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加深我们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写读后感时,可以对书中的思想和主题进行探讨,提供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一
拿起《摆渡人》一书,看到其封面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正如每位女生一般,对任何一句很是触动我的话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显然,我因这句话与它结缘。
小说写的是一名十五岁的单亲女孩迪伦,这时刻的她面对的周遭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捉弄,并且唯一能谈得来的好友也是因为转学而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的痛苦。这是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这凄苦的背景下,主角迪伦变得好像无所依靠,于是才有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而在去往的路上却是发生了奇幻动人的故事。
迪伦遇上了她生命中的摆渡人,一个存在为了帮助他人顺利进入轮回的角色。他们的相遇可以说是在故事开始就便注定了的,男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迪伦枯燥而平静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在迪伦最孤独的时候,在她无助的灵魂爬出失事的残骸时,面对一片萧索的荒原,一个男孩坐在小山坡上,安静的看着惶恐的她,他笑了,漫长的等待终于是迎来了结果,他要开始一段守护的历程了。
作为摆渡人,崔斯坦总是不知厌倦的重复着相同且乏味的工作,他要变成被摆渡的人心中向往的模样,并且时时刻刻的保护他们,当他像往常一样开始摆渡的过程中,他发现迪伦与他之前摆渡的所有人都不一样,当迪伦在生存,死亡与爱面前,做出了与他人不一样的选择,她有爱,她并不懊悔自己的死亡,反而特别享受这段路途,成了解脱。与崔斯坦在一起的时光让她产生了爱意,这段爱意让崔斯坦从麻木的摆渡人思想中走了出来,曾经是摆渡别人的摆渡人现在也因此而被影响,去尝试窥探自己内心的渴望,从而诞生了奇迹,脱离了摆渡人职务的限制。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趟列车,人来人往,上上下下,遇见的人影不计其数,但大多恍若云烟,真正值得你守候的是那个一直在车上等待你的那个人,那个人或许是你的摆渡人也可能是等待被你摆渡的人,摆渡和被摆渡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正如摆渡人一般,崔斯坦是迪伦从人间到天堂的摆渡人,而迪伦则是崔斯坦从荒原到人间的摆渡人。
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他们都是为彼此而生。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像投射出来的荒原,或风景清丽,或障烟重重,有悬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测的黑水。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到底还隐藏着些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翼,你都不一定会明了,那到底是什么。对迪伦和无数孤苦无依的灵魂而言,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世界便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暖阳,静谧湖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会回报给你加倍的体验。
当每个人不清楚自我状况的时候,都是被引领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哪里的时候,都只能被动而无奈的接受被引领。所幸,迪伦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带着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最终她成功了。
是啊,灵魂的摆渡人,单单只是那一束光的灵魂,他们只有工作,循规蹈矩的做着相同的工作,有思想,有感觉却没有感情,没有家,没有爱。我想这就是其和人之间的区别,但当迪伦出现以后在他的世界以后,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他对她有了感情,迪伦又把荒原定义为了他们的家,甚至大声说出了她爱他,或许这就是上帝立下的规矩,如果摆渡人能从乏味的工作中寻找到这三点,那么他就可以脱离这片荒原,体会人生的百味。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它允许迪伦逃出死亡,允许摆渡人逃离荒原,它从不会阻止你,拦截你,只是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足够坚定的心。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人渡人。”而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求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二
篇幅不算长,外加本人“刷书如神”,所以没用太长时间,就轻轻松松的把它看完了,真的是轻轻松松,是那种心中格外平静温暖的轻松感,不用去思考什么,去总结什么。
