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的一次盘点,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写总结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入地总结表现和经验。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总结范文,来学习一下别人是如何进行总结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有关10的简单的加减问题。
2、能根据情境图所反映的信息列出不同的加、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兴趣。
重难点:
根据情境图提出不同的加、减法问题。看一幅图能列出4个不同的算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西游记》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看情境图,提有关10的加减法问题,列式计算(多媒体动出示)。
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可能说,有2只蓝猴,8只黄猴,地上4只,树上6只,树上有5个桃子,猴子手里拿者5个桃子等。)。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提数学问题吗?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求:“一共有多少只猴子?”你们可真爱动脑筋,那其它的问题你们会求吗?自己先说说,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5+5=10,10-6=4,10-4=6,10-5=5等。
三、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
老师贴花的图片,左边7朵红花,右边3朵蓝花。
师: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答:(1)左边7朵红花,右边3朵蓝花。求一共有几朵花?算式:7+3=10,或3+7=10。
(2)一共有10朵花,拿走7朵,还剩几朵?算式:10-7=3。
(3)一共有10朵花,拿走3朵,还剩几朵?算式:10-3=7。
(培养学生看图要全面的看,仔细的看,从不同角度去看,培养学生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的能力。)。
四、轻松一刻。
在愉快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轻松一刻来到了,我们一起来唱“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精神既得到了休息,又复习了10的组成。)。
五、练一练。
1、55页第一题。
师:同学们看图会做10的加减法,那不看图你还会做吗?请把课本翻到第55页看第一题,试着填一填。
(生尝试做,师巡视。)。
师生交流: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生可能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都可以。
2、电脑出示55页第二题。
(1)小组讨论,提问题,写算式。
(2)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六、引入游戏,巩固练习。
游戏“找朋友”:用数字卡片组成10。
如:学生扮成小蜻蜓:“我是一只小蜻蜓,飞呀飞呀找朋友,我是卡片2,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卡片8,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合:“2和8组成10”接着,小猫、小兔、小猴等都找朋友。
(培养学生独立看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结束,复习10的加减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二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情景图正确列式计算。
一、激情导入:
二、复习加法:
1、复习加法含义:
师:请小朋友们注意看,第一位来咪咪家做客的是谁呢?那第二位呢?(教师贴出2只小狗,3只小猪的图片)。
师:哪个小朋友能根据刚才老师演示的情景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提出问题。
师:谁能帮这位同学解答?
生:2+3=5(只)。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要用加法。
师评价:说的真不错。
2、复习连加:
生提问题。
师:该怎样解答?
生:2+3+1=6(只)。
师:这次是把几部分的数合起来,求总数?引导学生得出:像这种把几部分数合起来求总数的问题,我们要用加法来解决。(板书:加法)。
3、复习特殊的加法问题:
生:6+4=10。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解答呢?引导学生了解把吃掉的和还剩的合起来就是篮子里原来的苹果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4、列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师:小朋友们,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种用加法来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三、复习减法:
1、复习减法含义:
生提出问题。
师:该怎样解答?
生:10—6=4。
2、复习连减:
师:在咱们做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算式:10—2—3=这种算式有个名字,谁还记得?(连减),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个算式中的数字提一个连减的问题?指生提出几个连减问题并解答。
3、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减法问题: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要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谁能举出几个?
