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中人物、情节、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感悟的表达。写读后感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不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深入挖掘内在含义和主题内核。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触动和思考。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一
可能这本书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共鸣吧,很多人也说还读不懂龙应台,就像年少听不懂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这里的读懂,并非是字面上的读不明白,理解是可以理解,只是还没到那个年纪,无法有太深的感悟。
这本书是散文的形式,一共72篇,个人觉得这本书比较适合中年人看,龙应台在50多岁的时候写的这本书籍,作为母亲,她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作为女儿,父母也渐渐衰老。
这个年纪,我们有可能要目送父母的离去,有可能要目送孩子长大成人的远去。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想每个人都有“目送”的时刻,内心的不舍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吧。
不过现在我并不想谈太多这个,这本书里面有提到一个点,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人的“老”。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作者在其中一章里说了这一句话。因为他的父亲很老了,加上有病,每天躺在床上,请了一个保姆照顾他。有一天,她发现,父亲的眼睛怎么越来越小,都眯起来感觉睁不开了。
原来是被眼屎给糊起来了,保姆都没帮他父亲擦洗干净,可是她自己就在想,怎么自己经常来看望父亲,也没注意到这个呢。
于是就说了上面的提到的一句话。我忽然发现,我好想也是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对于老人家,我都不会仔细去看ta,如果老人家迎面走来,我有时候会刻意的避开看ta的脸,或者朝着前方看,径直走过去,并不会像看美女或者女生一样,偷偷的憋个一眼。
应该不至于只有我会这么做吧?
也许就是这样,人老了,就慢慢的失去了别人的注视。
还有一个,她的母亲也老了,已经老年痴呆了。有一次龙应台带她去逛街,她突然感觉,整个街上很少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她就想到了自己,自己也50多岁了,有时候去一些比较年轻化的商业街感觉自己就是格格不入的.异类。
而对于更老的母亲来说,会不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被陌生人给占领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还健在的也很少出门,生活上,也很少有属于老人的世界。
那些商业街,有没有专门给七八十岁人挑选的款式衣服,而不是那些永远单一的色调。
让老人有一种江山变色,一种被迫流亡的感觉。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二
读《目送》,能让你在还可大大咧咧品尝世事时有一种意识,去留意那些你们还未读懂的过往。小编与你分享这份感悟。
重读《目送》,总有一种静默而细腻的温暖。
似乎,一切关于生命的细碎与美好都被作者收藏于对这文字的目送之中。
我们在人生的驿站上,亦行亦别,又目送过多少温暖与心酸。
落花缤纷,大雨滂沱,秋叶飞旋,冬雪轻拂,一场目送,几许流转。
或许,挚爱总是深沉和凝重的,因为有这些份量,所以亲情不会走远。
龙应台的《目送》,会让亲情的微光再次闪耀于你心中。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时间是残忍的,又是仁慈的,我想,如果不是龙应台的阅历,她一定写不出“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这样的句子。
这是一本苦涩又温暖的书,读她的书,就像读着人生。
女性的气质,学者的深度,作家的情怀,三者的完美融合,使她的文字一直有着后土的力量:生命与思索,关怀与感恩。
无意间在室友的桌上看到这一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目送”,那一刹那让我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带着一种好奇心,我开始翻阅起这本书来。老实说,平时看书时,我很难有耐心读完一本书,但很奇怪,我竟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般地看完了这本《目送》。
我很庆幸我看了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深邃,忧伤,美丽。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写兄弟情,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都写在了里面。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看到这段话,我的心颤动了一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的不舍得、不放心,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家都很激动,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总感觉每个回家的假期都过得飞快,快临近开学,背起书包,拖着行李箱离家那一刻或是父母送我到火车站那一刻,总是很不舍很难过,父母目送着我,心里满满的牵挂,回头看看他们,他们依然站在那里望着我,我回头了,我害怕爸妈看到我眼睛里打转的泪水,这样会更不舍。总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每每离别就感觉自己还是小孩一样,舍不得离开父母的怀抱。有父母家人的留恋、牵挂、等待,心里总是很温暖。
轮转那一年,国庆放假回家待了几天,感觉有被奶奶捧在手心一样的疼爱,年迈听力变差的她听着我大声讲着我在外面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走的那一天,奶奶坐在路边石凳上,我提着东西说了声,“奶奶,我走了,记得吃药。”奶奶应了声,有点哽咽,我只敢转身看了一眼,就走了。谁知道,那竟是我看到奶奶的最后一眼,那也是奶奶最后一次目送我的背影,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去看奶奶苍老慈祥的背影。其实,想念奶奶好久了……无论是爸妈还是奶奶,尽管是背对着离开,但我总是能感受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双双热切的眼神。
