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思乡情怀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6:51:03
端午节思乡情怀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6 06:51:03     小编:灵魂曲

难忘的回忆总能让人心生感慨,也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职场人,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呢?为了帮助大家写作总结,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一

风轻轻吹过,吹过故乡的田野、林木、农舍和头上带着羊肚子手巾的汉子,吹来了一股浓浓的的思乡。

“头上扎着羊肚子手巾的陕北农民扛犁、牵牛、甩鞭子,满身一股男子汉的味道……”这是《羊肚子手巾》所告诉我们的陕北男子汉特有的形象。

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大概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头上的羊肚子毛巾在一夜之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再能闻到羊肚子手巾的味道,不再能闻到他们渴望着过好日子的味道,因为他们现在就过上了好日子,所以羊肚子手巾就被那些五颜六色、时尚的大鬓角和休闲帽所取件。看到这一幕,我感到高兴又有些失落。曾经陕北拥有多么韵味深长的一页时代,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翻了过去。这些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可能只有老一辈才能怀念,怀念那条充满时代气息的羊肚子手巾。

《故乡》这篇文章提到过一句话“我不止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

城里人没有故乡的一切,没见过田野、林木、农舍,当然也没见过在麦田中大汗淋漓的农民。

故乡是一个温柔的地方。心中有故乡的人,无论走到哪都会想念故乡。在城里看月亮时,都会觉得没有故乡的大、圆。

农民潮水般的涌向城市,最后又灰溜溜地回来。乡村中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导致城市永远是年轻的。这不免令人心寒,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

无论如何,思乡已经很少见了,但故乡永远是老一辈人心中的白月光。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二

2、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4、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5、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8、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9、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0、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1、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4、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1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8、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

20、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2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22、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3、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6、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2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8、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9、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三

在端午节的时候,对于在外游子来说,思乡之情不禁由内而发,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思乡。

作文。

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每逢端午节,都会泛起思乡的情怀。也许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更有端午节的气氛。

不知道从何时起,就学会了包粽子,大概还在读小学吧。每一年的端午节前一天,邻里几家都要包粽子,而且互相帮忙,尤为热闹。大人们要煮粽子,我们小孩子则要先睡觉,为的是端午节早早起来上山去踏青。这个“早”,一定是天不亮就起来,去山上采“百步草”,据说能包治百病。还要采艾蒿和黄花、芍药、野百合等野花,回到家里把家门口和窗户旁都插上艾蒿和彩色的纸葫芦,我们的还要带上五彩线,脖子上带着香包和小小的笤秫,据说能扫除病魔。回到家后,还要去牡丹江江边去洗脸,并用军用水壶带回一壶水回家。女孩子们最喜欢去山上采花,拿回来插到盛水的罐头瓶里,让鲜花多开一段时间,给平淡的日子增添几许炫丽。

两个哥哥基本不带我去踏青,主要是哥哥嫌我碍事。等长大一些了,就是跟自己的小伙伴去踏青,当然都是年龄相仿的女孩子。那个时候气温没现在高,一般早起要穿线衣线裤,山上有点冷。几个小伙伴儿互相叫起,兴高采烈地骑着自行车互相带着一起去上山。路上人很多,不用害怕夜路,都是踏青的人群。

印象很深的有两次,一次是上初二那年,六个小女孩儿夜里一点多就出发了,骑了三台自行车,不到三点钟,连人带车一起到达北山山顶。坐在山顶最高处,俯瞰牡丹江市的夜景,别有一番情趣。另一次是上初三那年,联合几个学校的同龄女孩儿,大概二十多人,在西三条路一个路口集合,浩浩荡荡地骑车去西山。那一次走得远,采得花也多,非常兴奋。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钟爱,也许清香的荷叶味儿更具有端午节的气息。

来到大庆,没有一次端午节让我找回从前的影子,因为大庆没有山,更没有蜿蜒的江河。

从前与我一起踏青的小伙伴儿,能联系上的所剩无几了,那份甜美的幸福一直藏在心底,无人与我分享。每逢端午,倍觉思乡。

端午来临,信笔在手机屏幕上写下:

晨起踏青路人忙。

艾蒿鲜花手中握。

粽子鸡蛋已飘香。

端午节前夕,与闺蜜一起去大庆“绿色草原”采黄花,牧场的草原上黄花开得正旺,肆无忌惮地宣泄着花儿的美丽。我们采黄花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草原上竟然还有蘑菇,据说当地人叫它“雷窝子”,说是打雷后就长出来的。蘑菇正面是白色的,比较平,背面是黑色的,有着均匀的褶皱。我们似乎被“雷窝子”蘑菇诱惑着,都顾不得蚊子的叮咬,要不是饭店那边催我们过去,估计还要采一些呢。

有个美丽的地方,是住在我心里的人间天堂,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我,早已将灵魂丢在了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逢佳节,倍思乡,思那一草一花,一树一木,一砖一瓦。

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如今,却是身处他乡,西望销魂。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在我的家乡亦称五月单。这天,庙宇里香火很旺,前往敬拜的人儿络绎不绝。怀着一份虔诚,揣着一份希冀,供奉上成熟的瓜果,自家秘制的粽子,还有嵌做成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的五毒饼,寄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乘风扬起宣纸裁制的五彩帆,放飞梦想,扬帆理想。若有梦,勇敢去追逐。

