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节春节的变化范文(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0:32:13
最新春节春节的变化范文(13篇)
时间:2023-12-07 10:32:13     小编:笔舞

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素养。有哪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写出一篇出色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投诉信范文,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参考和借鉴。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一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过年”不再感觉狂喜,因为现在基本上天天都“过年”,天天都有好东西吃、好衣服穿……30年的沧桑变化,使春节成为衡量生活水平变化的显著标志,也见证了中国30年走过的风风雨雨,更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强大和生活的富足。

爷爷过年——只为吃顿大餐。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为“过年”而忙碌着,大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年货”,爷爷小时候更是掰着手指算计着还有几天“过年”。那时候,“过年”可是改善生活水平的惟一标志,只有在这时才可以吃顿吃顿丰盛的晚餐。

春节那天,家人早就在天亮前争分夺秒地赶到菜场,买一些平时“高攀不起”的菜,例如猪肉、鸡等。到了晚上,爷爷就等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年夜饭,鱼是不能吃的,因为那时候人们讲究“年年有余”的风俗。爷爷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讨要压岁钱了,为了图喜庆,长辈们从并不宽裕的口袋里,抠出5角钱小心翼翼地递给了爷爷,爷爷度过了一年最快乐的一天。

爸爸过年——只好“精神”大餐。

“春节”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在春节那天,一家子全都在6点时出去买菜,当然还会捎带一瓶“二锅头”,为孩子买点小鞭炮------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经的老三样——鱼、肉、蛋,而完全被虾、蟹等海鲜占据着,家家户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然后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成为爸爸那时“守岁”的一种习惯,也成为那时老百姓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在节目的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年”的味道,“年”的温馨。

我过年——烟花满天飞。

春节美味的年夜饭并不丰盛,没有大鱼大肉,5个蔬菜一个汤,以绿色、健康为标准,(现在人们都要求吃出健康,吃出文化,所以我家的餐桌上荤菜越来越少,野菜、野味越来越多。)晚饭后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急吼吼地向长辈们讨要压岁钱,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转眼间就能让我变成“小大款”。放烟花,对于我来说是最开心的时候,“嘭、嘭、嘭”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火树银花不夜天,更是增加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就连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我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度过了最幸福开心的一天。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二

真开心啊!今年,我终于又可以去妈妈的嵊州老家过年啦!

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去老家的路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看着车窗外的雨水,我皱起了眉头,想起了记忆中村里的一条条泥路。它们一遇到雨天,就会变得泥泞不堪。一脚踩上去,鞋子就会被紧紧地吸住。嗨,真是太不爽了。

可是,一到村口,我就被眼前的景像惊呆了。村口那条曲折泥泞,让我讨厌的小路,此刻变得焕然一新。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条宽敞而又整洁的水泥马路。村子里破旧的老房子也换成了一排排整齐而又崭新的楼房。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家乡竟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去外太公家里做客时,发现了一个木头和铁片组成的庞然大物,好奇地问道:“外太公,这是什么东西呀?”外太公笑呵呵地说:“这是以前用来耕地的犁呦。在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用犁来耕地。一天下来,就会汗流浃背,浑身沾满泥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呢。即使是这样,耕地的效率还是很低。而现在就好了,在国家科技兴农的政策下,我们耕田和收割全是机械化的了。轻轻松松一天就能干完以前好几天的活。再也不用担心错过播种时间了。”

忽然,屋外传来了阵阵的锣鼓声,外太公拉着我的手说:“走,我带你看戏去。”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一个大礼堂,看到舞台上的人儿都穿着古装的衣服在演戏,台下乌压压地坐满了一大片观众。外太公自豪地说:“台上唱的是越剧。我们嵊州呢是越剧的发源地。这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看。”只见台上的演员们个个带着华丽的头饰,拖着长长的袖子,步履轻盈,好像仙女下凡一般。委婉动听的唱腔在礼堂中回荡。外太公还告诉我:“这边每逢节日都会有各种文化表演。以前都只能在露天搭棚子表演。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里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专门建了这个大礼堂……”

