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范文(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3:41:02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范文(13篇)
时间:2023-12-07 13:41:02     小编:影墨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加深理解。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总结范文的过程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方法,写出更好的总结作品。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一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

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

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三、结语。

本文从课前教学的准备到课中的具体实施,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分析了目前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方案,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给声乐教学带来一些启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法,渐渐发现和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声乐教学的研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5).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体现着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和追求。那么演唱者如何才能将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将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表演之中,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对声音、作品、内容和表演形式等的综合理解能力,从而使演唱富有生命力,表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声乐演唱;人文素养;情感表现。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用人声的歌唱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类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艺术化的嗓音来发挥音乐性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审美创造活动。声乐艺术建立在演唱者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素养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技能的训练,使嗓音达到一定的艺术表演标准,并通过力求完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审美规范,达到表现作品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见,声乐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巧的表现,它的生命还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这里,“人文”是指包括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等科目的“人文科学”;“素养”是人长期实践和训练所形成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

因此,人文素养是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学识、气质、修养等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它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绝非只是简单地将音符和文字符号演变成声音的过程,而一定是歌唱者自身思想情感与人生体验的外化,更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等人文素养的综合。演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多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去挖掘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意境、音乐主题、语言韵律、风格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于演唱中,才能将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呈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赋予音乐真正的生命力,表达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人文素养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歌声、音乐和文学语言三者的结合体,这其中,演唱者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往往决定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和表达,如若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文化底蕴欠缺,那么在演唱中他对歌词及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在对作品演绎中的情感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理解作品。

声乐作品的内在表现是词曲作者的写作宗旨,而最终所要实现的是欣赏者从演唱中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歌词内涵,以及创作者意图通过作品向欣赏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必然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解能力。优秀的声乐作品大都体现着极强的文学性特征。要演唱好声乐作品,演唱者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境界,表达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

而在此方面,演唱者的人文素养越高,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完整和准确,在演唱时也会更加细腻。反之,如果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仅凭自我感觉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只会使作品的处理变得随意和虚浮,演唱出来的音乐也只是缺乏理性把握的情感宣泄,更有甚者,则会完全违背作品的内在逻辑,与作品真正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背道而驰。

(二)把握风格。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本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某种特点,包括作品的历史风格、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风格、音乐创作风格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声乐作品的风格是从作品本身的个性特点出发的,在对风格的表现上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又要适应欣赏者的听觉需求,既要与歌唱者的主观表现相吻合,又要联系到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没有对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即使有再高的演唱技巧也很难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真正内涵。然而,演唱者对于声乐作品风格的把握往往受到其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思想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必然要求演唱者应当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能够清晰地了解音乐风格的差异和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领悟以准确地把握住作品风格,从而演泽出作品的独特风貌和神韵。

(三)创造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能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认知,激发想象和联想,提高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会浓缩着作者的一些精神生活记录,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深处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使自身情感受到触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产生出表达情感的强烈欲望,进而唤起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一情感创造的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理解情境,获得感受,表达情感。而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绪,帮助演唱者更好地完成对于作品的情感创造。

人文素养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名声乐演唱者来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声乐演唱技术技巧之外,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声乐演唱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加深人文修养,才能更好地诠释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出内心歌唱的热情,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完整以至完美的音乐形象。

(一)在知识的熏陶中丰富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所要表现的最本质的属性即是文化,音乐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表现着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声乐演唱是综合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样肩负着表现人类文化特性的任务。声乐作品对于文化意蕴的表现范围涉及文学、历史、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多个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领域,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首先应当找准文化的契合点,努力创设音乐知识的文化氛围,建立起文化意蕴演绎的环境,在知识的熏陶中自觉地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演唱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音乐家传记与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多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演唱作品在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内涵方面的正确认知和了解,以帮助其在演唱中更好地去诠释和演绎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二)在生活和演唱的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生活的实践和阅历可以增强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情感表达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同样的歌曲,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去演唱,其韵味会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会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中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反映到作品当中,其唱出的歌曲才更加富有灵魂,才能更加打动人心。生活的体验丰富多样,包括生活阅历、文化活动、学习经历、社会交往等等,丰富的生活实践可以将人的思维带入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之中,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素养。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演唱的实践更是提高演唱者人文素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在对音乐形象的演绎中用心去感悟,穿透音乐的表象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而去领略音乐的文化意蕴,在对音乐情感与音乐美感的体验中,在音乐意蕴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音乐文化的内涵,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

情感活动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都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声乐表演一方面是声音与语言的艺术,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演唱的情感来自于声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于演唱者对于作品的“认知”“态度”和“体验”的基础之上,情感产生的浓厚与淡薄,反映着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即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演唱的专业技巧在不断得以突破,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达到一定的演唱技术水平似乎变得比较简单。然而,越来越多的声乐演唱者们却更加关注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引导和表现,能激发演唱者心中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真情,增强对于音乐的表达兴趣,从而提高演唱者的审美素养,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而这能够传递情感的声音只有在歌唱者自身动情的前提之下,才能情牵动着声,传递出情,最终达到声情交融的动人效果。当演唱者具有了广博的人文素养基础,才能将丰富的情感灌注到每一个音符之中,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才能真正把作品唱活、唱好。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无论是从声乐艺术的产生根源还是从声乐演唱的实践来看,都需要人文素养的积淀。人文素养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就越高,声乐表演的世界就越宽广。因此,一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情感,丰富想象,这样才能真正地触摸到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忠.《歌唱的灵魂——情感体验》.赤峰学院学报,(06).