十年前,在父亲的引导下,我小心翼翼的扬起了五彩帆,放飞了我的梦想。从此,一路前行,跌跌撞撞,一直一直行走在追逐的路途中。有泪水,有欢笑,有失望,也有希望,尽管希望很渺茫,但还是有的。既已扬起梦想的帆,没有理由不乘风使舵。

许是好多年未曾触及家乡的端午节,生在记忆里的美好都是小时候的片段,很亲切。

天还没有亮彻,我便随着弟弟一路小跑至河边,采集早露水。据村子里的老人讲,早露水为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它可以败毒、除脚气、止风湿。如此珍贵,谁愿意落后。弟弟他很能干,总是赶在别的小伙伴之前采到露水,然后集中到我拎着的水桶中。这个时候,我就是弟弟的小跟班,听他使唤便可。

几颗稀疏的星星散去了,月亮也娇羞的躲到山的那一头,天已经彻亮了。露水采集够了,顺手涝起河水洗洗脸,洗洗头,洗去污秽顿觉神情气爽。女孩们忍着疼痛拔下几根头发抛于河中,听老人讲是为了期许未来的夫君如屈原一般品德高尚。我一向怕疼,自然吝啬我的头发,一根也舍不得拔。

见别人还在洗梳,我已经悄悄溜到河岸边采起了艾蒿。听奶奶讲,端午节这天采到的艾蒿能治百病,奇效显著。如此功效,我巴不得全采了去,好治愈爷爷奶奶的长年顽固的病疾。

弟弟见我采到的艾蒿已够多,他便去别处折柳枝条了。柳枝条碧绿鲜嫩,还沾有露滴。我用竹篮装好采到的艾蒿拎起它,另一只手拎着采集到的露水,弟弟则抱着柳枝条,和其它收获颇丰的伙伴们一前一后各回各家了。

门楣、窗户、大门,还有车头,不一会儿的功夫,弟弟都已经插到了。出门走一圈,家家户户都被柳条装饰的一片碧绿汪洋。插柳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它有驱毒之意,接阳之意,还有祈求吉祥之意。这一天,不管走到哪,都能看到随风招摇的柳条,无论是行驶的机动车头,还是摊贩子的摊位上。

母亲的手很巧,确切说每一个母亲的手都很巧。这一天,她们都会为自家的孩子用彩线和锦帛缝制香囊,里面装着各种香料和药粉。手工精致,五彩斑斓,九色纷呈,无不彰显着母亲们的女红品位。我和弟弟的香囊,自然是丝毫不逊色的,母亲的女工活,那可是出了名的一绝。

不仅有香囊,还有五彩线做成的脚链和手链,戴上它可以克病防灾。

母亲她真的很细心,每年的端午节,她都准备的有头有绪。谁对我们有恩,或是有过滴水的帮助,她都牢牢记在心里。早早的准备好“追节”的礼物,感谢他们对我们曾经的帮助。自然,乐善好助的父母亲同样也赢得了乡亲近邻的登门酬谢。

如果天色还早,母亲一定会蹬起自行车,挂一篮子赶去外婆家。篮子里也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就是粽子、五毒饼,还有凉粉和甜醅子,但我想,重的不是礼,是心意。

又至端午,粽情粽意思亲人。

那些年,我还小,十岁左右。每年我都会采很多的艾蒿,比别人采的要多出一半,只是相信艾蒿真的有奇异功效,能包治好奶奶的病疾。

长大了,离开家,去了外地。再也没有端午节采艾蒿的机会了,奶奶的病不但没有好,而且永远的离开了我。自此,名叫艾蒿的植物,它在我心里和杂草一样,无一用处。

逢佳节,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是习俗?还是曾经记忆?现想来,这些都或缺。而更缺的是逝去的亲人,我最亲爱的奶奶。两年多了,仍像梦一般不肯醒来。

原来,思念一个人,一个亲人,真的和时间没有关系。

在我的家乡,一个古老的山城,这里出了向警予这样的革命先烈,这里有王跃文这样的文坛才子,更是文化名人屈原的流放地。

“溆浦”一词,最早见诸屈原《涉江》一诗中的“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从该诗“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朝发汪渚兮,暮宿辰阳”等诗句可以明显看出:屈原是着“奇服”、带“长铗”、冠“切云”,带着随从,坐着马车,乘着大船,一路从楚国的都城—郢出发,过长江、渡湘江、经洞庭、上沅水、历汪渚、宿辰阳、入溆浦的。这“过、渡、经、上、历、宿、入”的使用说明了:屈原的第二次被放逐,虽然一路跋涉,历时经年,但他离开楚国都城郢之后,其目的地就是溆浦。从此,屈原就与我们家乡溆浦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傅国瑞先生的《屈原年谱》说,屈原从公元前296年,也就他44岁时开始被流放,一路游历,49岁时到溆浦,52岁时离开。在溆浦这个古老、神奇的地方,一共生活了4年,创作了《涉江》、《离骚》、《天问》、《橘颂》、《山鬼》等诗歌,完成了从政治家到诗人的角色转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诗人。也正是因为成就楚王霸业理想的破灭,使他忧国、忧君、忧民思想在他的诗歌中深深渗透,从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溆浦,历史悠久。据《溆浦县志》记载:在洑水湾乡枫香村发现的岔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期遗址,距今6500-7020xx年。在桥江独石村发现的龙家山遗址则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约4500-5020xx年。还有商周时期的大江口镇大江坪村的桥西遗址、商代的桔花园遗址、战国的梁家坡遗址、西汉时期武陵郡义陵城遗址等等,古称“蛮夷”。文献告诉我们:溆浦在7020xx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近3020xx年前,楚威王就在此设立了黔中郡,20xx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就在此置县设郡。就是“溆浦”做为县名也有了近1420xx年的历史。从历代帝王对这片土地的重视,足以说明溆浦这块地方的古老、神奇、富庶、文明。