我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仔细想想,没有给爸妈做太多,我是否真的.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我有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这些,都需要我去反思,不要让我们的家人也因我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回应的失落,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现在的我,可能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会经历,只是我希望我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那颗感动的心,感恩的笔。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这些句子忧伤带着优美,我喜欢读书的时候把他们摘抄下来,之后,回来翻翻,又可以细细地品味一番。
时间消失的如此之快,我们的父母终究会挂上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人。时光荏苒,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头发会发白,牙会掉,脸上会呈现皱纹,趁着父母还在陪伴我们,好好爱他们,好好回报他们,好好珍惜他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后,不要那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爱,好好回报,好好珍惜。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三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绵长的目送,以及转身的怅然。
从前母亲与我不习惯相互陪伴,每次假期回家,她要么忙碌着,要么得空能坐下来陪我坐坐说说话的时候,她宁愿到邻居家去闲聊或者打牌。母亲与我也不习惯互送,从小到大外出上学她从不曾送。而她每次来武汉,我总是安排好行程告诉她怎么坐车然后自己去上班她坐车回家。然而有了孩子后,这些却开始发生变化,每次离家母亲在车窗镜里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每次相聚母亲絮絮叨叨说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婆和街坊邻里的八卦,有时候甚至嫌她重复的嗦让她去打牌都不去,起初我以为是为了孩子,后来我发现原来是她老了。
是的,母亲老了,越来越像记忆中的外婆,头发花白,每一次在离开时的村口看着我,走了很远还在身后喊,要听爸妈的话路上要小心。外婆这样送母亲离家,也这样送我们每一个做客的孙辈,年复一年。我体会不到老人久久站在那里,我们从来不回头,母亲兴许回头去说回去吧别送了的情景。如果说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那么这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便把别离的滋味尝了透。
而怀中稚子,不曾离开半步,时时刻刻都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连断奶和上幼儿园这两次本该初尝父母之别离滋味的时刻,我都没有机会感知。感谢生活和孜孜不倦的自己,让这番滋味自觉的推迟到孩子的小学阶段。有一天我也会习惯送他一次又一次,而他不回头也不给我拥抱,任我原地惆怅。那又如何?生命,原就是一种延续,一场轮回,于是有了这亲子间对父母恩的感知和对子女情的感触。我们或许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是粗糙不精致的,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或许并不是她们想要的。但是,无论是为别离还是为相聚,就像隐瞒不了的咳嗽和贫穷,爱是从来掩饰不了光芒的。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四
曾经细细品味过龙应台的《目送》,书的扉页是印有一句话的白纸,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书的腰封上摘录了一段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的了解到,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如今重新阅读,逐渐体会到作者把那些和父母、儿子相处的画面交错出现,描绘着时间的前行,感受到一脉相承的感动和谈谈的忧伤,让人觉得每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不过是无限循环。
我们曾经也是天真无邪,在父母的亲情呵护下长大,无忧无虑,总喜欢依偎着他们,享受手牵手的幸福,但不知何时,不再去拉父母的手,甚至经常的陪伴都变成了奢侈品,总是认为絮絮叨叨、不厌其烦,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幼的晚辈变成“大人”,而我们的父母,却退化成了孩子。
当自己成为一名母亲后,慢慢地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看着他们逐渐老去的背影,苍白的头发,心里有一丝酸楚,深深地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我看到的是曾经的“他们”,我也在沿着他们的老路而前行。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让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眼中的不舍……。我的孩子也成为了一名初中生,我很怀念他童年时期对我的依赖,亲密无间,像个“跟屁虫”一样形影不离,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不再对我撒娇,不再像小学阶段一样什么都听取我的意见,距离感油然而生,让我有些许的失落感,但我知道,他已经长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将会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去面对各种问题,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作为母亲,我陪同他一起成长,同时也要学会放手,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人到中年,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苍白无比。近两年,因家中老人生病,辗转于医院之中,看到太多的生老病死,越发觉得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性,一代又一代,新陈代谢,老人渐如婴儿,但却得不到婴儿般的照顾。“不必追”就是不能追,我想告诉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却不知他能理解多少,所以,用行动告诉他,亲人需要我们的陪伴,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时间会让我们懂得一切,珍惜相互的关爱,从点滴做起,从理解做起。
