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端午的鸭蛋(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4:18:18
教案端午的鸭蛋(优质20篇)
时间:2023-12-06 14:18:18     小编:LZ文人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在编写教案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案的编写应该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氛围。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一

《吆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感受北京城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法、情景体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脑白金”广告。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广告的作用?(学生回答)对,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广告可以说是经济水平高低的象征,那么在落后的年代,商人们是用什么方式宣传产品,吸引顾客的呢?-----那就是吆喝。今天就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

(二)研习课文。

1、找吆喝。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吆喝,完成下面的表格。(注意文中的过渡句、总领句等关键句)。

行业语句时间。

大米粥、油炸果、

青菜、花儿、

馄饨、饽饽、

唱话匣子、算灵卦、

乞丐、金鱼、

蛤蟆骨朵儿、西瓜、

雪花酪、海棠、柿子、

糖葫芦、烤白薯、

玩具、吃食、白薯、

萝卜、荷叶糕、

荞麦皮、冰棍儿。

“馄饨喂--开锅!”(馄饨)。

“硬面--饽饽”(饽饽)。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吃吧!”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

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

饭”(乞丐)。

“喝了蜜的大柿子”(柿子)。

“葫芦儿--刚蘸得”

“葫芦儿--冰塔儿”

“就剩两挂啦”(糖葫芦)。

“烤白薯哇真热乎”(烤白薯)。

“小玩儿赛活的”(玩具)。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

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卤煮喂,炸豆腐哟”(吃食)。

“栗子味儿的白薯”(白薯)。

“萝卜赛过梨”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萝卜)。

“一包糖来”--“荷叶糕”(荷叶糕)。

“哟”--“荞麦皮耶”(荞麦皮)。

“冰棍儿--三分嘞”(冰棍)。

早-晚。

春-冬。

2、品吆喝。

(1)跳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一下。(方法指导: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也可以另选角度;试着吆喝,若能用京腔最好,也可用自己的方言,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2)听吆喝。

告诉制作过程。

善用修辞手法。

强烈的戏剧性。

注意声调变化。

注意合辙押韵。

预设:

我喜欢“馄饨--开锅”这句吆喝,因为听着吆喝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儿,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我喜欢“葫芦儿--冰塔儿”这句吆喝,因为它写出了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4)论吆喝。

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对其逐渐消失而感惋惜。

3、喊吆喝。

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同学们,我们家乡还有哪些熟悉的吆喝声,或类似的口头文化呢?请你放开你的喉咙吆喝一下。(可以自己创作)。

例子:酸辣粉,豆腐脑。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人头马xo。

糍粑,又香又糯,块钱二十个。--小糍粑。

一片两片三四片,放入嘴里都不见。--合川桃片。

(三)课堂小结。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四)布置作业。

1、自己为家乡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告诉制作过程。

善用修辞手法。

强烈的戏剧性。

注意声调变化。

注意合辙押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二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一课时。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略)。

1、完成字词练习。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三

《端午的鸭蛋》一课属于民族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学生不难理解其内容,关键是如何激起他们的兴趣,来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情趣。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情感,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四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五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六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三、品读赏析。

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

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七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同学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交叉朴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示。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介绍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一起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安排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八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九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一课时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略)

1.完成字词练习。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da)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赏析:

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出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在对此的介绍中,洋溢着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如文中的“哦!你们那儿出咸鸭蛋!”以人们的惊讶和熟知的语气来体现咸鸭蛋的名气。“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特别”二字,可见咸鸭蛋在外人心中的地位,“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中的“完全不能”,作者用全盘否定的语气突出家乡特产的优点,在不知不觉的夸耀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对咸鸭蛋的喜爱,对身为高邮人的自豪。

高邮的咸鸭蛋之所以如此的出彩,我想与端午节中“吃十二红”还是有联系的吧,红是红火,咸鸭蛋越红,人们就更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反过来,人们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咸鸭蛋就会越红。两者相辅相成。同样,咸鸭蛋越出名,就越能代表高邮,越能代表高邮,咸鸭蛋就会越好!水涨船高。

这也许就是民俗!作者选择了咸鸭蛋做为自己家乡的荣誉,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结合对“班班通”的应用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一)教材特点。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汪曾祺及其散文的创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分析及朗读,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2)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重难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目标中“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确定为教学重点,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目标中“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确定为教学难点。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文的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我拟用一课时完成。主要完成目标中的(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对于目标中本文的语言特色只做初步的感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忆端午”、“初步感知说风俗”、“赏读文本品情趣”、“拓展迁移诉真情”。