虽然自15岁在外求学后,就一直很少在家居住,但对于家乡的爱,就像对根的依恋。在我们家乡,端午节就是过五月十五,据说,因为消息闭塞,屈原死后十天,死讯才传到我们那儿。所以,家乡人们为了纪惦他,一直保留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包的棕子也与别处不同,肉棕子是长型的,包的程序很复杂,选择的叶片也很讲究,里三层、外三层,里面再包上自制的腊肉,一蒸上锅,香味弥漫,那种诱惑实在无法抵挡。记得儿时的我,总是嘴馋,每次棕子刚上锅,我就催着爷爷奶奶要吃,肉棕子因为大,所以,需要大锅,而且要煮上一天一夜才能吃,印象中,爷爷总是熬夜加柴火,而小小的我,就跟在他屁股后面,总在问同一个问题:“爷爷,爷爷,什么时候能吃?”爷爷看我可怜样,有一次,提前给我拿了一个,害我拉肚子,自此后,我再不敢嚷着吃热棕子了。说实话,在外飘泊的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痛痛快快吃一顿肉棕子了,真是怀念那个味道。现在端午又近,浓浓的思乡情涌上心头。看新闻,知道家乡又涨洪水了,还影响了高考,让800多人转移了考场,好在没有人员伤亡,但前后两次的洪灾,已让家乡损失惨重,但愿洪水不要再光顾我可爱的家乡了。

县城以下十公里新潇湘八景之一的溆水思蒙,好山好水,令大批游人慕名而来。

在思蒙,有个地方叫着离骚湾。这个地方就在十里屈子峡中。在二千多年前,当然就是“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如今要是身临其境,这样的地貌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相传他就是在这里创作《离骚》的。

思蒙,过去叫丝茅。这里碧水蓝天,烟雨丹霞。林密山高,古木蔽日,溪河纵横,香草遍地,丝茅葳蕤。每每登高望远,只见四处奇峰突起,云雾缭绕;天蓝水碧,异花竞艳;五佛静修,破岩悬江。听到山歌唱和,见到奇花异草,屈原便向当地的农民学习,当知道当地人叫丝茅(mao)为丝茅(meng),他就把这个丝茅改着思蒙了。《离骚》里的“茅”读(meng),就是根据思蒙人的读法来的。至今溆浦思蒙人还在把“蒙”、“茅”读着(meng)。(现特别传些思蒙的照片,以感受我们的美景)。

在溆水岸边有一座小山,叫鹿鸣山。相传屈原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每到夜晚,他总是用琴声来寄托自己的心声,当地的百姓也总是到他的住处,陪着他高兴,陪着他流泪。时间长了,屈原正弹着一首忧伤的曲子,寄托着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愁。弹着弹着,窗外竟传来一阵阵梅花鹿的哀鸣。从些后,这山上的鹿也象老百姓一样,天天晚上来聆听屈原弹琴,也陪着他高兴,陪着他流泪。一天,瘴气流行,屈原和百姓都染上了瘟疫。他躺在床上,想到昏君误国,民不聊生,不禁老泪纵横。突然,一阵幽香扑鼻而来,顿觉舒服了许多。一群鹿嘴里衔着带露的兰草,来到了茅屋。一头老鹿还跪在地上,把犄角伸进屈原的嘴里,不一会儿,屈原就觉得周身舒泰,病也就全好了。他望着这一群鹿,心里感激不尽,但心里惦记着生病的百姓,还是心神不宁。鹿们好象是明白了屈原的心思,纷纷跳下河,一边将犄角在河边的石头上磨,一边望着屈原叫。于是屈原就舀起鹿茸水,一家家送去,大家喝了鹿茸水,很快就好了。屈原离开溆浦的时候,百姓们相约送行,恸哭不已。这山上的鹿也都一个个来到路边,含泪齐鸣。这就是记载于《溆浦县志》上的关于“鹿鸣山”的传说。这山不远还有一个峡谷,人行其间,仰望蓝天,犹如初月,所以就把它叫着明月洞。这洞口有一棵老树,相传每到薄雾蒙蒙的早晨,树上就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在上面梳头发。或许就是这个传说,让屈原得到启发,在明月洞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绝美女鬼----《山鬼》。

最后,新作一首小诗(略),以纪惦屈原,感谢他为我们家乡带来的财富,留下这么多可以传颂的千古佳话。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四

