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叶不是无情物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6:41:12
枯叶不是无情物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5 16:41:12     小编:笔砚

写总结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也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交代。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表达风格,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一

初春的一个清晨,我披着露珠,走在家乡一条最寻常的小巷。我踩着青石板,寻找着家乡的味道。

这条小巷似乎睡着了,只有白墙和黑瓦静静地矗立在那儿。一旁的小河又把潺潺的流水声送给了小巷。两只乌黑的`鸟儿以惊人的速度和我擦肩而过,而我只听见“噗噗”的扑翅声,两个小生命早已不见了身影。整个小巷被一层薄薄的湿气笼罩着。我想,可能要下雨了吧!我连忙撑起油纸伞,继续在小巷里漫步。这可能就是家乡的味道。

走着走着,一面黑子红底的大旗映入了我的眼帘,上面绣了一个斗大的“酒”字。这就是绍兴酒店的招牌了,虽比不上霓虹灯引人注目,可在白墙黑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馨。走进店门,鱼干、腊肠挂满了一墙。而墙角下堆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酒缸,大的酒缸足可以装下三两个小朋友——这也是我们躲猫猫最好的藏身之地;而小的酒缸只有手掌般大小,显得又精致又可爱。出于好奇,我小心翼翼地掀开了用竹编的酒盖。哇,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面而来,真想立刻捞一碗来尝尝!这黄酒,在古代,勾践用它投醪壮师;而今天,美国总统也用它来招待贵宾!我坐在长凳上一边品着美酒,一边吃着茴香豆,真是人间美味啊!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起身离开酒店,一拐弯,随手推开一扇斑驳的黑漆小门,一座小巧而精致的园林出现在眼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在这里流传至今!绍兴的每一堵墙、每一扇门,都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三味书屋里的“早”字,刻画着鲁迅刻苦求学的精神;青藤缠绕着的书屋,掩映出徐渭艰难而不羁的一生;大通学堂里的枪声,伴随着秋瑾不屈的呐喊……这厚厚的人文沉淀,更是家乡的味道。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二

晨曦轻洒在一朵嫩白的栀子花上,柔和的碎金一点点融进了那抹白,使得她更加圣洁娇嫩。因太过饱满而低垂下的头颅轻指河面,一袭白衣恰恰柔情似水,只教人觉得谦和宁静,温文尔雅。

“啊!栀子花妹妹,你又起得这么早啊,”清脆灵动的声音自“叮咚”流淌的`小河里传来,几朵水花扬起,打在了小草地上,“今天可是要下大雨的哟,你小心点。”

栀子花的头更低了,原本娇嫩的白竟有些蒸腾起了娇羞的粉:“谢谢,我知道了。”

正午,本该是阳光最灿烂的时刻,此时却是阴云密布。乌云在天空翻腾着,时不时划过一条闪电,震耳欲聋的雷声轰然而至,引来一阵阵尖叫,森林里的一切都笼罩着压抑。

“即将下大雨,请大家做好准备。”随着森林洪亮的声音,暴雨就已经开始下了——狂暴,疯狂,不顾一切。天边时不时爬过森森苍雷,扭曲而狰狞,很久之后,雨才渐渐停了,大家都听到了一阵细小的哭声。呀,原来是栀子花妹妹在哭呀!

“栀子花妹妹,你别哭了,你这样,不也挺好看的吗?”小河轻声安慰着栀子花。可是,它身边哪有什么栀子花?只有一根光秃秃的叶杆子,没有一片花瓣,活像根竹杆!

栀子花低着头,有些黯淡的叶子一抽一抽,她没有回答,传来的只有一阵又一阵小声的抽泣声。

“哎呀,你看看,这些都是你花瓣的最后归宿,多好,物尽其用。”小河有些无奈,它抛出了一颗晶莹的水珠。那水珠飘到了栀子花身前,悬浮在半空。栀子花停止了抽泣,轻轻地托起那滴水珠。

栀子花又一次哭了,但这次并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感动、喜悦。因为她看到了她的价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三

春天赏花,几乎已成人们的踏青的首选。但到武昌珞珈山看樱花,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原因就在于这地方是武大而不是别的地方,这花是樱花而不是别的花。

