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深入的了解。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求。这些教案范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一
看ppt出示小蚂蚁图片相应的音乐及图谱。
教师:小蚂蚁是怎么一拍一拍的演奏自己的旋律的?你们能把他的节奏打出来吗?
看节奏谱,教师哼唱慢的旋律,逐一打出来。
教师:我们用手来演奏一下他的旋律吧。用头试试吧。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二
幼儿能够掌握五个词组,认识昆虫名称,对昆虫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幼儿在轻松、活泼、师幼互动的氛围中学习有关昆虫的五个词语:蜜蜂、蚂蚁、蝴蝶、螳螂及蜻蜓,并了解五个词语的共同特征--都有虫字旁。
2、扩散幼儿思维,幼儿了解各种昆虫的习性和特征。
3、在交流的基础上,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一、教师与幼儿律动--《去郊游》。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大森林里有一件高兴的事情发生,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我们出发吧。
二、幼儿了解参加音乐会的昆虫,学习词语。
1、幼儿听声音乐,猜昆虫。
2、在观看课件基础上,教师与幼儿互动,进行识字活动。
(看课件认识蜻蜓两个字)教师提问:第三个来报名的谁呀?(蜻蜓)教师配合着旋律重复提问,让幼儿认识词组。
(看课件认识螳螂两个字)教师:这么热闹呀,有一只昆虫从这里经过,也来凑热闹,这回谁来报名了?(螳螂)。螳螂是第四个来报名的,这时,有一只昆虫正在远处传花粉,它听到大家的议论,也跑过来报名,谁来报名了?(幼儿回答:昆虫)(看课件认识蝴蝶两个字)教师:第五个来报名的是谁呀?﹙蝴蝶﹚,教师配合着音律问:是谁呀?﹙蝴蝶﹚教师:有这么多的昆虫报名参加音乐会,我们一起数一数共有几只昆虫来报名?点数1、2、3、4、5,有五只昆虫来报名了。
三、师幼互动,巩固认识的昆虫名称。
教师:谁是第一个来报名的?﹙蜜蜂﹚哪只昆虫是最后一个来报名的?﹙蝴蝶﹚谁是第3、4个来报名的?﹙蜻蜓和螳螂﹚第二个来报名的谁?﹙蚂蚁﹚教师小结:小朋友的记忆力真好!小昆虫们都精心准备了节目来参加音乐会,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四、在游戏中,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进行领域间的整合。
教师:蜜蜂真勤劳,每天采蜜忙,我们一起学一学蜜蜂采蜜的动作。蜻蜓和蜜蜂是益虫还是害虫?对了,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3、螳螂将登上粉色的舞台,谁愿意送螳螂登上舞台?谁知道螳螂的故事?
5、还有谁没有登上舞台?谁愿意送蚂蚁登上舞台?
五、了解带"虫"字旁的其他昆虫。
1、我们先看看蚊子的名字,蚊子的名字中有没有"虫"字旁?
2、我们再看看蝉的名字?"蝉"的名字中有没有"虫"字旁?
4、再看看蟋蟀的名字?蟑螂的名字呢?
教师:这些观众都是昆虫,它们的名字中都有"虫"字旁,有的是一个虫字旁,有的是两个虫字旁。下次活动时,我们来学习它们的知识。
六、幼儿猜谜语戴词卡,音乐会开始,一同跳舞。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三
中班音乐教案《昆虫音乐会》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音乐《昆虫音乐会》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6.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教学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文扩展阅读: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xxxxxx/x---/。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五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4.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3)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引导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并请幼儿进行指挥.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螳螂、蟋蟀、蝗虫等昆虫的特征、习性的认识.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六
《昆虫音乐会》是一首节奏抒情的乐曲,多以四分音符为主,重点是熟练掌握4/4拍节奏特点,学习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
1.了解昆虫的叫声,借助图谱学念节奏。(重点)。
2.认识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尝试用乐器打击节奏。(难点)。
3.体验用乐器随音乐演奏的兴趣。
1.了解昆虫的叫声,蜜蜂、蛐蛐、蝈蝈图片。
2.图谱卡片,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
3.节奏卡片蜜蜂:xxxx|x——。
蛐蛐:xxxxxx|x——蝈蝈:.x|xx——。
1.教师利用情景游戏:邀请幼儿参加昆虫音乐会。
2.逐一出示蜜蜂、蛐蛐、蝈蝈图片,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1.教师设置野外的情景“昆虫唱歌”。提问:蜜蜂是怎么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小蜜蜂的声音:嗡嗡嗡嗡/嗡——/。
2.追问:蛐蛐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二段,出示蛐蛐的'节奏卡片:xx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蛐蛐的声音:蛐蛐蛐蛐蛐蛐|蛐——。
3.再次追问:蝈蝈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三段,出示蝈蝈的节奏卡片:.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蝈蝈的声音:蝈、蝈蝈、蝈|蝈蝈——。
1.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蛐蛐、蝈蝈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碰铃;蛐蛐—木鱼;蝈蝈—响板)。
2.教师弹奏乐曲,前半部分集体合奏,最后两小节两种乐器进行合奏。
3.尝试用两种乐器合奏。
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整理乐器。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七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察以及倾听活动,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兴趣,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是昆虫标本若干。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关注。
——教师: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
——教师: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爱吃什么吗?