1、原来,思念一个人,一个亲人,真的和时间没有关系。

2、又是一年端午至,又是一个粽叶飘香的时候。

3、有个美丽的地方,是住在我心里的人间天堂,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我,早已将灵魂丢在了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逢佳节,倍思乡,思那一草一花,一树一木,一砖一瓦。

4、幽幽之夏夜,爬满丝瓜青藤的木格窗下,我读书倦了,忽而一声鸟啼,划破寂寞的长空悠然飘入耳中。哦,我想故乡哪里,改也是端午了吧!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5、许是好多年未曾触及家乡的端午节,生在记忆里的美好都是小时候的片段,很亲切。

6、夕阳西下,黄昏降临,袅袅炊烟轻柔无骨却万种风情,那是父亲躬耕的犁,那是父亲古铜色脊背上的汗,那是母亲的慈祥,那是我童年的温暖。

7、虽然,端午节那天,我们有吃粽子,吃鸡蛋,赛龙舟等风俗,但都远不及家家大门两旁插艾,那样必不可少。端午节那几天,整个村子到处弥漫着艾的清香。

8、时间飞快,恍惚间已到端午节,记得过去在老家,每到五月初五,那天一早,娘就到家前的地边,割一大捆野艾回来,插在大门两旁。说能辟邪,也是风俗。

9、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如今,却是身处他乡,西望销魂。

10、如今,离开故乡,离开奶奶已经四年有余了,四年中的每一个端午,都没有能品尝到奶奶亲手包的粽子。但是每一次一拿起买来的粽子,甚至于一看见粽子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奶奶包粽子是娴熟的动作和粽子那甜润的清香,且挥之不去。

11、如今,故乡的青山依旧,绿水依流,故乡的炊烟已脱去锦织的轻纱,离我愈来愈远,我难以再见徐徐升腾的炊烟。但是,无论走到哪,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的袅袅炊烟,让我刻骨铭心,让我永远怀恋。

12、每逢端午节,都会泛起思乡的情怀。也许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更有端午节的气氛。

13、离乡二十多年,每每梦到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时,总能梦到弥漫在房舍上的袅袅炊烟;每每梦中游走着故乡的红砖、故乡的黛瓦时,总能梦到徐徐盘旋的袅袅炊烟;每每梦中涌动着故乡的小桥、故乡的流水时,总能把记忆定格在几里之外就能看到的百缕炊烟。

14、离家外出打拼很多年了,每到端午节时,浓浓的艾香便勾起我想家的念头。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亲人,又都萦绕在我的眼前。

15、来到大庆,没有一次端午节让我找回从前的影子,因为大庆没有山,更没有蜿蜒的江河。

16、故乡的炊烟象一根丝线,一头系着家乡,一头系在我的心头,它陪伴我度过漫漫岁月,成为我生活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17、逢佳节,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是习俗?还是曾经记忆?现想来,这些都或缺。而更缺的是逝去的亲人,我最亲爱的奶奶。两年多了,仍像梦一般不肯醒来。

18、端午又近,浓浓的思乡情涌上心头。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五

回荡在耳畔。令我震撼的不只是赛龙舟壮观的场景,还有振奋人心的龙舟精神。

相传战国时期的屈原投江自杀,众人为了寻找他而划着龙舟,追赶。演变成如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而划龙舟,以驱赶鱼儿,不让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五月五,端午这天,我又来到了河边,观看一年一度的赛龙舟。

一支支队伍靠着河边,红队,黄队,蓝队……旗帜迎着风飞舞着,化作一只只彩蝶,纪念着、缅怀着。一声呐喊令下,龙舟疾速向终点冲去,宛如飞龙一般。领头的队员打着鼓,声声呐喊雄壮有力,划舟的壮士们喊着同样的号子,船桨一起一伏,像飞跃的竹片,打起一层层水花,溅在壮士们的衣服上,分不清是汗还是水,一番剧烈的斗争后是另一番风景:划龙舟不仅是男人上,女人也照样可以上!

一群女汉子上场了,气场一点也不比男人们差。男人们喊口号,女人们那么唱起了歌,唱的啥?是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啊:“是谁让他最后投进茫茫大江,才使得那一篇篇名作地久天长……“她们拼尽了全力划龙舟,向终点拼搏着,不怕垮了也不怕累。她们说:“男人可以做到的,女人也一样可以做到。”这种不服输的劲实着令我震撼了。“二十米,十五米,十米……“就快到终点了,汗水早已沁透了衣裳,左右臂的酸痛侵占了整个身体,可她们还在坚持着,不懈地向终点冲去。一越过终点线,累的像一滩泥一般瘫坐在岸边。可洋溢在她们脸上的.,是无尽的欢乐与自豪。是啊,要有这种拼搏精神,不服输的精神才会成功啊。如今,不仅仅是男人,就算是女人也可以打出一片天地。每个人都有创造价值的时机与能力,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可以做到。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六

每逢端午节,都会泛起思乡的情怀,也许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更有端午节的气氛。下面是有关于端午节思乡的文章,欢迎参阅。

