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热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5:00:24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热门16篇)
时间:2023-12-06 05:00:24     小编:GZ才子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编制的一种教学计划,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教案的作用是指导教师教学,并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我们需要为每堂课准备一个教案吗?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教案是教学的计划,它能够帮助教师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份指导书,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教案是教学的依据,它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教案是教师教学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可以参考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取长补短。下面是一份精心编写的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页例5、例6。

教学要求:

掌握在列综合算式时使用中括号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列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课本43页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只列式不计算。

(1).3.84与1.2的4倍的和是多少?

(2).3.84与1.2的'和的4倍是多少?

(3).4.5加上0.8乘以1.25的积,结果是多少?

(4).4.75乘6的积,减去1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5).12.4去乘2.2的积,再被1.1除,结果是多少?

3、用文字叙述下面式题。

(1)10?2.5?3(2)(10?2.5)?3。

(3)2.1?4.2?0.2(4)2.1?(4.2?0.2)。

将(1)与(2)、(3)与(4)区别,强调文字叙述要突出运算顺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5。

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

师生分析:

(1).这道题的“结果”是求什么?(求商)。

(2).求商必须要知道什么?(被除数和除数)。

(3).这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什么?(被除数是12,除数是2.4与0.48的差乘以5)。

(5).先算2.4与0.48的差,该怎么办?

(6).在这道题里要先求除数,又该怎么办?

(7).列式:

12?[(2.4?0.48)?5]。

指导看书。

小结:列式解文字题要注意在一个句子里若有两种运算同时出现时,有指明“和、差、积、商”的,应该先算。列综合算式时要用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题意加以对照,如果题意与运算顺序不合的,就要用括号加以调整,使必须先算的部分得到先算。列式时还要注意“?”、“?”,有时会采取“逆读法”叙述。

三、巩固练习。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2、练习十一2、3、6题。

课后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二

在教学中,我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创设请境,采用启发式提问,揭示矛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又在尝试操作的基础上出示尝试练习,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运用类比推理,自己尝试解题,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再接着学生通过尝试练习与课本例题解法对照,又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进行变式练习,既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又要求学生说明算理,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达到举一反三,逐步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组织,运用直观演示,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展示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自己总结出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己的解法对照,及时强化验证。学生不仅获得了巩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讲、有练,讲中有练,练中有议,有研讨,有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善于表述的好学风。通过课堂和课后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中我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的练习普通话,另外,优带差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在今后教学中,把问题考虑仔细一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三

教材简析:这部分主要是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进一步理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算理;继续加强估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2、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如p.4第4题)。

3、通过计算,渗透连除和除乘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相关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

1、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

228÷3712÷6231÷5。

944÷8543÷2197÷4。

具体操作:先指名一道一道地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再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题,时间到后,在检查是否正确的前提下,比比谁做得更多。

在讲评板演题的时候,注意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指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有2种可能,或是三位数或是二位数。

2、练习:800÷2÷2900÷3÷3600÷3÷2。

800÷4900÷9600÷6。

先请学生观察这组题目,你觉得上下两题有什么特点?你猜它们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猜得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计算。

交流:猜对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上下两题的规律?

(这个语言要求不必太高,主要还是在于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老师适当引导,使他们初步感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p.4第4题)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都是396毫米,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说出各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求出它们的边长。

读题后问: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别列式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

问:看来你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样长的周长,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短。或者说:同样的'数,除的除数大,商就小;除的除数小,商就大。)。

要求学生对照图理解文字内容,并正确解答。

5、布置作业:p.5第1题,p.4第5、6题。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材简析: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的要商0,用0来占位;二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是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所以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先以采蘑菇和采桃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然后仍结合养鸡场的情景,教学装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第二段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四

苏教版第六册两步计算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使学生在情境中初步了解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用两种解法解答连乘应用题,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三年级都去,有几个班呢?老师了解到,平均每班有40人要参加今天的活动,根据这些,可以知道什么呀?有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你把算式也说出来了,回答地很完整。)

4、哦,一共有240人要参加今天的活动呢!同学们,我们整好队伍出发吧!

1、来到停车场,我们看到了什么?

2、根据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可以求什么呢?