[2]邹文丽.《声乐艺术与文学修养的关系》.影剧月报,(05).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三

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就更没有声。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歌唱的艺术,是最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也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情感的最佳手段。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就是带着音乐的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歌声来传达人间的“喜、怒、哀、乐”。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并以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歌唱中声音与情感并重。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地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丽的曲子。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情”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灵魂,是歌唱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源所在。声乐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也是重点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自身为基本前提的。在声乐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对于优化声乐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注意技术训练、艺术处理与情感表达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激发情感、交流情感,通过情感的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因此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我们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但以技术为重的同时还要兼顾情感。而对于以歌唱为专业的演唱者来说,情感和技术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音乐感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歌唱者和教师都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为音乐服务。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唱歌都用“用心在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的,这样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声乐教学内容是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而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进行训练。但其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因为歌唱者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所以在艺术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使歌唱者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声乐的整体教学针对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其内容,现代的声乐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呼应的声乐教学也是一个对歌唱者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抒发感情的艺术,是无止境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感情,利用声乐上的技能、技巧而获得的,因此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必须要重视情感的表达,做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声与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要做到“声情并茂”,这也是演唱的灵魂,只有饱含情感的演唱,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打动人心。情感教学的实施是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的情感和音乐作品的情感做诱导,唤起歌唱者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从而让欣赏者都能因为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大多数人们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四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觉朝着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努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信任,会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好,以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保证整个声乐教学始终沿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二、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首先,尊重和信任声乐教师。当下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数是科班出身,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虽然经验略显不足,但是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所以大多能够胜任声乐教学需要。这要求学生要真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在课下反复练习。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的状态不好,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圆满,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投入。另一方面,与教师展开良好的配合。声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以主动配合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会让教师感受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让教师也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其次,努力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因为声乐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要求师生双方在思维方式上要处于一种相近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回答如何挑选学生的提问时曾说:“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学生对我的路子,于是我就选择他。”其所说的“对路子”,就是指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声乐技巧,更要学习教师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相一致,并逐渐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积极而坦诚的交流,对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有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才能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正视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教师也会因为这样,感受到被学生信任的愉悦,加深师生间的情谊。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层出不穷的,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接触尤为紧密,更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推动教学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相信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因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获得更大的提高。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五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六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觉朝着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努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信任,会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好,以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保证整个声乐教学始终沿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二、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首先,尊重和信任声乐教师。当下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数是科班出身,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虽然经验略显不足,但是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所以大多能够胜任声乐教学需要。这要求学生要真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在课下反复练习。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的状态不好,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圆满,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投入。另一方面,与教师展开良好的配合。声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以主动配合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会让教师感受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让教师也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其次,努力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因为声乐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要求师生双方在思维方式上要处于一种相近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回答如何挑选学生的提问时曾说:“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学生对我的路子,于是我就选择他。”其所说的“对路子”,就是指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声乐技巧,更要学习教师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相一致,并逐渐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积极而坦诚的交流,对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有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才能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正视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教师也会因为这样,感受到被学生信任的愉悦,加深师生间的情谊。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层出不穷的,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接触尤为紧密,更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推动教学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相信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因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获得更大的提高。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七

师生关系的改善和教学理论的改革促使了现代教学方式的产生。新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师生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教学不再是一个单方灌输的模式,而是双方学习的一个过程。声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和技术性的体现都十分明显的学科,因此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现代声乐教学所代替。

1、以传授为主,学生自主性较差。传统的声乐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配角的方式,教师更注重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这种思想在声乐教学的本质上就是存在问题的。首先,声乐教学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的学科,教师只负责传达技巧是不够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的过程,感受到声乐带给心灵的美的享受。其次,教师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教学生如何发音、共鸣等方面,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比如,为学生讲解歌曲的背景、故事等。第三,教学方式比较被动,打击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带领学生发音、演唱,只是单纯的表演,学生不能掌握真正的方法。

2、以模仿为主,学生创新度不高。模仿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发声,学生模仿,教师演唱,学生模仿。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演唱水平,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模仿并不能真正掌握演唱的技巧,即使模仿的很像,但是没有蹄筋空间的。第二,传统的教学歌曲、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且在课程的安排上沿袭了外国的声乐教学的课程,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学生,因此造成一定程度的束缚。

1、示范教学法和模仿教学法的结合。示范教学法不同于模仿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示范,告诉学生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哪种方式是不正确的,为了使学生有个基本的印象。模仿法应该是建立在示范法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严格按照教师正确的发音方法进行模仿,从而获取正确的发音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模仿进行科学的指导,即使的进行分析并对其提醒。

