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6:33:04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5 16:33:04     小编:ZS文王

通过总结,我们能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写总结时可以向他人请教,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这篇范文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总结的重要性和作用。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一

2、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谈谈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6、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7、大学生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

8、在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谈谈自身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准备情况。

9、关于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意义和影响。

10、结合实际谈一谈十二五规划与高职生就业。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二

摘要:

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面宽、讨论问题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切入角度千差万别等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同学校、不同教师质量评价标准不一、同样质量的论文成绩差别非常大的问题。

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经济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写作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一、评价方法与原则。

在量化评价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评价结果宜粗不宜细。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也可以实行等级制,但百分制的评价划分等级过多,评价结果过细,反倒是等级制更合适些。可以将毕业论文评为若干个等级,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可以评价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或abcdef等六个等级。成绩只能作为评价学生之间论文写作水平、层次、质量有差别的一个方式,所以评价宜粗不宜细。

(二)科学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能够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特别是能够评价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对经济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等。影响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作为一个课程作业的话,它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标准格式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既要将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都找出来,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也要将非重要的因素剔除,避免因注重细枝末节而使评价有失偏颇。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要能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差异。

(三)可操作性。毕业论文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教师根据学院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客观评价,而不能简单给出一些指标,却无实际可操作性。如有的学校给出的评价指标里有论文撰写水平,事实上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要体现在很多方面,这要有多个指标才能体现;有些学校评价指标里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在论文的一些环节,需要通过对论文的评价来体现学生的'能力,而不能直接用能力来评价学生的论文质量。

(四)专业特色性。毕业论文的评价要因专业而有所差异。有些综合类高校往往对学校所有专业的毕业论文设定相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沿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和原则,忽视了专业特点和专业差异。事实上,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与其他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

二、论文选题质量。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应将选题作为毕业论文评价指标。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打分,是学生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是对教师分配题目进行研究,选题的质量是由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所决定的,跟学生无关,当然不能将选题质量的高低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如果选题是由学生确定的,或主要由学生确定,那选题必然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指标。

笔者认为,经济学类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标准:一是要有研究价值,即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能够指导经济生活的实践,这是选题的前提条件。二是选题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避免空的问题。在经济社会中,虽然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但受阅历、能力、见识、知识面等影响,学生往往找不到真实的选题,导致选题过空。三是大小适宜。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常见的是选题过大。过大的选题将导致没有研究重点,受学生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论文篇幅所限,很难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四是与专业的相关度。在论文写作之前的选题辅导中由指导教师把握,对于不合要求的选题不予开题,不允许学生写作。

三、论文结构。

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一定要结构清楚、连贯,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必须是标准的学术写作规范。但是否一定要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本科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论述清楚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解决问题,或者并不一定要解决发现的所有问题。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常出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三段式论述,看起来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作为毕业论文评价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允许学生写发现问题式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

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而现在数学化、实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高水平的期刊征稿时非常看重论文中数学方法、计量模型的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和评价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实际问题,学会用事实反映问题,包括典型案例剖析、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结果等,而不必将是否用数学模型作为评判论文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当然,如确有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可以给高分,因为这表明该学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五、创新性。

创新是所有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研究价值,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如此。所以,在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创新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理论问题并解决往往会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并导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这是创新;发现实际问题并解决也是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在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的理论框架无法适用,就可能导致理论的创新。但在找创新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尺度,因为研究的创新可以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领域的突破、研究对象的差异。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来说,有哪怕一点的创新就足够,不能用研究生论文甚至经济学专家的标准来要求。

六、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效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成果上的延伸,都是对前人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的扩展或修正。对于进行经济学问题研究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形成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到课堂所未能涉猎的专题研究;三是评价学生论文创新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文献综述应该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七、答辩环节的成绩评定。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事求是学风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核,也是本科学生毕业考试的主要内容。作为辅导老师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依据,应该以论文本身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而答辩环节成绩的好坏,一方面受学生对自己所研究领域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答辩环节的重视程度和准备的充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毕业论文作为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环节,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为主,所以不需要将答辩情况作为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而应该更多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判来确定其论文成绩。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三