3、(走到屏幕前)这个问题(指题目)可以怎么解答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4、汇报。

(1)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有几组同学(指一指)讨论得非常热烈,我们选这一组,先来听听他们讨论的结果吧!他说的解法你们听清楚了吗?奖他们一颗合作星。

谁来说说他们是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呀?(板书)怎么列式?(板书)

再根据什么,求什么呢?(板书)这里指的是几排车的座位数啊?再怎么列式?(板书)

谁能把这种解法说完整?说的真好,奖你一颗星。

(2)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想说说?你来试试。真会动脑筋,奖你一颗智慧星。

这种解法又是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呀?怎么列式?(板书)再求什么呢?(板书)这里求的是几辆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啊?再怎么列式?(板书)

谁来把这种解法完整地说一说?说的真好,也奖你一颗表达星。

5、还有别的'想法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会用两种不同的解法来解答这道应用题。下面,就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两种解法,并试着口头给它们列综合算式吧!

6、(指第一种解法)谁会说这一个综合算式?(板书。)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指算式)等于?(板书。)第二步又是求什么?(指算式)两排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板书。)

7、(指第二种解法)这一个综合算式谁也来说说?(板书。)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指算式)第二步呢?(指算式)

8、这道应用题的两种解法都是几步计算,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呢?这样的应用题往往有不同(指两种解法)的解法,我们就可以(指中间)用其中的一种解答,再用另一种来检验,结果一样(指两个结果),就能写答了:一共有240个座位。(板书。)

9、我们能全部上车吗?为什么?(座位正好。)

10、乘上了汽车,我们就向第一个活动地点进发吧!

(一)茶场

1、汽车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啊?(青山茶场)我们和农民伯伯一起来采茶叶好吗?

2、采茶结束时,每个小队都采到了许多茶叶。谁来读一读。

3、一共采了多少呢?(想)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在练习纸上算一算吧。

4、一种解法算好的同学,可以用另一种解法来检验。两种解法都做好的可以跟同桌说说两种分别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实物投影仪展示两种解法。

(指解法一)请你说说这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的什么?

(指解法二)这种解法谁来说说?

6、两种解法都做出来的同学,举手。真棒。好,我们赶快去第二个活动地点吧!

(二)乘船

1、 哟,有条河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没有桥,怎么过河呢?

2、 瞧,船开来了。有几条?每条有几层?(分别指两层)

3、 根据这两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4、 还需要知道什么?

5、 老师了解到每层可以乘25人。

6、 现在可以算了吧?和你的同桌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么列综合算式。

7、 谁来说给大家听?这里第一步求的是什么?

8、 另一种解法呢?这里第一步又是求的什么?

9、 240人,能全部过河吗?为什么?(可以乘的人数大于我们去的人数)

(三)植树

1、 乘上船,我们就可以到对岸去植树了!

3、 这些算式,哪些对,哪些错,一起来判断,好吗?

(4046)这个算式对吗?你说,你说,都认为对的啊,那第一步求的是什么呢?

(4064)这个算式对不对,你说,你说,也是对的啊,那第一步又是求的什么?

(4026)这一个呢?错在哪儿?(求的是李树。)

(406(4+2))最后一个呢?它又错在哪?(求的是所有树。)

4、 看来,解决问题时必须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条件。

2、 我们先乘车去茶园采了茶,接着又乘船过河去植树,

3、 根据活动中收集到的信息,这儿有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行吗?下面,每个小组就在组长的带领下先选一个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填在横线上,最后列式解答吧!都听清楚了吗?开始活动吧。

4、汇报:

(1)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小组举手。一起来看看这个小组的解答。

是啊,只有仔细审题,才能够正确解决问题。

(3)剩下的小组肯定解决的是第三个问题。哪个小组来说说?

根据问题,你们选了哪些条件?

还有哪个小组有其他的解法啊。也上来说说。

根据问题,你们选了哪些条件?为什么可以这样选呢?大家听清楚了吗?

今天,我们不但活动地很愉快,还掌握了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呢,高兴吗?看到同学们能选出合适的条件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真为你们自豪啊!好,谢谢同学,下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五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xxxxxxxx?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xxxxxxxx?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2)9×5+9。

(3)5+1×9(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1)读懂题意;。

(2)找准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即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解答这四步来学习。在巩固反馈过程中,先做一道练一练,完全仿照例2来解答,再让学生把练一练改一改,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接着通过两步计算式题,找中间问题、判断、比赛等大量练习,巩固新知,最后给做题快的同学出一道虽然是3个已知条件,但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数量关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六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七

9、阿姨买了8盒巧克力,每盒20粒,一共有多少粒?吃了28粒,还剩多少粒?

10、有一条长38米的绳子,剪成每段长4米的绳子,可以剪成这样的几段?还剩几米?

