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班竹子教案(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1:35:13
最新中班竹子教案(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6 11:35:13     小编:曼珠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秀教案,提高自己的编写水平。

中班竹子教案篇一

1.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竹,了解竹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2.引导幼儿探索竹对我们生活所起的贡献。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1.社会:《参观竹林》、《参观竹器店》。

3.科学:《妙用竹竿》《竹篾制品》《竹——浑身都是宝》《有用的筷子》《笛声悠悠》。

4.计算:《数竹筏》《测量》《高矮长短比较》《5以内的加减》。

6.音乐:《熊猫咪咪》《牧童短笛》《扇子舞》《欣赏:筷子舞》。

7.体育:《竹高跷比赛》《跳竹竿》《骑竹马》《放风筝》。

活动一:《社会实践:参观竹林》。

设计思路:

方案活动的第一天,教师带幼儿参观了附近公园的竹林,一片青翠的竹林呈现在幼儿的眼前。孩子们一下子涌入了竹林,有的在捡竹叶,有的在爬竹竿,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看竹笋。孩子们兴奋的玩耍着,时不时的有很多孩子跑来问了很多问题。于是我就把这些问题记了下来,请来了护林员叔叔为大家作答,孩子听的可仔细了。

活动进展:

教师联系附近公园的竹林,带领幼儿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问题,发现认识竹的外形、构造(笋、竿、叶、竹节、竹膜等)听护林员叔叔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种类。

幼儿表现:

孩子们边玩边提出了许多关于竹的问题:

洋:为什么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啊?

飞:这棵竹子好高啊,它有多大呀?

丽: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竹子小时候叫竹笋,长大了又叫竹子呢?

超:叔叔,我也有一个问题,种了这么多竹子有什么用啊?

陵:我知道竹笋可以吃的,我最喜欢吃竹笋烧肉了。

教师回应:

听了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关于竹的问题,发现孩子们对于我们大人平时很常见的竹观察很细致,充满了好奇。在护林员给小朋友做介绍的时候,孩子们对于竹子更是有很强的探讨兴趣。因此,我决定从幼儿的观察与兴趣入手,开展此方案活动。

活动二:《绘画综合活动:竹子》。

活动进展:

孩子们已经参观过竹林,对竹子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他们对竹子的直观感受如何呢?大家决定把它们画下来。首先是写生活动,在小朋友画好初稿后,再进一步体验竹,近观的欣赏一些竹子的结构布局等,最后用水墨画表现竹子的乐趣。

子活动一:《竹林写生》在校园里观察竹林,对竹子进行铅笔写生活动,要求仔细看一看竹子的叶子和竹竿的样子。

幼儿表现:

明:我发现竹叶是长长的,象带子一样,一端是圆圆的,一端是尖尖的。

华:我发现有的竹叶两边是卷起来的。

利:我看到竹叶上面有条纹,正面和反面的颜色也不同,正面的颜色比较绿,反面的颜色比较浅。

飞:我看到竹节是凸出来的,摸上去毛的,有点扎手。

子活动二:《欣赏国画:梅兰竹菊》欣赏一些大师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竹的形态,主要欣赏一下竹子的动态和布局。听教师讲一讲“四君子”梅兰竹菊中竹的气节。

幼儿表现:

伊:我觉得那个竹叶好象有风吹过来飘起来一样的。

昊:我看到那棵竹子有点弯,那棵竹子很直,我觉得弯的竹子一定是年纪大了,象我们人一样,人老了背也会弯的。

翔:我看到那画上的竹竿,一节与一节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连起来,是断的啊?

玮:我喜欢那和竹笋,我觉得它在用很的力量往上长一样。

谦:我发现竹竿也是下面有点粗,上面有点瘦的。

子活动三:《水墨画:竹》在充分感受竹后,用水墨画的方法,画一画自己眼中看到的竹子,注意用墨的深浅来表现竹子间的距离远近关系。

教师回应:

我班是国画班,对于水墨画有一定的功底。而作为国画竹子,小朋友们一直都想尝试。于是我就让他们先观察竹子,进行写生。然后欣赏一些大师画家笔下形态各异的竹子,孩子们有了丰富的素材后开始画竹子,兴趣很浓,把竹子的各种形态都画出来了。

活动三:《音乐综合活动:熊猫咪咪》。

设计思路:

孩子们对于竹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都知道熊猫喜欢吃竹子。那熊猫什么竹子都吃吗?竹子到底有多少种呢?就让此活动为幼儿揭开这些谜底吧!

活动进展:

在这一活动中共进行了五个小活动。首先小朋友提出熊猫喜欢吃竹子,熊猫到底喜欢吃什么竹子呀?于是我们大家决定先来研究一下,竹子到底有多少种。接着我们又进一步研究竹子和熊猫的关系,使小朋友对熊猫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唱唱熊猫的歌曲表演一下熊猫的故事。最后让小朋友展开想象为熊猫设计一个安全的美丽的家园。

子活动一:《认识竹子的种类》请家长帮助收集各种关于竹子的资料,认识各种各样的`竹子。让幼儿回忆护林员讲的关于竹的生长过程。

子活动二:《谈话:熊猫和竹子的关系》认识熊猫所吃的竹子,讲讲竹子开花后给熊猫带来的不幸命运。

子活动三:《歌曲:熊猫咪咪》听一听歌曲《熊猫咪咪》中唱到的相关歌词,学唱歌曲。

子活动四:《角色扮演:熊猫的故事》幼儿自行分组设计熊猫的头饰,安排熊猫故事的情节。创编熊猫一家在竹子开花,找不到竹子吃了,于是很痛苦的样子,然后表演人们关心竹子保护竹子的情形,最后熊猫为了感谢大家为人们表演节目的整个过程进行表演展示。

