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热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9:33:10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热门16篇)
时间:2023-12-06 09:33:10     小编:琉璃

总结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一种回报,也是我们未来成长的基石。注意总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信息和思路的跳跃和矛盾。总结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总结的兴趣,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去总结和思考。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一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三、教学思想和方法。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盲人为什么会领路”(英国伦敦――“雾都”)。

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二

《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三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另一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四

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生活处处有哲学》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个框题,是学习哲学的入门框体。设计好这堂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本框题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

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2)运用:

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根据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才不会对哲学陌生,而逐渐试着去尝试探索。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的哲理储备,并且中以前的学习中有加以应用,如写作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来阐释其中的哲学意义。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更盎然。

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长篇来体会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学,应该能借用这一系统的哲理来体验人生。所以,要做好这个哲学的命题,就是让学生学了哲学之后能够自觉地利用哲学智慧来思考人生,经营人生。

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把握一般哲学道理和哲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知识转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哲学道理积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后自我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辩论赛《笑比哭好哭比笑好》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主要通过个环节进行。第一,对学生作为习作《如果》的点评。第二,思考三幅漫画的哲学道理。第三,总结自己在课后探究——仰望天空中的思考。第四,结合教材事例《烛光照亮小屋》展现哲学的智慧。第五,阐述什么是哲学以及它的作用。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框体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热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

(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课后探究。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我设制了这一探究活动:收集十句影响你人生或者你最喜欢的哲理名言。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跟自己有关的哲理,之后通过哲学学习可以更全面的理解它们,乃至以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么就能更深刻地领悟它们,这些哲理也将融入生活指引人生,一生受用。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六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xx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新课型。

一课时。

通过发生在xx年西藏拉萨的3。14事件这一时政热点贯穿本节课,一例一析,主题集中,而且和课堂的联系十分默契,没有牵强附会之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其中恰当地使用了文字材料、视频、图片、声音,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特别是本节课十分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得尤为出色。

不足之处就是如果能够在讲公民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义务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具体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效果也许会更好。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改精神,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的智力、知识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识记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政体的基本类型及其重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政体的内容,学生在理论上几乎一无所知,但对于国王首相总统等称谓却比较熟悉,因此,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自1975年以来,美英法日德意加七国每年都举行一次政府首脑会议,俄罗斯也加入进来,可是,同样是政府首脑,称谓却大不一样,其中,法美俄称总统,英日称首相,德意加称总理,为什么同是政府首脑,称谓却大不相同呢?这就涉及到各国的政体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1)这一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授。

第一个知识点: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我采取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找出关键词世袭和选举。这一设计会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接下来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这三种具体的政体形式的特征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总体上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典型国家为例的举例分析法。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没有实权是虚位。为说明这一形式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我以英国为例。分析之前,我设置了几个小问题采取抢答方式由学生回答:谁能说出英国的国家元首是谁?英国的政府首脑是谁?英国的下一个国王有可能是谁?英国议会有几院组成?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中能回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回答不出的问题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课件展示材料:(3)材料1计算机软件之王比尔盖茨在白金汉宫接受了英国女王授予的骑士勋章。英国女王对外国人的荣誉奖励由英国外交部建议,女王首肯。

材料2在英国任何议案如未经议会同意都不能成为法律。

材料3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须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

学生阅读后提问:英国国家元首的地位,权力如何?2、议会与政府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是难点,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所以主要由教师结合材料讲解完成。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征教学结束。

然后,同学需要记住实行这一政体的主要国家,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所以学会一些记忆的窍门很重要,因此对于这一知识点,我让学生自己找方法,然后交流,在此基础上介绍我的方法:谐音记忆法:英、日、比、挪、泰、瑞、西。这样变枯燥记忆为趣味记忆,提高了记忆速度。

第二种具体形式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它和刚才学过的议会君主制很相似,所以我直接设计了一个表格,(5)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填表格比较二者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目了然能归纳出二者只有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这种设计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化繁为简,易于接受,并锻炼了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对主要国家的记忆,我同样把孤立的字组合为有意义的句子:新、奥、印、德、意、分。

第三种具体形式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其特征可概括为: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我选用了同学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美国为例。我把20xx年大选的部分情况引入教学,(6)由于美国的两党制将在第三课中重点学习,这里只简单介绍两党为共和党和民主党,突出共和党,民主党在大选中的激烈竞争和巨额竞选费用。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吸引学生兴趣,其次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国民主实际上是以金钱为前提的民主。为以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它从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以及纸币的相关知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能否引发学生对经济常识兴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题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本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认识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

货币的本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设疑导入,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历,钱在经济生活中叫做货币,询问学生货币为什么能购买东西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而进入本框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出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3个方面展开。

1.货币的本质。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去农贸市场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买,油、盐、醋,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板需要盐,盐老板需要搞头,搞头老板需要咖啡,咖啡老板需要红豆,红豆老板需要牛奶。

首先我会展示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最后明确,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寓学于乐。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接下来我会展示资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学生小王非常饥饿,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货架的商品标着醒目的价格,最后拿出现金,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买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国留学,所以,用蚂蚁花呗买了想要出国的物品,在出国之前,把一部分钱存在中国银行,另一部分兑换成美元。

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考,货币执行了哪些职能?

