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要性一直被人们所强调,它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在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范文和案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旅游景点介绍,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旅行的参考和建议。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日偶成》,背诵这首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板书)。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踏春郊游,意兴所至,偶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出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生:春天里的一天,诗人偶有所感,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
开火车分行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明白?出示词语解释,开火车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考这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可以在书上做笔记。(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理解,余:我,将谓:就以为,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由说,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指导:
“云淡风轻近午天”,解释方法:改变顺序。“近午天云淡风轻”
“傍花随柳过前川”,解释成:“在花丛柳林间穿过”,没有直译,根据诗意巧译。
“将谓偷闲学少年”,解释方法:改变顺序。“将谓学少年偷闲”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将近中午的时候,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过,又走过了前面的小河。当时的人不知道我的心情多么快乐,还以为我学少年的样子,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说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再次齐读,读出古诗的意思。(板书:读懂)。
四、指导朗读、引导想象。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我们还要去品读古诗的意境。(板书:读悟)。
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
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出示图片。
师: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物吗?你可是文采飞扬的大诗人呀!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
出示句式:
金黄的迎春花在枝头绽放,像_________________。
山坡上,那大片大片的桃花像_________________。
油菜花开了,_________。
鸟儿在枝头__________。
湖面上,几只野鸭_______。
五彩斑斓的蝴蝶________。
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
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你能读出这美丽的春景吗?
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要求将句子说清楚说具体)。
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
出示句式:地里劳动的庄稼人会说:“”
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会说:“”
________会说:“”
学生想象说话。自由说,同桌互相说。
(怡然自得、悠然自得、自得其乐的快乐。)。
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指板书)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心中的快乐和这柔和明丽的春光融为了一体。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
五、背诵古诗。
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学会背诵。
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
六、改写古诗。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现代的记叙文,题目就是《春日偶成》改写。(板书:读写)。
出示练笔提示:
春景(诗中写到的、想象到的)。
诗人的行动(诗中写到的、想象到的)。
路人的议论。
诗人内心所想。
七、学生练写、当堂交流、总结学法。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二
《春日偶成》(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江南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春游去、放风筝、……)
3、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有一位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春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4、这位大诗人就是程颢。出示: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他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分为两类,一类是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
5、这首《春日偶成》应该是属于——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齐读诗题,解题: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我们可以组一个词——偶然,成在这里的意思是?(写成)诗人为什么会偶然写成这首诗呢?(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那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春天里的一天,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二、范读正音,读出韵律。
1、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通读准,这首诗里的字都是熟面孔,相信这难不倒大家。其次,诗歌诗歌,就像唱歌一样,还得读出节奏韵律。(板书:读出韵律)下面听课文录音来读一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朗读来试着画画节奏。
2、听录音读,自由朗读。
3、指名读,相机正音。
4、齐读。
三、读出画面。
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美景才会偶然有了灵感而诗兴大发呢?我们读诗还得读出画面。(板书:读出画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诗的一二两句。
1、品读一、二句
可以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如果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出示学习目标:细细品读前两句诗:1、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2、圈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更能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述一下。
(2)、来到郊外,你只看到了这些景物吗?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远处的连绵起伏的山穿上了青色的外衣,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树上的黄鹂鸟在欢快地歌唱……)
(3)、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过:到。前川:前面的小河。川字一看就知道是“河”,这是一个象形字。
(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5)、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接近中午,我走出了家门,天上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穿行于花丛绿柳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河边了。)
四、读出情感
1、品读三、四句
(1)、读诗除了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情感来。(板书:读出情感)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句诗,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当时心情的一个字。(乐)
(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他感到难得的轻松愉悦,所以笑。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偷着乐。)
(评价:你们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见地,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 ,当时的人们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还有哪几种称谓吗?台、吾、余、印) 谓:认为。 偷闲:忙里偷闲。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是呀,因为诗人平时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了传经布道上,哪有闲暇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散心,适逢风和日丽,花香柳眉。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3)、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表现了内心读后的欢乐情怀,有景有情,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写诗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心情。
2、对比感悟。
