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名师教学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4:16:33
小学名师教学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6 04:16:33     小编:紫薇儿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研究和思考,它能够引导我们认识自己和理解世界。要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写作结构。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名师教学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晋国悼公祁午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人选举荐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召慎重。

其它:中军尉兴亡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郑重举荐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祁尉慎。

上下结构:晋荐召。

半包围结构:选适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

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一、复习。

1、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人选举荐慎重兴亡。

合适召慎重解狐。

2、读通重点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听写下列词语:兴亡慎重举荐当此重任。

二、理清脉落。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外举解狐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高度信任)。

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荐()伐()悼()。

晋()存()代()掉()。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归纳段落大意,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1、师读第八自然段。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三、快速朗读课文(或默读),小小组合作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然后交流。

四、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小学名师教学篇二

语言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教育离不开语言的帮助。可能有的人认为只有语文这门学科才需要语言方面的艺术,其实所有的学科都离不语言,甚至于数学这门逻辑性思维极强的学科都需要语言艺术的熏陶。在数学的教育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师生之间的互动都需要语言这个载体来帮助进行。教师的讲课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所以说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

教师在教授高中数学时最应注意掌握便是说话时的语速,即语言的节奏。在高中数学的教授中,教师的音调、教师的语速必须适中,声音高低必须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够听见,语速的快慢也要让学生在教师说话间的空当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这样的语言节奏是比较适当的。若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候小声聊天或有其他一些违纪现象时,教师可以突然停住然后以眼神示意讲话的学生予以警告,这样就提高了语言艺术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在读到题目中比较重要的字眼时,教师就可以突然提高声音来让学生知道此处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提问时,应该用惊讶的语气提出,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在全班抢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速变快,激发学生快速回答的热情,提高学生抢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加强语气来表扬学生,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鼓励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适当的批评学生,这就是批评学生的艺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教师缺乏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批评学生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当场数落这个学生的各种错误,言辞不当,言语十分激动,甚至冒出一些不因该在学生面前出现的词汇,这样的教师是缺乏语言艺术修养的。这样下来,被批评的学生也会感到十分羞愧,心里必定十分痛恨这个教师,那么以后上课时对这个教师教授的数学课也没有兴趣。而有语言艺术修养的教师深知批评的艺术,批评不是体罚、讽刺、咒骂、训斥的集合,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应当用道理慢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是一种幽默的方式隐晦地道出学生的错误,这些批评方式都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的批评方式比那种过为直接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教师在教授数学时所用的语言艺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语言的规范性。教师如果在讲课时都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那么学生在做题考试时也不会注意题目中语言的准确性,错误率也会翻倍。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定义是非常严谨的,教师如果在讲述时有一个字用的不准确,那么整个定义可能会产生歧义。比如,高中教学中映射的定义是这样的:设a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一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的一个元素与之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a和b以及a到b的对应关系f),称作a到b的映射。可以看出,映射的定义是极其精确的,教师如果在给出学生映射的定义少了非空或者是唯一等字样,那么映射的定义就会存在偏差和漏洞,在做题时根据的定义就是不严谨的。所以说,教师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科学性,整除不能和除尽混淆;切线长不等同于切线,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垂线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的线,那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最小的整数是0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这些说法都是漏洞百出,教师如果在教授时犯了这些错误,那么错误知识在学术的脑海里就会根深蒂固,改的时候就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加强注意的地方,语言的错误是不能出现的。只有教师讲述时注意语言艺术的严谨,那么教出来的学生也是有严格逻辑性的。

第一,教师本身应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讲课时的语言才能更为灵活。教师自己应有一个较好的口才,并且进行大量的知识学习,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就会渐渐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长时间的自我学习和教课中,自己不断积累,就会一步步形成独有的语言风格。这样下来,教师在讲课就会觉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得心应手,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数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其次,教师还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是没有语言艺术性可言的,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语言艺术的大量应用。原有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知识一味地按着课本上的进程讲解,教授定义时只是将课本读一遍,这样是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语言艺术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最后,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学习更多的知识,还可以用多媒体来体现语言艺术在数学中的应用。语言艺术可以通过多媒体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

小学名师教学篇三

为了发挥名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快速的成长,我选择和张燕老师结对子,同张燕老师共同进步。

张燕老师20xx年参加工作,现在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不断的积累。但她平时工作也很认真踏实,有责任心,但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教学方面还需要不断学习。

以此“名师工作室师带徒”为平台,以听评课和理论学习为主要方式,使徒弟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让张燕老师快速的成长。