欣赏着台上优美的越剧表演,听着外太公的各种介绍,我看到了在新农村建设下的家乡环境越来越美,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我相信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家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三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最热闹的时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也在悄然改变。本文将从春节购物、年夜饭、拜年习俗、传统文化和家庭团聚几个方面,来探讨春节变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春节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春节购物通常是前往菜市场或超市大采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线上购物成为了主要趋势。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在家里轻松选购年货。这种变化带来了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也有人对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感受的减少感到遗憾。

其次,年夜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团聚。在过去,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机会,每个人都会回到家中,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然而,随着人们事业和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门旅游或外出用餐。有些人选择去度假村、酒店或餐厅享用年夜饭,他们希望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一个特别的夜晚。

再次,春节拜年习俗也有所改变。以往,人们会穿上新衣服,拜访亲戚、朋友和长辈,祝福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然而,现在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微信或视频通话来进行拜年。这种新的拜年方式确实提高了便捷性,但也减少了亲近感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另外,春节仍然是传统文化的舞台。虽然春节的庆祝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不会消失。比如,人们依然热衷于贴对联、剪窗花、燃放鞭炮等。此外,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大特色。这些传统文化的保留,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也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最后,家庭团聚仍然是春节的核心。春节虽然有了很多变化,但家庭团聚始终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传统的团圆饭还是外出旅行,人们在春节期间都希望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人们忘记繁忙的工作,放松心情,享受亲情和欢乐。

综上所述,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无论是购物方式、年夜饭、拜年习俗、传统文化还是家庭团聚,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尽管变化不断,但春节的核心意义却依然保持不变。无论怎样庆祝,春节始终是一个团圆、热烈、喜庆的节日。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四

春节在我们这很重要!不管多远,所有的人都会赶回来过年,走进村子,看到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挂上了红灯笼,喜气洋洋。

我爸爸妈妈每次也都会买很多好吃的东西,鸭,鸡,鱼,肉等等,还有鞭炮,我都会和我姐姐两个人玩的很开心,吃的很开心。吃饭的时候爷爷还给了我一个大红包。

春节真好!既可以玩,又可以团聚!多热闹啊!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五

年年看春晚,年年有期盼。经过了一年的喜悦与丰收,中国大地又迎来了新的2010年。除夕夜的传统除了吃年夜饭,包饺子,更是不能忘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大盛宴。

春节联欢晚会成了我们除夕夜的主要娱乐项目。今年也不例外,吃完晚饭,我就早早地等在电视机前,准备欣赏春晚的节目。

除了本山大叔每年都要看的小品和神秘的零点报时以外,20xx年春晚另一个重头节目,就是春晚“常客”周杰伦的.魔术节目。今年,周杰伦既不独唱也不跳舞,而是改为变起了魔术,节目中间会“秀”一下自己的胡琴技艺。而这一段魔术表演的背景音乐,就是周董的歌曲《兰亭序》。与“周董变魔术”相比,魔术的女助手更加受人关注。此次与周董搭档变魔术的正是“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除了表演魔术,林志玲还会和周杰伦合唱一小段的《兰亭序》。

让我们随着零点钟声的敲响,一起去迎接美好而又向往的20xx年吧!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春节是最盛大、最隆重的日子,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今年回家乡过年,感觉处处洋溢着新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感受深深!

家乡的房子变了,回家过年的人多了,年味浓了。我的家乡在诸暨市同山镇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只从新农村建设完成后,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新房全部已经交付了,家家都完成了装修入住,在外打工的人也都有了一个全新的家。一到春节,多年没有回家过年在全国各地忙碌的人们陆陆续续回家了,安静的山村渐渐的闹腾起来,家家户户挂起红红的大灯笼、喜庆的春联贴的整整齐齐、清脆的鞭炮声、孩子们的欢笑声、邻里的问候声,顿时被浓浓的年味感染了,整个小山村处处洋溢着温馨祥和的热闹的春节气氛,新年的年味十足。

