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探究式学习教案范文,助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60÷100=3/5。
40÷100=2/5。
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教学例题2。
(1)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说说: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3)交流。
(4)用分数怎么解答?
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3/5=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2/5=40(公顷)。
(5)用归一方法怎么解答?
3、归纳小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解答?
4、学习例题3。
(1)小组尝试解答检验。
(2)全班交流、反馈。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棵。
(3)例题2和例题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与检测。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7,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教材53页的2、3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一、二、五题。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二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三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 ):( ),男生占( )份,女生占( )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 )和( )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 ):( ),其中( )量占( )份,( )量占( )份,( )量占两之和的( )/( ),( )量占两量之和的( )/( )。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生:因为这道题实际上是把6850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人,另一部分是受伤的人,所以可以用1250+5600,看是否得6850。
生谈感想。
师:面对着大量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的伊拉克平民,面对着大量无辜的伊拉克平民的尸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伊拉克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大家看例3.
例3:中国政府向伊拉克难民授助了500顶帐蓬,俄罗斯政府为伊拉克平民援助了60万吨粮食,伊拉克议会经过协商,决定将这批粮食按照人口数分发给受轰炸比较严重的三个城市:巴格达、基尔库克和巴士拉。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分别为500万人,24万人和76万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分配这批粮食。
生板演他们组的做法: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适时的举行一场辩论会,从而使学生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师: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将这道题做在本上,如果有谁做完了,请前五名同学和我击掌祝贺。
师:请第一个做完的同学找个人读答案。
师:看来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预防,大家尽可以放心地学习和工作。
2、小李、小王、小张三个人是合伙博彩的彩民。他们采用合作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彩票,幸运的是他们中了特等奖,老师这儿有一张调查表,上面记录了三个朋友中奖金额和投注额。
合伙博彩情况调查表。
中奖金额。
500万。
投注人。
小李。
小王。
小张。
投注款(元)。
200。
140。
160。
应得奖金。
1、请你们帮他们算一算,每个人该分得多少钱?
师课件演示先出示第1问,生算完后,将答案点击到括号内。
师读第2个问题时生议论,师问:”怎么有问题吗?”
师:我再看看,没有。
生:那两个人少给他了吧!
师:也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中奖后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小李实际得到了160万元,大家一定要记住,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接着算吧。
师:请做完的同学报告你的名次。
算完后出示一个大募捐箱。
作业 :在普九达标活动中,教育局拨给南关小学2000本图书,学校决定把这批图书按照人数的多少分发给各班用于置办图书角,每班应该分多少本书呢?,请你展开调查,并且将你的分配方案写成书面材料交给李校长。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 ):( ),男生占( )份,女生占( )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 )和( )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 ):( ),其中( )量占( )份,( )量占( )份,( )量占两之和的( )/( ),( )量占两量之和的( )/( )。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生:因为这道题实际上是把6850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人,另一部分是受伤的人,所以可以用1250+5600,看是否得6850。
生谈感想。
师:面对着大量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的伊拉克平民,面对着大量无辜的伊拉克平民的尸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伊拉克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大家看例3.
例3:中国政府向伊拉克难民授助了500顶帐蓬,俄罗斯政府为伊拉克平民援助了60万吨粮食,伊拉克议会经过协商,决定将这批粮食按照人口数分发给受轰炸比较严重的三个城市:巴格达、基尔库克和巴士拉。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分别为500万人,24万人和76万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分配这批粮食。
生板演他们组的做法: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适时的举行一场辩论会,从而使学生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师: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将这道题做在本上,如果有谁做完了,请前五名同学和我击掌祝贺。
师:请第一个做完的同学找个人读答案。
师:看来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预防,大家尽可以放心地学习和工作。
2、小李、小王、小张三个人是合伙博彩的彩民。他们采用合作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彩票,幸运的是他们中了特等奖,老师这儿有一张调查表,上面记录了三个朋友中奖金额和投注额。
合伙博彩情况调查表。
中奖金额。
500万。
投注人。
小李。
小王。
小张。
投注款(元)。
200。
140。
160。
应得奖金。
1、请你们帮他们算一算,每个人该分得多少钱?
师课件演示先出示第1问,生算完后,将答案点击到括号内。
师读第2个问题时生议论,师问:”怎么有问题吗?”
师:我再看看,没有。
生:那两个人少给他了吧!
师:也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中奖后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小李实际得到了160万元,大家一定要记住,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接着算吧。
师:请做完的同学报告你的名次。
算完后出示一个大募捐箱。
作业 :在普九达标活动中,教育局拨给南关小学2000本图书,学校决定把这批图书按照人数的多少分发给各班用于置办图书角,每班应该分多少本书呢?,请你展开调查,并且将你的分配方案写成书面材料交给李校长。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五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cai课件。
一、创设情境: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3
5
140×=84(个)。
2
5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
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练习。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1、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
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2、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
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3+2=5。
3
5
140×=84(个)。
2
5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56个,比较合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的同学在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郑琪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是比的前项,哪个是比的后项?
张晋:有时总数除以被分成的份数除不尽怎么办?
姚楠:如果题目求比需要接方程怎么办?
在学习练习三时有必要集体解决以上一些问题。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新知探究】。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把1个正方形看作1公顷,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公顷,再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公顷。
6.猜想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七
《比的应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
课上准备:小红旗。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有140个橘子,要分给幼儿园两个班的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才算合理呢?(平均分,这样才公平。)。
3、3: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沟通按比分与平均分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活动1:合作研究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
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代替橘子。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详细记录下当次分给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数,直到分完为止。(提示:记录时,不累计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数)。
大班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学生合作研究。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约三种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黑板上。
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要求。
(2)观察、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能发现什么?