2、合作教学法和研究学习法的结合。声乐教学是一个双向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改善和提高,是现代教学中最推崇的教学方式。并且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学习法是和合作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研究学习法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学习的技巧,会更有收获。

3、整体教学法和歌曲教学法的结合。整体教学法是声乐教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局部服从于整体,整体服从于内心,内心服从于音乐”。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演唱时的整体效果,需要克服身体局部的僵硬,从而成为优秀的全面的声乐人才。歌曲教学法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局部的动作技巧,并且使局部的动作技巧和整体融为一体。

三、现代声乐教学的特点。

1、反复性和针对性。

1.1反复性。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声乐教学来说,掌握声乐的发音方法和技巧是一个反复修正和学习的过程,反复性主要表现在歌唱的概念和技巧的反复性上。传统的声乐教学只能根据教师的经验学习和演唱,但是现代声乐教学更注重通过比喻或者生动的描述启迪学生,比如吸气,教师会带学生闻花香,体验吸气的过程,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技巧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1.2针对性。针对性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措施。由于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性,所以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针对在发音技巧上存在不足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力扩展学习的技巧,使其掌握良好的方法。第二,针对学生表现力不足或者特殊的声音特点,提供一定的改善方案,激发学生的唱歌欲望。

2、实践性和合作性2.1实践性。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实践性是声乐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技能训练和表演活动上。技能训练是指学生接受动态的学习过程,学习唱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学习,通过不断修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充分了解声乐的发音技能。表演活动是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站在舞台上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表演。

2.2合作性。声乐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默契的合作关系,为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合作性是建立在师生相互沟通和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心理,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结束语。

随着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逐渐普及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我国加强了对声乐教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声乐教学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良好的现代声乐教学方法和特点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音乐的真正价值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八

高师声乐课作为一门培养学校音乐教师人才的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较晚,20世纪初,我国才刚刚开展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当时“西乐”的模式,西式唱腔的学习是高师声乐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建国后,高师声乐课又加入了我们的民族唱法。因此,直至今日,我国的高师声乐课仍旧以“美声”和“民族唱法”为主。但是学生在学成毕业后,虽然有着很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无法应用到工作岗位之中,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含义,特点。

声乐教学,西方称之为theteachingofvocalmusic。是指运用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情感化的旋律音调的学科。声乐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音乐教育,主要培养表演音乐家、艺术家,比如歌手、音乐剧演员等,专业音乐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表演性、舞台感。二是师范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音乐老师以及音乐培训机构的教师,师范音乐教育注重学生“唱”和“教”两方面的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高师声乐教学具有非表演、师范性的特点,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演唱技巧的掌握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一)陈旧的教学内容。

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应用的教材大多数都是老的版本,而且各省市高等学校应用的教材各不相同,这就导致教学内容杂乱无章,教育体系不规范的结果,在我们高师声乐的教材中,编写的曲目都是陈旧的,老的歌曲,且课程设置的重点都是偏重于对声乐技巧的提高相关的曲目,这种教材编写严重脱离了我们对于高师声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并且由于高师声乐的学生音乐基础较为薄弱,更加无法把握此类教材的专业性知识。陈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领悟力,接受力明显下降,再加上本身的音乐基础使学生难以更好地完成课业要求,成为高师声乐教育面对的难题。

(二)“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套路。

目前,在高师声乐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音乐技巧的`讲授,轻视理论素养的提升问题。老师讲课过程中,在知识上有所偏重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过于偏重就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知识的学习上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一对一”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

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一直采用的是“一对一”的音乐表演专业的授课方法,虽然近几年深化教育改革,很多高校增加了小组授课模式,但是仍然不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学情,这只是形式上片面的改革。对于报考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对于声乐的基础知识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对于他们进行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且还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四)对学生鉴赏审美教学的忽视。

最后一点问题就是我国目前高师声乐课教育对于学生审美教学的忽视,声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课程,学生不应只学到唱歌技巧的知识,还应该学到如何甄别鉴赏好的歌曲,好的音乐。但是现在的高师声乐教学在此方面显然没有达到标准。

(一)有针对性地编写高师声乐课教材。

针对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有偏差的现状,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地编写高师声乐课教材,新教材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高师声乐专业本身具有的师范性特征进行教材编写,编写教材要注意课程设置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课程形成链条,逐步深入,这样才能提升高师声乐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其知识范围,使学生在课业结束后更快的融入就业岗位,增强社会竞争力。

(二)树立高师声乐课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高师声乐课教学中,针对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抛弃“重技巧,轻理论”、“重声音,轻语言”、“重技巧,轻教学”的观念,平衡授课内容,增加对理论知识,音乐素养的教育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带动高师声乐课教育的不断进步,不断繁荣。

改进高师声乐课教育教学模式是要对“一对一”教学进行延缓实行。具体来说,就是在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刚入学的前两年对他们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使之掌握最为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教育理论。其次再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