1.加强徒弟的理论学习,每学期至少读1本书。

2.在开学初和徒弟共同讨论制定师带徒活动计划。

3.师傅每学期为徒弟提供2节示范课,供徒弟学习。

4.每月第一周帮助徒弟备一次课。对于上课内容进行研究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每四周听徒弟一次课,课后认真评课,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徒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6.每学期帮助徒弟上一节高质量的校内公开课,共同研讨,提高徒弟驾驭课堂的能力。

7.不断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只要有培训学习的机会都要领着徒弟一起参加,督促徒弟及时的写下心得体会并与徒弟分享自己的所得。

小学名师教学篇四

奥苏伯尔在其巨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的话:“假如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的,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目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但是教师不能停留于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教师的教才能更好的适应学,才能更好的服务与学习,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善于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

例如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在本学期《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一,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等抽象的名词,可是这些真的就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看完夏老师的堂实录我才知道重难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并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因为忽略了学生的本质需求而导致我们上了一堂“非学生所需的”。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的当回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想着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想着我要做什么?为学生铺设平台,让学生自动,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互动。

教育的成功一靠服务,真心实意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帮助指导他们满足需求;二靠关爱,体现为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对优等生,中等生,还是期待成功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认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的做到让每块金子都能发光。正如田立莉老师所说:“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收获着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小学名师教学篇五

《小学数学心育艺术》是一本培养数学教师心育能力的专著,“心育”就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简称。心理教育就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个性、挖掘学生智力潜能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是全程教育,应该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新课标准下的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和生产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枯燥的,而是一个充满着理智和乐趣,陶冶情感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一来,心理素质教育的艺术就成为我们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提出了课堂教学心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观点,我认为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的,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应当是一体的,所以,两者整合起来是内在的一致,而不是外在的'粘合。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它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使自己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潜能得到开发提供了一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则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示数学心育的艺术。首先,我认为课堂应是开放的,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上讲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有健康的竞争欲、表现欲、创造欲,心理才会健康。其次,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例如,法则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可以让学生观察发现,结果可以让学生猜测、验证。还有,在数学课堂中也要经常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辨论。另外,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这个知识自己是否知道了,结果是否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么方法,以及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小学名师教学篇六

这本书分8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八位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

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位名师的教育人生,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震撼着我,深厚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奋斗感染着我。

其中对《华应龙:疯狂数学和谐魅力》这一章节感触颇深。我把华老师给数学老师提的十点建议记录下来:

1.要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2.要每天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算。

3.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5.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

6.重视学生的`动手活动。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8.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要突出思维碰撞。

9.加强对少数差生的辅导。

10.作业设计要新颖有效。

结合自己十四年来的教学经历,对照华老师提出的十点建议,我开始好好地反思自己,最后感慨自己在以上很多方面都是存在不足的,有的方面更是没有勇敢地尝试过。原来教学永远是无止境的,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我告诉自己:我要以名师为榜样,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小学名师教学篇七

艺术班的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基础一般比较差,反应在学习上就是数学成绩特别的差,没有课堂积极性,上课反应比较慢,对于老师讲解的基本内容都不能掌握,举一反三更是奢望,那么我们如何才可以解决老师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一个月的摸索实践,我将我的做法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有许多的知识漏洞,很多学生已经听不懂老师在讲些什么了,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不会的`太多,也就只能放弃学习,不好意思去问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对此,我就采取在上课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反应时间与反思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化整为零将每节课的内容分散开来,从基础开始,把数学概念讲透,这样看上去非常浪费时间,实际上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他们的内心是轻松愉悦有收获感的。一来二去慢慢的对数学的学习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再有就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刚刚带艺术班的时候,数学课上孩子们非常低沉,每次到提问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为了提高孩子的课堂参与度,我采取合作学习团队答题的模式。也就是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先让同学们知道我的问题是什么,要回答的内容是什么,了解大家都是什么答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简单问题后,我再次引申出较难的问题,并且提示学生思路方法,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的课堂教学实践时间不长,谈不上经验,有的只是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我相信孩子们都是潜力股,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们想干并且付诸行动,就一定可以有所收获,通过我的实践和孩子们的努力,大家对学习数学已经没有了恐惧,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于数学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大的兴趣,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每次考试都有孩子进步。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引导、相信自己的学生,努力帮助他们,这样才可以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小学名师教学篇八

作为一名师,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会不断力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我愿同杨艳梅老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特制订如下带徒培养计划:

1.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徒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帮助徒弟制定一个成长提高计划,以利于徒弟认准目标,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时刻注意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点滴中进步。

2.言传身教,指导徒弟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

3.每月帮助徒弟备一节课,检查一次徒弟的教案,帮助徒弟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提高徒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

