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课时分案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9:34:16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7 09:34:16     小编:雅蕊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注重教学环节的合理衔接和过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案。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用时:五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

本单元特点。学习鉴赏小说方法指导。

方法: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情节:熟悉内容,了解特征。人物:性格特征,塑造方法。环境:特征,作用。

二、阅读课文。

三、理清情节。

明确: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

四、了解倒叙的作用。

五、作业:

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

2.编年谱;。

3.写小传;。

4.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探究,学会依据绘好的图样,选择色彩大小形状适合的植物籽粒拼摆粘贴图形的方法。

2.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选择进行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3.感受美术的魅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利用植物籽粒拼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作品的新颖生动,富于美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拼图,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籽粒白乳胶彩色卡纸图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植物籽粒,欣赏作品,学习贴画制作步骤,练习创作图稿,根据图稿选择植物籽粒。

一.激趣导入:1.出示教师作品,学生欣赏。

2.谈话:这些画和我们以前画的画有什么不同?3.揭示,板书课题《植物籽粒拼图》二.认识,欣赏植物籽粒。

1.课件展示不同的植物籽粒。学生欣赏感受。2.学生谈感受。(绚丽的色彩,奇异的形状)3.欣赏你收集到得植物籽粒。(看看,摸摸,说说)三.赏析作品。

1.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思考问题:(1)作品运用了那些植物籽粒?(2)作品借用了植物籽粒的那些自然特征进行创作?(3)作品主要运用拼线还是拼面的方法进行制作的。2.交流汇报。3.教师小结。

4.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赏析书上的作品,同桌交流。四.探索制作步骤。

1.学生阅读教材第八页制作步骤图。2.抽生说一说。3.教师小结。五.练习创作图稿。

1.教师出示几幅图稿,学生观察,说说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图稿以一种事物为主,线条简单,构图饱满。3.抽生上台展示画自己拿手的事物,积累学生创作素材。4.同桌商量创作一幅图稿。六.探究根据图稿选择植物籽粒。

1.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一幅图稿的植物籽粒选择。

2.同桌共同探究如何选择植物籽粒,选选,摆摆,展示。七.回顾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涂白乳胶,拼线条,拼面,完成拼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探究涂白乳胶。

1.认识白乳胶,教师讲解白乳胶的特点用途及他的危险性,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安全。

2.教师示范讲解怎样涂白乳胶才能粘的牢。3.学生练习。三.探究拼贴线,拼面。

1.学生探究:怎样拼贴较大籽粒?怎样拼贴较小颗粒?2.教师小结。

3.学生练习:用较大颗粒拼贴一条直线,用较小颗粒拼贴一个圆片。

4.学生展示,谈感受。四.同桌合作完成拼贴。五.展示作品,评价,交流。六.拓展。

1.展示一些用其他材料拼贴的作品,生活中运用拼贴进行装饰的图片,感受艺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2.送同学们一句话:美,无处不在,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双善于搭配的手,生活中将处处充满艺术。

板书:

巧妙运用种子的自然特征。

创作{。

拼线,拼面。

勾勒图稿步骤{涂抹胶水。

拼贴。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三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挨挨挤挤、清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四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更深入地了解美丽的荷花。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蓬、胀”,平舌音“姿、随”,翘舌音“势”和多音字“挨”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瓣、蓬、胀、裂、姿、势、仿、佛、随、蹈”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止”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胀:小店新开张,诚信卖蚊帐。这天肚子胀,出货忘记账。

仿:小芳把纱纺,作坊受采访。勤劳人效仿,志坚不彷徨。

佛:开水要煮沸,贝雕费用贵。潮急心怫然,仿佛大风吹。

瓣:言语来争辩,有点细分辨。种瓜花瓣香,丝线扎小辫。

随:小隋进部队,父母紧跟随。一去二三年,抢险伤骨髓。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蓬”的“艹”要盖住“逢”。