子活动五:《想象画:美丽的家园》。

用七彩画笔给熊猫设计一个美丽的家园,相互讲讲自己画的内容。

教师回应: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发现利用家长资源对与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一些家长从网上找来了很多关于竹子的资料,有的家长特意去书店给孩子买了关于竹子种类的书,还有的家长到图书馆为孩子寻找一些关于熊猫和竹子的生态变化图片资料等。这些知识不但丰富了幼儿,对与教师的知识面也是很大扩充。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与熊猫,已由起初外形体态憨厚的喜爱,逐步变成对它们生存环境的担心,而产生的关爱之情。幼儿情感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四:《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竹器店》。

设计思路:

有一天,吴婧怡小朋友问我:“为什么长在泥里的竹子是绿的,而我家的竹竿是黄黄的啊?”我回答道:“那是因为竹子经过了加工啊?”她有问:“怎样加工啊?到哪里加工啊?是不是到厂里啊?”她的问题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就和社区的竹器加工店联系,带领孩子们去参观加工竹子的过程。

活动进展:

带领幼儿去社区附近的竹器店看加工竹子(用火把弯的竹子熏烤,使其变直),幼儿观察熏烤时工人的操作过程和竹子的变化过程。

幼儿言行:

孩子们边看竹器店的师傅进行操作,边问了很多问题:

成:为什么要把竹子放在火上烤啊?

师傅:因为要让长的弯的竹子变直了。

雨:让竹子变直了有什么用啊?

师傅:直的直竹子有很多用处啊,就拿我们这里加工的竹子来说吧,它们是用来运往工地,造房子的时候做脚手架用的。

文:看,那个竹子烤黑了,快点拿掉。

师傅:别急,看,工作人员弄一些水浇在上面,让竹子冷却下来。

文:我闻到了一股味道。

玲:叔叔,我看到竹子“出汗”了。

师傅:哈哈,那不是汗,那是竹子在经过火烤后流出来的汁液。

玲:那汁液为什么用罐子装着呀?它有什么用啊?

师傅:你观察的真仔细,那汁液可是个宝,可以用来治病的。小朋友不是会经常咳嗽痰多吗?喝了这个汁液就会好的。

教师回应:

在参观回来的路上,孩子们兴奋不已,各个唧唧呱呱的讲开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我发现通过这次参观,孩子们确实懂得了不少。由于自己亲眼看见了,所以话题就多了,连平时不大说话的孩子这时候也说个不停。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回家后能主动的讲去看竹器加工店的事情了。看来多让孩子走出去感受,比在课堂上教育的效果要好的多。

活动五:《家园开放日活动:有用的竹竿》。

设计思路:

方案活动进行了一阶段后,我想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活动,一起来感受竹文化。我就先从调查入手,让家长和我们一起收集关于竹子的用途;然后再请幼儿来讲讲自己一家人发现的各种竹子的用途;接着让家长一起来玩竹子的游戏,让他们也回到童年;最后一起来制作品尝竹筒饭和竹笋菜。

子活动一《调查:竹竿的用途》既然加工竹子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生活,那么在我们生活中竹竿到底有些什么用呢?请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找一找生活中哪里用到竹竿的?并用图记录下来。

制作《竹子的用途调查表》。

幼儿姓名:

你知道竹子有哪些用处吗?

是用了竹子的哪一分。

请用你的画笔画一画吧!

子活动二《班会讲述:竹子发布会》请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由幼儿代表自己的家庭介绍自己家了解到的竹竿的用途。

幼儿表现:

玉:我知道竹竿可以做鱼竿,我爸爸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就自己做鱼竿的,在竹子细的一头丝线系好,另一头系上鱼饵。鱼竿做好后就可以钓鱼了,把鱼竿放在水里,鱼吃东西的时候鱼竿上的线就会动,然后一拉就钓到鱼了。

峻:我家的梯子就是竹子做的。我还知道竹子可以做家具,我阿姨家的地板就是用竹子做的(妈妈补充:竹地板是一种新的装修材料,它是经过高温加工处理的,防蛀防潮,有经济美观)。

蝶:上回竹器店的那个叔叔告诉我们竹竿可以晾衣服、造房子、架桥呢!

平:我还知道竹子可以做乐器,我家爷爷会吹笛,那个笛就是用竹子做的。

越:我看到过用竹子做的竹筏船的,有一会我们到浙江玩的时候就是坐竹筏在水里漂流的。就是有很粗的铁丝把竹竿一根一根绑起来,放在水里也有水冒上来,我当时很害怕,后来爸爸告诉我没关系的,不会沉的。后来我就走了上去,真的不会沉,太好玩了。

杰:我们吃的筷子就是用竹子做的,还有牙签,我家里的笔筒也是竹筒做的。

军:我看到用竹竿撑着保护树木,还有用竹竿做篱笆的。

家长表现:家长在教师的鼓舞下给大胆讲述幼儿的幼儿发奖。

子活动三《亲子游戏:跳竹竿舞》。

请家长给幼儿讲一讲少数民族中利用竹竿进行的娱乐活动。踩竹高跷、爬竹梯、跳竹竿舞等。邀请家长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跟老师学一学跳竹竿舞的步伐。由我们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分组听音乐跳竹竿舞。

子活动四《品尝:竹筒饭和竹笋做的菜》。

幼儿表现:

雨:我闻到竹筒饭很香,比平时吃的饭要香多了,今天我吃了两个的。

文:我觉得竹筒饭吃在嘴里粘粘的,很香。

蝶:我看到竹筒饭上有点黄黄的,为什么呀?