4.每学期给徒弟上一次示范课,师徒共同研究,更准确地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每月至少听徒弟一节课,并给出详尽的导评,指出课中的缺点和不足,并指导徒弟加以改正。。

6.每学期指导徒弟作校内汇报一节,在大型教学活动中帮助徒弟设计教学方案,理清思路,更好地用新课程理念完成汇报任务。

7.积极主动的带动徒弟参加课题研究工作,提高徒弟的科研能力,每年指导徒弟至少完成一篇科研论文,力争发表获奖,。

8.除论文外,指导并检查徒弟的教育教学,并写出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能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

9.注意保存计划、教案、听课记录及教学反思和教育教学随笔,。

10.心胸坦荡,支持徒弟发扬个性优点,并广泛博采众家所长。

针对以上带徒计划,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徒弟实际情况,随时随地的提高自己的帮教水平及帮教能力,以达到真正的示范和辅助作用,我愿在活动中与徒弟一起成长进步,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名师教学篇九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力”字,看看它的每个笔画是如何写的,又都写在了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生1:我知道“力”的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生2:我还看到横折钩里的“折”还要写得有些倾斜。

生3:我看到横折钩的起笔要写在横中线的上边。

生4:我看到撇要在竖中线上起笔。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那就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生共同书空。)。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本,自己认真写一遍“力”,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看看谁写得跟书上的例字是一样的。

(学生写字。)。

师:(找出优秀字例)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哪个笔画写得好,哪个笔画需要改进?

生1:这个“力”的横折钩写得很好,和书上的一样,有一点倾斜。

生2:我认为这个字的撇应该写得再长一些。

师:同学们的评价很中肯,那就请你再认真把自己写的字和例字对比一下,再写两遍。

师:请同学们观察“林”字,如何才能把它写端正呢?

生1:我发现“林”是由两个“木”组成的,是左右结构的字。

生2:我还发现“林”左边的“木”的捺变成了点。

生3:“林”字右边的“木”的撇正好写在左边“”第四笔点的下面。

师:你们都有一双慧眼,观察很细致,看到了“林”字中两个“木”字笔画的变化。那请你们再认真看一看,“林”是如何写在田字格中的。

生1:我看到了,“林”字中的两个“木”正好写在了田字格竖中线的两边。

生2:我发现左边的“”写小一点,右边的“木”写得大一些。

生3:我补充:左边的“”写得要窄一些,右边的“木”写得要宽一些。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汉字的书写规则之一“左窄右宽”。那就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按照你们观察到的特点书空“林”。

师:(展示字例)谁愿意来评价一个这个字?

生1:我认为他写得很认真,把左边“木”的捺变成了点,而且右边“木”的撇正好写在了点的下面。

生2:我发现他写得左窄右宽,很漂亮。

生3:他写得很端正,我要向他学习。

师:同学们很优秀,能从别人的身上看到优点并学习,那就请你们再认真地写两个“林”字,并记在你们的小脑袋里吧!

赏析:一年级是写字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字的基本笔画和写字的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符合要求。本环节在指导学生写字上,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做到收放有度,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评价机制,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成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两方面都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培养。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

名师课堂教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的道路,指明了三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向,我也从中受益了很多。我一直从事高年级段的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丰富的识字量,所以在教学生识字时,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己读、写,对于个别易错易混的`生字,也是用很短的时间在课堂上简单的做以指导后,就开始了理解课文的教学。

来到了三年级,对于字、词的教学,我还是处于模糊、陌生的状态,不知道究竟该怎么教,对于一、二年纪的字、词教学也不是很熟悉。课堂上,我只不过把认读字、词的时间稍微放长了一些,通过这次一节一节的跟听三年级名师的课,尤其听了她们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我才如梦初醒。她们教字、词的方法多种多样:认读生字,识记方法,理解意思,辨析字形,回归句子,强化记忆……尤其是听了翟雪婷老师讲的《花钟》一课,不同的生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认识“芬芳”时,她让学生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然后指导书写;认识“干燥”时,让学生换偏旁,借助偏旁辨析形近字“澡、躁、噪、操”,然后让学生组词,用词语说句子,帮助识记;认识词语“艳丽”、“淡雅”时,老师出示优美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形象直观地区别了什么是“艳丽”,什么是“淡雅”,比起单单把词语的意思说给学生听要丰富很多;认识多音字时,老师把不同读音组成的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其意思,然后进行识记等等。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的识字数量得到了拓展,词汇得到了丰富,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巩固,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怎么会掌握得不牢固呢?想想自己曾经在第一课时教识字的时候,单靠被动地识字,机械地记忆,形成了识字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记忆不强,遗忘率高,准确率低的局面。听了这些名师的课,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崧舟老师曾说过的话,大力倡导教师要以感性的课堂来指导学生,不仅在课文的讲解指导上需要用感性理念来指导教学,在识字教学上更需要以感性手段来处理,把枯燥无味的生字讲“活”,赋予它们以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们在学习生字时也能体会到语文的感性之美。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一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革命前辈们对未来的憧憬并为此作出的牺牲,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3.搜索相关的资料。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二