编写教材的学者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回顾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24课《古诗两首》:《元日》和《江雪》。它们有着相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冬日的景象,但又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热闹中蕴含着王安石对于推行新政的一种理想与期盼;《江雪》在孤独寂寞中寄托着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请小组四个人合作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来表达你们一组的'意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是呀,一样的春景,两样的心境,同样是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美丽,但前者流露着对南朝灭亡的惋惜,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则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读出诗人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今天老师也从中撷取了我自己喜欢的两首描绘春天的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参照学习古诗的步骤,看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和《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第一首应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惜别之情)
六、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诗、用画、用歌来表达你心中的春天。
教后反思
一看到这首诗就很是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沉醉在了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有着无限魅力的春天。
一直没有上过古诗的公开课,这次也算是个挑战吧。结合学校“互动课堂,学成导航”的教学模式,我在此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是通过品读一二两句诗,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点染,就勾勒出风和日丽,色调和谐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领神会,入其境中。 我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用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确实不能低估学生的实力,他们所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惊叹,这也就为体会诗人的“乐”铺设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是让学生由景入境,揣摩诗人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紧扣一个“乐”字,用“时人”的误解来映衬内心的欢乐,用“偷闲”来体会诗人望白云,迎轻风,流连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态,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读出了一个如顽童的老人,读出了一份悠然自得。
三是让对比读诗。借鉴上学期学过的《元日》与《江雪》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揣摩编者将《江南春》与《春日偶成》归于一课的用意。由于有了前两首诗异同之处的范例,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地读出了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不仅更深刻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顺利地完成了40分钟的教学,但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遗憾。
1、忽略了学习诗歌比较重要的“明诗意”这一环节。诗歌不是白话文,其中总有较多的词语是学生不能明确理解的,如果让他们共同探讨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为一节公开课,总想让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走过场”,于是索性就将这一环节淡化了。想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学生虽然粗略地明白的诗歌的意思,但是对于其中几个生僻的字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首诗。其实,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我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
2、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学习环节中出现的错误。当学生把“傍”理解为“傍晚”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读“近午天”这几个字,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理解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畅”,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知识的“探索者”,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
3、“导航学习”流于形式。四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努力地牵着他们的手在走,特意设计的几个环节也避免不了“牵”的套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是努力地引着他们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走,并没有真正放手让他们自主学,自主探究。
其实,要真正做到“互动课堂,学成导航”,感觉教师要做的前期工作还有很多。其中正确的引导学生预习就是一个很大的前提,否则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还是比较迷茫的。其次,还要对班上的学生恰到好处地分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利于他们的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但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有利于后进生的前进,但他们几乎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容易造成小组内的“一言堂”。而且,如何来检查既定目标是否实现,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我们老师会不会让他们 真正地畅所欲言,会不会正确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想,短短的40分钟够吗?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到实践中探索,不断改进。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江南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2、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春游去、放风筝、……)。
3、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有一位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春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4、这位大诗人就是程颢。出示: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他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分为两类,一类是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
5、这首《春日偶成》应该是属于——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齐读诗题,解题: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我们可以组一个词——偶然,成在这里的意思是?(写成)诗人为什么会偶然写成这首诗呢?(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那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春天里的一天,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1、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通读准,这首诗里的字都是熟面孔,相信这难不倒大家。其次,诗歌诗歌,就像唱歌一样,还得读出节奏韵律。(板书:读出韵律)下面听课文录音来读一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朗读来试着画画节奏。
2、听录音读,自由朗读。
3、指名读,相机正音。
4、齐读。
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美景才会偶然有了灵感而诗兴大发呢?我们读诗还得读出画面。(板书:读出画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诗的一二两句。1、品读一、二句可以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如果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出示学习目标:细细品读前两句诗:1、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2、圈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更能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述一下。
(2)来到郊外,你只看到了这些景物吗?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远处的连绵起伏的山穿上了青色的外衣,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树上的黄鹂鸟在欢快地歌唱……)。
(3)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解词:傍:靠近。随:沿着。过:到。前川:前面的小河。川字一看就知道是“河”,这是一个象形字。
(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5)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接近中午,我走出了家门,天上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穿行于花丛绿柳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河边了。)。
(1)读诗除了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情感来。(板书:读出情感)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句诗,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当时心情的一个字。(乐)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研究学问,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今天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看书上的插图,他笑得那么灿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理解吗?(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他感到难得的轻松愉悦,所以笑。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偷着乐。)(评价:你们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见地,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当时的人们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解词: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理解。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还有哪几种称谓吗?台、吾、余、印)谓:认为。偷闲:忙里偷闲。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是呀,因为诗人平时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了传经布道上,哪有闲暇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散心,适逢风和日丽,花香柳眉。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3)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表现了内心读后的欢乐情怀,有景有情,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写诗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心情。
