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7:24:15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质13篇)
时间:2023-12-07 07:24:15     小编:GZ才子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细致入微,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编写教案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以便做出恰当的教学安排。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一、导入。

诸葛孔明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今天我们就品读精彩故事,进一步认识他们。

二、全班交流。

(一)简介《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吴承恩:(约15-1583年),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

(二)简介《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历经磨难(连同唐僧出生到取经前的磨难共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三、品读片段,自主准备。

漫漫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有刀山火海,也有师徒四人坚定的背影和永不停歇的脚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脚步,体验《西游记》中险境迭出的取经之旅。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会吸引我们一口气读下去。

请看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借芭蕉扇”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同样变化多端的牛魔王斗法的精彩情形:

课件出示: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眼里,倒飞下来,落在天鹅身上,抱住颈项檠邸d桥m跻仓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楹6青,行者又变作一个乌凤,专一赶黄鹰。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鸣一声。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魔王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

讨论交流。

1、选文中的“大圣”、“行者”和“孙行者”都是指谁?(孙悟空)。

2、选文中分别提到了哪几种动物?

(海东青、天鹅、黄鹰、乌凤、白鹤、丹凤、香獐、饿虎、大豹、狻猊)。

3、读了这个片段,你想怎样评价孙悟空?(孙悟空真是神通广大啊!)。

4、教师总结: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五、演讲比赛。

1、小组的`代表谈感受。

2、其他同学听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要是看过同样的书,可以补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很多充满智慧和武艺高超的人。如礼贤下士的刘备、胆略超群的孙权、大军事家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它讲的是关羽在一杯温酒还没有变冷的时候,就斩掉了华雄。你想不想知道具体的故事呢?那赶快来读《三国演义》吧!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顶天立地的人物英雄形象,以及史诗般的笔触征服了中国读者。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如: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智取生辰纲的吴用、及时雨宋江、鼓上蚤时迁……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相信你读后一定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1)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读后收获。

人物。

性格、特点。

个人见解。

课内阅读。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2、进一步理解诗歌常用表述方法的运用。

3、欣赏诗歌,加深理解。

4、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写作兴趣,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

教学重难点:

欣赏诗歌,加深理解。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写作兴趣,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说一说大海的特点。

抄写课外文章中的描写,也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谈一谈对大海的情感认识。

二、欣赏。

1、初读诗文《我们去看海》,谈读后收获,重点谈读懂的思想感情。

2、再读诗文,理解思想感情在每小节中的体现。

(每小节内容是什么?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赏读诗句,分析各节重点句,体会,读出感情。

第一节:

向往之急切。(“走啊、一起走、走啊去看海”)。

表达方法(重复与联想)。

第二节:

赞美之热烈。(对海的特点赞美“如此宽大”、“如此富足”、“家”、“宝库”)。

表现方法(排比、比喻)。

第三节:

欢乐之极致。(与大海嬉戏玩耍、海是小伙伴、“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表现方法(拟人、夸张)。

第四节:

启迪之深刻。总结全诗,点名主题。(理解“生命的启迪”,结合大海的某些特点理解给予我的哪些启示,例:海的呼吸——潮起潮落——时光流逝;海的深情——深邃涵量——恩情似海;海的贡献——资源丰富——无私奉献)。

表达方法(排比、呼应)。

三、写作。

1、自选诗节,仿照句式,给每小节加上几句。

2、自选题材,尝试写一首诗。选类似的题材,想表达的情感,定各节内容,用表现方式。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场景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按一定顺序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时间:

4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革命影视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暑假看过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吗?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作品的名称。主要讲的是谁,讲的是什么事?

(2)有那些印象深刻的'情节。

(3)还可以讲自己的感受。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学会倾听。

2.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作品的主要人物作品的主要内容印象深刻的情节自己的真切感受。

3.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4.进行作品介绍。

5.各小组进行补充。

6.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评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1)选取一处场景,按一定顺序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2)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场景,选择印象最深刻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写故事梗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己感受最深刻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自己体会最真切的。

四、指导写法。

1.写场景:要有一定的顺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写梗概: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第三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那些方法?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德。

5.进行交流评价。

6.各小组进行补充。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教材简析: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此外,还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鲁迅,交流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积累鲁迅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师:在第五单元我们学习了哪篇和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师: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出示要求:可以根据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师:请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的成员愿意发言?

师:我们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环节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同理可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及口语表达能力。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例句,诵读:伯父和“我”谈起《水浒传》,“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着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了比挨打挨骂还要难受。

师:这是为什么呢?

师:现在请小组成员来交流讨论一些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师:在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师: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掌握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一些常用方法,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日积月累。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师:请各位同学自由把这几句名言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正确。

师:在这些句子里有一些词语意思比较深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名言。你从这几句名言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师:鲁迅先生的名言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花一些时间进行搜集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对鲁迅名言警句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

(三)趣味语文。

师: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对子的故事。

师:小组合作朗读这则小故事。请大家思考: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鲁迅?

