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撰写总结时,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寻找优秀的范文进行借鉴。总结是人们对自己一生经历和成长的概括和反思,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摘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20《天窗》。
教材简析:
《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可以说,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到世界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孩子们从天窗里看到的和想到的。
2、难点: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课型:阅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玩吗?是呀,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天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
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教学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抓题眼质疑,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又为顺利打开学生心智的大门配了一把金钥匙,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分段读,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自读、感悟的空间。)。
二、对中心质疑。
1、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2、“慰藉”什么意思?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又深受学生欢迎,于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为学习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3、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1)出示最后一段。
(2)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孩子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化难为易。)。
4、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说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环节,在学生理解文本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1、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激励。
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六、温故知新。
1、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
课文中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
板书: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从数量上展开想象,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是事物想到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多彩。
板书:合理想象。
4、大家来想象一下。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针对教材结构特点,以概括总结的方式提升学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式的感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七、我的地盘我做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把自己说的一段话写下来。
3、阅读茅盾先生的其它作品。
针对自己实际自选作业。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此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天窗。
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看(仔细观察)。
想(合理想象)。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二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一、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解题。
1.回忆并背诵已学的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板书:春天)。
2.导入课题,并简要释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通诗句。
1.配乐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老师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2.自由轻声练读。读准每个字音,遇到生字画出来,并多读几遍。
3.指名读。
(1)读生字,简介鸳鸯。
(2)读诗句,正音,评价。
4.齐读。
过渡:这一回,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天的美好的呢?让我们读读诗句再细细品味吧!
(三)明诗意,悟诗情,指导朗读。
1.指导读第一句。
(1)“迟日”是指春日,诗人在感叹什么呢?
(2)借所学的成语赞美春天,激发热情。
(3)指导朗读第一句(指读、齐读)。
过渡:春天是多么美好呀,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向大自然,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
2.指导读第二句。
(1)当你走向野外时,第一个告诉你春天来临的一定是风,因为春天的风……(引导学生说说春风的特点)。
第二句告诉我们:(暖暖)的春风带着(花草的香气)迎面吹来。
(2)指导朗读。
3.轻轻读第三句。
(1)体会泥的变化,理解“融”。
(2)给“飞”加点。从燕子来回地飞,可以看出它们的心情。
朗读体会(试读、指导、齐读)。
(3)看图,说说燕子们在忙什么事情,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过渡:小燕子忙得不亦乐乎,而美丽的鸳鸯又在干什么呢?
4.指读第四句。
给“暖”加点,这个“暖”字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猜想一下鸳鸯们睡在沙地上在干什么。
5.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四)诵读,唱诗。
1.指句朗读(评价、指导)。
2.配乐齐声朗读。
3.配上学过的曲子唱诗以助记忆。
二、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绝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平常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1.诵诗、唱诗。
2.读课后第3题的诗句。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计算、观察、概括,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发现一些规律。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和求法,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的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1.0的倒数,小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
写有数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字:杏–呆,吴–吞。
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能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让学生个别说。同学们给予评价。
学生:我们发现这两组字都是由相同的字构成的,都是上下结构。上下两部份交换位置就成了另一个新字。
学生:有,是分数,上面部份是分子,下面部份是分母。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能成一个新的分数。比如:2/3和3/2、6/5和5/6。
师:这样的两个数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叫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
二、新知探究。
(一)小组验证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我给大家30秒的时间,请你写出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的两个数,看谁写得多。
师:你们刚才写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学生:我们写的每组数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是调换了的。
师:请第一组用加、第二组用减、第三组和第四组用乘的方法验证刚才2/3和3/2、6/5和5/6,能发现什么规律?(分小组活动)。
板书:第一组:3/2+2/3=9/6﹢4/6=13/6。
6/5+5/6=36/30+25/30=61/30。
第二组:3/2-2/3=9/6-4/6=5/6。
6/5-5/6=36/30-25/30=11/30。
第三组和第四组:3/2×2/3=16/5×5/6=1。
师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加、相减、相乘有何特点?