在我的家乡,一个古老的山城,这里出了向警予这样的革命先烈,这里有王跃文这样的文坛才子,更是文化名人屈原的流放地。

“溆浦”一词,最早见诸屈原《涉江》一诗中的“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从该诗“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朝发汪渚兮,暮宿辰阳”等诗句可以明显看出:屈原是着“奇服”、带“长铗”、冠“切云”,带着随从,坐着马车,乘着大船,一路从楚国的都城—郢出发,过长江、渡湘江、经洞庭、上沅水、历汪渚、宿辰阳、入溆浦的。这“过、渡、经、上、历、宿、入”的使用说明了:屈原的第二次被放逐,虽然一路跋涉,历时经年,但他离开楚国都城郢之后,其目的地就是溆浦。从此,屈原就与我们家乡溆浦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傅国瑞先生的《屈原年谱》说,屈原从公元前296年,也就他44岁时开始被流放,一路游历,49岁时到溆浦,52岁时离开。在溆浦这个古老、神奇的地方,一共生活了4年,创作了《涉江》、《离骚》、《天问》、《橘颂》、《山鬼》等诗歌,完成了从政治家到诗人的角色转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诗人。也正是因为成就楚王霸业理想的破灭,使他忧国、忧君、忧民思想在他的诗歌中深深渗透,从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溆浦,历史悠久。据《溆浦县志》记载:在洑水湾乡枫香村发现的岔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期遗址,距今6500-7020xx年。在桥江独石村发现的龙家山遗址则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约4500-5020xx年。还有商周时期的大江口镇大江坪村的桥西遗址、商代的桔花园遗址、战国的梁家坡遗址、西汉时期武陵郡义陵城遗址等等,古称“蛮夷”。文献告诉我们:溆浦在7020xx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近3020xx年前,楚威王就在此设立了黔中郡,20xx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就在此置县设郡。就是“溆浦”做为县名也有了近1420xx年的历史。从历代帝王对这片土地的重视,足以说明溆浦这块地方的古老、神奇、富庶、文明。

虽然自15岁在外求学后,就一直很少在家居住,但对于家乡的爱,就像对根的依恋。在我们家乡,端午节就是过五月十五,据说,因为消息闭塞,屈原死后十天,死讯才传到我们那儿。所以,家乡人们为了纪惦他,一直保留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包的棕子也与别处不同,肉棕子是长型的,包的程序很复杂,选择的叶片也很讲究,里三层、外三层,里面再包上自制的腊肉,一蒸上锅,香味弥漫,那种诱惑实在无法抵挡。记得儿时的我,总是嘴馋,每次棕子刚上锅,我就催着爷爷奶奶要吃,肉棕子因为大,所以,需要大锅,而且要煮上一天一夜才能吃,印象中,爷爷总是熬夜加柴火,而小小的我,就跟在他屁股后面,总在问同一个问题:“爷爷,爷爷,什么时候能吃?”爷爷看我可怜样,有一次,提前给我拿了一个,害我拉肚子,自此后,我再不敢嚷着吃热棕子了。说实话,在外飘泊的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痛痛快快吃一顿肉棕子了,真是怀念那个味道。现在端午又近,浓浓的思乡情涌上心头。看新闻,知道家乡又涨洪水了,还影响了高考,让800多人转移了考场,好在没有人员伤亡,但前后两次的洪灾,已让家乡损失惨重,但愿洪水不要再光顾我可爱的家乡了。

县城以下十公里新潇湘八景之一的溆水思蒙,好山好水,令大批游人慕名而来。

在思蒙,有个地方叫着离骚湾。这个地方就在十里屈子峡中。在二千多年前,当然就是“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如今要是身临其境,这样的地貌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相传他就是在这里创作《离骚》的。

思蒙,过去叫丝茅。这里碧水蓝天,烟雨丹霞。林密山高,古木蔽日,溪河纵横,香草遍地,丝茅葳蕤。每每登高望远,只见四处奇峰突起,云雾缭绕;天蓝水碧,异花竞艳;五佛静修,破岩悬江。听到山歌唱和,见到奇花异草,屈原便向当地的农民学习,当知道当地人叫丝茅(mao)为丝茅(meng),他就把这个丝茅改着思蒙了。《离骚》里的“茅”读(meng),就是根据思蒙人的读法来的。至今溆浦思蒙人还在把“蒙”、“茅”读着(meng)。(现特别传些思蒙的照片,以感受我们的美景)。

有个美丽的地方,是住在我心里的人间天堂,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我,早已将灵魂丢在了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逢佳节,倍思乡,思那一草一花,一树一木,一砖一瓦。

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如今,却是身处他乡,西望销魂。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在我的家乡亦称五月单。这天,庙宇里香火很旺,前往敬拜的人儿络绎不绝。怀着一份虔诚,揣着一份希冀,供奉上成熟的瓜果,自家秘制的粽子,还有嵌做成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的五毒饼,寄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乘风扬起宣纸裁制的五彩帆,放飞梦想,扬帆理想。若有梦,勇敢去追逐。

十年前,在父亲的引导下,我小心翼翼的扬起了五彩帆,放飞了我的梦想。从此,一路前行,跌跌撞撞,一直一直行走在追逐的路途中。有泪水,有欢笑,有失望,也有希望,尽管希望很渺茫,但还是有的。既已扬起梦想的帆,没有理由不乘风使舵。