编写教材的学者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回顾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24课《古诗两首》:《元日》和《江雪》。它们有着相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冬日的景象,但又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热闹中蕴含着王安石对于推行新政的一种理想与期盼;《江雪》在孤独寂寞中寄托着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与《春日偶成》编排在一起的是《江南春》,那么你觉得这两首诗又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小组四个人合作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来表达你们一组的意见。(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是呀,一样的春景,两样的心境,同样是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美丽,但前者流露着对南朝灭亡的惋惜,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则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读出诗人的快乐!
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今天老师也从中撷取了我自己喜欢的两首描绘春天的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参照学习古诗的步骤,看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和《送元二使安西》)(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第一首应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惜别之情)。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诗、用画、用歌来表达你心中的春天。
一看到这首诗就很是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沉醉在了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有着无限魅力的春天。一直没有上过古诗的公开课,这次也算是个挑战吧。结合学校“互动课堂,学成导航”的教学模式,我在此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是通过品读一二两句诗,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点染,就勾勒出风和日丽,色调和谐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领神会,入其境中。我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用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确实不能低估学生的实力,他们所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惊叹,这也就为体会诗人的“乐”铺设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是让学生由景入境,揣摩诗人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紧扣一个“乐”字,用“时人”的误解来映衬内心的欢乐,用“偷闲”来体会诗人望白云,迎轻风,流连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态,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读出了一个如顽童的老人,读出了一份悠然自得。
三是让对比读诗。借鉴上学期学过的《元日》与《江雪》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揣摩编者将《江南春》与《春日偶成》归于一课的用意。由于有了前两首诗异同之处的范例,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地读出了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不仅更深刻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虽然顺利地完成了40分钟的`教学,但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遗憾。
诗歌不是白话文,其中总有较多的词语是学生不能明确理解的,如果让他们共同探讨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为一节公开课,总想让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走过场”,于是索性就将这一环节淡化了。想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学生虽然粗略地明白的诗歌的意思,但是对于其中几个生僻的字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首诗。其实,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我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
当学生把“傍”理解为“傍晚”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读“近午天”这几个字,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理解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畅”,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知识的“探索者”,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
四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努力地牵着他们的手在走,特意设计的几个环节也避免不了“牵”的套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是努力地引着他们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走,并没有真正放手让他们自主学,自主探究。其实,要真正做到“互动课堂,学成导航”,感觉教师要做的前期工作还有很多。其中正确的引导学生预习就是一个很大的前提,否则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还是比较迷茫的。其次,还要对班上的学生恰到好处地分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利于他们的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但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有利于后进生的前进,但他们几乎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容易造成小组内的“一言堂”。而且,如何来检查既定目标是否实现,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我们老师会不会让他们真正地畅所欲言,会不会正确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想,短短的40分钟够吗?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到实践中探索,不断改进。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日偶成》,背诵这首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板书)。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踏春郊游,意兴所至,偶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出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生:春天里的一天,诗人偶有所感,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
开火车分行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明白?出示词语解释,开火车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考这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可以在书上做笔记。(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理解,余:我,将谓:就以为,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由说,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指导
“云淡风轻近午天”,解释方法:改变顺序。“近午天云淡风轻”
“傍花随柳过前川”,解释成:“在花丛柳林间穿过”,没有直译,根据诗意巧译。
“将谓偷闲学少年”,解释方法:改变顺序。“将谓学少年偷闲”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将近中午的时候,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过,又走过了前面的小河。当时的人不知道我的心情多么快乐,还以为我学少年的样子,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说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再次齐读,读出古诗的意思。(板书:读懂)
四、指导朗读、引导想象。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我们还要去品读古诗的意境。(板书:读悟)
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
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出示图片。
师: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物吗?你可是文采飞扬的大诗人呀!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
出示句式
金黄的迎春花在枝头绽放,像______
山坡上,那大片大片的桃花像______
油菜花开了,_________
鸟儿在枝头__________
湖面上,几只野鸭_______
五彩斑斓的蝴蝶________
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
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你能读出这美丽的春景吗?