7. 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规避策略

8. 企业资金短缺的机理及其对策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9.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思考

10. 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11. 大数据在会计中的应用

12. 浅谈上市公司重组的财务问题

13.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

14.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实证研究

15.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之法律思考

16. 浅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17. 企业并购战略的剖析与研究

18. 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改革措施

19. 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角度看管理培训生的投资成本

20.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

21. 企业第三利润源——物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规划

22. 对我国会计市场现状的研究

23.试论价值链会计的创新及应用

24. 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基于**行业的分析

25.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其防范措施问题的探讨

26. 现代管理会计的成本核算方法——变动成本法的优越性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四

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导入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珍惜新起点”一课内容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新学校、新同学、新集体的话题。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新学校、新同学都抱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开始讲课时,可以先向学生询问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进入学校已有一段时间了,对这里的新生活和新朋友都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什么新的规划呢?”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使他们积极发言、认真听讲。抽象的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及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接受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2.结合实际生活创造教学情景。

3.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4.将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增强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事件、恐怖事件,教师可以将其与教材中“生命与健康权与我同在”的内容相联系;也可以结合教材“我们维护正义”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还可以选择教材中“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等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辨析不良行为与错误观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全面认知社会。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五

3、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的改进。

4、浅议氦氖激光器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全息照相实验技巧探讨。

6、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7、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讨论。

8、钢丝的切变模量与扭转角度关系的研究。

9、物理实验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10、向心力实验装置研究。

11、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装置研究。

12、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装置研究。

13、matlab在声学实验中的应用。

14、非线性电阻特性的实验研究。

15、简易万用表的设计制作及校准。

16、体效应管负阻特性的测量研究。

17、微波光学实验研究。

18、组合测量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9、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微小形变实验方法的改进与研究。

20、偶氮染料掺杂聚乙烯醇薄膜的光致双折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六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计划走向实施的过程。虽然这一教育并无统一模式,但构成教育过程的几个要素却是基本确定的,这些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每一个要素的认识和安排都直接关系教育的成败。而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两者角色、功能的认识更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承担教育职责,具体实施教育活动的人、机构或者组织。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术界存在两种学说,即教育者主体论和双主体论。两者各有侧重,却都没有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一)教育者主体论。

教育者主体论是对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即认为教育是由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教育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与之相对,受教者是被教化和塑造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教育客体从属于教育主体,对教育过程的实施和教育的效果没有实质性影响。这一观点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占据统治地位。

教育者主体论在看待教育客体的作用时,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将受教育者看作完全被动的个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视为是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客体的单向流通过程。教育客体没有个性,在教育中犹如应声而倒的耙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管教育者传输什么内容都会全盘接受。这种观点的最大弊端是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以及其对教育过程的制约作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另一种观点则承认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却认为客体的能动作用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范围内发生。虽然这种观点没有把教育客体完全消极化,但仍然经不起推敲。因为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权威性被不适当地夸大,教师被宣扬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至高无上的“神”,教师所说的不仅完全正确并且不容反驳,学生即便心存疑虑也不敢表达。但是,现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顺从的个体,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日渐频繁,对现实的感知更为直接,而大众媒体和新媒体在学生中的普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他们的自主意识显著增强,对于教材所言和教师所说,不再盲目接受,而是会比较、判断,有自己的见解,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教育客体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依旧把教育者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认为教育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性,把主体的作用绝对化了,归根结底仍然没有脱离教育者主体论的范畴。

(二)双主体论和多元主体论。

双主体理论和教育者主体论的最大区别是教育者主体论坚持教育主体的一元论,也就是认为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而“双主体说”则认为教育的主体有两个,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内容才是教育的客体。双主体论又可细分为三种观点。

