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产物,能够帮助教师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教案的编写需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教案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一
1.尝试在转转玩玩中探索发现陀螺旋转起来后的视觉变化。
2.具有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
3.体验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的快乐。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1.各种形状及花纹的陀螺。
2.有一定硬度的纸板若干,剪纸、扎孔图钉、牙签、彩色笔等。
一、玩玩转转,让陀螺转起来。
1.教师出示陀螺h。
1.幼儿自由转陀螺,让幼儿仔细观察旋转前与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2.幼儿讨论自己的发现。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起来后在视觉上的'变化。
教师小结:由于陀螺转得很快看上去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了,(教案出自:www_dakao8_com)小块的颜色变成了圆形,看上去都是圆的。
三、制作陀螺。
1.幼儿选择材料制作陀螺,告诉幼儿剪圆时注意边缘要光滑。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自己制作,装饰陀螺。
2.幼儿自由转动陀螺,发现转起来后在视觉上的变化,自由讨论交流。
3.玩玩转转,看谁的陀螺做得最好,转起来最好看,转的时间最长。
四、延伸活动:
幼儿玩自制陀螺,进一步感知陀螺的各种变化。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二
1、学跳双圈集体舞,能初步跟着音乐合拍地动作。
2、探索熊走路、熊跳舞等简单动作。
熊跳舞的录音带、有跳圆圈舞的经验、红、黄腕花。
1、t: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一起来听一听。(1遍)。
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这段音乐表现的是哪个动物?
2、师讲述故事。
1、探索熊走路、熊跳舞的动作。
t:谁会学小熊胆走路的样子?(个别—集体)。
t:两只小熊高兴地跳起了舞,谁来学学看,这个动作最好是两个人合作完成的`?(个别—集体)。
2、听口令练习动作。
t:小熊小熊走走走,小熊小熊面对面------。
3、听钢琴伴奏表演(a+b)。
师带幼儿跳一遍,提问:什么时候要面对面?
再次表演一遍。
1、站圆,听钢琴音乐跳两遍。
请带红花的小朋友到中间面向圆心,向后转。
请带黄花的小朋友找一个离你最近的红花朋友面对面站好。
请红花、黄花面向圆站好。
提问:两个朋友一起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交换舞伴。
伸出带腕花的手指现在的朋友,顺着腕花的方向指下一个朋友。
里圈的朋友不动,外圈的朋友小跑步找到下一个朋友。
听钢琴音乐练习两遍。
3、集体舞的发展。
听录音机里的音乐表演两遍。
交换里外圈,表演两遍。
t:今天我们学会了跳双圈舞,你和舞伴跳舞时开心吗?如是跳舞时眼睛你看着好朋友,你会感到更高兴。下次我们再来跳更多的集体舞蹈。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三
1、幼儿会念歌词,并且会唱歌曲。
2、在歌曲间奏处能根据歌词内容按节奏做相应的动作。
1、日常生活中,幼儿有经常互相帮助做好事的经验,并会用语言表达事情的.经过。
2、幼儿用书画面“好朋友”。
一、教师组织幼儿先观察“好朋友”的画面内容,再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好朋友。“小朋友,你们看,在这幅画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
二、教师请一名幼儿和他的好朋友分别说说在一起时怎么样互相帮助的。
1、“你的好朋友是谁?”
2、“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困难?”
3、“那你们有没有一起解决呢?”
三、学唱新歌。
1、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新歌。
2、根据歌词内容提问幼儿,请幼儿谈谈歌曲里唱了些什么事?