“胀”左窄右宽,“长”的撇捺相呼应。

“裂”上下要写得紧凑。

“资”上下均分,下面是个“贝”。

“仿”左窄右宽,右边“方”要写得自然舒展。

“佛”的“弓”要写得稍扁一些。

“蹈”左上“口”小而方正,右部首笔是平撇。

“止”长竖在竖中线上,底横长,托住上面。

易错提示:

“蓬”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列:裂(裂开)—烈(热烈)—冽(凛冽)。

次:姿(姿态)—瓷(陶瓷)—咨(咨询)—资(投资)。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夏日的清晨去公园赏荷花。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写“我”去公园看荷花。

第二部分(2、3):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姿态。

第三部分(4、5):写“我”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学习第1自然段。

(1)清晨的荷花是怎样的?从第1自然段中的什么地方能体会到?

明确:从“一……就……”能体会到荷花的清香之浓郁。想象一下清晨公园的美景,荷花宛若明珠点缀在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2)清晨到公园玩的“我”心情怎样?

明确:高兴、惊喜、迫切……。

(3)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我”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从“清早”“一……就……”“赶紧”“往……跑”等词句,不难看出,“我”是个爱花的人,非常善于观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4)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开端。不见花容,先闻其香,从侧面烘托了荷花之多、花香之浓。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作者未见荷花,先闻花香。既然花香都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那么所见之荷花一定更加有魅力了。下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欣赏荷花。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五

教师姓名寇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材说明: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相信不少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曾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父母相爱吗?(板书:爱?)。

2、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夫妻,爱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含蓄而优美的文章——《爱如茉莉》。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和有注音的字;

(2)难读的长句子要读好停顿,避免读错词意。

2、检查:(1)橘黄色嗔怪叮嘱怔住掏不出静谧浸润睡眼蒙胧。

蹑手蹑脚打哈欠欣欣然眸子洗漱揉揉胳膊缕缕幽香袅袅。

(2)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3、指名分节朗读。

4、四大组分角色朗读:“我”、“爸爸”、“妈妈”、叙述。

三、理清文章脉络:

1、提问:本文中谁认为“爱如茉莉”?(指名读第四节、第18节)。

2、分段:第一段(1~5)写妈妈告诉“我”真爱像茉莉。

第二段(6~8)妈妈答应包饺子给出差回来的爸爸吃,因生病住院要“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爸爸却直奔医院。

第三段(9~18)爸爸在医院为了照顾好妈妈伏在床沿而睡,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手脚麻木了也不愿惊醒爸爸。

四、精读第一段:

1、文章在一开头就定下了含蓄优美的基调,指名分角色朗读。

2、你觉得哪儿写得真好?读读说说。

(2)指名读第三节用“掏”的句子,问:秘密能看得见、摸得着吗?

(3)比较“从她口中问不出秘密”和“从她口中掏不出秘密”,小结:用了“掏”字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见可以摸到,因而也就使语句更生动形象了。

(4)“咽”字教法同上。

4、“我”咽下的话是?

这说明?

5、这是因为“我”对茉莉的印象停在4个字上——“平淡无奇”。

爱可以“平淡无奇”吗?“平淡无奇”中也有爱吗?

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我”对茉莉的印象浓缩为一个词,那就是——平淡无奇,“我”听妈妈提出“爱如茉莉”这一说法时的反应是——(指名读第五节)。

2、出示咽下去的那句话“这也叫爱”,指名读并加标点。

二、细数爱的体现:

1、生活中的日子常常平淡如水。而母亲的生病住院,如同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中,荡出了爱的涟漪。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因为哪些事而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爱呢?请你概括地来说。

2、爱,往往在细节,在一颦一笑中,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里。接下来我请大家细读课文6—18小节,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爱的温度?请你在底下加点或者打圈。

自读课文,圈画。

3、出示:“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4、妈妈虽然在病中仍然首先想到了爸爸,把爸爸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在爸爸心里呢?(生找出相关词语读读说说)。

师小结:把对方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

5、师:(课件出示图:我推开病房门所看到的画面)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画面的内容或自己的感受。