指生边提问题边解答。
四、综合练习:
师:刚才有许多同学都没有机会发言,特别着急,没关系下面就给每个人一次锻炼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加减法的问题?再请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解答,小组长要记录好你们组一共提了几个问题,一会儿咱们比比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
五、课堂小结: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1-3年级数的运算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在“对密码活动”入手,创设了“游玩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经历8和9的加减法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在表达交流中内化,熟练掌握8和9的加减法计算,体会算法多样性,同时初步渗透“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数学思想。此外,在教学9的加减法时,将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迁移,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数学建模意识。
【教材分析】。
《8和9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
8、9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数数法”“想加算减”和“数的组成和分成”多样性算法。通过系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在熟练和巩固计算的方法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本知识点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对今后学习笔算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就本节课的教学而言,学生要得出运算的结果其实并不难,学生已学习了。
8、9的认识,在学习。
6、7的加减法时就会根据一幅图列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为本课的一图四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中,借助情境创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提取数学信息、提炼数学问题和列出算式的过程,将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渗透到一图四式教学中,把概念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而不能仅仅指向知识点的传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8和9的加减法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用8和9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在游玩数学王国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合作探究。
(一)第一站:花园。
1、谈话,发现数学信息。
2、开放探究,学习8的加减法计算。(1)探究8的加法计算。
师:如果我们要计算一共有多少朵小花,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5+3=83+5=8)。
师:求一共有多少朵小花,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一共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你是怎样计算5+3和3+5的得数的?先摆一摆,再想一想。(2)将8的加法学习方法进行迁移,学习8的减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朵小花,思考过程是这样的:(1)列式。
(2)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3)说说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请同学们也按这样的过程来解决还剩多少朵小红花。(交流后板书:8-3=58-5=3)。
3、交流探讨,辨中“感悟”
小结:计算8的加减法时,利用8的组成,计算更简便。
(二)第二站:数学宫殿。
1、小组合作,解决9的加减法问题。
师:请看这幅小棒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图上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写四道算式。
2、交流汇报。
(板书:5+4=94+5=99-5=49-4=5)。
3、小结:计算9的加减法时,利用9的组成,计算更简便。
三、学以致用第三站:智慧乐园第一关:
四、总结收获。
小朋友,今天玩得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收获,使得所学知识在交流中进一步提升。】。
五、板书设计:
5+3=85+4=93+5=84+5=9。
8-3=59-5=48-5=39-4=5。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四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会计算。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和评价意识。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记数。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课件出示8和9的组成,想一想水果后面藏着谁?过渡语:通过刚刚的复习,发现同学们对之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数字王国里的8和9也想来挑战一下你们的加减法,同学们做好迎战的准备了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8和9的加减法。(板书:8和9的加减法)。
二、新课。
(一)、数字王国的8和9特别的热情,给同学们带来了漂亮的太阳花,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太阳花同桌之间摆一摆,摆好之后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通过你摆的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现在开始。
1、找同学汇报自己是怎么摆的,并提出问题。
生:我是这样摆的,左边摆了5朵,右边摆了3朵,我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朵太阳花?
师:把学生的摆法展现在黑板上,并将学生列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
2、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追问还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吗?
生:5+3=83+5=8板书观察两个加法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相加的两个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小结:两名同学回答的都非常准确,从观察的角度不同,花朵的排列顺序就不同。正式由于观察方向的不同,我们才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哪位同学能通过观察这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5+4=94+5=99-5=49-4=5板书算式。
说一说两个减法算式各个部分表示什么?
(三)、同学们真聪明,数字王国中的8和9想再次挑战,你们准备好了吗?好,请看大屏幕!
1、填一填6+2=2+6=8-2=8-6=小结:要求学生说算法(数学、组合、想加算减等)。
(四)、想一想。
教师在黑板上摆放好学具小兔子左边四只、右边四只。问题:
1、老师摆了几部分?
2、各摆了几只?
3、你能列出几个算式?生:4+4=88-4=4板书。
三、练习。
1、做一做、来火车开起来。
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3、4、四、小结。
1、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我学会了___。
2、通过观察,我发现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位置,___不变。
3、通过计算、观察,我能根据一个算式,写出相应的其它___个算式。
4、在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___。
五、作业。
数学书练习十一。
11、12、13题。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多多感受数学知识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五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课本第二页至第四页内容及相关习题。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问题中,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概括,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培养抽、概况、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学习难点: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国人盼了一百年的铁路,是一条行走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青藏铁路。号称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他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地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请尝试列式。
814+1142=1956。
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回忆: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1)出示例1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题,进行解答。
试着解决这两道题,看看谁的速度快?