许是好多年未曾触及家乡的端午节,生在记忆里的美好都是小时候的片段,很亲切。

天还没有亮彻,我便随着弟弟一路小跑至河边,采集早露水。据村子里的老人讲,早露水为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它可以败毒、除脚气、止风湿。如此珍贵,谁愿意落后。弟弟他很能干,总是赶在别的小伙伴之前采到露水,然后集中到我拎着的水桶中。这个时候,我就是弟弟的小跟班,听他使唤便可。

几颗稀疏的星星散去了,月亮也娇羞的躲到山的那一头,天已经彻亮了。露水采集够了,顺手涝起河水洗洗脸,洗洗头,洗去污秽顿觉神情气爽。女孩们忍着疼痛拔下几根头发抛于河中,听老人讲是为了期许未来的夫君如屈原一般品德高尚。我一向怕疼,自然吝啬我的头发,一根也舍不得拔。

见别人还在洗梳,我已经悄悄溜到河岸边采起了艾蒿。听奶奶讲,端午节这天采到的艾蒿能治百病,奇效显著。如此功效,我巴不得全采了去,好治愈爷爷奶奶的长年顽固的病疾。

弟弟见我采到的艾蒿已够多,他便去别处折柳枝条了。柳枝条碧绿鲜嫩,还沾有露滴。我用竹篮装好采到的艾蒿拎起它,另一只手拎着采集到的露水,弟弟则抱着柳枝条,和其它收获颇丰的伙伴们一前一后各回各家了。

门楣、窗户、大门,还有车头,不一会儿的功夫,弟弟都已经插到了。出门走一圈,家家户户都被柳条装饰的一片碧绿汪洋。插柳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它有驱毒之意,接阳之意,还有祈求吉祥之意。这一天,不管走到哪,都能看到随风招摇的柳条,无论是行驶的机动车头,还是摊贩子的摊位上。

母亲的手很巧,确切说每一个母亲的手都很巧。这一天,她们都会为自家的孩子用彩线和锦帛缝制香囊,里面装着各种香料和药粉。手工精致,五彩斑斓,九色纷呈,无不彰显着母亲们的女红品位。我和弟弟的香囊,自然是丝毫不逊色的,母亲的女工活,那可是出了名的一绝。

不仅有香囊,还有五彩线做成的脚链和手链,戴上它可以克病防灾。

母亲她真的很细心,每年的端午节,她都准备的有头有绪。谁对我们有恩,或是有过滴水的帮助,她都牢牢记在心里。早早的准备好“追节”的礼物,感谢他们对我们曾经的帮助。自然,乐善好助的父母亲同样也赢得了乡亲近邻的登门酬谢。

如果天色还早,母亲一定会蹬起自行车,挂一篮子赶去外婆家。篮子里也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就是粽子、五毒饼,还有凉粉和甜醅子,但我想,重的不是礼,是心意。

又至端午,粽情粽意思亲人。

那些年,我还小,十岁左右。每年我都会采很多的艾蒿,比别人采的要多出一半,只是相信艾蒿真的有奇异功效,能包治好奶奶的病疾。

长大了,离开家,去了外地。再也没有端午节采艾蒿的机会了,奶奶的病不但没有好,而且永远的离开了我。自此,名叫艾蒿的植物,它在我心里和杂草一样,无一用处。

逢佳节,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是习俗?还是曾经记忆?现想来,这些都或缺。而更缺的是逝去的亲人,我最亲爱的奶奶。两年多了,仍像梦一般不肯醒来。

原来,思念一个人,一个亲人,真的和时间没有关系。

每逢端午节,都会泛起思乡的情怀。也许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更有端午节的气氛。

不知道从何时起,就学会了包粽子,大概还在读小学吧。每一年的端午节前一天,邻里几家都要包粽子,而且互相帮忙,尤为热闹。大人们要煮粽子,我们小孩子则要先睡觉,为的是端午节早早起来上山去踏青。这个“早”,一定是天不亮就起来,去山上采“百步草”,据说能包治百病。还要采艾蒿和黄花、芍药、野百合等野花,回到家里把家门口和窗户旁都插上艾蒿和彩色的纸葫芦,我们的还要带上五彩线,脖子上带着香包和小小的笤秫,据说能扫除病魔。回到家后,还要去牡丹江江边去洗脸,并用军用水壶带回一壶水回家。女孩子们最喜欢去山上采花,拿回来插到盛水的罐头瓶里,让鲜花多开一段时间,给平淡的日子增添几许炫丽。

两个哥哥基本不带我去踏青,主要是哥哥嫌我碍事。等长大一些了,就是跟自己的小伙伴去踏青,当然都是年龄相仿的女孩子。那个时候气温没现在高,一般早起要穿线衣线裤,山上有点冷。几个小伙伴儿互相叫起,兴高采烈地骑着自行车互相带着一起去上山。路上人很多,不用害怕夜路,都是踏青的人群。