武大的第一棵樱花树栽种于1939年,栽种者是侵华日军。当时武汉沦陷,日军一个联队把武大作为兵营和后方医院。日军缘何在此种植樱花?一般认为应是缓解在此处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毕竟,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因此,珞珈山的这第一批樱花,虽说只有几十棵,但她是随着日军的枪炮而来,成为一种文化侵略……对于国人来说,武大的樱花不觉间已成为心中永远的痛。樱花年年开放,花枝招展,但武大的樱花,终究是日本侵华的罪证,同时也是国耻的象征。她就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牵动着国人脆弱的神经。

武大方面说,日军栽种的樱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早就老化死掉了,樱花树的生命周期很短,一般只有二、三十年。武大樱花,已从上海引进山樱花……但日本国花的身分和日本人栽种的事实,已成为国人心中抹之不去的阴影。

宋代才女李清照的词句“剪不断,理还乱”,我不知道是不是说给武大樱花的。珞珈山上的樱花,1972年再度植入日本元素——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棵大山樱,其中50棵转赠给武汉大学栽植于半山庐前,1976年开花。1983年1月,庆祝邦交正常化10周年,在京都大学学习的武大教师王明全受赠的100棵垂枝樱苗转赠给学校,栽植于枫园三舍南侧公路边和樱园附近,1986年全部开花。1992年,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砂田寿夫率团访问武大,赠送樱花树苗200棵……据说武大校园的樱花已有1000多棵,有多少来自日本、有多少属于日本樱花的“花二代”“花三代”已没人说得清楚。

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到三月中下旬樱花烂漫的季节,武汉大学校园赏樱者云集,花很淡定,人很骚动。比如,前几年的赏樱时节,就出现过《武大校内母女二人穿和服照相,遭众人怒轰》的报道,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花无语,人有情。一种本能的情绪,已经植入人们的心田。历史、民族、爱国等情结捆绑在一起,让樱花有了许多不能承受之重。武大樱花承载的文化内涵,实在是难以解读啊!

有人考证说,樱花在中国已有近的栽植历史,中国古已有之,最早产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云南与喜马拉雅地域相近。“樱花”一词,最早见于唐李商隐的诗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历代文人雅士均有诗文吟颂,如元代郭翼有“柳色青堪把,樱花雪未干”,明代于若瀛有“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等诗句。而在日本就有一种传说,称日本樱花的祖本,是由僧人从云南带回去的。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我们的中唐晚唐之后,樱花成为日本诸岛的主角也在情理之中。

资料显示,全世界樱属植物有150多种,中国目前发现的有50多种,中国野生樱花资源远远超过日本。中国樱花传自日本的误讹,这也与樱花这个名谓在我国典籍中记载不多有关。

樱花本是无情物,奈何人间几多情。看来,这樱花的话题还是无法了断。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四

唉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简直是没见过这样的人!一点人情都不讲!哼!父亲突然吼起来。

我的心猛一颤。

这几年全顾着自己,当初要不是我拼死拼活上夜班,他有现在?住院的时侯也是,一句问言他说过没有?真是没见过!

心跳一刹那就没过了楼下阑珊的喧闹。怦怦,怦怦,一浪接一浪,胸腔、大脑、手臂、腿、全身都在随着血泵的跳动紧张、舒缓。

说的是我吗?是我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愈发不安与焦躁。似乎罗衾不耐深夜寒,我蜷紧了身体,把头深深的埋下。

都没有用,这些不能也没有理由,能苫蔽我内心凝成恐惧的愧怍。

我颤抖着,继续辗转反侧。

摆明我身体不是没有问题,还,还还这样上班,我这么拼命为他干什么?!

心脏还在那里叫嚣着,一张一缩,振动着周遭肌群,振动着血液,血液沸腾了,像连天排浪冲刷着血管,又像针在壁面留下瘢痕。热,炽热,像有迸溅的岩浆在我身体中肆虐,然而冷汗却从全身渗出。左右似乎已经凝滞。

我到这里才明白,那个总绷着脸的父亲,内心其实有多么忿然,而我又有多么对不起看似刚毅的他。

行,就这样。

不是在和母亲交谈而打电话?

母亲的`脚步声从客厅延伸到了主卧:怎么,又是那主任的问题?