李青,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在从教的里,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她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能以身作则,堪称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展示了人民教师良好形象。

一呵护心灵挚爱无痕。

李青同志师德高尚,体现在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爱心。她认为老师就是一个爱的传递者,她十几年总结的经验是――火热的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因此,她时刻用爱心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多年来一直担任低段班主任,她对学生的关爱更加细微。她用心和孩子们相处,渐渐地成为了孩子们的朋友,她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为班级的每一项荣誉而努力。学生有困难,她总能及时地掌握情况并给予切实的帮助。生病的学生,她亲自去探望;缺课的学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他们补习功课;家庭困难的学生,她为他们捐款救助;学生考试落后或下降,她把一句句名言警句都写在益言卡上鼓励学生;她每天早来晚走,事事都带领孩子们向前冲,每一项测试、每一项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都留下了师生共同挥洒的汗水。

李老师不但是孩子们的挚友,更是孩子们的.母亲,她用一颗慈母的心去包容孩子,去赏识孩子,去帮助孩子。为了做到这些,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李老师对”后进生“有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并抓住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一步一个脚印地促使学生提高,进而取得了”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她的班级里曾有这样一个女孩儿,这个孩子情况比较特殊,()每天高兴就来上学,不高兴就不来上学,也不请假,有时都是在上完第一节课才背着书包慢悠悠的来到学校,学习成绩也相当糟糕。这件事引起了李老师的高度重视。她立即找家长谈孩子的情况,而遇到的却是家长不接电话,再打那面说你打错了,就是不见老师。于是,李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在班级同学的带领下找到了这个孩子的家,刚一进到小区就看到孩子正在玩呢,而她的妈妈却在小区楼下的麻将厅里打麻将。通过与孩子妈妈的交谈,得知孩子是单亲家庭,母亲也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这么小的孩子全凭自己。面对这样的家长,李老师并没有放弃孩子,和孩子的母亲达成一致,要求家长必须保证孩子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只要保证孩子按时上学,剩下的任务,李老师一人全部承担了起来。她每天中午负责孩子的饮食,晚上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给孩子补课,不厌其烦的为孩子讲解,辅导孩子完成每一项作业,辅导完后,她还要把孩子亲自送上车,才肯放心回家。整整两年的时间,李老师坚持着对孩子的跟踪辅导与关爱,她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有学习的权力,不应该因为家庭生活的不幸,而剥夺孩子那光明的一生。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天使。李老师是人但她每天都做着天使的事。她把时间都用在了学生身上,每天早来晚走,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不舍得请一分钟假,5岁的儿子在幼儿园磕破了头,李老师利用中午时间,到医院看儿子,仅仅呆了几分钟就在母亲的唠叨声中、在丈夫的埋怨声中、在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流着眼泪匆匆赶到学校,因为那里有孩子等她上课,因为那里有孩子等她督促吃药等等。类似这种事在孩子出生的五年里数不胜数。在她的心里,什么事都没有学生的事重要,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耽误学生,家长也为此感动,到校长室反应李老师的情况,并多次送上表扬信和锦旗,这是家长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三

参加“品德学科名师教学展示峰会”心得体会。

三月底有幸参加了“20xx西湖之春”浙江省小学品德学科名师教学展示峰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

最让我难忘的是杭州市钱江外语学校苏艳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一课。她温柔委婉的样子和甜美动人声音都已经给了我非常美的享受,更别说她引领的课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通过简单又而极富吸引力的游戏——照镜子,发现、欣赏自己的长相与他人的不同;学做木头人,认识自己与他人兴趣爱好的不同;创作独一无二的指纹画,发现、欣赏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不同,带领小朋友们轻松愉悦地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并悦纳自己。细细想来,这样的课堂是才是真正的情感交融、全员参与、令人迷恋的课堂。她强有力的课堂组织能力,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当然另外五位名师的课也是十分精彩的。特别像楼秀萍老师的《我的这六年》,从一年级的照片入手,通过了解成长的惊喜,使学生对六年小学生活产生留恋,再通过默契大考验活动,让学生明白师恩珍贵,期间穿插班主任老师的深情告白,更是把本节课推上高潮。正像她自己所说,品德课要追寻“主线简单,细节饱满”,我想在她的这堂课上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峰会的教学展示活动,使我真切地感觉到了充满智慧和灵动的课堂是多么令孩子迷恋和向往啊!同时也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拨开了迷雾,展示出一片新天地!相信明天的品德舞台会更加绚丽多彩!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四