——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启发幼儿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昆虫?他们都有什么?
——教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的昆虫,例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一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例如:蚊子。
——教师介绍昆虫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幼儿了解昆虫会变颜色保护自己,这种变色白虎自己的办法,叫保护色。
——介绍几种常见的昆虫保护色。
1、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
2、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
3、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有毒,不要伤害自己,如:瓢虫。
——教师扩展幼儿思路: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白虎自己的?
——教师:在昆虫的大家庭里,对我们人类来说,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教师:你知道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蝴蝶在幼虫时有爱吃嫩菜等危害,但在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和观赏的益处。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昆虫?
使幼儿知道: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聚集是害虫无法无法生存,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杀和杀死益虫。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了解了昆虫的生长环境,体验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乐趣,他们具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个主题单元观察与发现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怎样对小虫子着迷。这是课文的重点。
二、教学要点。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正确、流利、有感情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语句。
五、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法布尔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演示文稿。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孩子,他的口袋里却常常装满一些小昆虫,那么,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的故事呢?(法布尔)你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提示学生在介绍法布尔的时候尽量做到不看搜集的资料,而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2、《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主要讲了谁的什么故事?你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通过回答,帮助学生体会写人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课文围绕迷恋具体地讲了法布尔的几件事呢?(两件事)哪两件事呢?
[板书:迷恋抓纺织娘捉小甲虫]。
[学生初步感知围绕一个中心词选择材料进行表达]。
(三)、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引导学生学习4、5、6自然段(捉小甲虫这一部分内容)。
(1)自己小声读书,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学生交流:抓住词语一动不动地趴、静静地观察、小心翼翼、欣赏、宝贝,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妙处,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5自然段。
(3)出示第6自然段(法布尔回家后遭到爸爸斥责一段)演示文稿,红色字体突出欢欢喜喜与怒气冲冲两个词语,体会法布尔当时欢欢喜喜的心情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爸爸斥责法布尔的话。
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学生感知对比衬托进行表达的效果]。
2、自由读2、3段。
(1)通过读课文,你对法布尔又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的重点内容及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法布尔观察昆虫很着迷。我是从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观察昆虫,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生: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这一句感受到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我从终于这个词感受到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生:草丛里的小虫子叮咬他,他又疼又痒,但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忍着一动不动。
生:他发现纺织娘了,猛地往前一扑,可纺织娘一下蹦走了,法布尔膝盖都摔破了。回家被妈妈批评了,他只有一声不吭。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把鸭子赶到湖边,就悄悄地蹲在草丛中,寻找、观察这只纺织娘,常常忘了自己还要赶鸭子了。
学生练读2、3段(从学生读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对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都有了较深的感悟。)。
(4)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
[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教师扮演妈妈,焦急地喊:法布尔,你在哪儿?
学生注意的表情,加上动作回答喊: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有的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好像真的捏着那只好不容易捉来的纺织娘。)。
教师走到一名学生面前:孩子,你是怎么捉到它的?