学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加的和不相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减的差也不相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的结果都是1。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概念)。
2、试下面数的倒数。
2的倒数是0.2的倒数是0.25的倒数是。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求出来?(引导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0.2=1/5,想:0.2=1/5,1/5的倒数是5,所以0.2的倒数是5。0.25=1/4……然后再求它们的倒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说它们是怎么互为倒数的。
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这样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1。
(二)课堂练习:求一个数的倒数。
1、质疑: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互为倒数。
2、师:完成教材p45“填一填”
5/87/462/310。8(补充)。
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知道求小数的倒数需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3、讨论:0有倒数吗?学生交流。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能得到1,所以0没有倒数。
4、完成p47课堂活动的对口令。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倒数。
(小结:刚才我们就学习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5、出示判断:
(1)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因为9/4×4/9=1,所以9/4和4/9都是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4)因为1/3+2/3=1,所以1/3和2/3互为倒数。()。
(5)a是1/a的倒数,1/a是a的倒数。()。
(6)a/b是b/a的倒数,b/a是a/b的倒数。()。
6、探索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本子上,然后小组让代表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假分数。假分数(1除外)的倒数一定是真分数。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三.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2.布置作业。
三、总结。 。
四、拓展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
1.教师简介王安石。
点拨要点:
(1)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2)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6.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7.指名读,思考:
8.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五
一、学习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阅读,体味文本所表达的人生启迪;
2.赏析美词佳句,了解人生的真谛,;
二、学习活动重点:
赏析美词佳句,了解人生的真谛,;
三、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活动流程设计。
课前屏显兰草花图片。
(一)导入语:
同学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的名句,它告诉我们不施雕饰、自然纯洁是最动人的美。“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名句,它告诉我们,做人要真诚,要有一颗纯洁的心。是啊,生活在滚滚红尘中,人们都习惯了用华丽而虚假的面具装扮自己,将可贵的真性情藏在心里最深处,虚假,媚俗,失却个性……因此,保持本真,诚实待人,应是我们长久的道德追求;自然随性,不媚尘俗,应是我们不懈的人格保健。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方面的佳作。屏显课题:访兰--贾平凹。
(用时2-3分钟)。
(二)活动组织。
【活动1】与文本对话。
1.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两种兰草?父亲和我对这些兰草各是怎样的态度?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发表意见后明确:文中写了这样两种兰草:(1)经父亲培育在自家院落里的兰草(2)自然状态下生长在山野的野兰草。
父亲对自己培育的兰草并没有特别的喜爱,倒是对自然状态下生长在山野的野兰草特别珍惜。
我起初对父亲培育的兰草很得意,虽也觉得野兰草好,但却以为父亲培育的才是仙品;后在父亲启发下对野兰草充满敬意。
2.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我们俩对两种兰草的情感不同是因为什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段。
学生发言,明确相关语段。(3-15)。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几段文字。试着归纳这两种兰草本质上的不同。
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屏显归纳:
培育的兰草:好看,太甜,太媚,太格调俗--不够好。
山野的兰草:清妙,清爽,不俗,有特色,有性灵--好。
学生再读一读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3.野兰草自有它的真“味”,你觉得是因为什么呢?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体味其中的含义。