《乡愁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

设计思路: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1、3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4.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五、丰富联读,读出诗情。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1.拓展背景,升华感情,将感情推向高潮。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xx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说:“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2.延读诗情: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小时候你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请你再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六、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拓展阅读:乡愁读书心得。

《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的屈原!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当然在诗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归祖国。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改变过去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内容与学情分析。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向媒体的对比研究,这一设计突破了教材固有的篇幅和课文时效性等方面的局限,体现了开放的教育资源观。

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进一步体会新闻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自主学习了新闻的.文体知识,形成阅读、采访、写作综合的新闻素养,已经呈现动态、综合、立体的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后,训练运用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识活化的目的。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阅读,进一步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搜集、阅读、比较不同的新闻体裁及内容,培养学生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让每个小组成员去报纸或网络上搜集新闻报道,拓宽视野,训练新闻阅读。可以是纸质的报刊,也可以是某一新闻网站的新闻。要方便在课上进行展示。

学习策略。

小组交流法关键信息阅读法比较法。

学习。

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数个剪辑好的新闻短片,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我们每天要接触到翻天覆地的新闻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学生欣赏新闻短片,了解新闻的广泛性。

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新闻广泛性。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六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生:也是爱的体现。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

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七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太守老骥。

屋舍便舍船间隔此中人语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无论魏晋。

为具言所闻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便扶向路。

诣太守欣然规往无人问津未果,寻病终。

3、翻译句子。

(1)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

(3)初极狭,才通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四)研读课文第一节: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复前行。

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点拨: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

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

3、熟读课文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二、研读课文。

(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便得一山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才通人林尽水源。

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2)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讨论(多媒体显示):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具答之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不复出焉为具言所闻。

停数日,辞去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八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小学名师教学篇十九

1.尝试用借形想象的方法添画各种鱼类。

2.能用大胆讲述自己的想象。

3.初步发展幼儿协作能力。

借助波浪线交织出的图形进行创意想象,并能大胆添画各种鱼类。

1、ppt课件。

2、画纸,kt板,蓝色记号笔、水粉颜料、

一、开始部分。

1、教师ppt出示大海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们看到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看一看你在海面上发现了什么?(波浪)他是什么样子的?谁愿意来画一画?(这种弯弯曲曲的线条就叫波浪线)。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尝试绘画波浪线。

当大风吹过来时波浪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大的波浪)当风轻轻吹的时候呢?(波浪小小的)他们想在一起手拉手做游戏呢谁愿意来帮助他们?他们还可以怎样手拉手?(波浪线越长,我们的海面就会越宽阔,当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波浪手拉手连接在一起,就会像辽阔的大海一样。)。

2、ppt播放海底世界图片:

大海不光有宽广的海面,还有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呢?你都看到了什么?

3、出示各种小鱼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

看看这是什么?(海蛇海鳗)他们长什么样子?海里不光有小鱼,还有好多美丽的植物呢?

4、借形象想,添画小鱼等海洋生物(把其中的一幅拿到前面来)。

(1)教师引导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和水草,可真漂亮!孩子们,老师给你们用的可是神奇的画纸,现在已经有美丽的海洋生物藏在里面了,看一看你们能找到这些可爱的小鱼海蛇海鳗和水草吗?(请2-3幼儿上前回答)你找到了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就会更像了?还有谁发现了他们?(如果幼儿没找到,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发现了一条美丽的小鱼,他的'头在这里,身体在这里,如果我把他画出眼睛和尾巴,添上鱼鳍,大家一下子都能发现他。)。

那你们来看一看李老师还能找到什么?(一连串的小鱼)。

(2)幼儿尝试添画海洋生物,教师指导。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取一盒颜料回到刚刚才的位置找一找你们的大海里有那些美丽的小鱼吧。当音乐停止的时候请小朋友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会更像呢?)。

5、作品展示。

教师:哇,大家发现了这么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啊,谁来讲一讲那个是你发现的?你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除了你画的小鱼你还喜欢那一条小鱼,我们也来夸一夸小朋友的作品吧!后面还有小朋友的作品呢,他们也想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三、结束部分。

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120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