11、一个正方形花圃,边长是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15、一副手套7元,一双运动鞋77元,一双运动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16、一个节火车车厢可以装60吨货物,要运480吨货物,需要几节车厢。

19、美术组有24人,体育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倍,两个组共有多少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八

练习二十三的`第5-16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5、6、11题。

1、第6题,让学生独立口算,共同核对得数。

2、第6题,让学生独立笔算,填出得数,集体订正。

3、第6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说说怎样估算,第二行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估算,指名口答得数,共同订正。

二、应用题解题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7-10题及第12、14、15题。

1、第七题,全班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分别指名将两种不同的解法的综合算式抄在黑板上:

7200÷12÷67200÷(12÷6)。

=600÷6=7200÷72。

=100(箱)。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九

(1)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即例1)

(2)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三种花一共做了多少朵?(此题以后再研究)

1.学习例1.

(1)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3)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使学生明确: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就是说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总数少3朵,也就是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和少3朵.要想求红花多少朵,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用25+18=43(朵),再用433=40(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师板书课题)

(5)小组互相说一说分析思路.

1.改编例题,合作解答.

(1)把例1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该怎么解答?

(2)把例1 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总数的3倍,该怎么解答?

(小组讨论分析思路,自己独立解答.)

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师问: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例1与想一想中两题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后悟出这三道应用题的结构及分析解答方法上的异同.)

(它们都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且第一步都是先求黄花与紫花的总数,因为第三个已知条件所给出的数量关系都是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所以必须先求.也就是说根据题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确定解答这道题先求什么,要先求出来.再进行下一步解答.)

1.基本题(教科书第76页做一做).

2.游戏:智力闯关【详见探究活动】.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注意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2、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思维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3、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

师: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

生1:我想买3袋饼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买1瓶饮料和1个汉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买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师:他买的东西挺多的,同学们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钱?

生:我估计用了30元左右。

二、探讨算法。

(一)师生共同探讨计算食品的总价。

师: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生1:我觉得应该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钱合起来,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前面我学过有加有减的运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那现在也可以把刚刚那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变成5+74,这样计算起来会方便一些。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才能求出最后的价钱。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来的数是什么意思。

1、刚才你们学会了计算食品的总价,那现在如果你有20元,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三)自学书本例3和例4。

(四)质疑问难。

(五)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关于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如在学习计算应找回多少钱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必须先算出食品的价钱,才能进一步算出找回的钱数。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先乘除,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些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的价值;数学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充满趣味。当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总结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师点评。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课堂总结。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五、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十二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________?

24-20=4(个)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________?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2.改一改

问:能不能将第3个已知条件改一改,变成另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3.两步计算

84-19+676-(28+20)

52-4681-366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说说下面的应用题先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

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5.判断哪个列式正确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2)95+9

(3)5+19(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6.比赛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

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读懂题意;

(2)找准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即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解答这四步来学习。在巩固反馈过程中,先做一道练一练,完全仿照例2来解答,再让学生把练一练改一改,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接着通过两步计算式题,找中间问题、判断、比赛等大量练习,巩固新知,最后给做题快的同学出一道虽然是3个已知条件,但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数量关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xx。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十四

3、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

师: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

生1:我想买3袋饼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买1瓶饮料和1个汉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买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师:他买的东西挺多的,同学们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钱?

生:我估计用了30元左右。

(一)师生共同探讨计算食品的总价

师: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生1:我觉得应该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钱合起来,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前面我学过有加有减的运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那现在也可以把刚刚那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变成5+74,这样计算起来会方便一些。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才能求出最后的价钱。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来的数是什么意思。

1、刚才你们学会了计算食品的总价,那现在如果你有20元,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三)自学书本例3和例4

(四)质疑问难

(五)小结算法

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关于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如在学习计算应找回多少钱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必须先算出食品的价钱,才能进一步算出找回的钱数。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先乘除,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些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的价值;数学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充满趣味。当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总结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十五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应用题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算后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20530647010053200。

3xxxx00310006232123。

2、抢答:

3、小结导入: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同学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1)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

(2)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同学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2)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么解决?小组讨论。

(3)生汇报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口算方法。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同学独立解答。

(2)小组讨论后汇报口算方法: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实践应用。

1、生完成第58页“做一做”。

(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2、独立完成第60第3题,然后同桌交流。

3、开火车口算竞赛:第60页第1、2两题。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2、全课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244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