学生回答后明确:父亲的两句话:“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老师提问:同学们,这是颇具意味的两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学生就这两句话自由交流心得。然后教师总结:野兰草采撷自然精华,成就自身灵气,保持那份属于自己的真性;长于空谷僻野,只为自己存活,不显扬,不媚俗。这样的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4.同学们觉得文章中哪一语段升华了主旨?想一想文章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的。
学生回答问题后明确:
文章第17段。学生读一读本段中父亲的话,体味体味,互相交流交流。老师适当点拨。
文章是运用借物寓意的手法来表达主题的。
老师总结:借物寓意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种表现手法。
屏显语文小知识:借物寓意。
借物寓意:指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进行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借物寓意之法。
运用这种手法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要注意寻找托事与寓意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想想本文是怎样借物寓意的。老师也可做些引导。
【活动2】探究天地。
同学们在解读文章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可以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一时不能解决的疑问,提出来与周围同学交流。
预设问题:
1.文章的父亲对兰草的认识也有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你能看出来吗?试着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后明确:先前父亲爱兰只是图它表面的雅和人们通过对兰的赞美而对父亲的赞美。因为看的人多,所以又免不了热闹。其实,兰是孤高的,可以说那时的父亲还不能真正地懂得兰。从“以后又进山去,就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并带我走进山里,要与我一道“访兰”,可见父亲对兰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兰的尊重与深刻的理解了。在对兰的认识和理解上,父亲经历了两次不断深化的过程。
2.想想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
学生回答问题后明确:“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3.文章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同学们找出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体会。
明确: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4.“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是包含着作者强烈感情的一句话。你能从“不敢”“悲叹”等词语中揣摩到此时“我”的心理吗?试着说说。
明确:我对野兰草充满着无限的景仰与敬意,对自己以前没有能真正读懂野兰草感到内疚、痛惜。
【活动3】拓展阅读。
1.读一读古诗《兰花》,体味与本文主旨及手法上的异同。屏显这首诗。
兰花(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学生齐读。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时点评。
2.读一读09年“恒源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动心的燕子》,体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课前打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动心的燕子。
这是一个春天的周末。听多了自家阳台上燕窝里新燕的呢喃,看惯了进进出出燕子的翩跹起舞,我向爸爸提议晚饭后去楼下街上转转。
街道上华灯初上,满眼繁华。五颜六色的霓虹以一成不变的姿态缠绕在建筑物上,迷蒙了望月的眼;鲜丽的小彩灯挂在树枝上,纤弱的叶片折射出炫目的色彩;水泥塑造的小树刷上了油绿的漆,树上的果实闪着莹莹的光,却无法掩饰它的冷涩。
目睹身边的一切,我心一紧: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感到寒冷越来越逼近?很多东西都可以是假的,甚至感情也可以。为什么可以一眼看出路边的小树是假的?为什么蝴蝶从不在人造鲜花上停留?是什么永远不会把远方的霓虹当成星星?它们实在太美了,完美无暇的身躯,永不衰败的艳丽,但却美得虚无,华丽的外表背后生机全无,它们永远不能成为真的。
一路光晕的尽头,有几棵树在支撑,暗暗的月色下,它们呈现的是悠然的绿色。它们不够笔挺,但在风的伴奏下,它们能唱出最纯朴的民歌;它们不够光滑,但触摸到那粗糙而实在的肌肤时,我感到踏实:它们没有夺目的光彩,但那一身自然的绿色,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纯朴和周身的活力。
“钢筋水泥搭筑的城市,幸而还有那么几棵树。”我想到这一点,心里多少有一些安慰。
爸爸看出我怔怔的神情,关切地询问我:“怎么哪?”当我将心里所想告诉他时,他也陷入了深深的沉默,随后意味深长地说:“当一个公园里的草地树木被凉如冰的滑梯、挂满彩灯的假山代替时,那个公园我就不会再去了。”
我们的游兴大减,伫立在春夜风中,想着各自的心思。不知何时,有两个小孩出现在近处的街边草坪旁,用微湿的泥土做玩具。他们的“作品”根本谈不上成形,但他们却是无所顾忌地随意搓捏,嘴里不住地念叨:“这是汽车”,“这是火车”……我的心禁不住温暖起来:有生命的东西总是充满活气,而不是只徒华丽的外表,这样毫无掩饰的真实表白是此刻最为美丽的风景。我慢慢凑上去,动情地欣赏这难得的一景。
虽则是春寒料峭,但风中终究少不了怡人的柔和。两个小孩只一会儿便跑开了,丢下他们的“作品”真实地呈现在我面前。我站在原处,觉得自己很幸运,庆幸我在这满眼虚假的环境里能与真实相遇,就如同我的日子里有真切的亲情、真诚的友情,家里还有呢喃细语的燕子,他们较之这冰凉的水泥、死寂的霓虹更入我心。
一直在旁思考的爸爸慢慢地踱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还想走走吗?”