生:静谧美好的画面。生:恬静的画面。生:温馨的画面。

师:文中是怎样来描述这幅图的,谁来读读。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此时此刻病房怎样?(美好)。

(2)作者笔下的阳光怎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探”、“悄悄的”)。

(3)指名朗读,读出病房的美好。

6、这一夜,爸爸睡得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那么,妈妈这一夜睡得好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爸爸妈妈时刻为对方着想。

7、再读第九小节,爸爸妈妈都没有睡好,可是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如此美好呢?(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微笑”,这是高兴的笑、幸福的笑。)。

小结:为对方的幸福而幸福。

8、齐读第九小节:“妈妈睡在病床上,……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三、读出“爱如茉莉”

2、“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妈妈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送进句子中感情朗读。)。

出示小诗: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病中仍惦念着要为爸爸包的那顿饺子;

爱是……。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并交流。

附:板书设计。

爱如茉莉。

这也叫爱。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六

学会写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写作脉络,把握要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会写作品梗概。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书吗?你们都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喜欢读的书籍。

3、我们学习过《汤姆·索亚历险记》,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汇报交流。

5、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写作品梗概。

二、引导明确什么是梗概。

我们在用文字向别人介绍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或推荐一篇文章时,常常会用到写梗概的方法。“梗概”也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给电影、电视和小说等作品做简单的介绍。写梗概,就是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三、梗概要求。

(一)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二)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1、保留“主干”,去除“枝叶”。

2、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三)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四、练习概括段落。

1、出示《汤姆·索亚历险记》文本。

2、个别学生上台概括。

3、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优点和不足。

4、小组内互相讨论、概括。

5、自由交流心得。

6、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长话短说要简明;

详写略写要分清;

中心顺序人称都不变;

关键要素说清楚。

六、作业设计。

写《鲁滨逊漂流记》梗概。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七

时)。

教材简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由于文本的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又不太熟悉,所以前应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相关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父亲说的话是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重点)。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内容,导入新。、谈话导入,板书题,指导“落”字的写法,齐读题。

2、回忆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板书:种、收、吃、议)。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复习旧知,巩固第一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重点段,明白道理。

过渡:上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种花生和收花生的相关部分,这节让我们走进作者家,看看他们是怎样议花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议花生部分,看看他们议论了花生的什么?边读边勾画相关词句。(学生读书)。

2、指名汇报,引导到读父亲的话。

3、理解父亲说的话。

(1)理解可贵的意思,花生的哪一样最可贵?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花生的特点来,生谈体会。

(2)父亲说花生的可贵之处,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先提到另外三种水果?总结出“对比”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可贵一词后面的冒号,理解冒号在这段中的作用。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此段,将花生的可贵之处记在心里。

(1)引导学生读父亲接下来说的话,谈体会。

(2)作者明白了父亲的话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作者说的那段话,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意思。谈对这一段话的体会,老师小结。

(4)再读作者的话。

三、拓展延伸。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落花生这样的人?学生举例,说明理由。

2、补充许地山的资料,学生自读,谈谈想法。

3、理解文最后一句话中的“印”字,再读作者的话,读出印的很深的感觉。

【设计意图:从文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感悟应该怎样做人。

四、总结。

1、揭示本文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2、总结谈话。

【设计意图:总结写作方法,学习作者写法,运用于习作之中。

板书设计:

1、落花生(借物喻人)。

种、收、吃、议。

可贵------做人。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正确、流利朗读儿歌,会辨别方向。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爱学习。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到语文园地里玩一玩,想去吗?这个园地的名字叫“语文园地六”,这个园地里有很多知识呢,咱们赶紧去旅游吧。

二、我会认。

1.课件出示课本第90页:连一连。

2.小朋友们,大树上有很多字果果,你们会摘哪一个?

3.指名认读生字。

4.小朋友们,我们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找一找,看看这些生字是怎样组成的?

5.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组成。

6.找规律,看看哪些生字组成结构相同。

三、找一找,分一分。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字果果组成结构相同?