公众号:重庆珊瑚中学初2020级15班。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五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题记。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后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后来,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来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人生,独自面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后来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讨厌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现在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面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只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只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知道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曾经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曾经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六
似乎龙应台正在用一种软绵绵的台湾话诉说着那些情感,那些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情怀,在那里,她不再是作为台湾文化部长这一政客的身份。
即使如此,这也是一本能够睡前午后浅尝辄止的小品文,读起来清雅舒心,做一次心灵小憩未尝不可。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七
《目送》一文,写的是作者作为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感受。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龙应台目送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龙应台的《目送》是本生死笔记,它深邃,忧伤而美丽,在她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什么叫孝敬。
爱父母,孝敬他们,就是爱30年后的自己;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爱五十年后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继《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又创作了这本《目送》,之前也有品读过龙应台的文字,她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又仿佛像妈妈的手,轻轻的抚摸着你的脸。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她父亲的时候,也就是说她和他今生缘分也就终止了。
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且行且珍惜!
印象中龙应台的作品都是词锋犀利,寒气逼人,直到读了她的。
散文。
集《目送》,那温婉深沉的文字,让心有了一些温暖,也有了一点伤感。
在《目送》的七十多篇散文中,她敞开心扉,满纸温情,细腻地书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自己的脆弱,还有无奈的放手等诸多心境。书中的情节都是我们非常熟悉却常常会忽略的小事儿,看似平淡如水,微不足道,读后感受到的却是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情感: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书中有许多篇幅是讲作者与母亲的,她那年迈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像个小孩。她牵着惶恐不安母亲的手,走在川流不息的香港车站,带她回家。她提前24小时和母亲道别,给皱纹密布的母亲涂粉红的指甲油和润润的口红。她哄着她,就像当年母亲哄着儿时的她一样,耐心、细致。还有她写自己的父亲背井离乡隔海相望的离愁,漂泊一生遥念故土的游子之情,让人想起余光中笔下的乡愁。
最喜欢开篇的《目送》一文,写的是她作为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感受。作为母亲的她,在儿子从小学、中学,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直到现在二十一岁就读于她教课的大学期间,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而作为女儿的她,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的炉门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记住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作者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母亲已认不得自己;写孩子时,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背影。于是她说:“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不会忘记书中的那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感悟,既有遗憾,又有坚定,让我们也为之动情。
想到自己从前每一次的离家,即使知道身后那一直注视的目光,却都没有回头一看,现在情节重演,才能明白为人父母心中的那份失落与欣慰。孩子长大了,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视线,父母日渐老去,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世界。生命就是一场爱的接力,我们目送自己的孩子,同时自己也被父母目送,每个人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体会最复杂的人生情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带着爱和释怀,用现在的努力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
