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自己和他人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适当的语言和词汇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一
这个假期我读了《弟子规》,它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要与德性好的人打交道,远离那些品行差的人。
父母生病时,要日夜守护在身边,汤药要自己先尝,然后再让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禀告父母,回来时也要和父母打招呼,以免父母牵挂。
它让我明白了细心是由专心和认真组成的。取得好成绩也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才能再次取得好成绩。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最使难以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看到这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每当爸妈教我怎么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时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得。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伤心,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这篇,是一篇表述清楚、文辞简练的文章。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三
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一书,让我有爱心。文中写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大众要有关怀爱护的心,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我以前爱吃的不给别人吃,玩具不给别人玩。读了弟子规,我明白了人们应该互相关爱。
这次--大地震,让我想起要关心灾区的小朋友。学校组织大家捐款,我把平时攒起来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让--小朋友们有学上,有饭吃。《弟子规》这本书真好,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四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这本书你一定不陌生吧!我喜欢《弟子规》,特别是“余力学文”这部分。
“余力学文”这部分讲的是怎样学习。我尤其喜欢这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妨把学习计划定得宽松一些,但在实际执行时要抓紧用功,不懈怠、不偷懒。只要工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我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该玩的专心玩,该学的认真学,不能一心二用。
我喜欢读书、看书。自从我看了“余力学文”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时,知道了把书读好要有信心,还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三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这使我联想到我读书时的情形。我只是一味地看,虽然很用心,但并没读出声,只是默读。所以我的读书水平一直没有提高,直到看了《弟子规》以后,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了。
早晨,我正在睡觉,听到爸爸叫我起床,我很不情愿,心想:“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学,也不让我睡个懒觉。”我慢慢腾腾地穿上衣服,去洗手间洗脸。爸爸听到我半天没有动静,就大声叫我:“盈盈,干啥呢?”我没回答。一会儿,爸爸又喊我:“盈盈,出来!”我赶紧跑出去,这时,爸爸拿给我一本书,说:“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好学一学。”我接过书,是一本《弟子规》,我认真地读起来。
这真是一本好书!它是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学习、怎么做人的书。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时,我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好,父母招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不要让他们伤心。这是多好的教导啊,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总是让他们生气!
我今后要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做个听话的好学生,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傅精深,很值得一学。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起笔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内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书读千遍,其意自见” 通过老师、家长的指导,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受益不浅。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以前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们帮助我,鼓励我的情景;老师辅导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现在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每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时,我也要时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蒸蒸日上的。
因为家庭浓厚的阅读气息,我从小便对中国古代书籍充满兴趣。还记得我年幼时,父母除了提供我好书,他们也时常陪伴我朗读中国古代书籍。在这么多书当中,弟子规是我的最爱。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发现了许多追崇西洋文化的华人常以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然而,他们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不过时,还能使我们变成更加完美的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爱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
从小,父母便教导我朗读《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并向我解释它的含义。虽然当时有一些迷惑,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地领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指的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应有的标准。“孝”时孝顺。“悌”时兄弟间彼此诚心相爱的意思。从父母那儿学到的传统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礼,孝敬长辈,为人真诚等,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我们很难苛求一个从西方国家成长的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多深的了解,所以我十分庆幸能够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五
最近老师叫我们背诵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还要买,我懒洋洋的,对这本书一点兴趣都没有,翻开书还尽是古文,讨厌死了,对此很反感。老师还叫我们背下来,我的头都有两个大了!
可是当我仔细的翻看了《弟子规》后,发现这本书对我的品质变得更好有很大的作用,它里面有许多教育我们的句子。读起来非常上口,大人小孩都喜欢看,有趣!
在《弟子规》中,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句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有者后......是呀,我们应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年长的人先做,这样才有礼貌。可事实上,现在的孩子被父母宠溺着,越来越不尊敬父兄了,有的人甚至对亲人破口大骂呢!
还有一句: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我们要爱护个人卫生,勤洗澡,衣服也要穿正,整个人要干干净净才行。不能脏兮兮的,这要大家都不会跟他在一起的。
《弟子规》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很感谢《弟子规》。听!同学们正在整整齐齐的读这本书呢,让我也加入这个读书的行列吧!再见!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六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现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该如何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长大后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一定很糟,从小没有纪律和品德的修养,长大后即使知识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让他们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非常惭愧.调皮的我,个性倔强,不听父母的教导,做了很多错事,令老师和父母伤透脑筋,令他们伤心,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规》里的各项准则衡量自己,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教导,各方面要求进步.