对。

我大口喘气,不是说我啊。

确实不是说我,但我意外认识到了自己对父亲的亏欠。

父母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件事,正如暮春泥土中的落红不再被提起;而对于我,总有一天也会忘记。

但化作春泥更护花,它教给我的这些是令我受益终生的。

醒来,就以另一个样子,另一种态度对待父亲。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五

死亡也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托尼。斯塔克这样说道。死亡可以是狂风中的一叶无力的树叶,也同样可以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浪中,一块岸边的江流石不转的坚固磐石。一切就在你是否希望人生能否对这个世界有所改变。

一朵接着一朵的乌云在天空中推搡着,拥挤着,月光无法穿透。这情况很迎合连长的心意。只见他在指挥帐篷里如一只惊慌的蚂蚁四处踱步,一面扯着胡子,一面说:这可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他突然站到窗前,望着敌军的碉堡,心中突然记起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

报君黄金台上意!将士们心里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诗。其中一位朝山上不远处的碉堡看了看,暗道:怕是马上要起疑了。他努努嘴,以他趴在地上几小时的疲惫的身躯向山上一寸寸地挪去。就算身子已经如一摊泥水一般若要散架,他仍然咬紧已经无法合拢的牙关向上爬去。因为他明白,其他的兄弟们也都在坚持着。

一次,两次突然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将黑夜照得如白昼般刺眼。兄弟们不约而同地停下了动作,因为他们明白,只要有一只手臂挥舞了一下,一条腿动弹了一下,那么敌人就会从山上向下滚石头、轰炸,此次任务会宣告失败,而最悲惨的是,全连的人将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卑鄙的敌人想出另一个残忍的办法:他们向下投掷了汽油弹。只要火中有东西在动,他们便会发动进攻。

不幸的是,一个人中弹了。他在一棵灌木旁。很快便燃起了雄雄大火。他的牙龈因巨大压力而破裂。他的手指深深插进泥土中。他的.肌肤被烤焦。他用最后一丝模糊的意识想:提携玉龙为国死,无须马革裹尸还!

天亮时,碉堡被攻破了,我军俘虏了碉堡内全部敌人。在下山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位英雄:他的躯体已烤得焦烂,无人可以分辨这是谁。尸体右边一米有一个水坑。兄弟们泪目了。他们把眼泪吞进肚子里,想抬起这位英雄,但是他的手指已经扎根在泥土里,再无法拔出。

他,是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他的死,重于泰山。他是千万烈士中的一个。他的死,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重爱国!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六

小学同学的生日会上,几个同学等菜等得无聊,便要几个小伙伴轮流讲一讲自己跟老师的故事。轮到了我,我稍加思索,讲了一个沉在我心底的故事。

当然记得!

肯定啦!

那肯定啊!

谁被那么骂都坐不住哪!

然后我气不过,就起来跟她对骂。骂她讲课听不懂,作业又多,学生不理解不会做还要骂学生。老师还说是因为我不做笔记记不下知识点,我那会就觉得边听课怎么边做笔记啊!我又急又气,开始是骂,后面是边骂边大喘气,又觉得嘴里咸丝丝的,就边骂边哭。气转不上来了,就趴在桌子上只管哭。老师就说:你不懂!

那个老师就会凶!她一点也不关心学生!同学们义愤填膺。

没有几个老师是不关心他的`学生的。摇摇头,我如是说道。看见了同学们迷惑不解的眼神,我本来想继续说些什么,此时一道披萨适时转移了小伙伴的注意力,于是我独自反刍没有出口的后半个故事。

时间总是能抹除一切的偏见和愤怒。随着我开始能熟练地运用笔记,我理解了语文老师为什么敢用一堂课讲述这样多的知识,看到了老师对知识点的精确把控,明白了老师在激烈的言辞底下给学生留的台阶,也开始觉得自己应该向老师道歉。

于是我坐在座位上,因对过往的悔恨缩成一团,想着《己亥杂诗》里那联被语文老师奉为座右铭的千古绝句,以及她为此精心准备却被我搅黄的习题课。我想展示得高兴一些,于是强作微笑,然而忽又想起来刚才的心事,于是抬起的眉毛又落下来了。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七

雨又下了!