3、帮助幼儿理解并掌握歌词。
4、幼儿轻声学唱歌曲,注意提醒幼儿间奏处应停顿不发出声音。
5、鼓励幼儿用自然的声音又表情地演唱。
四、引导幼儿在间奏处做梳头、扣纽扣的动作。
1、带幼儿倾听间奏,启发幼儿说出间奏处应做什么动作。
2、鼓励幼儿大胆地听音乐按节奏在间奏处做动作。
五、幼儿唱歌曲。
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四
1、能够尝试制作简易陀螺。
2、在玩自制玩具的过程中感知陀螺颜色的变化。
3、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和成就感。
1、教师自制各种图案、颜色陀螺六只。
2、装饰过的圆纸卡数个。
3、圆形卡纸和棉签若干。
4、彩笔等必要绘画工具每人一份。
重点:自制玩具并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
难点:观察并思考转动前后陀螺颜色的变化。
环节一:认识陀螺。
“今天我们中一班来了一些小魔术师,他们不仅会跳舞而且会变魔术!他们想给我们表演一下,你们欢迎么?”提问:
1、“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小陀螺们都是什么样的?”
——小陀螺有腿,还有一条花裙子。
2、“怎么样才能让小陀螺跳舞呢?”
——请个别小朋友回答然后演示。
3、“小陀螺跳舞的时候她的花裙子有什么变化?”——自由作答。
4、“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工具,小朋友们想不想每个人都做一只小陀螺然后看她们跳舞表演魔术?”
环节二:自制玩具。
1、讲解并演示自制玩具拿出棉签了圆纸卡:
“圆纸卡呢?”——花裙子。
展示装饰过的圆纸卡:
展示棉签:
“嗯,我们做好了花裙子然后就要把花裙子给小陀螺穿上了。可是怎么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根棉签,他有什么特点?”
——一头有一双小舞鞋,那是脚;中间有腰,最后上面是小陀螺的脑袋。
最终完成:
“好,那我们给小陀螺穿衣服的时候啊,要让小陀螺从花衣服的反面钻过去,要是从正面的话衣服就穿反了,是不是啊?”
2、讲解注意事项:圆纸卡上下动会脱落。
“我们的小陀螺很小,你给她穿好花裙子以后就不可以再碰她的花裙子了,不然她会不开心,裙子就会掉下来不肯和你玩了。所以我们在和小陀螺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动她的`花裙子,好不好?”
3、再次演示,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发棉签和圆纸卡制作简易小陀螺。
4、个别指导不能单独完成的小朋友,关注整体小朋友自制玩具情况。
环节三:玩自制简易陀螺并探索。
1、玩自制玩具:
“做好的小朋友可以邀请小陀螺跳舞了,转一转玩一玩看看你的小陀螺跳舞好看么?”
2、探索颜色变化:
小陀螺舞蹈大赛: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五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六
1.倾听故事,了解气球的动态及其与空气的关系。
2.产生玩气球的兴趣。
故事磁带气球实物若干。
一、气球升上天。
蓝气球、黄气球是怎么样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轻的`?(给气球打气)。
二、气球逃走了教师继续讲述故事至"卖气球的人急得哭起来"。
卖气球的打了个喷嚏,手一松气球就逃走了,踩高跷的人和荡秋千的杂技演员为什么都抓不住气球?(因为会往上飘升,所以抓不住)气球去玩了教师继续讲述故事至结尾。
气球想去玩,是谁带着他们去玩的?(风儿带着气球去的)气球跟着风儿,怎么样去城市和乡下?(飘飘荡荡、摇摇摆摆地飞到乡下和城市)气球到了幼儿园,停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要把绳子垂下去?(浮在天花板下面,小朋友可以牵住气球去玩)完整地欣赏录音故事。
气球为什么最后留在了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气球)气球也到我们幼儿园来了吗?
出示气球实物,告诉幼儿来到我们班,想和我们一起玩。带领幼儿一起说:"气球,欢迎你!"。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七
1、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区分音的强弱、轻重,创编鼓声的不同节奏型。
2、在反复听赏的基础上,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鼓、彩色米粒。
一、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并创编鼓声的节奏型。
1、师:“看,这是什么?听,小鼓在歌唱。”
1、xxxxxx。
(1)小鼓唱了什么?(咚咚咚,小鼓在歌唱。)我们一起学学。
(2)听小鼓又唱了什么?x.xxxx小鼓唱了什么?一起来说一说。
2、创编节奏型。
小鼓还会怎样唱呢?