我觉得这本《弟子规》很值得我们去看去读去做,如果一个人大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都依照《弟子规》里面的做,将来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
《弟子规》大家都有看过吗?相信很多人都没有看过。
我以前也没有看,最近才抽出时间看了这本书,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而《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
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
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
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
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
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
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
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
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
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
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
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虽然他们比不会很严厉地教训,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不好受的。
我们常常喜欢自出自入,“敲门”这个动作,我们根本大多数都不会用到。
其实,别人的房间并不是可以让你随便进出的,有些人或许无所谓,但有些人却很在意别人进入他的放假的。
然而进别人房间前,不敲门是一种坏习惯。
我们尊重别人就该“将入门,问孰存”,即在入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一下:“有人在吗,我可以进来吗?”不要贸贸然就跑进去。
……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
我们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的导向,跟着书内的作则好好学习,继承我国传统的美德。
看完这本书之后,令我们懂得了许多的道理:对我们来说,道德在我们现在社会是不可缺的。
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应该秉承这样美好的传统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弟子规》内存在的良好品质,从而扎德育之根。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
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
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
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
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七
《弟子规》为清代康熙是山西绛州人李敏秀所作。我早对这本书有所耳闻,当时,,我只知道“弟子规,圣人训”这六个大字,直至今日,我才得知我所知的那六个大字,仅仅是《弟子规》中的一些皮毛而已。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程的。此书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弟子规》第一章:总叙讲的.就是作为学生,就要有学生的言行规范。今天,我主要读了《入则孝,出则悌》这一张让我深有感触。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八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当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药汤,我们应该先尝一尝。还要不分昼夜地在病床旁服侍兵种的父母,一刻也不能离开。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的同意。倘若不征求别人的意见就去使用别人的物品,这样的行为就是偷窃。借用别人的东西,用完了要及时归还,这样以后要是有什么急需,再次借用的话就不难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对于读书来说这三点都很重要。
当然,《弟子规》的内容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加入到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中来,让我们把经典传承下去。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九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虽然也有品德课、政治课,却只是背书、考试,过后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
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摆脱以上烦恼。可是,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十
学习了《弟子规》里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记得有一次,妈妈在厨房做饭,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听到了说“宝贝,接电话。”可我却当没听到,还在继续的玩我自己的,事后妈妈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说一我一点也不懂事,妈妈在忙也不知道帮助妈妈,听到电话也不接,我心里很不服气;我背了《入则孝》后才真正知道自己错了,改正了很多缺点,现在爸爸妈妈的呼唤,我多能及时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对于爸爸妈妈的教导和责备,我都会耐心的聆听和虚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妈妈强词夺理。
《弟子规》让我学会了尊重、关心、理解他人,也让自己克服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明白了许多道理,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弟子规里的内容,更加深刻了传承优秀的品质,做一个有责任、上进、有爱心的好孩子。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十一
在我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奶奶就曾经让我背弟子规,那时的我不懂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背完可以玩一会。可自从我上小学以后,渐渐明白了它里面的道理。以前的我在家里,爸爸妈妈做好吃的都先给我,我不吃他们才吃。