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要求将句子说清楚说具体)
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出示句式:地里劳动的庄稼人会说:“”
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会说:“”
________会说:“”
学生想象说话。自由说,同桌互相说。
(怡然自得、悠然自得、自得其乐的快乐。)
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指板书)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心中的快乐和这柔和明丽的春光融为了一体。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
五、背诵古诗。
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学会背诵。
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
1、掌握1个生字“滨”,要求四会;
2、有感情、有节奏诵读古诗并背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首古诗,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诵体会古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2、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诵读古诗并能背诵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件
一、聊春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那我们一起来说一些关于春天的成语,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吧!(指明说一说),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带春字的成语,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谁还能说出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呢?(指名说一两句)
二、读春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的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春日,即春天的日子。
3、了解作者
学习古诗,我们一定要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师相机板书。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千万不能忘记。课件出示朱熹简介,并读一读《观书有感》。
4、课件出示古诗,播放录音范读课文,生自由读。
5、相机学习生字“滨”。
6、多种形式读古诗(指名读、有节奏读、男女生读、师生配乐读)
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读得好极了!让我们再和作者对一次话,试试你能不能从诗文中寻找到新发现。
三、寻春
1、指名说一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课件相机出示。
2、学生按以上方法学习古诗
3、学习“胜日寻芳泗水滨”,指名说说“胜日、寻芳、泗水”的意思,结合词语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导读出喜悦之情。
4、学习“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寻到了什么?理解诗句意思。
泗水河滨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想象一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把你想象到的“一时新”和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春天到了,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高兴、愉快、兴奋等),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情感。
5、学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指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知道“万紫千红”这个词语就出自本诗。让学生理解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全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有了春风才有这万紫千红的春天!指导学生读出赞美的语气。
四、品春
1、引导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3、指名读。配乐朗诵
4、这么美的诗就应该把它藏在脑子里,给大家两分钟,看谁先背下来。指名背、师生背、全班齐背。
5、我国地大物博,这么多地方,朱熹为什么到泗水滨去寻芳?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答出作者不仅是去欣赏风光,还是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寻求知识和学问。
五、赏春
1、从古至今,春天一直是古人描摹的一大主题,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咏柳》、《鸟鸣涧》、《春夜喜雨》、《大林寺桃花》等古诗读一读。
2、你还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说一说。
课后再收集几首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抄一抄。
春
日
〔宋〕朱熹时间————胜日地点————泗水滨
寻芳————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六
情知目标;乐于分享,能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人,能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
认知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4、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自学+讲解+讨论互学。
【教学过程】。
过程。
修改意见。
互阅作业。
互阅《补充习题》二(1)三(1)。
感情调节。
1、 全班齐背《江南春》。
2、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
4、 简介程颢。
自学。
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边读诗句边想诗句的意思。
互帮。
1、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互相启发。
2、 解释“余”
3、 小结: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
释疑。
反复品读,精读古诗。
自学提示:
1、 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 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心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
4、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反思。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适度作业量。
《补充习题》第二题。
云淡风轻 余心乐。
傍花随柳。
【知者加速】。
回忆自己所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七
生:背歌咏春天的诗。
师:知道的真不少!我建议为自己的勤奋鼓掌!这节课,我们一起又来研究一首咏春的古诗:《春日》(板书课题)
师:这可是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咏诗的古诗。那是一天,大诗人朱熹到山东的泗水河边去,一路被繁花似锦的春色所感染,不由得大发出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课件《春日》并播放录音)
师:喜欢吗?喜欢就大声地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了。
师:能流利的读出来了吗?谁愿意来读读这首古诗?