家乡的环境卫生变了,家乡人民变文明了。回家乡过年,第一感觉是家乡好像漂亮了很多,空气清晰了很多。听村里人讲,市里镇里村里统一搞了一场环境整治大革命,家家户户门前统一摆放了垃圾桶,村民们垃圾分类自觉性大大提高了,乱扔垃圾的现象几乎已经绝迹,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家乡的小溪里布满了生活垃圾,到处都是鸡毛、鸭毛、鞭炮垃圾、蔬菜烂叶子等等,空气恶臭,完全是一片“脏”、“乱”、“差”的现象,只从这一次大革命后,现在一点也看不到了,清澈见底的溪水快活的流动着,马路宽畅又整洁,庭院干净有序。

我的春节除了浓浓的年味外,就是见证了我家乡的变化,我家乡变化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的变化。我相信,这变化一定会持续下去,而且会越变越好。新的一年,新的景象,相信未来的以后,我的家乡会更好更美!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七

随着科技的发达,春节开始逐渐的发生变化。

6年前。

记忆始终停留在那熙熙攘攘的戏台前,唱戏地穿着“长袖子”的戏服,在我的眼里,这样设计衣服就是为了方便甩动。可不是吗!这戏每唱几分钟,那演员就非得甩几下袖子,而且还是成圈形地甩,我觉得很好玩儿,每当经过时,总会听上几分钟,台上的演员咿咿呀呀地唱,环境简陋并不影响观众的兴致。台底下,小摊贩们都聚集在一起,欢闹声、唱戏声、叫卖声混杂在一起。

年是欢乐且热闹的。

3年前。

这时候,唱戏的戏班很少来了,戏台变得冷清起来,手机技术开始发达了。小孩子们都喜欢聚在一起玩“仙女棒”,一打火引燃前面的引线,接着,炫目的火花伴随着“咝咝”的细声绽放开来,向外喷发的小火星都变成了它的花瓣,像天上闪烁的小星星,还没来得及细细观赏,一支已燃完。烟花也不甘示弱,在天空中闪烁着光芒,哪个是烟火,哪个是星星,天空中还飘荡着银铃般的笑声。

年是闪耀着光芒的。

现在。

社区的显示屏上几个醒目的大字儿“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它盖住烟花的光芒和响声,带来环保安全、社会和谐的美好生活,春节似乎也“安静”多了。

年是安静的,和谐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身边的环境也悄悄地在变,年变得更文化、安全环保。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八

春节凝结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俗文化,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凝结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宗教情怀,所以,春节间的种种民俗活动,如祭祀、饮食、装饰、娱乐、游艺,以及春节间的种种禁忌(语言、行为、饮食)等,都是中国人情感的大展示。

祭祀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神关系的重要活动。从腊月开始,人们便纷纷祭祀各路神灵。除了前面提到祭接灶神和百神,除夕夜祭祀祖先也是年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人在堂上悬挂先人的图像,用五色苇草与竹篾编成的罩子陈列狮仙斗糖、麻花馓子等祭品,家里长幼给祖先叩拜,然后各自拜,称为“辞岁”。

清代北人仍沿袭明代的节俗,供“天地桌”,即在中庭设长案,供诸天神圣全图。此神图称为“百分”。神像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在子夜接神时,将神像焚化,仍然奉香,至灯节结束。此外,人们还纷纷到寺庙、道观里烧香求神拜佛。祭祀中一项有趣的活动就是“烧松盆”燃旺火。燃旺火是明清南北年俗中祭祀与助兴交融的节俗。烧松盆来源于古代的庭燎、柴祭,其本原的意义是以烟火之气祭祀上天。

明代北京人除夕夜,用松柏枝与柴杂烧于庭院中,称“烧松盆”。山西寿阳,元旦鸡鸣起,燔柴草,以当爆竹,谓之“接神”。除夕元旦之间的燃烧祭祀民俗,隐约地传承着原始柴祭的意义。