教师和多名孩子对话。
3、课堂小练笔。
(1)教师:从刚才的对话中,我发现你们都深深体会到法布尔捉纺织娘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捉到后他是多么开心。现在就用我们的笔帮法布尔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吧。
注意用上刚才的想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3)交流,评议。
重点评议是否写出动作,能否用妈妈这个角色衬托法布尔。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熟悉昆虫的外形特征,知道昆虫都是六条腿,活动名称:有趣的昆虫。
2.扩大幼儿的眼界,了解一种新的昆虫——屎壳郎,感受它做事不怕困难的特点。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仔细观察。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昆虫,dvd《微观世界》,操作图,水彩笔。
活动流程:
通过某只昆虫的一部分外形特征,猜出这是什么昆虫。(要注意肯定幼儿会观察、会想。)。
2.(看ppt1)猜猜它们都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幼儿回答这个问题时,从简单到复杂,即前两名幼儿可以到电视机前指着屏幕说,老师重复这是第几排第几个昆虫,后面几个昆虫就请幼儿在座位前,用语言做指示,说出自己猜的是哪一个。)。
3.看看猜得对不对?
4.(如果苍蝇猜不出,老师可以用猜谜语的形式:这是一只喜欢在垃圾桶边找食物的昆虫。幼儿如有不同意见猜测,一定要认真听听他的原因,不要就向着对的小朋友。)。
数数他们都有几条腿,了解区别昆虫的简单方法:都有6条腿。
1.小虫子有很多,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虫子都属于昆虫呢?决定它是不是昆虫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数它有几条腿。
2.你们知道昆虫都有几条腿啊?有的小朋友讲6条,有的小朋友讲4条,到底有几条?我们来看一些昆虫的照片,数一下就知道了。
3.(数的时候注意方式的层层递进,从集体数——个别数,从数出声音——在心里数,默数的答案如果有争议,就验证一下,集体大声数一数。)。
4.(在看蝴蝶的时候,幼儿有疑义,它不是只有3条腿吗?)蝴蝶为什么只有3条腿?到底有几条腿?(老师可以侧过身体做示范,让幼儿看看当自己侧过身的时候,只有1条腿了,由此推断蝴蝶其实是6条腿。)。
5.我们是不是刚才数的昆虫,都是几条腿呀?以后你要知道小虫子是不是昆虫,只要数数它有6条腿就可以了。
边看边讨论:(表扬观察仔细的小朋友,幼儿教案《活动名称:有趣的昆虫》。)。
2.(放录像的第一段0:30:44)。
3.它是谁?
4.它在干什么?它推的是什么?
5.小结:这只昆虫的名字叫屎壳郎,它是地球的清洁工,整天忙着清理动物们排泄的粪便,让地球变得更干净。
6.重新问一次:这只昆虫叫什么名字?
7.(放录像的第二段)看看发生什么事了?
8.粪团插在树枝上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它?(有可能小朋友讲到动作,先表扬他真会想,然后丰富词语:推、顶、拉,适当做做动作。鼓励孩子讲出动词,而不仅仅是方法。)。
9.(看录像第三段):看看屎壳郎最后想了什么办法?有没有成功?
10.讨论:它为什么会成功啊?(如果幼儿讲不出原因,可以引导:它是一下子成功的吗?失败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的?)。
11.小结:这么小的一只昆虫都知道遇到事情不怕困难,真了不起!
有3个虫子却被拦住了,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只虫。
1.它是谁?
2.蜘蛛为什么被拦住了?蜘蛛是昆虫吗?你用什么办法知道的?
