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雾都孤儿读后感英语 雾都孤儿读后感(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15:43:26
最新雾都孤儿读后感英语 雾都孤儿读后感(优质10篇)
时间:2023-03-22 15:43:26     小编:储心悦Y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知道观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一

我本来和大家一样,生活在五彩缤纷的明媚世界里,两次不幸的意外,把我从光明推到漆黑无边的听觉世界,那年我还没满20岁。1983年海迪姐姐的一场报告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人生,给了我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我梦想的启航。我于1985年被嘉兴市民政局选送到浙江省举办的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学习。盲人离开了家庭,在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学盲文和推拿技术更是困难重重。一年后,我学成归来被分配到市社会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在工作中我边学习边实践,掌握了推拿治疗的方法,由中医士晋升为中医师。

1990年1月份,一名脑瘫患儿突然抽筋,我一把将孩子抱住。孩子没有摔倒,我却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站不起来了。住院一个月,刚刚回到家,福利院吴院长赶到我家,说有20个从全国各地过来的脑瘫患儿正在等我治疗。我妈在后面含着眼泪跟我说:“你要当心身体啊!”

从事推拿至今,我治疗患者累计22万多人次。我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被我治愈。

创办好自己的诊所是我梦想的放飞。20xx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我所在的诊所也转制了,从此我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从开始的只有我一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十多个人。诊所虽小,却也是医保定点单位,还是市区96345的第一批加盟企业。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我觉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至今我已累计带过盲人徒弟、学生100余人。从1989年至今,我为3000多人次军人义务治伤疗伤,表达嘉兴市民对军人的崇敬之心。

我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爱心中去。1990年,在全市开展的第一次“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我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20xx年,在全市开展的第二次“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我交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20xx年汶川地震时,先后4次捐款20xx多元后又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我通过嘉兴市政协、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市关工委、南湖晚报等单位,除了结对嘉兴本地的贫困学子外,还结对了龙泉、松阳等地的贫困学生。

前不久,有同志给我统计了一下,说我的资助榜单上已资助了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数额333万元。再穷不能穷教育,生活上只要我尽量节省一点,一年下来也能多资助几名贫困学生。

虽然我失去了光明,但我得到了很多。20xx年,由省、市残联推荐,我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我还获得过“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作为南湖旁的党员,当我在中共一大会址重温誓词、在南湖红船旁回首历史时,1994年入党时的一幕就回放心头。我承诺,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二

一个平凡的人,在美好的桃李年华坠入无边的黑暗,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红船旁的党员朱丽华不但在黑暗中前行、在逆境中奋起,更用一颗大爱之心谱写生命的华章。

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为22万人次患者缓解病痛……一串串数字,拼凑出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不平凡的人生,也让她获得无数荣誉和关注。

10月10日,中共嘉兴市委印发《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活动。

榜样一直在身边,学习一直在路上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盲人中医师朱丽华失去了光明,却给许多人带去了光明,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浙江人、浙江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嘉兴市“十大红船先锋”等荣誉称号。

《决定》指出,朱丽华是我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代表,值得全市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认真学习:

学习朱丽华同志坚守初心、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朱丽华同志听党话、跟党走,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时她月工资只有58元却捐款116元,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筹建时又捐款1万元;20xx年,她响应党中央抗震救灾号召,用辛苦积攒的现金,为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救灾建设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讲政治、顾大局,对党忠诚、听党号令,始终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习朱丽华同志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朱丽华同志18岁时因意外事故造成双目失明,但她始终自信自强自立,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努力,潜心学习掌握推拿按摩技术,获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嘉兴首个盲人中医师,并自筹资金开办诊所,为22万多人次解除疾病痛苦,闯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朱丽华同志说过,“我没有视力,但却不能没有事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挫折不气馁,勇往直前,顽强奋斗,以过硬的党性和扎实的作风,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习朱丽华同志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朱丽华同志始终秉持“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的理念,生活俭朴,热心公益,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她常年资助寒门学子,主动为其支付学费,几十年来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仅20xx年结对的大学生就达46名,一次性支付资助费36.8万元。同时,她还一直为现役军人提供义务推拿,如今已免费服务超过3000人次。“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奉献一天,哪怕是生命!”除了资金捐助外,20xx年4月她还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为打造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贡献力量。

学习朱丽华同志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追求。朱丽华同志主动投身残疾人事业,除了在自己诊所安排13名残疾员工外,还通过免费传授推拿技术让10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自担任市盲人协会主席以来,朱丽华同志注重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工作走上正轨,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努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始终保持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能力素质,为嘉兴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而不懈奋斗。

《决定》要求,把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她的初心,照亮嘉兴党员的前行之路

在朱丽华开设诊所的时候,市民政、市残联等部门都给予了她温暖的关怀和坚实的帮助,这些关怀和帮助也化成了她撒播大爱的动力。

朱丽华同志是民政系统的一名退休共产党员,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沈岱峰多次前往丽华推拿诊所看望慰问朱丽华,他说:“朱丽华同志以大爱之心做事、以感恩之心做人,把对服务对象的真情、对公益事业的热心融入人生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

朱丽华是嘉兴民政人的优秀代表,是每一位民政干部学习的榜样,市民政局向全市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发出了响应市委号召、向朱丽华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每一位民政干部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坚守为民初心,牢记爱民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争做红船旁的民政铁军,齐心协力推进更有温度的民生事业。