情节简单而流畅,即使主人公穿梭在两界之间时也有波折,却毫不虐心;即使当你看到开头就能知道结局,但心情依然会随着情节的走向慢慢舒展,并且为故事那看似毫无悬念结局的而感到一丝欣慰,不会想弃之,不会想快进,就这样跟着作者的思路,平静地徜徉在那唯美且荒凉的荒原之上,去体味那单纯的爱情故事。
其实我挺喜欢作者对于故事中,各种不同场景的描写手法的,虽然篇幅并不算多,但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却很大:
雾中的荒原,夕阳下的山丘,阴霾下的沼泽地,深邃悠长的峡谷,破旧的小屋……每当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总不禁浮想联翩,想象着拉长镜头里,男女主人公在清晨的阳光下携手在小山丘上前行的画面,满满的阳光,两个温暖的影儿;想象在晦暗的镜头下,他们在沼泽地里艰难前行的画面,被水打湿的头发和衣服,满眼的泥泞,满天的灰;想象黑暗中,被炉火勾勒出的脸庞与表情,仿佛一幅幅中世纪的油画,唯美,圣洁……..这些想象中的画面与构图,使自己仿佛也有种正在穿越荒原的感觉,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体验。
不过,如果想在这本书中读出什么所谓“震撼”或者什么所谓“荡气回肠”,那十有八九估计你会失望。在我看来,这只是一本更像是童话的故事书,对于童话来说,当你看完它,然后沉静再那温暖里进入梦乡的意义,会远远大于什么收获总结的意义,“我爱你,所以要和你永远在一起”就是故事的全部,当看到类似“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结局,也就是最美的结尾,看童话就别想那么多,否则我觉得那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而,根据我国传统文化来推算,类似职业的从业者角色造型基本如下:
a.牛头。
b.马面。
c.黑白无常。
d.其他类似恐怖生物。
……。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三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主要讲述单亲女孩迪伦在去见素未谋面的父亲时遭遇了交通事故后,遇见了崔斯坦—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带迪伦进入荒原,在将她引渡到荒原终点途中经历了种种危险,两个因此产生了感情的故事。很多人都被迪伦独自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的勇气和对爱的执着所感动,为两人最后的结局感到欣慰。然而,多数人都是将这本书纯粹地当成爱情故事,却忽略了其中蕴寓的人生哲理。
崔斯坦告诉过迪伦,荒原的景象是迪伦内心的映射,她的内心影响着荒原的风吹草动。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来,《摆渡人》里的荒原好比人生道路,许多人总是抱怨命运不济,世道不公,全身里里外外充斥着消极情绪。殊不知你的抱怨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生活更糟糕,就像迪伦心情不好时,荒原便狂风呼啸,乌云压顶。而荒原的恶魔好比生活中的琐碎,如果一味地忙于应付,但会被拖入深渊,陷入黑暗。因此在面对人生的琐碎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极其重要。你不能改变人生的无奈,却能改变面对人生的态度,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纵使人生的道路千回百折又有何惧。
当中最值得深思的莫过于,居住在安全区的灵魂为何不愿意回到荒原,或者说不敢回去比较贴切。首先,他们经历过荒原跋山涉水的艰辛,见识过恶魔的凶残,对荒原的一切心有余悸。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来就是,听说过返回荒原的灵魂的下场,更加深了他们对荒原和恶魔的恐惧。因此,明明随便打开任意一扇门就能回到荒原,却没人愿意去冒这个险。
仔细想想,其实这和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的情况很相似。荒原终点的安全区好比安逸舒适的生活和稳定的工作,人长期处于安逸之中,便容易不思进取,只想安安稳稳地过着眼前的日子,抵触做出改变,拒绝新的尝试。乔纳斯知道可以回去荒原,也听说了回到荒原的灵魂都魂飞魄散,因此选择了在安全区一直生活。或许他也会和伊莱扎一样,终其一生等待着一个不可能有结果的结果。禁锢人的永远不是铁门或枷锁之类的东西,而是人自己的心。
迪伦之所以有勇气冒着生命危险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是因为她搁浅不下心中对崔斯坦的那份爱的执着。甚至带着墨守成规的崔斯坦成功回到现世,这在崔斯坦眼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梦,但迪伦却做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创业者,从来都是不安分的,对创业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激情和执着,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也要冒险去创业,这是因为他们奈何不了心中对成功的渴望和对事业的执着。当然,也不是怂恿大家非创业不可,只是希望大家能有居安思危的心态(可不是让你杞人忧天哦),毕竟生活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最后,借用《摆渡人》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愿你找到你灵魂的摆渡人。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四