2.分组讨论,不对的地方其它同学帮忙。

3.老师手里有两个小篮子,你能把结构相同的字果果放到一个篮子里吗?

4.指名学生上台摘果果。师相机点拨指正,或其它学生帮忙。

四、师总结,了解两种生字结构。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棒。是呀,生字宝宝的构成有几种结构,一种是上下结构,一种是左右结构。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汉字的其它结构。

2.生完成书上连线题,小组合作评价。

3.全班交流。

五、读一读,背一背。

1.多媒体课件出示儿歌,请同桌之间一起借助拼音把儿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比一比哪些小朋友会作得最好!(自由读儿歌)。

2.指名同桌读儿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订正。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指导学生用动作识记。

(1)师在前面黑板的上方画一个太阳,在后面黑板中部画一个太阳。

(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面向前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早晨升起的太阳;一组面向后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傍晚时的太阳。

5.学生练习指方向。

6.派代表汇报结果。

7.拓展。

(1)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东方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他三个方向吗?

(2)傍晚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8.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利用太阳辨方向的儿歌。并了解利用辨方向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六、总结收获。

谁能向大家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读一读,背一背”的环节设计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通过动作巩固方法,在情境中灵活运用方法。做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九

1、能运用“假如……”的句式联想“没有水,生活可能发生的一切”。

2、引导幼儿逆向思考得知水对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与人们生活、健康等的重要性。

3、积极进行联想,并大胆讲述。

1、ppt课件:假如没有水。

2、图片:小朋友喝水。

3、趣味练习:如果没有水的话。

1、出示图片:小朋友喝水。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喝水)。

教师:假如口渴了没有水喝,会怎么样呢?

(请幼儿自由讨论一下,没有水喝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2、启发幼儿想象。

(1)提问:假如没有水,人会怎样?动植物又会怎样?

(2)请幼儿自由议论,教师巡回倾听。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3、引导幼儿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讲述。

提问:

(1)假如真的没有水,会对动物与人的生长、生活,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2)课件:如果没有水。

通过观察图片,没有水,植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教师小结:假如没有水,花草就枯萎,人们就不能生存。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对人们、动植物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3)你会用"假如……就……"的句子说吗?

(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讲述,启发幼儿讨论没有太阳水,植物生长受阻碍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及人体缺乏光照产生的影响。)。

(4)打开幼儿用书仔细观察,然后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进行讲述练习。

4、活动评价。

能否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讲述太阳对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与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

趣味练习:如果没有水的.话。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

理解古诗《回乡偶书》,背诵默写这首诗。

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培养热爱诗歌的乐趣。

一、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准生字读音。

4、理解古诗大意。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理解诗意,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由图切入,感知诗人形象。

(1)瞧,这个人就是贺知章,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结合词语“老大”“鬓毛衰”理解诗人形象。

a、鬓毛衰。

观图讨论: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观察,你从哪里看出贺知章很老了?

理解“鬓毛”:耳朵两边的头发我们称之为鬓毛。学习“鬓”。

比较:看看贺知章的鬓毛,再看看摸摸我们自己的鬓毛,你觉得有什么区别吗?

理解“鬓毛衰”:耳朵旁边的头发又白又稀少我们可以称作鬓毛衰。

指导朗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b、老大。

还有哪个词也说明贺知章很老了呢?猜一猜,他可能有多少岁了?

资料补充:据说贺知章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去长安求学了,长大后,还在洛阳当官,一直到83岁才回到家乡,这一别就是70年啊。

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探寻回乡原因,读懂爱乡感情。

(1)贺知章这么老了,为什么要回到家乡呢?