朱丽华就像一面镜子,让大家重新审视“初心”二字。9月30日,市残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活动,特地邀请朱丽华前来作报告。市残联理事长闻人庆表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长期做好事却很难,而残疾人长期做好事不求回报就更难了。在她面前我们都很渺小,她的情怀也鼓舞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残疾人工作中更好地服务残疾人朋友。”

朱丽华是省盲协副主席、市残联副主席、市盲协主席,接下来,市残联将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她的先进事迹。省残疾人艺术团已根据朱丽华的事迹开始编排文艺节目,10月底,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将在嘉兴举行,届时该节目将登上大赛闭幕式文艺汇演的舞台,向全国甚至全球残疾人介绍南湖畔的盲人党员。不但如此,该节目还将在省残疾人艺术团特殊艺术百场巡演中持续演出。

朱丽华身残志坚、奉献大爱的事迹经过晚报等媒体的宣传,也感染了嘉兴许多普通的党员。

“以前就听说过朱丽华同志,现在知道了她的事迹这么感人。”南湖区新嘉街道百花社区党委书记苗青说,朱丽华同志的大爱体现在各种小细节上,20xx年来,她捐出了333万元,一双18元的鞋却穿了多年;她帮助了480人次的贫困学子,自己却连一个孩子都没有……列数着朱丽华的种种感人事迹,苗青不禁红了眼眶,“朱丽华同志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她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她的事迹激励着我,坚定理想信念,心中装着群众,为群众付出多一点、再多一点。”

朱丽华的故事,感动了嘉兴这座城市。这两天,她的新闻报道在普通市民间不断转发、传播,“嘉兴的献血大王”汤锡强就是其中一个。汤锡强和朱丽华都多年参与南湖晚报嘉禾绿荫行动,20xx年以来两个爱心人士连续3年一起去龙泉捐助寒门学子。每次看到朱丽华同志生活如此不方便,还远赴300多公里外的龙泉,汤锡强都被她的大爱震撼。

“朱丽华同志是一个盲人,赚钱比一般人更辛苦,但是她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捐资助学,帮助残疾人,并且不求回报,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汤锡强说,“朱丽华同志就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榜样,在和她的交流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病患、资助贫困学子。”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三

站在大剧院的讲台上,党徽在朱丽华胸前格外鲜艳,而她穿的条纹衬衫,正是今年9月20日在杭州接受“浙江省道德模范”表彰时的那一件。

朱丽华1994年10月入党,现任省盲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市盲协主席,是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40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近年来,朱丽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诸多殊荣。

似乎感受到台下灼灼的目光,朱丽华让志愿者扶着她走到讲台旁,向在场的听众深深鞠了一躬。顿时,嘉兴大剧院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朱丽华摸索着走到讲台上,将她的初心故事娓娓道来。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她梦想的启航。为22万多人次缓解病痛,治疗308例脑瘫患儿的背后,是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

一次,为了抱住突然抽筋的脑瘫患儿,她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那年春节她是在医院度过的。刚刚出院回到家,市福利院领导赶到她家说,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脑瘫患儿正在等她治疗。当时,朱丽华的母亲含着泪送她出门。

说到母亲,朱丽华声音开始颤抖,一时哽咽,久久说不出话。在她失明后,是母亲昼夜陪伴她,后来不论是开设诊所还是捐资助学,母亲一直支持着她,搀扶着她参加各种场合。但在去年4月2日,母亲永远离开了她,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

泪水,同样闪烁在台下听众的眼眶中。

在朱丽华停顿的时候,党员干部的掌声响起,鼓励她讲下去。一如往常给人的坚强印象,她迅速调整了情绪,开始讲述自主创业的故事。谈到创业历程,她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正是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让她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的感恩之心再一次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我觉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虽然我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爱心中去。”

“眼疾已注定我一生要忍受无边的黑暗,但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始终是指引我前进的那盏明灯。”

……

朱丽华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现场千余名党员的初心。通过朱丽华的故事,在场的党员们重温信仰的光辉,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后,朱丽华郑重许下誓言:“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将把此生献祖国。”

18分钟的演讲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长达十多秒的热烈掌声。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四

在儿童护理部,我们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丽华姐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她的坚强之心、慈爱之心、奉献之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利院职工和孩子。

她把点滴时间都用于学习,不断摸索、实践,成为中医推拿的行家里手,成为嘉兴盲人中的首位中医师,也是唯一的一位。

儿童部的工作又脏又累,还需要技巧,刚来福利院时,我手足无措,曾一度打过退堂鼓。但是每次想到丽华姐身上那股韧劲、钻劲、干劲,我就又有了勇气和动力,去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福利院有个男孩叫晨晨,是一天晚上丽华姐值班时在福利院门口捡来的。他是一个脑瘫患者,刚到福利院的时候,手脚僵硬、功能全失,生命垂危。丽华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给他推拿治疗,晨晨渐渐能坐起来了,手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腿脚也变得灵活了许多。现在晨晨已经30多岁了,能简单行动,还学会了用脚使用手机,自强不息的他也特别有爱心。

几十年来,丽华姐一直牵挂着福利院,每次回福利院,她都要去看看孩子们。而作为退休老党员,每次组织生活会,她不管在哪里,不管多忙,不管有多不方便,都会想方设法参加,从不缺席。

最近我才知道,20xx年来,她默默资助了480多人次,捐赠了333万元,还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我们都以她为荣,向她学习!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五

20xx年,宁波市看守所成立艾滋病监区,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强烈的恐惧心理和职业暴露的高风险性,不少民警都存在畏难情绪,市看守所领导犯难,哪位管教民警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这时,毛卓云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给我6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管不好另请高明。”