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百般滋味,但更多的是那种冲击心灵的震撼。我不知道当作者写完整本书时,会不会有着和我一样的感慨,但我知道当作者把结局写完时,她一定面带发自内心的微笑,去轻轻抚摸着两个名字——迪伦、崔斯坦。
我和女主人公迪伦有着相同的年龄,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十五岁的她就像是被命运各种捉弄,命运也不想为她驱散黑暗,给她希望。但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迪伦,她不以为然,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她阳光、她乐观,她更坚强。但命运的捉弄是她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承受不起的,她的父母离异,她的父亲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了,母亲则是带着她自己在外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我想,每个生活在离异家庭里的孩子,都曾幻想过之前和父母一起玩耍的回忆,但之后,这种回忆被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不舍得丢掉,也不敢拿出来,就这样一直藏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就像孩子内心的藏宝阁,把它放在了那个不常去的里层。
我记得书中她的母亲,琼,总是告诉迪伦不要她与她的父亲詹姆斯。米勒有任何的联系和任何的接触,但是迪伦,纯真善良她不相信她的父亲会抛弃她们母女,更不相信他不爱她。所以迪伦偷偷跑到琼的房间里拿到了父亲的电话号码,而且决定去和父亲见面,但她也是一个孩子,她也有担忧,她怕当见到父亲时他的眼中会出现厌恶的神情,她也害怕父亲不爱她了。但迪伦下定决心要去见到她父亲,于是她满怀期望的踏上了去见父亲的路途,但她也不知道那将是怎样的一段路途。迪伦更不知道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怎样的玩笑,这也将是迪伦留在这乱世中最后一点美好。
她与他相遇了,可以说是迪伦和崔斯坦,他们的相遇是偶然还是意外,或者说又是命运吗?这场相遇是谁也没有想到的,而且改变的不将是迪伦一个人,还有崔斯坦,迪伦的灵魂摆渡人。
如果不是遇见迪伦,崔斯坦的命运将是重复的工作,不停地工作,听从命运的安排,一直到他不复存在。但是迪伦的出现改变了命运对他的缚束。崔斯坦从迪伦身上看到对命运不公的抵抗,即使力量在命运前如同蚂蚁一样,但是迪伦相信着,只要不怕它,有着坚强的信念和深深的牵挂,这就是的抵抗命运的本钱。
在书中我也仿佛感受到了迪伦和崔斯坦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强大力量,还有两个对对方的爱意,这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过的,但是两个人却深深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感受,这又是怎样的结局。但是两人却不接受命运给予他们的那个糟糕又悲伤的结局,他们想在一起永远都不分开,于是两人改变了结局。相比那些连尝试都不敢的家伙们而言,迪伦和崔斯坦是勇敢而想要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他们是高尚的,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要努力去拥有和命运对抗的本钱,若是是命运不公,不要不安和气馁,要坦然接受它,而且要试着改变它,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它的强大是因你而已,所以加油吧!勇敢吧!去正面和他抵抗吧!
最后,我想说,虽然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奇幻故事,但不排除他是真实存在的。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五
《摆渡人》吸引我的,首先是它封面上的两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很有疗愈效果。读完整本书,我觉得不后悔。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我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这个男孩就是摆渡人崔斯坦。
迪伦也成为崔斯坦从荒原到人间的摆渡人。
能够说,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他们都为彼此而生,成为彼此的灵魂摆渡人,他们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这部小说,打破了我们从小对生死的认知。
它真正要表达的或许不是超越生死的感情,而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摆渡人,每个人也都能够成为别人的摆渡人,而最终,自我才是自我的摆渡人。
应对生命中的荒原,挫折,逆境,要心存善意,内心坚定,才会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我似乎明白了封面上的那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讲述了迪伦和崔斯坦的爱情故事。