二、出示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区分音的轻、响,强弱,米粒跳跃的高低变化。
师:“瞧,你们动听的声音把可爱的米粒也吸引来了,它想在鼓上为你们跳舞了,想看吗?仔细看看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听音乐敲)。
师:“你发现米粒是怎么跳舞的?”“怎样跳来跳去的?为什么跳的'高?”说说学学。
小结:原来,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得低。
师:“我们一起有节奏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好吗?”
师:“听,小鼓敲的有什么不一样?x.xxxx(2次)”
“敲的响用什么声音来说?那我们用有力的声音一起说一说。敲的轻用怎样的声音呢我们试试。”
师:“我们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
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并能区分音的强弱。
师:“有一首歌就是讲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听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幼儿说师唱)哦,原来是这样跳舞的。我们一起学学。
师:“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音乐范唱)。
四、幼儿学唱歌曲。
1、师:“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小鼓一起来唱一唱吧。”
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
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那请小朋友一只手做鼓,一只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
师:“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
五、分析、处理歌曲。
1、师:“在歌曲中有两句: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
2、师:“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师:“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
4、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叫?,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创编节奏型演唱。
1、师:“刚才我的小鼓是:咚咚咚,咚咚咚这样唱的,你的小鼓是怎样唱的?他的小鼓会这么唱的一起学学。我们把它的小鼓唱的编到歌里去好吗?”
2、师:“你们的小鼓还会怎么唱呢?我们把它的小鼓唱到歌里去。”(2-3个)。
七、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师:“嗯唱的真好听。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有趣的?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
随音乐跳出去。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八
1、能够尝试制作简易陀螺并装饰。
2、愿意在玩自制玩具的时候观察并思考转动前后陀螺颜色的变化。
3、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
1、教师自制陀螺若干。
2、圆形卡纸(找好圆心),棉签(下端缠上胶带)、蜡笔、记号笔每人一份。
重点:自制玩具并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
难点:观察并思考转动前后陀螺颜色的变化。
活动过程:
环节一:认识陀螺"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简易陀螺,小朋友们想不想一起玩玩?"(展示,每桌一个)提问:
1、"小陀螺有什么组成?"(纸片、中心轴、花衣裳)。
2、"小陀螺应该怎么玩?"请小朋友探索(转动并演示)。
3、"你觉得如果做一个的话应该怎么做?"(部分小朋友回答并总结)。
环节二:自制玩具"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陀螺好不好?"讲解过程:
花衣裳--中心轴指导语:
"我们一起来看看,哦,小陀螺是由一根小棉签和一个圆纸片做成的!其实呀,老师偷偷告诉你们,这个圆纸片是小陀螺的裙子,现在是白色的,我们一起给她设计衣服好不好?小朋友们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也可以直接给他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的小陀螺呀非常害羞,所以呀我们要先给她穿上花衣裳。来看这支棉签,一边有小陀螺的小舞鞋,一边是小陀螺的头,千万别穿倒了哟!小朋友们给她们穿衣服的时候穿到这块缠着透明胶带(有利于固定圆纸片)的地方就行了,那是小陀螺的小内衣!"注意事项:
简易陀螺不可晃动圆纸卡,容易坏掉。
指导语:
"小朋友们,小陀螺很小,你们请他跳舞的时候千万不要碰她们的衣服,不然会坏,裙子坏了小陀螺就不肯跳舞了!"。
环节三:玩自制简易陀螺并探索。
1、工具,制作小陀螺。
2、玩自制小陀螺提问:"小朋友们,小陀螺不仅会跳舞,而且会变魔术!你们看一看小陀螺的小裙子不跳舞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跳舞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想一想,为什么?"(发现问题并讨论)。
小陀螺舞蹈大赛:
本次活动是孩子们开动脑筋,自己的发现创造,他们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才是真正的活动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者。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制作陀螺,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会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以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九
1、倾听音乐,用笨拙与欢快的动作表现aba结构,学习听前奏、间奏。
2、用自己想象的动作自由表现小熊跳舞的形象和愉快的心情。
3、找好朋友并和他一起跳舞,学习自己找空地方活动,不与他人挤在一起。
2、四脚能活动的小熊绒布玩具1只。
3、音乐磁带,录音机。
一、图形辨认。
1、指出图1中相同的图形。
2、指出图2中相同动作的小熊。
3、明确图中一前一后是相同的,中间是不同的。
二、倾听音乐,观看布熊表演。
1、边欣赏音乐,边观看布熊表演。
2、再次欣赏,知道音乐一样时,熊也跳得一样。
1、创编小熊笨拙的动作,随a段音乐表演。
2、随b段音乐自由动作,表现小熊欢快地表演。(等所有小熊都找到空地方站好后,再听音乐跳舞。)。
3、随音乐完整表演。(大胆表现,尽量做出与别人不同的跳舞动作)。
四、结伴表演。
找好朋友,商量一人跳舞,另一人模仿。两人交换任务。
(一)1、这是谁啊?它在干什么?