把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押人员收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全部了解清楚后,毛卓云第一次打开了艾滋病监室的门。

透过厚厚的钢化玻璃防护罩,毛卓云看到在押人员无精打采地坐着,看他的眼神里满是鄙夷。

“他们用打湿的毛巾甩监室顶上的灯泡,用身体不停撞击防弹钢化玻璃门,我不敢进去,但又不得不去做工作,于是我想到写信,我把信贴在玻璃上让他们自己看,内容很简单,几句话,就是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写给里面的人看。”毛卓云用心写下一字一句,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贴在监室的门板上,劝导在押人员遵守行为规范,为了自己和家人好好治疗。

这个办法很有效果,在押人员对毛卓云有了信任感后,就开始和他们面对面地谈话,有人感动地对毛卓云说:“毛警官,自从我得艾滋病以来,亲朋好友都拿我当瘟神,而你却敢这样和我面对面交谈!”

监区从成立之初关押两人到现在日均关押28人,年收押量从开始的30人发展到如今近100人,毛卓云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同时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危险。

一次,毛卓云与一名在押人员谈话时,对方毫无征兆地一拳打在毛卓云身上。而更危险的一次,暴力袭警的艾滋病患者王某情绪失控,疯狂攻击管教和狱医,毛卓云二话没说叫同事打开监室大门径自走向近乎癫狂的王某,张开双臂把他紧紧抱住。

突如其来的拥抱,让王某顿时愣住了,泪水夺眶而出。毛卓云用手轻拍他的背,犹如在安抚一个婴儿,王某在毛卓云的臂膀里哭得像个孩子……

事后回想起来,毛卓云坦陈自己真是有些后怕,“要是被他突然咬一口呢?真的是害怕!”案件判决后,在被送往监狱前,王某流着泪给毛卓云深深地鞠了个躬。

20xx年,毛卓云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将办公室搬到了监室里,摆上一张办公桌,方便开展管教谈心谈话,和在押人员一谈就是一上午,一坐就是一整天。

“作为一名管教,不一定要有什么新招、奇招、怪招,但要有经常总结的习惯。”毛卓云边实践边总结,积攒了5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总结出数十个代表性案例,归纳总结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为全省特殊监管对象管理工作提供经验遵循,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六

台上,盲人中医师朱丽华讲述自己这些年的故事,一件又一件;台下,党员干部感动于情、铭记在心。

“我们福利院儿童护理部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丽华姐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胡惠娟是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儿童护理部主任,在她看来,朱丽华是她和其他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勇气和动力,20xx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孤残儿童服务一线,没有退缩,“每次想到丽华姐身上那股韧劲、钻劲、干劲,我就又有了勇气和动力,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朱丽华是我的挚友,更是我尊重的大姐。她失去了光明,却用她的爱与温暖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市残联理事长闻人庆感慨道,这位她身边的大姐,身残志坚,心有大爱,乐于奉献,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生动诠释了红船旁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朱丽华抹亮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对于即将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的朱丽霞来说,朱丽华是她梦想的领路人。20xx年,品学兼优的朱丽霞如愿考上了浙江大学。当这个贫寒的家庭为学费发愁时,朱丽华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学费,为朱丽霞的梦想插上了翅膀,让她的人生不再低着头。

“我对朱阿姨的了解,始于新闻上对朱阿姨事迹的描写。朱阿姨在失去光明的情况下,通过自学,获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一名中医师;在闯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后,为社会无私奉献——从为嘉兴现役军人提供义务推拿服务,到捐资助学行为变成一种常态,再到创办私人诊所,为社会服务,这一切,都令我肃然起敬。”朱丽霞动情地说,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因为一份善举,有了胜似血缘的关系,也改变了一名优秀寒门学子的人生轨迹。“我知道,张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对朱阿姨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而今天,我想对朱阿姨说: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样!”

“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我必披荆斩棘,闯出美好的未来。”这是对朱丽华的真实写照,更是我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守好信仰初心的动力所在。

听着朱丽华的事迹宣讲,现场的党员干部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点赞,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时刻牢记初心,担负起责任和使命。

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易太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两次意外双目失明,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就足以让人佩服,后来她参加培训学技艺,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不仅自强,还用大爱捐助了那么多孩子,为她的奉献和大爱致敬,向她学习。”

“朱丽华身残志坚,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她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听完朱丽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费晓义和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瑜都情不自禁地为朱丽华鼓起了掌,在她们看来,优秀的浙大学子朱丽霞已经在传递朱丽华的信仰和初心了,“这也激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去努力克服,斩除荆棘,不把困难当困难,坚定理想,不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听了朱丽华的事迹报告,真正体会到了一个红船旁的特殊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人生境界。初心如磐,‘心灯’长明。”嘉报集团党委委员张渊学感慨万千,他感受到了朱丽华在人生道路上写就的满满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心中有信仰,光明在心里,落实在行动,她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七

里约奥运女排决赛打响,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这场比赛吸引了全中国电视观众的目光,收视率达到了夸张的56.78%。同一时期,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等热门电视台的收视率仅女排的1/50。

这个夏天,如果中国在里约最大的收获只是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和秦凯的浪漫求婚,那将是一种残缺。当人们普遍以“葛优躺”的姿势瘫在沙发上,目光偶尔从手机屏幕上移开扫一眼电视的时候,还好有郎平和中国女排,让中国人得以守候在电视节前,等待一场直播的开始。