插问:你觉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为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预设:
分法1:每次分给大班3面,分给小班2面。
表扬:认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分,分的次数明显减少。
表扬:很会动脑筋,在分的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调整。
分法3:先按人数分给大班30面,分给小班20面,余下的再按比分。
表扬:很会联系实际情况,这种分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
(二)验证。
1.问题: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数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班小班。
分得小旗的总面数。
人数。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数。
30:20=3:2=36:24。
2.师生一起小结: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样多吗?
(2)把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吗?
[设计意图]正式打通人数比与小旗面数比之间的关系,深化比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按比分的本质:即每个“单位”分到同样多。
(三)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的按比分配。
1.问题: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样按3:2进行分配?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2.四人一组交流,说说你想到的方法: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3: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国旗的面数。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能再帮老师一个忙好吗?好啊。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比的应用的例子吗?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来自本站。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八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过程,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中的比的知识来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应用意识,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应用比的意义来解答这类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在没有按比例分配的这一名词中,让学生充分运用比的意义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课件演示同学们帮助农场收橘子的情景,话外音,果农:“同学们辛苦了,这些果子是我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谢谢你们的帮忙”)。
师:现在你们想一下,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28×3=84(个)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140×2/5=56(个)。
(4)比较各种方法,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2、介绍79页“你知道吗”的黄金比。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七: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m,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m?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二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反思、总结。
小黑板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三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长方体物体的包装问题。(揭题)。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探究活动。
设计包装盒。
活动目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题目。
某工厂生产a、b、c、d、e五种产品。厂方要设计师设计一种通用的包装盒子,能包装这五种产品中任一种。设计师按要求设计了如下图中所示的包装盒子。
五种产品:
包装盒子:
活动方法。
学生利用学具分小组拼摆。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
(二)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相关教学,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数意义的回忆,加强印象,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感不太强。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小数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是对于小数所包含的一些意义知道的并不是很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小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进一步分析,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认识小数,并能够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对以元、米等为单位的小数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初步含义。
3、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两位小数。
4、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由于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不用费太大的劲,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上。分数与小数在写法上区别较大,要让学生把分数和小数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我把“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定为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课件、答题卡。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自主尝试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时,简单问题小数的认、读、写,我让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尝试、讨论,在尝试的过程中顺利而迅速地学习本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转化的过程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深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分数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生活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思考,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在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超市标价牌上的数字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观察,自然引入小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顺利进入第二环节。
(二)交流点拨。
1、尝试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生生互助,体现开放、多元的课堂模式。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小数的意义。
通过实际的价钱和身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和精彩的回答。
(四)反馈小结。
采用冲关之旅的习题形式。
第一关青蛙跳跃帮助青蛙选择小数的荷叶进行跳跃,
第二关机灵耳朵请同学们仔细听并将听到的填在答题卡上。
第三关放飞气球判断出说法正确的气球并放飞。
第五关智慧大挑战想一想,谁来说?
延伸拓展:组一个一位小数,比它大的,比它小的,组一个两位小数。
(五)数学史。
同学们,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它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在《九章算术》一书中运用了十进分数。古代人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五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1/4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1.4(吨)。
1.45.6。
=0.25。
=25%。
方法二:75.6。
=1.25。
=125%。
125%-100%=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2.25。
=0.362.25。
=0.16。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六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的,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3、变成练习。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七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
(二)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相关教学,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数意义的回忆,加强印象,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感不太强。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小数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是对于小数所包含的一些意义知道的并不是很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小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进一步分析,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认识小数,并能够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对以元、米等为单位的小数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初步含义。
3、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两位小数。
4、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由于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不用费太大的劲,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上。分数与小数在写法上区别较大,要让学生把分数和小数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我把“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定为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课件、答题卡。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自主尝试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时,简单问题小数的认、读、写,我让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尝试、讨论,在尝试的过程中顺利而迅速地学习本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转化的过程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深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分数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生活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思考,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在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超市标价牌上的数字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观察,自然引入小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顺利进入第二环节。
(二)交流点拨。
1、尝试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生生互助,体现开放、多元的课堂模式。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小数的意义。
通过实际的价钱和身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和精彩的回答。
(四)反馈小结。
采用冲关之旅的习题形式。
第一关青蛙跳跃帮助青蛙选择小数的荷叶进行跳跃,
第二关机灵耳朵请同学们仔细听并将听到的填在答题卡上。
第三关放飞气球判断出说法正确的气球并放飞。
第五关智慧大挑战想一想,谁来说?
延伸拓展:组一个一位小数,比它大的,比它小的,组一个两位小数。
(五)数学史。
同学们,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它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在《九章算术》一书中运用了十进分数。古代人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小学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篇十八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答一般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3、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中的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我国从1997年至今。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提速,高速列车已经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列车提速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时事中提取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读活书、用活书,培养关注时事的兴趣。】。
二、过程。
师: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知道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情境图)。
师:“现在的高速列车每时行驶多少千米”,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1: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快多了。
生2:我们首先要明白“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们可以画图表示现在的速度和原来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
师:好,那就自己画图,试试看,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很容易从图中看出,“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意思是指提高的部分相当于原来的50%,是把原来的速度看作单位“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计算速度提高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然后计算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
生2:从图中我们能看出,提高的部分是原来的50%,也就是说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是原来列车速度的(1+50%),这样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
师:说的都对。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决问题吧!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先求比原来每时多行驶了多少千米,180×50%+180=270(千米)。
先求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百分之几,180×(1+50%)=270(千米)。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从下面的信息中,选择两个信息,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决。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试一试”中的4条信息)。
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不同情况的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经过练习之后,淘气发现无论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烘干前后的关系,你同意淘气的看法吗?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线段图)。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明确:烘干前的质量多,烘干后的质量少。
三、总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77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