛经故事中,也有许多动人的画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颂正义谴责邪恶的。壁画以连环画的方式生动的表达了这一故事。

谈到壁画艺术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艺术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那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谁绘成了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画?

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四种。首先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

欣赏了美丽而神奇的壁画艺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善业泥菩萨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僧统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体空间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为主。所谓中心塔柱式即开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中期开凿的洞窟相对较大,中心塔柱式被庙堂式即浮斗顶窟式代替,多数是在洞窟正面墙壁上开较大的龛,塑造多身塑像。窟顶为覆斗式,天井彩绘精美的图案;后期开凿的洞窟都比较大,纵深二三十米,称殿堂窟。洞窟中央设有佛坛,佛坛上面塑造多身较大的塑像。此外还有禅窟、大佛窟和涅盘窟。从洞窟建筑形式的转变和多样化,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化、吸收使它成为了本民族的东西。另外,莫高窟还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围造型独特的舍利塔十几座,加上壁画,中彩绘的亭、台、楼、阁、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构成了莫高窟无比丰富的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

那么,敦煌莫高窟历经千余年来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呢?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死自然条件,莫高窟地处内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干燥的气候给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次,古代人开凿洞窟是为了供奉神、佛和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祖先开凿,子孙继承,加之又有僧侣维持香火不断,后代又予以维修、重绘;再次莫高窟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战争等重大破坏。所以能较好的保存下来。

短暂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结束了,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这里,谢谢大家的观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173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