中国女排,是一个读起来就沉甸甸的名字。国人对于中国女排的期许和关注,或许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姑娘们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整整一代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体育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数不胜数,而“女排精神”只有一个的原因所在。

这些年,我们很难再为一支球队欢呼、疯狂、感动。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男足、中国男篮一次又一次的折戟沉沙。因此当中国女排再一次用拼搏和顽强战胜对手的时候,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光荣与梦想突然焕发,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能从中国女排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备受期待地踏出步子,但没走两步就被困难绊倒,跌跌撞撞地来到强敌面前,别人说:你没戏。但你拼了,你赢了。你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虽然伤痕累累,可眼睛里满是坚定。

如果真的有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到底是什么?中国乒乓球队后来称霸乒坛很多年,成绩远比女排出色,但是人们更怀念的还是女排。中国女排从来没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的,在最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或许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

是的,中国女排能够坐上头条,刷爆你的朋友圈,也并不仅仅是因为赢了巴西,也不仅仅是因为进入四强,而是因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从懂事的年纪就开始影响我们的女排精神。事实上,女排的崛起,是让人怀念的80年代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气息和开放精神。微博上有不少网友感叹,很多父母辈的朋友,都守着电视在看这场女排比赛,言下之余的感动,也许只有经历过80年代那个五连冠的女排黄金时代的人才能懂。那个时候,为了看一场女排姑娘的比赛,大家集体围着一部小电视,一起欢呼、一起喝彩。

再看看男足、男篮这些曝光率很高的项目,虽然实力上的差距明显,但是能够拼出态度和风格已经算是成功和超越了,只可惜他们连这一点都很难做到,少了拼搏、缺乏霸气的他们只能默默地站在原地目送着对手一路向前。中国女排身上的精神,恰恰是中国三大球最需要的。

隔了这么多年,女排仍然是中国三大球中最争气的队伍——因为,有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八

在这座以“奉献”为主题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每一位遗体捐赠者的名字。今年,这座纪念碑上又多了一个人,她就是王娅。

天津医科大学 学生辅导员 郭琳:今天是王老师离开我们的第33天,我想每每提到她的名字,我们总会想起那两组数字,孑然一身的她和长期资助的7名学子,(和捐赠)的一百万房产。

王娅的徒弟赵颖也赶来参加缅怀仪式,1991年赵颖刚参加工作时,就是王娅手把手地带她。20多年来,两人在工作中是师徒,在生活中是朋友。这次缅怀仪式,王娅资助过的寒门学子也特地从甘肃赶来参加。为了迎接孩子们,赵颖早就为师父打理好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这间70多平米的房子就是王娅的遗物,也是她送给孩子们最后的一份礼物。

在客厅的书柜里,一直放着被王娅当作宝贝的东西。

亲密的关系,让师徒二人无话不谈,听说师傅经常会捐款资助学生上学,赵颖也跟着一起做了起来。

王娅生前是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的一名普通女工,月工资从来没超过4000块钱。为了帮助寒门学子,她的生活十分俭朴。客厅里,有一个特别的物件,是王娅生前为了省钱而自制的输液架。

面对寒门学子慷慨解囊,对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苛刻,这曾一度让赵颖不能理解师傅。

王娅徒弟 赵颖:都是说保证我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我有能力我把多余的钱捐出去,王师傅不是这样,就是到一种很抠门的那种状态,然后把大部分的钱都捐出去了,真不理解。

王娅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她资助的这些孩子们家里看一看。前不久,赵颖和助学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甘肃灵台,这一趟,她就是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

家住蒲窝乡郑家洼村的叶福寿,是王娅曾资助过的孩子,现在是灵台一中高一的学生,全家的收入全靠母亲一人。赵颖来到叶福寿的家,看到屋里的一面墙都贴满了奖状。

而在大山里的另一边,王娅撒下的种子同样也在生根发芽。

正在读高三的练盼盼,也是王娅资助的学生之一。这些孩子虽然生活贫困,但却品学兼优。从1989年开始,王娅一直在坚持捐资助学。每年每个学生20xx块钱的资助也许不多,但30年的坚持却很难。几天时间,赵颖走遍了山里的角角落落,似乎也理解了师傅对自己的“苛刻”。

对赵颖来说,她也在思考着,这样的资助对一个孩子来说能有多大作用。这几年脱贫攻坚,山村已经变化很大。自己能帮孩子的也许不多,但她却想像师父王娅一样,把捐资助学一直做下去。

和赵颖一样,被王娅故事感动的人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王娅生前所在的助学基金会,传递着王娅的这份善良。

王娅生前所在单位也发起了“电网之光、王娅爱心”志愿项目,现在已经筹集150万元助学基金,准备先分三年资助甘肃灵台的寒门学子,赵颖已经加入其中。

亲爱的王奶奶您好……您奉献了他人,却燃烧了自己……您用行动证明爱与善良永存人间……有了您的相伴,我前行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王奶奶,我会像您一样,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九

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总有一些默默努力着的人,朱丽华就是其中一个。

1993年,朱丽华当选市政协委员。从此,微微前倾、侧着耳朵全神贯注倾听的朱丽华,成了市两会会场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当一名政协委员,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朱丽华对残疾人方面的问题最有发言权,每年都要深入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朱丽华发现其中有一条:“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

当选市政协委员之后,朱丽华多次递交提案,让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双目失明让她查阅资料和实地了解情况都比一般人更困难,但是她从没有想过放弃。