(2)根据回答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师深情介绍:因为这里有他的家,有他的亲人,还有他儿时的伙伴,他们曾经在这里一起捉迷藏,一起跳绳,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多快乐啊。看,家乡的桥,家乡的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这里给他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所以,即使老了,年纪大了,即使路途遥远,诗人还是要回到这里,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3)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热爱家乡的那份情谊。

3、了解诗人回乡遇到的事情,体会回乡复杂的心情。

(1)贺知章在回乡的路上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3)深入理解,体会贺知章回乡的心情。

引读一:走啊走,快到了,终于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高兴、激动地读一读吧。

引读二:终于到家了,可惜爸爸妈妈都不在了,亲人也没有了,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伤心地读一读。

引读三:走吧,去看看你的小伙伴,可惜,他。

们有的搬家了,有的不认识你了,请你失落地读一读吧。

(4)小结:看来,贺知章回乡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你理解他了吗?

(5)背一背《回乡偶书》。

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回乡偶书思乡之情。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伊始,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一

1、会用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2、学习使用钢笔书写8个生字,规范书写,注意姿势。

会用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使用钢笔写好8个生字,注意书写规范和书写姿势。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2、出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

二、词句段运用。

交流形容不同的季节的词语。

1、播放春季的图片,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说一说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春天。

示例:暖和?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柳绿花红。

2、依次播放夏秋冬的画面,分别引导学生说词语。

(可以从不同角度发散思考,如气候差异、天气状况、不同景色、动植物,用不同的词语分别形容四季,且不限于四字词语。)。

3、学生写一写自己积累的有关四季的词语。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师:看,词语也有季节呀。不同的词语对应不同的季节,我们一读这些词语,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个季节的景色,词语真神奇。让我们把更多的词语摘抄到我们的积累本上吧。

三、书写提示。

师:同学们,我们写字时用什么笔呀?(铅笔)对,那你们想用钢笔写字吗?从今天起,我们告别铅笔,改用钢笔。钢笔,又称硬笔。用钢笔写的字呀,洋溢着汉字的铮铮铁骨。让汉字显得更有力道。

1、出示各种钢笔,告诉他们这些都是钢笔。

2、小组交换看钢笔。

3、观察插图,教给学生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4、教师提示正确的写字姿势。

5、指导写字,教师范写“寒”“臂”“假”。

6、小结书写要领:横画要写得平稳,竖画要写得端正。横平竖直,字就写得平稳端正。

7、学生模仿练字。

8、作品欣赏。

9、小结。

四、布置作业。

用规范的钢笔字摘抄“日积月累”中的9个四字词语。

春:暖和?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柳绿花红。

夏:炎热?铄石流金?烈日炎炎?骄阳似火。

秋:凉爽?层林尽染?金桂飘香?大雁南飞。

冬:寒冷?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千里冰封。

在这个《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依照内容依次教学的方法,将有关联的内容合并在一起,统筹安排。如第一课时由复习本单元课文内容后迅速导入“日积月累”,在对单元课文内容的回顾后进入描写秋天的词语的学习,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在学完“交流平台”后,运用方法直接解决“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学习致用。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钢笔写字后,让学生将“日积月累”的词语用钢笔抄写在积累本上,一举两得。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二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两课时。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1观潮。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

(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观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三、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潮过后)四、两丈来高。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三

设计理念。

词卡、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课文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教师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汉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齐读一、二两节。

4.默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自读第五节。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6.说说看,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3.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等。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写“厅、厨厢、漠”等7个生字,学习象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歇后语,理解歇后语的含义,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中左右相等的字的写法。

(3)积累学习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理解其含义。

(4)阅读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理解故事包含道理,明白“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诵读积累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同学朗读、说话、写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生活学习知识。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字,写字,积累歇后语和成语。

2.学会阅读文章。学会独立思考,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健康心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有着千千万万中不同种类的动物,万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能繁荣昌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各种不同的动物吧。

2.(出示课件)一起读一读。

第一组:浪猩猩海龟白鹤鸽子。

第二组:羚羊蚯蚓螃蟹蝴蝶蚕。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学习生字:狼猩鹤鸽羚蚯蚓螃蟹蚕。

4.教师示范书写,注意书写笔顺。

5.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注意写字时字的间架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二、字词句运用。