迪伦是本是出生在一个完美的家庭,可在她五岁那年,她父亲离开了她。她的母亲是一个焦虑且读不懂她内心的人,在学校经常被嘲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她爸爸的联系方式,决定去看望父亲。在看望父亲的途中,迪伦一直在想象跟爸爸见面的样子,既高兴又紧张。
可是在去前往见父亲的火车上发生了事故,她自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她走出了车厢,遇见了她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
她对崔斯坦的感情从陌生、好奇、厌烦,到理解和接纳,甚至最后爱上了他。在灵魂摆渡的路上,他们俩经历了各种磨难:被恶魔追击、跌入湖中、被寒冷侵袭等。在经过一系列磨难后,迪伦发现崔斯坦竟如此爱自己,为了她甘愿身体被摧残。在和崔斯坦一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穿越了荒原到达一个所谓没有痛苦没有死亡的天堂时,才发现自己离不开崔斯坦。所谓完美的天堂在迪伦心里就是一间空虚的房子,她要的是和崔斯坦在一起。在询问天堂的人后,不顾危险毅然决然的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又面临比之前跟凶残的磨难。在最后,他们回到了人间俩个人都重新回到了人间,获得了新生。
我很佩服迪伦的勇气,她本可以在天堂等着她家人的到来然后安逸的过完一生,然而她偏不。她敢于挑战前人未走之路,尽管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为了崔斯坦,她不再惧怕恶魔,不怕自己溺水;为了崔斯坦,她不怕路程艰辛,不怕道路险峻。在灵魂与崔斯坦之间,她选择了前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迪伦只是崔斯坦摆渡的千万灵魂中的一个,而对于迪伦来说,崔斯坦是她的唯一。
这本书,它不光讲述了迪伦与崔斯坦的爱情故事,同时,它也隐喻了众多的道理。
在荒原,地形跟天气是由我们自己决定,当心情愉悦时,荒原就会晴空万里,心情苦闷时,荒原就会乌云密布,心情愤怒时,荒原就会狂风肆虐。在现实生活中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我们的世界是相同的,但在每个人眼里却是不同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某种事物的感情,来认知这个世界的。
在荒原,你越关注恶魔,越惧怕他们的时候,他们才给你带来伤害。这些恶魔会想方设法的吸引你的注意力,当你不小心被恶魔拖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是当你不理会他们的时候,就算他们在你身旁盘旋,也对你造成不了任何伤害。在生活中,你越关注一些负面东西,它们就越影响你,有时候,看淡一切事物也是一种好事。
在荒原,即使有摆渡人的帮助,但有些灵魂却依旧被拖走,这不怪摆渡人,而怪自己。在荒原,每个人都需要跨过崇山峻岭,才能到达分界线。无论灵魂怎么抱怨,摆渡人依旧会让他继续行走,如果天黑前没有到达安全屋那里,就会被恶魔拖走。有时候摆渡人可以背着你走,但不能把你传送过去,因为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摆渡人就像老师,他会帮助着你,指引着你努力向上,但不能代替你。人生中有些路是必须经历的,这段路是否走的顺利,取决于你有没有对你自己负责,只有正真意识到责任在自己身上,才可能走向成功。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七
书中崔斯坦本是个冷漠的摆渡人,迪伦是个温暖爱笑的女孩子,崔斯坦随着与迪伦慢慢的深入接触,终究被迪伦的温暖而感化。
崔斯坦是灵魂的摆渡人,但迪伦由何尝不是崔斯坦“灵魂“的”摆渡人“呢!崔斯坦用自己的奋不顾身保护着迪伦,迪伦也用柔情回应着崔斯坦。他们都是对方的摆渡人。
全书也因此让人深思,摆渡人不是人,是光,因爱使它变成了人。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很多帮助自己,改善自己,感动自己的人,他们也是我们生命中的摆渡人。也让我们明白,爱具有两种能力:爱别人的能力,和让别人爱自己的能力。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八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自己久久不能平静。故事的结局让人欣慰,但是这样的结局也只能发生在崔斯坦和迪伦这样的人身上。
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生活中太多的活久见,而怀疑真情,怀疑他人,怀疑自己,怀疑世界的时候。这两个人还保存着自己的赤子之心。尤其是迪伦,当她从崔斯坦口中得知自己的死讯,崔斯坦的职责时,她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遗憾抱怨,当意外先于明天到来的时候,她平静的接受了。
唯一牵挂的还是父母联系不到自己可能会着急焦虑。紧接着,她竟然想到的是崔斯坦,自己曾经来到过世间,体会过生命中的悲喜,而作为摆渡人的崔斯坦,他的生命里除了职责还是职责。等待他的只有周而复始的迎接新的灵魂,带领那形形色色的灵魂穿越两个世界之间的荒原。为了保护自己所摆渡的灵魂不被魔鬼所掠夺伤害,他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拼尽全力,面临魔鬼们各种各样的伤害。看到这里,我不仅想到了自己,怪不得《红楼梦》里,宝玉曾经说过:“结了婚的女人,就像鱼眼珠子,活得越久,这珠子就越浑浊”。年少时,觉得宝玉的话刻薄难听,但等到真正的有了些生活经验后,便深深地感受到这其中的心酸与无奈。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与自己所爱相遇,相处,分离。慢慢的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学会了当自己的铠甲。于是再去爱的时候,便没有了年少时的纯粹与不顾一切。我们变得理智,更加懂得权衡利弊。我们变得世俗,更加了解爱的艺术,但是这样的爱很多时候却显得世俗也世故。回不去的曾经承载了我们所有的年少轻狂和少不经事,以及太多生命当中的美好。