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应该的,因为我是他们的宝贝。爸爸有是让我拿根牙签,妈妈让我扔雪糕纸,我都不愿意,要不就说等会,从来没有立刻去做。
而且他们说我时,我总是和他们顶嘴,狡辩,很少顺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字的增多,我有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爸爸妈妈把我从40多厘米的小婴儿照顾到130厘米的大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他们。
现在的我,早上起床会把自己的被子叠好,然后刷牙洗脸,再给爸妈接好刷牙水。吃饭时先给他们夹菜,吃完帮他们捡碗。吃水果时给他们吃大的,我吃小的,有好吃的先让他们。
周末休息时袜子,手绢脏了我会自己接水洗干净。奶奶有时来我家,我会给她拿拖鞋,走的时候跟奶奶说再见您慢点走。
总之我在慢慢的改变,很多是因为看弟子规的关系,我要谢谢它。是它教会了我很多道理,孝敬爸妈,尊敬长辈,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对人要谦虚有礼等等。
我一定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学生。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十二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是要学习传统的智慧。《弟子规》讲得是如何做人,这些根本的东西,犹如大树的根,树能长得多茂盛,多大,时间多久,全是要重视根的力量。
当今的孩子,必须重视人格的建设。要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弟子规》中,入则孝,讲了古人是如何将孝顺落实在做人最根本的方面。从父母的日常起居,至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与父母恰当的沟通,父母百年之后,如何守孝。这些传统的,对父母给予生命给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对待自己的父母更孝顺才对。
在出则悌中,讲述了怎样与别人处理好友爱关系,对长者的恭敬谦让。对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不过分生疏而又恰如其分。这对许多人在现代生活的人际交往中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谨中,从珍惜时光,衣着,饮食,饮酒,坐,立,举止,借物的方面,细致地讲了做人应该事事认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认真踏实的对待每一件事。
在信中,做人要讲诚信,不辱骂,不造谣,讲话清晰,不说别人闲话,向先进的好的人学习,时时反省自己,知错能改。这些品质,对于评判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是重要的依据。
在泛爱众中,谈到爱的重要性。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与人相处时的言行,也透露出大爱。
在亲仁中,要亲近有德行的人,人才会不断进步。
在余力学文中,讲到了要学习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得以传承下来的学习心法。
在学完《弟子规》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国学的魅力,国学对我的影响,使我在相对浮躁的当代,找到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
逐步在本书中参透悟透人生的哲学,我仿佛得到了另一种洗礼,只愿在以后的路途中,做一个好人,教会我的每一个孩子从小坚守住中国人的根本,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十三
所谓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规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实践,真干,处处力行弟子规,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而不习,等于无学。“不力行但学问,长浮华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身教胜于言教。所以末学要感恩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帮助老师们成长,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体现。末学更要知难而进,好好学习和领悟教育的真谛。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能为每位孩子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末学现在最大的目标和志向。
教育无小事,他不光只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将其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心为孩子着想,用一双敏锐智慧的双眼观察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先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用真诚的心唤醒孩子本善的心,让他们顺着天性幸福成长。
但,苟不教,性乃迁,顺“天性”而非“个性”,这两个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其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无私利他,一个自私自利。所以,要从小给孩子灌输正知正念,培养浩然正气,为自己培福积福,再造福,那么,他的晚年必定是幸福圆满的。人生最难得的莫过于此。
让末学跟孩子一起努力,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向幸福出发!
末学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专心专注,这样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之后再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圆融。这就是末学以后的目标。
末学在这里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朋友能早日走上圣贤之路,步入孝德之门。听说安阳要花巨资建女子监狱,我想,如果把它换成女德学校岂不是更好?受益的人会更多。也希望更多的有心人能大力支持,国家也一定会重视起来,那么,我们中国人的春天就会早日到来。
“众星拱月”,只要把自己的光圈擦亮,很多星星自然就会靠过来,这就是感召的力量,末学也要从当下做起,修身正念,才能感召来更多的仁人志士。“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近,过日少”。时时觉照,“一日三省吾身”,改过行善,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微薄之力!