(四)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

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就是要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形式,各类艺术活动,在实际参与中获取经验,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对于审美的提高,学生绝对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多听、多看、多学、多问,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增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高师声乐课教学有着发展迅速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教育模式、教材编写、教学理念和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应对的策略以促进高师声乐教学更加辉煌。笔者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论述也许有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中,更多人会关注到这一论题,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做好语言管理工作,首先应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有深刻了解,才能自觉地进行有效地英语教学。

自讲不同语言的人类群体间有交往起,就有了学习其他语言的必要,从而也就开始了语言的教学。有了语言的教学,人们就会碰到诸如语言教学的目的、组织、管理、方法等问题。而这些在最初阶段都不是很明确的。真股权的语言教学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

19世纪的语言教学主要以现代语言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为语法翻译法。人们学习语言主要以娱乐、学术等为目的,极少考虑语言学习的交际目的。语言教学也就十分注重语言结构的分析,语言规则的学习以及目的语和母语互译中规则的运用等。语言教学强调的是语言的知识而不是语言的运用。当时,英语只是被认为是一个岛国的语言,而法语才被看作是欧洲大陆通用的语言。此后,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英语学习才得以发展。英语作为世界普及语言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应该说,英语教学的崛起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英帝国的日益向外扩展;二是美国作为一个讲英语的超级大国的崛起;三是现代语言教学的衰落。

英语教学的崛起,首先是从对外国移民进行英语教学开始的,然后逐步成为教育制度中的一个科目。随着英帝国势力向全球的日益扩张,英语教学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当时许多有影响的英国人,如palmer,west,homby等,都把英语教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并在英国以外的其他地方进行长期的英语教学活动。随着现代语言教学的衰退,英语语言教学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几乎在世界每个地方,英语在中学的教学大纲中都成为了一个必修的科目,甚至在高等教育大纲中也成为必修科目。英语作为获取知识的钥匙,其工具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所以,对英语的需求不仅存在于教育界,而且还存在于贸易、商业、工业、体育、文化等其他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起,现代语言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先后受到了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这些影响在语言教学的设计、安排、组织、管理、大纲、考试中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但是,最大的变化在于无论是现代语言教学还是英语语言教学,口语教学开始占据重要位置,这表明传统的现代语言教学和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已朝着语言口头交际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并承认语言是社会行为这一观点。

英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地理或社会文化为基础最后形成了语言教学。美国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听说法,立足于结构语言学和行为伦理学的原则,强调语言学习首先是口头的,而不是书面的,重视发音训练和大量的口头句型操练。同时强调基础阶段的句型操练必须正确,竭力避免养成日后难以纠正的错误和不良的语言习惯。教学原则是模仿、记忆和背诵。从教学大纲设计角度看,基础是强调语言的口头训练和本族语的对比分析的原则,强调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课程设计理论涉及到哲学体系和价值体系。课程设计包括:目的、内容、方法、评价以及课程发展、执行和评价的过程。因为课程设计研究,是如此的包罗万象,所以课程发展所涉及的问题和人员极其广泛。是课程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区别于大纲设计,而大纲所关心的问题主要局限于教学的内容。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界,似乎出现了语言教学与课程设置研究脱离的现象。语言教学,无论是现代语言教学还是英语语言教学,都相对独立于课程设置的研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英语语言教学是在应用语言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英语教学的实践者所要依赖的理论创造者被称为应用语言学家而不是教育家。所不同的是,现代语言教学是以纯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而他们恰恰是从这些理论中得到了启发和灵感。因此,现代语言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远不如英语教学那样讲究教学的方法,而教学方法总是教育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二是英语语言教学是在20世纪后期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职业,有其自己的传统、价值和特征。从事现代语言教学的教师们在1892年就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协会,而英语语言教学的相应组织直到60多年后才成立。如美国1966年才成立tesol协会,英国于1967年才成立iatefl协会。此外,一本专门关于英语语言教学的学术杂志englishlanguageteaching(现名为eltjournal)直到1946年才问世。另一个使英语教学发展成一个职业的重要因素是英国文化委员会(thebritishcouncil)。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60年来,英国文化委员会为发展英语教学,在世界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来建立和发展英语教学实践,从而使大批英国人来到世界各地把英语教学作为他们的职业。这不仅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而且也使英语教学职业化了。但是,英语教学与现代语言教学不同的是,在当时还没有一个国家把英语教学作为正规教育的基础,也没有一个国家把英语教学看成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英语语言教学的普及,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英语教学逐渐被看作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并被列入各级学校的课程。因此,英语教学和课程设置的关系自然就日益紧密起来。

在英、美国家,现代语言教学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部分,现代语言教学沿用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对课程的其他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现代语言教学被纳入课程设置研究的范围里时,人们开始对教育目的和方法进行重新评价。应该说语言教学已成为课程设置研究的一部分,而课程设置研究对语言教学研究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近年来,有不少有关英语教学的讨论文章和专著,讨论研究的问题大多集中在英语教学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大纲设计和管理、教材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而这些就是今后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