怪不得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在俗世里生存了太久的灵魂们他们是苦涩的,甚至激不起魔鬼们的兴趣。想想何尝不是,所有的从容淡定,理智优雅无一不是我们用自己的美好青春换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路跌跌撞撞,用太多的泪水与辛酸才换来了自己的蜕变。只是这种蜕变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觉得面目可憎。
大抵生活中的英雄就是这样的吧,在成人的世界里,无论前一天晚上我们怎样辗转难眠,怎样痛哭流涕,怎样卑微心痛,第二天当朝阳升起,我们依然会理智洗漱,甚至化着淡妆,满面微笑去面对这个世界。成人的世界里,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心碎停留,生活留给我们太多的责任要去背负。尤其人到中年,光是看似优雅的活着,就已经让我们心力交瘁。
也许生活真的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承担好自己的每一份责任,尽己所能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然后在生命的间隙时刻,还留有给自己的一份空间,时不时的还能有一些场景触动我们的心灵,还有一些人物可以唤醒我们的情感。心中有所期待,眼里有所希望,脚下有所行动,如此就甚好!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九
故事大致讲述了女孩迪伦在遭遇火车事故后变成灵魂在荒原与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一起经历的一系列事件。
小说中最吸引我或者说我感到最为期待的部分大概就是在进入荒原一段时间后,当荒原中的夜晚来临,迪伦与崔斯坦好不容易才摆脱荒原中的恶魔进入安全屋,崔斯坦不得不告诉迪伦只有她没能从列车逃离时。
当迪伦不得不面临她已经离开人世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时,她甚至没有哭,但对于她来说,接受仍然是一件有些困难或者说让人感觉不太轻松的事。
事实上,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而迪伦也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当摆渡人作为一个职业时,是崔斯坦担任这个职业,作为迪伦的摆渡人。但将摆渡人理解为将自己的灵魂引领至正确的地方,将自己的灵魂真正升华,那么迪伦和崔斯坦是彼此的摆渡人。
崔斯坦的外形是以迪伦更愿意相信的形象而塑造的,但在小说后部分,在崔斯坦摆渡完迪伦到下一位时,崔斯坦却没有因此改变外在形象,同时被“生”世界的人看见。在迪伦重返荒原与崔斯坦相遇时,崔斯坦身上为迪伦受的伤也没有消失,而最后,崔斯坦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这种机会和崔斯坦成为真正的人的念头,都是迪伦赋予他的。
迪伦重返生世界的勇气、念头也是崔斯坦对于她的重视、感情来赋予她的。崔斯坦是本不应该爱的,但迪伦使他感觉他自己是一位“人”,使他想成为一个人,并且在迪伦在到底彼岸时,崔斯坦最后选择了袒露心意,吻了迪伦。
文章最后,迪伦找寻到了崔斯坦,对于迪伦和崔斯坦来说,都是摆渡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
人过中年,平日所读之书多是时政财经官场商战历史名传之类,多少年已不再读青春励志、激荡灵魂的书了,近日偶读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陡生感慨:人生就是不断穿过一座座荒原,只要信念坚定总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似乎专为她等候的男孩崔斯坦,带她走向无边的荒原,当她逐渐明白自我才是惟一的遇难者之后,并没有悲观颓废,而是跟随上帝派给她的摆渡人,越过一片片荒原、一座座高山、沼泽地恶水湖……应对随时而至的恶魔群起而攻,稍有不慎,就会魂飞魄散,成为孤魂野鬼,坠入地狱,亦幻成魔。
因为职责,崔斯坦最终护送她到达灵魂的天堂,并再去摆渡一个接一个的灵魂,机械地周而复始就是他的工作,从不曾思考自我的过去和未来。
因为爱,迪伦竟走出多少冤魂梦寐的天堂重返荒原,从柔弱到坚强,从被摆渡到反摆渡,并最终带领崔斯坦重返人间!
二十年前当我还在铁路学校读书时的青涩年代,时常悲观无望地苦叹、恐惧着所要面临终生居无定所四海流浪的工作时,内心便哀怨地以"荒原浪子"而居了。读过《摆渡者》却猛然感悟:真正的荒原并非地理环境或海涯天边,荒芜的往往是我们逐渐贫瘠的心灵和日趋干枯的灵魂!
刚踏入社会时,懵懂的世界的确是一片荒原,为我们排解工作心理各种困惑的师长,无异于就是我们的摆渡人,使我们渐有立足之地!
无论为官为商为国为家,一项事业、一份工作、一段姻缘、一份情感,总会有时起、有时落,谁也不可能一向都一帆风顺、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
人生的荒原可能不止一处、不仅仅一时!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如果我们感到天空都在哭泣,如何会能体味到阳光其实依然灿烂呢!犹如书中所描述的,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天空便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暖阳,静谧如水。你用什么样的心境去看待荒原,荒原便会回报给你加倍的体验。
一个个人生的渡口,不可能永远都有为我们摆渡的先知和导师,仅有坚信自我!坚守内心!穿过荒原、就能彼岸花开!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一