师:好,我们交换。我来读前4个字,你们可要学着老师刚才的读法来读。
师:瞧,你们已经找到点读诗的感觉了。就像这样读给同桌听听看。
师:现在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读的真不错,真是有板有眼。
师: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师: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老师这里给你提供的注释,来体会诗人的心情。可把你的所得与同桌或前后座的同学交流。
(1)胜日——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
(2)寻芳——春游,踏春,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
(3)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4)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5)东风面——春风的面容。
师:谁先来说说你从哪个词感觉到诗人的什么心情?
师:有理有据的!真爱思考,开了个好头。
生:我从“无边光景”感受到了诗人高兴的心情。诗人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风光景物,而且这些景物都是焕然一新的,肯定心情舒畅。
生:诗人看见大地是新的,小草钻出了地面,绿绿的。
河水是新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天空是新的,燕子自由的飞翔。
太阳是新的,暖暖的照着。
花儿是新的,竞相开放。
、、、、、、
师:还有想说的吗?其余两句中有不有什么词也能让你感受到诗人兴奋的心情?
生:“东风面”。诗人站在泗水河边,暖暖的春风轻轻地吹到他的脸上,他一定很惬意的。
师: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吧?是的,这春风是诗人感觉到的东风面。其实,能让诗人高兴的东风面还不只春风呢,比如刚你们说:百花盛开是看到的东风面;醉人的花香是闻到的东风面;叽叽喳喳的鸟叫是听到的东风面。难怪诗人感慨:(齐读:)“等闲识得东风面!”
生:诗人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去春游,自然是好心情。
四、欣赏春色,诵读深化。
师:没错,好天气给人带来好心情!现在,我们也带上好心情,跟随诗人欣赏春天的美景去!
师;播放课件(春景)
师: 怎么样?(美,妙)谁能用诗中的句子来抒发一下自己此时的心情:
师:同学们,诗人此时的心情和大家是一样的,让我们带着快乐和陶醉再一次和诗人一同回到那个美丽的春日、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你们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通过努力学习,也能让老师从你们身上看到焕然一新的”无边光景”,让老师欣赏到”万紫千红”美丽景象!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八
认知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4、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一课时
自学+讲解+讨论互学
过程
修改意见
互阅作业
互阅《补充习题》二(1)三(1)
感情调节
1、全班齐背《江南春》
2、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板书课题,齐读,解释
4、简介程颢
自学
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边读诗句边想诗句的意思
互帮
1、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互相启发
2、解释“余”
3、小结: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
释疑
反复品读,精读古诗
自学提示: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心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反思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适度作业量
《补充习题》第二题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余心乐
傍花随柳
回忆自己所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春日》。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一、板题示标:
1.老师: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认真书写课题。(板书作者)。
2.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春日》。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初读古诗。
2.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滨”(bin)。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1.教师:刚才大家自学得很认真,相信难不住大家(出示诗句)谁愿意解释前两句。
(重点理解:“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于泗水县,流入淮河中。)。
指名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2.出示后两句。(指名解释)。
(重点理解:“等闲”,平常、随便。“东风面”,春风的面貌。“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
诗句的意思: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3.教师:“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想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4.总结:
《春日》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收到启发。“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5.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老师:大家读得很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子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当堂练习: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比一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风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十
1、精确、流利.有情绪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确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知道多音字“更”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不同读音。
3、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刻画的美好情景。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重复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与内在美。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表达对诗的理解。
1、培育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绪。
多媒体课件
老师知道我们班同窗能背诵许多的古诗,大家还记得有关春天的古诗吗?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预设有《咏柳》、《春晓》、《春游湖》等诗)
学生描写自己眼中的春天
1、今天我们也学习一首现代作家所写的,有关春天的小诗《春日晨景》请同窗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题目。