四、小结。

语言教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英语教学在其发展成一个有特色而且独立的职业过程中,首先是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的创立者主要有英国传统语言学理论代表palmer,west和hornby,以及美国传统语言学理论代表bloom―field,fries和lado等。美国传统理论主要是把语法结构作为语言教学大纲内容的基础,而英国传统理论强调的是语言的交际和运用,并把语言的运用与长期关注的语言结构结合起来。在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有关语言学习的新理论发展了起来,这种新理论的发展又促使了有关学习者内在语言学习机制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修改了关于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传统观点,从而导致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和发展。chomsky提出了纯语言能力理论,hymes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理论。英国和美国的各自思想流派最终汇总到他们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即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流利的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思想。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原则要进行再评价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到语言教学在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以及课程设置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大纲的发展和革新中的决策提供一整套理论和实践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思考[j].克山师专学报,2004,(04).

[2]吕芳.语言学习法与教学法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1996,(04).

[3]彭伟强.当代美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

[4]陈慧.双语教学目标论[d].河南大学,2003.

[5]胡春洞.外语教学法的综合化多元化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3,(04).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十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学前教育声乐课,无论在授课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听课兴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声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导致很多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进行系统的基础声乐教学。

有些人只会唱不会教,有些人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如何与幼儿互动沟通,甚至上课时只能用音响设备播放儿歌敷衍了事,或者干脆取消声乐课。

因此令许多幼儿错过了基础声乐技能训练的黄金时期,也令许多有歌唱天分的幼儿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说老师是学生的伯乐,那么师范大学就应该是孕育伯乐的母体,每一个从师范大学走出的学生,都应该具有像莫扎特发现贝多芬或昆西·琼斯发现迈克尔·杰克逊一样敏锐的嗅觉和眼光。

当前哈师大学前声乐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与国家宏观教育规划及师范大学立校之本所要求的水准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大刀阔斧的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改革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

教学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两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所以,首先就要搞清楚学前声乐教学到底应该教些什么知识,传授什么技能。

应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舞台的表演人才。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良,略去那些生硬、晦涩、应用范围小,甚至根本不会用到的理论性、技巧性知识点,将教学重点设在与师范相关的范围内,以培养作秀幼儿教师为首要目地来展开教学工作,目地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入深,从简单到深刻,从书本到现实。

适当地留出相关知识的空白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综合能力。

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能够体现“师范性”的综合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熟。

让我们的教育付出最终能够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教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很容易将“能力”解读为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演唱技巧等等。

如前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优秀幼儿教师,而不是歌唱家。

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应该是幼儿声乐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应该把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能力培训目标。

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就应与音乐专业课内容加以区分,不能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学习内容应主次分明,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表演、演唱技巧等能力为辅。

由于目前许多幼儿园在管理上都比较严格,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幼儿教师的声乐教学工作。

对于幼儿园缺乏感性认识,接触学前幼儿时感到紧张、陌生、尴尬,不知如何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与之沟通。

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边干边学,无形中拉长了学生进入教学状态的时间,令许多学前儿童在一名“实习教师”的身边渡过了自已的幼儿园生活。

甚至有些幼儿教师由于长期工作不顺利,找不到职业感觉,最终放弃了幼师工作,这是对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当前幼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实践。

理论知识掌握得再牢,如果不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便只能是纸上谈兵。

只有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理解知识,夯实知识,才能真正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综合知识能力。

(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如果把教师比喻成苍鹰,那么专业知识就是苍鹰的翅膀,而德育则是苍鹰的羽毛,这只苍鹰能飞多高,不光取决与翅膀的形态与力量,更取决于羽毛的健康和丰盈。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再强,综合素质再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再丰富,如果不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情感,不能满怀善意和慈悲地去爱孩子,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儿童的心灵,成为儿童的朋友。

这样的幼儿教师,又怎么能够在幼儿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国家未来的优秀的人才呢?

声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地,是要让学生明白师德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言行在未来可能会影响某个孩子的一生;让学生懂得当一个人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他的德行与个性便不再属于他个人独有。

幼儿惊人的模仿力要求教师必须慎言慎行;幼儿弱小脆弱的心灵需要教师悉心去呵护,用心去聆听;否则对幼儿教师而言,便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失职。

(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中,特别应该加强对“创新素质”的培养。

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是中国学生的通病,但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疑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凶残地扼杀中国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令中国在世界绝大多数领域都落后与那些发达国家。

所以,要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上多下功夫,改“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和展现创新能力的舞台,坚决地摒弃那些严重阻碍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古板教学方法,悉心呵护个学生头脑中一切与创新有关的“星星之火”,并引导学生,让这“星星之火”最终升腾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燎原烈焰”。

这是当前中国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应背付的重大使命。

仅仅让学生提高声乐知识技能方面的创新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提高幼儿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素质。

如果一名幼儿教师只会自已写歌、唱歌,却不会教幼儿唱歌,不会因材施教,不能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那么,在创新素质方面,也是不合格的。