我醒过神来,拉着爸爸的手说:“不玩了,回家。明早起来看燕子。”
(三)活动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跟随作家贾平凹的思想脚步探讨人性,明白了人要保持真性情的道理。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虚假永远无聊乏味,令人生厌。”就如同盆景中的兰草,虽花开耀眼,叶茂醉人,却难掩从人意愿的痕迹,到头来,让人觉得缺少自然美趣,再美也难动人。愿我们也做真实的自我,永保心灵的纯洁。
屏显:曲意奉迎终是假。
学生自由对句,教师及时评点。(预设下句:永保自我才是真)。
(四)下课。
四.活动反思。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
(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质疑。
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
1、简介作者。
2、释题。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8、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评。
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总结。
五、作业:
1、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2、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习了《从军行》,谁来展示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第一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引弓白羽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七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二)朗读感悟。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九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中国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回乡偶书》一文的教学,先让学生自由地读古诗理解诗意,再小组合作质疑、解疑,最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到全班来解决。通过有层次的探究,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有思考的余地,有创造的天地,他们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教《赠汪伦》有感。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的是串讲法。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完,课就上完的过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着让学生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现以教《赠汪伦》为例,说说我的做法。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在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好多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归纳如下:“李白的诗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取材十分广泛:有表达思乡情怀的《静夜思》,有赞美锦绣山河的《望庐山瀑布》,有描绘山寺高楼的《夜宿山寺》,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实际创作而成的。”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活。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于是,紧接着复习,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爽,喜欢亲近大自然,安徽泾县桃花潭的汪伦便诚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当讲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与“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这些内容时,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三、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现在有讲故事时的旁白作范例,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更是如鱼得水。因而,当我出示教学挂图,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哪一个是汪伦并说明理由时,学生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当我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还在领会“忽闻”的基础上添上了这样一段话: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的好朋友汪伦来送我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势引导学生说:“别具一格的邀请,与众不同的送别,深深感动了李白。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后,诗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领会了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比选用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连接诗句意思。
四、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借助故事引路与学生的自学理解,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难度已经不大。因此,我便布置学生结合诗句回忆故事,模仿当时李白吟诗的语气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反复感悟。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对两句诗进行比较,说说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发现叙事是为抒情作准备的,如果没有叙事中的“忽闻”而受感动,就不会有抒情中的“不及”进行对比。最后他们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会,领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练习,一举两得。
一般说来,学一首诗能学到体会到诗句表达的感情时,就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诗一堂课而言,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了让学生对诗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训练一下学生的想象力,我便设计了改写《赠汪伦》的作业练习。我提醒学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离开桃花潭的,学生很快联系到诗中的“忽闻”。有的说是李白离开时,没有让汪伦知道,是想避免常人离别的伤感;有的说不告而别未免失礼,李白曾留书一封告诉汪伦,汪伦见后就来送行。虽然学生的想象可能与事实完全不同,我也无从考证,但我认为比较合理。至少,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整堂课中,教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倾听,教学效果却很明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每想起,我真的感到很得意,因为这正是我努力想得到的结果。同时,这堂课也提醒了我:教学古诗并不是只有“串讲法”这一传统的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摘自《福建教育》2000年第2期。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一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
投影仪、投影片。 。
教学过程 : 。
一、板书课题 。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 ,简介诗人 。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发:出发。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 。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二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三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四
《春雨》原名为《春夜喜雨》,全诗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喜雨,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此雨之好,好在适时,好在润物。读这首诗,脑海里常会跳出一个词:和风细雨,一句诗: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之感油然而生。倒感觉这首诗的原名比现名更为贴切,更能表达作者的心理。你看,全文不着一“喜”字,“喜”字也如这春雨,悄然无声地润人心田,多美!
教学时,紧扣诗眼“好”,可以悟出诗情“喜”。
简单构思:
一、找到形容雨的一个字:好。
二、读诗品味“好”体现在几个方面。
三、回到诗的原名,体味诗情:喜。
四、朗读背诵本诗和其他描写春天的诗。
五、教学生字词。
紫苏:
《春雨》一诗中"好"字为诗眼,从好入手,体会春雨的"好'处教学法,在我们的语文教参书中对这一诗眼的教学设计,从"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这一问题而展开,与学生的儿童经验联系起来,把诵读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在活泼\流畅的教学过程中传递初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彭程万里: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抓住“好”字,让学生从诗中找出能感受到雨“好”的词句。孩子们找的不错。
后来,通过补充后几句及题目又写做《春夜喜雨》时,抓住“喜”字,使孩子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感觉比较理想。
古诗两首西师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五
2背诵两首诗。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参考资料。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系统,称为程朱理学。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5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