2、它们跳舞的动作一样吗?哪两只小熊的动作是一样的?
3、一前一后的小熊动作是相同的,中间的小熊动作是不同的。
(二)1、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熊跟着音乐是怎样跳舞的好吗?
2、小熊跳的'好看吗?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看看小熊跳舞的动作是不是和音乐一样?是不是能合起来。
2、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起来是怎么样的?小熊越跳越开心了,你们可以自己做表示高兴的动作。
3、现在我们一起完整的来跳一遍,你们尽量做出与别人不同的跳舞动作。
(四)1、现在我们找到一个好朋友,一个人跳舞、另一个人学他的动作。你们两个人自己商量一下,谁先跳,谁先学。
2、两个好朋友交换一下,刚才学的人现在来跳舞。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十
1、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转转玩玩》中观察陀螺旋转时的图案与色彩的变化。(包括陀螺转动的速度、颜色、形状、大小等)。
3、探索陀螺原地稳定旋转时技巧,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教具:
(1)自制抽动陀螺。
(2)购买玩具陀螺。
(4)实物投影仪。
2、学具:
(1)不同类型的陀螺若干个。
(2)制作材料: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各种色彩的卡纸若干、瓶盖、废纸卡等。
一、玩玩转转,让陀螺转起来。
1、教师表演,抽动陀螺、捻动陀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具?(陀螺)。请问小朋友还见过什么样的陀螺,提醒幼儿思考与现在玩的不同的一些陀螺玩具。
2、让幼儿自由转动,并进行观察。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探索、观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2)怎样才能使陀螺稳稳的上时间的转动呢?教师可采取让每个幼儿拿一个陀螺,来转一转,玩一玩。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3)幼儿玩转陀螺,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让陀螺转起来的,请表演给大家看。(个别幼儿幼儿表演时动作不规范或转动效果较差,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个别指导。如:教师示范,要把陀螺捏紧,稳稳的用力一捻,陀螺就会转动起来。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转动陀螺的比赛,(相同的陀螺为一组,找出比较认真的幼儿来为本组当评委,进行比赛。)。
4、讨论,为什么有的陀螺转动时间长,有的转动时间短。
5、教师演示上弦的陀螺,幼儿观察并发表各自的见解:上一下弦陀螺一转就停,上几下弦陀螺就转个不停。
小结:拿稳放平陀螺,平稳用力不能偏,陀螺才能转稳。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与用力气大小有关系。用力大,转的时间久长;相反,有力小,转的时间就相对短些。
二、转转看看、陀螺变变。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来观察不同颜色的陀螺旋转后,颜色与图案的变化。
1、幼儿自由结伴转动陀螺。
(1)提问:陀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有什么变化?
(2)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有什么变化?谈谈自己的发现。(转动后陀螺的颜色与图案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陀螺旋转起来后,颜色在视觉上的变化。
小结:由于陀螺转动很快,看上去,五彩的陀螺各种颜色有些混合色,小块的颜色变成了圆形。
三、做做玩玩,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旋转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组织幼儿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
(1)选择适合的材料(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边长2厘米的卡纸,火柴棒等。
2、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找准插孔,将火柴棒磷头朝下安装。引导幼儿进行装饰陀螺。
3、转转看看,让幼儿发现陀螺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幼儿自由自由转动陀螺。
(2)提问:陀螺旋转后看上去有什么变化?