在当代,农村除夕夜仍要在中庭设供桌摆祭品,祭祀各种天地神明及祖先的活动,但这一般都是老年人做的事儿,一般家里没有老人,也就没有这些祭祀了。工业时代城市理性精神排斥人与神的沟通,人们似乎不必靠祖先和神灵的保佑也能获得丰收,也能把握自己命运,祭祀仪式因此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团年、拜年习俗。春节讲究合家团圆,圆圆满满。因此,出门在外的家人都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家吃团年饭。为了这一顿团年饭,人们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中,关起家门团年,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家人通宵不睡,迎候新年,俗称“守岁”,它是传统年节的重要习俗。

吃过年夜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家里人按辈份的大小依次向长辈磕头,长辈则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也是年俗节物之一。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最开始是特制的钱形,它的材料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明清以后通常用流通的银钱作压岁钱,使压岁钱由信仰性的压岁巫术活动演变为节日特别经济来源。如今人们仍保持着给压岁钱这一传统,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目也与岁俱增,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上千,给儿童带来了年节的欢喜之余,也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除夕过后,人们打开家门,四处拜年,说“恭喜发财”“新年好”之类的话。晚辈见了长辈也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而平辈一般只作揖。全国各地大年初二大都是出嫁了的女儿带着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可以算是回娘家“团年”了。

拜年方式的变迁。

团年强调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情感的表达。拜年,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到了当代,团年和拜年的方式有所变化。除夕夜不再是围在“火炉”周围话家常,而是围在电视前面看春节联欢晚会。在城市里,年前社区或单位组织“团拜”,开茶话会或新年庆祝会。除夕夜人们不再关门“守岁”,而是走出大门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拜年的方式也有所简化,传统拜年当面磕头的习俗现在已不多见。随着电话、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给亲戚朋友拜年可以打电话、发e-mail和短信、发微博微信。方式不一,但都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饮食习俗,经历了秋收冬藏的人们,到了岁末有所积余,毫不吝惜地将一年中最丰富的食品奉献出来,风风火火地过大年。这种饮食习俗,大体说来,北方以面食为主,做窝窝、馒头、饺子等食品;南方则以米食为主,做糯米年糕等。最丰盛的饮食要数除夕夜的年夜饭。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等,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是人们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也是年节中的重要节俗。年夜饭中的菜品有一定的寓意。一般菜肴中必备丸子一类,如肉丸(圆)、鱼丸(圆)等,象征合家团圆。桌上一定要有鸡和鱼,象征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豆腐”谐音“斗富”,取丰裕富足之意;“荸荠”谐音“必齐”,取齐家团圆之意。《金陵岁时记》记载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叶、面筋十种,细切成成丝,以油炒之。北方年夜饭中最重要的食品还有饺子,饺子形状像元宝,有“财源滚滚”之意。福建闽南地区大年初一要吃面线,寓意生命像线一样长。此外,各种水果也有讲究,如桔子,与“吉”谐音,而甘蔗,有“节节高”的意思。总之,春节里的各种饮食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在当代,物质资源的丰富,人们不用等到春节就能享受到丰盛美食。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糕点小吃,因此原来自家炊糕蒸面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人们担心身体的健康,不再吃大鱼大肉;考虑冬天的寒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年夜饭吃火锅;越来越多的家庭为省事,到饭店吃年夜饭,春节饮食民俗丰富的内涵也就逐渐被消解。

变迁中的禁忌习俗。

在传统社会,过年是一个时间转换的关口,人们为了顺利地度过关口,需要采取各种仪式从而达到顺利过关的目的。如贴门神、春联、放爆竹等,这些习俗起初都有巫术的意义,都是希望能驱赶“邪”的东西。无论是巫术或是禁忌,都是人们趋吉避祸情感的反应。娄子匡主编的《新年风俗志》记载江苏淮安大年初一不可打破什物,不可骂人,不可扫地,否则破财;各种污水不能泼在地面。浙江宁波地区初一不拿针剪,不动刀称,不扫地;晚上不点灯,说夏天的蚊子会减少。福建厦门地区初一不能喝粥,怕出门下雨。当然,在当代条件下,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禁忌设下的局限,可以随意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百无禁忌”。

娱乐民俗。虽有各种禁忌,但实际上春节更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人们经历了一年的忙碌之后,终于可以放松身心了。于是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排除一年的不快,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难得的狂欢中。