嘉:我知道那是竹子的颜色染到饭上去了。

活动六:《音乐综合活动:牧童短笛》。

设计思路:

蒋宛平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了一根笛子,可是他怎么吹都吹不出声音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就小朋友来探索一下,这样让笛子发出声音来。

幼儿表现:

茂:我觉得竹笛的声音听起来有点脆,很响亮。

亮:我听到竹笛的声音有点象小鸟的叫声一样。

风:我觉得竹笛的声音听起来很高兴。

幼儿表现:

杨:笛子上那么多洞洞有什么用啊?

平:我看见爷爷用手按在洞洞上就会有声音了。

菁:我按了呀,可还是没有声音呀?

平:要用嘴对着这个大的洞洞的用力吹的。(只有吹气声)。

平:哦,我知道了我看见爷爷吧这个洞洞贴了一张纸的。

幼儿试用不同厚薄的纸贴在洞洞上,有了发现:

平:我知道了要用薄的纸才行的。

最后大家知道了用竹子的膜是因为竹膜很薄的原因。

子活动三: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感受笛声给人们带来的优美的旋律。

教师回应:

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幼儿认识笛子,感受优美的笛声的,后来发现在活动的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笛子如何发出声音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对不同材质的笛膜进行比较,有欣赏活动扩充到科学实验。我觉得在任何活动的安排中要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应变的作调整,发挥幼儿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七:〈科学活动:竹的变形——竹篾编织〉。

设计思路:

在古代人们就发挥聪明才把智竹子做成竹篾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竹子的神奇用途,我安排了这个活动。

活动进展:

请幼儿参观区角展示台中陈列的各种竹编制品(竹帽、竹箩筐、竹席子、扇子、竹床等),教师介绍竹篾的加工工艺。看录像《竹编工艺》,学习编织方法,动手尝试用纸条编织。

教师回应:

当孩子们看完录象后都开动脑筋,想自己家中有的竹篾编制的物品,结果大家讲出很多的物品,远远超过我们收集的一些编制品。而且在孩子们自己亲自动手尝试用纸条编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看看简单的“竹篾条”,可到了自己的手中就是不听话,很多小朋友没有问成任务,最后放弃了,。虽然他们觉得很困难,但他们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些工人的灵巧双手和智慧了,这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毅力的培养。

活动八:〈综合活动:风筝〉。

设计思路:以前的风筝都是用竹篾和宣纸制作的,现在的风筝又是什么样的呢?我设计了该系列活动让幼儿认识风筝的简单变迁。

子活动一:〈各种各样的风筝〉幼儿了解到的各种各样的风筝:

涵:我家有塑料的蝴蝶风筝的,它的翅膀可以折叠的。

风:我的风筝是我外公给我做的,用竹篾,还有我外公画的孙悟空图案呢,我最喜欢了。

明:我有一个蜻蜓风筝,它的眼睛会发光的,它可以在晚上放的。

乐:我在电视上看到的蜈蚣风筝很长很长,也很重,要很多人抬的。

豪:我还看到世界上最小的风筝的,只有我们的小指甲那么大。

看录象《潍坊风筝节》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风筝艺术。

子活动二:〈制作风筝〉。

教师引导语:

在很久以前的风筝都是用竹篾编制的,首先把竹篾削成很薄很薄的竹条,然后把它弯曲成各种形状,用线缠起来固定,接着在宣纸上用毛笔画上各种图案粘到编好的竹篾上面,还要调整重心。这样才做好一个风筝。

出示自制风筝,教师示范用竹篾扎制风筝的方法,幼儿动手为风筝设计造型(画和剪)。

子活动三:〈放飞风筝〉把做好的风筝一起那到户外放飞,体验如何把风筝放到天上去。

教师回应:

以往每到春天的时候,孩子们会让父母买各种漂亮的风筝,通过这一活动孩子都愿意让父母一起制作风筝,在共同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家庭的亲情。

方案活动开展近2个月,从幼儿的观念与行为来看,我们的预设目标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1.选择主题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教师与幼儿一起成长,幼儿在探索,教师也在探索。教师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不是都清楚,在寻找资料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沟通、分析、讨论等,主动探索精神有充分的表现,能力提高的很快。

2.在活动中,家长的参与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家长协助我们收集各种有关的信息,帮我们从网上下载各种资料,参与我们的家园开放日活动等。可以说,我们的方案活动能顺利开展下来,离不开家长热心的支持。活动下来,发现那些积极支持我们的家庭,他们的孩子的参与性更强,他们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与另外一些幼儿相比,他们的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往往较好。

3.利用较多的社区资源使我收益非浅。幼儿在活动中到公园竹林参观,到竹器店看竹子的加工过程,听那里的工匠师傅介绍等等,他们不但直观的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更主要的是他们在学习如何跟别人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中班竹子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较仔细的观察草坪。

2、丰富词语:软绵绵、又松又软、绿色的地毯。

3、知道小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爱护草坪,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准备:

选择好易于观察的草坪。

活动过程:

小朋友在草坪上玩玩。

整体感知草坪,细细观察小草,并知道小草和草坪相互关系,草坪是很多小草长在一起形成的。

用身体感觉草坪:软绵绵、又松又软,很舒服、嫩绿的。

什么地方最多草坪,你在什么地方的草坪玩过,怎样玩,请小朋友畅所欲言。

草坪的用处:草坪很美,人民喜欢在上面玩:因为松软有弹性,人们在什么运动,不易受伤:因为草地能造出新鲜空气,能使人的身体健康,有的小动物是吃青草长大的,草坪还能防止水土流失。

好玩的草坪怎样来的。

草对人们、动物作用都很大,我们大家要爱护草坪,小草出芽的时候,不要去踩。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