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请你再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联系?
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呢?(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回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请再次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这三道题的计算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做逆运算,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想一想加数加数与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1.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第1题。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算法的道理?
3.完成课本练习一第2题。
完成课本练习一第3、4、5题。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六
“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认识、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一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起了重大作用。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学会6与7的组成。
教材难点: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的组成。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会6与7的组成。
(2)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3)培养养成交流合作,鼓励摆出多样化的分法。
二、说教法。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第一步,他们还不习惯小学生的生活,还保留着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摆脱不了用实物来演示。根据这些特征,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直观演示法;
第二、探索操作法;
第三、游戏法。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6和7的组成”,并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游戏《手指对数》。
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复习“2—5的组成”,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于游戏,而不是在进行枯燥的学习。
(2)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情境的兴趣,我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设问引入。
2、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学生的设问,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说出6的组成。
(2)提问。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驾驶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立联系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6的组成,边读边看边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
3、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探索。
(1)操作。
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加深认识。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7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让学生手指对数读一读,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4、巩固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每到这个环节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摘星星、帮小蚂蚁找家等活动。
五、全课小结。
通过游戏的结束画面,使学生联想到今天学习的课题,并知道学习的内容。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笔算下面各题。
2.师:小叮当文具超市开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看图,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你最想买的文具的价钱的?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a.0.8元=8角0.6元=6角。
(3)师生小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1)谈话导入例4提出问题: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板书:1.2-0.6=)。
(2)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96页做一做。
学生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做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板书设计:
0.8+0.6=1.4。
1.2-0.6=0.6。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1、教具:投影仪。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
一、复习导入。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5、交流汇报。
(1)“与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1、第1题,看图填一填。
2、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3、第3、4题,独立完成。
4、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四、总结。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86—87页。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理解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能够准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2、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克隆技术吗?教师简介克隆技术。20xx年10月29日和31日“双双和康康”的自体繁殖后代,“键键”和“壮壮”在我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出生了。这是键键与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出示情景图和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针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2、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选择的板书问题。
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b。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3、解决问题: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师: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学过两个小数相加,该如何计算?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算法。
师: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想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生:整数加法。
师:在笔算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你能结合着整数加法的方法说一说小数加法的方法吗?
(板演的同学说怎样计算的这道小数加法。)。
师:给他评价一下。
生:(评价)。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小数加法怎样进行计算?
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点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4、解决问题:b。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学生独立列式并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评价。
师小结。
5、独立完成:1。3—1。25。
师巡视,指名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方法。
师:3应该和2对齐还是和5对齐,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答)。
师:我想要检验一下自己做的这道题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
赶快试一下吧!
学生演算,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你会算吗?