(3)幼儿自行讨论交流。(略)。
4、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来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转起来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并引导幼儿概括:由于陀螺转动的非常快,所以,无论是什么形状,转动起来后我们看上去都是圆形的。
幼儿玩自制陀螺,进一步感知陀螺的各种变化。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趣的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十一
1、能随音乐的节奏、旋律以肢体的动作表现气球的各种动态。
2、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1、《气球跳舞》(《气球跳舞》《小鸟飞来了》《老鹰来了》《气球和小鸟跳舞》)音乐cd(盒带)(四个音乐片段)。
2、气球、小鸟、老鹰图案的大粘贴。
3、教学课件。
一、创编表演——快乐的气球、小鸟、老鹰来了
1、教师出示气球,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跳舞的样子。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看这是什么?(气球)气球宝宝最会跳舞了(教师拿着气球左右晃动),你们也来学一学。它还会这样跳(上下晃动),想一想气球宝宝还会怎样跳?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转圈跳、拍手跳等等)
2、播放音乐《气球跳舞》,引导幼儿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自由表现气球跳舞的样子。
师:我们一起来跟随音乐学学气球跳舞的样子吧。气球跳舞时心情怎么样?(很开心、很快乐)对啊,跳舞真快乐!
3、播放课件,创编小鸟跳舞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看,气球宝宝在快乐的跳舞时,又有谁飞来了?小鸟怎么跳舞?
师:一只小鸟看见快乐的气球,飞来一起跳舞。引导幼儿体验跳跃感。
4、播放音乐《老鹰来了》师:听到音乐心情怎么样?这么可怕的音乐,可能是谁来了?可怕的动物来了,天上飞的可怕的动物是谁?气球看到老鹰会怎么样?为什么会害怕?(气球会被戳破)
教师和幼儿模仿老鹰的爪子、尖尖的嘴,气球宝宝会变成什么样?
教师扮演老鹰,幼儿扮演气球,一起扮演老鹰戳破气球,气球从天上落下来的场景。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气球怎么样就会变得安全?(坐到椅子上回到家就安全了)
二、随音乐进行表演游戏。
1、教师播放四个音乐片段,和幼儿边听边表演气球、小鸟、老鹰来了、气球和小鸟跳舞的动作。
师:谁来讲讲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总结。
2、教师讲述游戏规则,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游戏。
教师示范如何将头饰粘贴在胸前,鼓励幼儿自己动手粘贴,并将垃圾放到筐子里。
3、幼儿跟随音乐旋律,分角色游戏。
4、教师和幼儿互评游戏,找到没有遵守规则的地方,注意改正,继续游戏。
教师针对幼儿的发现,再次强调游戏规则。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十二
让孩子在活动中能够理解对象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够10以内点数和说出物体的数量。
1:让孩子理解对象与物品以及物品数量的对应关系。
2:学习10以内点数,并能说出物品数量。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是让孩子学会10以内点数,并说出数量。
1:动物图片(小熊、小兔、小象)。
2:彩色气球。
3:礼物盒一个。
4:雪花片(无数个)。
《1》出示图片礼物盒。
导入:小朋友,今天王老师请来了几只小动物来和咱们班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咱们看看都是谁,哦原来是小熊、小兔和小象啊!它们来的时候还带来一个礼物盒,里面是小礼物,用你漂亮的眼睛看看是什么?啊是气球。里面有不同颜色的气球,咱们闭上眼睛数数数到50的时候睁开看小动物们分别带来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把气球分别粘到小动物的身边)。
《2》幼儿观察自由讨论。
小熊红色气球5个小象蓝色气球4个小兔黄色气球6个。
《3》老师提问。
1那红色气球的是谁有几个?
2小象的.是什么颜色气球有几个?
3谁的气球是6个什么颜色?