从当下出发,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做一名点灯人。
蔡老师讲到了五伦关系。五伦关系中,夫妇有别,尤为重要。夫妇关系处好了,其他四伦也会相处很好。夫妇之间感情,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我曾经认识一个20多岁的女孩,按照她的年龄正是谈男朋友,但是她就是不想谈男朋友。
在一次聊天中,她说:“我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开始吵架、打架,现在老两口都50多岁了,还会经常吵架。让我对婚姻有恐惧感。我不敢谈男友,不敢结婚。”可见夫妇关系不和谐,对孩子造成多大伤害。希望这个女孩能早日走出阴影。能早日找到她自己的幸福未来!希望更多人能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身心和谐,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安康吉祥!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十四
弟子规。
闻过怒,闻欲乐,损友来,益友却。闻举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意思是如果我们碰到人家说我们的过失我们就生气,听到别人的赞美就得意,这样坏朋友就会来接近,真正的益友就会渐渐疏远我们。如果听到别人的赞美,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欢喜接受那么正直的人就会渐渐和我们亲近了。
这几句话让我茅塞顿开,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每次听到自己的优点就会得意忘形,听到自己的缺点就会觉得很刺耳,像浇了一盆冷水,读了这几句话才觉得这盆冷水可以让我们头脑清醒,修正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迷失在鲜花和掌声中,越是顺利的时候越应当有人泼一盆冷水。只有交到真正的良朋益友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不断修正自己不断进步!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
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
口号。
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是讲一个人从小开始,就要学习孝顺父母、和兄弟姐妹友爱,要讲信用等等。其中,做子女的要孝敬父母这一部分对我的教育最大。回想起来,我在一些事情做得很不好。比如有一回,妈妈叫我扫地,我很不耐烦地回答:“哦哦—”,照样上网聊天,直到妈妈生气了,我才不情愿地去扫地,嘴巴还嘟嗦着:“扫就扫嘛,急什么?”事后,爸爸妈妈教训我时,我还顶嘴。除此之外,我还经常不体谅父母的难处,不体谅父母的苦心。父母做好的菜,我总是嫌这个菜不合口味,那个菜天天吃吃腻了。弄得父母很无奈……对比起夏天为父亲扇床,冬天为父母暖被窝的黄秀,真是有天壤之别。
现在我明白了,做人也有许多规则,而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道理。我决心不再让父母瞎操心,向黄秀学习,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我读过许多书,其中我觉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是《弟子规》这本书。
这个暑假,爸爸帮我在网上下载了《弟子规》和《。
三字经。
》给我看。爸爸说,读了这两本书是很好的儿童启蒙读物,对我学习古代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有很好的作用。
我听了爸爸的话,一下子把《弟子规》读完了。虽然有一些文字的意思我还不明白,但是看了《弟子规》之后让我感受很多,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孝顺和诚信。
孝顺第一,书中说作为子女,首先要对父母孝顺。父母生我们教育我们真的不容易,有好吃的好完的都省下来给我们。作为子女,只能用孝顺来报答父母。
诚信第二,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诚信为本。
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将失去别人的信任,将失去朋友。所以我们要诚实守信。
这本书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体现了一个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告诉了我们青少年时代该干的事,本书有许多小故事,都寓意深刻,令人终身难忘,启发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优点。
读《弟子规》中,让我有难忘的一句话是“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他的典故是管宁与朋友读书时朋友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出外面乱逛,管宁割断了席子与他绝交,对他说:“我不与你这三心二意之人坐一张席子”.说完,管宁认真读书,不再理朋友了。其他故事也很吸引人,也深刻的教育了我们。
读完这本书,我觉的它像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该尊敬长辈,谦让幼小,对大人多一份敬重,对小孩多一份关爱,对学习多一份用心,那会让我们永向光明大道走去。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十五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很多,演员表演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个心灵纯洁,没有私心的人却很难。这无疑是因为戏可以反复琢磨,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戏是虚构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弟子规》中的一词一句,都组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统,贯彻了小学生的生活。做为小学生,就更应该学习《弟子规》,在其间感受圣人的谆谆教诲。
“首孝悌”,就是说要孝敬父母,尊敬别人。行孝是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将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卧冰求鲤”一样伟大,而有些人则是把孝敬父母当做工作一样对待,之所以时不时看望父母,是因为怕别人说他望恩。而《弟子规》恰恰是要我们从细节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绝不是一时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长辈,一个人如果对长辈都丧失了尊重,对其他人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了,当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难被别人认可,支持。“次谨信”,告诉我们要小心误入歪门邪道,对邪僻之事绝勿问。还要有信用,一个人,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会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尔”品牌,不就是靠诚信才被人信任的吗?“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的就是与人交往要平和,要宽以待人。多与有仁义的人交往,向他们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这些做完了,还有力气,就学习其他的知识。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长补短,向身边的人请教,虚心一点,不懂就问。
学习《弟子规》,将圣人的教诲融入生活,融入学习。尊敬他人,虚心请教,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些不就是小学生要做的吗?《弟子规》这一文化瑰宝,这一学习方向,在历史长河中永远璀璨。我们在学习中也在完善自我,树立起正确的观点,思想也有了升华的过程。
孝敬父母,爱周围的人,信任别人,虚心请教,这个社会才更加和谐。
弟子规小学读后感篇十六
平时读书总觉得书上内容跟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自从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
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
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90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