中班竹子教案篇三

设计意图:我园是所农村幼儿园,地处山区,随处可见竹子、竹林。同时,湖林还盛产竹凉席,个别小朋友的家里便是从事这一产业。一天,幼儿在室外活动,一个小朋友看到附近的一个阿姨正在穿竹凉席,便跑过去说:“阿姨我帮你拉线吧。”那个阿姨笑着拒绝了,他还不死心,就站在那看。其他小朋友看到了,都跑了过去,还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我连忙走过去,一个小朋友看我过来,便拉着我跟我说:“老师,你看,阿姨在穿竹凉席,跟我妈妈一样。”其他人也跟着喊起来“我妈也是哦。”这时我便提出来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吗?”有的小朋友摇摇头,有的小朋友说:“我知道,我知道,是竹子。”“那你们知道竹子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吗?”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老师你来告诉我们吧。”发现他们对竹子、竹制品产生了兴趣。《纲要》指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我开展了主题活动:竹子。

(一)认识竹子。

带幼儿到对面山上的竹林,让幼儿自由观察、探索。教师锯开竹子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感知竹子的形状特征、结构。并请看管竹林的叔叔向幼儿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小结竹子的种类。

(二)认识竹制品。

(三)竹凉席的制作过程。

与竹凉席制作厂联系,带幼儿到厂里去看看。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到处乱跑,不到处乱摸。请厂里的叔叔为幼儿介绍竹凉席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让幼儿欣赏制作完成的竹凉席。

(四)竹编织。

请一位会编织的阿姨来班上为幼儿表演编织。让幼儿讨论阿姨是怎么编的。提供竹条,让幼儿学习编织,重点学习一上一下的编织方法。

把这些日子所收集的竹子、竹制品,做一个展览会。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并对所收集的竹制品,材料进行分类,形成区角活动。如:竹凉席厂、编织店、乐器坊等。

分析:1、幼儿对竹子的认识活动兴趣浓厚,但是由于知识面较窄,词汇掌握量较贫乏,因此在刚认识竹子的时候,幼儿不能用丰富的词语表达出竹子的结构特征,对竹子的种类也一无所知。

2、幼儿与老师共同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在竹制品展览会上,幼儿能认真观赏各种竹制品,在欣赏的同时,还懂得主动跟伙伴们商讨竹制品的用途。竹凉席是我们华安的一种特色工艺品,因此,我把它作为重点来向幼儿介绍。这一活动下来,幼儿的知识面丰富了,对竹子的用途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在竹凉席制作厂时,幼儿对那些工具都十分感兴趣,这想摸摸,那想摸摸。为了幼儿的安全,我制止了他们的行为,使得有些幼儿在听厂里的叔叔介绍时,有点心不在焉的。但大部分幼儿对叔叔的介绍还是十分感兴趣的,认真地听和观察叔叔介绍的工具和过程。

4、在欣赏阿姨编织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跃跃欲试。可是,在动手尝试的时候,很多幼儿都出现了错误,他们没有掌握一上一下的规律,而且整体编织的速度都很慢。

5、本活动主要是立足于对竹子有较深刻的认识后,再进行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综合活动。由于它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孩子的兴趣十分浓厚。本次活动,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鼓励幼儿观察、讨论、操作,让每个幼儿都有看、说、做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丰富了经验,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和操作能力,整个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所有的知识、经验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整合、迁移和运用,才能转化为人内在的、自我的知识结构。在孩子的探索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调动幼儿原有的各种经验,让他们在投身于各种活动的同时整合运用已有经验,并不断提升个体的经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使他们的知识、经验内化,就需要老师在活动中为其提供一个机会,使幼儿乐于参与,有要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已有经验进行整合、迁移与运用。案例中,老师面对孩子们开始的“牛角尖”并没有失去耐心,而是一步步引导、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才使孩子始终保持了探索的兴趣。

反思:当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马上根据据幼儿现有的经验或可能性发展以及幼儿发展的大目标,去分析这个活动价值,然后积极的回应孩子们。当然这里的回应,不是给予他们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及时捕捉、发现、扶持幼儿生成的新萌芽,并对幼儿的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试探性的问题、暗示性的问题、挑战性的问题等让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究思考和选择,以此推进幼儿进一步探索生成的兴趣,擦亮幼儿生成活动新火花。同时,幼儿生成活动是幼儿按意愿行事,带有极大的兴趣性和随意性,因而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往往会使具有发展价值的生成内容流失,幼儿还易遇困难和挫折而半途而废,因此对于幼儿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给予他们时间、空间、环境上的支持,那么孩子们的生成问题真正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热点,发展的阶梯。

孩子的生成是随时的出现在他们的每一个学习活动中的,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捕捉到孩子们的这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能够激发孩子更多兴趣的生成点,并且根据孩子的生成点、兴趣、经验,组织一个新的活动。主题学习活动是一个孩子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活动,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是一个活动支持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捕捉孩子发出的各种信息,抓住新的教育契机,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使活动深入和扩展。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的碰撞,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成活动,更应该包含着教师对孩子们了解和关注,对他们生成事物的剖析和再推动,只有这样的才能使孩子在不断的探索、理解、生成以及在探索、再理解、再生成的轨道上越走越稳。

中班竹子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能用比较清楚的语句表达每幅图片。

2、知道生活中护栏的用途,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有用的护栏》,电视机,。

2、教师收集一些有护栏的图片,如:人行道、楼梯、公共马路维修等出护栏。

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交流讨论:

教师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分发一张图片。

各小组幼儿一起观察、辨别图中人物动作的危险性:

“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全班交流,讲述每幅图片内容。

幼儿了解护拦的`保护作用:

“他们应该怎么做?”(丰富词语:护拦)。

“为什么阳台上马路要有护拦?“。

“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护拦?”

2,拓展认识,交流感想:

“哪些地方有保护?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有什么护栏?”