5.4+0.32.5—1.46.4+2.84.5-1.7。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迅速完成上面的题目。
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06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24.83+51.6﹦76.43。
24.83+51.6。
76.4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6.43元。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
教师总结: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课件: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
师生共同笔算该题,教师板书:
51.6-24.83﹦26.77。
51.60。
-24.83。
26.77。
答:李伯伯家这个月水费比天然气费少付26.77元。
学生完成算一算。交流计算结果。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教师:进行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的注意事项。(课件)。
课堂活动:1、数学医院。(课件)。
游戏。(课件)。
练一练。
教科书p109页1-4题。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十一
同学们知道咱们国家的哪个体育项目非常强么?(跳水、乒乓球、羽毛球)。
师:自从20xx年设立双人十米跳台这个项目,冠军一直是我们国家的。谁找到了这段视频里有关数学的知识?(小数)。
设计意图: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课。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王老师想问问大家小数的减法跟整数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小数点)。
师:刚才的那位老师讲的大家都听懂了么?接下来咱们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懂了?(习题练习)。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计算步骤,并试着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步骤。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讨论,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习题巩固。
过三关的形式设计了三道习题。
1、算一算。
2、改一改。
3、买一买。
设计设计意图:习题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学生充分的吸收和巩固知识。
四、总结。
师:这节课咱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它的计算步骤。在课堂的最后,有个小朋友要对大家说几句话。(播放视频)。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十二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汁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i.做复习第1题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做复习第1题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整理计算方法。
三、加、减法综合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复习第2题,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得数,并结合得数末尾去0、整数部分的o要写的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做复习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计算过程和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5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检查第二小题列竖式后怎样算比较简便。
4.做复习第6题。
指名学生说—说题意。
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厂什么内容?你在复习中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和的加减法复习教学设计篇十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5—97页的例1和例2。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师:老师在逛商场时可遇到一大堆的问题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1、老师第一次逛商场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请大家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让先做完的两个孩子去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让先做完的同学去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师:那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3、老师第三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
4.98元,孩子们能根据老师给的两条信息自己提问并解决它呢?请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让一个孩子上去板演。如果正确了,师就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教师故意把两个数的末位对齐写成竖式)问:这样的竖式行不行?
生:不行。他没有相同数位对齐。
师:和前面的题比较,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末位对齐了。
师:为什么前面的计算可以末位(最低位)对齐,这道题就不可以呢?
让学生明白:前面的末位数位相同,这里的末位数位不相同。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就不能计算呢?
生:因为它们的计算单位不一样,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了才可以计算。
师:那么在小数计算中,什么情况下可以末位对齐?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呢?
生:在小数计算中,末位数位相同就可以末位对齐,末位数位不相同就不能对齐。
4、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只列竖式,不计算。(小黑板)。
9.8+6.28=21.56+6.7=50+3.75=111.60—99=。
5.64-1.7=7.2-6.45=100-9.78=。
集体评价。
评价时,请孩子說說:你给大家提个醒,在写竖式时,哪一步最容易出错?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些对齐的竖式里,小数点有什么规律?生:小数点都是对齐了的。
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师:说得好。(在相同数位对齐的板书下面写上小数点对齐)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呢?生回答略。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不同点:整数的末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对齐。追问:为什么呢?
让学生明白:整数的末位就是。
师:对齐了竖式,你们会计算吗?先说说,你准备怎么计算?生:按照整数的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刚才的几道题给计算出来。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二:
出示例二:
师:孩子们都会做小数加减法了,能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吗?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推理。“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1.掌握用竖式对小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2.能够应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课件、投影仪。
(课件演示文具店,售货员出现在学生面前)。
引入: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具,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文具,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文具?四人小组讨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把自己购买文具的方案在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学生学过的搭配规律,探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购买文具要花的钱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每人尝试计算自己购买文具要花多少钱?如果计算有困难的可以请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计有以下两种方法:(1)将文具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2)将文具价格中的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3、全班交流。
随机请一学生交流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花了多少钱?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统计班内有多少学生和他购买了同样的文具?自己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学生有购物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整数加减法)做依托,尝试运用口算方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1)以刚才那位同学交流了自己购买文具的情况为例,请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估计会出现下面两个竖式:如80.8+6+0.6。
141.4。
(3)用竖式算一算自己刚才购买文具的价钱算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刚才我们每人都购买了两种文具,哪种文具贵些?贵多少钱?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
(2)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三)小结。
(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除了刚才选择的文具外,你还喜欢哪两种文具?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教师的板书要有启发性,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印象,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生进一步体会任选两种文具是有规律的,力争找出所有的组合,体会数学的魅力。
1.完成p96页“做一做”
学生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做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3.用数学: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
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也可以计算出结果在做比较,得出10元不够的结论。
4.练习二十二第3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数据再计算。
5.练习二十二第4题,提出问题在计算。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
0.8+0.6=1.41.2-0.6=0.6。
元角。
1.20.8。
-0.6+0.6。
0.61.4。
元角。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3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