2 、齐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答出以后,教师追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1、现在,让老师用朗读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教师配乐范读(必须入情入境)
2 、听老师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精确、通顺,自主学习生字
4、指名读文,齐读
5、检讨学生识字效果
五更 更好 天欲晓 春渐浓 杏花 新荷 漫坡 两岸 堂前 层层碧
领导学生认读词语,领导多音字“更”的读音,并领导学生识记生字“漫、杏”,图文结合等方式理解词语“漫坡、五更、天欲晓、新荷”,“春渐浓”结合韩愈的《早春》来体会春天的变化。
1、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画面。
2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先重点感受春天的俏丽景色,即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引导学生通过重复诵读、结合生活实际经验、想象,教师通过引用诗句、范读、配乐朗读、结合图片、充斥豪情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然后再来感受“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的动态美。
“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
(1)学生读文,然后刻画自己想到的画面。
学生描写画面的美。
教师:作者在早晨天刚刚亮的时候,来到这里,昨夜刚刚下过一场细雨,水面弥漫着一层水气,远远望去如轻烟一样,轻烟是什么颜色?在细心察看水面,水面是什么颜色的?水也好像被染成了绿色。真是好像到了绿色的世界呀!谁来读一读这俏丽的画面!学生有情绪的朗读。
“一园细雨杏花红”刻画的是什么情景?学生刻画美景。
师:想起啊,孔子当年就在四棵杏树下给他的学生讲课,那可是春秋时期,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每当春天之际,莘莘学子们便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去,那红红的杏花给他们带来盼望啊!所以同窗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红杏)你看啊,唐朝的王涯他可经不住地赞叹: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叶绍翁也曾经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所以,作者也经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满园红杏。我们再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满园红杏里边来吧,领导学生有情绪朗读。
“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教师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教师可以从小草给人的感觉,春天的时候,生命力很旺盛的小草长在大自然中让我们感觉很舒服,那么普通的小植物就让你感觉到它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白居易曾赞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荷叶嫩绿得流出水来,层层叠叠等,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层层碧和片片青”
“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这部分要施展学生的想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画面:巧燕筑窝、稚雏待哺、鸟儿翩翩上下于檐下树间的和乐安然与篱芭架下蜂蝶嬉戏、绕花起舞的劳碌快意;耳畔回荡的是昵喃的燕语、悠扬的莺啼、轻柔的蜂鸣。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就达到目的了。
3、整体感知诗句和画面
同窗们伴着乐曲再朗读整首诗,想象全部画面。
激励学生刻画全部画面,再次把学生引入情境,这样的美景是谁带给我们的?
4、真是“三月春渐浓”啊!晚春到底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诗人又是怎样刻画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春天的变化: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此情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表达你对春天的爱呢?
出示“友谊提醒:
1、清唱一首春天的歌。
2、描画一幅春天的画。
3、背诵一首春天的古诗。
4、说几句讴歌春天的话。
5、摘抄文中精美的句子。
……
阅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或文章,如朱自清的《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子妹妹》、《春天的发现》、《大地的头发绿油油》等。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十一
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句的含义。
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体会、感悟春天的美。
古诗《春日》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背会,但诗意不一定理解,在教学时,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句句落实,只说出诗意即可。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感悟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春晓》、《村居》、《草》、《宿新市徐公店》、《咏柳》等等)。是啊!同学们,春天是美丽的。诗人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赞叹,他们用自己的诗句把春天描绘得绚丽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绘春天的名篇——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
读了课题,“春日”两个字给你一个怎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春天的一个日子)
简介作者: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出示幻灯片——朱熹的资料)。
就在春日的某一天,诗人朱熹在山东的泗水河边游玩时,一路上被繁花似锦的春色所感染,不由诗兴大发,吟出了《春日》这首诗。(出示泗水河画面)
(一)学生各自试着读《春日》。
(二)范读。(你们喜欢吗?喜欢就大声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了。)
师:能流利的.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读这首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
师:读的是字正腔圆,但读诗,还要读出他的节奏和韵律美。这样吧,和老师配合读这首古诗:你们读每句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你们可要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出示幻灯片)
师:好,我们交换。我读前四个字,你们可要学着老师刚才的读法来读。
师:瞧,你们已经找到点读诗的感觉了。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出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注释,来体会诗人的心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先来说说你从哪个词感觉到诗人的什么心情?