妈妈在忐忑不安的'我身边慢慢地坐下,突然抓住了我的手,我被吓得不轻,像受惊的野兽一样往后一缩,有些惶恐地问她:怎么了,妈?没呢,老师刚刚跟妈妈谈了一下。那种令人感到温暖的笑容又开始在她的脸上绽放。虽然是那一位同学先动手,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也肯定有过错,你能不能把事情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跟我说一遍呢?她放开了我的手,用探询的目光看着我。突然,泪水不争气地流下来,我有些哽咽地复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妈妈一直看着我的脸,静静地听着我说,除了在中途皱了皱眉,并没有打断我。待我复述完,她沉思了一会,缓缓地开口道:从你所说的情况来看,这件事并不能全怪你,但你也有一定的责任,做事一定不能意气用事,不然很容易酿成大错。我们是男子汉,做事敢做敢当。当然我们更要宽容地去对待同学和朋友。

妈妈竟然有训斥我,而是宽容地对待我。这让我意想不到,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羞愧,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真正的爱。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八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法建议。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是前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在本组教材教学中应得到进一步训练。“分清文章的主次”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知道课文每部分写的是什么,使学生能了解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3.在阅读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按照上一单元就词、就句、就段质疑的方法进行质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完成对文章重点内容,也是难点的理解。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及“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词加以理解。方法可以多样,如:联系上下文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播放的媒体资料来理解。)如“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抓住关键句理解,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凡是”“统统”是说全部,表示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紧接着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或圆明园遗址图片,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最后以“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问题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学本课要注意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然后再使学生初步了解,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重视朗读训练。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全文背诵有一定难度,应分散难点,讲求方法。第二自然段的背诵可用图示法,抓住“众星拱月”帮助记忆;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进行背诵。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江苏省仪征市朴席中心小学)。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十

(一)。

【缘由聚焦】。

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精彩赏析】。

于永正:在导读中眷注生命。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起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赏析】于老师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于老师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同样的内容,窦桂梅老师是怎么教的呢?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十一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不必为还没有萌芽而焦急。

当你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不必为过去而感到绝望。

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虽然凋零了但是它没有逝去它是在为来年储蓄能量滋润土壤使植株长的更加健壮使植株在为第二年能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而努力。

太阳的落下是为了明天的升起。太阳每天总是东升西落。我们总是希望太阳不落下去,但是,如果太阳不落下去,它又怎么会升起来呢?虽然黑夜漫长,但是太阳的落下是在为第二天的东升积蓄能量,让我们能看到一轮更加明亮的太阳。

黎明前固然是黑暗的,而且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但如果没有这段黑暗,就不会有黎明的曙光,黑暗的到来,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黎明马上就会到来,光明就在前方。

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我们不能为过去的失败而感到痛苦、悲哀。因为这些都是无济于事,必竟你要面对的是今天和明天,而不是昨天。

抓住现在,不要让过去重演。上一次的失败,就是为了这一次的成功。失败给我们的是教训,是经验,教我们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我们悲哀、失落的借口。我们要忘记失败,然后抓住它,把它做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当你失败时,不要绝望,你要坚信它,抓住它,寻找成功的路口,你总会看到光明,希望总会在前方。

过去不是永远,它也不可能再倒回,它已成为历史。我们翻阅历史,不是为了为历史感到悲哀,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有所学,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当你为过去而悲哀时,你已错过了今天。所以我们要抓住今天,不要为一杯牛奶的打翻而悲哀,过去不是未来。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十二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苦难。大海中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中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光风霁月。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苦难,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的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苦难,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可见,苦难不是无情物。

有人说苦难不是无情物。是的,苦难常常把人逼到无奈和困惑的地步,可你也往往因此得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苦难是段风雨路,跌到了爬起来才知寻路的重要和开路的不易。而走过那段泥泞坎坷,前路还有什么畏惧的呢?由此可见,苦难不是无情物。

如果把苦难与你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他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涅盘,体会到特别的甘甜美好。

毛泽东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昂;苏东坡是“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徐志摩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自慰。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云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经历了苦难,就会迎来新的明天。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十三

如果说,春天满地的红颜是绵绵细雨打落的娇艳,那么,我说秋天遍野的枫叶却是自愿的落红。落花流水总令人多愁善感,让人心疼惋惜,而落叶归根的悲壮就让我心生敬佩,让我赞美。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对花的赞美是流芳百世的佳句,而我独认为有失偏颇,只以为花是如此,叶也亦然。