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不应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上课时不能仅仅是复制传统的教学方法,幼儿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启发,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

所以,就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而言,注意培养和开拓学生在幼儿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素质,必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去努力实现。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是一门与艺术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学习氛围相对松散的大学环境里,学习兴趣更显得犹为重要,没有学习兴趣做支撑,仅凭教师的督促和学生的自觉,很难让学生把一些重要但又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掌握在手中。

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必须发扬教育教学的艺术性,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中国,学前教育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政府会把针对学前教育的改革方法纳入宏观教育规划的章程里,让学前教育成为社会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

国家会更加注重从幼儿园里发现人才、发掘人才、发展人才。

而对于高端人才的定位,也会从先前的单一型人才和领域型人才发展为复合型人才。

未来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所以,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出的幼儿教师,对其综合素质的考量在未来中国会不断根据需求而拔高,如果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就无法在未来的世界人才竞争市场上站稳脚跟。

国家对人才的高质需求,无疑是对师范大学教学水平的严峻考验,但同时也为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教育改革将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而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十八章教育篇).

[2\]哈尔滨师范大学.45341高效能大学教学模式.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也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前教学,同时他们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高校作为提供学前教育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实现其专业学生的高质教育,对后期的学前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中的必要手段,这就需要高校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下面,本文就针对新型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中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声乐水平,这也是新时期环境下,学前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也就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高校需要根据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相应的声乐教学,从而促进他们在后期的教育工作中更好的应用。为了有效的实现学前教育声乐教学,高校就需要正视其教学中存在的现状,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也是高校发展中需要重视研究的内容。

(一)生源的差距比较大。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逐渐重视,对学前教育人才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由于其生源的复杂性以及基础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他们的音乐素质以及嗓音条件并不是很突出,和专业声乐学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这就需要根据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中,一般都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集体课很难全面的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对声乐的学习,或者学习过程中存在吃力的情况,进而对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这对教学的效果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加科学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问题,将是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1]。

(二)教学实践存在不足。

对于学前教育的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后期就业的方向就是幼儿的学前教育,为了保证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就需要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同时还需要对教学实践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校教学的内容是和幼教的实际情况存在脱离的,进而也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由于高校的教师并没有和幼儿园有着直接的交流和联系,对于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客观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还是针对性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也就导致了其教学实践的不足,而其教学内容一旦幼教实际产生脱离,就会导致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学前教育主要是注重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具有职业定向性的教育,因此,需要他们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和音乐专业进行有效的区别,进而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2]。

(三)教学资源比较缺乏。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来说,教学资源对其教学的质量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学有效开展和推进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发展时间并不是很久,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其教材也没有进行统一规范,一些学校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自选歌曲以及教学内容的编制等来进行教学,这些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教学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以及认知结构等特点,来进行教学教材的制定和选择,从而将一些更加具有教学价值以及教学意义的资源进行规划化和科学化整理,同时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教材的完善和更新,保证教学资源丰富性,避免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或者不合理,导致声乐教学质量问题,这对学生后期的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教学方法也是高质教学的必要保障,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情况还频繁存在[3]。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还是受限于教学的课堂,在课堂的教学中主要还是采用自身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生的状态,进而就会造成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而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改善,久而久之,也就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转变教学的观念。

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高校转变其教学的观念,进而形成一种跟随时代步伐的、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声乐教学中的,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声乐教学的前提条件。在新型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高校首先需要具有新型教学观念,进而再将这种教学观念向教师进行宣传,从而加强相关教学的教学觉悟,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对于教学观念的转变,高校可以采取教师座谈会的方式来进行强调,还可以采用分发教学手册的方式来进行观念的传达,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另外,高校还可以针对教师教学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促进其加血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实现高质高效的教育目的。

(二)重视教学的实践。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专业的学生在后期的工作中主要是投入到学前教育中,因此,其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对其教学实践的重视,便于学生在后期投入到实际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能够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对于教学实践来说,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一个速成的过程中,需要渗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为了提高学生教学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和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学生能够定期的去这些学前教育工作进行实践,从而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有效的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掌握,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改善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质高效教育效果的必要途径,同时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也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需要一直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对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改善其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小组中,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对学生的全面教学。在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实现互帮互助,不至于由于学习难度比较吃力而出现落后的情况,这种教学的模式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出发,进而来实现对他们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完善课程的体系。

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课程体系是保障其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要想保障其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长远发展,就需要重视对课程体系的完善。首先,高校需要对教学的资源进行统一规范或者科学化制定,为了实现高质教学,高校就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来选择一些具有学前专业相关内容的声乐教学资源或者教材,在这些教学资源或者教材中能够能够针对性的对学前教育方面的声乐内容进行体现。其次,高校还需要重视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也是技能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其学时进行合理的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课时一般设置并不是很多,因此,高校就需要对其课程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来增加声乐课程的丰富性以及专业性。另外,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在其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对他们幼儿音乐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加强对相关学生的幼儿歌曲表演能力的锻炼,同时指导学生来对一些幼儿歌曲的演唱以及表现进行掌握,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幼儿歌曲表演技巧和方法,从而便于他们后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为幼儿歌曲的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要的技能课程,为了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高校正视其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而对其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这也是更高校教育中需要一直重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十二