《4》幼儿点数说出数量(知道点一个数一个)。
《5》幼儿操作(老师把雪花片分给孩子,孩子点一个数一个并说出数量)。
《6》老师总结。
《7》结束课堂。
今天小动物和咱们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可是他们出来时间有点长想家了,咱们把它们送回家吧!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活动目标完成的差不多,对于内容孩子们掌握的也可以,但是在活动中老师的语速过快,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老师的语速放慢一些。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十三
1、能随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肢体的动作表现气球的各种形态。
2、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1、气球两个。
2、气球、小鸟、老鹰的胸饰若干。
3、音乐、ppt课件。
一、情景导入:(教师让幼儿观察气球跳舞,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朋友”(出示气球)“气球宝宝最喜欢跳舞了,气球是怎样跳舞的?”牵动气球飘动,或上下、或左右、或转圈,幼儿随气球做模仿动作。
二、听节奏,模仿学习:
1、你们是怎样跳舞的?幼儿听音乐做各种气球跳舞的动作。“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气球宝宝,气球宝宝来跳舞了”。气球宝宝带上高兴的心情,好看的舞蹈要跳舞了。
总结还有什么好看的`动作,如两人拍拍手、抱一抱、转一转等。
2、提问:“气球宝宝开心时从哪里看出来”。气球宝宝开心时又有好朋友来了。(播放课件)小鸟飞来了。请幼儿模仿小鸟飞。
小鸟要与气球一起跳舞。幼儿分两组,一组扮气球,一组扮小鸟,随音乐做动作,小鸟与气球一起跳舞。
3、“听,又有谁来了?”播放音乐,教师提问:“猜猜是谁来了?”之后播放课件:“老鹰”飞来了。提问老鹰来了气球会怎样?(被捉破)。
请幼儿模仿气球被老鹰啄破时是什么样。老师扮老鹰,幼儿扮气球演示一遍,再请一幼儿扮老鹰,其余幼儿扮气球。
“聪明的气球是不会被啄破的,应该怎样做?”提示幼儿老鹰来啄时快飞到凳子上去。
三、分角色,玩游戏,渗透学习:
1、教师带领幼儿玩游戏,提示幼儿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老鹰捉气球时,坐回凳子上的气球是不会被捉到的)
2、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玩游戏。
3、深入游戏:“气球跳舞”。听音乐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故事,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4、播放音乐和课件,幼儿一起做游戏。(教师指出幼儿游戏中错误的做法)游戏反复进行。
四、教师小结:表扬鼓励在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幼儿。
五、活动延伸:
幼儿带着气球回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气球跳舞”的游戏,注意遵守游戏规则。
标签:
赞
会跳舞的陀螺中班教案篇十四
1、熟悉乐曲旋律,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用拍手动作表现节奏型。
3、学习看指挥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小熊和洋娃娃一个。
人手一件打击乐器。
1、〈表情歌〉乐曲下竟教室。
2、复习歌曲〈圆圈〉。
齐唱、创编新词。
3、熟悉乐曲的旋律,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介绍乐曲名称。
听音乐。
随音乐合拍的拍手。
4、掌握节奏型。
洋娃娃与小熊按节奏型跳舞。
幼儿拍手为他们伴奏,拍出相应的节奏。
看指挥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分两组,教师指挥幼儿一句隔一句轮流演奏。
分四组,各组乐器看指挥先后进入,使音量逐渐增大。
分三组,每组一句,最后一句全体演奏。
在乐曲伴奏下,有序摆放乐器。
重点:运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难点:学习看指挥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教学活动目标能总体上达到,但我在教学的动作上还需要夸张一些,同时在幼儿与幼儿之间舞蹈的互动中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可以让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穿插在一起跳舞等。在幼儿道具的分发时,我是让孩子们一起上来自己选择想要当的角色,但这样较为混乱,改成想当洋娃娃的小朋友先出来选择,再请小熊出来装扮自己,这样可能会较为有次序一些,同时在幼儿的表情上我还需要提醒幼儿要欢快的、愉悦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7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