学习拟声词。

1.出示课件,读一读。猜读生字。

提示:(它们都是形声字,字体的一部分表示读音。)。

第一组:啪唰吱呀。

第二组:嘟嘟嘟呱呱呱咚咚咚。

第三组:哗啦哗啦叽叽喳喳嘻嘻哈哈。

2.读一读,教师领读。指名读。

3.教师讲解词语意义。

4.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词语都是表示声音的词语。有单音节词,有双音节词,有三个音节,也有四个音节,有abab式,也有aabb式。

5.选择合适的词语放在句子里。

(1)大家都睡着了,突然想起__________的敲门声。(咚咚咚啪啪啪)。

(2)____________,雨不停地下着。(哗啦哗啦唰唰唰)。

(3)鸟儿在树上__________地叫着。(叽叽喳喳)。

6.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填写这个词语。

7.表扬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的'同学。

8.同学们,还能再举出类似的词语吗?

呜呜呼呼哗啦啦呲啦砰砰砰哒哒哒乒乒乓乓叮叮咚咚嗡嗡嗡嗡。

9.用我们找到的象声词造一句话。

第二课时。

二、书写提示。

1.导语。

同学们,今天又到了写字时间。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回忆一下上次语文园地五中,我们学写的左右结构的字。书写左右结构不等的字时要注意“窄让宽”的原则。

2.(出示课件)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今天我们学写的左右结构的字,它们有什么特点,怎样写更好看。

3.指导书写,复习儿歌。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儿歌:左右等宽中间靠,左右不等窄让宽。

4.读一读,观察今天我们学写的字。

师:“领、败、船、野”都是左右相等的字,要向中间靠,还有注意穿插避让。如“领”字“令”稍写小点,避让“页”字。

5.生写一写,老师加强指导。

三、日积月累。

1.同学们,第一节课,今天我们学习几组成语,有意思的是,全和动物有关。

2.出示课件“日积月累”。

第一组:狼吞虎咽龙飞凤舞鸡鸣狗吠。

第二组:惊弓之鸟漏网之鱼害群之马。

第三组:胆小如鼠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3.教师范读。

4.谁来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学生试读。

6..利用多种手段,借助彩色插图、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更好理解成语。

7.教师讲解,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试着造句。

第三课时。

我爱阅读。

一、了解童话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看过哪些童话故事?

(你们看过的这些童话故事有的是中国的,有的是外国的,本文是张秋生写的童话故事。)。

2.同学们都很喜欢看童话故事,那你们知道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童话,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抒情说理的文学作品,童话具有寓教于乐,突出形象性,注重趣味性,讲究可读性的特点。)。

3.今天我们学习“我爱阅读”中的《称赞》,自己读读这篇文章,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读完后交流)。

二、引入课题,初读童话。

1.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称赞》。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词。

(2)说说那些字比较容易写错。

(3)指名读课文。

三、联系故事,学习道理。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小刺猬称赞小獾让小獾获得了自信,小獾送小刺猬椅子做为回报,小刺猬也回送了苹果。

2.小獾为什么要给小刺猬送椅子?你怎么知道的?

3.小獾具有怎样的品质?书上又是怎么写的?

4.小结:当我们大方的称赞他人的优点,不仅会给他人带来自信和快乐,同时也能收获友谊和尊重。

四、联系实际,领会寓意。

1.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自信”的看法么?(交流)。

小结:大多数人在面对困难时会有退缩的心理,但却能因为别人的称赞而获得自信去克服困难。

2.说说身边,或者看过的书籍报刊中有关自信或者称赞的故事。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猪、小牛、小猴和土地爷爷的头饰。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中,前半部分以读为主,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张扬个性。后半部分以演为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整堂课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以实现。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2、指名说,并指导朗读这些词语:黄灿灿的麦子饱满的麦粒上等的麦种。

3、这么好的麦子,这三个小动物是怎样处理的呢?自读课文2-4自然段。

(点评:直奔主题,再次感受麦子的特点,为下文三个小动物的不同处理方式作铺垫)。

二、学习课文2-4自然段。

2、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一:

(1)出示第二自然段,小猪会怎样开心地喊?