这是一本好书,感谢作者,为读者带来一份亲情的感动。
这个暑假,一本名叫《目送》的散文集伴我成长。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母子手牵手,当铃声响起,儿子奔跑在人群中,妈妈在穿梭纷乱的人群中无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儿子的背影,而儿子也在不断地回头看妈妈。
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当妈妈在机场与儿子拥抱告别时,“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华安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母亲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母亲只能在高楼的窗口望到儿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个孩子的长大,更读到一个母亲的深情。我不仅想到了我自己。幼儿园里,爸爸放下我后坚决地离开,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小学时,当我独自一人走过热闹的十字路口,不必回头,我知道,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说:“儿子,你要快快长大!”妈妈却说:“儿子,你怎么这么快就长大了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当孩子长大,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父母任是不舍,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哈哈哈深爱,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书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离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诉我,人生的漫漫长路,注定要一个人走。在我8岁那个暑假,父母让我一个人搭飞机来回北京。虽然这边有爸爸妈妈送我到机场,那边有奶奶来接,但心里还是忐忑,当然还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挂着无人陪伴的标志,随着空乘员上飞机,找座位,下飞机,等到奶奶来接,一切都顺利。自豪感一下子上来了,离开爸爸妈妈,我也可以。小升初报名,排一天长长的队,独自进到陌生的环境,接受陌生老师的考试,当老师说“不错”的时候,一天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我知道,这样的路,我还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当我们目送身边亲爱的人背影渐行渐远,只要珍惜曾经相聚的时光,珍爱彼此,就不必遗憾;目送,当我们目送时光的背影渐行渐远,只要我们曾经踏实走过,再回首,也坦然。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淡淡的文字,隐藏着浓浓的情感,带来了深深的忧伤。
《目送》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散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是对一种情感的目送,更是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一书,封面并不浮夸:一位年轻的母亲推着自行车,车子后座上坐着她的孩子。那是两个幸福的背影,因为我看见了母子微微显露的侧脸上那抹淡淡的笑容。倚着墙角默默地一口气读完,仿佛又见到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那个拖着臃肿的身子,费着劲翻栏杆为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的老父亲的苍老的背影。龙应台这本堪比《背影》般动人心弦的温情《目送》,又让我如同当初一般潸然泪下。
已身为人母的龙应台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去异地求学;她记起当年,父亲目送着离家求学的自己;她想起几年前,目送着棺木中的父亲——是她第一次目送至亲的死。人生五十多才面对生死离别,到底有点迟了。作为中国台湾的外省人,龙应台在中国台湾只有父母、兄弟。她从未目睹过亲人离世,直到父亲逝世。在那之前,她极爱站在高处,审视批判这个社会。她最后一次目送完父亲,目送长大远行的儿子,有太多的无奈和失落,却必须放手。这才使她开始咀嚼生活,才开始懂得了生死离别,才开始知道了那种黯然神伤的感觉。
当初远赴金华求学时,父母为我搬着行李,我的心中满是对陌生环境的忐忑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滔滔不绝了一路,而父母全然没有多少言语。到了寝室,母亲默默地为我整理床铺,父亲默默地为我添置了许多生活用品,忙碌了一个下午,父母该离开了,直到看到母亲红着眼望着我的那一霎那,我的心狠狠地揪了一下。挥手告别,看着父母离开的背影,心中是复杂的心情。接到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很明显的哭腔,告诉我要好好照顾自己。我理解母亲,但是我却体会不到母亲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面对离别,面对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远赴他乡,她担心、她害怕、她牵挂。也许将来,我也会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这种依恋。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八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九
本文主要说“我”送儿子上学,希望他能回一次头,看看“我”,对“我”说一声再见。可是,十几年他都没有回一次头,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头。多年后,儿子上大学了,“我”在窗子边看着他,只是看一个高瘦的背影对“我”说不用追。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爱孩子的吗?他们永远对孩子充满关心和爱护。就像龙应台看着儿子转过街才放心,就像母亲不放心我第一天骑自行车上学,她一直跟着我到教室门口。后来,她还是放心不下,我们就搬到离学校比较近的房子去住,虽然这个房子又小又旧,但是里面充满了妈妈对我无限的关爱。