一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处于两套不同的系统之中,即教育者系统和受教育者系统。教育客体已有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价值理念等都是制约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施教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而在教育接受过程中,两者的角色刚好相反。与此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实现角色互换。所谓教学相长,受教育者的某些观点会启发和触动教育者,使教育者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而教育者则成为了被教育的对象。也就是说,两者都是在教育客体,是两个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教育客体也可以承担起传统教育主体的功能,对更广泛的对象实施教育,而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比如,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接受了教育主体传输的教育内容后,转而对其他人转述这些内容时,他们的角色便由教育的客体变为教育的主体。

三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了教育内容后,还可进行自我教育。反省和内省都是自我教育的表现形式。在自我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合为一体。

双主体论看到了受教育者的个人因素对教育过程的影响,也看到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有可取之处。但它混淆了受教育者能动作用和主体性的区别,模糊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因此,仍经不起推敲。此外,由于双主体说把部分教育的职责和功能转嫁到受教育者身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双主体说’存在着逻辑上、理论上的诸多问题,难以成立。“双主体说”把教育过程涉及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两个方面说成是两个过程,由此产生了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同时,“双主体说”在理论研究上也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基本关系;二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同功能;三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同作用;同时也淡化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和自信。”

和“双主体论”一样,多元主体论在教育主体上也抛弃了“一元论”的主张。不同的是,多元主体论有把教育主体延伸扩大的趋势。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主体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介体等都可以充当教育的主体,发挥教育的功能。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教育要素对教育过程的影响,但却有主次颠倒之嫌,贬低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质上是无主体论。

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调控等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主体性的概念,一般来说,是从主体对于客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来理解的,它是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的本质特征。”要深入剖析教育主体的构成,就必须联系教育客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与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有所不同。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无疑也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

无论是教育者主体论、双主体论或是多主体论,都有失偏颇,都没有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没有摆正主客体间的关系。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个人层面的教育主体包括教师、领导者、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者、家庭成员等。而组织层面的教育主体既包括经过严格程序审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章程的正式组织,也包括学校社团、文艺团体、体育团体、各种兴趣小组等各类非正式组织。各类主体在教育开展中应该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以促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由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教育对象价值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不可能通过单一的课堂教育活动来完成,而是要深入实践,融入到教育对象日常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因此,家庭、学校的社团和社会上的有关组织要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和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后,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对此问题有两种观点。

(一)主体中心论。

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普遍观点。这一观点把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将教育者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认为教育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教育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教育者操控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运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活动各要素对受教育者的知识、道德、心理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使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成才与否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构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这一教学理念在教育发展史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育者从教材选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纳等方面都完全服从于自身想法,把受教育者视为任人摆布和一味服从的“木偶”,忽略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不重视对受教育者意见的征集和反馈,最终使教育活动陷入教育者个人的“自说自话”。

(二)客体中心论。

客体中心论在具体教育中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它虽然看到了教育客体的能动作用,但把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混为一谈,否定了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其最终必将导致教育的自。

主体中心论和客体中心论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单方面夸大了教育过程中某一要素的作用,都没有摆正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不论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还是其他教学形式,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主导和控制是不容否定的,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这一点也是不容质疑的。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应该是一方完全服从另一方的主次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双向互动的关系。虽然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对教育的诸环节握有主动权和决定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也并非表示教育者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确和不容置疑的。所谓教学相长,教育的主客体双方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把教育主体的角色让位于受教育者显然不合适,因为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价值理念紧密相连,指望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达成教育目标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一样都能接触各类信息源,因此,寄希望于教育者的单方说辞扭转客体的消费观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和客体的互动至关重要。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七

中国企业民俗管理与建设研究。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水电厂企业文化与管理研究。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员工情绪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基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先声药业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研究。

论我国企业文化的管理与建设。

gm建筑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诊断报告。

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物化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及应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原因、地位及其管理。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八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初中的政治课程的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因此,如何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模式的建构业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推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教学思想落后。

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必须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应由应试教育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进行裂变,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是当前依赖课本机械讲授的现象依然普遍,满堂灌式枯燥无味的说教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部分老师将政治课上成背诵课,罗列知识点让学生机械识记,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得到高效发展,综合素质自然也就无法提升。