小结归纳:护栏可以保护我们,避免危险。

联想生活:

“我们幼儿园有没有护栏?”

“小朋友在上下楼梯时应该怎么走?”

3、游戏“开汽车”,体验规则:

方法:师生用椅子或长条积木当马路边的护栏,师生扮演驾驶员,模仿开汽车的动作。

“我们一起来开汽车,注意别开错车道哦。”

中班竹子教案篇五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中班竹子教案篇六

我园是所农村幼儿园,地处山区,随处可见竹子、竹林。同时,湖林还盛产竹凉席,个别小朋友的家里便是从事这一产业。一天,幼儿在室外活动,一个小朋友看到附近的一个阿姨正在穿竹凉席,便跑过去说:“阿姨我帮你拉线吧。”那个阿姨笑着拒绝了,他还不死心,就站在那看。其他小朋友看到了,都跑了过去,还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我连忙走过去,一个小朋友看我过来,便拉着我跟我说:“老师,你看,阿姨在穿竹凉席,跟我妈妈一样。”其他人也跟着喊起来“我妈也是哦。”这时我便提出来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吗?”有的小朋友摇摇头,有的小朋友说:“我知道,我知道,是竹子。”“那你们知道竹子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吗?”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老师你来告诉我们吧。”发现他们对竹子、竹制品产生了兴趣。《纲要》指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我开展了主题活动:竹子。

(二)认识竹制品。

(三)竹凉席的制作过程。

与竹凉席制作厂联系,带幼儿到厂里去看看。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到处乱跑,不到处乱摸。请厂里的叔叔为幼儿介绍竹凉席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让幼儿欣赏制作完成的竹凉席。

(四)竹编织。

(五)好玩的竹子。

分析:1、幼儿对竹子的认识活动兴趣浓厚,但是由于知识面较窄,词汇掌握量较贫乏,因此在刚认识竹子的时候,幼儿不能用丰富的词语表达出竹子的结构特征,对竹子的种类也一无所知。

2、幼儿与老师共同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在竹制品展览会上,幼儿能认真观赏各种竹制品,在欣赏的同时,还懂得主动跟伙伴们商讨竹制品的用途。竹凉席是我们华安的一种特色工艺品,因此,我把它作为重点来向幼儿介绍。这一活动下来,幼儿的知识面丰富了,对竹子的用途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在竹凉席制作厂时,幼儿对那些工具都十分感兴趣,这想摸摸,那想摸摸。为了幼儿的安全,我制止了他们的行为,使得有些幼儿在听厂里的叔叔介绍时,有点心不在焉的。但大部分幼儿对叔叔的介绍还是十分感兴趣的,认真地听和观察叔叔介绍的工具和过程。

4、在欣赏阿姨编织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跃跃欲试。可是,在动手尝试的时候,很多幼儿都出现了错误,他们没有掌握一上一下的规律,而且整体编织的速度都很慢。

5、本活动主要是立足于对竹子有较深刻的认识后,再进行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综合活动。由于它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孩子的兴趣十分浓厚。本次活动,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鼓励幼儿观察、讨论、操作,让每个幼儿都有看、说、做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丰富了经验,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和操作能力,整个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马上根据据幼儿现有的经验或可能性发展以及幼儿发展的大目标,去分析这个活动价值,然后积极的回应孩子们。当然这里的回应,不是给予他们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及时捕捉、发现、扶持幼儿生成的新萌芽,并对幼儿的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试探性的问题、暗示性的问题、挑战性的问题等让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究思考和选择,以此推进幼儿进一步探索生成的兴趣,擦亮幼儿生成活动新火花。同时,幼儿生成活动是幼儿按意愿行事,带有极大的兴趣性和随意性,因而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往往会使具有发展价值的生成内容流失,幼儿还易遇困难和挫折而半途而废,因此对于幼儿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给予他们时间、空间、环境上的支持,那么孩子们的生成问题真正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热点,发展的阶梯。

孩子的生成是随时的出现在他们的每一个学习活动中的,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捕捉到孩子们的这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能够激发孩子更多兴趣的生成点,并且根据孩子的生成点、兴趣、经验,组织一个新的活动。主题学习活动是一个孩子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活动,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是一个活动支持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捕捉孩子发出的各种信息,抓住新的教育契机,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使活动深入和扩展。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的碰撞,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成活动,更应该包含着教师对孩子们了解和关注,对他们生成事物的剖析和再推动,只有这样的才能使孩子在不断的探索、理解、生成以及在探索、再理解、再生成的轨道上越走越稳。

孩子,老师错怪你了!

——如何对待顽皮的孩子。

案例背景。

在烦琐而紧张的幼儿园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对“乖巧听话”的孩子更多的微笑、抚摸和肯定,而对于那些顽皮好动的孩子的“屡教不改”失去耐心和信心。

昊昊是个思维活跃,聪明好动却又爱调皮爱捣蛋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干坏事大王”,我常常对他伤透了脑筋,但也曾经因为自己的疏忽错怪了他。

案例一:

区域活动结束了,小朋友正准备收玩具的时候,晗玫小朋友大喊:“老师,这里有本图书被撕坏了!”我闻声望去,她手里拿着几页被撕坏的书页,我气乎乎地问:“这是谁撕的?”立刻,好几个孩子都指着昊昊:“是昊昊撕的!”“谁看到了呢?”“我看到了他撕了!”几个孩子依然确信是他撕的图书。因为平日里昊昊总是干坏事,于是我武断地确信图书一定是他撕的,“老师,我没有……”没等昊昊说完,我便生气地说“为什么每次干坏事都有你的份呢,这么多小朋友都说是你撕的,你还不承认!”“老师,不是我撕的,我真的没有撕图书!”昊昊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案例二:

案例分析。

以上两个片段中,我对顽皮的孩子显然缺乏了应有的尊重与耐心,而给了孩子更多的是埋怨和批评!