舞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这个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能力。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舞台表演:舞台表演就是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和平时学习积累分不开的。它是生活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感情再现。在舞台上演唱时,既不能一动不动地唱,也不能毫无目的地胡乱表现。要做到“神形兼备”,通过恰到好处的表演来使歌声和形象完美地结合,营造出歌曲表现应有的氛围。要有良好的台风,从一走上舞台就要融入到音乐里,落落大方、举止得体,在有修养的艺术均衡中去表现音乐,注意在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中培养歌唱的表演能力。声乐的课堂教学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系统技术问题,是提高学生表演演唱的水平,没有正规科学系统的声乐课堂教学,就没有成功的舞台表演实践。

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课程有其特殊的内涵,它既要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又强调合理的艺术实践,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艺术实践的实际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而艺术实践恰恰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巧,两者相辅相成,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使学生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增强语言能力。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声乐技能以及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通过艺术实践来达到感性与理论的统一,然后又从新的高度上进行理论修整与再学习,以加深感性实践,循环反复,交叉融合使声乐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大了实践环节,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教学提供一笔宝贵的财富。

歌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它既体现着演唱者运用音乐手段与技术能力来表现作品的美感,同时也体现着演唱者的个性化创造意识,以展示其独特的心理悟性与精神境界。声乐课教学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大部分,其内容涉及声学、生理解剖学、音响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表演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虽然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声乐课的学习优劣,但是舞台表演实践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声乐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与艺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阶段性的教学体系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的完形教育,应当是两者都不可偏废的教育结构。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指通过正常的听觉和发声的训练,运用呼吸、共鸣、发音、咬字等技术手段,加上表演方面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综合因素表现作品。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指其在具有一定程度的歌唱能力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趣味,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的能力。声乐课堂教学现状是,教师对学生基础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并非是全面的,过多是片面、随意的。在教学中没有强调教学体系与过程的完整性、综合性以及阶段性布局。完整性体现在对声乐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把握,坚持把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他们艺术创造能力进行连贯思维。没有注意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期性和单一性教学,使教学目标没有明确计划。声乐本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时间长、内容多、概念抽象,不易于理解更难于掌握的学科,随着高校的扩招,声乐学生数量剧增,声乐专业课也由以前的单纯的一对一模式,演变为现在的专业分流,并非都是一对一,客观上人数的增多,确实给老师的专业教学带来一定影响。还有长期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学重技轻理是普遍的毛病,而且声乐课老师多只针对某一学生声音状态上存在的不足及相关的片面问题来对症下药,从而忽视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舞台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舞台表演实践的现状。

1.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缺乏,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是学生平时在台下唱得非常好,人很放松,表情也很丰富,表演起来也很完美。可是上台后就会出现问题,头脑中一片空白,声音大打折扣,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就在于学生上台少、实践少。二是心理素质稍好一点的,在台上又缺乏表演能力,站在台上一动不动硬邦邦的,没有一点表现力,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这首作品的意义。问题就在于学生实践太少,经验不足。因此,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多方面技能为中心,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音乐师资,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和音乐普及工作的深入和发展。

2.舞台表演声乐节目形式单一,如一般在晚会当中除合唱、独唱外没有其他的表演形式,导致了有些同学能力的单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平时要多实践,表演形式要多元化,不仅局限于独唱合唱,还要重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越多越好,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表演,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作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

1.声乐教师将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局限化,使有些学生把声乐看成十分难学的一门课程,而有的学生开始学的时候以为很容易,但学了一至两年后,由于进步不显着或者带着失败的情绪而变得消极,以为发声的机能现象是一种深奥莫测的东西,被一种神秘感所困惑,头脑里一片空白。还有的学生不敢暴露自己的想法,只是听教师讲,还有的学生只爱听别人的夸奖,而不能听取反面意见,连老师的意见都不愿意听,有的还怀疑老师的水平,这样的学生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只有害了自己。有的学生缺乏分析地到处去听,也会造成思想混乱,一时没了头绪。有的学生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基本功未学好,就要唱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曲目,结果令自己大大失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受学校舞台表演条件的'局限,高校音乐教育分师范和非师范两类,一(转第72页)(接第74页)般来说师范类的学生学习条件比不上非师范类的学生,不管从学校的硬件还是软件都比不上专业音乐学院的。但是又在现行的高师教学改革中要求,高师声乐教学要符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专业目标培养计划局限性较强。

3.学校师生对平衡二者关系的忽略。一个好的团队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如果说一个领导都不重视舞台表演实践的话,学生就更不会引起重视,那么就会造成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脱节。

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实声乐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已经打破旧的模式(个别授课式),利用小组课将声乐课程多元化。笔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齐头并进,以多元化的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声乐基本的理论课程、表演课程融会贯通,以此进行声乐教学。个别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声乐个别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发声技巧及艺术表现,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声乐小组课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去进行声乐教学及舞台实践。

