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6:30:12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范文(23篇)
时间:2023-12-06 16:30:12     小编:梦幻泡

汉字是我国独有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撰写总结时,应该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同时注重合理的论证和论据支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记片段,记录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和伟大成就。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一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二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是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2.下面同学们能通过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验证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下表里。

(1)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之间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随时纠正。

(2)填完下表后,同学们说一下被检验的各种物质是酸还是碱。

3.酸溶于水叫酸溶液,所以酸一定呈酸(填“酸”或“碱”)性;碱溶于水叫碱溶液,所以碱一定呈碱(填“酸”或“碱”)性。所以都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小组讨论】。

1.试总结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性溶液和酸溶液有什么关系?碱性溶液和碱溶液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跟踪练习】。

1.把氢氧化钠、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c)。

a.紫色蓝色红色b.蓝色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紫色。

2.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

a.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呈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学习指导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体验一下并填写下表: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1-2种在下述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小组讨论】。

1.在第一步中,为什么要加入酒精?此过程是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花?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况。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三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反动派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

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四

做到如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时以读为主,将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上,鼓励学生边读边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讨论,弄清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试着编写小标题,拟定详细的提纲,使学生学习掌握读书的一种方法,为今后学生自能读书打下了基础。

4、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注意向学生渗透一些简单的说明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潇洒“走”一回——《水就是生命》教学反思。

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创新选拔赛(课堂教学)已经四天了,总想为这次参赛写点什么,事情一忙,就耽搁了,利用几分钟还是提笔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水就是生命》。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说明文一般趣味性较低,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练、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呢?准备课时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积累好词佳句。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能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4.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节约水的教育。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三个环节的读,第一环节让学生初读,读通读准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环节让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感悟水的重要性。第三环节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实际谈学习收获。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等,希望能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不会显得枯燥并且学有所得。

预设总是美丽的、理想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又会发现很多问题,留下不少遗憾,也更进一步引导着自己不断地进行反思。

1、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不熟悉,造成有些环节出现“分枝”。

2、教师本身对于教材不够熟悉,备课不够充分,造成教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时,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成了本节课最大的败笔。

3、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不够,使得学生不能潜心读书,静心思考,课堂显得较沉闷。

4、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弱,尤其对于说明文的教学还有待博采众长,不断地学习、提升。

一堂课下来,虽然留下了许多遗憾,但是我觉得它们都是美丽的,有价值的。因为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要准备课、思考课、分析课、反思课,这过程中我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下次我再教学说明文以及设计其他课时,我不会感到如此吃力。

总之,上课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头看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就当是潇洒“走”一回。因为它让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发扬优点,“消灭”缺憾。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五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六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八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四、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九

1.掌握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它们的用途。

2.了解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理解复分解反应。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2)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

(3)复分解反应。

2.难点。

书写有关酸的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以实验、讲解为主,配合一定的练习。第二课时以学生的阅读、自学为主,由学生发现、归纳并总结出其他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投影1.什么是酸?2.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这在它们的化学性质上能否也表现出相同之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

一、盐酸(hcl)。

【实验】。

观察浓盐酸注意观察打开盛放浓盐酸的瓶塞时的.现象(为增加实验效果可在瓶口轻轻呵气)。注意闻气味时的操作。

【阅读】。

课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板书】。

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的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投影】。

讨论:浓盐酸应如何保存?敞口放置的浓盐酸其质量和浓度各有什么变化?

【板书】。

2.盐酸的化学性质。

(1)盐酸跟紫色石蕊、酚酞等物质的反应。

[学生实验]。

盐酸与指示剂反应,注意滴管的使用。

【板书】。

紫色石蕊溶液遇盐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

【投影】。

练习:现有盐酸和水两种无色液体,如何用化学方法检验它们?

【板书】。

(2)盐酸跟金属的反应。

【提问】。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是什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说出反应的现象。

【板书】。

zn+2hcl=zncl2+h2↑(现象为:有气体生成,固体逐渐减小至消失或金属溶于酸)。

【投影】。

练习:写出镁、铝、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3)盐酸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实验】。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

(1)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活中的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课程必须面向社会生活。

(2)本课题的教学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或三个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或大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展开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设计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创造潜能的问题链。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方案设计,这样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论中迸出思维的火花。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一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会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营养保健知识等等。

通过说收获、谈感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二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h2so4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

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思考】。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投影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讲解]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板书】2.盐酸的化学性质hcl=h++cl?

(1)盐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演示】盐酸与锌粒、铁丝反应。(由二位学生作演示实验,注意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三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课标24页)。

(2)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课标24页)。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课标24页)。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课标24页)。

(5)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24页)。

2、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对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化学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通过学习元素,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体会,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对符号的记忆。

3、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1课时。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进行思考,分组进行讨论,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时着重从以下3方面进行:

1、分析常见物质的组成,指出其中相同的元素。列举出几种常见的碳原子,分析这几种碳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具有共同质子数的原子即为元素。(针对目标1)。

2、展示一些食品标签中的成分,让学生找出其中表示成分的符号,引导学生认知元素符号的书写和用途。(针对目标2)。

3、仔细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想一想元素名称在造字上有什么规律吧?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针对目标3)。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今天已经发现了3000多万种物质,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的吗?现在已知这些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那什么是元素呢?学完本课,我想你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引入课题,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元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四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分类、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重点叙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更趋完整和深入。首先课本中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营养补剂是有害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地关系。

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必需元素的最佳摄入量,并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入到学习中来。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五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六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而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本校的资源设备,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七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

碘水碘难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八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

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综合启发式。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药品:食盐、硝酸钾、氢氧化钙。

其它:火柴、水。

附1:课堂练习一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附2:课堂练习二

3.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

附3:课堂练习三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附4:课堂练习答案(略)

附5:投影片设计

附6:随堂检测

1.

__

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__

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十九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到)。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二十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粉爆炸实验,以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和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三、教学难点。

爆炸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播放】图片:燃烧及利用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

【追问】燃烧一定引起爆炸吗?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观看对照图片,思考爆炸的条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讲授。

(40分钟)。

【播放视频】面粉爆炸实验。

【提问】。

1.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外燃烧会不会爆炸?

2.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内燃烧会不会爆炸?

3.点燃一支蜡烛在罐内,鼓入大量空气,但不加盖会不会爆炸?

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分析讨论,归纳出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

2.急速燃烧。

3.积聚大量的热量。

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的爆炸视频,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爆炸所需的条件。

【提问】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分三个小组讲解: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学生举例说明: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指导阅读】p133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学生阅读教材p133的内容,思考,小结:

粉尘、气体等也可能发生爆炸。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归纳能力。

【提问】2.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什么?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导】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以上因素有关。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指导】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学生展示自制的板报: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思考】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

【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

总结性提问。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爆炸的条件。

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热/氧气浓度。

二、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接触面积/可燃物的性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038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