顽皮的孩子思维往往都比较活跃和独特,敢于创新、幻想,案例二中昊昊正是想用自己蓝色的手帕代替石蕊试纸进行实验,这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是值得我们去支持和引导的,只要我正确引导,昊昊的“调皮捣蛋”便可以转化为积极愉快的学习过程。凭主观猜测来处理“调皮捣蛋”,往往会破坏孩子的愉快情绪,扼杀孩子的求知愿望。只要我们细心探索孩子“调皮捣蛋”的意图,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幼儿探索,孩子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案反思:

一.以平等和发现的眼光欣赏顽皮的孩子。

我们总说教育要面向全体,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教师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如果我们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的身上,那么,这些顽皮的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对老师对幼儿园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因此,我们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发展的机会。

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孩子间的'禀赋品性也是各不相同,要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就要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这些常常犯错的顽皮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二.以宽容的心接受顽皮孩子的“错”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制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孩子的“破坏”行动。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有一天,昊昊把发现区里的几个电动玩具和发条玩具拆得四分五裂,弄得乱七八糟。当时,我真有点生气,这么好的十多个玩具,愣是让他拆成了碎片。一问原因,原来他是想弄明白,电池和发条是怎么使玩具动起来的。他还高兴地告诉我发条玩具的一个小秘密:“只要抓住发条向一个方向拧,里面的铁皮就会卷得很紧,玩具就会动起来。”看到他那副兴奋的样子,他是想让我和他一起来分享他的快乐,我真庆幸自己没有对他枉加批评,也许我的一句话,就会抹杀孩子的探索欲望。之后,我又对他提出了新的问题:“你能把玩具重新拼好吗?”他用力地点点头,然后就埋头去干了。活动结束时,只见他已经拼出了五六个玩具,但还有一些碎片由于拆的时候不小心,不是零件掉了,就是塑料坏了,已经无法再装了。他看看那些碎片又看看我,一付犯了错接受批评的样子。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头。虽然我一点都没有责备他,但是我想,他已经从中受到了教育,知道自己不该把玩具拆坏,使别的小朋友不能再玩了。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宽广的胸襟容纳、欣赏和支持孩子,尽可能的做到允许孩子自由的活动,满足他自由探索的需要,对他的发明表示赞赏,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和帮助。那么,就能使他们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培养探索兴趣,增强自信心。而对于孩子来说,在探索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感受,并让他们有机会尝试失败、纠正错误,从活动中体验到能力感、成就感以及快乐和满足,这对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坚韧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同样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候,我们宽容的态度和欣赏的微笑,远远比严肃的批评教育更有用,它能使孩子得到反思和自省,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三、疏导顽皮好动孩子多余的精力,在游戏中培养其注意力和自制力。

顽皮的孩子往往好奇心强,好探索,好动,精力充沛,这类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时会影响到他人正常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操作活动如串珠、拼图、系鞋带等精细手工活动中,多鼓励他们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户外活动的时间,他们喜欢又冲又跑,蹦蹦跳跳,我们可以让他们当教练,带领班上其他孩子运动,让他们多余的精力得以释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是培养孩子自制力最好的途径。每次玩游戏的时候这些顽皮的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但也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为了培养这类孩子的自控力,我有意让顽皮的孩子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户外活动中让顽皮的孩子当裁判,看看哪个小朋友拍球次数多或跳得远;体育活动中让他当“猫妈妈”、“兔妈妈”,让他懂得关心爱护“小猫”、“小兔”,克制自己的冲动行为;角色游戏中让他当“交警”、“老师”等,通过履行角色职责,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在快乐中逐步培养孩子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四、家园共建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是教育的关键,我们通过家访、填写家园联系卡等方式客观及时地与家长相互反馈孩子在家在园的情况,共同探讨对顽皮孩子的教育策略。

中班竹子教案篇七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一、谜语引题。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二、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竹制品。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了解竹子的用处。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中班竹子教案篇八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玩玩、说说,知道耳朵的用处。

2、懂得要护自己的耳朵。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谈话导入。

1、师念谜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这个谜语就在我们自己身上,猜猜看究竟是什么。

——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

小结:原来是我们的耳朵,耳朵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

二、讨论耳朵的用处。

1、听声音猜物品:

(1)出示3个铁罐,问:我带来了几个罐子?

(3)分别摇一摇,听一听猜测不同罐子里的'东西。

小结:我们的耳朵可以用来听声音,根据不同的声音,我们能猜出这是什么。

2、听声音小游戏。

(1)你听到过什么声音?

(2)今天我这里也有几种声音,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它是什么声音?(播放唱歌声、铃声、鞭炮声、爆炸声等)。

(3)游戏“考听力”。

小结:我们的耳朵真有用,可以听到这么多的声音,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3、散文欣赏:耳朵有什么用。

——让我们一起用耳朵来静静欣赏一段录音,听听看,里面有谁,他们的耳朵有什么用?

幼儿欣赏散文《耳朵有什么用》。

欣赏后交流讨论。

——刚才散文里讲到了谁?他们的耳朵有什么用呢?

(1)医生(看病的图片),请幼儿用听诊器直接听身体里的声音。

小结:医生用耳朵戴着听诊器,听出你是健康还是生病了。

(2)飞行员(飞行中的图片)。

小结:飞行员用耳朵戴耳机,接受地面的命令。

(3)接线员(播放接线员工作的图片)。

小结:接线员用耳朵听电话。

4、耳朵的其它用处。

(1)耳朵除了听声音,还有那些用处呢?