2.教学手段落后。

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们大多采用讲授法,人为剥夺学生的发言机会和思考权利,久而久之,学生思维惰性增强变得不愿思考。而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必将催生教学方式的变革。但是教学中那种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让整堂课都围绕着音频和视频信息来组织进行的做法也不可取,它会无意间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造成信息技术主宰课堂的错误现象。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去开展教学活动无疑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很多教师依然只就课本中的案例进行简单的探讨,无法将生活感悟灵活地融合到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仅从课本中了解到的政治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离开生活的政治课堂必将源水枯竭和一潭死水。空洞的内容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逐渐丧失,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

1.将课堂还给学生。

从当前世界发展情况来看,未来发展将集中在人才资源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应当首先加强知识传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机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三单元《保护自我》时,首先应当让学生自己谈谈,小组内交流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侵害事件,或者是自己所知道的侵害事件,然后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仔细思考侵害事件产生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如何才能防止侵害事件发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保证教学任务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逐步完成。

2.让信息多元融合。

教学手段落后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的一大因素。首先教师应当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情景教学、生活教学等多种情境的导入,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转换成图像文件和声音文件显然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即可。例如在进行《做情绪的主人》内容讲授之前,教师首先应当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图像文件展示学生不同情绪下脸部的神情,随后在学生的细致观察下,理解“不好情绪”下人脸部的“丑”,进而引出人应当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

3.使课堂融入生活。

教材中很多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时事政治的引入利用,并将理论知识点融入时事政治事件中,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掌握一个个知识要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市场经济观点时,可以适当引入地产经济泡沫泛滥的案例,同时也可以加入我国“一路一带”、上海自贸协定等基本概念等等,让学生对于资金运营有一些基本认识,从而深化对市场价格波动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引入银行利率调配对国家经济的影响,这一做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学生对于有些地方无法理解,不过正是由于问题存在,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而言之,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构建更加活泼的高效课堂是政治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要积极将社会生活融入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不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将初中的政治课堂带入一个精彩纷呈的崭新境界。

[1]王北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2).

[2]王晓霞.初中的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5,(2).

[3]滕飞.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课程资源.2014,(8).

[4]陈东军.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j].考试周刊.2014,(58).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九

3、二十世纪中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

5、从现代物理学理论发展探讨孙思邈修道养生观。

6、地震岩石物理学及其应用研究。

7、碎屑岩地震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

8、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学与教的研究。

9、物理学中对称现象的语境分析及其意义。

10、本质直观视域下的量子引力学困境。

11、复杂金融系统的相互作用结构与大波动动力学研究。

13、经济物理学中的金融数据分析:统计与建模。

14、农村高中物理学困生的差异教学研究。

15、基于pd控制的拟态物理学优化算法的研究。

16、多目标拟态物理学优化算法解集分布性研究。

17、利用物理学史教育资源优化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

18、中学生与物理学家共同体概念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

20、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21、莱布尼茨物理学哲学思想研究。

22、运用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开展物理学史教育的实践。

23、新课程下高一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

24、运用高中物理“学案教学”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25、基于书目记录的《中图法》物理学类目调整方法。

26、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7、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28、从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看物理学的进展。

29、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实证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30、食管癌调强放疗物理学参数对放射性肺炎的评估价值。

31、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2、提升物理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33、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4、关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35、高一物理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成因及转化策略。

36、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diy》的开发与实践。

37、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38、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业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39、利用物理学史促进高中生理解科学本质的实践研究。

40、物理学史融入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41、高中物理学史校本课程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42、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3、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研究。

44、通过物理学史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研究。

45、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近代物理学思想的研究。

46、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47、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

48、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作用研究。

49、物理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50、生物物理学的物理支撑与发展历程。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十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对某汽车界著名人物的精神事迹的认识。

2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3对汽车美学文化及造型艺术的理解。

4结合自己经历谈与汽车有关的文化现象思考。

5中国汽车的消费与使用观念。

6汽车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合理利用。

7汽车公害及汽车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8我对汽车在影视剧中的形象的分析与见解。