3.(了解蜘蛛、蝎子、蜈蚣有很多条腿,所以都不属于昆虫。)。
1.这里有一张图画,里面藏着很多虫子。有的是昆虫,有的不是昆虫。请你用笔把昆虫圈出来,然后数数,几只是昆虫?几只不是昆虫?把结果记录在纸的下面。有勾的地方就记录昆虫有几只,没有勾的地方记录不是昆虫的有几只,会写数字的小朋友用数字记录,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画圈表示。
2.也可以在游戏区域提供操作图,供幼儿自由取用操作、学习。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十
每到夏季,世界各地的昆虫音乐家都和附近的知音、同行们聚集在它们的竖满绿“柱子”的音乐舞台——草丛上,一到傍晚就开始进行音乐会。
虽然舞台很朴实,有的还是杂乱无章、枯黄焦黑的“柱子”,但它具有大自然的气息,具有大自然的生机,具有大自然的灵气。昆虫歌手们不聚集在温暖的春天或凉爽的秋天,却要在炎热的夏天展示自己的歌喉,因为它们认为这样一举两得:既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为他人解除了酷暑的烦闷。
今年夏天,它们也如约聚集在附近的舞台上,为了夺得“歌星”的称号,努力的练习着。天还没黑知了就扯着嗓子练男高音,蛐蛐和蝈蝈这对兄弟也在对唱练习,为了在音乐会上赢得光彩……坐在树荫(next88)下乘凉老人边打扑克,边聆听它们的歌声。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十一
1认识常见的昆虫,尝试对昆虫进行分类活动。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昆虫。
3使用鲜艳的色彩画出喜欢的昆虫。
有关昆虫的vcd片、昆虫标本、图片等资料。
1播放有关昆虫的vcd,出示昆虫标本、图片。
幼儿观看vcd,昆虫标本、图片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
2幼儿讨论。
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昆虫,比一比谁知道的昆虫多。
3对常见昆虫分类。
幼儿尝试进行分类活动,按会飞的、会爬的、泥土中的昆虫进行分类。
引导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昆虫画出来。重点指导幼儿在涂色时,使用鲜艳的色彩。
5欣赏绘画作品。
幼儿之间相互欣赏自己的画。
活动二:《》。
1知道昆虫的本领,增强幼儿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2知道昆虫的生活习性,以及昆虫与植物、人的关系。
3运用各种美工材料制作昆虫、体验创作的乐趣。
1各种昆虫小卡片。
2笔、纱布、剪刀、胶水、枯树叶、竹枝、布等材料。
教学过程:
1幼儿自由讨论昆虫都有哪些本领。
2教师向幼儿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与植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4教师出示各种昆虫的小卡片,请幼儿按益虫、害虫进行分类活动,比一比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对。
5讨论消灭害虫的方法。
如打扫班级卫生,冲洗水沟,打苍蝇,拍蚊子等。
6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各种昆虫作品。
通过活动,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昆虫的生长环境,增强他们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十二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记叙文。它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这两件事充分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也是文章的重点。
五年级学生刚刚步入高年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同时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抓住“着迷”、“迷恋”“痴迷”等中心词贯穿全文,不仅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涵义,更深入把握文章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理念,我确立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
2)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2)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2)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1)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从本文的命题方法中得到启示。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十三
2、巩固生字:蝴蝶、蟋蟀、蝉、蚂蚁、蜈蚣、螳螂、蜘蛛并认识生字蚊子、蜗牛、瓢虫。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字卡(后有图),课件。
一、引入主题,引出要复习的生字。
1、“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昆虫王国里去,我们先来听听王国里都有什么动物?”听课文朗读一遍(课件)。
2、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字卡认读一遍。
3、提问:“它们都是昆虫吗?什么是昆虫?”(课件演示)。
二、复习生字。
1、游戏:变戏法。“下面昆虫宝宝要和大家玩一个变戏法的游戏,只要我们说对它的名称,它就会出来和我们出来做朋友。”(课件)每个词读三遍。
4、认识生字:蚊子、蜗牛、瓢虫。“森林里还来了几位神秘的嘉宾它们也是我们今天的小考官,看看是谁”