旧时农村有戏班演戏、舞狮舞龙等活动,锣鼓声、鞭炮声、人声交织在一起,衬托春节的喜庆气氛。城里更是丰富多彩如北京城有“过桥走会”的习俗,还有已婚女子摸门钉的习俗,意为早添丁。此外,作为娱乐大展示的舞台就是庙会,而元宵节的灯火则是人们狂欢的集中体现。当代社会,人们的娱乐狂欢逐渐被休闲的气氛所取代。人们躲在家里玩牌、打麻将、上网,彻夜不眠。一到春节,城里到处听到的不是隆隆的鞭炮声,而是禁止燃放鞭炮的宣传声;求吉娱乐的庙会成为商业营利的场所;元宵的灯会上古老的油、腊灯被电灯、霓虹灯所取代,元宵节只被简化为“吃元宵”的单调食俗。农事占卜习俗。“一年之计在于春”,传统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因此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农民们往往进行农事占卜,以预测下一年收成的好坏。江苏苏州大年初一看风云:“农家岁朝起,看风和云卜测一年田事的丰欠。占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浙江宁波:“乡民以初八、十八、廿八三天的晴雨,预测年成。占云:头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蚕成;三八晴,好收成。”在当代社会,由于有了天气预报预测灾害,农事占卜的习俗逐渐成了人们的历史记忆。

无法改变的渴望。

在传统社会里,春节所有的民俗活动中,人们都是主动参与其中的,无论是吃年夜饭,还是贴春联,人都是主角。春联的内容,祝福的话语,都由人来决定,而不是外在因素操纵。每个人都发自内心,自由地选择、表达与宣泄,以达到满足和愉悦的目的。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成为年节的主人,而成为被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电视观众,被剥夺了本属于民间、属于自己的文化话语权;春节被纳入了市场的商业运作,人们成为复制消费性商品文化的被动消费者,成为庙会广场和商店马路边的观众和看客。

所有这些现象都显示着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迁―不仅是节日的数量的减少,更是一些实质性的民俗发生变化。似乎春节在当代社会只剩下一些虚构的形式,没有实质的意义。甚至有人打着“科学”的旗号,用“科学定日”的方法来更改春节的时间。但无论如何,古今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春节依然能让我们重温家庭亲情,协调人际关系,放松身心,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当我们像断了根的浮萍在浮华都市里辗转漂浮时,春节这一传统的习俗依然以脉脉的温情将我们与回家过年联系在一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九

这那还是花园啊?分明是垃圾场,是农贸市场……过去油田各个小区的建设,为了方便住户,每栋居民楼的各个单元都建有一个垃圾道,垃圾从垃圾道落入一楼的垃圾箱。随着生产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成分也日益复杂,排放量也逐年增多。这些废弃物含有大量的煤粉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食物垃圾。一方面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例如:二氧化碳煤粉尘等增多会使地面温度上升或下降。细微的颗粒会使能见度降低:降水量增加。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能对生物和各种建筑,以及供电、通信线路等设施造成明显损害。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吸入11几千克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进入人体内,就会导致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例如:直径在0.5微米之间的粉尘能直接到达人的肺泡并沉积下来,还能随血液到达全身。像这样的垃圾道也成了老鼠的家园、夏天成了苍蝇和蚊子的滋生地。

这样的环境还是“非典”起作用,使各小区的管理、卫生都好了起来,但是在今年的春节,刚保护好的环境又被污染,因为过节家家户户都买了各式各样的产品,不是在家吃完扔到外面就是随手往旁边一甩使得室外到处是垃圾、果皮、纸屑,这样一来环卫工人可就忙了,天天早上6:30起床,一直到晚上7点才回家,她们就在那几条马路上走来走去,不知道要扫几回?“哎!真是命苦。”一个工人竟然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真为她们感到难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去爱惜身边的环境?调查结果:因为春节,环境卫生差,所以我们应该去爱惜环境。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十

春晚,是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称,上一个还历历在目,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电视机,同家人一起,幸福的看起了春晚。咦?刚刚好像有美丽从我眼前飘过,可惜却没有把它紧紧抓住。算了,既然得不到,那就任由它随风而去!