9车展的作用及对中国车展现状的思考。

10论述世界车展对汽车制造商、消费者以及媒体的影响和作用。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十一

摘要:物理作为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对于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具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高中学生对于物理这一学科的教学需求日益攀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难以对其进行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逐渐广泛应用于各大高中物理课堂当中。本文特对将多媒体艺术与高中物理进行有效结合的相关策略做出了探究,以期为后期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高中物理;有效性。

鉴于物理教学的复杂性与抽象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将某一知识点的概念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表达,导致学生时常难以真正参与课堂、深入课堂。在科技发展的大力推动之下,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适当采用多媒体艺术作为课堂辅助手段,由此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清晰度,使学生更易消化教学知识点。本文特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对如何将多媒体艺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提出了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一、以多媒体艺术引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渐渐凸显,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要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提升,首先便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高度参与[1-2]。然而要使学生在相对枯燥的物理课堂中高度参与却并非易事,需适当借助必要的外界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于多媒体艺术在文字、声音、图像等因素方面的兼容性,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利用其新颖、直观的教学优势,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摩擦力》这一章节的授课之前,教师首先可利用多媒体艺术向学生播放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相关片段,如车辆在陡峭不平的山路上行驶,或小孩在光滑的地面上溜冰等。通过播放这些相关片段,教师可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路面的平整度可对车辆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造成怎样的影响?”、“溜冰过程中,滑动的摩擦力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以这一方法将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出,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抵触感,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多媒体艺术创设教学情境,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代入,并以直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知识点概念的理解中来[3-4]。在教学情境创设的课堂中,多媒体艺术可有效发挥出防止情境抽象化的作用,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具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例如,在进行《万有引力》这一章节的授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播放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的画面,画面中牛顿望着掉落的苹果,对苹果掉落的原理陷入了沉思。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设想,假如自己是牛顿,当看到苹果掉落的场面时,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这些疑问又该用怎样的原理进行解释。最后,在教学情境的带入作用下,教师可向学生进行万有引力相关概念的讲解,有了前期多媒体艺术的辅助作用,学生在进行理解与消化时,难度便得以大大降低。总而言之,利用多媒体艺术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新颖性与趣味性,有利于促使学生深入课堂;另一方面,物理知识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而多媒体艺术正好具备了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便可实现教学价值的大幅提升。

三、以多媒体艺术开展模拟实验,提高授课直观性。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的关键阶段。但在传统物理课堂的实验过程当中,演示过程的视觉效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清晰、具体地观看整个实验过程,致使实验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可对多媒体艺术进行适当利用,以多媒体艺术来实现实验视觉效果的大幅提升,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在保证了实验效果的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实验的观赏性。以《弹簧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这一章节的实验为例,教师可通过投影仪播放的功能,将弹簧在无负重状态下与负重状态下的长度变化向学生进行展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将重量一致的钩码逐步叠加于弹簧下端,并要求学生仔细观看,每叠加一个钩码时,弹簧长度的变化。总而言之,通过利用多媒体艺术开展模拟实验,一方面,可有效提高知识点讲授的直观性,对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具有着重要的教学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物理教学的枯燥性,给予学生新奇、生动的课堂体验,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多媒体艺术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也要求着教师时刻立足于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根本教学需求相互结合,防止出现“教”与“学”的脱节现象,实现多媒体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琦.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01):82.

[2]张会良.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j].赤子,2015(05):288.