(2)请戴眼镜的幼儿让小朋友观察讨论。

(3)请幼儿观察戴耳环的演员,和耳朵夹笔的营业员图片,交流讨论。

小结:有了耳朵,可以戴上耳环让自己更漂亮,我们要戴眼镜,也要靠耳朵。我们虽然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可是我们都知道,耳朵用处很大。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自己的耳朵。

三、怎样保护耳朵耳朵有这么多的本领,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耳朵呢?

小结:我们知道了要保护耳朵,可以不发出噪音,不能把东西塞进耳朵里,不随便挖耳朵。让我们一起保护耳朵、保护身体,做一个健康宝宝。

中班竹子教案篇九

1、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害物品的特点和不安全因素。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使幼儿明白不乱动成人物品的道理。

ppt课件,消毒液,玻璃容器,小块红布,口红。

(一)课前律动。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合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抱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放起来。

(二)激趣导入。

1、教师将一块红布放入盛有84消毒液的容器里,让幼儿观察,并提问红布在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得出红布变成白色。

2、出示消毒液。

教师小结:消毒液是一种无色液体,但它有一种很刺鼻的气味,人们可以用来消灭有害的细菌,它的'腐蚀性很强,所以小朋友们不能随便乱摸。

3、教师出示口红并提问。

教师小结:口红是一种化妆品,它含有汞等有害物质,你们的皮肤很娇嫩,如果涂口红的话,容易引起中毒。

4、出示农药图片。

教师讲解:农药也是一种液体,它可以用来杀死对庄稼有害的虫子,如果人类接触到它的话,用时候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教师总结: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一些有害物品,在生活中我们要远离这些有毒物品,不去触摸。

回家之后问问爸爸妈妈还有哪些物品对身体有害,我们下次课请小朋友说说。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

1、寻找和收集竹子、竹制品,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丰富对竹子的认识。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1、知识准备:事先带幼儿到竹林里去玩。

2、物质准备:在操场上布置“竹林场景”、“竹子小展馆”中展示师幼共同收集的竹子和竹制品的实物或图片、教育挂图、音乐磁带、录音机。

1、以“到竹林去郊游”引入,参观竹林。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来到一片竹林,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这些竹子长得怎么样、摸一摸什么感受、闻一闻什么味道?)。

2、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竹子:(集中讨论,提问幼儿)。

(1)看一看:竹子长得怎么样?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2)摸一摸:竹子的杆、枝、叶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闻一闻:竹子有什么气味?

(4)敲一敲:敲敲竹子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竹子,听听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5)说一说:

a、竹子的哪些部位可以用来做成食品?(竹叶和竹笋)。

b、谁最喜欢吃竹叶?(熊猫)。

c、熊猫长什么样子呢?(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很可爱,身子胖乎乎的,尾巴很短,皮毛很光滑,头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它头上长着一对黑耳朵,还有两个圆圆的黑眼圈,大熊猫最喜欢吃新鲜的竹叶和竹笋)。

d、谁喜欢吃竹笋?(人们,可以做成竹笋肉汤、竹笋饭、竹笋炒肉片……)。

3、幼儿自由参观“竹子小展馆”,要求幼儿轻拿轻放。(我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竹制品,老师把它布置成“竹子小展馆”,请小朋友们去看看这些竹制品有什么用?)。

4、引导幼儿交流与分享:你拿了什么竹制品?它有什么用?(提问个别幼儿)。

5、根据竹制品的用途将竹制品分类摆放。

这么多的竹制品,可以怎么分?(每个幼儿拿一件竹制品,按日常生活用的竹制品、竹乐器、竹玩具、竹工艺品……进行分类)。

6、用竹乐器为熟悉的儿歌、歌曲伴奏,进一步感受竹乐器的音色和表现美。

(1)请个别幼儿快板朗诵《春风吹》。

(2)全班幼儿用竹乐器为歌曲《郊游》伴奏。

1、体育角:提供各种各样的竹玩具,让幼儿到操场上玩。

2、表演角:教幼儿学跳竹杆舞。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1、观察一些竹制品,了解它的用途。

2、愿意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与同伴分享。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竹制品图片。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题。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种植物,它在我们赣南地区有很多。请听谜面“小时破土而出,长出节节高升,高山遍野都是,用处多而广泛”。

2、幼儿猜并说出谜面。

二、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竹制品。

1、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物品,你们看到过哪些物品是用竹子做成的?

2、幼儿自由发言。

老师下结:刚才小朋友说到了很多物品,有些是竹制品,有些却不是。那些是竹制品呢?杨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了解竹子的用处。

1、用竹子做房子、篮子有什么好处呢?

2、你想用竹子做什么?为什么?

小结:竹子除了可以制作各种竹制品外,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既然竹子这么有用处。我们应该多种竹子,让竹子多起来。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二

二:活动目的:

1、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三:活动准备:

1、在每张桌子上放红、黄、蓝三种颜料,并给每人准备一只毛笔,一只小碗,一张白纸。

2、老师准备各种颜色的东西(橘子、小草、茄子、轮子等)。

四: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2、幼儿进行调色操作。

(1)教师简单引导。

(2)教师提出调色的要求。

调色的两种颜料不要蘸的太多,放在自己的小碗里调。调好后,把你变出来的新的颜色画在自己的纸上,老师来看哪位魔术师的本领最大。

(3)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色操作。

(4)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变出来的不同颜色,作简单的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用哪两种颜料调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种颜色来画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事先准备的各种颜色的东西出示在黑板上。

(5)教师小结。

3、幼儿学习儿歌。

(1)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依次提问。

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橘子(叶子、茄子、轮子)。

(3)幼儿跟着老师朗诵1―2遍。

(4)全体幼儿完整朗诵一遍。

4、诗歌创编。

引导:这些好看的颜色除了能画黑板上的`这些东西以外,还能画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进行诗歌的创编。