a:瓢虫认读。用虽然```但是```说话。“瓢虫说虽然大会没有请我,但是我还是来了”
b:蚊子认读。学蚊子叫。
c:蜗牛认读。“蜗牛是昆虫吗?”复习学的生字并模仿它们。
5、游戏:找朋友。
a:“螳螂大哥问小朋友都认识森林里的嘉宾了吗?演出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请幼儿有表情的朗读课文什么是昆虫”
b:“第二个节目找朋友,请小朋友将字卡宝宝正确的找到朋友交到昆虫的手上。”
6、结束。
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能极大地引起孩子的兴趣。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感受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常见昆虫,知道昆虫的本领,了解昆虫的生长环境与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习兴趣。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十四
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有许许多多的昆虫在开一个音乐会。梦是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个美丽的池塘边,昆虫们为了庆祝中秋,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他们把一块大石头当成了舞台,舞台上立着几个大字,那就是:中秋节快乐。主持人是一只十分健康的小蚂蚁,她的声音十分好听。第一个选手是青蛙,瞧他穿着一件绿色的礼服,“呱呱”地唱着动听的歌曲,歌声引来了几只蜻蜓为他伴舞;第二个上台的是螳螂大哥,他帅气十足地拉着小提琴,歌声传到很远的天边,白云也随风摆动;最后上场的选手也不赖,她是谁呢?对,她就是蝴蝶小姐,你们瞧,她虽然有点害羞,但是,她弹奏的钢琴的音乐声快活极了!你听,所有蝴蝶都在为她喊加油;接着上台的是一只蜗牛,他把头缩进了壳里在地上打滚,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表演都结束了,小蜜蜂拿着金色的奖杯,递给了一等奖的蝴蝶妹妹。
昆虫音乐会教案篇十五
通过前阶段的活动,幼儿对周围的“虫”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这些小生物的称呼,也从以前笼统地称为“虫”逐渐具体化,能根据外形特征,正确地叫出学名。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除了能正确命名以外,我们也要求他们能根据一定的科学分类方法将这些虫虫归类,看看哪些是昆虫,哪些则是“昆虫的朋友”,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力要求。
对于昆虫的定义,大部分孩子是陌生的。如何在给予幼儿科学知识的同时,避免过多的说教和灌输呢?作为教师要在活动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多给予幼儿自己操作、探究的机会,让幼儿在充分的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辨别,逐步加深对昆虫的定义的理解,并能用此来解决问题。
1、昆虫都具有头、胸、腹和三对足,这是它们的判断标准。
2、蜘蛛、蝎子属于蛛形纲,蜈蚣是多足类,西瓜虫(潮虫)属甲壳类,它们和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是昆虫的朋友。
3、蚯蚓和蜗牛属于软体动物。
1、仔细倾听科学童话,了解内容,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2、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据此作出判断。
3、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勤于动脑,认真思考。
2、各类虫虫的玩具模型或图片:如蚂蚁、蜜蜂、蚯蚓、蜈蚣、蜘蛛、蚕、螳螂等。
3、家园共同收集多种废旧材料,如包装袋、吸管、塑料瓶等,用来制作昆虫。
(1)(出示各类虫虫的玩具模型:如蜘蛛、蚂蚁、螳螂、蚕、知了、蝈蝈、蜈蚣等)“它们中那些是昆虫?”
“你觉得长得怎样的虫虫才是昆虫?”
(请幼儿人手拿一只“虫虫”,把它们根据是否是昆虫分分家。从而了解孩子的现有知识,使孩子初步感受虫虫分类这样一种形式,而不在于结果如何。在倾听孩子的回答中,教师可以借机规范孩子的语言,给予孩子一定的科学用语,如头、胸、腹等,便于孩子理解,运用于后面的活动。)。
(2)通过科学故事的形式给予孩子正确的昆虫定义,使孩子了解昆虫的判断特征。
2、这是昆虫吗?
“什么样的虫虫才叫昆虫?”“你认识哪些昆虫?”
(请孩子再次用虫虫的玩具模型或图片,进行是否是昆虫的分类)。
(教师进行集体讲解、分类)。
“这是什么虫?”“它是昆虫吗?为什么?”“我们来数数它有几条腿?”
(选取一些孩子们不太熟悉或容易出错的虫虫进行讲解。如螳螂、毛毛虫等,帮助孩子反复巩固昆虫的定义。)。
“昆虫的朋友有哪些?”(蜘蛛、蜈蚣、西瓜虫……)。
(1)请孩子在充分认识昆虫的外形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昆虫的制作。(详见制作活动:我喜欢的昆虫)在活动中,教师应多出示一些范例给予孩子启发,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请孩子在家中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只昆虫。
(2)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教室内,使教室主题环境更鲜明,也可供其他孩子参考。
虫的种类繁多,分类也较为复杂。由于孩子的年龄关系,可以只要求孩子了解昆虫的定义并作分类,其他虫虫可统称为“昆虫的朋友”,具体归类可在日后的学习中让孩子逐渐了解。另外,昆虫的特征是“头、胸、腹、六条腿”,由于六条腿的特征便于孩子辨认,所以在活动中可以特别强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0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