师:有理有据的!真爱思考,开了个好头。
生:我从“无边光景”感受到了诗人高兴的心情。诗人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风光景物,而且这些景物都是焕然一新的,肯定心情舒畅。
师:大家认同吗?那么,诗人站在泗水河边,会看到哪些景物是焕然一新的?
生:诗人看见大地是新的,小草钻出了地面,绿绿的。河水变得更清澈了,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天空更蔚蓝了,燕子自由的飞翔。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百花盛开,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师:是啊,这是焕然一新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诗人心中能不豁然开朗吗?(出示图片)
师:还有想说的吗?其余两句中还有什么词也能让你感受到诗人兴奋的心情?
生:“东风面”。诗人站在泗水河边,暖暖的春风轻轻地吹到他的脸上,他一定很惬意的。
师: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是的,这春风是诗人感觉到的东风面。其实,能让诗人高兴的不只是春风呢,比如:刚才说的百花盛开、醉人的花香、叽叽喳喳的鸣叫声。诗人随意就看到如此的美景,怎么能不感慨呢?(齐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看课件:春光明媚的日子去春游,自然是好心情,现在我们也带上好心情,跟随诗人欣赏春天的美景去。让我们一起吟诵古诗。
师:咏春诗还有很多,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师:同学们,春天真美啊!你们现在处于人生的春天,你打算怎样度过呢?(学生交流,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拿出你的彩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春天。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十二
又到了春光明媚的季节,我到郊外去散散心。
天上漂浮着淡淡的白云,远远望去就像一段段飘舞的白丝绸。面前吹过阵阵微风,就如同小孩子柔嫩的小手轻抚我的面颊。接近中午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漫步柳树林中。那一株株粗壮的柳树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又像一位位健壮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瀑布般的秀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路两边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向我频频招手,又像是在向我点头致意。不知不觉中,我登上林中的石桥。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白云、微风、阳光、鲜花、柳树,组成一幅多么绚烂多彩的春光图啊!
此时,我心中怀念起年少时在故乡与伙伴一起嬉戏玩耍的情景。身处这怡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其中。远处有三三两两的路人对我指指点点。他们可不知道我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舒畅!我好像听到他们几个在议论我说:“瞧他,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忙中偷闲,到处游玩呢!”他们哪里知道我是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呢!
过了很多年,我对这次春日郊游仍然记忆犹新。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心中便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十三
(设计理念:
古诗素以语言凝练著称,所以我根据古诗语言的特殊性,引导学生疏通语言文字,在读懂语言文字,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凭借想象,走进古诗的意境,从而悟得情感,使课堂“诗味”盎然。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内化诗句,填补“万紫千红”背后的画面,进行练笔。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闲”,理解“等闲”“万紫千红”“东风面”“新”等词语意思,能感情朗读并会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3、通过拓展相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填补“万紫千红”背后的画面,进行练笔。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并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拓展相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填补“万紫千红”背后的画面,进行练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描写春天的古诗诗句、古典舒缓的木琴音乐、“春”字演化过程。
学生准备:积累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诗句、到户外寻找春天的足迹。
教学过程:
一、汉字演化直揭课题。
1、(出示课件“春”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这是我们的祖先记载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文字。左边是两株小草和一个太阳,代表草丛中升起一轮红日,右边代表一株初生的嫩芽,将这两部分组合在一起,就呈现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风光,你们知道这是是什么字吗?对是春天的“春”。随着时代的变化,“春”字经过演变,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字。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朱熹。
3、教师配乐范读《春日》(课件出示古诗《春日》文字)。
二、初读诗句了解诗意。
1、朗读古诗,也可与同伴一起读。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重点注意生字读音。
(2)全班齐读。
(3)再指名读,要求读得有板有眼。相机指导停顿与节奏。
(4)全班练读。
3、再读了解诗意。
(1)默读,通过查字典以及观察古诗插图来理解诗意。
(2)同伴互助,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
重点关注理解以下词语:
胜日:春光明媚的日子。
寻芳:游览、玩赏美好的风景。
滨:水边。
无边:无限。
光景:风光景物。
一时:短时间,一下子。
新:焕然一新、耳目一新。
等闲:结合诗句从字典的三种解释中选择合适的。
(1)平常。~~之辈;~~视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2)随随便便,轻易。莫~~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无端;平白地。~~平地起波澜。
东风面:春风的面貌。
总是:都是。
三、提纲挈领感悟诗情。
教师过渡:大家初读了古诗,你们觉得春天美吗?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
预设诗句:无边光景一时新。
1、闭上眼睛,轻声读读这句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焕然一新的画面?