5、结束部分。

附儿歌: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

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轮子。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三

一、活动目的:

1、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二、活动准备:

1、在每张桌子上放红、黄、蓝三种颜料,并给每人准备一只毛笔,一只小碗,一张白纸。

2、老师准备各种颜色的东西(橘子、小草、茄子、轮子等)。

三、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2、幼儿进行调色操作。

(1)教师简单引导。

(2)教师提出调色的要求。

调色的两种颜料不要蘸的太多,放在自己的小碗里调。调好后,把你变出来的新的颜色画在自己的纸上,老师来看哪位魔术师的本领最大。

(3)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色操作。

(4)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变出来的不同颜色,作简单的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用哪两种颜料调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种颜色来画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事先准备的各种颜色的东西出示在黑板上。

(5)教师小结。

3、幼儿学习儿歌。

(1)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依次提问。

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橘子(叶子、茄子、轮子)。

(3)幼儿跟着老师朗诵1―2遍。

(4)全体幼儿完整朗诵一遍。

4、诗歌创编。

引导:这些好看的颜色除了能画黑板上的这些东西以外,还能画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进行诗歌的创编。

5、结束部分。

附儿歌: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

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轮子。

在学习朗诵诗歌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调色一环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创编儿歌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活动设计完整,值得推荐。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四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

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

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五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积极参与制作的兴趣。

2、通过故事得知小熊猫的基本构造是用球形和椭圆形组成的。

3、能够认识一些常用色,用名字进行在一次的颜色认知。

泡泡泥牙签黑色笔盘子小熊猫吃竹子图片。

1、从前有只小熊猫,它特别喜欢吃竹子,于是,就种了一片竹子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提问:谁来到了竹子地?

3、教师出示小熊猫的图片来进行提问,这是谁?

4、它的.身体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是什么形状的?

1、提问:小熊猫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2、它们身上都用到了哪些形状和颜色?

3、哪些地方都用到了圆形形?(出示图)。

4、球形有几个?椭圆形有几个?大小一样吗?

5、通过以上提问,让幼儿更加细致的了解到小熊猫的身体构造。

6、幼儿观察竹子的颜色和形状特征。

1、教师边示范边讲述小熊猫和竹子的基本做法,制作出一只小熊猫一根竹子。

2、幼儿人手一块泡泡泥,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制作。

(1)分析图。

(2)根据图进行分泥。

(3)独立完成制作。

1、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给小熊猫创意添加一些装饰品,让自己的小熊猫与众不同。(家长幼儿共同完成)。

例如:帽子围巾衣服领结头花。

2、将制作好的小熊猫展示在长有竹子的作品盘里。

幼儿跟音乐学习小熊猫的动态。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六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七

竹笋尖尖露出角。

春风吹,竹子摇,

一节一节长得高。

骑竹马,踩高跷,

它的用处真不少。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班竹子教案篇十八

1、理解儿歌内容,发现儿歌中四种物体的形状特点。

2、寻找发音相似的音节,感受儿歌的趣味性。

3、体验双簧诙谐、幽默的情趣,感受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儿歌图谱。

活动过程。

一、找相同,发现儿歌中四种物体的形状特点。(出示图片:框、床、墙和楼房)t: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小朋友来欣赏一下。

1、找形状特点。

t:这是什么?我们用一个字来说:框。

t:这四样东西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长方的)。

2、找发音特点。

t:小朋友仔细看看王老师念这四个字的时候嘴巴是什么样的?(张得大大的)。

3、理解“亮堂堂”的意思。

t:现在我在这四幅图上加了一样东西,这个应该怎么念呢?

t:听老师来念一遍啊(长方的框,长方的床,长方的墙,长方的楼房亮堂堂)怎么念的?

t:谁知道亮堂堂是什么意思?

t:很温暖,阳光很充足,很亮,光线很好。

t:刚才我把这个念成了一句话,我们一起念一念。

二、看图谱学念儿歌。

1、介绍儿歌名字《长方谣》。

t:刚才说的四句话其实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做《长方谣》。

2、教师完整念儿歌,请幼儿回忆内容并填充儿歌图谱。

t:这首《长方谣》的这四张图我们看过吗?下面还有三句话没有图形,原来他们藏起来了。用我们的小耳朵来把藏起来的儿歌找出来吧。

(老师念儿歌,幼儿找句子。)t:这里三句话讲得是什么?

(说出后出示图谱。重点引导第四句,按照上图的顺序)。

3、看图谱念儿歌。

t:我们一起跟着王老师来试试念念看儿歌吧。

t:你觉得哪句说起来有点困难,而且不容易记住?

t: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从小到大排列,练习第四句)t:闭上眼睛想一想,再来说一说。

4、为儿歌配以简单的动作,并尝试边念边表演。

(1)教师做一遍动作,幼儿学习(2)师幼共同表演动作。

5、“我说你做”巩固对儿歌内容的理解。

(1)师说生做t:我来做你的小嘴巴,你们来做我的小手。

(2)师做生说t:现在交换,我来表演你们来说。

三、游戏:双簧形式表演儿歌。

1、请2、3对幼儿上前表演《长方谣》。

t:我们玩过的'双簧游戏还记得吗?前脸要怎么样?

2、教师示范速度快慢变化带来的趣味性。

t:老师也来表演,看看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两遍,第二遍加快)。

3、请幼儿示范速度变化带来的效果。

t:我们一起来试一遍,第二遍的时候加速度。

t:请小朋友来表演,在第二遍的时候记得加速度。(1组)t:刚才小朋友试了一下,速度加快是不是更加有趣了?回到教室里我们也去试试看,希望你们能够声音更大些,表情更好,声音更响亮。

附儿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267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