她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忙碌又絮叨的母亲琼并没有给到她多少温暖,她内向,自卑,胆小,不自信,同学们也嘲讽她,唯一能够倾诉的朋友凯蒂也搬家了。
于是她期待着与素昧谋面父亲的见面,那天的冷风,那天的暴雨,那天的火车——却隔绝了与她父亲见面的期望。似乎期待在那一瞬间破灭。
她死了,那趟火车唯一的遇难者,然而她并不明白。
迪伦一路跌跌撞撞挣脱着逃出火车,她期待着警察救护车能在这一刻出现,然而什么都没有,周围仅有空荡荡的山跟空气。绝望在心中弥漫。
在抬头仰望苍穹的那一刻,她看见一个少年坐在山上,迪伦心想最终有人来分担她的恐惧了,她一步一步的走上他。
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
灵魂摆渡人:他们的职责跟使命是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让他们到达彼岸。彼岸便是心中的家。荒原是灵魂心里的映射,天气的好坏取决于灵魂的心境。荒原中魔鬼跟黑夜都是致命的危险,而安全屋却像是休息的驿站。
应对阴晴不定的荒原天气,黑暗沼泽,应对成千上万的随时能够吞噬迪伦灵魂的恶魔,崔斯坦引导并帮忙着迪伦,使迪伦在艰难危险的环境中敢于应对自我的恐惧,脆弱,迷茫的内心世界,最终摆渡到彼岸。
崔斯坦带着迪伦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崔斯坦便是迪伦的摆渡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彼此温暖,互生情愫,崔斯坦有自我的职责跟使命,他的任务仅限于把灵魂摆渡到彼岸,似乎也注定了与迪伦的分别。
当其他灵魂摆渡到边界,穿越边界便能看到心中想要的家,可是当迪伦穿越过来,却还是一片荒原,因为在迪伦心中,崔斯坦才是一个让她感到温暖的人,而崔斯坦在荒原。显然他们在的不是同一个荒原,这个荒原没有崔斯坦,没有迪伦想要的温暖。
之后的之后,尽管害怕应对荒原,应对魔鬼,迪伦为了能够再见到崔斯坦,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重返荒原之旅。迪伦战胜了不可能攻克的困难,因为心中强烈的信念支撑着她,此时的她不在胆小懦弱,而是变得勇敢,不在畏惧。最终迪伦带着崔斯坦,打破命运的牢笼一起回到现实世界中。这一次迪伦便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完成对崔斯坦生命的救赎。
在现实中,我们的亲人,爱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亦都有可能是我们的摆渡人,在我们心中难免有迷茫有困境,他们亦有可能在那一刻成为我们的摆渡人,带我们走过迷惘,跨过困境,感激在那些时刻为你摆渡的人儿。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陪我们度过一生,唯有自我才能做自我一生的摆渡人,最好的状态是你——心中有爱,无惧,在那一刻你便是自我的摆渡人,亦能摆渡别人。
嗯嗯,故事的结局很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
迪伦——“原先你在那里”,崔斯坦——“我在那里”。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二
“尽人事,听天命”,所有的努力,注定会有回报。
在一座禅院里,老和尚在打坐,小和尚在种花。小和尚说:“师傅,我的花种,都被鸟儿吃了,该如何是好?”
老和尚说:“哦,那是因为鸟儿们真的饿了。你别介意,下次多撒一些花种就好了。”
过了几天,小和尚非常生气地说:“师傅,我的花种,又被鸟儿们偷吃了。”
老和尚说:“别急,最近几天,天气晴朗。过几天,下雨了,就好了。”
老和尚似乎是答非所问,小和尚很不解。
过了几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小和尚冒雨去撒花种,他忽然发现,原来的花种没有被鸟儿们吃完,还有一些花种已经发芽了。
小和尚大声说:“师傅,你真的料事如神,花种还在。”
夏天来了,小和尚的花圃里,开了很多的花朵。忽然一夜暴雨,花圃被水冲毁了。
小和尚哭了:“忙活了几个月,真的白忙活了。”
从此,小和尚再也不种花了,懒得去看花圃了。到了秋天,老和尚在花圃旁边忙碌着。
小和尚很好奇:“师傅,你在干嘛?”
老和尚说:“我在采集花种。”
原来,小和尚忙碌了几个月,并没有白忙,还有几株花,躲过了贪吃的鸟儿,从夏天的暴雨中逃脱了,努力开花结果,到了秋天,有了果实。
原来,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不管回报多少,都令人欣喜的,都是收获了快乐。因此,当你身处低谷的时候,你就努力读书,尽管做最好的自己。你默默耕耘,努力改变人生,是否成功,就交给老天爷吧,相信老天爷,一定会帮你。
如果你没有得到老天爷的帮助,别着急,也别抱怨,那是因为你努力不够。再努力一点点,再逼自己一把,你就靠近了梦想的彼岸,你就成为了自己的摆渡人。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三
第一部情节独特,场景独特,句子优美,无一不体现出唯美感,我们对作者期望值很高,到第二部出现的时候,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情节没有那么精彩,文笔也变了:就像平时习惯用滤镜自拍,一不小心切换成前置镜头一样。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我们是个体,会孤独,期待事事顺心如意。我们上学,参加考试,毕业以后会面对上司,面对工作,我们会生病,我们也会愤怒嫉妒,会犯错,还好会进步。而如果有个人陪伴着我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寻找生活的真谛,生活不那么唯美也无妨。毕竟我们已经做到“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