她首先将想法用盲文记下来,不断梳理成文,再找人写下来。她将盲文念出来,还要跟书写的人解释。写成后,她还要一遍遍地听人念,一遍遍修改,就怕出错。

在她一次次的坚持下,提案被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重视。在她的穿针引线下,残疾人的相关民生问题被更加重视。

20xx年7月,市区首批公交“爱心卡”发放。拿到“爱心卡”的朱丽华,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落下了,“多年来的呼吁与努力,没有白费。”

实际上,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她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重视。

“我的诊所就是我的消息来源。”她时常和来治疗的患者聊天,着手收集材料。

一次,有一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诊所向她反映,学校教师退休后就没有了特殊教育津贴。按规定,退休教师也应该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朱丽华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她撰写提案,最终让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了履行好委员职责,她在家人的搀扶下,现场用双脚检测城市的盲道,撰写了关于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提案。为了提交电子版提案,她还特地买了电脑,自学电脑。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朱丽华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每次参加两会,她的家人就搀扶着她,从会场到宾馆,一刻不分离。

参加两会,别人能够看材料,记笔记,朱丽华不行。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分组讨论等,她总全神贯注聆听,一次就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20多年来,一直如此,“我眼睛看不见,就用心去听。”

去年,她卸任市政协委员,成了市政协列席委员。身份在变,但初心不变,“我要做爱心传递的使者,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举行,宁波人熟悉的“支教奶奶”——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周秀芳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她也是继俞复玲、陈淑芳之后,宁波第3位获此殊荣的楷模。

“这个荣誉给了我更多前行的动力,也引领了方向。我不是一个人,我身后还有很多同行的爱心人士,荣誉是属于大家的,感谢我的幕后英雄。今后,我们会继续走下去,助学帮困,精准扶贫,传承‘义乡鄞州’‘尚德甬城’的精神。”周秀芳的感言谦逊,充满感恩之情。

初心不改,年近古稀远赴山区支教

1948年出生的周秀芳,退休前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20xx年退休后,她内心一直有个未实现的梦想:支教。

20xx年,66岁的周秀芳偶然得知贵州省惠水县正在招募教师去支教。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她奔赴贵州,踏上了“高龄支教路”。20xx年春节,回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好友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或许更加需要支援,便决定去看看。

20xx年3月初,周秀芳从宁波前往溆浦县,24小时绿皮火车、2小时大巴、2小时中巴,再坐面包车……当她辗转来到九溪江乡桐林小学门口时,眼前的情形让她震惊——在一栋简陋的木房里,16个孩子认真地听一位60多岁的老师讲课,这位老师是桐林小学唯一的老师。

周秀芳当即决定留在湖南支教。她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进了乡村学校;走访贫困学生时,她总会偷偷给学生家长塞钱;给学校买电脑,让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务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和儿子、儿媳长期结对资助16名贫困生,用于支教的钱超过了10万元。

爱心搬运,四年筹建29所希望小学

周秀芳还将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发到由她的学生们组成的聊天群里。她的学生、上海弘盛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看到资料后深受触动,直奔溆浦。当看到年迈却选择在溆浦支教的周秀芳时,张刚当即决定捐资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20xx年4月,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动工,9月建成投用,成为九溪江乡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

此外,周秀芳牵线促成了鄞州区与溆浦县教学结对。还有很多人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联系到周秀芳,通过她寻找需要助学的儿童,联系需要捐建的希望小学。周秀芳常说:“我巴不得是孙悟空,一个跟头能‘搬运’更多爱心。”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一

江西余干有句方言,常用来夸赞心中最敬佩的人和事,叫“真来斯”,意指十分的、特别的、非常的棒。看完女排世界杯第10轮,中国女排以3:0完胜塞尔维亚女排,提前一轮卫冕世界冠军,喜提“十冠王”称号。叫人安耐不住、情不自禁地大喊:女排精神“真来斯”。

“十”字对于中国人,总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如“十全十美”“十步香草”等,“十”象征完美、圆满和富足。然对于女排精神而言,“十冠王”不仅仅是一个圆满的成果,更是一个进取的开始。正如本届女排世界杯第一场比赛后,郎平所言“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诚如其言,女排以“十连胜”让中国国旗高扬升起,让中国国歌高昂奏响。展望未来,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将会更加放出绚烂光芒。

世间之事,总有那么一点凑巧。中国女排夺得“十冠王”,本已让国人欢喜不已,然又恰逢70周年国庆之际,无疑是喜上加喜和最好献礼。有人说,“女排将观众打哭”。每次观澜女排比赛,充盈的是执着和坚强、刚毅与激情。怎能不让人感动而惊叹,怎奈不叫人随之起伏而涕零。某种意义上,女排精神传递的气质底蕴,早已烙印上了中国人独有的内在韵味,与中国普通民众关联在一起,照见中国改革时代的繁荣壮大。换而言之,中国女排精神是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是中国新时代的象征元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一场胜利,展示给众人的“女排速度”是那么震撼与激昂,背后的雕琢打磨、反复训练以及吃苦流血是看不到的“台下十年功”。拨动时间指针到上世纪70年代,在湖南郴州训练基地,竹子制成的竹棚、带“毛刺”的地板;再到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首次夺得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万岁!女排万岁!”;又到本届女排世界杯第七个比赛日,中国队对阵强敌美国对,郎平直言不讳道“这是一场非常困难的比赛”。足见,“十连胜”到“十冠王”,是不息的斗争、不变的意志、不灭的火焰。