今天,我的家里炸开了锅,八十几个饺子欢聚一堂,子子孙孙,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啊!终于解开了锅,热气腾腾,看得我是两眼发光。它们三五成群,被一盘又一盘地端上了餐桌,成了夜晚中的一盘盘佳肴!我双手不停地把饺子往嘴里塞,而眼睛却盯着电视机,时不时地被小品逗笑。大人们则有说有笑,我遇见了,也捉住了——美丽!

春节过后,就开始了繁忙的拜年,这其中的美丽,就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吧!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十一

春节快到了,我和爸爸妈妈都很期待回家团聚的日子,高高兴兴地收拾行李准备回苏北老家。

当我到外婆家时,我惊呆了……外婆家的隔壁是壮舅舅家,他家原来低矮的小房子变成了崭新的两层小洋楼。大门口原来破烂生锈的门变成了漂亮坚固的铁门。楼房内客厅、卧室、厨房、洗手间分配合理,每层楼约有100多平方米,客厅内铺着大块明亮的地砖,打扫得一尘不染。

楼房内家俱、电器齐全,厨房内有抽油烟机、灶具、电饭煲等,客厅有新款的家具、电视、空调等,看着这一切,我感觉比我南京的家还宽敞、漂亮,心中不由感慨万千,真是万象更新啊!

第二天,我又到了二伯家,只见院子里喜气洋洋,二娘、小姑在厨房里包饺子、包汤圆;哥哥姐姐们在院子里踢足球、打羽毛球;爷爷在屋里边看电视边嗑瓜子;邻居家的小孩在外面追逐打闹、放鞭炮。好一番热闹、祥和的景象。

回想起我小时候的老家,下雨天走在泥泞的路上,泥巴总是沾满裤脚。而现在是干净的水泥路,公交车通到每一个乡村。瓦房不见了,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我想这一切是因为党的政策好,让农民逐渐地富裕起来。

我为有这样的老家而开心,我为亲人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而高兴,我更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繁荣的国家而自豪。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十二

春节凝结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俗文化,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凝结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宗教情怀,所以,春节间的种种民俗活动,如祭祀、饮食、装饰、娱乐、游艺,以及春节间的种种禁忌(语言、行为、饮食)等,都是中国人情感的大展示。

春节中的祭祀民俗。

祭祀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神关系的重要活动。从腊月开始,人们便纷纷祭祀各路神灵。除了前面提到祭接灶神和百神,除夕夜祭祀祖先也是年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人在堂上悬挂先人的图像,用五色苇草与竹篾编成的罩子陈列狮仙斗糖、麻花馓子等祭品,家里长幼给祖先叩拜,然后各自拜,称为“辞岁”。

清代北人仍沿袭明代的节俗,供“天地桌”,即在中庭设长案,供诸天神圣全图。此神图称为“百分”。神像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在子夜接神时,将神像焚化,仍然奉香,至灯节结束。此外,人们还纷纷到寺庙、道观里烧香求神拜佛。祭祀中一项有趣的活动就是“烧松盆”燃旺火。燃旺火是明清南北年俗中祭祀与助兴交融的节俗。烧松盆来源于古代的庭燎、柴祭,其本原的意义是以烟火之气祭祀上天。

明代北京人除夕夜,用松柏枝与柴杂烧于庭院中,称“烧松盆”。山西寿阳,元旦鸡鸣起,燔柴草,以当爆竹,谓之“接神”。除夕元旦之间的燃烧祭祀民俗,隐约地传承着原始柴祭的意义。

在当代,农村除夕夜仍要在中庭设供桌摆祭品,祭祀各种天地神明及祖先的活动,但这一般都是老年人做的事儿,一般家里没有老人,也就没有这些祭祀了。工业时代城市理性精神排斥人与神的沟通,人们似乎不必靠祖先和神灵的保佑也能获得丰收,也能把握自己命运,祭祀仪式因此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团年、拜年习俗。春节讲究合家团圆,圆圆满满。因此,出门在外的家人都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家吃团年饭。为了这一顿团年饭,人们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中,关起家门团年,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家人通宵不睡,迎候新年,俗称“守岁”,它是传统年节的重要习俗。