如果你遇到了那个让你觉得他/她独特,自己也觉得自己独特的人,就值得冒着永远沉沦的风险。如果没有遇到,请继续保持自己灵魂独特的美德。
不是第二部写得不够好了,就像我们定好机票跑到传说中的与世隔绝的最美村庄决定一睹风采,而现实往往令人有些失望一样。因为看到了,才知道能做到,思考了,才学会去承认事实也是一种进步。
作者在第一部说过“对于一个思考和感知保持永恒状态的灵魂来说,年龄又算什么?”我想说,对于作者笔耕不缀,写出的第二部,他也在突破自己,想保持思考吧,没有超越自己的第一部,那又怎样呢?至少第二部也是一直围绕着那句: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你在这里,我就在这里。”这也是另一种温暖读者的方式。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四
故事的梗概大抵是: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终于迪伦不顾母亲反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坐上了去看父亲的列车。列车在穿越一个山底隧道时出事,迪伦成了的不幸者。然而,她却浑然不知,以为自己是的幸存者。
男孩崔斯坦是灵魂摆渡人,负责把一个一个灵魂穿过荒原摆渡回“家”,而荒原上每到天黑就会出现恶魔,男孩的职责则是保护这些灵魂送他们安全去到荒原与“家”的交界处。迪伦在崔斯坦的摆渡过程中,慢慢知道了真相“你并不是幸存的人,而是死去的。”每个人都要穿越他们自己的荒原,只有穿越过自己心中的荒原,每个人才能最终到达心中家。
在穿越荒原的过程中,迪伦和崔斯坦一路经历的路况和天气都是迪伦心像的投射。当迪伦心情不好时,天气骤变阴暗,太阳消失,恶魔逐渐出没。所幸,迪伦在崔斯坦的摆渡下,一路虽困境百出,但最终还是成功穿越了荒原,回到了“家”。
然而,在整个穿越中,迪伦和崔斯坦却相爱了。为了爱情,迪伦却想回去荒原找崔斯坦,与他相守。她知道再次穿越荒原很可能会死,但迪伦坚定回去寻找崔斯坦的决心,沿途回到荒原,没有了摆渡人的保护,迪伦勇敢的战胜恶魔,找到崔斯坦。她决定回到火车事故现场,渴望与崔斯坦相守一生,回去的时候她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崔斯坦在迪伦的摆渡下,成功到了迪伦的“人”世界。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五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同学的嘲讽、好友的离开、母亲的不理解,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所以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却不料在途中遭遇事故,她以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但事实却与之相反。迪伦在一片荒原之中,她遇到了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崔斯坦引领着迪伦,带她穿越茫茫荒原,将她带到了灵魂的归处。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最后的依赖,变得密不可分,迪伦最终尊重了自己内心的想法,重返荒原,与崔斯坦一起回到了人间。
在我看来,迪伦比其他的任何一个被摆渡灵魂都要高贵。当她得知自己已经死亡的时候,她的内心并不是没有波澜,但她更多的是接受,是面对;当她安全抵达自己灵魂的归宿,她仍愿意遵从内心,义无反顾地跨越结界,回到荒原,寻找她的灵魂摆渡人,即便前途困难重重,即便有着灰飞烟灭的危险。至少,我没有像她一样的坦然与勇气。这是一场豪赌,赢了,或许还会有活的希望;输了呢,便一无所有。
“为了再次拥有这份感受,值得冒永远沉沦的风险吗?”
“值得。”
用勇敢去摆渡,没有到达不了的彼岸。在这趟奇幻的旅途中,迪伦和崔斯坦完成了涅槃重生般的蜕变。
“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所谓的黑暗,其实均源自于内心,勇敢地做自己,或许就能得到最终的答案。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六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在现实世界,她是孤独不幸的,父母离异,好友远去,受人捉弄,她却无力改变。当她偶然间知道父亲的电话时,她是激动又忐忑不安的,与父亲见面却成了她迫切渴望去完成的愿望,于是她只身搭乘火车去见父亲,奈何火车发生事故,原以为是唯一的幸存者的她事实上却是唯一的遇难者,命运竟和她开了这么大的玩笑。
当她醒来爬出火车残骸后,她遇见了正在等候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她用她的真诚善良感化了在一次次摆渡灵魂中逐渐麻木冷漠的崔斯坦,俩人间也敞开心扉交换心意。崔斯坦为了让迪伦穿越荒原,平安到达天堂的彼岸,他压抑自己的情感欺骗迪伦,可是到达天堂的迪伦也开始明白自己的追寻,开始想方设法寻找返回荒原的方法,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崔斯坦,劝说崔斯坦回去荒原的起点。迎接他们的会是命运的赠予还是惩罚呢?可是不管怎样,如果前进他们依然是分离的命运,那么为何不往回走,回到最初相识的地方,跟命运反抗一回,大不了也是一起死而已,却不用忍受生离死别的悲痛欲绝。这一刻,她是他的摆渡人,她引领他向命运发出狠狠的一击。
回到失事火车残骸时,她成功回到现实世界,可崔斯坦在哪?她害怕再也见不到她了。如果是这样,她宁愿一辈子待在荒原里,至少他在身边。然而她见到了他,在人群中只一眼,恍如隔世。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iexistbecauseyouneedme.