最后师生明确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其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货币在我们生活中被应用,但是学生很少知道其职能,同时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纸币。

学生交流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由于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不易磨损,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币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我国依法打击假币行为,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不仅要识别假币,还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之所有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展示马克思的经典语录“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使同学们进一步梳理本节课学过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是以“我的金钱观”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二是请同学们到当地的银行去向工作人员了解辨别假币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家人及其他同学分享,提高大家辨别假币的能力。

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同学们的鉴别假币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分享意识。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九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对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剖析生活实例,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为集体做贡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一)复习巩固。

1.联系的含义。

2.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情景导入。

(二)新课讲授:讲议结合。

第一部分是重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突破重点。设计情景,事例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从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让学生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得出结论。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让学生了解张网捕雀典故。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来捕雀,结果一个雀也没有捕到。

学生探究活动:

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

师析:(1)因为他不懂得捕雀的网虽然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中的网眼相互制约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使网在功能上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1)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从而得出结论:

(2)二者相互。

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述“三个老师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论的启示,方法论的讲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升华。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让学生再思考:我国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习完整体和部分,让学生列举出整体和部分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关系,老师再列举一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的例子,过渡到第二部分知识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采取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所以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可直接给出。

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为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些宫室楼台有三个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途遥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批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负责该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第二步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运进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宫室楼台,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内,修复原来的大街。

学生探究活动:用哲学道理分析一举而三役济的意义?

多媒体显示:《一举而三役济》(内容见注4)。

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这个施工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优化原则。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

“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最后依据本课知识结构,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明确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设计这课的意图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语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学思想简单化,让学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思辨能力。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

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上课有热情,情绪饱满,整节课能以学生为主,角色定位恰当。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板书规范漂亮;具有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教法灵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热情很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动机。有个别同学的回答,有同学的合作。有集体的,教学手段多样。教师的.评价语言积极,注重挖掘学生优点。

2、教学过程: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宗教,学生有话可说。整片通过对话的形式,情景创设,讨论探究,看着简单实则不然,其实是小故事见大道理。能依据学科特点,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紧密围绕课文,时刻不忘知识点的落实。

3、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多元化。开展讨论,提升能力。

4、教学效果: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后思考。活跃思维,小结练习,巩固提升。教师与学生互动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前导入时间多。

2、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多,给予学生的参与时间不充分。

3、学生对“信教与信教徒”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限制,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一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xxxx,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二

1.国有经济,又叫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国有经济不仅仅指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属于国有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国有控股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3.国有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4.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5.如何区别宏观调控三手段:

凡看到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手段。

凡看到国家行政机构采用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直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凡看到制订了什么法律法规或者运用法律武器制裁了某种行为就是法律手段。

6.公有制经济又叫社会主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8.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9.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0.区别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内),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范围内),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工资)。

11.按劳分配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

1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部分先富(突出效率)个税调节、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公平)。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三

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理解:(1)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2)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加强宗教的政策观念,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特别是认清--的邪教本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央一再强调的三句话:(1)全面贯彻宗教政策;(2)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是新授课,学生对宗教问题较陌生,难点和疑点很多,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分析交流---验证结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视频:尼日利亚冲突、世界三大宗教简介。

展示资料:我国有五大宗教并行流传,历史悠久。虽然我国的宗教信仰者只占很小的比例,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信教者的绝对数字是不小的。现在可以统计的信教群众有3千多万人。佛教、道教没有严格的入教仪式,信教人数比较难准确统计,估计也有好几千万人,加起来,我国有上亿人信仰各种宗教。此外,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有宗教流传,有10多个民族基本全民信教。

问: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有“四个自由”(辅板书)从以上含义我们不难看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既保障公民信教的自由,又保障公民不信教的自由。不能只理解为一个方面。“两个方面”(辅板书)。

以小李的日常生活为线索,帮小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展开教学。

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更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本课内容。

自我介绍:我叫小李,高一年级的学生。家住丹城西寺旁,我们全家信佛教,尤其是我妈王大娘,她每天都得去西寺诵经、拜佛。还经常和佛友一起到处烧香拜佛。我从小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早已习惯,有空也会跟我妈去寺庙拜拜菩萨。但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些难题,有些疑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

小李的困惑(一):作为中学生,我可以信教吗?为什么?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四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对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剖析生活实例,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为集体做贡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联系的含义。

2.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情景导入。

(二)新课讲授:讲议结合。

第一部分是重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突破重点。设计情景,事例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从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让学生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得出结论。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让学生了解张网捕雀典故。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来捕雀,结果一个雀也没有捕到。

学生探究活动:

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

师析:(1)因为他不懂得捕雀的网虽然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中的网眼相互制约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使网在功能上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1)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从而得出结论:

(2)二者相互。

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述“三个老师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论的启示,方法论的讲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升华。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让学生再思考:我国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习完整体和部分,让学生列举出整体和部分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关系,老师再列举一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的例子,过渡到第二部分知识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采取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所以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可直接给出。

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为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些宫室楼台有三个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途遥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批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负责该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第二步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运进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宫室楼台,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内,修复原来的大街。

学生探究活动:用哲学道理分析一举而三役济的意义?

多媒体显示:《一举而三役济》(内容见注4)。

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这个施工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优化原则。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

“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最后依据本课知识结构,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明确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设计这课的意图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语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学思想简单化,让学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思辨能力。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五

作为高中的政治老师,要怎么写好。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

诗词。

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

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

反义词。

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盲人为什么会领路"(英国伦敦——"雾都")。

劣势(一般情况)。

盲人。

优势(大雾)。

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双方始终不可分离。

关系。

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统一:(同一性——相对的)统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六

a.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b.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c.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字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

b.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943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