师:你还知道哪些内容类似的趣味语文故事呢?请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了解语文的趣味性,了解一些对联的常识。

(四)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还存在哪些不足,需是去提升、改进。

(五)作业。

1、课外搜集鲁迅的名言二至三句,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2、阅读一则趣味语文故事,然后说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了解作者,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五。

交流平台:谈心目中的鲁迅。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日积月累:鲁迅名言。

趣味语文:巧对对子。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回顾·拓展八》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

其中前两方面的内容是针对本组而言的,最后内容是针对全学期而言。“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通过这首词的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成语故事讲的是“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典故。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热望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设计理念】。

回顾拓展八围绕“走近毛泽东”这一主题安排了三项内容,在交流中,注意紧密联系课文实际,提出观点或想法,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整合知识和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提高阅读兴趣,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不断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逐步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毛泽东的认识。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大家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_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三、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1、帮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用它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从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从神鸟讲的三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具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不懂的地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第一课时。

一、深情介绍,引入课题。

受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中,去看看一只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神鸟。

3、揭示课题:“神鸟”的“神”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字音。

多音字:可汗、闷头不语、看着、更夫、埋怨。

易读错音的字:伶、淙、吩咐。

指导形近字:“燥、躁”“婉、碗”

2、出示新词及含有新词的语句,检查认读及理解。

4、交流。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神鸟神奇?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鸟很神奇。

2、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神鸟和可汗之间有什么样的约定?

出示:你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叹气,也不许闷头不语。

指导朗读,并引导造句,再读原句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

3、用故事打动人心,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使人违背约定。

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

三个故事有哪些相似点?

你对文中的狗、猫、乌鸦怎样评价?请发表你的感言。师相机引导朗读依尔特格尔可汗叹气的话。

这样好的狗、猫、乌鸦问什么遭到错杀?

你想对文中的猎人、妇女、阿尔拜说些什么呢?

这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4、可汗最后决定不再捉神鸟。

指名并指导朗读第十七自然段。

此时,可汗的表现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

可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

(1)、可汗也有同情心。

(2)神鸟确实聪明。

(3)告诉人们:要做善良的人。

5、总结。

四、布置作业。

你想对文中的猎人、妇女、阿尔拜说些什么呢?请用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你发现了吗?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三、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书写“贼”“澈”“袱”

四、拓展阅读。

阅读其他民间故事。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1.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

2.积累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3.了解《西游记》。

2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讨论。

1.在本组学习过程中,你喜欢那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分小组就共同感兴趣的人物交流分析: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语言等等。

4.全班交流。

5.性格比较:廉颇与蔺相如。

6.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样的性格特点来写的呢?用了哪些事例、人物的语言又是怎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小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他的经历不同,对书中任人物的理解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渎课文歇后语。

2.与同桌互读,争取背诵。

3.谈谈自己对歇后语的理解。

4.情景造句练习。

5.列举自己知道的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三、课外书屋。

1.介绍《西游记》。

2.交流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

3.教师介绍《西游记》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4.谈谈自己在看《西游记》过程中的趣事。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近2000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4、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1、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对老吕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学习反复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理解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1、通过变换相应的标点符号,改变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出老吕虽是一个在朝鲜战场负过重伤的功臣,可他并没有当成一回事、没有炫耀。(淡泊名利)。

2、通过人物一问一答所表现出的不同语气,突显出老吕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3、通过老吕先后两次话语语气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4、文中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通过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吕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5、本课与《在炮兵阵地上》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此,进一步体会在刻画人物时不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同时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等内容,展现人物的品质,以及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深山风雪路》。

2、在这条深山风雪路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老吕清晰的脚印。

3、明确:文章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

4、出示:

“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啊,是这样的默默无闻,然而又是这样的放着光彩!”

问: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放着光彩?

5、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条深山风雪路,感受那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深入地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一)重点引导感悟“谈伤疤”部分,体会老吕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

(1)指名读11—16自然段,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评读也可以谈出或读出自己的体会。

(2)出示:

“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此处的“?”表明什么?(想不起来了)。

重点感悟“炮弹皮碰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平静”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放在心上、不当回事)。

(3)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激动地说。

(4)比较:“我好奇地问”“老吕平静地说”

“我”好奇,是因为老吕脖子上的深深的伤疤的来历让我奇怪,他一定又很危险的经历吧!