[3]王平锁.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学周刊,2015(03):96.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十二

尊敬的xxx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求职信。我是大学物理系教育专业xx级学生,现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业已达到一名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了父辈们辛勤耕作的生活。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我坚忍不拔的品格,因此,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生活结束,我始终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大学期间,我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年年获得专业奖学金。课余时间,我在吉林工业大学旁听了计算机课程,现已基本掌握了windows98和word等计算机技能。

我深知,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个人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传授、解惑是关键。这几年中,我一直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基本技能。在读书期间我一直从事家教工作,在这过程中我逐步掌握了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与家长很高的评价。再有,我利用三年级下半年的试讲和四年级上半年的教育实习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对板书、教案、教学方法等多加练习,多加揣摩,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师基本素质。尤其在市重点初中实习期间得到了指导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了优异的实习成绩。

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大一时做班级学委工作期间,多次组织活动,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担任寝室长期间,任劳任怨,团结同学,寝室被评为优秀寝室,我也被评为优秀寝室长。在工作中,我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高考我所填报的第一志愿全是师范院校,我觉得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一名真正的教师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就像师大附中的校训所说的,不做教书匠,只做教育家。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而我已经做好准备了,希望您们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如能录用,定当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承蒙审阅,深表感激。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20xx年xx月xx日。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十三

多节点海底观测网络电能监控系统研究。

实时海洋仿真系统的实现。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海洋环境虚拟现实场景建模与绘制。

卷浪模型建模研究。

长时间海底声音采集技术研究。

船用投弃式温盐深测量系统。

船用投弃式温盐深测量系统。

海洋环境数据加载工具系统设计与实现。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十四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基于仿生学原理新型肾型过滤机理的研究。

建筑设计中仿生学的应用研究。

仿生学视角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

仿生学在舞蹈服饰中运用的研究。

基于仿生学原理机电模拟肾型过滤技术系统的研究。

从仿生学的角度探讨企业如何健康发展。

基于仿生学研究的多跳蓝牙散列网组网设计。

基于仿生学的针织面料结构开发及其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从仿生学角度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内生成长机制特征分析。

基于hbm的仿生学在游艇造型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论文题目参考篇十五

2.中美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中韩护理本科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的比较。

4.对护理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调查及评价。

5.中美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6.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7.中美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8.中美护理本科《护理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9.中美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10.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11.对护理本科、大专实习生临床健康教育能力综合培训模式的探讨。

12.麻醉护理本科实习生压力源调查研究。

13.中医院校护理本科毕业生多站式考核的实践与研究。

14.护理本科新生职业认同感的量性及质性研究。

15.老年护理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模块的构建与阶段性效果评价。

16.中国内地与加拿大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较研究与启示。

17.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18.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能力的构建依据及其构成分析。

19.护理本科实习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96名护理本科男生自我接纳程度的调查研究。

21.护理本科实习生科研能力调查分析及对策。

22.我国护理本科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护理本科学生死亡态度调查与分析。

25.护理本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与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现状及相关性。

26.护理本科实习生专业观调查与分析。

27.内蒙地区4所高校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8.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评价护理本科毕业生临床综合能力中的实践探索。

29.护理本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用评价。

30.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

31.护理本科男护士离职意愿的相关原因分析与对策。

32.护理本科教育中设置“护理临床推理与决策”课程的探讨。

33.国内外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34.护理本科新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35.护理本科实习生结构性授权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36.“pbl-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37.英国4所大学护理本科成人护理课程的研究及思考。

38.护理本科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39.从人才结构理论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

40.美国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启示与借鉴。

41.护理本科专业课理论课堂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42.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43.我国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4.护理本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专业承诺相关性研究。

45.我国高校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与分析。

46.护理本科男生护理学基础实践技能操作学习的质性研究。

47.国外一流大学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及比较研究。

48.我国中西医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49.护理本科实习生手卫生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学法对护理本科专业课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学法在护理本科实习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52.丹麦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分析及启示。

53.国内六所院校护理本科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

54.导师制在护理本科实习生中的应用。

55.中美部分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56.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57.护理本科临床带教老师综合考评体系的构建。

58.护理本科教育兼职护理教师培养现状和需求调查。

59.护理本科调剂生专业认同度现状调查与分析。

60.护理本科毕业生应聘考核成绩分析。

61.护理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应用。

62.护理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初步探讨。

63.转专业政策对护理本科新生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64.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交互效应的研究。

65.护理本科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66.护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例。

67.浅析护理本科教育课程改革。

68.我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方案的构建。

69.护理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回顾分析。

在护理本科教学应用的优势与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897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