世间最动情的话莫过如此。
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你是你自己的摆渡人,生命中有那么多羁绊,能拯救你的,唯有你自己。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七
其实,若说是摆渡人摆渡自己,不如说是自己在境遇中摆渡了自己。
在穿越一趟荒原后迪伦从一个犹豫要不要带熊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敢于挑战充满勇气的女孩。善良、爱和勇敢便是她的武器,从一个需要被摆渡的灵魂摆渡了她的灵魂摆渡人。
只可惜从没人知道死亡以后的世界,所以我们不断探寻。如果有机会去死亡的世界看一看,代价是十年的现实世界的生命,你愿意去吗?我不知道。
在这本书中,爱情有着超越一切的力量,大概也是因为人设,迪伦父母离异,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女孩,因为现实世界的无可留恋,残酷世界的微光温暖的爱情便成了重要的一切。是啊,但愿有一处安静的坟墓可供我们谈论爱情。
“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有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孤魂野鬼。”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八
11、天亮之前有一个时间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茅盾《子夜》。
14、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克莱儿·麦克福尔《摆渡人》。
17、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梁实秋《送行》。
24、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28、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29、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太宰治《人间失格》。
31、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简爱》。
32、生活中即使有更多的恶,也要相信有更多的善。——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
34、一个人如果遭到大家嫌弃,多半是自己不好。——萨克雷《名利场》。
40、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雨果《悲惨世界》。
荐摆渡人读后感篇十九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命运的摆渡人?作者从少年少女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温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所见所感,细腻地道出了所有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终极幸福的向往。这本书令我长时间麻木的心灵受到了冲击,迪伦与崔斯坦这两个人物,也牢牢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久久不能自拔。
迪伦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但她的世界是一团糟的,她与母亲无话可说,在学校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捉弄,唯一谈的来的朋友也离她而去。一天,迪伦独自踏上火车,去寻找她的父亲,却不幸遭遇车祸。她认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其实是唯一的牺牲者,在那她遇到了崔斯坦,开始一段艰险旅程。
初走荒原,崔斯坦是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带领她躲避了恶魔的一次又一次侵袭,最终将她带入了荒原的终点。但是在荒原前行的过程中,迪伦和崔斯坦早已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而迪伦不想失去崔斯坦,于是她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终点回到起点,去寻找崔斯坦,并带着崔斯坦回到现实生活中。而再次返回时,没有了摆渡人,迪伦靠的是自己,是自己强大的信心和信念!每一次黑夜的降临都意味着死神恶魔的呼唤,迪伦说,她不再害怕看到恶魔了,那是因为,心里有了坚定的爱,就有了无畏一切的胆量。终于再次见到崔斯坦,他们的角色打了个颠倒,迪伦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我们一定要回去!”15岁的迪伦再没有了是不是带小熊的犹豫不决,再没有了面对不符合心愿的生活环境而在心底产生的怨怼,她有的只有对爱的向往和坚守!果然,爱带来了奇迹!“她看着他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如痴如醉。”
每次惊险刺激的生死逃亡的背后,总是有温情、有坚韧、有希望的。很多人能时常感觉到生命的流逝。一旦生命逝去,那么生命的一切酸甜苦辣就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全书的基调是奇遇。魔幻,但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绝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任何小说,它包含着爱——一种让人既心痛又幸福的爱。
崔斯坦为了超度魂灵,不能拥有固定的相貌,只能随时准备变成那些死去的人所思念的人的样子。但为了爱情,他可以将自己的相貌变为永恒。而迪伦在遇到崔斯坦之前,她的生活是昏暗无光的,但是当她看见崔斯坦的那一刻,她便感觉自己的心已经属于了他。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流于平淡。庸俗的,但是往往惊喜和转机也因为庸俗、平淡而倍加珍贵。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到,爱是不应该被我们被动对待的,追求幸福的最诱人之处往往追寻的过程之中。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等待就会得到幸福,安静路转角就会遇到爱,那么爱就不再那么轰轰烈烈和刻骨铭心了,所有的爱都只是为了爱而爱了,那多可悲。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仍不断回想着书中所出现的种种情节。有魅力的文字是有灵魂的,但也是朴实、深刻的,它能让一个故事变成能赋予想象力以生命的载体,能让人无论经历多少起伏、看到多少冷暖,都能在喧嚣中落幕,都能在曲终人散时让感动永驻心头。
“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你最终的选择?”我所信奉的,所心仪的,所选择的,就是需要我自己不论任何艰难险阻,都要去实现的。因为,我自己就是我的摆渡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8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