2.创造艺术实践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领导要重视艺术实践,要为学生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经常举行艺术实践活动,加强艺术交流。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大量的艺术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演唱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缩短课堂与舞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和促进声乐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上台演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现,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声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练唱,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做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在演出实践之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演出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以此作为下次登台演唱的借鉴,在实践中提高演唱水平。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演唱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日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开阔视野的机会,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良好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推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平衡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能使教师认识到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必须紧密结合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开拓学生思想,积极促进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学生视野,创造积极、上进、融洽的学习环境等因素使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从而有利于高等师范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篇十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心理学家认为,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具备排除心理障碍的能力。而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是临场胆怯或紧张,这也是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因为学生面对观众时的心理感觉与在课堂里是不同的。歌唱心态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声乐演出的效果。因此,声乐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舞台表演的热情与欲望,引导学生在注重歌唱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歌唱实践的锻炼。只有将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很好的相结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心境的稳定性,使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提高演唱技能与艺术表现。

(二)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舞台形象。

我们所说的舞台形象是指学生在演唱中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外在形体特征的综合体现。其中,包括了学生的对自己演唱的信心、能否准确的把握作品与表现作品、以及是否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等。在声乐教学中,同样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且水平相近的学生,由于他们处理作品的能力与舞台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作品演唱就会收到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歌唱训练的同时,还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演唱的表情与动作的协调,即注意规范学生的舞台形象。然后在进行舞台实践锻炼,学生会逐渐适应舞台演出氛围,从而使演唱时的眼神、表情与手势等达到协调一致的艺术审美要求。所以,平衡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不仅有利于规范学生良好的舞台形象、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能力;还可以不断地积累演唱实践经验,使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逐步走向完善。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基础,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实践证明,大部分学习声乐的学生对歌唱都有着积极的兴趣。要想一直保持这种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有赖于学生在声乐课堂学习中取得的进步,还有赖于通过艺术实践锻炼而获得的演唱自信心。必须将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才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出状况,及时准确地给予全面的指导,在调整学生的.演唱状态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声乐技能训练与实践演唱充分结合的重要性。只有这种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才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促进声乐人才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声乐艺术本身属于一种表演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音与歌唱的情感表现需要训练、培养,而歌唱的表演艺术同样需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舞台演唱和表演动作的协调,离不开声乐课堂教学中的经常性的表演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利用嗓音、使用形体动作表演才能构成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以便取得声情并茂、拟形传神的艺术效果。可见,完美的歌唱表演对学生的歌唱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直接的影响,只有训练有素的歌唱者,登台时才有可能自如地表达歌曲内涵,从而达到以声传情、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出色的表达歌曲的音乐语汇,并调动其表现自如的机体,有力地辅以表演动作,这也是歌唱演员必须肩负的双重任务。

(二)利用思维换位、想象舞台情景。

众所周知,对于声乐学习的学生来说,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及其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和优美动听的声音,还可以利用思维换位帮助学生获得不同的演唱体验,即演唱情景体验。现在有很多声乐学生在琴房歌唱会很投入,一站到舞台上就无所适从了,也不再是课堂上歌唱的感觉和状态了,有人称其为“学院派”、“琴房歌手”等。对于学生存在的这种不稳定的歌唱状态,声乐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指导。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舞台表演也要在平时的声乐课堂上体现出来,就是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教学中引导出来,利用思维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将琴房上课的感觉在思想和认识上转换成在舞台上歌唱的感觉遐想。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对舞台的熟悉感,使学生在心理感觉上对舞台不再陌生,从而也缓解了学生真正登台演唱的紧张情绪。在舞台上演唱心理容易紧张这种情况很普遍,据说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也有上舞台就紧张的毛病,所以舞台上的帕瓦罗蒂总是拿着一条白手帕放声高歌,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心理。因此,在日常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不断引导学生把“讲台”视作“舞台”,也就是将课堂演唱想象成是处于舞台演唱的情景。

(三)适当安排各类声乐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艺术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声乐学习者必须参与到艺术实践之中。只有通过艺术实践的锻炼,才可以使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掌握的歌唱技能技巧,进一步提高实践演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歌唱的艺术表现服务。因此,教师应尽量多为学生提供这种展现技艺、锻炼演唱能力的艺术实践机会。比如,安排学生参与每月一次的年级声乐汇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关声乐方面的各类赛事、以及帮助学生组织舞台表演形式的声乐期末考试等。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教师还应帮助学生选择演唱曲目、指导学生如何上台演唱、以及如何发挥临场应变的能力等。此外,对学生的演出情况应及时进行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以便为下一次舞台演出做好积极的准备。声乐艺术实践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运动过程,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歌唱表演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对于歌唱实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才能最终形成歌唱技巧把握和舞台表演的自觉协调状态。所以说,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又可以实现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平衡。

总之,平衡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演唱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进而帮助学生在声乐艺术道路上逐渐走向成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989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