(2)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从不同角度体会小猪的开心。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4、交流二:

(1)小猪当美食家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小牛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高兴?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谈体会。

(2)是啊,小牛看到这么饱满的麦粒心里一定特高兴,你有哪些词来形容他的高兴劲呢?

(3)学生积累朗读。

5、交流三:

(2)学生想象交流。

(3)读好这段话。

(点评:这三段文字的教学中分别从指导个性化朗读、积累运用、想象感悟这三方面进行教学,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

三、学习课文5-9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合作表演。

(3)指名上台表演(戴头饰)。

(点评:在表演中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学生在读中演,演中悟,悟中获。)。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四、课外延伸:今年过年,土地爷爷又会给哪些小动物送礼物?送了什么礼物?结果怎样?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个故事。

(总评:《三袋麦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通过三个小动物对事物的不同处理带来的不同结果,阐述了只有播种才能有收获的道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表演中体会人物个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等等都是个性化阅读指导的体现。)。

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吃光哈哈大笑。

小牛保存土地爷爷点点头。

小猴全种下夸奖。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六

1.读词语,根据加点字的意思读准字音。

2.发现成语的特点,积累成语。

3.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引号的用法。

1.读词语,根据加点字的意思读准字音。

2.发现成语的特点,积累成语。

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引号的用法。

词句段运用。

(一)根据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读准字音。

1.出示词语。

假期、、假扮、、假装、、假日。

几乎、几百、茶几、窗明几净。

中毒、中奖、中间、猜中。

处罚、处分、到处、处理。

2.和同桌互相读一读,互相评价。

3.指名学生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根据词语中字的意思。)。

4.学生为加点字注音。

5.教师小结:这些加点的字都是多音字。我们在读多音字时,要根据词语中字的意思来确定字的读音。如“猜中”的意思是猜对了,当“中”表示“正对上,恰好合上”时,读四声,所以“中”在这里要读第四声。

6.全班齐读。

(二)发现成语的特点。

1.出示成语。

百发百中、四面八方、七上八下。

百战百胜、四通八达、七嘴八舌。

百依百顺、四平八稳、七手八脚。

2.指名学生读成语。

3.交流成语的特点。(第一和第三个字都是数字,而且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并列的。)。

4.领读。说说你知道的成语的意思,教师适时给予讲解。

5.交流课前收集的其他类似的成语。

(三)读句子,照样子写一写,注意引号的用法。

1.自由读三个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

(1)3句话同样是引用人物所说的话,提示语的位置不一样(在前、在后、在中)。

(2)当引语放在提示语的后面时,提示语后面用冒号,引语在前后引号之间;引语放在提示语的前面时,引语在前后引号之间,提示语后面用句号;提示语在引语中间时,前后引语各位于一组前后引号中间,提示语后面用逗号。

4.仿写句子。

5.展示交流仿写的句子,指出句子中用得不规范的标点。

假期、、假扮、、假装、、假日。

几乎、几百、茶几、窗明几净。

中毒、中奖、中间、猜中。

处罚、处分、到处、处理。

《语文园地》除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巩固以外,更注重在学生心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教学中,我仍然坚持整合园地教学资源,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做的一系列“预测”来谈自己的收获。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自主的学习情境,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字、词、句子的奥妙,引领学生学习、积累。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七

1、前几天,有些小朋友把想象的事物写进了日记里,在口语交际中,俺们也交流了自身想象中机器人,小朋友们的发抿发明真是神奇美妙。下面就让俺们先来交流一下俺们写好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

同学交流,评议,学习他人的优点。

2、在口语交际中,在同学的日记里,俺们发现好多同学在想象中都有新发现。也许你有更多的发明要想说,今天俺们就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写的内容,再写一篇想象作文。

同学讨论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准备写哪些内容?