体坛江湖波云诡谲、充满变数。曾经“十冠王”的古巴匿迹,往昔六夺冠的日本成为过去,拥有“12冠”记录的俄罗斯慢慢退却光环。哪怕20xx年,郎平再次担任中国女排教练,中国队处在低谷,国际上鲜有战绩,亚洲也难言势不可挡……因此,女排精神并非意味着百战百胜的“不丢一球”,而在于那种为胜利不放弃、不抛弃的坚定执着。对此,郎平多次提到“女排精神不是赢的时候才有,而是在大家看不到的每一天”。对啊,为梦想努力拼搏、为成功顽强锐意,才是女排精神的密码字典。

一场属于中国女排姑娘们的回报大餐,一场送给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大餐。有道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国人从来讲究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在举国欢庆和鲜花掌声包围之时,有的人难免会“泼冷水”,“女排精神会过时吗?”有人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女排精神永不过时!中国女排在路上,所有奋斗者也在路上。每个人都在奔跑,中国就会勇往直前”。如此,每个人都应做女排精神的奋斗者和传播者,给祖国巨轮扬帆起航不懈努力。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二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xx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 . 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xx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20xx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xx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三

奖牌有三种颜色,传奇的写法却只有一种。回顾女排的里约征程,可谓跌宕起伏。开局不利,小组赛连续失利,跌跌撞撞晋级;淘汰赛越勇,一路突破终夺冠,演绎逆袭传奇。

这让人想起那句古语: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与强大的对手抗争、与自己的状态抗争,可谓有志气、有锐气,更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回顾30多年来写入国人记忆的中国女排,又何尝不是如此,两起两落,一路挣扎,却始终目光坚毅望着前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三连冠”到“五连冠”,振奋了一个时代;九十年代后,新老换代,成绩滑坡,女排在低谷中寻找未来的方向;新世纪初的十年,中国队卧薪尝胆再出发,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强队的竞争队列,雅典奥运会逆转胜俄罗斯夺冠,让举国皆若狂;接下来,女排再陷低谷,一路挣扎;里约奥运,签运不佳,却是“紧紧咬住”,战胜了自己与对手,终于让国歌为自己奏响。

在国人眼里略显沉闷的里约奥运,在后半段被“女排精神”点亮,正是因为女排姑娘们让人看到,在历经繁华、走过低谷后,“女排精神”在里约写下了最新的版本。没有一场胜利是唾手可得,没有一个冠军不是经历风雨,恰如歌中所唱的,“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血和泪,才能慢慢实现”。多少人说着梦想,却不过是空想,唯有挫折中前行、不磨灭初心,梦想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郎平说,女排精神与胜败无关,它一直在那里。的确,女排精神,并不在胜负,而是从每一场球中抠出来的。说赢了才有“女排精神”,是一种结果论,是忘记了赢得这荆棘之冠充满血泪的过程。但,可以赢得潇洒,但一定要输得不甘心、输得有价值;满足于输,就可能永远也不会赢。我们说快乐体育、享受比赛,但最高的快乐、最好的享受,可能仍是战胜对手的那一刻。

今天,我们正需要重新叫响“女排精神”。从个人看,处身一个盛大的时代,有机会、有舞台,但也要看到,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抵达远方;从国家看,发展不易,前行惟艰,击水中游之时,更需要鼓起精神与意志。的确,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女排精神”,这对于平均年龄24岁的姑娘们可能不公平;但我们也需要理直气壮地赞美这种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强大的“精神力”,才能迎接光辉岁月,写下灿烂诗篇。

不止为冠军,不止于冠军!30多年,女排一直都在,我们一直都在。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四

北京时间8月21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球场,中国女排3:1击败塞尔维亚队,时隔20xx年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郎平和她的队员们在小组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上演“绝地反击”,东道主巴西、小组赛曾战胜自己的荷兰和塞尔维亚都没能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

对于向来有“女排情结”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冠军重于千钧,五星红旗飘扬那一刻,《义勇军进行曲》响起那一刻,激动与幸福的泪水美于一切。

感动,是一种力量,它总能直抵灵魂,温润心灵。

《感动中国》的意义之一就是给所有的观看者以信心:不要沮丧,不要失望,也不要去抱怨,有很多能让你感动的人,一直就在你的身边。

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20xx里约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姑娘们团结一致,一路力克强敌,时隔20xx年重夺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激励了亿万中国人!《感动中国》20xx年度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五

71岁的周秀芳是李惠利小学一名退休老师。20xx年,她怀揣支教梦想,不远千里,从宁波前往湖南溆浦山区支教助学,用大爱情怀为山区孩子点燃了梦想之灯,为山区脱贫架起了爱心之桥。3年多时间,周秀芳累计发动爱心人士近万人,在溆浦山区捐建希望小学22所,已落成16所,让近400名寒门学子得到结对帮扶,捐建学校和捐赠助学款物累计达20xx余万元,助学之余,她还积极为山区脱贫努力奔走。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精准扶贫,她远赴延边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延吉、和龙集聚。

周秀芳的感人事迹在宁波、湖南、延边等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央广、浙江日报、湖南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周秀芳先后获评“20xx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最美宁波人”、“浙江好人”、湖南省“最美湘女”等称号,成功入选20xx年6月“中国好人榜”。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以及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亚伟,宁波市委常委、原鄞州区委书记胡军等两地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并相继作出重要批示。20xx年9月12日,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褚银良作出批示,要求学习周秀芳的先进事迹。