(一)、创设情景忆端午。

教师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从而达成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1、多媒体出示作家图片和介绍作家常识,点出作家的语言风格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文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4、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和作者家乡风俗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上的共鸣。了解作者家乡的风俗。从而完成目标一,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赏读文本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请学生上台表演,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所以设计这个环节,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此时利用多媒体出示鸭蛋络子的图片。这些图片是本班同学自己的作品。通过出示他们的图片再进行适当的夸赞,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这个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完成。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并带有感情的朗读,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回忆儿时吃食的一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然后让学生畅谈他们儿时的吃食。让学生明白我们怀念的吃食,其实更多的是怀念我们一去不返的童年,是在怀念我们的家乡。由此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和顺利完成。

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四)拓展迁移诉真情。

利用多媒体出示南昌的两张图片。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二

(简案)。

西周中学夏君。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二、简介作者。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七、归纳本文主题。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八、看新闻,谈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这种对话(阅读)是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在《端午的鸭蛋》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与文本的对话——挖掘情感。“文章非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不论教师或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调动情感。

学生在具体阅读时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这常常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文本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化情感。

对话阅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这也体现语文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说风俗——看风俗——品风俗——写风俗——留风俗。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粗读文本:看风俗。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三、精读课文:品风俗。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四、体验生活:写风俗。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留风俗。

(多媒体显示):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魂。(师生齐读)。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四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好就好在一份散淡,一份从容,一份家常,还有一份纯美。很多老师选它来上公开课,我听过几堂名师的公开课,看过好多教学设计,各有精彩的亮点。不过,走上讲台才半年的新教师黄芸芸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却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就是清新、灵性、灵动。

首先,定位准确。这堂课将教学目标、重难点定位: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直接关注语言的本身直达作者情感的核心。定位明晰之后,黄老师带领学生品味最感兴趣的语句: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针对此处的描写,学生品析、朗读,细节描写的生活化、生动性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示范引路。在学生讨论“吃法讲究”时,黄老师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提升与示范。小小的一处描写,老师选出了四个品析的点:一处破折号,一处拟声词,两处动词,品析生动、有情趣。示范之后,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从文中继续找出句子来品析,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品出了鸭蛋的滋味,品出了作者儿时的生活情趣,更是体味到了汪曾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亲切怀想,对故乡的无比热爱。所以,在讲到“鸭蛋背后的故事”这个环节就水到渠成。

第三,过渡灵动。黄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让学生读课题,让学生从课题中发现一些信息,然后就围绕着“鸭蛋”、“端午”、“端午的鸭蛋”“鸭蛋背后的故事”几个话题展开,思路清晰有新意,如剥笋一样,层层深入,直至让学生领会到汪曾祺先生写作此文的深意。

美中不足的是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太少,对学生还不够放手。希望黄老师今后注重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的时间,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己讨论的机会,相信效果会更好。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五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4、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

自主合作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学习网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准备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师: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原文,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

文章出自谁的手笔?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对于沈从文的介绍可以放在学习网站上,课上可以略过不提)。

(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析“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与趣味。综合学生们的发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师生共同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

师:在作者的家乡高邮,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师:“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鸭蛋黄是红的。

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

师: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组探究)。

生:“吱――”

生: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

师: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他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师:鸭蛋除了吃,还能玩。文中提到了“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

生:(看书,简要描述)。

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师: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满趣味。

生:(畅所欲言)。

师: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对于这些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上网看新闻)。

生:(学习小组讨论)。

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视频)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读名言,结束全篇)。

(提供学习网站地址,学生课后可以上民俗论坛继续讨论)。

芜湖市第二十七中学。

陈 亮。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六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七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一)教法设计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你能说出端午节的来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三、精读课文,品读赏析,感受情趣。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本环节采用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齐读等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多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并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有所体会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接下来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自认为能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自读、互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品读赏析。

例如: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b、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c、“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而“曾经沧海难为水”则是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再如表现吃鸭蛋的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汪曾祺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富有韵味。

d、适当地运用方言体现淡淡的幽默。

四、协作质疑,张扬个性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能有所认识和提高。

五、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予以补充和肯定。

六、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让学生再次感受汪曾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八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重点。

2、简介端午节、作者。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旨。

2、精读课文,把握脉络和主旨。

三、语言品析。

1、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2、四人小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明确作者的语言艺术风格。

四、拓展延伸。

2、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在次品味语言特点。

2、小作文:写一写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点滴体验。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十九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教案端午的鸭蛋篇二十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请文章思路。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jia。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播放幻灯片。让同学们说说幻灯片上显示的是哪个节日的活动、物品,并让同学们自由地说说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不过今天我们就来看鸭蛋,有人会说鸭蛋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看看他笔下的鸭蛋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玩鸭蛋的。

二、明确本课课文学习的目标。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在弄懂字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单概括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体会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文中哪几小节写家乡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四、拓展延伸。

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现在社会上流行过的节日有那些?

原因是什么?

小结:社会现状----传统文化的失落。我们要珍视传统文化。

五、师生交流小结。

谈谈通过今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不足?

读________,我感到了________。读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六、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者经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688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