老吕平静是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5)齐读这句话。“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师:对于这样一位谈起自己的辉煌过去却如此平静的战斗英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齐读(我的心理活动):

出示:

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板书:不居功自傲。

过渡:文中的我和老吕在这深山风雪路上巧遇,通过谈起老吕脖子上的伤疤,使我了解到老。

(二)围绕谈工作,体会老吕是一个热爱工作、默默奉献的人。

1、出示:

他告诉我,走这条邮路送信,已经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从乡邮政所到冷风口,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1)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数字说明,体会到时间长、路途远。

(2)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深山风雪路上,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那深山风雪路上。

在这样的山间小道上(齐读这惊人的数字):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2、引导感悟“谈换工作”部分,体会老吕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

师:现在钦佩老吕的我,后来更被他深深的感动了。来读读换工作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出示:第19自然段。

“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这两年虽说来了些新人,可还是不够用,我要不跑,不是还得占人吗?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吕的语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2)老吕为什么急了?你感受到了什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3)轻声自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回想谈伤疤时老吕的语气,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

指名两位同学对读。(通过老吕两段话语气语调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男女生对读。,通过同学们有语气地朗读,让我们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5)师:在抓人物语言时,还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语调,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总结:我们从文中对老吕神态及语言细致入微的刻画中,可以了解到老吕做邮递员工作时间之长,行程之远以及他对工作的热爱,表现了他火一般的热情。

过渡:说话间,到了分手的地方,在呼啸的寒风中、在迷茫的雪雾里、在险峻的小路上,老吕继续艰难地前行,小路上又出现(齐说):一串清晰的脚印。

(三)体会三次“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老吕这一串串的脚印,不仅仅印在险峻的小路上,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同时也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将文章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出示:

第一次:“不远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脚印沿着险峻的小道,向前、向上,消失在半山腰的雪雾之中。”

第二次:“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第三次:“他哈哈笑着,朝我摆摆手。于是,去冷风口的小路上,又出现了一串清晰的脚印。”

1、三次出现是不是重复了呢?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每次出现各有怎样的不同含义。小组讨论。(出示表格)。

次数不同点。

第一次表现老吕工作环境的艰险。

第二次表现老吕是一个不居功自傲的人。

第三次表现老吕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2、教师总结反复的写法:同样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又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描写叫做反复。

“清新的脚印”三次出现,让我们一次比一次加深了对老吕的了解。

(四)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默默无闻又放着光彩?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也是为了衬托老吕的品质。

(这是老吕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个曾经战斗在朝鲜战场的英雄,在这深山风雪路上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行走30多万里路,是老吕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放着光彩。)。

这两篇课文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描写彭总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深山风雪路》: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二、写作内容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深山风雪路》:主要是通过写两个不很熟悉的人一路谈话,表现人物的品质。

第三、文章结构:

《在炮兵阵地上》: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深山风雪路》:以老吕“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

总结:

由此看来:1、我们在练习写人的文章时,不仅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同时可以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板书设计。

深山风雪路。

老吕。

不居功自傲。

清晰的脚印放光彩。

无私奉献。

作业布置:

1、说说老吕是一个怎样的人?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体会出老吕这些品质的?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xx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五彩缤纷、无动于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对海伦·凯勒“单凭触觉感受到的东西”有所体验,体会她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感染。

2.过程与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在相互验证中产生共鸣,促进思考。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同时,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推动学生对自己的反思,点拨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体会海伦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感染。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对海伦·凯勒“单凭触觉感受到的东西”有所体验,体会她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感染。

在充分体会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发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思考。

课件、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一、导入。

1.播放第一单元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复习所学知识的同时初步认识课本中美好的大自然。

2.带学生欣赏圆明园荷花节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来自亲身游历所见的美好大自然。

3.播放不常见的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网络视频中美好的大自然。

4.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阅读课本,亲身游历,还是观看视频,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健全的双眼,从而引出《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出示课件)。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2.介绍与作者海伦·凯勒同样身残志坚的其他国内外名人,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反思自我。(出示课件)。

三、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上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给词语注音(出示课件)。

凯勒健康无恙惦记珍惜抚摩征兆清晰扪心自问长途跋涉五彩缤纷潺潺流水无动于衷。

(2)理解词语(出示课件)。

无恙惦记天赋扪心自问五彩缤纷无动于衷。

四、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学生自读课文,谈谈文中写了些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读后叙述、回答,教师梳理,引导、整理文章的`结构。)。

(朗读相关段落的文字,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从动作和描写景物的词语入手体会。)。

3.哪些地方还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五、作业。

作者说“那些视力完好的人却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对展现在面前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事情却无动于衷”,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一下感受。

六、板书设计。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动作性抚摩轻轻的贴。

描绘性天鹅绒般清晰可见尽情歌唱潺潺扑鼻。

1.由于刚参加工作,对该阶段学生的学情以及课标的了解不深入,所以导致本次授课教学很多环节严重偏离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

2.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出现偏离,很多预设环节没有在课堂得到实际操作。我想,这需要向老教师及其他优秀的年轻教师学习,慢慢的积累经验,不断的进行实战!

回顾拓展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三

过程与方法: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学重点: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内容相同点内容不同点写法相同点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日积月累。

引入: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

(3)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4)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三、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3.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回忆描写动物的课文。

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比较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习《马诗》。

板书。

教后。

反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026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