把你准备介绍的事物描述给同学听。

3、同学起草,教师巡视。

4、放声朗读,检查修改。读读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

5、同学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6、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一起评议。

7、再次修改,大声读读。

8、誊写作文,注意格式,字迹工整。

自主探索日积月累。

一、俺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身有什么发现。

2、组交流:

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身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

这六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多音字,字同音不同。引导同学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6、拓展练习:

交流课外了解到的多音字。

二、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儿歌,注意带有拼音的字,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同学畅所欲言,谈自身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同学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常用的调料和味道。

3、这八个字扩词。

4、说出另外的跟调料和味道有关的字。

三、读读背背。

1、导入:

看见蜜蜂跳什么舞,知道蜜源大致在哪儿。看到不同的花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俺们去探索,今天俺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就揭示了如何预测明日天气,下面就让俺们去读一读吧。

2、同学自由朗读谚语,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身的收获,对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

6、看谁最先背下来。

7、背诵竞赛。

四、宽带网。

1、科学技术真神奇,可以让人在暗无天日的海底世界探索,可以克隆一模一样的一个人……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来源。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身的体会:

小结激励:俺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只要俺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掌握丰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八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乐意在集体面前说话,能够积极的用语言描述事物,并表达自己的思想。

2.教会幼儿理解并正确使用“假如----------”句式,结合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描述事物。

3.使幼儿知道耐心、仔细的倾听别人的谈论。

活动准备:

演示文稿、制作七色花的材料、、七色花瓣、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复述故事内容。(利用演示文稿)。

2.引出话题,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提问:(重点)。

*小女孩得到了七色花实现了许多的愿望,你们也有愿望吗?

*愿望有的能够实现,有的实现不了,该怎么办?

*出示七色花,引出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将会---------;。

2.集体讨论,教师帮助幼儿扩展想象。(难点)。

1)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能够帮助我什么?

以满足幼儿自身的愿望为主,请幼儿向全班幼儿畅谈自己的设想。

要求幼儿说清楚:*是什么愿望?*缘由。*满足愿望后将会是个什么状况?

2)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能够帮助同伴、长辈做些什么?

3)想一想谁需要得到你的帮助?

教师引发并帮助幼儿扩展思路及话题内容。

提示:可帮助小动物、花草树木以及大自然的其它事物,请幼儿谈谈帮助他人后的心理感受,说出不同的帮助对象感受有所不同。

活动结束:

幼儿制作七色花。要求:幼儿将自己的愿望画在花瓣上。

语文教案课时分案篇十九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湖、救”等16个生字,会写“义、求”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意境、积累语言。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质。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只九色鹿把一个掉进湖里快要淹死了的人救上了岸,并要求他回去以后不要跟任何人提起看见过它。被救的人回去后却在金钱的引诱下,不讲信用,不遵守诺言,亲自带国王去捉九色鹿。国王被九色鹿的好心肠感动了,放了九色鹿,并下令谁也不许伤害它,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惭愧地躲到大山里,独自生活去了。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认“湖、救”等16个生字,会写“义、求”等8个生字。难点: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品质。

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喜欢童话和神话,这些东西孩子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有兴趣,这篇文章又是有关动物的故事,是低段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2、今天,我们就和书中的九色鹿交个朋友。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2、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那就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同桌互读课文,如果发现有读得不够正确的地方或有不认识的字,你就教教他,也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识字。(范读时放慢语速,重读课文中的生字。)。

5、指导识字。

(1)教师点击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2)小老师领读。(3)全班读。

6、请同学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要是认识了就擦去生字上的圈。

1、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大!老师相信你们写字本领也很大!(出示“义”、“求”、“并”、“任”等八个生字。)。

2、同学们再用你们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漂亮,再看看老师在田字格中怎么写,记住笔顺。

4、请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5、对照课本,同桌伙伴互相评评,哪个字写得好,就用铅笔打个"/"。没写好的就互相指点一下。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价。

3、感知内容,相互交流,九色鹿把那人救上了岸;后来那个人是怎样对待九色鹿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344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