吃过年夜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家里人按辈份的大小依次向长辈磕头,长辈则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也是年俗节物之一。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最开始是特制的钱形,它的材料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明清以后通常用流通的银钱作压岁钱,使压岁钱由信仰性的压岁巫术活动演变为节日特别经济来源。如今人们仍保持着给压岁钱这一传统,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目也与岁俱增,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上千,给儿童带来了年节的欢喜之余,也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除夕过后,人们打开家门,四处拜年,说“恭喜发财”“新年好”之类的话。晚辈见了长辈也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而平辈一般只作揖。全国各地大年初二大都是出嫁了的女儿带着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可以算是回娘家“团年”了。

拜年方式的变迁。

团年强调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情感的表达。拜年,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到了当代,团年和拜年的方式有所变化。除夕夜不再是围在“火炉”周围话家常,而是围在电视前面看春节联欢晚会。在城市里,年前社区或单位组织“团拜”,开茶话会或新年庆祝会。除夕夜人们不再关门“守岁”,而是走出大门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拜年的方式也有所简化,传统拜年当面磕头的习俗现在已不多见。随着电话、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给亲戚朋友拜年可以打电话、发e-mail和短信、发微博微信。方式不一,但都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饮食习俗,经历了秋收冬藏的人们,到了岁末有所积余,毫不吝惜地将一年中最丰富的食品奉献出来,风风火火地过大年。这种饮食习俗,大体说来,北方以面食为主,做窝窝、馒头、饺子等食品;南方则以米食为主,做糯米年糕等。最丰盛的饮食要数除夕夜的年夜饭。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等,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是人们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也是年节中的重要节俗。年夜饭中的菜品有一定的寓意。一般菜肴中必备丸子一类,如肉丸(圆)、鱼丸(圆)等,象征合家团圆。桌上一定要有鸡和鱼,象征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豆腐”谐音“斗富”,取丰裕富足之意;“荸荠”谐音“必齐”,取齐家团圆之意。《金陵岁时记》记载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叶、面筋十种,细切成成丝,以油炒之。北方年夜饭中最重要的食品还有饺子,饺子形状像元宝,有“财源滚滚”之意。福建闽南地区大年初一要吃面线,寓意生命像线一样长。此外,各种水果也有讲究,如桔子,与“吉”谐音,而甘蔗,有“节节高”的意思。总之,春节里的各种饮食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在当代,物质资源的丰富,人们不用等到春节就能享受到丰盛美食。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糕点小吃,因此原来自家炊糕蒸面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人们担心身体的健康,不再吃大鱼大肉;考虑冬天的寒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年夜饭吃火锅;越来越多的家庭为省事,到饭店吃年夜饭,春节饮食民俗丰富的内涵也就逐渐被消解。

变迁中的禁忌习俗。

在传统社会,过年是一个时间转换的关口,人们为了顺利地度过关口,需要采取各种仪式从而达到顺利过关的目的。如贴门神、春联、放爆竹等,这些习俗起初都有巫术的意义,都是希望能驱赶“邪”的东西。无论是巫术或是禁忌,都是人们趋吉避祸情感的反应。娄子匡主编的《新年风俗志》记载江苏淮安大年初一不可打破什物,不可骂人,不可扫地,否则破财;各种污水不能泼在地面。浙江宁波地区初一不拿针剪,不动刀称,不扫地;晚上不点灯,说夏天的蚊子会减少。福建厦门地区初一不能喝粥,怕出门下雨。当然,在当代条件下,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禁忌设下的局限,可以随意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百无禁忌”。

娱乐民俗。虽有各种禁忌,但实际上春节更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人们经历了一年的忙碌之后,终于可以放松身心了。于是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排除一年的不快,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难得的狂欢中。