《决定》要求,学习她爱岗敬业、退而不休的园丁风范。在溆浦教育界和广大山区村民中,“支教奶奶”——周老师代表了教师职业的一种精神高度。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爱岗敬业、退而不休的园丁风范,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到生命之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决定》要求,学习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她坚持无私奉献、快乐公益的人生格言,通过给贫困学子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资助贫困家庭、患病的孩子,率先为村里修路捐款等事迹,将“支教奶奶”朴实、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让志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决定》要求,学习她牵线搭桥、汇聚爱心的灯塔精神。从最初的学生群体,到后来的多个爱心团队,到相关部门发动的爱心力量,再到5000多名爱心人士网上众筹,一所所希望小学在周秀芳的牵线搭桥中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追随周秀芳的脚步,推动爱从点的闪光演化成线的延伸和面的扩展。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牵线搭桥、汇聚爱心的灯塔精神,以大爱的精神和行动,为“爱心宁波”、“义乡鄞州”代言。

《决定》要求,学习她勇于尝试、科学扶贫的大爱情怀。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主动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推动东西部扶贫战略协作多点实施、多领域发展。发挥周秀芳爱心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在延边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延吉、和龙集聚,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精准扶贫创新之路。学习周秀芳,就要学习她勇于尝试、科学扶贫的大爱情怀,积极投身对口扶贫、精准扶贫,广泛发动社会参与,进一步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开展。

《决定》指出,周秀芳以忘我的坚守和付出,生动诠释了“义乡鄞州”的精神,以大爱的精神和行动,充分展现了鄞州人善义、信义、仁义的精神品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是弘扬社会道德风尚、推进东西部精准结对扶贫的身边榜样。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广泛参与,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迅速掀起向周秀芳学习的热潮。要把学习活动与全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结合起来,与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结合起来,与大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结合起来,真正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教育、触动思想、提升境界,进一步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为加快建设都市核心区、打造品质新鄞州而努力奋斗!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六

9月10日上午,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安徽和县古井业务中心代表张连辉、李伦伦等,专程前往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向近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该校92岁退休教师、“中国好人”叶连平致以节日问候,并向“叶连平奖学金”基金会捐款1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做真人,酿美酒,善其身,济天下”的古井企业核心价值观,向为贡献者致敬!和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代标陪同前往。

退而不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叶老师,如今是不折不扣的“网红”:20xx年9月10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三家主流媒体同时报道叶老师事迹。20xx年7月29日,央视“面对面”以《叶连平:与时间赛跑》为题报道叶老师事迹,次日央视“焦点访谈”以《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再次报道叶老师事迹。

据了解,叶连平1920xx年9月生,祖籍河北沧州。16岁时,上高中不久成绩优异的他遭遇战乱辍学,只得随从当“洋厨”的父亲到南京国民政府时的美国大华使馆,做三年多勤杂工。解放后,因这段经历,他孤身一人,辗转漂泊,历尽坎坷,饱受磨难。1978年11月,他由一名生产队猪倌,变成当地代课教师,从此与和县农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任教后,他忘却历史恩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苦钻业务。不久,他创造的语文“四步教学法”轰动一时,在省内外推广,进而荣获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

1991年底,超龄三年的他从从卜陈学校退休。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伤心至极,令身边人无不动容。后来,周边学校每遇教师病事假或其他原因人手不够时,他总是招之即来,短则几天,长则三年,从不推辞。

20xx年,看到农村学校英语水平差,严重拖后腿,甚至导致孩子辍学的状况,他非常着急,于是利用在美使馆时工作的特长,开设家庭英语课堂。

每天放晚学后,数十名学生直奔他家,搬起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桌椅,在屋子里或院子外做作业。他则一旁巡视指导,悉心解疑惑。

每逢双休日或寒暑假,他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混合编班,分时段授课,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数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有时县城学生也赶来听课,简陋的小屋常常“人满为患”。

一些离校较远、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叶老师便留在家中吃住,最长的达三年,前后有30多个学生。多年来,叶老师不仅不收一分钱学费、生活费,还免费供应学生茶水、墨水稿纸,并且每年自掏腰包,花上数千元,带学生到南京雨花台、安徽科技馆等地参观。他究竟为学生花了多少钱,他从未算过,他也不想算。

叶老师无儿无女,他把所有学生都视作自己的孩子。他说“我希望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并留下遗嘱,将遗体交给国家用作医学解剖。他的感人事迹还曾感动香港大学学生,以及加拿大、俄罗斯友人,专程前来近距离学习叶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敬业奉献精神。

叶老师的辛勤汗水,改变了无数农村孩子的命运。从这里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清华、北大等名校生也不再少数。

叶老师因此获得很多很高荣誉:1988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0xx年荣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xx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xx年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xx年被评为“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 “安徽省道德模范”。20xx年9月5日,叶连平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成为马鞍山市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第一人。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七

在全民屏住呼吸的瞬间,朱婷一记神奇的发球,将那枚渴望已久的金牌揽入中国姑娘的手中。永不言败、绝不服输的女排精神,再度在中国天空激荡回响。

这两天,除了中国女排奥运夺冠这个事件,还有另外一件更为重大的命题令国人内心澎湃——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建设“健康中国”成为又一个国家战略选项。

两个并非同一领域的热点事件,其实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将女排精神融入“健康中国”建设,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所谓,女排壮举为国民体魄赋予精神之魂,而“健康中国”为国民体魄赋予长远战略之义。“若要真小康重点看健康,若要真健康精神当自强”。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号角,然而,建成健康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并非坦途。从能看病到看好病到不生病,我们才迈出了第一步。

要真正实现习提出的“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美化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大目标任务,绝非一蹴而就,医卫战线的选手责无旁贷自不必说,其实关乎全民体魄之事,各行业、每位国民又岂能仅当啦啦队甚至作壁上观?

