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1:14:15
2023年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实用15篇)
时间:2023-12-06 11:14:15     小编:LZ文人

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编写需要教师仔细思考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一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评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答谢中书书》,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其实何止是山川,月亮也常是诗人墨客的笔下的宠儿,有很多文人写下了不少有关咏月的诗句,你知道都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资料库: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洲之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读懂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如: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3、用自己语言把课文翻译一遍,注意保持原文写景的优美。

四、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身边有很多闲人,是作者所说的闲人吗?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学生自读课文,按板书提纲,背诵课文。

六、迁移写作训练。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把你见过的最美的月亮景致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

作业:完成描写月夜作业。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二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重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提问2: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问3: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地穴地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教学反思。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三

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3、请学生示范读。

4、请学生点评示范学生的'读,主要是从字音,节奏,重音方面评价。

5、老师强调朗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和重音。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6、全班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再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2、老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或者师生合作解决。

4、重点字词课件展示,学生做好笔记,并齐读。

例如:欣然:高兴地样子念:想到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澡荇。

5、检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课文即整篇翻译文章)。

四、读出情感。

1、老师带领学生齐读文章(看学生的表现来决定带读的次数),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按照老师的带读,自由的读。

3、请学生读自认为自己情感把握最好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是用什么语气或者情感来读的。

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快的语气)怀民亦未寝(高兴的语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沉的语气)。

4、全班读书,按照老师、学生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情感,齐读课文。

五、读懂人格。

1、老师提出问题。

(1)通过我们的读,我们已经体会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的高兴变为最后的深沉、遗憾,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呢?(由此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2)我们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体会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由此问题引出第三个问题)。

(3)分析“闲人”体会出作者的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

2、明确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我们两人能欣赏到这样的月夜美景,因为我们两人是“闲人”,是清闲的人。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因此除了清闲以外,我们还有雅趣。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占了三个席位。古人学而优则仕,因此苏轼不可能很闲,(由此巧妙引出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是当时的苏轼确实很闲,因为苏轼当时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仍然能有如此雅兴去欣赏月夜美景,说明了苏轼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六、总结。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人生失意的时候,还能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像苏轼学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背诵课文。

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自由背诵)。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全文。

十、板书。

苏轼。

高兴深沉。

闲人乐观、豁达。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四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

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概括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

主要内容。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描绘画面: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

复杂情感:

四、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相与步与中庭()。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突出其的特点,“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五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景语情语。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掌握一些实词,能译重点句子,理解中心、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复杂微妙的感情。

教学难点:同“重点”并理解“闲人”的深刻内涵。

德育渗透要点:学习苏轼做一个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之人。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演讲:师生简评。

二、激情导入:

三、复习检查:

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学大声地自由朗读、背诵全文。指导一个默写到“相与步于中庭”,一个默写“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结尾。要求学生写得不要太高了,写一行空一行,老师要在字里行间作笔记。

师生共同纠正默写的错误。

提问以下字词解释: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相与步于中庭空明。

交横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七

通过本次上课,我真正感受到上好一节课的学问,也同时感受到上好一节课给我带来的欣慰感;当然,更多的是给我留下的深刻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尽可能的备及课堂教学、备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反应等,真正让课堂流畅起来,在流畅中享受知识的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带来的喜悦。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调整不恰当的教学设计,使正确的教学设计更容易凸显出课堂教学的重点来。当然,在学习中成长,在改进自我的同时,还要时时不忘向有资历的教师请教学习,以不断进步,在语文教学的探究之道上走出自我的光彩。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了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不足之处是我的语言运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扬顿挫,影响了表达效果,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的特殊心情。

3、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绕有余味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

情景感染、阅读、讨论、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渲染气氛,出示一副月光如水的幻灯片。

2、导语:宋朝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对月光情有独钟,他常常把月光赋予人情味,寄托自己真挚细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出示作者和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介绍写作背景。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3、介绍承天寺。

4、疏通文意。

a、补充注释:出示幻灯片(给加点字注音)。

b、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c、教师巡回适时点拨。

5、检查试译结果。

a、出示幻灯片。(解释加点字意)。

b、翻译指定语句。

三、探究课文。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庙里游玩?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运用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月夜图: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3、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书上找,然后与同桌交流。

举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寂寥苦楚见月排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那些陷入宦海热衷于争夺功名利禄的人,何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更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四、总结课文。

1、总结语。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2、回顾课文,完成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旷达。

自我排遣的乐观。

五、拓展迁移。

作业:

以散文化的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可出示以课文内容改写成的一首新诗)。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九

《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声地诵读,让孩子们首先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

第二步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第三步低声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占了这一节课的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多读,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能熟读成诵,同时孩子们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是联系扩充。。我们现在正在读余秋雨的散文,里面有一篇是《苏东坡突围》,还有我们学了魏学yi的核舟记,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对孩子们理解苏轼被贬黄州这段经历有了很大的帮助,也就会帮助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另外,这里有对月亮的描绘,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孩子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我让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关月亮的名句。这样,把这几篇同一内容的文章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记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孩子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十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探究学习: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探究学习: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探究学习: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多媒体、月夜图片、苏轼相关背景资料及诗句。

一、猜谜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显赫苏门三豪客,数东坡名高。

闻达宋代千骚人,几子瞻头敖(要学生猜猜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苏轼,了解背景。

1.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2.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感情。

(1)老师范读课文。(配音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配音乐)。

(3)请一位男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4)请一位女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5)找出课文中明显写作者情感的词语。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念、遂、寻、亦”,从中体会苏轼喜悦、遗憾、急切、兴奋的心理变化。)。

(6)请学生带着上述情感再次朗读上文。(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学生抢答)。

4.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5.作者所见的月色如何呢?有何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2)品析: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何特点?(指2——3名同学说说)。

(3)师小结:赏析句子一般从写法入手,比如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手法在文中运用及作用。

(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品味出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6.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课件展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请学生赏析句子(2—3人)(引出“闲人”,是本句的点睛之词,和学生一起理解“闲人”的多重内涵:清闲之人,悠闲之人,闲雅之人,豁达乐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2)师板书作者的胸怀豁达。

7.面对空明的月色和乐观旷达的苏轼,你想说些什么呢?(4—5名学生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恬淡、豁达、乐观、自豪、自嘲、感慨等多种情感。)。

8.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9.师小结。

四、课外拓展。

积累写明月的诗句,学生回答。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月色的文段。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5、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四、古诗鉴赏。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心怀天下,推已及人,忧国忧民。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3、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学科语文总课时数1课时。

单元章节名称第四单元江山多娇年级册次八年级上册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又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需要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准确的把握文意,并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细心的揣摩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及重要句子含义。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个性,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模式读通----读懂----读透-------读疑。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1、多媒体。

2、学生做好有关咏月的诗句摘抄。

3、将《读后感》发给学生。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诗情画意。

(播放《月光曲》)。

1、同学们,你们在聆听这首乐曲的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2、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月分外青睐,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出示一幅幅月色图,让学生说出符合其意境的咏月诗句。)。

聆听。

思考。

发言。

音乐、图画、诗句,诗情画意的开始,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既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重到知识的积累,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一读为快。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放朗读录音。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听朗读时注意正音及朗读的节奏、感情。

扫清字词障碍。

读通读顺。

读出韵味。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1、理解“闲人”的含义。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中学生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诵读法、比较法。

1课时。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209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