在春天的细雨里,荷一柄花锄,袭一笠蓑衣,筑一座香冢,来一段百转千回的曲: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此刻,便是愁肠寸断,黛玉再世。

而在秋露的早晨,披一身金霞,踏一程霜花,在万山红遍中,这时,你便是天堂的上仙,在赴一场漂浮于宇宙之中落叶唯美的舞会。

他们怀着对家的不舍,怀着对家的留恋,又像是对家的最后告别,尽情飞舞着妙曼的身姿,划出优美的弧线,最后静静的把大地铺成一层金黄,一层血红。

这段场景,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竟让人惊心动魄,无暇想起用哪个朝代的华辞丽藻才能形容,才能来比喻,直到叶儿把春生的羞涩,夏长的艰辛,秋收的喜悦默默的做了个总结,直到他们用舞蹈划出一个永远的休止符,做了个漂亮的了断,而你还兀自沉浸在叶儿出演的命运交响曲中。

踏着落满叶儿的小路,我喜欢聆听脚下跟随的沙沙声,在诉说生命的故事,春天,叶儿细细的嫩芽,悄悄地做着花朵的陪衬,只是隐身其后,从不与百花争艳;夏天,头顶烈日,甘愿抛头露面,把果实纳入自己襁褓;日复一日,暴风骤雨中,叶儿渐渐失去光泽,当丰收在望,果实累累开始炫耀枝头,你又为大树安全过冬,竟自断经脉,和大树隔离。失去滋润的躯体,开始枯萎,没有营养的脸庞,憋成金黄、憋成血红,在萧瑟苦寒冬季来临之前,不愿成为大树的负累,壮士断腕,把贡献忘了全部而余下的残躯,毅然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踏着落叶,我喜欢枯叶跟脚的缠绵,仿佛在告诉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悟,他们的世界没有太多的色彩,但他们的生命一样精彩;他们的终结没有果实累累,而累累果实却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踏着落叶,我喜欢看蜿蜒的那条或金或红无限延伸的小路,好像在炫耀着秋天的梦,告诉我们没有遗憾,没有感伤,充实地走完了自己的岁月,谢幕了自己的一个轮回。

一个生命的凋零,总是叫人于心不忍。夜深人静,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这时就会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的凄冷。我想,叶儿既然选择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题诗作笺是文人的情怀,化作春泥,才是落叶的本意。

如果说花儿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同样是“零落成泥”,我更赞美落叶多了一份舍生取义的豪情。

好美的秋天,好多情多义的落叶!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十四

紫荆花渲染了漫山遍野,将大地披上了层紫色的纱衣,当风儿拂过树梢,一片片紫荆花瓣便随风飘零,犹如碎片般的梦,花瓣落下只需一瞬间,那一瞬间却书写着它一生最美的篇章,谱一曲天籁,流芳千古。

花开花落,是瞬间的曼妙,也是不朽的永恒。

曾经它也是枝头上绚丽的星光。那五瓣娇艳的花儿,就那样一簇簇,一串串地开满了枝头,它那白色的花蕊婉若它白暂无瑕的脸庞,微风吹过,紫红色的舞裙随风摆动,就像天边的一抹晚霞,婉如一幅幅写意的水彩,渲染了那个如梦一般的时节,灿烂了那个花季。

又是一个月夜,月亮洒下千万条银丝,水波在皎洁的月光下静静地荡漾,树影婆娑、万籁寂静,群星眨动着明亮的双眸在一个个梦乡中,殊不知一片片花影从流动的星际中划下。

阳光将黑夜撕攫去,只见满地的落花。

落花,是否也会为自己的凋落而黯然神伤?是否也会为它短暂的生命而感慨万千?不,你的灿烂一生不会随着岁月而结束,你那动人心魄的美也不会随着时过境迁消逝在风里,种子承载着你的'希望奔赴下一个春天。

“落花是秋的经典,它好像是回归的使者,从树梢、枝头悄悄落下,它在空中轻歌曼舞,如同舞动一支《天鹅湖》”风轻描一帘墨韵流香的风景,含笑浅思一路过往的美丽,牵下片片花瓣,剩下的只有两树枝叶在私语呢喃。