印象很深的有两次,一次是上初二那年,六个小女孩儿夜里一点多就出发了,骑了三台自行车,不到三点钟,连人带车一起到达北山山顶。坐在山顶最高处,俯瞰牡丹江市的夜景,别有一番情趣。另一次是上初三那年,联合几个学校的同龄女孩儿,大概二十多人,在西三条路一个路口集合,浩浩荡荡地骑车去西山。那一次走得远,采得花也多,非常兴奋。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钟爱,也许清香的荷叶味儿更具有端午节的气息。

来到大庆,没有一次端午节让我找回从前的影子,因为大庆没有山,更没有蜿蜒的江河。

从前与我一起踏青的小伙伴儿,能联系上的所剩无几了,那份甜美的幸福一直藏在心底,无人与我分享。每逢端午,倍觉思乡。

端午来临,信笔在手机屏幕上写下:

晨起踏青路人忙。

艾蒿鲜花手中握。

粽子鸡蛋已飘香。

端午节前夕,与闺蜜一起去大庆“绿色草原”采黄花,牧场的草原上黄花开得正旺,肆无忌惮地宣泄着花儿的美丽。我们采黄花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草原上竟然还有蘑菇,据说当地人叫它“雷窝子”,说是打雷后就长出来的。蘑菇正面是白色的,比较平,背面是黑色的,有着均匀的褶皱。我们似乎被“雷窝子”蘑菇诱惑着,都顾不得蚊子的叮咬,要不是饭店那边催我们过去,估计还要采一些呢。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七

老家的习俗可真多呀,数都数不完,各种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我就喜欢端午节了因为不仅可以吃到粽子还可以亲手包粽子呢。

我们在端午节的前十几天就开始准备,就只差等待了。

回到家之后粽子已经出笼了,我立刻扑上去拿了一个我自己包的粽子吃,因为我包的粽子很难看,还小,所以一眼就认出来了。我把粽子解开以后咬了一口,哇,好香好甜呀!一会儿功夫我就吃完了一个。妈妈说“别吃了,一会儿还有活动呢!”

全部好了之后,我们提着篮子上各家各户交换粽子。回来以后就去参加吃粽子比赛。家里派我作代表参加比赛。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终于开始了,姐姐把粽子解开,我快速地吃,吃到一半吃不下去了。姐姐说:“你还要不要你的大粽子了。”我硬撑着吃了下去,终于赢了比赛。奖品是红豆味的一个超级大粽子。我抱着粽子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累死了,累死了!”我要放松一下,吃我的大粽子啦。

这就是粽子的习俗:“可好吃了呢!”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八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当许多食品俨然成为了众多传统节日的“代言人”,我们是否应该在品味之余用心思索其内在的真意?端午节,这个似乎已被粽子承载的节日,其间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我们追思。

何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是由己及家,由家及国,由国推及天下,家国一体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端午节之所以能横跨中华历史渊源,流传至今仍兴盛不衰,是因为它不仅以家庭为主体,更是以国家为载体,将个人追求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不但寄托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且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祥瑞的祈求、对国家富强的憧憬。

追思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就要在对先贤的追念中陶冶爱国之情。爱国,是端午的本质留存。屈原,在冷漠、诬陷、迫害交织成的罗网中,为了风雨中的祖国,用“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至终不污”的价值取向诠释了什么是忠贞与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爱国情怀的凝结,更应是我们每一个人干事创业的执着信念。如今,我们在端午节时追念屈原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唯有虔诚而执着的追思,方能在其怀沙投江的悲愤中真正激励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涵养动力。

追思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就要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里修心修身。端午节里蕴涵的家国情怀,一直与诗文相牵。粽子的包裹飘香,艾草的悬挂门楣,龙舟的千帆竞渡,雄黄酒的满杯高举,成为一代代国人日常生活中修心修身的表达。而“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这一首首散发浓郁诗意情义和家国情怀的诗作,更是另人百诵不厌,思来意蕴绵长。如今,我们追思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应该在飘香四野的米香和荡涤山水的桨影里,用深情的吟诵和深刻的体味,去一遍遍温习那虽久远却至纯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使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不忘修心修身,获得精神的丰盈和生命的厚重。

追思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就要在奋力向前的行动中凝聚力量。“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是千千万万个家情怀的聚集,没有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民主富强,就谈不上家庭的喜庆和幸福。“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精诚感苍天,浩气冲牛斗”……回眸历史的长河,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把家和国牢牢铭记,把诗情与信念执手相牵,以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不怕艰险,不畏牺牲的奋进精神,汇聚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今日的我们,更应该常思国之兴衰,常怀复兴之志,凝心聚力、勇敢前行,在行动中成长,在逆境中磨砺,在奋进中突破,用实际作为扛起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不负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从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形成砥砺前行、勇为担当的强大合力。

端午节,不仅仅有如美味飘香的的粽叶,争相竞发的龙舟,还有浓郁深挚的“家国情怀”。涵养“家国情怀”,就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国人使命感,唤发做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不断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进步凝聚磅礴力量。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九

1、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0、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14、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9、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2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2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7、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8、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29、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3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3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33、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3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3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3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0、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44、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4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十

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1、《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2、《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4、《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5、《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6、《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7、《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8、《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愁鬓明朝又一年。

9、《江外思乡》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

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

断肠烟柳一丝丝。

10、《远望》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

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

漳水东流碧玉波。

1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3、《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十一

又是五月,又是端午,又是你,倚剑泊罗江。

满腹离骚,一腔血;士者知命而归,屈原本是文人。龙吃龙的身体吗?粽子只是怀念,艾叶饱含珍重,我是你数千年之后的一个小友,曾读你的诗,也曾唱你的歌,说着你的故事,骂着那些往昔无聊的悲哀。在五月的江头,拿起木桨,愤怒地划船。

屈子,子屈!当年若你不死,能有千年生命吗?当年若你不死,能有万古芳名吗?百年后我死了,如草!万年后你还生着,如歌!