“百战艰险多”,尤其需要一种精神支撑,今天的女排精神不正是我们建设健康中国的正能量吗?我们需要傲视困难的女排精神,需要舍身一扑的女排精神,需要咬紧牙关放手一搏的女排精神。唯有如此,在世界竞技场上、国与国的比拼中,我们才能最终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笑到最后!

梁启超有句名言:少年强则中国强。今天我们要说:体魄强则中国强,精神旺则国运昌!

我们每天付出艰辛努力的医疗卫士,需要学习女排精神;我们在医改攻坚过程中,需要舍身一扑的女排精神;我们在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期间,需要咬紧牙关精准一击的女排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观后感篇十八

“从20xx年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到现在,我没有向学生收过一分钱。”“为什么不收?”“在物质生活上我低水平,在精神生活上我高标准,这是我一直坚守的原则。”“但是挣一点钱没有坏处啊!”“你说这个钱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吗,我认为不能,我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国家的粮,我不能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我要把省下来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段对话是前不久央视《面对面》著名主持人董倩采访叶连平时的实录。“时间对我来说太宝贵了,我都92岁了,还能活几天啊,我就是舍下这条老命,也报答不完党对我的恩情呐!”9月2日的采访中,叶连平饱含深情地对记者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加入党组织,实现我人生最大梦想”

1920xx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青少年时代的叶连平在南京当了一名勤杂工,聪明好学的叶连平有幸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后经人介绍,他来到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个叫“卜陈”的小村,成了村里的“猪倌”。因为村里一位代课老师考上大学,他被乡里举荐为该村小学语文代课教师,每个月36元钱,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叶连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的那天晚上,这个连大山也压不垮的老人第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党组织,我要把自己剩下的日子全部交给党,交给讲台,交给乡村的孩子们!”叶连平暗自发誓。

退休后的20xx年间,学校哪位老师有事情请假了,叶连平都主动代课,充当“替补”教师。那20xx年,和县哪所学校缺少老师,他都乐此不疲上门为孩子们上课,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

辛苦的付出,让叶连平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省道德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和奖励。他把组织上奖励给自己的奖金,要么用于学校栽植树苗、修筑旗杆、购置二手风琴、安装电灯、添置运动器械,要么为老师们购买保温桶、毛巾、肥皂、脸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叶连平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助人为乐精神赢得了大家的无比尊敬。

不忘初心,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比邻长江,地处省道。20xx年左右,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年暑假,顽皮的孩子们在省道边上打闹嬉戏,爬树逮鸟,极易诱发安全事故。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是共产党员,又是退休的人民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看护这些孩子呀!”叶连平说干就干,他将自己30多平方米的房间收拾出来,创办和县关工委首个“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孩子们免费提供学习场所,义务教学,分文不收。从20xx年至今,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共义务辅导留守儿童1000余名。

因为看到孩子们学习成绩进步快,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孩子越聚越多,本村的、邻村的,甚至连南京浦口桥林小学的孩子也送来了。

有的孩子因为住家比较远,来回不方便,叶连平就让孩子们吃住在自家里。现已工作的洪瑞瑞同学爸爸去世得早,妈妈又远走他乡,年迈的爷爷难以抚养洪瑞瑞,叶连平知道后就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这一住就是两年多。初中毕业后,叶连平将其送到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读书,并垫付了1950元的学杂费。此后,叶连平还通过乌江镇妇联为洪瑞瑞联系了乌江工业园振海重工企业负责人,解决了洪瑞瑞五年制大专的学费。

刚开始,老伴并不理解叶连平的举动,她认为叶连平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难以承担如此重负。上课不收费也就罢了,还让孩子们吃住在家里,一文不收,这不是“老二百五”吗?!可看到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些留守孩子,老伴还是被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了,并默默地配合丈夫的工作。

20xx年间,叶连平辅导过多少孩子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帮扶过的孩子有多少人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人才,他一个也忘不掉,每每说到这些有出息的孩子,叶连平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对自己“抠门”,对孩子们却非常舍得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叶连平说。

20xx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退休金,连同乌江镇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陆续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了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42名留守儿童。

每年叶连平还要自掏腰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叶连平说,走出去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孕育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每年暑假,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从省内外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他们在此开展暑期课外辅导活动,将七彩课堂搬进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叶连平也自始至终全力为大学生支教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叶连平省吃俭用。前两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要骑车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到南京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他就把自行车骑到好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再乘大巴赶往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把省下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叶连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内摆设陈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穿着也极其朴素,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发挥余热,当好“宣传员”“战斗员”

在通往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块黑板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黑板报是叶连平20xx年前创办的,黑板报上书写的大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国际新闻,从此经过的村民不时地停下脚步驻足阅读。

“从这块黑板报上,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天下大事,内容很丰富!”村民刘福林说,这要感谢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处了解外界的窗口!

采访中,乌江镇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介绍说,叶老师坚持20xx年为村民办黑板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教材,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20xx年来,叶连平在教学之余发挥余热,积极给有关单位作宣讲报告,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警营,乐此不疲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宣讲党的奋斗历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宣传员”“战斗员”作用。

20xx年,叶连平被上级评为“三感人物”,获奖金1000元,他把奖金全部用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购买课外读物。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叶连平说,“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148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