母爱如春风,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颗最热忱的心,滋润着我!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琐碎那么真实,文字中带着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带着清新,扑面而来;她的文字,似灯塔,散发着光茫,照进心房。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处最颤人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赏起来,品起来,悟起来,让我的心跳也充满着共鸣的激动。
不管你父母知不知道,你都要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我们,是让我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有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爱我们,就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就让我们自己去解决,因为有些路,只允许我们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说我们之间的缘分只是不断地目送背影,我说这短缘后面是我们自己与父母彼此之间都不知道的,深爱。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了龙应台的书《目送》,正如封面上的一句话评价:“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虽然龙应台用她那枝最犀利的笔描写人生,但在生死大问面前还是难以尽言。她的文章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逝去的人和事物的怀念,以及对生和死的考量。在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儿子长大的失落,女儿对父亲去世的悲伤,母女亲情的息息牵挂。读完她的书,我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人们在成长中总是会伴随着各种痛苦和悲伤的情绪,细心体味你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譬如《目送》这一篇写了儿子华安在6岁和16岁,分别因为上小学和作交换生而离开时的情景,还有父亲开车送作者去大学报到,倒车出巷口离去,和父亲去世火化时棺木飘入长廊的回忆。最后用一句话,深刻地写出了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作者怅然无奈的情感流露笔端,通常人们仅仅伤感于离别的情绪,作者却能看得更加透彻明白,果然是那支最犀利的笔,写下了深情默默的人生感悟。
又譬如《山路》这一篇讲到在耀眼的舞台灯光下和五万人的欢呼中,蔡琴深情地演唱着歌曲。人们都熟识她的歌曲,却并不了解她无奈的人生。而在别人尽情欢笑的同时,某位有名望的人也只能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加护病房里,独自承受寂寞和病痛。人生有欢乐也有落寞,有高兴也有悲伤,正如作者描写:“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读到这里,我似乎明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为自己人生负责的道理。正如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在《目送》的每一篇文章中,作者总能用一两件事把深刻的道理讲述出来,而我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深意。即使这样,每次读后体会都会更加深刻,似乎又明白了许多道理,好像又多了些许的成长。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十二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主打温情牌,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本书的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低低浅浅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那几乎能够穿越时光的眼神指引着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送别,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茫茫的人海里!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十三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绵长的目送,以及转身的怅然。
从前母亲与我不习惯相互陪伴,每次假期回家,她要么忙碌着,要么得空能坐下来陪我坐坐说说话的时候,她宁愿到邻居家去闲聊或者打牌。母亲与我也不习惯互送,从小到大外出上学她从不曾送。而她每次来武汉,我总是安排好行程告诉她怎么坐车然后自己去上班她坐车回家。然而有了孩子后,这些却开始发生变化,每次离家母亲在车窗镜里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每次相聚母亲絮絮叨叨说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婆和街坊邻里的八卦,有时候甚至嫌她重复的啰嗦让她去打牌都不去,起初我以为是为了孩子,后来我发现原来是她老了。
是的,母亲老了,越来越像记忆中的外婆,头发花白,每一次在离开时的村口看着我,走了很远还在身后喊,要听爸妈的话路上要小心。外婆这样送母亲离家,也这样送我们每一个做客的孙辈,年复一年。我体会不到老人久久站在那里,我们从来不回头,母亲兴许回头去说回去吧别送了的情景。如果说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那么这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便把别离的滋味尝了透。
而怀中稚子,不曾离开半步,时时刻刻都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连断奶和上幼儿园这两次本该初尝父母之别离滋味的时刻,我都没有机会感知。感谢生活和孜孜不倦的自己,让这番滋味自觉的推迟到孩子的小学阶段。有一天我也会习惯送他一次又一次,而他不回头也不给我m。simayi。net拥抱,任我原地惆怅。那又如何?生命,原就是一种延续,一场轮回,于是有了这亲子间对父母恩的感知和对子女情的感触。我们或许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是粗糙不精致的,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或许并不是她们想要的。但是,无论是为别离还是为相聚,就像隐瞒不了的咳嗽和贫穷,爱是从来掩饰不了光芒的。
春风十里,总不及你,不及你送别离时,微噙的泪光;也不及你,不及你依赖的目光里,稚嫩的期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7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