落花,它似乎不畏惧,在落下的那一瞬仍在书写那最后的美丽,它也不着恋枝头,不留恋曾经的姹紫嫣红,一切在凋落的瞬间都安静了,或许也是美,它带着尙存的爱,沉睡在泥土中。

又是一年冬去春来,燕子衔着春天的讯息,穿梭在枝间缝隙,枝头上又缀满了紫色的花,蝴蝶倾听着相思,鸟儿在霏霏细雨中也不忘歌唱着婉转的曲子,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勃勃。

紫荆在枝头上浅笑着,她做了一个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把梦藏在心间,继续用她的美渲烂这个春天。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十五

我们都知道是英法联军一起火烧了圆明园,以下是关于圆明园毁灭相关资料,一起去看看吧!

圆明园毁灭时的野蛮与疯狂。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

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等珠宝;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诸如此类的暴行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前耻!

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在《圆明园词》自注中写着:“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这话意思是,英法联军到圆明园里,并没有进屋子,还相互告诫说千万别进去,要是里面的东西丢了,人家要你赔的'。但是等他们走后,有一些穷旗人反而群起进入抢劫。怕被人发现,干脆放火烧园。英法联军知道后,才回过头抢劫。

按照英法联军士兵的回忆录,他们是10月6日追赶清兵,进入圆明园的。当日,为了战事,在外围烧了几间房子。来自英法乡下的士兵们,住在宫殿里,垂涎三尺。但据说第一天还好,只有几个法国士兵拿了几件小东西作纪念,他们是在几天后,联军司令部商量后才下手的。10月7日,中国人下手了。不敢抢外国大兵占据的宫殿,就抢那些无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和太监的住房。

10月7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洗劫一番以后,英法联军撤离了圆明园。咸丰听说圆明园被劫后,愤恨不已,害怕他们继续洗劫紫禁城,于是命人和英法联军谈判。这样,双方来到谈判桌上。在谈判的时候,英法联军要求释放被清政府扣押的谈判代表。

扣押英法人质一个月后,清政府被逼无奈将他们交还,把他们送到德胜门外的英军军营。此时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仅有18人存活下来,还有一说是20人被虐死,19人存活。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在额尔金看来违反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了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这件事彻底激怒了英法两国。英国公使额尔金认为,自己作为对华全权公使,不能保护谈判人员,怎能向女王政府和公众舆论交代?于是决意实施报复,纵火焚烧圆明园。

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要销赃灭迹”。其实英国人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法。英国人之所以要火烧圆明园,是因为“圆明园是中国皇帝最宠爱的东西”,圆明园当时并非仅是清帝的游乐行宫,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统治中心。英军总帅格兰特说:“额尔金爵士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行。”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

另外,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一起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英国人焚毁圆明园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尽快地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他们能够按原定的计划从北京撤出。英法联军从香港出发的时候,还是春天,他们的军官和士兵身着春装,但是北京到了11月天气就冷了,所以英法联军在出发的时候就定下了撤军的日期,在11月1号以前,要撤离北京。在关键时刻,法国军队选择了退出。事实上,法国军队只参加了抢劫,而坚持认为焚烧圆明园是“野蛮的事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枯叶不是无情物篇十六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认为开启蒙昧,传播文明,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则是教师人生的主旋律;一身粉笔灰,两袖清风,三寸不烂舌,四只眼睛则是教师的简笔画。

今天,站在这,我无比的激动。因为,站在这一方讲台上,我看见了许许多多亲爱的老师,你们憔悴的面容后有飞扬的神采,你们平凡的话语中有神奇的力量,你们清贫的生活里有骄人的财富。“人民教师”,这光荣的而神圣的称谓,总能让我拥有无穷的力量。我愿一生都把我的学生们扛在肩上,倾尽我全部的生命,让他们离自己的理想近些、更近些。

朋友们,当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也就选择了一种幸运,一种付出,一种无私和崇高。当东方再次喷薄出黎明的曙光,踏上昔日熟悉的路程,我们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忙碌,不知岁月中已经送走了多少个这样的清晨,也不知将来年复一年,我们还要迎来多少个同样的黎明,但我们的脚步是如此的坚毅,我们的信念始终是这样的坚定,因为我们都如此的深爱着教师职业,深爱着教育,深爱着学生,因为我们同样都坚信:“教师是我今生无悔的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921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