泊罗江的五月,是一个民族的端午……。

2.垂钓的心。

那一晨雾笼罩着一条江,他那三根垂钓的钓竿,从江的桥上,如柳丝垂下;钓者的心,如清凉的夏晨,他的那一勾粗粗的烟斗,悠悠地吞吐着如烟的往昔。

我也钓鱼,但从未钓过一条真鱼,所以我想,渔者的心,该是平静得如同一池秋水吧!他不是在钓鱼,是在钓心;他的心,装着一条江,一条龙,甚至,一个大海!

也许,垂钓者的心,是想钓起一条苍龙,所以对鱼的等待,只是那如同春柳的悬丝……这让我想起,屈子和渔者的对话,或许,在这世界之上,只有清高之人、才能理解清高之人了!

3.状元的梦想。

这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这是一个狂风暴雨、龙争虎斗的季节!

这里有台风,还有暴雨,它们,都会在这个季节里,让一条江水,迅猛地暴涨;让一个海洋,汹涌地翻滚。每一年的状元聚会,都在这个时候开始,都在这个时候,牵动着、无数父母儿女之心!

女儿也要高考了,问她,要不要父亲陪?她说不要,说你上你的班吧,那是我的事!其实这只是一个平台,女儿知道,也许我们的人生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可能是最坏的,只要有那一点点自信,只要努力专心地去做了,你就算是一种成功,就算名落孙山之后,你的将来,一样拥有无限前途。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十二

我的家乡座落在美丽而古老的废黄河两岸。说她美,她从遥远的西北姗姗而来,又轻盈地将长裙一摆迤逦南下,继而伸开她的臂腕把家乡温情地拢在她的怀抱中。听老人们说这河曾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运粮河,当年还真的有过“帆樯相连,百舸争流”的恢宏气势哩:前几年从这里挖出一只明代的大木船,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例证。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条大河的缘故吧,我的家乡才有了茂盛的芦苇坡和蒲草滩,才有了家乡的这座大集镇,才有了一代勤劳、朴实的家乡人。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十三

家乡,是我们出生的地方,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热爱的地方,家乡也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然而,9岁那年,因为要选择比较好的学校所以我与家乡暂时分开了。

因为我要学习知识,回来创新我的家乡回忆起我小时候的家乡,那天,我和姐姐去家乡的森林玩,早上的空气很新鲜,小鸟在歌唱,松鼠在林间跑,偶尔还能看见两只小兔子穿在你的脚边,家乡里还有一条美丽的小河,那流水像是一首古老的民谣,在你的耳边低声吟唱。我们还常带着游泳圈在哪里里玩耍。看!我的家乡多有意思。夕阳西下,家乡又是一片祥和的气氛,妈妈屋子里放着音乐,在外面摆上摇椅,我们呢就坐在那里看林鸟归巢、看农妇喂食,享柔风的吹拂,看红霞的朝落。

那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虽然下雨时我的家乡有些泥泞,但是雨后的家乡,呈现出的是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雨后的一切,那样美好,那样清爽,那样纯洁,洗涤了我的灵魂。小时候的我常常和爷爷去田野边散步,听爷爷说:“这是蚯蚓培养出来的沃土,他们从不张扬,默默地为我们的田野奉献着它宝贵的心血……直到死去,生生不息。”“孩子你以后也要像这些蚯蚓一样为我们的国家付出你最大努力而不求回报!”爷爷语重心常对我说。虽然那时我还小,不懂事,可还是乖乖的点了点头。现在回想起我想念的家乡,我对它的爱就犹然而生。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十四

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又是一个没有亲人在身旁的佳节,又是一张落寞惆怅的苦脸,又是一种溶溶的乡情!

《赠吴之山》。

明·王间。

城拆声声夜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

看君已做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客中夜生》。

明·袁凯。

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长相思》。

满·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长安秋夕》。

唐·戎昱。

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

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

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秋夜长安病后作》。

唐·孟郊。

秋中帝里经旬雨,晴后蝉声更不闻。

牢落闲庭新病起,故乡南去雁成群。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春江夕望》。

唐·杜甫。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江楼闻砧》。

唐·白居易。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零陵早春》。

唐·柳宗元。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南中书来》。

唐·刘禹锡。

旅情偏在夜,乡思岂惟秋?

每羡朝宗水,门前尽日流。

43·《宿龙宫滩》。

唐·韩愈。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只是说故乡。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端午节思乡情怀篇十五

2、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4、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5、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7、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0、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1、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8、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

2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22、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3、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6、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2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30、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花心动。

[宋]史浩。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520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