旧时农村有戏班演戏、舞狮舞龙等活动,锣鼓声、鞭炮声、人声交织在一起,衬托春节的喜庆气氛。城里更是丰富多彩如北京城有“过桥走会”的习俗,还有已婚女子摸门钉的习俗,意为早添丁。此外,作为娱乐大展示的舞台就是庙会,而元宵节的灯火则是人们狂欢的集中体现。当代社会,人们的娱乐狂欢逐渐被休闲的气氛所取代。人们躲在家里玩牌、打麻将、上网,彻夜不眠。一到春节,城里到处听到的不是隆隆的鞭炮声,而是禁止燃放鞭炮的宣传声;求吉娱乐的庙会成为商业营利的场所;元宵的灯会上古老的油、腊灯被电灯、霓虹灯所取代,元宵节只被简化为“吃元宵”的单调食俗。农事占卜习俗。“一年之计在于春”,传统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因此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农民们往往进行农事占卜,以预测下一年收成的好坏。江苏苏州大年初一看风云:“农家岁朝起,看风和云卜测一年田事的丰欠。占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浙江宁波:“乡民以初八、十八、廿八三天的晴雨,预测年成。占云:头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蚕成;三八晴,好收成。”在当代社会,由于有了天气预报预测灾害,农事占卜的习俗逐渐成了人们的历史记忆。

无法改变的渴望。

在传统社会里,春节所有的民俗活动中,人们都是主动参与其中的,无论是吃年夜饭,还是贴春联,人都是主角。春联的内容,祝福的话语,都由人来决定,而不是外在因素操纵。每个人都发自内心,自由地选择、表达与宣泄,以达到满足和愉悦的目的。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成为年节的主人,而成为被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电视观众,被剥夺了本属于民间、属于自己的文化话语权;春节被纳入了市场的商业运作,人们成为复制消费性商品文化的被动消费者,成为庙会广场和商店马路边的观众和看客。

所有这些现象都显示着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迁―不仅是节日的数量的减少,更是一些实质性的民俗发生变化。似乎春节在当代社会只剩下一些虚构的形式,没有实质的意义。甚至有人打着“科学”的旗号,用“科学定日”的方法来更改春节的时间。但无论如何,古今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春节依然能让我们重温家庭亲情,协调人际关系,放松身心,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当我们像断了根的浮萍在浮华都市里辗转漂浮时,春节这一传统的习俗依然以脉脉的温情将我们与回家过年联系在一起。

春节春节的变化篇十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就连过春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爷爷过春节特兴奋,因为只有过年时才可以吃顿丰盛的晚餐,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吃上几个苹果,那种香甜的感觉直到现在还在爷爷记忆中回味无穷……吃年夜饭时,全家人都狼吞虎咽,似乎所有的菜只要带点肉,都比以前更加可口,荤菜一会儿就一扫而光了。这是一年中吃的最饱的、最丰盛的一顿!

那时候,不是所有人都能穿上新衣服的,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补补洗洗是老三”在爷爷家里,只有爷爷能穿到新衣服。其他人就只能自己穿自己洗干净的旧衣服过年了。吃过饭,按规矩就该长辈发压岁钱了,大多数孩子可望而不可求,有5角钱就够奢侈了。

到了爸爸这代,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增多了,有时餐桌上还会“冒”出一瓶“洋河”酒,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甲鱼、虾、海鲜渐渐走近了春节的餐桌上。

爸爸在年夜饭餐桌上吃到了更多的美味佳肴,大鱼大肉反而被冷落到一旁。无论是老大还是老二都可以穿上梦寐以求的新衣服了。压岁钱不再是遥不可及,五元、十元都是小意思啦!吃完饭,爸爸一家人就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见证了爸爸过春节的开心、快乐!

“芝麻开花——节节高”,21世纪的我过春节玩出新花样了,饮食更注重绿色文化了。餐桌上吃得最多的是绿色无污染的野菜,毕竟健康是第一么!买衣服不是过年的唯一,平时只要有需要都可以买,压岁早已涨到几百了。爸爸说,压岁钱的四分之一我可以自己保管,这样可以锻炼我的理财能力。吃完饭,我就来到空地上,放起“满天星”烟花,这种烟花真是名副其实,就像满天的星星一样。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增加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就连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

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相信以后,我们的春节一定越过越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506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