2、学生描述后,教师总结:是啊,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这里的“新”是焕然一新的意思。
5、再读这句,把你的心情感受表达出来。
预设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1、观察古诗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怎样一番景象。
2、噢,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真让人--(耳目一新、惊喜、欣喜若狂、流连忘返、目不暇接、应接不暇、赞不绝口、赞叹不已、心旷神怡、心驰神往)。
3、那就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读读这句诗吧。
四、拓展诵读深化诗句。
(一)拓展诵读感受丰富立体的春天。
1、教师描述:在春天的画卷里,那或浓或淡的绿色一定是不可缺少的。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代诗人翁卷的《山村四月》。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2、教师描述:是啊,春天的画卷怎能少了那姹紫嫣红的浓艳呢?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唐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3、教师过渡:在那如诗似画的春天里,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
(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代诗人翁卷的《山村四月》。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4、教师过渡:瞧,小朋友们也不甘寂寞来参加这春天的约会了!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唐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二)配乐引读,加深体会。
1、教师过渡:刚才我们穿行在这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里,使我们对春天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那就让我们带上这种感受读读这首诗吧!
(1)师: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泗水边踏青游览这美丽迷人的风景--。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
(2)师:郊外无限的风光一下子焕然一新了--。
生:无边光景一时新。
(3)人们顿生感叹:“我们轻易就看到了春风的真面目”--。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
(4)噢,原来这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春风点染而成的。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丰满古诗描绘春天。
是啊,春天是绿色的,春天是--所以说,春天不愧是万紫千红的如诗的画卷。春天是鸟叫的,春天是莺啼的,春天是热闹的,沸腾的,所以说,春天更是充满生机的动态生活。那就拿起手中的笔尽情描绘这有声有色的春天吧!
六、作业超市:
1、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背给父母听,之后听听他们的评价。
2、给这首诗配上插图,并能把诗句美观地写在相应的位置。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词、歌、曲,办一期有关春天的手抄报。
春日(宋・朱熹)。
焕然一新--耳目一新。
万紫千红--有声有色。
来源:(-《春日》教学设计(红小季兰荣)_跨越极地_新浪博客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篇十四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乘着宜人的春风,兴致勃勃地去郊游。
淡淡的云,在蓝天上漂浮着,还不停的变化着样子。有的像机灵的小猴子,有的像匹奔腾的骏马,有的像只沉睡中的狮子……微风轻轻地吹拂着,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
快到中午时,我小心翼翼地走进花丛间,生怕踩伤了一花一草。这些花可真漂亮!它的颜色各种各样,有的红似火,有的紫似霞,有的白似雪它的形状也可多了,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裙子。美丽的花引来了无数的蜜蜂、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勤劳的采蜜,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些小精灵给花丛增添了几分生趣。我弯下腰凑近着花,顿时,一阵扑鼻的香味。
不知不觉,我来到河边,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我来到一棵柳树下,我拿柳叶编的顶帽子,戴在头上。“你们看这不是程大诗人吗?文质彬彬的老诗人也会像小孩子一样疯。”呵呵,路过的人还以为我像年轻人那样偷闲贪玩呢!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心里的愉悦。
在这明媚的春色里,我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3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